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胃黏膜pH值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郭俊 王夜明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5年第29期80-83,共4页
目的:探讨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胃黏膜p H值(Phi)的影响。方法:选择64例感染性休克患者,按所使用的血管活性药物分为两组,A组为去甲肾上腺素组,B组为多巴胺组,每组各32例。观察用药前和用药后6 h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改变,... 目的:探讨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胃黏膜p H值(Phi)的影响。方法:选择64例感染性休克患者,按所使用的血管活性药物分为两组,A组为去甲肾上腺素组,B组为多巴胺组,每组各32例。观察用药前和用药后6 h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改变,同时观察用药前和用药后6、12、24、48 h胃黏膜p H值的变化。结果:两组用药前血流动力学指标和胃黏膜p H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6 h后,两组的平均动脉压(MAP)明显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中心静脉压(CVP)与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 O2)均升高,且A组高于B组,B组心率(HR)明显高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用药后6、12、24、48 h胃黏膜p H值均明显升高,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均可改善感染性休克患者全身血流动力学状态,但去甲肾上腺素优于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较多巴胺可使胃黏膜p H值(Phi)明显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甲肾上腺素 多巴胺 感染性休克 胃黏膜ph
下载PDF
胃液pH值与喂养耐受性的相关性指导应用于新生儿输注氨基酸护理中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俞月梅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6年第22期246-247,共2页
目的探讨将胃液p H值与喂养耐受性的相关性指导应用于新生儿输注氨基酸护理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4月出生的120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两组均采用氨基酸输注护理。结果出生后24 h、48 h、72 h时观察组新生儿胃液p H... 目的探讨将胃液p H值与喂养耐受性的相关性指导应用于新生儿输注氨基酸护理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4月出生的120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两组均采用氨基酸输注护理。结果出生后24 h、48 h、72 h时观察组新生儿胃液p H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新生儿的苏氨酸和酪氨酸水平高于对照组,且尿素和血糖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新生儿输注氨基酸护理中,以胃液p H值与喂养耐受性间的相关性作为指导,可提高护理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液p h 喂养耐受性 护理
下载PDF
质子泵抑制剂对重症脑卒中患者管饲后胃液PH值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韩晓丽 王瑞玲 +1 位作者 李辉 桑爱萍 《新疆医学》 2016年第3期265-267,共3页
目的探讨质子泵抑制剂(PPI)对重症脑卒中患者管饲后胃液p H值的影响。方法将200例重症脑卒中患者分为使用PPI组152例及对照组(3 d后给予有效营养支持即停PPI)48例。均于肠内营养支持第4天连续监测患者鼻饲后1/2 h、1 h胃液p H值7 d并观... 目的探讨质子泵抑制剂(PPI)对重症脑卒中患者管饲后胃液p H值的影响。方法将200例重症脑卒中患者分为使用PPI组152例及对照组(3 d后给予有效营养支持即停PPI)48例。均于肠内营养支持第4天连续监测患者鼻饲后1/2 h、1 h胃液p H值7 d并观察入院后消化道出血情况。结果两组患者鼻饲后1/2 h、1 h平均胃内p H值及中位p H值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奥美拉唑用量40 mg 2次/d+早期肠内营养与单纯应用肠内营养(3 d后给予有效营养支持即停PPI)相比,胃内p H值明显增加,并保持胃内抑酸程度稳定在接近6.0的水平;而单纯应用肠内营养(3 d后给予有效营养支持即停PPI),胃内p H值稳定在5.0左右。但两组患者应激性溃疡发生率、治愈好转率以及病死率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有效营养支持后即停PPI可能对重症脑卒中患者应激性溃疡发生率、治愈好转率以及病死率无影响。因此,目前探索PPI和早期肠内营养的配伍治疗,PPI使用的剂量、疗程以及早期肠内营养的时机是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脑卒中 早期肠内营养 胃液p h 消化道出血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及对核因子-κB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周骏 葛永平 +1 位作者 陈闯 范利亚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16年第1期56-58,共3页
目的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及对核因子-κB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120例幽门螺杆菌阳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前瞻性分析,随机分为单独西药组与中西医结合组,每组各60例,单独西药组给予吗丁啉、枸橼酸铋钾及... 目的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及对核因子-κB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120例幽门螺杆菌阳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前瞻性分析,随机分为单独西药组与中西医结合组,每组各60例,单独西药组给予吗丁啉、枸橼酸铋钾及克拉霉素治疗,中西医结合组在其基础上加用中药辩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胃液p H值变化、症状积分、幽门螺杆菌根除率及核因子-κB表达的情况。结果中西医结合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单独西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45,P〈0.05)。中西医结合组治疗后胃液p H、核因子-κB蛋白较单独西药组治疗后相比明显降低,幽门螺杆菌根除率均明显高于单独西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66、3.78,χ~2=6.02,P均〈0.05)。中西医结合组胃肠、胃痛、嗳气、纳呆、嘈杂评分较单独西药组相比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89、3.11、2.76、3.56、3.45,P均〈0.05)。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明显,核因子-κB表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阳性 慢性萎缩性胃炎 胃液ph 核因子-ΚB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