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3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电磁时间反演P范数判据的配电网故障定位
1
作者 刘青 黄玉河 +2 位作者 王宇 付瑶 王乐之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4-82,共9页
目前电磁时间反演(electromagnetic time reversal,EMTR)多应用在单一线路故障定位,且现有判据在高阻抗接地情况下效果不理想。针对上述问题,基于EMTR故障定位原理和均匀传输线理论推导了传播过程中线路故障信号与测量信号的传递函数,... 目前电磁时间反演(electromagnetic time reversal,EMTR)多应用在单一线路故障定位,且现有判据在高阻抗接地情况下效果不理想。针对上述问题,基于EMTR故障定位原理和均匀传输线理论推导了传播过程中线路故障信号与测量信号的传递函数,根据传递函数的相关性提出了P范数判据。利用ATP-EMTP搭建10 kV配电网线路,对比了2范数与P范数判据在复杂配电网中的定位性能,并验证了所提判据在混合配电网线路的适用性。最后,分析了配电网发生低阻抗及高阻抗接地故障下P范数判据的鲁棒性。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在过渡电阻高达3 kΩ的情况下能准确定位,且定位精度高,受噪声、故障类型和采样频率的影响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时间反演 传递函数 P范数 配电网 故障定位 高阻抗接地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和迁移学习的地震预警震级估计
2
作者 宋晋东 梁坤正 +1 位作者 李山有 朱景宝 《世界地震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0-71,共12页
震级估计是地震预警的重要环节之一。快速且可靠的震级估计可以为地震预警系统提供有效的地震预警信息。传统的地震预警震级估计方法主要利用从P波信号中提取单一的特征建立震级估计经验预测方程,且震级估计误差较大。为了提高地震预警... 震级估计是地震预警的重要环节之一。快速且可靠的震级估计可以为地震预警系统提供有效的地震预警信息。传统的地震预警震级估计方法主要利用从P波信号中提取单一的特征建立震级估计经验预测方程,且震级估计误差较大。为了提高地震预警震级估计的可靠性以及探索机器学习方法在中国川滇地区地震预警震级估计的可行性,基于日本K-NET台网记录的强震动数据建立用于震级估计的机器学习预训练模型(CRnet-M),CRnet-M模型结合了卷积神经网络和循环神经网络;结合迁移学习和中国川滇地区的强震动数据,对预训练的CRnet-M模型进行微调和训练,进而建立了用于中国川滇地区的震级估计模型(TLCRnet-M)。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日本的测试数据集,在P波触发后3 s,和传统的地震预警震级估计方法相比,预训练的CRnet-M模型有更小的震级估计误差,且绝对误差在0~0.5震级单位范围内的百分比达到了86.89%;对于川滇地区的测试数据集,在P波触发后3 s,和传统的地震预警震级估计方法以及未使用迁移学习的CRnet-M模型相比,使用迁移学习的TLCRnet-M模型提高了震级估计的可靠性,且绝对误差在0~0.5震级单位范围内的百分比为76.25%。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地震预警震级估计的可靠性,且对于地震预警系统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预警 机器学习 神经网络 迁移学习 震级估计 P波
下载PDF
线上线下双模式教育的应用——以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必修课《热力学与传热学基础》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支有冉 李果 +2 位作者 张烽 王云龙 汤巧云 《广东化工》 CAS 2024年第6期150-152,共3页
后疫情时代,为适应教学要求,逐渐衍生出线上线下双模式的教学方式。本文以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必修课《热力学与传热学基础》为例介绍了线上线下双模式教育在教学中的应用。首先介绍了《热力学与传热学基础》这门专业必修课的主要授课内... 后疫情时代,为适应教学要求,逐渐衍生出线上线下双模式的教学方式。本文以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必修课《热力学与传热学基础》为例介绍了线上线下双模式教育在教学中的应用。首先介绍了《热力学与传热学基础》这门专业必修课的主要授课内容、学习目标和考核标准,其次以理想气体基本热力学过程的p-v图和T-s图为例,说明了双模式教育的应用为教学带来的好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力学与传热学基础 双模式教育 教学应用 P-V图 T-S图
下载PDF
基于GIS的公交换乘网络构建及可达性分析
4
作者 程刚 郭磊善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1-197,共7页
为了提高公交换乘效率、优化公交系统,基于GIS软件构建公交换乘网络,运用该网络对换乘可达性进行了测度和分析.结合Space-P模型和网络分析法,以拉萨市城关区为研究区域,基于公交线路路径、站点、交叉口等基本信息构建同站换乘子网络.结... 为了提高公交换乘效率、优化公交系统,基于GIS软件构建公交换乘网络,运用该网络对换乘可达性进行了测度和分析.结合Space-P模型和网络分析法,以拉萨市城关区为研究区域,基于公交线路路径、站点、交叉口等基本信息构建同站换乘子网络.结合公交站点服务范围、步行通道路径、交叉口等信息构建异站换乘子网络.二者协同实现了基于ArcGIS的公交换乘网络构建,并依据该网络对公交线路的乘客在车时间和换乘系数进行测度和分析.结果表明:构建的换乘网络能够对乘客在车时间进行良好的测度,乘客在车时间最大值为68.68 min,最小值为2.00 min,乘客换乘在车时间平均值为29.90 min.该换乘网络能够对换乘系数进行良好的测度,得到有效换乘线路90 300条,换乘系数最大为4条(线路为62条),最小为0条(线路为1 354条).采用可达性度量模型,可实现对公交站点时间可达性和换乘可达性的良好测度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交通 公交网络 换乘网络 GIS 可达性 Space-P模型 网络分析法
下载PDF
船用高强钢GMAW-P脉冲焊接参数对电弧弧长的影响研究
5
作者 张裕 郭少飞 +1 位作者 孙磊 关皓真 《金属制品》 CAS 2024年第2期44-49,共6页
对690 MPa级船用结构钢GMAW-P脉冲焊接过程电弧行为进行研究,分析了脉冲参数对电弧长度的影响。一脉一滴所在的弧长区间为3~6 mm,一脉多滴所在的弧长区间为5~8 mm,一脉一滴到一脉多滴的过渡区为5~6 mm,短路过渡弧长小于2 mm。脉冲时间上... 对690 MPa级船用结构钢GMAW-P脉冲焊接过程电弧行为进行研究,分析了脉冲参数对电弧长度的影响。一脉一滴所在的弧长区间为3~6 mm,一脉多滴所在的弧长区间为5~8 mm,一脉一滴到一脉多滴的过渡区为5~6 mm,短路过渡弧长小于2 mm。脉冲时间上升,弧长增长;脉冲电流上升,弧长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脉冲频率增大,弧长变长;基值电流升高,弧长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MAW-P 脉冲参数 弧长 熔滴过渡 焊接
下载PDF
基于宇称时间对称的P-SP拓扑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特性分析
6
作者 何禧煜 郭锋 徐兴鹏 《强激光与粒子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6-174,共9页
宇称时间(PT)对称原理已经被验证可以作为提高无线电能传输系统自由度的有力工具,但基于PT对称的并联-并联(P-P)拓扑结构无线电能传输(WPT)系统的工作范围仍然受到限制。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PT对称原理的并联-串并联(P-SP)补... 宇称时间(PT)对称原理已经被验证可以作为提高无线电能传输系统自由度的有力工具,但基于PT对称的并联-并联(P-P)拓扑结构无线电能传输(WPT)系统的工作范围仍然受到限制。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PT对称原理的并联-串并联(P-SP)补偿WPT系统。通过等效电路法化简系统电路模型,并利用耦合模理论(CMT)分析电容分配比对振荡频率、临界耦合系数、满足系统进入PT对称区域的耦合系数和负载电阻值范围以及传输效率等工作性能的影响。构建样机开展实验,以检验所提方法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可以在仅损失2%系统传输效率的情况下,将传输距离由110 mm扩大到210 mm,该操作可为扩大应用范围、增加应用场景、优化激光无线充电系统中发送模块单元和接收模块单元的工作性能做准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线电能传输 宇称时间对称 耦合模理论 P-SP拓扑 距离扩展
下载PDF
湘南丘陵区水田改旱地后土壤磷的有效性及淋失风险
7
作者 杨昌富 张璐 +2 位作者 陈波浪 文石林 蔡泽江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9-208,共10页
【目的】研究不同母质发育的水稻土改旱地后土壤有效磷变化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为红壤区磷素高效利用提供依据。【方法】采集3种母质(石灰岩、第四纪红色黏土和砂页岩)发育的水稻土及相邻的水田改旱地土壤样品,分析了土壤全磷、有效磷... 【目的】研究不同母质发育的水稻土改旱地后土壤有效磷变化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为红壤区磷素高效利用提供依据。【方法】采集3种母质(石灰岩、第四纪红色黏土和砂页岩)发育的水稻土及相邻的水田改旱地土壤样品,分析了土壤全磷、有效磷、水溶性磷和无机磷组分(Al-P、Fe-P、Ca-P和O-P)的变化特征,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和随机森林分析,探究水田改旱地后土壤磷素有效性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结果】水田改为旱地后,石灰岩、砂页岩发育的土壤有效磷含量分别增加了20.48和17.60 mg/kg (P<0.05),但水溶性磷含量均低于磷素环境阈值;土壤磷活化系数分别提高了2.67和2.22个百分点;Al-P含量分别增加了46.07和51.28mg/kg;石灰岩发育的土壤Fe-P含量增加了62.11 mg/kg。相关分析表明,水田改旱地后,Fe-P、Al-P与磷活化系数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PCA和随机森林分析结果表明Fe-P、Al-P是土壤磷素有效性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结论】湘南红壤丘陵区水田改为旱地后,第四纪红色黏土发育的红壤磷素有效性未发生显著变化,石灰岩和砂页岩发育的土壤磷素有效性由于铁磷和铝磷在全磷中比例的增加而显著提升。3种母质发育的水田改旱地后,其水溶性磷含量均低于环境磷阈值,引发磷淋失的风险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 成土母质 水田改旱地 磷活化系数 无机磷组分 磷淋失风险
下载PDF
基于深度迁移学习的矿山微震到时精确拾取与自动定位策略 被引量:1
8
作者 曹安业 杨旭 +4 位作者 王常彬 李森 刘耀琪 窦林名 牛强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4393-4405,共13页
矿山智能化建设大背景下,微震监测作为冲击地压等复杂动力灾害智能预警体系建设的基础保障技术现已得到广泛应用,如何基于微震监测数据实现矿山动力事件的高效精确捕捉与定位是当前研究的重点与难点。为解决矿山低信噪比震动波到时自动... 矿山智能化建设大背景下,微震监测作为冲击地压等复杂动力灾害智能预警体系建设的基础保障技术现已得到广泛应用,如何基于微震监测数据实现矿山动力事件的高效精确捕捉与定位是当前研究的重点与难点。为解决矿山低信噪比震动波到时自动拾取不准、定位结果受人为因素干扰等问题,结合大数据与深度学习相关理论与方法,初步尝试建立基于深度迁移学习的矿山微震实时自动定位方法。设计了基于百万条地震波数据的矿山微震到时自动拾取初始模型,为进一步使该模型适用于矿山微震定位与信息解析,结合所建立的一万余条矿山微震到时拾取数据集,构建了矿山震动波到时自动拾取模型,实现矿山震动波P波到时自动精准拾取。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微震定位台站自动优选方法,提出定位台站波速自动微调策略,实现了矿山微震事件自动精准定位。以内蒙古某煤矿强开采扰动工作面的顶板爆破数据为验证对象,结果证明自动定位算法在水平空间平均定位误差为27.88 m,三维空间平均定位误差为28.40 m,满足矿山冲击地压等动力灾害的微震定位精度需求,有效降低台站波速标定精度不足对事件定位误差的影响,鲁棒性较强,并将耗时数分钟的人工定位缩短至200 ms内完成,初步实现了矿山微震事件的自动实时定位。研究结果可为矿山动力灾害微震信息准确解析挖掘与智能预警提供可靠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震监测 P波到时拾取 定位算法 深度迁移学习 数据驱动 冲击地压
下载PDF
酶-光偶联催化系统中分子-电子-质子传递过程与机制 被引量:1
9
作者 李诗浩 石家福 +6 位作者 刘书松 李文萍 陈裕 单慧婷 程雨晴 吴洪 姜忠义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1期96-110,共15页
酶-光偶联催化系统(EPCS)集成了半导体的光吸收能力和酶的高活性/特异性,可模拟自然界光合作用实现太阳能驱动的有用化学品合成.作为EPCS中的“能量货币”,辅因子(如NAD(P)+和NAD(P)H)参与了约80%的酶促氧化还原反应,且在酶-光间充当物... 酶-光偶联催化系统(EPCS)集成了半导体的光吸收能力和酶的高活性/特异性,可模拟自然界光合作用实现太阳能驱动的有用化学品合成.作为EPCS中的“能量货币”,辅因子(如NAD(P)+和NAD(P)H)参与了约80%的酶促氧化还原反应,且在酶-光间充当物质/能量交换的枢纽.然而,EPCS涉及光催化和酶催化反应,涉及分子、电子和质子传递过程,属于典型的复杂多相反应,导致其光-化学转化效率与理论值差距较大.本文从微观尺度对EPCS中分子-电子-质子传递过程进行了理解和剖析,系统介绍了自然界光合作用和EPCS中的“新三传”现象.此外,与传统化工领域通过强化宏观尺度上“三传”(即质量传递、热量传递和动量传递)提升单元操作过程效率的方法类似,本文总结并提出了通过协调优化“新三传”(即分子传递、电子传递和质子传递)来强化EPCS中物质-能量耦合关系,进而提升光-化学转化效率的新策略.其中,分子传递主要包括电子供体分子从反应液向催化剂传递以及辅因子分子在光催化模块和酶催化模块间穿梭;电子传递主要包括光生电子从其生成位点到光催化剂表面进而到电子媒介的传递;质子传递主要包括质子从溶液或催化剂表面向电子媒介的传递.期望通过“新三传”强化EPCS效率的理念,打破自然界光合作用的局限,实现温和条件下多种功能分子的高效合成,为人工光合与绿色生物制造领域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酶-光偶联催化系统 分子-电子-质子传递 NAD(P)H再生 酶催化 光催化
下载PDF
网格型螺线管线圈单管逆变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研究与设计
10
作者 杨奕 郭科 +2 位作者 郭强 王雩语 谢诗云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61-174,共14页
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磁耦合机构发生偏移和偏转时,存在耦合系数和效率急剧下降的问题。该文面向中小功率无线充电应用,设计了一种单磁通回路网格型螺线管(GFSP)磁耦合机构,磁场均匀分布兼具抗偏移和抗偏转性能。此外针对补偿拓扑构建了一... 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磁耦合机构发生偏移和偏转时,存在耦合系数和效率急剧下降的问题。该文面向中小功率无线充电应用,设计了一种单磁通回路网格型螺线管(GFSP)磁耦合机构,磁场均匀分布兼具抗偏移和抗偏转性能。此外针对补偿拓扑构建了一种单管逆变P#LCC-S谐振网络拓扑结构,在保留传统LCC-S补偿网络性能的同时有效简化电路结构。首先,建立磁动势模型,揭示机构不同空间位置磁场分布规律,并对机构参数进行优化;其次,建立双路P#LCC-S谐振网络电路等效模型,推导出在发射线圈激励电流恒定及输出电压恒定状态下的谐振元件参数配置条件;最后,搭建一台300 W实验样机,分别在XOY平面偏移±120 mm,Z轴偏移50~100 mm,绕Z轴偏转0°~90°范围内,样机的耦合系数保持率始终高于50%,传输效率大于80%,从而验证了所提出系统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线电能传输 P#LCC-S GFSP磁耦合机构 抗偏移和抗偏转
下载PDF
竖向受荷横截面异形桩弹塑性变分解
11
作者 李籼橙 周航 亓戈平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2-133,I0008,共13页
现有计算理论无法严格考虑弹塑性土中竖向受荷横截面异形桩的异形效应。针对该问题,基于虚功原理推导出桩-弹塑性土模型的控制方程,采用保角变换技术克服了复杂边界条件控制方程求解问题,结合双曲形D-P本构模型的本构积分算法获得弹塑... 现有计算理论无法严格考虑弹塑性土中竖向受荷横截面异形桩的异形效应。针对该问题,基于虚功原理推导出桩-弹塑性土模型的控制方程,采用保角变换技术克服了复杂边界条件控制方程求解问题,结合双曲形D-P本构模型的本构积分算法获得弹塑性土中竖向受荷横截面异形桩的半解析算法,建立了能够考虑横截面异形效应的竖向受荷横截面异形桩荷载传递理论模型。将理论模型的预测结果与有限元计算结果对比,验证了理论模型的可靠性和计算的高效性。最后,通过参数分析探讨了横截面异形效应对荷载沉降曲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正常工作荷载下,横截面异形效应对桩顶沉降影响不大;横截面异形效应主要对桩的极限承载力大小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塑性土 横截面异形桩 虚功原理 保角变换 D-P本构模型 荷载传递
下载PDF
可燃传火管在低膛压下燃尽性研究
12
作者 范文涛 符少波 +1 位作者 詹芙蓉 吴永刚 《当代化工研究》 CAS 2023年第13期27-29,共3页
针对高装填密度低膛压火炮发射装药中出现的可燃传火管个别发高温燃烧残留问题,依托现有试制工艺和材料性能,优化选择多种适用于传火管试制工艺条件的粘结剂,并研究了粘结剂对可燃传火管性能的影响。选定的粘结剂H可燃传火管,相较于制... 针对高装填密度低膛压火炮发射装药中出现的可燃传火管个别发高温燃烧残留问题,依托现有试制工艺和材料性能,优化选择多种适用于传火管试制工艺条件的粘结剂,并研究了粘结剂对可燃传火管性能的影响。选定的粘结剂H可燃传火管,相较于制式可燃传火管,在保证可燃传火管组分相容并理化性能符合技术指标要求的情况下,可燃传火管耐压强度提高0.3mPa以上,缩短燃烧时间约3ms,可燃传火管接近金属接头部分管体破裂程度更好,大幅度提升可燃传火管燃烧完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火管 粘结剂 力学性能 燃烧 p-t
下载PDF
对氯甲苯制备对甲酚的合成方法研究
13
作者 陈贵军 程远志 +2 位作者 王星禄 杨旭 岳涛 《浙江化工》 CAS 2023年第1期14-17,22,共5页
以KOH作为亲核试剂,开发对氯甲苯制备对甲酚合成新工艺。解决现有对甲酚生产工艺存在的收率低、环境污染重等问题。通过考察氢氧化钾浓度、催化剂用量等单因素对产物收率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工艺路线,通过核磁共振、液相色谱等进一步确定... 以KOH作为亲核试剂,开发对氯甲苯制备对甲酚合成新工艺。解决现有对甲酚生产工艺存在的收率低、环境污染重等问题。通过考察氢氧化钾浓度、催化剂用量等单因素对产物收率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工艺路线,通过核磁共振、液相色谱等进一步确定了目标产物。该工艺反应条件温和,后处理过程简单,产品纯度好,收率高,避免了有机溶剂的大量使用,具有绿色环保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氯甲苯 对甲酚 CUCL 相转移催化剂
下载PDF
具有AIE和ESIPT双重性质的荧光分子的合成及光物理性质初探
14
作者 刘思阳 孙宇 +1 位作者 李云妍 张岩 《大学化学》 CAS 2023年第4期269-276,共8页
化学实验训练是化学专业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但陈旧的实验方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本实验方案深入结合科学前沿的热门领域,利用羰基的亲核加成反应,制备了一种具有聚集诱导发光(AIE)和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ESI... 化学实验训练是化学专业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但陈旧的实验方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本实验方案深入结合科学前沿的热门领域,利用羰基的亲核加成反应,制备了一种具有聚集诱导发光(AIE)和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ESIPT)性质的荧光小分子。实验研究了该分子的基本光物理性质及酸碱刺激响应能力。整个反应过程不使用有毒或危险性试剂,反应物只需在乙醇中回流0.5 h即可完成,充分体现绿色有机合成的策略。实验过程紧凑有序,现象明显且荧光色彩变化丰富,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实验热情。同时,本实验充分融合了有机合成基本操作及核磁共振、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等多种现代分析和表征方法,是一个直观有效的开放性实验,可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性研究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集诱导发光 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 绿色合成 水杨醛 对苯二胺
下载PDF
LCC-P型谐振式无线传能电路设计
15
作者 孟周江 林辉品 《通信电源技术》 2023年第14期72-74,共3页
设计LCC型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Magnetically-Coupled Resonant Wireless Power Transfer,MCRWPT)电路,通过研究不同谐振补偿网络的拓扑参数,并分析其对于传输效率的影响,为耦合线圈和硬件电路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对发射端和接收... 设计LCC型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Magnetically-Coupled Resonant Wireless Power Transfer,MCRWPT)电路,通过研究不同谐振补偿网络的拓扑参数,并分析其对于传输效率的影响,为耦合线圈和硬件电路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对发射端和接收端的硬件电路进行设计。同时,通过电子电路仿真软件PSIM对各个系统进行仿真分析,完成硬件电路的制作,在实验室环境下进行电路实验,验证系统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MCR-WPT) LCC-P 补偿网络
下载PDF
外生菌根菌丝桥在板栗幼苗间传递磷的效应 被引量:10
16
作者 徐冰 冯固 +2 位作者 潘家荣 秦岭 李晓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765-770,共6页
采用 32 P示踪和 4室根箱方法研究了外生菌根菌丝桥对板栗磷营养和植株间磷素传递作用的效应。给一株板栗幼苗 (供体 )接种外生菌根真菌美味牛肝菌 ( Boletusedulis)、褐环乳牛肝菌 ( Suillusluteus) ,菌根真菌在侵染供体植物以后其根... 采用 32 P示踪和 4室根箱方法研究了外生菌根菌丝桥对板栗磷营养和植株间磷素传递作用的效应。给一株板栗幼苗 (供体 )接种外生菌根真菌美味牛肝菌 ( Boletusedulis)、褐环乳牛肝菌 ( Suillusluteus) ,菌根真菌在侵染供体植物以后其根外菌丝继续生长并侵染邻近的另外一株板栗植株 (受体 )。同位素示踪试验表明 ,供体板栗体内的 32 P可通过菌丝桥传递给受体板栗 ,受体植株不仅根中 32 P放射性强度高于对照 ,而且茎中32 P强度也显著高于对照。说明外生菌根真菌在不同板栗植株间形成了菌丝桥 ,但是菌丝桥传递的磷的数量很有限 ,仅占供体植株体内总磷量的 5 %~ 8%。美味牛肝菌和褐环乳牛肝菌侵染供体板栗植株以后 ,使植株含磷量、总吸磷量和生物量较对照明显增加。受体板栗幼苗在菌丝桥建立以后其植株含磷量和总吸磷量显著高于对照 ,但生物量与对照没有显著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丝桥 板栗 养分传递 磷营养 传递作用
下载PDF
菌丝桥在日本落叶松幼苗间磷传递和植株生长中的作用 被引量:12
17
作者 李芳 徐冰 +2 位作者 冯固 潘家荣 李晓林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18-224,共7页
应用四室隔网系统研究了菌丝桥在日本落叶松 (Larixkaempferi)幼苗间传递磷的作用。结果表明 ,供体接种卷缘桩菇 (Paxillusinvolutus)和彩色豆马勃 (Pisolithustinctorius)后 ,其外延菌丝可以穿过隔离层侵染受体落叶松 ,在供体和受体落... 应用四室隔网系统研究了菌丝桥在日本落叶松 (Larixkaempferi)幼苗间传递磷的作用。结果表明 ,供体接种卷缘桩菇 (Paxillusinvolutus)和彩色豆马勃 (Pisolithustinctorius)后 ,其外延菌丝可以穿过隔离层侵染受体落叶松 ,在供体和受体落叶松间形成了菌丝桥。供体植株接种菌根真菌后生物量明显增加 ,但是对受体植株没有显著的影响。菌根真菌侵染的供体和受体植株的根、地上部吸磷量均分别显著高于对照 ,而且供体植株根、地上部吸磷量增加的程度明显高于受体。被卷缘桩菇和彩色豆马勃侵染的受体植株体内3 2 P的放射性强度分别是对照的 1 0倍和 6倍 ,两者形成菌丝桥后传递到受体植株的3 2 P分别为供体植株体内3 2 P的 1 .1 0 %和 0 .2 2 %。供体植株吸收的3 2 P可以通过菌丝桥传递给受体 ,但是绝对数量十分有限 ,对受体植株磷营养没有产生显著的影响 ,但P .involutus和P .tinctorius侵染受体植株后 ,促进了受体落叶松对磷的吸收 ,这是菌丝桥形成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落叶松 菌丝桥 营养 外生菌根真菌 吸收 卷缘桩菇 彩色豆马勃
下载PDF
菌根和间作对滇池流域红壤磷素迁移的影响 被引量:8
18
作者 张丽 贾广军 +4 位作者 夏运生 张乃明 刘大会 宁东卫 陈瑞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60-766,共7页
为了研究菌根和间作对滇池流域红壤磷迁移的减控影响,根据2013年5—10月采集的6次径流水样,通过田间小区试验,选取玉米大豆间作的红壤径流区,以单作玉米、单作大豆为对照,并设置抑菌处理(施用苯菌灵)和未抑菌处理,模拟分析间作和菌根... 为了研究菌根和间作对滇池流域红壤磷迁移的减控影响,根据2013年5—10月采集的6次径流水样,通过田间小区试验,选取玉米大豆间作的红壤径流区,以单作玉米、单作大豆为对照,并设置抑菌处理(施用苯菌灵)和未抑菌处理,模拟分析间作和菌根处理复合作用下的径流磷迁移特征.结果表明:除7月19日外,整个雨季各处理下径流中ρ(TP)、ρ(可溶性磷)和ρ(颗粒态磷)随采样时间均无明显变化;所有组合处理中,未抑菌-间作处理下径流中ρ(TP)最低,比单作玉米、单作大豆分别降低25.6%、12.2%;无论是否抑菌,玉米大豆间作处理可使径流中ρ(可溶性磷)较单作玉米处理降低约24.7%;未抑菌处理下,玉米大豆间作处理径流中ρ(颗粒态磷)比单作玉米、单作大豆分别降低约14.3%、20.2%,并且在玉米大豆间作条件下,未抑菌处理径流中ρ(颗粒态磷)显著低于抑菌处理.另外,无论是何种种植模式,抑菌处理下土壤中w(TP)均显著高于未抑菌处理,增幅在9.0%以上;抑菌条件下,间作玉米处理下土壤中w(TP)、w(速效磷)较单作玉米处理显著降低;与抑菌-单作玉米处理相比,未抑菌-间作玉米处理下土壤中w(TP)和w(速效磷)也分别降低了0.25 gkg和2.56 mgkg.研究显示,菌根真菌协同玉米大豆间作体系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坡耕地红壤磷的径流流失,对滇池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具有一定削减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根 间作 滇池流域 红壤 磷迁移
下载PDF
聚合物流体在纳米颗粒和微生物存在下的流动和传热分析
19
作者 Razi KHAN Adeel AHMAD +1 位作者 Mehwish AFRAZ Yasir KHA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4期1246-1261,共16页
本文采用FENE-P模型,研究纳米颗粒和微生物对聚合物通过水平伸缩薄片的流动和传热的影响以及对阻力系数、Nusselt数,Sherwood数和运动密度数的潜在影响。利用适当的相似性变换,将控制非牛顿聚合物流体流动的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组简化为恰... 本文采用FENE-P模型,研究纳米颗粒和微生物对聚合物通过水平伸缩薄片的流动和传热的影响以及对阻力系数、Nusselt数,Sherwood数和运动密度数的潜在影响。利用适当的相似性变换,将控制非牛顿聚合物流体流动的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组简化为恰当的相似形式。利用基于有限差分格式的MATLAB code bvp4c和修正的边界条件对修正的常微分方程组进行数值求解。以表格形式列出了工业中这些流动参数是如何影响流体物理性能的,并详细分析了相关物理参数对速度、温度、浓度和微生物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聚合物添加剂降低了阻力系数和Nusselt数。Sherwood数和运动密度数也受到聚合物添加剂的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 边界层流动 FENE-P模型 纳米流体 微生物 阻力降低 传质和传热 数值解
下载PDF
新型防腐镀膜烟气冷凝换热器换热实验研究 被引量:37
20
作者 王随林 刘贵昌 +6 位作者 温治 艾效逸 傅忠诚 潘树源 杨冬梅 李丽萍 吕照 《暖通空调》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71-74,共4页
分别对镀锡、镀镍、非晶态镍磷化学镀膜、新型非晶态镍铜磷复合化学镀膜4种防腐镀膜冷凝换热器进行了换热实验研究。研究表明,新型非晶态镍铜磷复合化学镀膜的防腐性能和传热性能最好,传统镀锡则最差。得出了可应用于类似冷凝换热器研... 分别对镀锡、镀镍、非晶态镍磷化学镀膜、新型非晶态镍铜磷复合化学镀膜4种防腐镀膜冷凝换热器进行了换热实验研究。研究表明,新型非晶态镍铜磷复合化学镀膜的防腐性能和传热性能最好,传统镀锡则最差。得出了可应用于类似冷凝换热器研发的实验关联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 复合化学镀 镀锡 换热器 镀膜 非晶态 镀镍 冷凝 实验关联式 传热性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