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00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xpression rates of p16,p53 in head and neck cutaneous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based on human-papillomavirus positivity
1
作者 Ha-Jong Nam Heongrae Ryu +5 位作者 Da-Woon Lee Je Yeon Byeon Jun Hyuk Kim Ji Hye Lee Soomin Lim Hwan Jun Choi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25年第9期13-23,共11页
BACKGROUND The high prevalence of human papillomavirus(HPV)infection in oropharyn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is well established,and p16 expression is a strong predictor.HPV-related tumors exhibit unique mechanis... BACKGROUND The high prevalence of human papillomavirus(HPV)infection in oropharyn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is well established,and p16 expression is a strong predictor.HPV-related tumors exhibit unique mechanisms that target p16 and p53 proteins.However,research on HPV prevalence and the combined predictive value of p16 and p53 expression in head and neck cutaneous SCC(HNCSCC),particularly in Asian populations,remains limited.This retrospective study surveyed 62 patients with HNSCC(2011-2020),excluding those with facial warts or other skin cancer.AIM To explore the prevalence of HPV and the predictive value of p16 and p53 expression in HNCSCC in Asian populations.METHODS All patients underwent wide excision and biopsy.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for HPV,p16,and p53 yielded positive and negative results.The relevance of each marker was investigated by categorizing the tumor locations into high-risk and middle-risk zones based on recurrence frequency.RESULTS Of the 62 patients,20(32.26%)were male,with an average age of 82.27 years(range 26-103 years).High-risk included 19 cases(30.65%),with the eyelid and lip being the most common sites(five cases,8.06%).Middle-risk included 43 cases(69.35%),with the cheek being the most common(29 cases,46.77%).The p16 expression was detected in 24 patients(38.71%),p53 expression in 42 patients(72.58%),and HPV in five patients(8.06%).No significant association was found between p16 expression and the presence of HPV(P>0.99),with a 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of 8.33%.CONCLUSION This study revealed that p16,a surrogate HPV marker in oropharyngeal SCC,is not reliable in HNCSCC,providing valuable insights for further research in Asian popul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ROPHARYNGEAL Non-oropharyngeal Human papillomavirus The p16 The p53
下载PDF
芍药苷调节丝氨酸/苏氨酸激酶/鼠双微基因2/p53信号通路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细胞增殖、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实验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许卫星 张薇 +2 位作者 陈姣敏 尹凤雷 王娟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313-317,共5页
目的:探讨芍药苷(PAE)调节丝氨酸/苏氨酸激酶(AKT)/鼠双微基因2(MDM2)/p53信号通路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细胞增殖、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以OCI-LY3细胞为研究对象,分别设置PAE低浓度组(15μmol/L PAE)、PAE中浓度组(30μmo... 目的:探讨芍药苷(PAE)调节丝氨酸/苏氨酸激酶(AKT)/鼠双微基因2(MDM2)/p53信号通路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细胞增殖、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以OCI-LY3细胞为研究对象,分别设置PAE低浓度组(15μmol/L PAE)、PAE中浓度组(30μmol/L PAE)、PAE高浓度组(60μmol/L PAE)、PAE高浓度+SC79(AKT激活剂)组(60μmol/L PAE+8μg/ml SC79),同时以未经处理的细胞为对照组。48 h后,分析细胞增殖、克隆形成能力及细胞周期和凋亡变化,检测AKT/MDM2/p53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PAE低浓度组、PAE中浓度组、PAE高浓度组细胞凋亡率、p53表达、G_(0)/G_(1)期增加,细胞克隆形成数和细胞增殖率,p-AKT/AKT和p-MDM2/MDM2表达水平,以及G_(2)/M、S期降低(均P<0.05)。与PAE高浓度组比较,PAE高浓度+SC79组细胞凋亡率、p53表达、G_(0)/G_(1)期降低,细胞克隆形成数和细胞增殖率,p-AKT/AKT和p-MDM2/MDM2表达水平,以及G_(2)/M、S期增加(均P<0.05)。结论:PAE通过抑制AKT/MDM2上调p53表达,抑制DLBCL细胞增殖、细胞周期进展,诱导其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芍药苷 丝氨酸/苏氨酸激酶/鼠双微基因2/p53信号通路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细胞周期
下载PDF
USP7-MDM2-p53信号轴对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魏伟 赵慧娟 刘湘翠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24年第2期214-220,共7页
目的:探讨泛素特异性蛋白酶7(USP7)调节Mdm2 p53结合蛋白同源物(MDM2)-p53轴对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Western blot检测人子宫内膜癌组织、癌旁组织、人子宫内膜上皮细胞hEEC及人子宫内膜癌细胞系Ishikawa、HE... 目的:探讨泛素特异性蛋白酶7(USP7)调节Mdm2 p53结合蛋白同源物(MDM2)-p53轴对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Western blot检测人子宫内膜癌组织、癌旁组织、人子宫内膜上皮细胞hEEC及人子宫内膜癌细胞系Ishikawa、HEC-1-A、KLE中USP7蛋白表达。将Ishikawa细胞分为NC组、P22077(USP7抑制剂)组、pcDNA组、pcDNA-MDM2组、P22077+pcDNA组、P22077+pcDNA-MDM2组,CCK-8法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Ishikawa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Ishikawa细胞凋亡与细胞周期变化;Western blot检测Ishikawa细胞中USP7、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周期素依赖性激酶2(CDK2)、Bcl-2相关X蛋白(Bax)、MDM2、p53蛋白表达。以RG7388(MDM2抑制剂)或PFT-α(p53抑制剂)与20μmol/L P22077共处理Ishikawa细胞48 h以验证USP7-MDM2-p53信号轴上下游关系。结果:USP7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组织和细胞中高表达,且Ishikawa细胞中USP7蛋白表达量最高,因此,选择Ishikawa细胞为研究对象。与NC组比较,P22077组Ishikawa细胞OD 450值、克隆形成率、S期和G 2/M期细胞数、USP7、CyclinD1、CDK2、MDM2蛋白表达降低,细胞凋亡率、G_(0)/G_(1)期细胞数、p53、Bax蛋白表达升高(P<0.05);与NC组、pcDNA组比较,pcDNA-MDM2组Ishikawa细胞OD 450值、克隆形成率、S期和G 2/M期细胞数、USP7、CyclinD1、CDK2、MDM2蛋白表达升高,细胞凋亡率、G_(0)/G_(1)期细胞数、p53、Bax蛋白表达降低(P<0.05);与P22077组、P22077+pcDNA组比较,P22077+pcDNA-MDM2组Ishikawa细胞OD 450值、克隆形成率、S期和G 2/M期细胞数、USP7、CyclinD1、CDK2、MDM2蛋白表达升高,细胞凋亡率、G_(0)/G_(1)期细胞数、p53、Bax蛋白表达降低(P<0.05)。p53为USP7-MDM2通路下游分子。结论:抑制USP7表达可能通过下调MDM2来激活p53进而抑制Ishikawa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及周期停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泛素特异性蛋白酶7 Mdm2 p53结合蛋白同源物(MDM2)-p53 子宫内膜癌 增殖 凋亡 细胞周期
下载PDF
扶正软坚抗癌方调控Akt/MDM2/P53信号通路对肝癌HepG2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4
作者 娄静 赵雷 +6 位作者 朱岩洁 袁帅强 王菲 张杭洲 徐娇娇 余晓珂 侯留法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54-1663,共10页
目的:探讨扶正软坚抗癌方调控蛋白激酶B(Akt)/鼠双微体2(MDM2)/P53信号通路对肝癌HepG2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0、0.05、0.10、0.20、0.40、0.80、1.60、3.20和6.40 g·mL^(-1)扶正软坚抗癌方分别处理HepG2细胞48 h,CC... 目的:探讨扶正软坚抗癌方调控蛋白激酶B(Akt)/鼠双微体2(MDM2)/P53信号通路对肝癌HepG2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0、0.05、0.10、0.20、0.40、0.80、1.60、3.20和6.40 g·mL^(-1)扶正软坚抗癌方分别处理HepG2细胞48 h,CCK-8法检测HepG2细胞存活率,筛选扶正软坚抗癌方浓度用于后续实验。将HepG2细胞分为对照组、低剂量扶正软坚抗癌方组(0.2 g·mL^(-1))、中剂量扶正软坚抗癌方组(0.4 g·mL^(-1))、高剂量扶正软坚抗癌方组(0.8 g·mL^(-1))、SC79组(8 mg·L^(-1)SC79)和高剂量扶正软坚抗癌方+SC79组(0.8 g·mL^(-1)扶正软坚抗癌方+8 mg·L^(-1)SC79)。CCK-8法检测各组HepG2细胞增殖活性,克隆形成实验检测各组HepG2细胞克隆形成率,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HepG2细胞凋亡率,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各组HepG2细胞迁移和侵袭细胞数,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HepG2细胞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磷酸化Akt(p-Akt)、磷酸化MDM2(p-MDM2)和P5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随着扶正软坚抗癌方浓度(0、0.05、0.10、0.20、0.40、0.80、1.60、3.20和6.40 g·mL^(-1))的升高,HepG2细胞存活率逐渐降低(P<0.05),选取0.2、0.4和0.8 g·mL^(-1)扶正软坚抗癌方用于后续实验。CCK-8法检测,与对照组比较,低、中和高剂量扶正软坚抗癌方组HepG2细胞增殖活性均明显降低(P<0.05),并呈剂量依赖性,SC79组HepG2细胞增殖活性明显升高(P<0.05);与高剂量扶正软坚抗癌方组比较,高剂量扶正软坚抗癌方+SC79组HepG2细胞增殖活性明显升高(P<0.05)。克隆形成实验检测,与对照组比较,低、中和高剂量扶正软坚抗癌方组HepG2细胞克隆形成率均明显降低(P<0.05),并呈剂量依赖性,SC79组HepG2细胞克隆形成率明显升高(P<0.05);与高剂量扶正软坚抗癌方组比较,高剂量扶正软坚抗癌方+SC79组HepG2细胞克隆形成率明显升高(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与对照组比较,低、中和高剂量扶正软坚抗癌方组HepG2细胞凋亡率均明显降低(P<0.05),并呈剂量依赖性,SC79组HepG2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P<0.05);与高剂量扶正软坚抗癌方组比较,高剂量扶正软坚抗癌方+SC79组HepG2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P<0.05)。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与对照组比较,低、中和高剂量扶正软坚抗癌方组HepG2细胞迁移和侵袭细胞数均明显降低(P<0.05),并呈剂量依赖性,SC79组HepG2细胞迁移和侵袭细胞数均明显升高(P<0.05);与高剂量扶正软坚抗癌方组比较,高剂量扶正软坚抗癌方+SC79组HepG2细胞迁移和侵袭细胞数均明显升高(P<0.05)。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与对照组比较,低、中和高剂量扶正软坚抗癌方组HepG2细胞中PCNA、MMP-2、MMP-9、p-Akt和p-MDM2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并呈剂量依赖性;Caspase-3和P53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并呈剂量依赖性;SC79组HepG2细胞中PCNA、MMP-2、MMP-9、p-Akt和p-MDM2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Caspase-3和P53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与高剂量扶正软坚抗癌方组比较,高剂量扶正软坚抗癌方+SC79组HepG2细胞中PCNA、MMP-2、MMP-9、p-Akt和p-MDM2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Caspase-3和P53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扶正软坚抗癌方抑制HepG2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促进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与抑制Akt/MDM2信号通路、上调P53蛋白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正软坚抗癌方 蛋白激酶B 鼠双微体2 p53 肝肿瘤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下载PDF
胃癌组织中KAI1/CD82、p27和p53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5
作者 崔荣花 李建旺 +6 位作者 元建华 张曙波 毛山山 陈琼慧 李兴 张玮芳 谢宗宙 《海南医学》 CAS 2024年第7期978-981,共4页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中KAI1/CD82、p27、p53蛋白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胃肠外科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期间接受胃癌切除术治疗的43例胃癌患者标本,将标本分为43例胃癌组、43例配对的癌旁组(距癌2 ...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中KAI1/CD82、p27、p53蛋白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胃肠外科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期间接受胃癌切除术治疗的43例胃癌患者标本,将标本分为43例胃癌组、43例配对的癌旁组(距癌2 cm)和43例配对的正常组(距癌5 cm以上),运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并比较三组组织中的KAI1/CD82、p27、p53蛋白表达水平,分析胃癌组织中KAI1/CD82、p27、p53的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其与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胃癌组中的KAI1/CD82、p27、p5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癌旁组和正常组,且癌旁组明显低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KAI1/CD82、p27、p5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与肿瘤组织的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和淋巴结是否转移有关(P<0.05),而与年龄、性别无关(P>0.05);经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胃癌组织中KAI1/CD82与p27蛋白和p53蛋白的表达均呈正相关(r=0.586、0.426,P<0.05)。结论胃癌组织中的KAI1/CD82、p27、p5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联合检测KAI1/CD82、p27、p53可能成为胃癌诊断及预后评估的新的分子标记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KAI1/CD82 P27 p53 免疫印迹 诊断 预后
下载PDF
不同良恶性结直肠肿瘤患者PMS2、P53的表达情况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
6
作者 吴翔 李春芸 岳春迪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6期775-779,共5页
目的:分析良恶性结直肠肿瘤患者错配修复蛋白(PMS2)、P53的表达情况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根据肿瘤的良恶性不同将113例结直肠肿瘤患者分为结直肠腺瘤组(n=55),结直肠癌组(n=58),所有患者均切除病理组织。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PMS2、... 目的:分析良恶性结直肠肿瘤患者错配修复蛋白(PMS2)、P53的表达情况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根据肿瘤的良恶性不同将113例结直肠肿瘤患者分为结直肠腺瘤组(n=55),结直肠癌组(n=58),所有患者均切除病理组织。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PMS2、P53阳性表达率。分析PMS2、P53与临床特征的关系、预后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与结直肠腺瘤组相比,结直肠癌组PMS2阳性率较低,P53阳性率较高(P<0.05)。PMS2与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发病位置、临床分期均呈负相关关系(P<0.05),P53与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发病位置、临床分期均呈正相关(P<0.05)。与预后良好患者相比,预后不良患者PMS2阳性率较低,P53阳性率较高(P<0.05)。PMS2与预后负相关,P53与预后正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发病位置、临床分期、PMS2、P53为影响结直肠癌预后的危险因素。随访3年,54例结直肠癌患者3年生存率为81.48%(44/54),PMS2阳性表达患者生存率高于PMS2阴性表达患者(χ^(2)=6.965,P=20.011),P53阳性表达患者生存率低于P53阴性表达患者(χ^(2)=5.429,P=20.020)。结论:在结直肠癌组织中,PMS2阳性表达率较低,P53阳性表达率较高,PMS2、P53与患者预后相关,是导致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错配修复蛋白 p53 预后
下载PDF
固本通络汤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疗效及对p53、PCNA表达的影响
7
作者 李丹 顾志坚 +1 位作者 李熠萌 丛军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24年第3期323-326,共4页
目的探讨固本通络汤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伴癌前病变的疗效及P53、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影响。方法选取120例CAG伴癌前病变患者,随机分为2组,6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西药治疗,60例治疗组在对照组前提上行固本通络汤治疗,疗程3个月。... 目的探讨固本通络汤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伴癌前病变的疗效及P53、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影响。方法选取120例CAG伴癌前病变患者,随机分为2组,6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西药治疗,60例治疗组在对照组前提上行固本通络汤治疗,疗程3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评分,评估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P53、PCNA的表达以及炎症因子水平和安全性。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主症积分、次证积分及总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均降低,且治疗后治疗组的主症、次症和总积分更低(P<0.05);治疗组治疗后患者治疗总有效率(83.33%vs.61.67%)高于对照组,P53阳性率(43.33%vs.61.67%)、PCNA阳性率(45.00%vs.63.33%)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白细胞介素(IL)-1β、IL-6、IL-8的水平均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血清IL-1β、IL-6及IL-8水平更低(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18.33%vs.16.00%,P>0.05);结论固本通络汤对CAG及癌前病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同时能够降低P53、PCNA表达水平,减轻炎症反应,安全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萎缩性胃炎 癌前病变 固本通络汤 p53 增殖细胞核抗原 炎症反应
下载PDF
结合网络药理学分析p53信号通路在麦门冬汤改善肺纤维化小鼠模型中的作用
8
作者 李杰 孔欣怡 +1 位作者 邹俊 李静虹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11期1894-1900,共7页
目的探讨麦门冬汤对肺纤维化小鼠模型的干预作用及其药理机制。方法将C57BL/6小鼠随机分成对照组、模型组、干预组,每组6只,模型组小鼠经气管滴注博来霉素建立肺纤维化小鼠模型,干预组造模24 h后麦门冬汤灌胃给药20 d,观察小鼠一般情况... 目的探讨麦门冬汤对肺纤维化小鼠模型的干预作用及其药理机制。方法将C57BL/6小鼠随机分成对照组、模型组、干预组,每组6只,模型组小鼠经气管滴注博来霉素建立肺纤维化小鼠模型,干预组造模24 h后麦门冬汤灌胃给药20 d,观察小鼠一般情况,HE染色观察肺组织的病理变化,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分析α-平滑肌肌动蛋白(alpha smooth muscle actin,α-SMA)和钙黏蛋白(epithelial cadherin,E-cadherin)的表达情况。网络药理分析麦门冬汤干预肺纤维化的潜在机制。其后通过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β1诱导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NIH3T3构建肺纤维化细胞模型,麦门冬汤含药血清和(或)p53抑制剂(pifithrin-α,PFT-α)干预后,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p53、α-SMA、E-cadherin和I型胶原蛋白(collagen type I,Collagen I)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肺纤维化小鼠模型肺组织均出现大面积实变区和大量炎性细胞浸润,α-SMA表达增加,E-cadherin降低(P<0.01),麦门冬汤干预后上述症状得到显著改善。网络药理学分析发现麦门冬汤的差异药靶基因主要富集在p53信号通路。细胞实验则显示麦门冬汤组含药血清干预可使肺纤维化细胞模型中α-SMA下调,E-cadherin和p53表达上调(P<0.01)。PFT-α干预实验中,PFT-α干预后对照组和麦门冬汤组中p53和E-cadherin表达降低,α-SMA和Collagen I表达升高(P<0.01)。结论麦门冬汤可通过调节p53信号通路改善肺纤维化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门冬汤 p53信号通路 肺纤维化
下载PDF
结直肠腺癌中错配修复蛋白缺失情况、p53表达情况及临床病理分析的研究
9
作者 郭少峰 吴雪梅 +1 位作者 白卓 张录顺 《成都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258-261,270,共5页
目的 探讨结直肠腺癌中错配修复蛋白缺失情况、p53表达情况及其与患者临床特征之间的关联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眉山市人民医院收集的经过病理学检查确诊为结直肠腺癌患者282例的临床资料,分析错配修复蛋白缺失情况、... 目的 探讨结直肠腺癌中错配修复蛋白缺失情况、p53表达情况及其与患者临床特征之间的关联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眉山市人民医院收集的经过病理学检查确诊为结直肠腺癌患者282例的临床资料,分析错配修复蛋白缺失情况、p53表达情况及其与患者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分析p53表达情况与错配修复蛋白缺失的相关性。结果 免疫组化发现,MLH1、MSH2、MSH6、PMS2的缺失数分别为32、21、17、39例,而p53的(+)、(-)、(+/-)表达分别为142、95、45例。部分错配修复蛋白的缺失与肿瘤最大径、肿瘤分化程度、T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无神经累及、有无脉管累及存在关联(P<0.05);p53的表达与患者的肿瘤最大径、肿瘤分化程度、T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无神经累及、有无脉管累及存在关联(P<0.05);结直肠腺癌中,p53与MLH1、PMS2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 结直肠腺癌患者的错配修复蛋白缺失情况、p53表达情况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存在关联性,且错配修复蛋白缺失情况和p53表达情况同样存在关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腺癌 临床病理特征 错配修复蛋白 p53 相关性分析
下载PDF
基于PI3K/Akt/p53信号通路探讨白花蛇舌草乙酸乙酯萃取物诱导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凋亡的作用
10
作者 陈智 林圣云 +4 位作者 熊昊 王卓 付强 杨李 裘玫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329-334,共6页
目的通过评估白花蛇舌草乙酸乙酯萃取物(EAEHDW)对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p53信号通路传导调节作用,探讨其抑制急性髓系白血病M2型(AML-M2)细胞株Kasumi-1增殖及诱导凋亡的机制。方法利用乙酸乙酯从白花蛇舌草中萃取制... 目的通过评估白花蛇舌草乙酸乙酯萃取物(EAEHDW)对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p53信号通路传导调节作用,探讨其抑制急性髓系白血病M2型(AML-M2)细胞株Kasumi-1增殖及诱导凋亡的机制。方法利用乙酸乙酯从白花蛇舌草中萃取制备得到EAEHDW,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装置检测样品纯度。设置空白组,将浓度分别为0.02 mg/mL、0.04 mg/mL、0.06 mg/mL、0.08 mg/mL、0.10 mg/mL的EAEHDW加入对数生长期的Kasumi-1细胞株,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EAEHDW作用不同时间后Kasumi-1细胞存活率,采用Annexin V/PI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浓度EAEHDW作用24 h后Kasumi-1细胞凋亡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不同浓度EAEHDW(0.02 mg/mL、0.04 mg/mL、0.06 mg/mL)作用24 h后Kasumi-1细胞中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Caspase)家族蛋白及PI3K/Akt/p53信号传导通路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不同浓度的EAEHDW干预后,细胞存活率较空白组明显降低,细胞凋亡率较空白组明显升高,且细胞存活率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和药物浓度的增加而下降越明显,细胞凋亡率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而升高越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同浓度的EAEHDW作用于Kasumi-1细胞后,细胞中多聚ADP核糖聚合酶(PARP)、Caspase-3、Caspase-8、Caspase-9、细胞色素C(Cyto-C)、p53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明显升高(P均<0.05),Akt、磷酸化Akt(p-Akt)、鼠双微染色体2(MDM2)、磷酸化MDM2(p-MDM2)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降低(P均<0.05)。结论EAEHDW可明显抑制髓系白血病Kasumi-1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其机制可能与影响Caspase家族蛋白表达和抑制PI3K/Akt/p53信号通路导致p53激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花蛇舌草 急性髓系白血病 Kasumi-1细胞株 凋亡 PI3K/Akt/p53信号通路
下载PDF
虎杖苷调节Akt/MDM2/p53信号通路对胆囊癌细胞增殖、迁移和细胞周期的影响
11
作者 祝金华 赵士梅 +3 位作者 马秀岩 郭闯 王媛 唐寅 《河北医药》 CAS 2024年第6期835-839,843,共6页
目的探讨虎杖苷(PD)调节蛋白激酶B/原癌基因MDM2/抑癌基因p53信号通路对胆囊癌细胞增殖、迁移和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以人胆囊癌细胞株(GBC-SD)为研究对象,体外培养人胆囊癌细胞株(GBC-SD),使用浓度为10~160 mmol/L的虎杖苷处理细胞24... 目的探讨虎杖苷(PD)调节蛋白激酶B/原癌基因MDM2/抑癌基因p53信号通路对胆囊癌细胞增殖、迁移和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以人胆囊癌细胞株(GBC-SD)为研究对象,体外培养人胆囊癌细胞株(GBC-SD),使用浓度为10~160 mmol/L的虎杖苷处理细胞24、48、72 h,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确定最佳实验浓度。将GBC-SD细胞分为对照组(Control组)、虎杖苷低、中、高浓度组(PD-L组、PD-M组、PD-H组)、虎杖苷+Akt激活剂组(PD+SC79组),Transwell小室法评价细胞的迁移能力,Hoechst染色观察细胞的凋亡,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与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Akt、MDM2、p53磷酸化水平,建立荷瘤小鼠模型评价虎杖苷对胆囊癌肿瘤生长的影响。结果浓度为10~160 mmol/L的虎杖苷处理细胞24 h,可显著抑制GBC-SD细胞的增殖活性,选择10、20、40 mmol/L的虎杖苷进行后续实验;与Control组比较,PD-L组、PD-M组、PD-H组GBC-SD细胞的迁移数、细胞凋亡率、G2/M期细胞比例及S期细胞比例、P-Akt、P-MDM2蛋白表达显著降低,G0/G1期细胞比例、P-p53蛋白表达显著升高,且呈浓度依赖性(P<0.05);与PD-H组比较,PD+SC79组GBC-SD细胞的迁移数、细胞凋亡率、G2/M期细胞比例及S期细胞比例、P-Akt、P-MDM2蛋白表达显著升高,G0/G1期细胞比例、P-p53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虎杖苷干预治疗后,小鼠移植瘤的生长速度显著降低(P<0.05)。结论虎杖苷可以通过调节Akt/MDM2/p53信号通路使细胞周期阻滞,抑制胆囊癌细胞增殖、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虎杖苷 蛋白激酶B/原癌基因MDM2/抑癌基因p53信号通路 胆囊癌细胞 增殖 迁移 细胞周期
下载PDF
胃癌患者EB病毒感染情况及其对癌组织p53、Bcl-2表达的影响
12
作者 刘松杰 徐兵 +2 位作者 赵健 贾磊 沈裕厚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15期2731-2735,共5页
目的探究胃癌患者人类疱疹(EB)病毒感染情况及其对癌组织p53、B淋巴细胞瘤-2(Bcl-2)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新乡市中心医院2019年8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76例胃癌患者,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患者癌组织及癌旁组织EB病毒编码小分子RNA表达,采用... 目的探究胃癌患者人类疱疹(EB)病毒感染情况及其对癌组织p53、B淋巴细胞瘤-2(Bcl-2)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新乡市中心医院2019年8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76例胃癌患者,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患者癌组织及癌旁组织EB病毒编码小分子RNA表达,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检测患者癌组织及癌旁组织p53、Bcl-2 mRNA表达,分析EB病毒感染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及癌组织p53、Bcl-2表达的关系。结果76例胃癌患者癌组织标本中EB病毒阳性率为27.63%(21/76),邻近癌旁组织标本中EB病毒阳性率为4.29%(3/76),胃癌患者癌组织EB病毒阳性率高于癌旁组织(P<0.05);与EB病毒阴性的胃癌患者比,EB病毒阳性患者中病灶位于近端胃、组织浸至浆膜层、有淋巴结转移的占比较多(P<0.05);胃癌患者癌组织p53及Bcl-2 mRNA表达均高于癌旁组织(P<0.05);EB病毒感染胃癌患者癌组织p53及Bcl-2 mRNA表达均高于未感染胃癌患者(P<0.05)。结论EB病毒感染与胃癌患者近端胃病变、组织浸至浆膜层及有淋巴结转移有关,EB病毒可能通过驱动宿主p53基因甲基化来上调p53表达,与Bcl-2协同促进癌细胞生长,这些可能为临床提供胃癌诊疗评估因子及免疫治疗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人类疱疹病毒 p53 B淋巴细胞瘤-2
下载PDF
血清MMP1和P53自身抗体联合检测对食管鳞状细胞癌的诊断价值
13
作者 黄小燕 伍方财 +2 位作者 柳灿烔 黄佳涛 许镒洧 《癌变.畸变.突变》 CAS 2024年第4期305-308,324,共5页
目的:探讨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和P53自身抗体表达水平及其联合检测的诊断意义。方法:收集2013年3—9月在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住院治疗的93例ESCC患者,并以同期90例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应用酶联... 目的:探讨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和P53自身抗体表达水平及其联合检测的诊断意义。方法:收集2013年3—9月在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住院治疗的93例ESCC患者,并以同期90例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两组对象血清MMP1和P53自身抗体的表达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诊断效能。结果:血清MMP1含量和P53自身抗体滴度在ESCC组分别为(8.076±5.912)ng/mL和0.291±0.492,正常对照组分别为(4.652±3.346)ng/mL和0.055±0.037,ESCC组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均为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MMP1诊断ESCC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00(95%CI为0.624~0.776),当取最佳诊断截断值7.248 ng/mL时,特异度为83.3%,敏感度为52.7%。P53自身抗体诊断ESCC的AUC为0.713(95%CI为0.638~0.788),诊断截断值为0.080,特异度为83.3%,敏感度为49.5%。两者联合检测诊断ESCC的AUC为0.787(95%CI为0.720~0.854),特异度为83.3%,敏感度为66.7%,优于单独使用MMP1或P53自身抗体。在早期ESCC中,MMP1和P53自身抗体联合检测亦能获得较好的诊断效能,AUC为0.760,95%CI为0.663~0.857,特异度为83.3%,敏感度为66.7%。结论:ESCC患者血清MMP1和P53自身抗体水平均升高,二者联合检测有助于ESCC的早期诊断,可作为ESCC的诊断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质金属蛋白酶1 p53自身抗体 食管鳞状细胞癌 早期诊断
下载PDF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对鲍温病皮损中p53 Caveolin-1表达的影响
14
作者 张艳峰 樊磊强 +2 位作者 高悦 孙业晓 徐冰 《河北医学》 CAS 2024年第5期794-798,共5页
目的:探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对鲍温病皮损中p53、Caveolin-1表达的影响及意义。方法:运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鲍温病及周围正常皮肤组织各4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法)检测光动力治疗前后鲍温病及周围正常皮肤组织中p53... 目的:探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对鲍温病皮损中p53、Caveolin-1表达的影响及意义。方法:运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鲍温病及周围正常皮肤组织各4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法)检测光动力治疗前后鲍温病及周围正常皮肤组织中p53、Caveolin-1的阳性细胞表达率。结果:治疗前p53蛋白在正常皮肤组织及BD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10%、40%(χ^(2)=11.202,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p53在正常皮肤组织及BD的阳性率为10%、5%(χ^(2)=0.712,P=0.399),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p53在BD中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811,P<0.001)。治疗前Caveolin-1在正常皮肤组织及BD中阳性表达率为15%、55%(χ^(2)=14.449,P<0.001),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正常皮肤组织及BD中Caveolin-1的阳性率为5%、12.5%(χ^(2)=0.816,P=0.36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Caveolin-1在BD中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013,P<0.001)。BD中p53与Caveolin-1阳性表达呈正相关性(r=0.533,P=0.015)。结论:p53及Caveolin-1的高表达可能与BD的发生密切关联,且ALA-PDT能够抑制p53及Caveolin-1的表达,从而抑制疾病的发展。通过更大样本量的研究,p53及Caveolin-1可能会成为皮肤相关疾病的诊断工具,并为其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 鲍温病 p53 CAVEOLIN-1
下载PDF
乳腺癌超声图像特征与P53、PIK3CA蛋白表达状态相关性的研究
15
作者 苏蕾 郭婕 +2 位作者 李阳 都晓英 孙医学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420-424,共5页
目的通过观测乳腺癌的超声图像特征,分析其与P53、PIK3CA蛋白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2023年10月本院经病理证实为乳腺癌的101例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在获取病理前均行超声检查。二维超声用于观察乳腺癌大小、形态、边... 目的通过观测乳腺癌的超声图像特征,分析其与P53、PIK3CA蛋白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2023年10月本院经病理证实为乳腺癌的101例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在获取病理前均行超声检查。二维超声用于观察乳腺癌大小、形态、边界、纵横比、后方回声以及有无微钙化,彩色多普勒超声用于观察病灶内部以及周边的血流情况。采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P53、PIK3CA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超声图像特征的相关性。结果101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显示,P53、PIK3CA的蛋白表达情况与乳腺癌病理亚型均具有相关性(χ^(2)=9.259、P=0.026,χ^(2)=7.927,P=0.048)。在超声图像特征中,血流强度、病灶后方回声衰减与P53蛋白表达具有相关性;病灶最长直径、病灶形态与PIK3CA蛋白表达具有相关性。P53蛋白表达阳性患者病灶血流信号丰富组(χ^(2)=8.191,P=0.004)和存在后方回声衰减组(χ^(2)=11.279、P<0.001)均高于阴性者,PIK3CA蛋白表达阳性患者声像图中的最长直径小于阴性者(t=2.132,P=0.036),而PIK3CA蛋白表达阳性患者病灶形态不规则比例(χ^(2)=4.551、P<0.033)高于阴性者。多因素Logistic回归表明,富血供是P53蛋白表达的影响因素,OR值为2.35[95%CI(1.11,5.74)];病灶形态不规则是PIK3CA蛋白表达的影响因素,OR值为4.58[95%CI(1.35,18.48)]。结论乳腺癌超声图像特征与P53、PIK3CA蛋白表达具有相关性,可以为临床诊疗乳腺癌提供重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超声特征 p53蛋白 PIK3CA蛋白 相关性
下载PDF
蒲公英甾醇通过p53通路影响口腔鳞癌细胞增殖与凋亡
16
作者 戴辛鹏 翟小奇 +2 位作者 宋振宇 王心彧 关键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24年第4期1-4,共4页
目的:分析蒲公英甾醇对口腔鳞癌SCC-9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并探究其潜在机制。方法:采用不同浓度蒲公英甾醇处理人口腔鳞癌SCC-9细胞。通过CCK-8实验分析不同浓度蒲公英甾醇对SCC-9细胞增殖的影响;通过蛋白免疫印迹实验检测不同浓度蒲... 目的:分析蒲公英甾醇对口腔鳞癌SCC-9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并探究其潜在机制。方法:采用不同浓度蒲公英甾醇处理人口腔鳞癌SCC-9细胞。通过CCK-8实验分析不同浓度蒲公英甾醇对SCC-9细胞增殖的影响;通过蛋白免疫印迹实验检测不同浓度蒲公英甾醇处理后SCC-9细胞中p53蛋白和增殖、凋亡相关蛋白的相对表达量;通过RT-qPCR检测p53 mRNA的表达。结果:相较于对照组,不同浓度蒲公英甾醇显著抑制SCC-9细胞的增殖(P<0.05),抑制作用与蒲公英甾醇的浓度与作用时间成正比;蒲公英甾醇显著促进SCC-9细胞凋亡(P<0.05),并存在剂量效应作用;蒲公英甾醇显著促进SCC-9细胞p53 mRNA的表达以及p53蛋白的表达(P<0.05)。结论:蒲公英甾醇激活p53信号通路,抑制口腔鳞状细胞癌SCC-9细胞增殖,促进SCC-9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蒲公英甾醇 口腔鳞癌 p53 增殖 凋亡
下载PDF
p53基因在肝癌发展过程中的研究进展
17
作者 杨光 蒋新卫 《医学综述》 CAS 2024年第10期1200-1204,1210,共6页
p53是一种重要的人类肿瘤抑制基因,许多肿瘤伴有p53基因突变。肝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癌症死亡的重要原因。在肝脏癌变过程中,许多癌基因被激活,同时抑癌基因失活。p53基因失活在肝癌的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但具体的作用机制目前尚... p53是一种重要的人类肿瘤抑制基因,许多肿瘤伴有p53基因突变。肝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癌症死亡的重要原因。在肝脏癌变过程中,许多癌基因被激活,同时抑癌基因失活。p53基因失活在肝癌的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但具体的作用机制目前尚未明确。p53可调控细胞周期和凋亡、参与细胞代谢和细胞自噬、促进肝癌侵袭及转移。因此,深入研究p53基因在肝癌中的作用机制,可以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p53 细胞周期 细胞凋亡 细胞代谢 侵袭及转移 细胞自噬
下载PDF
CDX-2、P53及Ki-67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
18
作者 陈丽阳 陈月红 潘洪琳 《浙江创伤外科》 2024年第5期872-875,共4页
目的探讨分析尾型同源盒转录因子-2(CDX-2)、肿瘤抑制因子(p53)及细胞核增殖抗原(Ki-67)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本院行手术治疗的71例胃癌(GC)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 目的探讨分析尾型同源盒转录因子-2(CDX-2)、肿瘤抑制因子(p53)及细胞核增殖抗原(Ki-67)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本院行手术治疗的71例胃癌(GC)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收集患者的胃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免疫组化法测定两组标本中的CDX-2、P53和Ki-67表达水平,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之间的关系。依据GC患者术后随访期间是否死亡分为死亡组(n=19例)和存活组(n=52例),免疫组化法测定两组标本中的CDX-2、P53和Ki-67表达水平,分析其与GC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胃癌组织中CDX-2、P53和Ki-67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4.93%、74.65%和84.51%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的16.90%、23.94%和9.86%(P<0.05)。胃癌组织伴侵犯浆膜(有)、Lauren分型(小肠型)和淋巴结转移(有)中CDX-2、P53和Ki-67的表达阳性率显著升高(P<0.05)。死亡组患者胃癌组织中CDX-2、P53和Ki-67表达阳性率分别为94.74%、89.47%和100.00%显著高于存活组的40.38%、65.38%(和78.85%(P<0.05)。胃癌组织中CDX-2、P53和Ki-67与侵犯浆膜(r=0.411、0.354、0.442)、Lauren分型(r=0.527、0.498、0.528)、淋巴结转移(r=0.347、0.452、0.625)和预后(r=0.517、0.472、0.464)之间均呈现正相关性(P<0.05)。结论CDX-2、P53和Ki-67在胃癌组织中呈高表达,与侵犯浆膜、Lauren分型、淋巴结转移和预后之间均呈现正相关性,能够作为GC患者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CDX-2 p53 KI-67 临床病理特征 预后
下载PDF
p53在顺铂耐药中的研究进展
19
作者 刘倩 魏红 +2 位作者 张祖禹 王耀强 罗长江 《医学研究杂志》 2024年第9期12-16,共5页
p53是一种重要的肿瘤抑制因子,具有阻滞细胞周期、促进细胞凋亡、维持基因组稳定和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等生物学功能。顺铂是治疗肿瘤最常用的化疗药物之一,随着疗程进展,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产生耐药是影响疗效的重要因素,如凋亡调控机制... p53是一种重要的肿瘤抑制因子,具有阻滞细胞周期、促进细胞凋亡、维持基因组稳定和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等生物学功能。顺铂是治疗肿瘤最常用的化疗药物之一,随着疗程进展,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产生耐药是影响疗效的重要因素,如凋亡调控机制异常、DNA修复功能增强等。本文就p53在肺癌、卵巢癌、子宫颈癌等恶性肿瘤顺铂耐药机制方面追踪了国内外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并系统分析了通过增加MDM2抑制剂、调控miRNA和应用天然产物使p53靶向激活和稳定表达,以增强顺铂治疗恶性肿瘤疗效,为有效制定临床治疗策略、进一步提高临床早期诊断与治疗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顺铂 p53 耐药 肿瘤
下载PDF
ASAP1与P53在卵巢高级别浆液性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20
作者 邹亮 揭由坤 郭琦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36期157-161,共5页
目的:探讨二磷酸腺苷核糖化因子鸟苷酸激酶1(ASAP1)与P53在卵巢高级别浆液性癌(HGSOC)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收集2020年5月—2024年5月江西省妇幼保健院的108例卵巢浆液性肿瘤组织蜡块标本,根据病理类型分为四组,其中40例HGSOC... 目的:探讨二磷酸腺苷核糖化因子鸟苷酸激酶1(ASAP1)与P53在卵巢高级别浆液性癌(HGSOC)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收集2020年5月—2024年5月江西省妇幼保健院的108例卵巢浆液性肿瘤组织蜡块标本,根据病理类型分为四组,其中40例HGSOC为A组、28例卵巢低级别浆液性癌为B组、20例卵巢交界性浆液性肿瘤为C组、20例卵巢浆液性囊腺瘤为D组,运用免疫组化Elivision两步法检测所有组别中ASAP1和P53的表达,比较不同组别中ASAP1及P53的表达差异;并重点分析A组中ASAP1、P53表达与临床FIGO分期、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1)A组ASAP1及P53阳性率均明显高于B组、C组及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中ASAP1阳性率明显高于C组及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A组中淋巴结转移者ASAP1阳性率明显高于淋巴结无转移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IGO Ⅲ、Ⅳ期者ASAP1阳性率明显高于FIGOⅠ、Ⅱ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A组中ASAP1与P53表达呈正相关(P<0.01)。结论:ASAP1与P53在HGSOC的发生发展中起协同作用,ASAP1表达与HGSOC的临床FIGO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提示ASAP1可能是预测HGSOC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潜在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高级别浆液性癌 二磷酸腺苷核糖化因子鸟苷酸激酶1 p53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