期刊文献+
共找到11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imagining the Soviet Union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Soviet Ji in Wang Meng's In Remembrance of the Soviet Union and Feng Jicai's Listening to Russia
1
作者 Zhen ZHANG 《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Selected Publications from Chinese Universities》 2014年第4期598-616,共19页
An examination of Soviet nostalgia--nostalgia for the times whe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PRC) had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Soviet Union, as it appears in contemporary discourses that reimagine the Sovi... An examination of Soviet nostalgia--nostalgia for the times whe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PRC) had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Soviet Union, as it appears in contemporary discourses that reimagine the Soviet Union, is essential to understand the quotidian aspect and cultural history of the PRC in the 1950s, as well as cultural attitudes in contemporary China. Wang Meng's In Remembrance of the Soviet Union (2007) and Feng Jicai's Listening to Russia (2005) are characterized by nostalgia for the lost Soviet Union, which exerted a strong influence on the PRC during the 1950s. In contemporary China, where the market economy is the dominant mode of production, Wang and Feng's Soviet nostalgia is a gesture of yearning for a type of historical temporality that has seemingly been lost. Their works express the desire to reclaim the historical past of the 1950s, which they portray as having been completely erased by the developmental logic of late-capitalism--the authentic cultural experiences in the 1950s, especially the everyday life along with the revolutionary ideals are rendered unreal within the post-revolutionary logic. The concept of Soviet "ji" (祭 "remembrance") provides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through which to understand the way in which the phenomenon of Chinese nostalgia has the potential to shift contemporary social rea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es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NOSTALGIA soviet union JI essaystructure
原文传递
20世纪20年代郭沫若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
2
作者 褚静涛 《北方论丛》 2024年第5期22-28,共7页
通过翻译日本著名经济学家河上肇著《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郭沫若坚信马克思主义是真理,能够指导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压迫,实现国家独立与自由。应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鉴于中国是一个农业国,郭沫若认为中国要想实现工业化,应效仿苏... 通过翻译日本著名经济学家河上肇著《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郭沫若坚信马克思主义是真理,能够指导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压迫,实现国家独立与自由。应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鉴于中国是一个农业国,郭沫若认为中国要想实现工业化,应效仿苏联模式,由中央政府动员一切资源。郭沫若参加五卅运动,坚决主张打倒帝国主义、废除不平等条约,支持工人罢工,长期抗争,直至最后胜利。1925年,郭沫若撰《马克思进文庙》,通过马克思与孔子的对话,指出马克思主义与孔子思想存在一些共同价值观,如公平、正义、共富。郭沫若探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与孔子思想相结合,在中国现代化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在近代中国思想史上占有一定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中国现代化 苏联模式 马克思主义 孔子思想
下载PDF
以苏联解体教训为镜鉴的铸牢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
3
作者 何金生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26,共7页
民族凝聚力究竟何以可能,是学术研究亟待深化的问题。总结我国建党一百年铸牢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实践经验,以苏联解体教训为镜鉴,民族凝聚力问题绝非单纯的政治问题,而是多因素相互交集相互作用的结果。物质文明建设是铸牢中华民族多元一... 民族凝聚力究竟何以可能,是学术研究亟待深化的问题。总结我国建党一百年铸牢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实践经验,以苏联解体教训为镜鉴,民族凝聚力问题绝非单纯的政治问题,而是多因素相互交集相互作用的结果。物质文明建设是铸牢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意识的物质基础,精神文明建设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价值共识的思想支柱,政治文明建设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稳定和谐意识的政治保障,社会文明建设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由小康到大同社会意识的社会环境因素,生态文明建设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生态意识的自然根基。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引领各族人民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党百年 中华民族 民族凝聚力 五种因素 苏联解体
下载PDF
俄罗斯华人女性问题研究(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
4
作者 臧颖(译) 《黑河学院学报》 2024年第10期1-3,20,共4页
在俄罗斯华人研究史中对华人女性的研究和关注很少。笔者结合相关学者的研究详细梳理了从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在俄罗斯(苏联)远东地区华人女性的人口、分布及生活情况。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华人群体中女... 在俄罗斯华人研究史中对华人女性的研究和关注很少。笔者结合相关学者的研究详细梳理了从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在俄罗斯(苏联)远东地区华人女性的人口、分布及生活情况。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华人群体中女性占比很低,人数最高峰时曾达上千人。1920年代末华人女性在华人社群中的比例达10%左右。笔者认为,华人女性在苏联当地社会生产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作用并不突出。1920—1930年代苏联处于剧烈的社会变革时期,华人女性的生活受到严重冲击,部分华人女性及其家人被迫从苏联迁出或遭受政治迫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罗斯 苏联 华人 移民 女性
下载PDF
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学习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影响
5
作者 汤志华 刘杰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99-104,共6页
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史上一部有着重要历史影响的著作。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该书是中国共产党人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文本。在学习过程中,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具体... 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史上一部有着重要历史影响的著作。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该书是中国共产党人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文本。在学习过程中,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具体实际出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带头示范学习、从中央向全党逐步推广,探索了一条“文本解读——思想阐发——实践应用”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中国化路径。对该书的学习有效提升了广大党员干部的理论水平,为摆脱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教条主义束缚创造了条件,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了经济建设中坚持实事求是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人在学习该书过程中十分注重结合中国具体实际,对该书本身所内含的思想理论不成熟性进行了批判,努力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自觉探索和寻求适合自身发展的本国社会主义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 中国共产党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中国化
下载PDF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在中国的理论行程 被引量:17
6
作者 汪介之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2012年第1期143-157,共15页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概念和定义的出现,不仅是20世纪俄罗斯—苏联文学中的一件大事,而且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对中国文学的观念、理论批评和创作,都产生过深刻的影响。纵观"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在中国文坛近70年的理...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概念和定义的出现,不仅是20世纪俄罗斯—苏联文学中的一件大事,而且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对中国文学的观念、理论批评和创作,都产生过深刻的影响。纵观"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在中国文坛近70年的理论行程,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文学在自身发展的不同阶段,对它的接受和评价是截然不同的。中国文学为认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实质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在中国的命运,是检测中国文学和俄苏文学关系的一张晴雨表,并从特定层面显示出20世纪中国文学自身演变发展的一个侧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苏联文学 中国文学
下载PDF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的历史渊源与现实反思 被引量:2
7
作者 陈红娟 靳书君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0-25,共6页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体系自建构伊始从概念术语到框架方法便不断受到外来话语的侵扰。当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体系创新首先需要追踪溯源,厘清语义,剥离苏联话语与西方话语背后的思想与价值,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支撑下建构...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体系自建构伊始从概念术语到框架方法便不断受到外来话语的侵扰。当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体系创新首先需要追踪溯源,厘清语义,剥离苏联话语与西方话语背后的思想与价值,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支撑下建构新的概念、范畴与术语,创建新的理论框架与逻辑体系。批判与清理"苏联话语"与"西方话语"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体系创新的前提;中国语境中重新诠释马克思主义是当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创新的根基;提炼中国现代化的经验与规律是当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创新的核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体系 苏联话语 西方话语
下载PDF
《盛京时报》视野下的中东路事件 被引量:3
8
作者 李志学 谢清明 《日本问题研究》 CSSCI 2013年第1期77-83,共7页
1929年张学良趁蒋介石推动所谓"革命外交"之机挑起了中东路事件,企图强行收回中方在中东路上应享有的权益。代表日本立场的《盛京时报》对此特别关注,从其发表的一系列文章中我们可以发现其对事件的报道经历了相对客观、恶意... 1929年张学良趁蒋介石推动所谓"革命外交"之机挑起了中东路事件,企图强行收回中方在中东路上应享有的权益。代表日本立场的《盛京时报》对此特别关注,从其发表的一系列文章中我们可以发现其对事件的报道经历了相对客观、恶意挑拨、重新回到相对客观的过程,由此可以比较清晰的发现日本立场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盛京时报》 中苏关系 日本 中东路事件
下载PDF
盛世才治新时期留苏教育述论 被引量:3
9
作者 刘振宇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37-42,共6页
20世纪30年代中期,统治新疆的军阀盛世才为标榜亲苏态度、加强与前苏联的联系,从而争取其鼎力支持,先后派遣多批中国学生赴前苏联中亚地区留学。这一官派留苏教育活动不仅造就了中国人留学史上最为特殊的留苏生群体,而且对新疆的解放与... 20世纪30年代中期,统治新疆的军阀盛世才为标榜亲苏态度、加强与前苏联的联系,从而争取其鼎力支持,先后派遣多批中国学生赴前苏联中亚地区留学。这一官派留苏教育活动不仅造就了中国人留学史上最为特殊的留苏生群体,而且对新疆的解放与发展建设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可谓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盛世才 新疆 留苏 留学教育
下载PDF
苏联文学与40-70年代中国作家的农村想象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卫中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8-77,共10页
新中国农村题材小说的主题和文体模式与其说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不如说是"旅行"而来。这类小说中的"阶级论"建构、社会主义新人模式,以及表述社会主义新生活的"红色话语"主要都是从苏联集体化小说借鉴而来... 新中国农村题材小说的主题和文体模式与其说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不如说是"旅行"而来。这类小说中的"阶级论"建构、社会主义新人模式,以及表述社会主义新生活的"红色话语"主要都是从苏联集体化小说借鉴而来。后者在中国农村题材小说的形成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文性 苏联文学 中国农村小说 想象
下载PDF
1953年中国科学院访苏代表团对苏联的访问 被引量:2
11
作者 郭金海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04-527,共24页
1953年中国科学院访苏代表团对苏联进行了历时近3个月的访问,中苏双方对这次访问都高度重视。中国科学院召开了院务常务会议和院长会议讨论代表团的筹备工作。苏联科学院事先对这次访问做了周密的计划和安排。访问活动严格按照苏方的计... 1953年中国科学院访苏代表团对苏联进行了历时近3个月的访问,中苏双方对这次访问都高度重视。中国科学院召开了院务常务会议和院长会议讨论代表团的筹备工作。苏联科学院事先对这次访问做了周密的计划和安排。访问活动严格按照苏方的计划,主要以座谈和分科访问各研究机构的形式进行。访问期间,代表团与苏联科学界有广泛的接触。这次访问使代表团成员大开眼界,为中苏两国科学院进行密切交流与合作架起了桥梁,对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技事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中国科技事业和中苏科学关系发展的历史进程。但这次访问对中国学习苏联科学亦有误导,并对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科学院 访苏代表团 苏联科学院 生长点 学习苏联
下载PDF
异域“红色体验”与苏区文艺建设 被引量:1
12
作者 廖华英 沈兴涛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期16-19,共4页
苏区文艺是20世纪中国红色文艺发展的一次高峰。它是异域"红色"体验在苏区具体语境中的"延展"。异域"红色体验"不仅弥补了苏区文艺建设理论与经验的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文艺实践与现实脱节的危险... 苏区文艺是20世纪中国红色文艺发展的一次高峰。它是异域"红色"体验在苏区具体语境中的"延展"。异域"红色体验"不仅弥补了苏区文艺建设理论与经验的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文艺实践与现实脱节的危险。深入剖析异域"红色体验"对苏区文艺建设的影响对于审视马列主义与苏区文艺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体验 苏区文艺 马列主义 苏俄
下载PDF
1930年代统制经济思潮中的苏联计划经济形象 被引量:4
13
作者 阎书钦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83-95,共13页
1930年代中国思想界兴起了一股浓厚的统制经济思潮。论者所言统制经济概念笼统,包括自由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干预政策、德意法西斯主义国家统制经济、苏联计划经济诸方面。随着苏联两个"五年计划"在中国影响的扩大,苏联计划经济... 1930年代中国思想界兴起了一股浓厚的统制经济思潮。论者所言统制经济概念笼统,包括自由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干预政策、德意法西斯主义国家统制经济、苏联计划经济诸方面。随着苏联两个"五年计划"在中国影响的扩大,苏联计划经济越来越成为时人关注的中心论题。时人对苏联计划经济虽不乏反思,但推崇与宣扬占居主流。人们虽对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各方面均有深入了解,力主将此种体制引入中国,但多不主张全盘引进此种体制,所言统制经济包含大量非苏联因素。此种思想态势呈现出人们对中国经济发展道路认知的矛盾与多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30年代 中国思想界 统制经济 计划经济 苏联
下载PDF
从中苏改革比较看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 被引量:1
14
作者 潘正祥 许正华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8年第6期100-102,共3页
中国和苏联在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中都曾为加快社会进步不断探索,但苏联在改革途中逐渐偏离并抛弃马克思主义,最终走上绝路,而我国自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却逐渐探索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中国之路越走越宽广。正确认识中苏改革的... 中国和苏联在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中都曾为加快社会进步不断探索,但苏联在改革途中逐渐偏离并抛弃马克思主义,最终走上绝路,而我国自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却逐渐探索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中国之路越走越宽广。正确认识中苏改革的异同,科学评价中苏两国的改革,对未来社会发展的认知具有重要参照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苏联 改革 比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下载PDF
中国道路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超越 被引量:10
15
作者 徐崇温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16年第2期30-44,70,共16页
从十月革命一直到二战结束初期,前苏联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曾初步显示出优于资本主义的一派生机勃勃景象;但在20世纪下半叶,却在与资本主义的对峙中渐渐败下阵来,并经由戈尔巴乔夫的改旗易帜而导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究其原因,在于时代... 从十月革命一直到二战结束初期,前苏联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曾初步显示出优于资本主义的一派生机勃勃景象;但在20世纪下半叶,却在与资本主义的对峙中渐渐败下阵来,并经由戈尔巴乔夫的改旗易帜而导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究其原因,在于时代主题发生了从战争与革命到和平与发展的转换,而苏联模式的缺陷与弊端,却使之不能适应于这种转换对社会主义提出的新课题,从而使这个任务历史地落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肩上。本文阐述了由邓小平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现代化七个方面的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道路 苏联模式 社会主义现代化 超越
下载PDF
钱三强与中国科学院的早期发展 被引量:3
16
作者 黄庆桥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4-82,共9页
钱三强参与筹建科学院、主持计划局,担任访苏代表团团长,是中科院早期发展的核心骨干之一,在新中国科学体制的起源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出色的科学成就、特殊的师承关系及其鲜明的政治立场是钱三强迅速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钱三强在中... 钱三强参与筹建科学院、主持计划局,担任访苏代表团团长,是中科院早期发展的核心骨干之一,在新中国科学体制的起源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出色的科学成就、特殊的师承关系及其鲜明的政治立场是钱三强迅速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钱三强在中科院的领导经历对日后原子弹攻关有着直接的重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三强 中国科学院 访苏代表团
下载PDF
大革命时期共产国际、联共(布)关于中国农民问题的理论与实践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良明 黄雅丽 《甘肃理论学刊》 2010年第4期23-27,共5页
共产国际、联共(布)在指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重视中国农民问题,并在指导中国大革命中付诸实施了这一思想,推动了中国农民运动的发展。由于共产国际、联共(布)把解决中国农民问题的希望寄托在国民党身上,最后导致了农民运动的失败。究其原... 共产国际、联共(布)在指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重视中国农民问题,并在指导中国大革命中付诸实施了这一思想,推动了中国农民运动的发展。由于共产国际、联共(布)把解决中国农民问题的希望寄托在国民党身上,最后导致了农民运动的失败。究其原因,在于共产国际、联共(布)过高估计了国民党,轻视了共产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革命 共产国际 联共(布) 中国农民问题
下载PDF
邓小平的苏联模式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构建 被引量:3
18
作者 戴小江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8-71,共4页
邓小平提出苏联模式是指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制度、具体体制。这种界定突破了苏联模式包含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两层含义的观点,既有利于把东欧苏联剧变与社会主义的失败区分开来,又有利于深刻认识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 邓小平提出苏联模式是指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制度、具体体制。这种界定突破了苏联模式包含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两层含义的观点,既有利于把东欧苏联剧变与社会主义的失败区分开来,又有利于深刻认识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性。邓小平认为苏联模式在总的指导思想上看近了共产主义,高估了社会主义,对立了资本主义,忽视了封建主义,从而扭曲僵化了马克思主义。邓小平通过总结苏联模式的历史教训,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自身和处理好与共产主义、资本主义、封建主义的关系,必须根据客观实际的变化发展马克思主义,从而构建起适合中国国情的全新的社会主义观,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平 苏联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下载PDF
以苏为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跳出”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理论逻辑 被引量:3
19
作者 丁石 《学术探索》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8-22,共5页
在苏联解体25周年的沉痛时刻,我们更应该深刻意识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存在错误认识是十分危险的。苏俄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阶段出现了严重的失误;以斯大林模式建设社会主义是走不通的封闭僵化之路;苏联后期的"改革"把苏联... 在苏联解体25周年的沉痛时刻,我们更应该深刻意识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存在错误认识是十分危险的。苏俄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阶段出现了严重的失误;以斯大林模式建设社会主义是走不通的封闭僵化之路;苏联后期的"改革"把苏联引上了资本主义私有化的邪路、死路,从而导致苏联解体。这些沉痛的教训从根本上都是由教条主义的理论认识——遵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理论逻辑所导致的。列宁领导推行的新经济政策是基本"跳出"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理论逻辑之后而找到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这也是极为重要的启示。我们务必以苏为鉴,特别是在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环境之下,要坚决纠正主张搞私有化的教条主义错误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苏为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 社会发展 理论逻辑
下载PDF
论前苏联文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甘成英 丁杨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2期84-87,共4页
随着苏联的解体,世界文化多元化和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前苏联文学对世界其它国家,尤其是对中国的影响力逐渐减弱。但是基于前苏联文学曾经对中国文化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力以及广泛传播性,前苏联文学在中国的影响力至今仍未完全消失殆尽。今... 随着苏联的解体,世界文化多元化和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前苏联文学对世界其它国家,尤其是对中国的影响力逐渐减弱。但是基于前苏联文学曾经对中国文化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力以及广泛传播性,前苏联文学在中国的影响力至今仍未完全消失殆尽。今天我们所熟悉的前苏联文学主要是从十月革命到苏联解体这段时间内所产生的文学。前苏联文学的内涵十分丰富,对中国各方面都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程度深、时间跨度长、涉及领域广。本文将从时间角度出发,探讨前苏联文学对中国文化产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苏联文学 中国文化 影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