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昆仑南部晚新生代逆冲推覆构造系统 被引量:21
1
作者 吴珍汉 叶培盛 +2 位作者 赵文津 Patrick J.Barosh 胡道功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48-456,共9页
通过对东大滩—东温泉地区的路线地质观测与构造填图,在东昆仑南部发现晚新生代大型逆冲推覆构造系统。沿低角度逆冲断层,早二叠世大理岩和早三叠世砂板岩自北向南逆冲推覆于古新统—始新统风火山群紫红色砾岩和渐新世砖红色砂砾岩之上... 通过对东大滩—东温泉地区的路线地质观测与构造填图,在东昆仑南部发现晚新生代大型逆冲推覆构造系统。沿低角度逆冲断层,早二叠世大理岩和早三叠世砂板岩自北向南逆冲推覆于古新统—始新统风火山群紫红色砾岩和渐新世砖红色砂砾岩之上,形成大量不同规模的飞来峰;沿主逆冲断层发育厚层断层角砾岩与断层泥,局部形成碳酸盐质糜棱岩。东昆仑南部逆冲推覆构造的发育时代为渐新世晚期—中新世早期,主要形成、活动时期为26~13.5Ma;估算最小逆冲推覆距离为30~35km,最小逆冲推覆运动速率为2.4~2.8mm/a。东昆仑南部晚新生代逆冲推覆构造运动与现今山脉快速隆升存在着动力学成因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推覆构造 逆冲断层 飞来峰 晚新生代 东昆仑南部
下载PDF
克拉2气田成藏过程的物理模拟 被引量:8
2
作者 张洪 何顺利 +2 位作者 庞雄奇 顾岱鸿 姜振学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3-26,共4页
采用物理模拟实验对库车坳陷克拉2气田油气运聚进行了模拟,油气运聚的3个重要结论是:1)克拉2气田为深部生气-浮力驱动-逆冲断层、输导层运输-背斜或断背斜成藏,逆冲断层和输导层在克拉2气田成藏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2)克拉2构造不是... 采用物理模拟实验对库车坳陷克拉2气田油气运聚进行了模拟,油气运聚的3个重要结论是:1)克拉2气田为深部生气-浮力驱动-逆冲断层、输导层运输-背斜或断背斜成藏,逆冲断层和输导层在克拉2气田成藏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2)克拉2构造不是一点供气,而是多源供气。3)多源天然气不断向上部的克拉2构造供气,从而造成气藏超压和高丰度的特性。下部与克拉2构造相似的两个由断层贯通的构造含气规模和丰度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模拟实验 天然气 成藏模式 浮力 逆冲推覆断层 克拉2气田
下载PDF
对保靖—慈利逆冲断裂带的一些认识 被引量:16
3
作者 袁照令 李大明 易顺华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59-61,共3页
以物探、地质资料为依据 ,对保靖—慈利逆冲断裂带的具体位置及推覆运动的方向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
关键词 逆冲断裂带 磁性基底 地质特征 形成 演化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克—百逆掩断裂带上下盘储层差异性及其形成机理 被引量:5
4
作者 朱世发 刘欣 +3 位作者 朱筱敏 万策 尤新才 杜建鹏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94-201,共8页
基于岩芯、薄片和物性数据等资料,从构造演化、沉积体系时空展布、成岩作用特征及储层质量角度,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克拉玛依—百口泉地区逆掩断裂带上、下盘二叠系—侏罗系储层特征进行系统对比研究,探讨储层差异性形成机理。在断裂上盘... 基于岩芯、薄片和物性数据等资料,从构造演化、沉积体系时空展布、成岩作用特征及储层质量角度,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克拉玛依—百口泉地区逆掩断裂带上、下盘二叠系—侏罗系储层特征进行系统对比研究,探讨储层差异性形成机理。在断裂上盘,沉积物粒度较粗,通常为冲积扇或辫状河沉积砾岩、砂质砾岩,埋藏较浅,孔隙性较好。在断裂下盘,沉积物相对较细,通常为辫状河三角洲或扇三角洲前缘沉积砂岩,埋藏较深且孔隙性整体较差;局部层段发育沸石和长石的强烈溶蚀。通过分析认为,研究区储层埋藏史(断裂演化史)控制上、下盘储层砂体成因,决定储层现今埋深及成岩演化,影响储层次生孔隙的形成;沉积体系发育受同生的克—百主断裂控制,影响储层粒度、岩石成分成熟度、结构成熟度,决定储层原始孔隙结构发育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逆掩断裂带 储层差异 形成机理
下载PDF
韩城矿区南中深部隐伏逆冲构造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5
5
作者 王辉 贺小龙 +6 位作者 范玉海 崔胜 李小强 梁敏 潘春娟 金谋顺 张少鹏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7,共7页
分析隐伏逆冲构造变形特征,揭示构造形成机制,开展构造预测,指导煤地质勘查。通过地表精细观测、二维地震勘探及钻探工程验证等综合方法,在发现并了解其形态学特征基础上,分析表层构造与深部构造耦合关系,结合古构造应力场,阐述... 分析隐伏逆冲构造变形特征,揭示构造形成机制,开展构造预测,指导煤地质勘查。通过地表精细观测、二维地震勘探及钻探工程验证等综合方法,在发现并了解其形态学特征基础上,分析表层构造与深部构造耦合关系,结合古构造应力场,阐述构造成因。结果发现南北向深部隐伏逆冲构造,西倾东冲,断面倾角为20°~35°,断于石盒子组内和下伏含煤岩系及其基底内,地层垂直断距为190~260m,水平断距260~470m;浅部地层表现为同向展布的不对称背斜构造,二者空间上密切共生,几何学和运动学具相关性,成因上具统一性;浅层背斜构造是深层逆冲作用控制下断展褶皱作用的结果。隐伏逆冲构造是燕山运动中期盆地内部因阻抗来自东侧构造挤压应力,而产生的反向逆冲构造作用响应。该逆冲构造错断煤层,造成煤层重复,控制了煤层的空间分布,构成韩城矿区南中深部重要的构造边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冲断层 断弯褶皱作用 NWW向构造挤压 渭北石炭–二叠纪煤田 韩城矿区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南缘托斯台背斜的几何学分析 被引量:14
6
作者 陈伟 郝晋进 +5 位作者 张健 肖立新 鲜地 李志刚 陈丽花 李贵芝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90-94,共5页
位于准噶尔盆地南缘西段的托斯台背斜经历了强烈的构造变形,地表出露丰富的断层相关褶皱现象,是北天山山前典型的断层相关褶皱及其叠合的复杂构造单元。笔者从过托斯台背斜地震剖面的构造分析入手,以地表和钻井揭示的构造现象为约束条件... 位于准噶尔盆地南缘西段的托斯台背斜经历了强烈的构造变形,地表出露丰富的断层相关褶皱现象,是北天山山前典型的断层相关褶皱及其叠合的复杂构造单元。笔者从过托斯台背斜地震剖面的构造分析入手,以地表和钻井揭示的构造现象为约束条件,配合基于断层相关褶皱几何变形的数值模拟,建立了与实际数据吻合的构造几何模型,将构造解释的多解性限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并通过正演平衡地质剖面制作,再现了托斯台构造几何变形的运动学过程。分析表明准噶尔盆地南缘山前西段存在多期次的构造逆冲推覆与叠加,侏罗纪至白垩纪期间,构造活动以向地表逆冲推覆为主,形成垂向叠加的双重构造;喜山晚期,则以隐伏逆冲为主,形成现今的托斯台断坡背斜,推覆位移量达12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天山山前 逆冲推覆 断层相关褶皱 正演平衡地质剖面 托斯台背斜
下载PDF
钦防海西-印支海槽西界断裂新探 被引量:2
7
作者 何光玉 吴冲龙 +4 位作者 潘家永 于星 胡安平 金伟锋 吴磊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526-1530,共5页
本文主要根据二维地震剖面并结合野外露头的分析认为,十万大山盆地东南缘的基底断裂是钦防海槽向北西冲断-推覆的前锋断层,断裂两侧的中、古生界在地层层位与厚度上存在明显差异。钦防海西-印支海槽的西界不应是灵山断裂,而应是十万大... 本文主要根据二维地震剖面并结合野外露头的分析认为,十万大山盆地东南缘的基底断裂是钦防海槽向北西冲断-推覆的前锋断层,断裂两侧的中、古生界在地层层位与厚度上存在明显差异。钦防海西-印支海槽的西界不应是灵山断裂,而应是十万大山盆地东南缘的基底断裂,其范围远大于现今博(白)—罗(定)—广(宁)断裂与灵山断裂之间的范围。基底断裂为一无根的推覆构造带,其下掩覆了十万大山盆地东南缘的许多区域,是下一步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推覆构造 断裂 十万大山盆地 钦防海槽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北缘盆山构造关系与油气勘探方向 被引量:12
8
作者 王桂宏 马达德 +1 位作者 张启全 李军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68-673,共6页
穿过赛什腾山南侧构造边界的地震剖面显示,赛什腾山南缘断裂带总体表现为扭动特征。该断裂带在西端主要表现为向北、向上冲断;中部以高角度为特征;东缘(1001测线剖面)则表现为低角度、向盆地方向的逆冲断层,可能是走滑断裂构造端部的构... 穿过赛什腾山南侧构造边界的地震剖面显示,赛什腾山南缘断裂带总体表现为扭动特征。该断裂带在西端主要表现为向北、向上冲断;中部以高角度为特征;东缘(1001测线剖面)则表现为低角度、向盆地方向的逆冲断层,可能是走滑断裂构造端部的构造转换,为伴生构造样式。柴达木盆地北缘(柴北缘)的边界造山带并没有向盆地方向大规模逆冲,赛什腾山山前的东台1井及绿梁山山前的尕丘1井均未钻遇被山体掩覆的新地层,而是钻遇了高角度断裂带,也说明山体向南侧的逆冲规模较小。因此,新生代以来柴北缘地区的构造变形以走滑变形为主,逆冲推覆是走滑构造的伴生产物。柴北缘走滑断裂带构造变形具有反转特征,并不是原生油气藏形成的有利地带,走滑带之间的块体可能是相对稳定的块体,具有较有利的成藏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北缘 走滑断裂 逆冲推覆 构造转换 油气勘探
下载PDF
典型逆掩断裂带油气富集规律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勘探思路 被引量:5
9
作者 何玲娟 乔文龙 张明 《新疆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3期321-324,共4页
通过系列调研资料总结得出,世界典型逆掩断裂带的油气具有在沿断裂带应力集中部位、次级构造、基岩断块风化壳以及靠生油凹陷一侧的斜坡区、断裂下盘的有利圈闭中富集的规律.在此基础上,指出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的勘探潜力非常巨大,还有约1... 通过系列调研资料总结得出,世界典型逆掩断裂带的油气具有在沿断裂带应力集中部位、次级构造、基岩断块风化壳以及靠生油凹陷一侧的斜坡区、断裂下盘的有利圈闭中富集的规律.在此基础上,指出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的勘探潜力非常巨大,还有约13?08 m3的油气地质储量有待发现;在勘探思路上要系统查明西北缘断裂带,圈定探明程度较低的有利勘探区域和层位以及目前还未进行勘探的有利区块或构造;勘探重点应放在勘探程度较低的有利区块斜坡区和主断裂下盘,并进行深入细致的探测和综合研究工作,以期找到新的储量增长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掩断裂带 油气勘探 油气富集规律 准噶尔盆地 勘探思路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克百断裂封闭性研究及其对成藏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4
10
作者 姜向强 柳广弟 +3 位作者 张年富 何周 韦恒业 张运波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43-249,共7页
克百断裂为一大型逆掩断裂,其封闭性能控制了克拉玛依—百口泉地区油气的分布。对区域主应力方向、断裂带岩性特征、测井响应、地层水性质的研究表明,克百断裂的封闭性具有分段的特点。断裂封闭段的断裂走向与主应力方向近于垂直,断裂... 克百断裂为一大型逆掩断裂,其封闭性能控制了克拉玛依—百口泉地区油气的分布。对区域主应力方向、断裂带岩性特征、测井响应、地层水性质的研究表明,克百断裂的封闭性具有分段的特点。断裂封闭段的断裂走向与主应力方向近于垂直,断裂带断层泥发育,破碎带厚度、声波时差变化幅度差、井径扩大值较小,地层水以CaCl2型为主,钠氯比值小于0.7。断裂开启段的断裂走向与主应力走向交角小于45°,断裂带断层泥不发育,破碎带厚度、声波时差变化幅度差、井径扩大值较大,地层水以NaHCO3和Na2SO4型为主,钠氯比值大于0.85。断裂开启段是该区主要的油气充注点,而断裂封闭段是下盘油气的主要封堵段,是下盘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掩断裂 构造应力 断层岩 破碎带 地层水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的两大发展阶段——广义的逆冲推覆断裂带和狭义的平移断裂带 被引量:13
11
作者 侯明金 Jacques Mercier +1 位作者 Pierre Vergely 王永敏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6年第6期1267-1275,共9页
笔者总结了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认为,中国东部的郯庐断裂带自海西期以来经历了两个主要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广义的郯庐断裂带发展阶段,晚三叠世—早侏罗世由于扬子地块与华北地块的碰撞,成为两地块的对接边界,具有逆冲推覆的性质,属广义的... 笔者总结了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认为,中国东部的郯庐断裂带自海西期以来经历了两个主要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广义的郯庐断裂带发展阶段,晚三叠世—早侏罗世由于扬子地块与华北地块的碰撞,成为两地块的对接边界,具有逆冲推覆的性质,属广义的特提斯构造域。第二发展阶段从早白垩世以来,发展成为一条平移断裂带,属于狭义的环太平洋构造域的平移系统。岩相古地理资料显示了扬子地块与华北地块的对接始于晚二叠世早期;印支期的郯庐断裂带是一条由NE、NNE向展布的缓‘S’型的地块拼贴边界,在现今的郯庐断裂带上表现为残留的由北北西向南南东的斜向逆冲推覆的性质,中下构造层次表现为韧性逆冲推覆变形,上部构造层即前陆褶皱冲断带内的变形;应力场分析资料显示:早三叠世晚期开始地表浅部就有近南北向的挤压作用,左行走滑平移作用开始发育;早白垩世晚期开始转入引张伸展阶段,与中国东部的伸展作用一致;新近纪又转为近东西向挤压,发育逆冲兼右行走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两大阶段 广义的逆冲推覆型 狭义的平移走滑型 应力场分析 安徽段
下载PDF
吐哈盆地HYS反转构造及其平衡演化 被引量:4
12
作者 刘光炎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413-417,共5页
吐哈盆地HYS构造从晚中生代至新生代经历了拉张伸展期、挤压抬升期、伸展拗陷期和强烈挤压褶皱期等演化阶段。拉张伸展期盆地引张伸展,断层为正断层,形成半地堑式构造单元;挤压抬升期,盆地受挤压抬升,断层活化为逆断层,伴随产生... 吐哈盆地HYS构造从晚中生代至新生代经历了拉张伸展期、挤压抬升期、伸展拗陷期和强烈挤压褶皱期等演化阶段。拉张伸展期盆地引张伸展,断层为正断层,形成半地堑式构造单元;挤压抬升期,盆地受挤压抬升,断层活化为逆断层,伴随产生弱压缩褶皱;伸展拗陷期盆地再次引张伸展,断层转化为正断层,盆地呈拗陷沉降;强烈挤压褶皱期,受挤压应力场的作用,断层又活化为逆断层,并伴随断层产生相关的褶皱,形成了正反转构造和复杂的地层构造关系。后期的强烈挤压褶皱反转虽然形成了油气的聚集场所,但同时又破坏了构造圈闭的完整性及其保存条件,不利于构造油气藏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张 挤压 反转构造 HYS 油气聚集 吐哈盆地
下载PDF
小秦岭金(钼)矿田北矿带推覆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 被引量:15
13
作者 张元厚 李宗彦 +6 位作者 张孝民 钱明平 杨志强 何岳 张帅民 张力智 王建明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44-254,共11页
在小秦岭北矿带桥上寨、灵湖、大湖和秦南—太阳沟等地,对金矿床的控矿构造进行了野外调查。工作结果表明,小秦岭北矿带近东西向控矿断裂从北向南的F1、F8、F7、F35、F5以及F6断裂是由长英质糜棱岩、构造碎裂岩组成的。其中糜棱岩中S-C... 在小秦岭北矿带桥上寨、灵湖、大湖和秦南—太阳沟等地,对金矿床的控矿构造进行了野外调查。工作结果表明,小秦岭北矿带近东西向控矿断裂从北向南的F1、F8、F7、F35、F5以及F6断裂是由长英质糜棱岩、构造碎裂岩组成的。其中糜棱岩中S-C组构以及构造劈理与断裂面所夹的锐角,反映了这些断裂具有逆断裂特征,它们在平面上又具有分支复合现象。因此,这些断裂为一套向南推覆的叠瓦状断裂构造体系。这些近东西向叠瓦状断裂构造控制了北矿带金矿床的形成,部分含金石英脉发生了变形,呈条带状构造,反映了断裂发生时间为123 Ma之前。晚期与小秦岭山前有关的断裂构造为正断裂,破坏矿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矿断裂 推覆构造 金矿床 北矿带 小秦岭
下载PDF
东昆仑山断裂带及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垂直形变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王庆良 王建华 +4 位作者 朱桂芝 崔笃信 王文萍 陈忠实 宋兆山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73-280,i001,共9页
沿格尔木—五道梁公路测线 1979,2 0 0 1年的 2期水准观测资料表明 :1)东昆仑山及可可西里地区现今相对于柴达木盆地仍在发生继承性的隆升运动。 1979— 2 0 0 1年期间 ,昆仑山口主峰一带相对于格尔木约上升了 2 80mm ,上升速率高达 15m... 沿格尔木—五道梁公路测线 1979,2 0 0 1年的 2期水准观测资料表明 :1)东昆仑山及可可西里地区现今相对于柴达木盆地仍在发生继承性的隆升运动。 1979— 2 0 0 1年期间 ,昆仑山口主峰一带相对于格尔木约上升了 2 80mm ,上升速率高达 15mm/a ;五道梁相对于格尔木上升了约 2 10mm ,上升速率约 10mm/a。 2 )昆仑山口至五道梁之间的可可西里地区 ,在相对于柴达木盆地以 7mm/a的速度整体抬升的同时 ,还相对于南、北两侧的五道梁和昆仑山隆起区以 3~ 7mm/a的速度下沉。 3)格尔木—五道梁剖面垂直形变整体符合俯冲 -逆掩地壳增厚模式 ,其中 ,沿西大滩断裂、中昆仑山断裂和昆仑山北缘断裂带的逆冲推覆运动 ,占了整个东昆仑山现今构造隆起的大部分 ,其逆冲推覆运动有自南向北衰减的特点。 4 )地质调查结果表明 ,沿 2 0 0 1年 11月 14日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 35 0km的左旋破裂带 ,可以划分出若干个不均匀错动段 ,错动量最大可达 6m ,最小只有 2m。基于Okada (1985 )位错模型的理论计算结果表明 ,地震断层不均匀左旋错动可以在昆仑山口破裂带南北两侧产生 10 0多毫米的差异性垂直位移。 1979— 2 0 0 2年实测垂直位移中 ,西大滩断裂谷地水准点的异常上升、昆仑山口测点的异常下降等都与发震断层的不均匀错动密切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带 地震 垂直形变 俯冲 逆掩
下载PDF
模型正演与川中二叠系中小断层精细地质解释 被引量:4
15
作者 徐国强 王英民 陆正元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74-81,共8页
模型正演是地震解释的一项重要工具。针对川中二叠系中小断层及断层系统存在的地震反射异常现象及其多解性,本文通过合成地震记录进行地质层位与野外地震记录的精确对比与标定.使用二维模型正演方法重建断层系统的地震响应过程,由此剖... 模型正演是地震解释的一项重要工具。针对川中二叠系中小断层及断层系统存在的地震反射异常现象及其多解性,本文通过合成地震记录进行地质层位与野外地震记录的精确对比与标定.使用二维模型正演方法重建断层系统的地震响应过程,由此剖析断层构造产生地震反射异常的形成机制。重点阐述了断檐的地震响应,包括断点的相位转换、低速层增厚引起的时间迟后效应及由此产生的假断点、断檐屏蔽杂乱反射区以及断棱楔形体的地震响应.揭示了地震反射异常体解释中的一些陷井及有助于断层精细解释的特殊标志,论述了各种不同落差、不同产状小断层的断点、断面解释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型正演 断层 地震 解释
下载PDF
关于准噶尔盆地油气勘探新模式的思考 被引量:6
16
作者 林隆栋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57-563,共7页
有机生油沉积坳(凹)陷理论在指导准噶尔盆地油气地质勘探过程中,总的看是失败的。探讨了失败的根本原因后,提出了油气勘探新模式:不仅要看沉积坳(凹)陷,更要看中下地壳内是否存在幔源底辟构造,把这两者看作不可分离的统一整体才行。列... 有机生油沉积坳(凹)陷理论在指导准噶尔盆地油气地质勘探过程中,总的看是失败的。探讨了失败的根本原因后,提出了油气勘探新模式:不仅要看沉积坳(凹)陷,更要看中下地壳内是否存在幔源底辟构造,把这两者看作不可分离的统一整体才行。列举了新模式9大依据,提出了今后工作设想以及如何盘活我国中西部50~60个大小盆地中的潜在油气资源的想法和做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坳陷 逆掩推覆断裂 幔源底辟构造 古俯冲消减碰撞带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乌夏断裂带构造活动特征 被引量:10
17
作者 邱贻博 查明 +1 位作者 李振华 高卫红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1-14,共4页
乌夏断裂带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的东部,是西北缘冲断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多期的构造活动,该区形成了多期的不整合。在断裂带和外缘的隆起区地层剥蚀程度较大,活动时间的厘定比较困难。在对乌夏地区地层的沉积特征和产状分析后发... 乌夏断裂带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的东部,是西北缘冲断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多期的构造活动,该区形成了多期的不整合。在断裂带和外缘的隆起区地层剥蚀程度较大,活动时间的厘定比较困难。在对乌夏地区地层的沉积特征和产状分析后发现,乌夏地区经历了早二叠世的前陆盆地发育阶段、二叠纪末的逆掩推覆、三叠纪末的构造强烈隆升、侏罗纪末期的构造微弱活动、至白垩纪的构造定形等多个阶段的演化而形成了现今的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西北缘冲断带 乌夏断裂带 构造活动时期 逆掩推覆 构造隆升
下载PDF
东海西湖凹陷油气勘探新领域探讨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毓俊 《海洋石油》 CAS 2002年第4期9-13,共5页
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 ,是中国近海天然气资源十分丰富的单元。西湖凹陷中央背斜带逆冲断裂下降盘 ,具有构造和缓 ,地层剥蚀弱等有利条件 。
关键词 东海 油气勘探 西湖凹陷 中央背斜带 逆冲断裂 成藏模式 可能含油地区
下载PDF
四川盆地找油方向探讨 被引量:6
19
作者 王金琪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5-18,共4页
盆地中部找油三个领域 :①大安寨组 ,在油源、介屑灰岩、破裂溶解三大要素配套 ,通过地震响应模式使其成为“常规” ,能挖掘出更大潜力 ;②千佛崖组认真查明入湖大型河流及三角洲 ,砂岩孔隙空间增加 ,储量将成倍增大 ;③生油层系上覆沙... 盆地中部找油三个领域 :①大安寨组 ,在油源、介屑灰岩、破裂溶解三大要素配套 ,通过地震响应模式使其成为“常规” ,能挖掘出更大潜力 ;②千佛崖组认真查明入湖大型河流及三角洲 ,砂岩孔隙空间增加 ,储量将成倍增大 ;③生油层系上覆沙溪庙组 ,油藏决定于其下油源丰度、烃源断裂、有利相带配合。另外 ,前龙门山中南段生油条件极佳 ,地史处于长期隆起状态 ,喜山期推滑断层下盘原地构造不很复杂 ,有利于油藏形成和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石油勘探 推覆断层 断裂 烃源 溶蚀 破裂缝 三角洲 河流 油藏
下载PDF
江苏下扬子区中、古生界构造特征及其演化 被引量:44
20
作者 佘晓宇 徐宏节 何治亮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26-230,236,共6页
江苏下扬子区中、古生界在印支晚期 -燕山中期由稳定的洋 -陆板块构造体制变格为板内形变体制 ,形成苏北由NW向SE和苏南由SE向NW的对冲推覆构造格局。苏北地区震旦系及古生界沿陡山沱组及次级滑脱层逆冲推覆 ;苏南地区 ,上古生界沿高家... 江苏下扬子区中、古生界在印支晚期 -燕山中期由稳定的洋 -陆板块构造体制变格为板内形变体制 ,形成苏北由NW向SE和苏南由SE向NW的对冲推覆构造格局。苏北地区震旦系及古生界沿陡山沱组及次级滑脱层逆冲推覆 ;苏南地区 ,上古生界沿高家边组滑脱层系逆冲推覆 ,下古生界受控于两套区域滑脱层系并形成双冲构造。燕山中期 ,NNE向左旋压扭和NW向右旋压扭走滑对早期推覆构造有改造作用。燕山晚期 ,区域应力背景转变为NW -SE向拉张环境 ,使逆冲推覆体受重力作用沿断坡回滑 ,形成后缘凹陷 (或箕状断陷 )。苏南地区由于下古生界双冲构造和上古生界逆冲推覆在志留系之上而纵向位移势能受限回滑较难 ,后经历喜山晚期隆升 ,最终形成苏南中、古生界高台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古生界 板内形变体制 对冲构造格局 逆冲推覆体 双冲构造 走滑断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