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p-AMPKα/AMPKα探讨牛磺酸组方复合黄芪提升疲劳小鼠运动能力作用机制
1
作者 何晶 李林泽 +3 位作者 张奇 伍小芳 赵星宇 朱映黎 《华南预防医学》 2024年第10期941-946,共6页
目的 通过对比牛磺酸组方及牛磺酸组方复合黄芪,探讨黄芪提高牛磺酸组方对疲劳小鼠运动能力的提升及调控p-AMPKα/AMPKα的作用机制。方法 雄性昆明小鼠140只随机分为7组,每日灌胃给药1次,第14 d和第28 d天各进行1次负重游泳实验,末次... 目的 通过对比牛磺酸组方及牛磺酸组方复合黄芪,探讨黄芪提高牛磺酸组方对疲劳小鼠运动能力的提升及调控p-AMPKα/AMPKα的作用机制。方法 雄性昆明小鼠140只随机分为7组,每日灌胃给药1次,第14 d和第28 d天各进行1次负重游泳实验,末次给药后取小鼠组织,测量血清中乳酸(LA)、乳酸脱氢酶(LDH)、尿素氮(BUN)、肌酐(Cre)、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检测肌肉组织中糖原含量及AMPKα和p-AMPKα表达量。结果 牛磺酸组方及牛磺酸组方复合黄芪均无肝毒性。对比同剂量牛磺酸组方,加入黄芪后小鼠力竭游泳时间增加34%;LA含量明显降低,LDH和SOD含量显著升高(P<0.05);p-AMPKα/AMPKα蛋白表达水平增加(P<0.01)。结论 牛磺酸组方复合黄芪后可减少LA和BUN积累,增加肌糖原储备,通过增加AMPKα磷酸化明显延长小鼠力竭游泳时间,提升疲劳小鼠运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磺酸 黄芪 疲劳 肌糖原 p-ampkα/AMPKα
原文传递
食欲素A对绵羊卵巢颗粒细胞P-AMPK与P-ERK信号通路的影响
2
作者 王伟平 徐晓静 +3 位作者 杜晨光 马春燕 米焱 刘永志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36-139,共4页
为研究食欲素A对绵羊卵巢能量代谢及生长发育的调节作用,在体外培养黄体化颗粒细胞,用浓度为0.05,0.10μg/m L的食欲素A刺激细胞后,分别于0,2,6,12,24 h提取细胞总蛋白,采用Western Blot法对P-AMPK及P-ERK的表达量进行检测。结果显示,... 为研究食欲素A对绵羊卵巢能量代谢及生长发育的调节作用,在体外培养黄体化颗粒细胞,用浓度为0.05,0.10μg/m L的食欲素A刺激细胞后,分别于0,2,6,12,24 h提取细胞总蛋白,采用Western Blot法对P-AMPK及P-ERK的表达量进行检测。结果显示,食欲素A刺激细胞2 h,0.05,0.10μg/m L剂量组的P-AMPK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均极显著提高(P〈0.01),食欲素A刺激细胞6 h,0.05,0.10μg/m L剂量组P-AMPK的表达量均达到最高值(P〈0.01),且0.10μg/m L剂量组表达量明显高于0.05μg/m L剂量组;食欲素A刺激细胞2 h,0.05,0.10μg/m L剂量组的P-ERK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均极显著提高(P〈0.01),食欲素A刺激细胞24 h,0.10μg/m L剂量组的P-ERK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平台期(6-12 h)(P〈0.01)并达到最高值。表明食欲素A通过P-AMPK和P-ERK途径参与黄体能量代谢及生长发育的调节,从而进一步参与生殖机能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欲素A 颗粒细胞 p-ampk P-ERK
下载PDF
电针干预对创伤性颅脑损伤大鼠脑组织中p-AMPK、p-mTOR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杨欢 吴涛 +1 位作者 王瑞辉 杨强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248-1251,共4页
目的观察电针干预对TBI大鼠神经功能恢复、脑组织病理形态变化及损伤区域脑组织中p-AMPK、p-mTOR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干预对TBI大鼠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SD雄性大鼠70只,随机选取16只分空白组、假手术组各8只,剩余54只大鼠均采用Fen... 目的观察电针干预对TBI大鼠神经功能恢复、脑组织病理形态变化及损伤区域脑组织中p-AMPK、p-mTOR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干预对TBI大鼠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SD雄性大鼠70只,随机选取16只分空白组、假手术组各8只,剩余54只大鼠均采用Fenney打击法进行模型制备(术中死亡6只),将中度颅脑损伤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组各24只。电针组选穴“百会”、“水沟”及患侧“内关”、“足三里”,于造模后24h开始进行电针干预,断续波,频率2Hz,15min/次,1次/d,共治疗14d,其余各组均不干预。于造模后3d、7d、14d各时间点分别进行脑组织取材;通过mNSS评分检测电针干预对TBI大鼠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组织染色(HE、Nissl)观察损伤脑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Western Blot观察大鼠脑组织中p-AMPK、p-mTOR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与空白组和假手术组比较,电针组与模型组评分均呈下降趋势,且电针组评分始终低于同时期(3d、7d、14d)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造模后第3d,模型组和电针组均可见细胞排列紊乱,形态异常,但电针组镜下上述情况略优于模型组;电针组脑组织形态恢复情况优于同时期(造模后7d、14d)的模型组。空白组与假手术组细胞形态结构完整,电针组尼氏体数量与模型组均不同程度增多,但电针组尼氏体数量明显多于同时期(造模后3d、7d、14d)的模型组。与空白组和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与电针组脑组织中p-AMPK、p-mTOR蛋白表达量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造模后3d、7d、14d,电针可明显下调p-AMPK蛋白表达量,上调p-mTOR蛋白表达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干预对TBI大鼠神经功能恢复、脑组织保护及修复的作用,可能是通过调节TBI大鼠脑组织中p-AMPK、p-mTOR蛋白含量的表达,抑制神经细胞自噬,减轻神经元或胶质细胞的死亡而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创伤性颅脑损伤 p-ampk P-MTOR
下载PDF
脂联素对糖尿病大鼠的肾脏保护作用及其抗氧化机制探讨 被引量:10
4
作者 袁芳 刘映红 +2 位作者 田俊玮 彭佑铭 刘伏友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26-430,共5页
目的研究脂联素(ADPN)对糖尿病大鼠的肾脏保护作用及其相关的抗氧化机制。方法采用高糖高脂饮食配合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的方法复制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可表达球形脂联素的pIRES2-EGFP-gAd质粒用脂质体介导经腹腔转染糖尿病大鼠模型... 目的研究脂联素(ADPN)对糖尿病大鼠的肾脏保护作用及其相关的抗氧化机制。方法采用高糖高脂饮食配合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的方法复制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可表达球形脂联素的pIRES2-EGFP-gAd质粒用脂质体介导经腹腔转染糖尿病大鼠模型体内。将3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糖尿病模型组(DM组)、ADPN干扰组(DA组)和空载体转染组(DP),分别给予相应处理8周后,观察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24h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变化;留取肾组织切片观察光镜下的病理改变并测定肾组织ROS释放量的变化;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 Blot测定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和磷酸化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p-AMPK)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DM模型组大鼠UAER显著上升,肾组织ROS释放量增加(P<0.05),DM、DA、DP各组之间尿蛋白无明显差异(P>0.05)。与DM组相比,DA组血糖和HbA1c有所下降,ROS释放明显减少(P<0.05)。光镜下DM组大鼠大部分肾小球系膜区增宽,基质大量增生,节段性基底膜增厚、部分肾小管上皮细胞空泡变性、脱落,肾小球内细胞数显著增多、单个核细胞浸润明显,与DM组相比,脂联素干预组以上病变均有减轻。与对照组相比DM组肾组织eNOS水平下降,p-AMPK蛋白表达下调(P<0.05),脂联素干预组eNOS水平也有下降,但较DM组升高,p-AMPK蛋白表达亦高于DM组(P<0.05)。结论脂联素对糖尿病大鼠肾脏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部分通过刺激AMPK磷酸化,抑制ROS产生,减轻氧化应激反应,上调糖尿病大鼠肾组织中eNOS的表达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 脂联素 氧化应激 ENOS p-ampk
下载PDF
荭草素抑制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及其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何彦峰 李刚 +2 位作者 盖祥云 林鹏程 王洪伦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221-1226,共6页
目的研究荭草素对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及对脂肪细胞胰岛素抵抗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传统鸡尾酒法诱导分化3T3-L1前脂肪细胞,MTT法检测荭草素对前脂肪细胞活力的影响,油红O染色法检测脂质积累,酶法检测细胞内甘油三酯(triglyce... 目的研究荭草素对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及对脂肪细胞胰岛素抵抗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传统鸡尾酒法诱导分化3T3-L1前脂肪细胞,MTT法检测荭草素对前脂肪细胞活力的影响,油红O染色法检测脂质积累,酶法检测细胞内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的含量。地塞米松诱导成熟的脂肪细胞,建立胰岛素抵抗模型,荧光标记2-脱氧葡萄糖(2-[N-(7-nitrobenz-2-oxa-1,3-diaxol-4-yl)amino]-2-deoxyglucose,2-NBDG)摄入法观察脂肪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能力;Western blot检测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denosine monophosphate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乙酰辅酶A羧化酶(acetyl Co A carboxylase,ACC)的磷酸化水平及葡萄糖转运体4(glucose transporter type 4,GLUT4)的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法检测GLUT4的向膜转位能力。结果荭草素可浓度依赖性地减少细胞脂滴的积累及细胞内TG的含量,但对细胞活力无明显的影响(P>0.05)。胰岛素抵抗状态下,荭草素明显增加脂肪细胞对2-NBDG的摄取(P<0.05),明显上调AMPK、ACC的磷酸化水平(P<0.05),促进GLUT4的向膜转位及表达。结论荭草素抑制前脂肪细胞的分化,同时,荭草素通过上调AMPK/GLUT4信号途径相关蛋白的表达,促进了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达到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荭草素 3T3-L1脂肪细胞 分化 胰岛素抵抗 p-ACC p-ampk GLUT4
下载PDF
抵挡汤在高糖、高糖波动环境下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能量代谢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任秋月 田翰林 常柏 《天津中医药》 CAS 2020年第7期818-823,共6页
[目的]通过观察抵挡汤在高糖、高糖波动环境下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s)磷酸化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p-AMPK)、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共激活因子1α(PGC-1α)、内皮细胞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半胱氨酸天门冬氨酸特... [目的]通过观察抵挡汤在高糖、高糖波动环境下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s)磷酸化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p-AMPK)、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共激活因子1α(PGC-1α)、内皮细胞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半胱氨酸天门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3(caspase-3)表达的影响,探讨抵挡汤对血管内皮细胞保护作用。[方法]模拟高糖、高糖波动环境培养HUVECs并分别进行抵挡汤、辛伐他汀、二甲双胍干预,各组培养48 h后,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p-AMPK、PGC-1α、eNOS蛋白表达,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caspase-3基因含量,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高糖组、高糖波动组p-AMPK、PGC-1α、eNOS表达均显著下降,且以高糖波动组最低。抵挡汤干预后p-AMPK、PGC-1α、eNOS表达均显著上调,与二甲双胍干预无差异。高糖组、高糖波动组caspase-3 mRNA表达均明显升高,抵挡汤干预后均明显降低,且与二甲双胍干预组无差异。[结论]抵挡汤在高糖、高糖波动环境下均可磷酸化AMPK,上调PGC-1α、eNOS蛋白表达、下调caspase-3基因表达,影响能量代谢和线粒体合成,减少内皮细胞凋亡,从而保护血管内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抵挡汤 高糖波动 能量代谢 p-ampk PGC-1Α ENOS caspase-3
下载PDF
金花茶通过AMPK/PPAR-α通路减轻NAFLD引起的脂代谢异常机制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应娜 刘禹臣 +4 位作者 钱倩宇 胡林峰 蒋福升 李松涛 窦晓兵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10期1138-1143,1161,共7页
[目的]观察金花茶(Camellia chrysantha(Hu) Tuyama)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防治效果,初步研究其作用机制。[方法]将48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NAFLD模型组、金花茶粉末低剂量组、... [目的]观察金花茶(Camellia chrysantha(Hu) Tuyama)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防治效果,初步研究其作用机制。[方法]将48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NAFLD模型组、金花茶粉末低剂量组、金花茶粉末高剂量组、金花茶水提物低剂量组、金花茶水提物高剂量组,每组各8只。除对照组采用普通饲料喂养外,其他各组采用高脂膳食喂养8周建立NAFLD模型,喂养结束后检测小鼠的体重、脂肪重量、血清生化指标、肝组织中极低密度脂蛋白受体(very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VLDLR)、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α,PPAR-α)与磷酸化腺苷酸激活蛋白激酶(phosphorylated-adenosine monophosphate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p-AMPK)蛋白的表达水平变化。[结果]低剂量金花茶粉末与水提物均可以显著降低NAFLD小鼠血清中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和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水平(P<0.05),其中低剂量金花茶水提物显著降低NAFLD小鼠肝组织中VLDLR表达水平(P<0.05),显著提高p-AMPK与PPAR-α蛋白表达水平(P<0.05)。[结论]金花茶水提物通过下调VLDLR蛋白表达,上调p-AMPK、PPAR-α蛋白表达,减轻NAFLD引起的脂代谢异常,缓解NAFLD小鼠肝脏脂质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花茶 NAFLD VLDLR PPAR-Α p-ampk
下载PDF
DEHP促进酒精结合高脂饮食诱导大鼠酒精性脂肪肝的机制 被引量:3
8
作者 徐强 黄松 +2 位作者 季珂 徐维平 魏伟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718-1722,共5页
目的研究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促进酒精结合高脂饮食诱导的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6组:正常组、模型组(酒精)、酒精+DEHP 0.05 mg/kg组、酒精+DEHP 5 mg/kg组、酒精+DEHP 500 mg/kg组以及DEHP 500 ... 目的研究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促进酒精结合高脂饮食诱导的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6组:正常组、模型组(酒精)、酒精+DEHP 0.05 mg/kg组、酒精+DEHP 5 mg/kg组、酒精+DEHP 500 mg/kg组以及DEHP 500 mg/kg对照组。取大鼠血清及肝脏组织,用生化分析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的水平,HE切片观察大鼠肝脏损伤状态,用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中P-AMPK及lipin-1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DEHP促进了血清中ALT、AST的积累,加剧了酒精结合高脂饮食诱导的小鼠病理状态,同时上调了lipin-1蛋白水平,抑制了P-AMPK蛋白水平。结论DEHP可能通过介导lipin-1和P-AMPK蛋白水平,加重大鼠酒精性脂肪肝的病理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肝 酒精性 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 lipin-1 p-ampk
下载PDF
耐力训练诱导AMPKα2对鼠骨骼肌pp38和P-MEF2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贺强 张缨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72-78,共7页
目的:研究耐力性跑台运动对AMPKα2 3种不同基因型鼠骨骼肌p38、pp38和P-MEF2A蛋白表达的影响,以探讨运动激活MEF2的具体机制。方法:AMPKα2 3种不同基因型鼠各20只,分别分成安静对照组和耐力训练组,每组10只。安静组小鼠不施加任何运... 目的:研究耐力性跑台运动对AMPKα2 3种不同基因型鼠骨骼肌p38、pp38和P-MEF2A蛋白表达的影响,以探讨运动激活MEF2的具体机制。方法:AMPKα2 3种不同基因型鼠各20只,分别分成安静对照组和耐力训练组,每组10只。安静组小鼠不施加任何运动负荷,耐力训练组小鼠进行速度为12m/min,每天1h,每周6天,持续4周的跑台运动。Western blot法测定骨骼肌p38、pp38和核内P-MEF2A蛋白表达。结果:1)4周耐力训练后,AMPKα2 3种基因型鼠pp38蛋白表达均显著提高,并且AMPKα2转基因鼠与野生鼠相比,p38和pp38蛋白表达明显增加,而AMPKα2敲除鼠pp38表达虽然低于野生鼠,但没有显著性差异;2)耐力训练组与安静组相比,AMPKα2 3种基因型鼠骨骼肌核内P-MEF2A蛋白表达均显著增加,并且AMPKα2转基因鼠与野生鼠相比,核内P-MEF2A表达显著增加,而AMPKα2敲除鼠P-MEF2A与野生鼠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3)42只小鼠骨骼肌内pp38与核内P-MEF2A表达量呈显著正相关(R=0.69,P<0.05)。结论:4周耐力训练对AMPKα2 3种不同基因型鼠骨骼肌内p38蛋白表达影响不大,但可以显著促进p38和MEF2A的激活。AMPKα2可能不是惟一激活p38和MEF2A的途径,耐力训练可能通过pp38激活MEF2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α2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肌细胞增强因子2A 耐力训练 动物实验
下载PDF
柴胡皂甙D对于人类肝癌细胞自噬水平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研究
10
作者 纪梅芳 许惠春 《北方药学》 2021年第11期1-4,共4页
目的:探究柴胡皂甙D(SSD)对于人类肝癌细胞自噬水平的影响机制研究,为肝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采用体外细胞实验,所有细胞分三组(对照组、SSD组、SSD+自噬抑制剂3-MA组)。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SSD组的细胞采用20mM的SSD处理48小时... 目的:探究柴胡皂甙D(SSD)对于人类肝癌细胞自噬水平的影响机制研究,为肝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采用体外细胞实验,所有细胞分三组(对照组、SSD组、SSD+自噬抑制剂3-MA组)。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SSD组的细胞采用20mM的SSD处理48小时。SSD+自噬抑制剂3-MA组的细胞同时采用20mM的SSD和10mM的3-MA处理48小时。然后采用电镜研究SSD对于肝癌细胞中的自噬小体形成的影响,并且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肝癌细胞中p-AKT、p-AMPK、LC3-Ⅱ的表达。结果:经SSD处理2周后,人类肝癌细胞PLC、MHCC-97H、SMMC-7721以及Huh7的细胞克隆数较对照组更少。SSD在人类肝癌细胞诱导细胞凋亡。经SSD干预的人类肝癌细胞中的自噬小体明显增加。Western blot显示,SSD处理细胞后p-AKT表达降低,p-AMPK表达增加。结论:SSD可以增加人类肝癌细胞的自噬,促进细胞凋亡,本研究为SSD以后在临床中应用于肝癌提供了实验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胡皂甙D 肝癌 细胞自噬 P-AKT p-ampk LC3-Ⅱ
下载PDF
急性睡眠剥夺调控AMPK-自噬信号致小鼠抑郁样行为机制
11
作者 杜宏梅 崔杨凤 陈明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737-1742,共6页
目的研究急性睡眠剥夺(SD)对小鼠焦虑和抑郁样行为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随机将33只雄性8周龄C57BL/6小鼠分为环境对照(EC)组和SD组。采用旷场实验和十字高架实验评估小鼠自主行为和焦虑行为;采用强迫游泳实验和悬尾实验... 目的研究急性睡眠剥夺(SD)对小鼠焦虑和抑郁样行为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随机将33只雄性8周龄C57BL/6小鼠分为环境对照(EC)组和SD组。采用旷场实验和十字高架实验评估小鼠自主行为和焦虑行为;采用强迫游泳实验和悬尾实验检测小鼠抑郁行为。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海马区神经炎症蛋白和自噬相关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与EC组比较,在旷场实验中SD组小鼠总运动距离显著增加(P<0.01),穿线次数和中央区域时间未表现出显著差异;在强迫游泳实验中SD组小鼠不动时间显著增加(P<0.01),但悬尾实验和十字高架实验中各指标均无显著差异。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EC组比较,SD组小鼠海马区NLRP1、TNF-α、IL-1β、IL-18和自噬蛋白p62水平显著升高,Atg5、Atg7水平显著降低,AMPK磷酸化水平也显著降低。结论SD可能通过抑制小鼠海马区AMPK-自噬信号,上调神经炎症水平,导致小鼠出现抑郁样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睡眠剥夺 抑郁样行为 自噬 神经炎症 p-ampk
下载PDF
柯里拉京调控AMPK-自噬信号改善高脂高果糖饮食诱导的小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病
12
作者 汪晶莹 杜宏梅 +4 位作者 陈明 曹辉 童宁 叶明灯 俞斐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725-1730,共6页
目的探究柯里拉京通过调控AMPK-自噬信号对高脂高果糖饮食诱导的小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8周龄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柯里拉京给药组,其中模型组和柯里拉京给药组小鼠于8周龄开始给予高脂高果糖饮食饲... 目的探究柯里拉京通过调控AMPK-自噬信号对高脂高果糖饮食诱导的小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8周龄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柯里拉京给药组,其中模型组和柯里拉京给药组小鼠于8周龄开始给予高脂高果糖饮食饲养4周,柯里拉京给药组小鼠同时腹腔注射柯里拉京20 mg·kg-1,隔天给药1次,连续给药4周,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等剂量生理盐水。造模和给药结束后小鼠处死并记录其肝质量,HE染色、油红O染色、Masson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特征,试剂盒检测血清和肝脏组织中生化指标,Western blot检测肝脏自噬和p-AMPK水平。结果实验结果发现,模型组小鼠肝质量增加,血清中AST、ALT明显升高,肝脏中出现了大量的脂肪空泡和严重的脂质沉积并有轻度的胶原纤维增生,肝脏中TG水平明显升高,柯里拉京干预后小鼠肝质量降低,肝脏病理改变得到明显改善,TG水平降低;Western blot结果发现,模型组肝脏中Atg7和Atg5等自噬相关蛋白水平明显降低,p-AMPK水平也明显降低,柯里拉京干预后明显升高p-AMPK,并上调自噬水平。结论柯里拉京可以改善高脂高果糖饮食诱导的小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促进AMPK磷酸化进而上调自噬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脂高果糖饮食 非酒精性脂肪肝 柯里拉京 p-ampk 自噬
下载PDF
丙酮醛对乳腺癌MDA-MB-231细胞增殖的影响
13
作者 谢诗雅 曹琳 《中国处方药》 2019年第6期40-41,共2页
目的探讨丙酮醛对乳腺癌MDA-MB-231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以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1为研究对象,采用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测定丙酮醛对乳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乳腺癌细胞内磷酸化AMPK(p-AMPK)蛋白表达的变... 目的探讨丙酮醛对乳腺癌MDA-MB-231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以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1为研究对象,采用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测定丙酮醛对乳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乳腺癌细胞内磷酸化AMPK(p-AMPK)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丙酮醛可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克隆形成与增殖能力(P <0.01),且经丙酮醛诱导后,细胞p-AMPK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丙酮醛的上述作用均可被其清除剂氨基胍逆转。结论丙酮醛可能通过下调p-AMPK蛋白表达从而抑制乳腺癌MDA-MB-231细胞的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酮醛 乳腺癌 p-ampk 增殖
下载PDF
肝细胞肝癌AMPK磷酸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14
作者 李仕强 罗亚 +2 位作者 廖东平 陈晓东 张海 《现代医药卫生》 2018年第12期1810-1813,共4页
目的探讨磷酸化的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p-AMPK)在人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肝癌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第一作者进修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因肝癌行肝叶切除术,且术后病理明确为肝细胞肝癌的136例肝癌组织石... 目的探讨磷酸化的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p-AMPK)在人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肝癌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第一作者进修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因肝癌行肝叶切除术,且术后病理明确为肝细胞肝癌的136例肝癌组织石蜡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AMPK的表达情况,通过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COX回归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36例肝癌石蜡标本中,91例(66.9%)患者肝癌组织中p-AMPK低表达,p-AMPK低表达的患者1、2、3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41.4%、25.8%、19.4%,低于p-AMPK高表达的患者(74.0%、51.6%、48.4%);p-AMPK低表达的患者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28.0%、20.4%、17.5%,低于p-AMPK高表达的患者(52.7%、43.2%、4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p-AMPK低表达是总体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HR 2.894,95%CI 1.702~4.922,P<0.05;HR 2.246,95%CI 1.381~3.652,P<0.05)。结论 p-AMPK对肝癌细胞的生物学行为有重要影响,可作为判断肝癌预后的一个新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肝细胞 蛋白激酶类 二甲双胍 p-ampk
下载PDF
一次大强度耐力运动对小鼠骨骼肌PGC-1α表达及调控的影响 被引量:4
15
作者 于亮 张鹏 +1 位作者 陈晓萍 王瑞元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3-47,共5页
目的:为了研究PGC-1α对小鼠运动耐力的调控作用,并探讨PGC-1α与其上游调控信号的关系,进一步阐明PGC-1α在不同骨骼肌运动过程中的分子机制。方法:将18只C57BL/6雄性小鼠按体重和耐力分为安静组、运动开始后1 h组和运动力竭组,进行预... 目的:为了研究PGC-1α对小鼠运动耐力的调控作用,并探讨PGC-1α与其上游调控信号的关系,进一步阐明PGC-1α在不同骨骼肌运动过程中的分子机制。方法:将18只C57BL/6雄性小鼠按体重和耐力分为安静组、运动开始后1 h组和运动力竭组,进行预适应后以15 m/min的速度对小鼠进行运动耐力测试,直至小鼠运动力竭。检测腓肠肌、比目鱼肌和跖肌中的PGC-1α及p-AMPKα表达的变化,分析二者之间的相关系数。结果:与安静组的PGC-1α及p-AMPKα表达相比,腓肠肌运动开始后1 h组的表达均显著升高,运动力竭组表达迅速降低,且腓肠肌内PGC-1α及p-AMPKα表达呈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910。比目鱼肌表达呈逐渐上升趋势,并维持在较高水平,比目鱼肌内表达呈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929。跖肌表达则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879。结论:p-AMPKα作为骨骼肌内PGC-1α的上游调节信号,其升高有助于肌纤维的动员及运动耐力的提升,可考虑外源性用药调控腓肠肌和比目鱼肌中的AMPK激活PGC-1α以提高相关机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骼肌 PGC-1Α 耐力运动 p-ampkα C57BL 6小鼠
原文传递
曲马多对大鼠不同脑区AMPK表达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苏丽雪 杜雪曼 +5 位作者 石星星 杨鹏 陈皓 李新 范宏刚 王洪斌 《中国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15-1120,共6页
为研究曲马多(tramadol,INN)作用下大鼠不同脑区AMPK(腺苷单磷酸活化蛋白激酶)表达量的变化,探讨INN的中枢镇痛机制,将30只SD纯种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INN组(Q组),Q组又分为4个亚组:Q1组(注射INN后10min)、Q2组(注射INN后20min)、Q3组(... 为研究曲马多(tramadol,INN)作用下大鼠不同脑区AMPK(腺苷单磷酸活化蛋白激酶)表达量的变化,探讨INN的中枢镇痛机制,将30只SD纯种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INN组(Q组),Q组又分为4个亚组:Q1组(注射INN后10min)、Q2组(注射INN后20min)、Q3组(注射INN后40min)和Q4组(注射INN后60min),各组大鼠到达预定的时间点后分别采取脑组织,应用RT-PCR法检测脑内AMPKα1、α2mRNA转录量,应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p-AMPK蛋白的相对表达量。结果显示:腹腔注射INN后引起大鼠各脑区AMPKα1、α2mRNA高效表达,各时期AMPKα1、α2mRNA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或P<0.05);在小脑区p-AMPK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在10min时间点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在大脑皮层、丘脑和脑干区其相对表达量在40,60 min时间点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或P<0.05),海马区则只在40min时间点差异极显著(P<0.01)。结果提示,大鼠各脑区的AMPK参与了INN的镇痛过程,而INN的镇痛机制可能与AMPK的高效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马多 超前镇痛 AMPKαl α2mRNA p-ampk蛋白
原文传递
miR-486-5p通过负向调控AMPK/Sirt1信号通路参与肝细胞性肝癌细胞增殖 被引量:5
17
作者 柳德兵 申铭 郑建伟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9年第5期694-701,共8页
目的:探究miR-486-5p在肝细胞性肝癌(HCC)中的变化及其调节HCC细胞系增殖的可能机制。方法:q-PCR法检测98例健康人血浆和87例HCC患者组织与血浆miR-486-5p含量,并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其与甲胎蛋白(AFP)升高的相关性,同时检测人HCC癌... 目的:探究miR-486-5p在肝细胞性肝癌(HCC)中的变化及其调节HCC细胞系增殖的可能机制。方法:q-PCR法检测98例健康人血浆和87例HCC患者组织与血浆miR-486-5p含量,并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其与甲胎蛋白(AFP)升高的相关性,同时检测人HCC癌细胞系SMMC-7721、Bel-7402、MHCC97、HepG2、Hep3B、Huh-7、MS751和正常肝细胞LO2细胞及转染0,25,50,100μmol/L miR-486-5p类似物(miR-486-5p mimic) 24 h后LO2、MHCC97、HepG2和Huh-7细胞的miR-486-5p含量;CCK-8法检测转染miR-486-5p类似物2,12,24,48,72 h的LO2、MHCC97、HepG2和Huh-7细胞的增殖率;Western Blot检测Cyclin D1、Cyclin E1、CDK4、CDK6、p-AMPK、AMPK和Sirt1蛋白表达量;qPCR检测转染CCND1、CCNE、CDK4、CDK6 mRNA表达量。结果:HCC患者癌组织miR-486-5p含量明显低于癌旁组织,血浆中miR-486-5p含量明显低于正常人;HCC患者癌组织和血浆中miR-486-5p含量与血浆AFP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 1554和-0. 2228(P<0. 001);除Huh-7细胞外,人HCC癌细胞系SMMC-7721、Bel-7402、MHCC97、HepG2、Hep3B和MS751细胞中miR-486-5p含量明显低于LO2细胞(P<0. 05);相比于阴性对照类似物(NC)处理组,0至100μmol/L的miR-486-5p类似物处理LO2和Huh-7细胞24 h组的miR-486-5p水平均没有明显的变化(P>0. 05),50μmol/L和100μmol/L的miR-486-5p类似物处理24 h的MHCC97和HepG2细胞,相比于NC处理组,其miR-486-5p水平均显著增加(P<0. 05);miR-486-5p类似物处理LO2组的增殖率相比于NC和Control组无明显的变化。相比于NC和Control组,miR-486-5p类似物处理HepG2和MHCC97细胞24 h的增殖率相比于2 h的显著降低,分别为(77. 70±7. 53)%和(86. 61±1. 08)%。且具有时间依赖性。而miR-486-5p类似物处理Huh-7细胞48 h组增殖率为(84. 79±2. 33)%,明显低于2 h组;miR-486-5p类似物转染HepG2和MHCC97细胞24 h的Cyclin D1、Cyclin E、CDK6蛋白与mRNA表达量明显低于NC组(P<0. 05),HepG2的miR-486-5p类似物处理CDK4相比于NC组无明显变化(P>0. 05),MHCC97的miR-486-5p类似物组CDK4相比于NC组明显降低(P<0. 05)。p-AMPK与Sirt1蛋白水平均明显低于NC组。结论:过表达miR-486-5p通过下调p-AMPK/Sirt1通路阻断HCC肿瘤细胞细胞周期,并抑制癌细胞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RNA-486-5p 肝细胞性肝癌 p-ampk/Sirt1通路 细胞周期 细胞增殖
原文传递
芦丁激活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α蛋白表达减轻全氟辛酸染毒小鼠肝脏损伤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辉 刘芳芳 +3 位作者 周勇兵 程静静 汤雨婷 王力 《卫生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09-614,共6页
目的研究芦丁(rutin)对全氟辛酸(perfluorooctanoic acid, PFOA)染毒小鼠肝脏损伤的保护效应及机制。方法将24只雄性ICR小鼠随机分成3组,每组8只:对照组(双蒸水),PFOA组[PFOA 20 mg/(kg·d)],芦丁干预组[PFOA 20 mg/(kg·d)+rut... 目的研究芦丁(rutin)对全氟辛酸(perfluorooctanoic acid, PFOA)染毒小鼠肝脏损伤的保护效应及机制。方法将24只雄性ICR小鼠随机分成3组,每组8只:对照组(双蒸水),PFOA组[PFOA 20 mg/(kg·d)],芦丁干预组[PFOA 20 mg/(kg·d)+rutin 20 mg/(kg·d)],正常饮食,经口灌胃,每日观察、称重、记录。14天后采血、处死后迅速剥离肝脏并称重。部分肝脏组织固定于4%多聚甲醛后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 HE)染色及糖原过碘酸希夫(periodic acid-schiff, PAS)染色;检测血清样品中谷丙转氨酶(glutamic-pyruvic transaminase, GPT)活性,以及肝脏组织匀浆中甘油三酯(triglyceride, 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丙二醛(malondialhyde, MDA)等含量和相关酶的活性等;Western blot检测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α(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AMPKα)及磷酸化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α(phospho-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α, p-AMPKα)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PFOA导致小鼠体重明显降低、肝脏重量与肝脏相对体重系数均显著性升高(P<0.05);肝细胞索解离,肝细胞肿胀、溶解,有明显损伤,PAS染色阳性细胞明显减少;PFOA组GPT活性为(204.63±11.26)U/L,与对照组(28.80±4.51)U/L相比显著升高(P<0.05);小鼠肝脏组织中TG、TC和MDA的含量分别为(4.89±0.51)mmol/g prot、(8.06±0.84)mmol/g prot和(315.38±60.79)nmol/mg prot,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增多(P<0.05);T-SOD活性为(4175.56±334.96)U/mg prot,与对照组比显著降低(P<0.05);芦丁干预后,与PFOA暴露组比较,小鼠体重没有显著性变化(P>0.05),但是肝重和肝脏相对体重系数显著降低(P<0.05),小鼠肝细胞肿胀情况好转,肝细胞索结构尚清,PAS染色阳性细胞明显增多,芦丁干预组GPT活性为(168.75±18.32)U/L,与PFOA组比显著下降(P<0.05);小鼠肝脏组织中TC和MDA含量分别为(4.25±0.77)mmol/g prot和(211.27±44.44)nmol/mg prot,与PFOA组比显著减少(P<0.05);T-SOD活性为(7368.88±673.09)U/mg prot,与PFOA组比显著升高(P<0.05)。三组肝脏组织中AMPKα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异,与PFOA组相比,PFOA+rutin组的p-AMPKα蛋白表达显著上调。结论 PFOA暴露可导致小鼠肝脏损伤,引起脂质堆积。而芦丁对该损伤有一定的保护效应,这可能与芦丁激活AMPKα蛋白表达从而有效纠正TG水平以及增强抗氧化酶类的活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丁 肝脏 全氟辛酸 磷酸化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α 脂代谢
原文传递
蟾蜍皮肤提取物QUB2419的降压作用及机制初探
19
作者 刘瑞民 王海慧 +4 位作者 施维 徐霁雪 徐丽诗 于扬 徐成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41-345,共5页
目的:考察QUB2419对高血压大鼠的降压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和肾性高血压大鼠(RHR),尾静脉注射给药,观察给药前后血压的变化;采用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考察QUB2419对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PDGF-BB)诱导VS... 目的:考察QUB2419对高血压大鼠的降压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和肾性高血压大鼠(RHR),尾静脉注射给药,观察给药前后血压的变化;采用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考察QUB2419对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PDGF-BB)诱导VSMCs增殖的抑制作用;采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Western Blot方法考察QUB2419对细胞中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蛋白激酶B (AKT)蛋白磷酸化的影响。结果:QUB2419给药后2 min即显著降低SHR和RHR的血压,且降压作用呈剂量依赖性。QUB2419能够显著抑制PDGF-BB诱导的VSMCs的增殖。QUB2419能够显著增加HUVECs中p-eNOS,p-AMPK和p-AKT的蛋白表达。结论:QUB2419可显著降低高血压大鼠的血压,并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其降压机制可能与增加HUVECs中p-eNOS,p-AMPK和p-AKT的蛋白表达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UB2419 细胞增殖 高血压 p-eNOS p-ampk P-AKT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