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主动电极右心室间隔部起搏损伤电流、起搏参数和电极稳定性的关系 被引量:4
1
作者 艾民 颜昌福 +2 位作者 贺剑 夏福纯 江军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0期3415-3417,共3页
目的探讨主动电极右心室间隔部(RVS)起搏损伤电流(COI)、起搏阈值、R波感知阈值、电极阻抗和被植入电极稳定性的关系。方法选取主动电极RVS起搏患者82例,术中或术后根据电极是否发生脱位分为A组(无脱位组)76例和B组(脱位组)6例,分别测... 目的探讨主动电极右心室间隔部(RVS)起搏损伤电流(COI)、起搏阈值、R波感知阈值、电极阻抗和被植入电极稳定性的关系。方法选取主动电极RVS起搏患者82例,术中或术后根据电极是否发生脱位分为A组(无脱位组)76例和B组(脱位组)6例,分别测试电极固定即刻损伤电流(COI0 min)和10 min后损伤电流(COI10 min),测试电极固定术后10 min和3个月后起搏阈值、R波感知阈值和电极阻抗。结果术中A组COI0 min、COI10 min均高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电极固定10 min后测试A组起搏阈值低于B组,A组R波感知阈值高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主动电极RVS起搏植入术中损伤电流大、起搏阈值低、R波感知阈值高提示主动电极固定的稳定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心室间隔部起搏 主动电极 损伤电流 起搏参数
下载PDF
心室主动固定电极导线固定时损伤电流特征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徐勋龙 宿燕岗 +1 位作者 王帅 葛均波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3年第6期503-506,共4页
目的探讨主动固定电极导线植入心肌后急性损伤电流(COI)的特征及持续时间,指导COI在临床上使用。方法对59例首次植入起搏器患者植入心室主动固定电极导线时,用Medtronic 2290起搏器分析仪测定旋前;旋后1,5,10 min的COI,打印出来并记录... 目的探讨主动固定电极导线植入心肌后急性损伤电流(COI)的特征及持续时间,指导COI在临床上使用。方法对59例首次植入起搏器患者植入心室主动固定电极导线时,用Medtronic 2290起搏器分析仪测定旋前;旋后1,5,10 min的COI,打印出来并记录。结果一共尝试66次,59次固定稳定及阈值良好,7次旋后出现高阈值或急性脱位。心室主动固定电极导线固定稳定且阈值良好时,55例(93.2%)在旋后1 min有COI,54例(91.5%)在旋后5 min有COI,50例(84.7%)旋后10 min仍有COI。而旋后1 min出现高阈值或急性脱位时,旋后1min均无COI(P<0.001),ST80均≤0 mV(P<0.001)。结论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螺旋旋出后固定稳定及阈值良好时,旋后1 min可见到明显COI,并可持续10 min以上,而电极导线急性脱位或阈值较高时,旋后1 min无COI或ST80≤0 m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学 主动固定电极导线 损伤电流 起搏器分析仪
下载PDF
主动固定电极在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损伤电流变化 被引量:1
3
作者 杨军 金艳 +4 位作者 陈英 黄强 徐欣 曹佳宁 杨承健 《心脏杂志》 CAS 2017年第4期452-454,459,共4页
目的探讨主动固定电极植入右心室心尖部及中位间隔部后损伤电流(current of injury,COI)的变化特点。方法入选88例右心室植入主动固定电极患者,分为右心室心尖组及中位间隔组。测定电极螺旋旋出0、5、10 min的COI及常规起搏参数,分析CO... 目的探讨主动固定电极植入右心室心尖部及中位间隔部后损伤电流(current of injury,COI)的变化特点。方法入选88例右心室植入主动固定电极患者,分为右心室心尖组及中位间隔组。测定电极螺旋旋出0、5、10 min的COI及常规起搏参数,分析COI变化特点及相关关系。结果 88例患者中有2例因心腔内电图(intracardiac electrogram,ICEG)振幅过大,其产生的COI无法准确测量。剩余86例患者测定的COI在主动固定电极螺旋旋出后逐步降低,5 min测定COI与0 min相比下降[(6.6±1.5)mV vs.(7.6±1.7)mV,P<0.05],10 min测定COI与5 min相比显著下降[(5.5±1.5)mV vs.(6.6±1.5)mV,P<0.05];螺旋旋出10 min后较0 min显著降低(P<0.01)。右心室主动固定电极测定的COI在心尖组及中位间隔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0 min测定COI与起搏阈值之间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0.497,P<0.01。术后2例患者电极脱位,其COI均<5.0 mV。结论右心室主动固定电极螺旋旋出后COI值逐步降低,心尖组与中位间隔组COI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 min测定COI与起搏阈值之间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固定电极 右心室起搏 损伤电流
下载PDF
螺旋电极在永久心脏起搏器中临床实践 被引量:4
4
作者 赵战勇 吴翔宇 +3 位作者 王茜 石会强 张京梅 李志忠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7年第10期1202-1203,1210,共3页
目的探讨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中心房和心室螺旋电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我科2016年1月~2017年3月共57例需植入螺旋电极的患者,其中男性31例,女性26例,平均年龄65岁。植入成功后术中测试电极的阈值、阻抗、振幅及损伤电流... 目的探讨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中心房和心室螺旋电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我科2016年1月~2017年3月共57例需植入螺旋电极的患者,其中男性31例,女性26例,平均年龄65岁。植入成功后术中测试电极的阈值、阻抗、振幅及损伤电流。术后定期随访阈值、阻抗及振幅的变化及电极脱位或穿孔的情况。结果 57例成功植入螺旋电极的患者中:植入心室螺旋电极57根,心房螺旋电极41根。术中测试电极阈值、阻抗,R波或P波振幅,提示所有起搏器均正常植入且并无并发症。术后定期随访,起搏器工作正常,并无电极脱位或穿孔。结论我们有限的临床经验提示,心室和心房的主动螺旋电极植入安全可靠,可成为植入起搏器的常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电极 右室流出道间隔 右心耳 损伤电流 心脏起搏
下载PDF
主动电极右心室间隔部起搏患者心肌损伤电流和起搏参数变化 被引量:1
5
作者 艾民 颜昌福 +2 位作者 贺剑 夏福纯 江军 《山东医药》 CAS 2018年第40期6-9,共4页
目的观察主动电极右心室间隔部(RVS)起搏患者心肌损伤电流(COI)、起搏阈值、R波感知和电极阻抗的变化。方法 93例接受心脏起搏器植入治疗患者,根据起搏电极植入的类型和部位,将患者分为主动电极RVS起搏组(ZDRVS组) 56例、被动电极右心... 目的观察主动电极右心室间隔部(RVS)起搏患者心肌损伤电流(COI)、起搏阈值、R波感知和电极阻抗的变化。方法 93例接受心脏起搏器植入治疗患者,根据起搏电极植入的类型和部位,将患者分为主动电极RVS起搏组(ZDRVS组) 56例、被动电极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BDRVA组) 37例。临床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电极植入时间,手术总时间,QRS波时限,电极固定即刻、5 min、10 min的COI,术中及术后1周、1月、3月、6月、12月的起搏阈值、R波感知和电极阻抗。结果 ZDRVS组术后QRS波时限短于BDRVA组(P <0. 05)。ZDRVS组电极固定即刻、5 min、10 min的COI均高于BDRVA组(P均<0. 05)。ZDRVS组术后1周、1月、3月、6月、12月起搏阈值均低于BDRVA组(P均<0. 05),ZDRVS组术中及术后1周、1月、3月、6月、12月电极阻抗均低于BDRVA组(P均<0. 05),两组R波感知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 05)。结论主动电极RVS起搏植入术患者术中COI高,术后QRS波时限短、起搏阈值低、电极阻抗小,临床随访起搏参数保持相对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电极右心室间隔部起搏植入术 心脏起搏 主动电极 被动电极 心肌损伤 损伤电流 起搏参数
下载PDF
心房起搏法在射频消融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中的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陈健 丁燕生 +2 位作者 任自文 柳景华 罗维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1997年第1期7-8,共2页
将射频消融治疗的94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病人按心房起搏法和常规法进行分组(分别为39及55例),回顾性比较两组病人的消融治疗结果,以评价这两种方法在射频消融治疗AVNRT中的安全性、成功率和复发率。随... 将射频消融治疗的94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病人按心房起搏法和常规法进行分组(分别为39及55例),回顾性比较两组病人的消融治疗结果,以评价这两种方法在射频消融治疗AVNRT中的安全性、成功率和复发率。随访10.8±4.5个月,总成功率为96.8%、复发率为2.1%。与常规组相比,起搏组有效放电时间明显延长(145±38svs82±26s,P<0.01)、慢径阻断成功率高(61.5%vs40.0%,P<0.01)、一过性房室阻滞发生率低(2.6%vs12.7%,P<0.05),但各种类型的永久性房室阻滞发生率和复发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AVN-RT消融术中采用心房起搏法较常规法更为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动过速 房室结折返性 心房起搏 射频消融
下载PDF
双级矩阵变换器驱动异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 被引量:1
7
作者 翟玉千 王开团 +1 位作者 王思明 许建玉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166-1168,共3页
在深入分析双级矩阵变换器整流级调制算法和逆变级直接转矩控制策略的基础上,提出了采用双级矩阵变换器驱动异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的策略。换流方式采用零电流换流的思想,即整流级换流前后,在逆变级插入零开关状态,可以保证整流级的零电... 在深入分析双级矩阵变换器整流级调制算法和逆变级直接转矩控制策略的基础上,提出了采用双级矩阵变换器驱动异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的策略。换流方式采用零电流换流的思想,即整流级换流前后,在逆变级插入零开关状态,可以保证整流级的零电流换流。此控制策略结合了双级矩阵变换器和直接转矩控制的优点,功率因数可调且具有良好的动静态性能。仿真结果验证了该控制策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表明该策略具有与直流调速系统相媲美的调速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级矩阵变换器 直接转矩控制 空间矢量调制 零电流换流
下载PDF
射频消融心房扑动拖带刺激的电生理特征 被引量:2
8
作者 杨新春 胡大一 +4 位作者 商丽华 张建军 郭成军 吴永全 王明生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0年第3期177-179,共3页
探讨射频消融心房扑动 (简称房扑 )拖带刺激的电生理特征 ,更好的理解房扑机制 ,以期提高消融成功率、减少复发率。 5例阵发性典型房扑患者 ,诱发房扑后 ,在高位、低位右房 ,冠状窦口 (CSO)及右房下部的峡部分别进行拖带刺激 ,分析心房... 探讨射频消融心房扑动 (简称房扑 )拖带刺激的电生理特征 ,更好的理解房扑机制 ,以期提高消融成功率、减少复发率。 5例阵发性典型房扑患者 ,诱发房扑后 ,在高位、低位右房 ,冠状窦口 (CSO)及右房下部的峡部分别进行拖带刺激 ,分析心房激动顺序 ,然后进行三尖瓣环至下腔静脉之间的线性消融。 5例房扑折返环均为逆钟向旋转 ,峡部 ,高位、低位右房及CSO呈现隐匿拖带 ,左房和卵圆窝呈现显性拖带 ,平均放电 9± 6次 ,均达到右房峡部双向阻滞。CSO起搏时体表心电图Ⅱ、Ⅲ、aVF导联P波形态发生改变。结论 :隐匿、显性拖带对判断峡部依赖性逆钟向房扑有较高价值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拖带刺激 心房扑动 射频消融 电生理 临床应用
下载PDF
常规电生理标测法射频消融治疗房性早搏 被引量:2
9
作者 董玉梅 李学奇 +3 位作者 张彤 杨庆辉 曹雪 刘晓霞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2年第1期51-53,共3页
目的探讨导管消融治疗房性早搏(PACs)的临床疗效。方法 10例PACs病人,Holter提示24 h PACs17 957.2±4 532个,4例伴有短阵房性心动过速,根据心内激动顺序,初步确定感兴趣区域,应用激动标测法进行标测,在相对最提前部位消融,采用标... 目的探讨导管消融治疗房性早搏(PACs)的临床疗效。方法 10例PACs病人,Holter提示24 h PACs17 957.2±4 532个,4例伴有短阵房性心动过速,根据心内激动顺序,初步确定感兴趣区域,应用激动标测法进行标测,在相对最提前部位消融,采用标准为提前≥30 ms。结果手术时间1.6±0.6 h,X线曝光时间21.6±5.4min。每例病人消融2.8±0.8(2~5)次。术后第3日Holter检查,5例病人PACs完全消失,3例病人PACs在2~12个之间,2例病人PACs分别为307及204个,此2例术前均为双源性PACs,残余均为另外一种形态的PACs。随访9.3±4.2个月,无1例复发。结论导管消融治疗PACs是安全和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房性早搏 导管消融 射频电流 激动标测 起搏标测
下载PDF
不同永久起搏电极植入右心室心尖部的损伤电流变化 被引量:4
10
作者 杨军 曹佳宁 +4 位作者 陈英 金艳 黄强 徐欣 杨承健 《心脏杂志》 CAS 2016年第6期683-685,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永久起搏电极植入右心室心尖部后损伤电流(current of injury,COI)的变化特点。方法入选144例右心室心尖部植入永久起搏电极患者,分为被动电极组及主动电极组。测定电极固定后0、5和10 min的COI及常规起搏参数,分析COI变化... 目的探讨不同永久起搏电极植入右心室心尖部后损伤电流(current of injury,COI)的变化特点。方法入选144例右心室心尖部植入永久起搏电极患者,分为被动电极组及主动电极组。测定电极固定后0、5和10 min的COI及常规起搏参数,分析COI变化特点。结果被动电极固定后0、5和10 min分别测定COI值均明显小于主动电极固定后测定的COI值(P<0.01)。两种电极固定后COI随时间均显著逐步下降(P<0.01),被动电极固定后COI值下降幅度明显大于主动电极(P<0.01)。被动电极固定后10 min内后5 min COI下降幅度大于前5 min下降幅度(P<0.01),主动电极固定10 min内COI值前后5 min下降幅度未见差异。术后3例患者电极脱位,其COI均<5.0 m V。结论右心室心尖部植入被动电极产生的COI明显小于主动电极,两种电极产生的COI均随时间逐步减小,被动电极产生的COI下降速度较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动电极 主动电极 损伤电流 右心室起搏
下载PDF
经心内和食管快速心房刺激对P波时限及离散度的影响
11
作者 冼健坤 朱立光 +3 位作者 桂春 郑剑光 陈蒙华 何涛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6年第3期239-241,共3页
目的分析快速心房刺激对P波时限及离散度的影响。方法在74例射频消融术经电极导管起搏高位右房及82例经食管心房调搏检查者中,用180次/分的S1S1刺激心房3min,在刺激前后立刻记录12导同步心电图,通过心电图测出刺激前后的最大P波时限(Pm... 目的分析快速心房刺激对P波时限及离散度的影响。方法在74例射频消融术经电极导管起搏高位右房及82例经食管心房调搏检查者中,用180次/分的S1S1刺激心房3min,在刺激前后立刻记录12导同步心电图,通过心电图测出刺激前后的最大P波时限(Pmax)、最小P波时限(Pmin)及P波离散度(Pd),然后进行比较。结果:射频消融组Pmax在心房刺激后比刺激前有显著性延长(P<0.01),Pmin及Pd无显著性差异。食管心房调搏组Pmax及Pd在心房刺激后显著性增加(P<0.01),Pmin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快速心房刺激能引起心房传导时间延长,非均质电活动的离散程度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P波时限 P波离散度 快速心房起搏 射频消融 导管电流 食管心房调搏
下载PDF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经不同方式起搏的诱发率及电生理特性
12
作者 张永春 黄陆力 +4 位作者 李红军 张卫国 陈志刚 吕风华 张素荣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5年第3期205-206,共2页
探讨右房、右室刺激诱发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规律及电生理特性。58例经食管调搏诊断为AVNRT的患者,在行射频导管消融(RFCA)前接受心内电生理检查(经右房、右室的程序期前刺激和分级递增刺激)。结果:38例经右房和右室刺激均可... 探讨右房、右室刺激诱发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规律及电生理特性。58例经食管调搏诊断为AVNRT的患者,在行射频导管消融(RFCA)前接受心内电生理检查(经右房、右室的程序期前刺激和分级递增刺激)。结果:38例经右房和右室刺激均可诱发,有13例仅能经心房刺激诱发,4例仅能经心室刺激诱发,其中3例仅能为心室分级递增刺激诱发;3例静脉点滴异丙肾上腺素或静脉注射阿托品后再次心房或心室刺激诱发;单纯经心室分级递增刺激诱发的AVNRT,其心房程序刺激的AH最大值(AHmax)短于心室分级递增刺激诱发AVNRT时的AH值及心动过速时的AH值(AHSVT)。而同时经心室及心房刺激诱发的心动过速,其AHmax长于仅能经心房刺激诱发AVNRT时AH值及AHSVT,P均<0.05。结论:多数AVNRT患者均可经右房和右室刺激诱发,能够引起足够长AH值的刺激部位及方法均可诱发AVNR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生理学 起搏 心动过速 导管消融 射频电流
下载PDF
氯化铯增加人诱导多能干细胞来源心肌细胞自发动作电位的节律性 被引量:2
13
作者 杨礼 宫艺其 +5 位作者 吴蕾 张侃 付炜 王伟 郑吉建 朱明 《老年医学与保健》 CAS 2020年第5期740-745,共6页
目的探讨氯化铯对人诱导多能干细胞来源心肌细胞自发动作电位以及起搏电流的影响。方法利用CHIR99021和IWP-2小分子在体外将人诱导多能干细胞分化为心肌细胞。通过免疫荧光和动作电位测定对转化心肌细胞进行形态学和电生理鉴定。利用膜... 目的探讨氯化铯对人诱导多能干细胞来源心肌细胞自发动作电位以及起搏电流的影响。方法利用CHIR99021和IWP-2小分子在体外将人诱导多能干细胞分化为心肌细胞。通过免疫荧光和动作电位测定对转化心肌细胞进行形态学和电生理鉴定。利用膜片钳系统记录氯化铯对培养60 d人诱导多能干细胞来源心肌细胞自发动作电位及起搏电流的影响。结果免疫荧光显示人诱导多能干细胞来源心肌细胞高表达心肌肌钙蛋白T(cardiac troponin T,cTnT)心肌标志物,电生理鉴定提示其具有自发动作电位,2 mM氯化铯增快自发动作电位的频率(P=0.003,n=5)。2 mM氯化铯提高动作电位的静息电位(P<0.001,n=5),提高动作电位的阈电位(P<0.001,n=5),降低动作电位的振幅(P=0.002,n=5),缩短动作电位复极90%(APD90)的时间(P<0.001,n=5)。2 mM氯化铯抑制人诱导多能干细胞来源心肌细胞起搏电流的平台期电流以及尾电流有统计学意义(P<0.05,n=5)。结论氯化铯增加人诱导多能干细胞来源心肌细胞自发动作电位的自发节律性,并抑制其起搏电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化铯 人诱导多能干细胞来源心肌细胞 动作电位 起搏电流
下载PDF
对当前国际形势问题的几点思考
14
作者 倪世雄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61-66,共6页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新世纪把握国际形势变动和确定中国外交战略的指导思想 ,关键在于坚持与时俱进。在判断当前国际形势走向上 ,坚持与时俱进具体体现在把握以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为主要内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新世纪把握国际形势变动和确定中国外交战略的指导思想 ,关键在于坚持与时俱进。在判断当前国际形势走向上 ,坚持与时俱进具体体现在把握以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为主要内容的科学时代观。国际形势正在发生复杂的变化 ,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前世界的两大主题 ,地区冲突仍将是国际斗争的主要形式。对于中国来说 ,当前的主要任务是正确处理反恐与反霸的关系 ,特别是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 ,为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前国际关系问题 与时俱进 战略机遇期 中国对外战略
下载PDF
miR-1调控靶基因HCN4在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中的作用 被引量:8
15
作者 付勇 毛亮 +4 位作者 李妙龄 于风旭 李新 廖斌 邓明彬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5期2419-2423,共5页
目的通过检测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右心耳组织miR-1及其靶基因HCN4表达,探讨miR-1参与风心病房颤的可能机制。方法 36例风心病患者根据是否存在房颤,分为房颤组(AF组)和窦性心律组(SR组),术前均进行心脏彩超、心电图... 目的通过检测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右心耳组织miR-1及其靶基因HCN4表达,探讨miR-1参与风心病房颤的可能机制。方法 36例风心病患者根据是否存在房颤,分为房颤组(AF组)和窦性心律组(SR组),术前均进行心脏彩超、心电图检测,术中取右心耳组织,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miR-1及靶基因HCN4的表达,免疫组化、Western Blot方法检测HCN4蛋白表达,应用膜片钳技术检测右心耳心肌细胞起搏电流(If)。结果 AF组miR-1基因表达小于SR组[(0.005 0±0.000 7)vs.(0.009 4±0.002 5),P <0.05];而HCN4基因表达水平AF组高于SR组[(0.255 2±0.019 4)vs.(0.159 2±0.013 1),P <0.05];免疫组化AF组HCN4蛋白表达较窦性心律组增强;Western Blot检测HCN4蛋白表达水平AF组高于SR组[(1.170 2±0.055 98)vs.(0.360 6±0.017 78),P <0.05];右心耳心肌细胞起搏电流改变,AF组半稳态激活电压(V1/2)为(-88±5.9)mV,稳态激活曲线斜率(K)为(8.2±1.8);SR组V1/2为(-97±4.5)mV,K为(11.4±2.6)。结论风心病房颤患者miR-1表达降低,调控HCN4基因、蛋白表达增高,导致房颤心肌细胞起搏电流的改变,可能参与风心病房颤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风湿性心脏病 窦性心律 心房颤动 MIR-1 超极化激活环核苷酸门控阳离子通道-4 起搏电流
下载PDF
兴奋β_3受体对快速心房起搏家兔心房肌细胞I_(Ca,L)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左瑞平 于佳慧 +1 位作者 赵静 李为民 《心脏杂志》 CAS 2013年第1期6-9,共4页
目的:观察兴奋β3肾上腺素能受体(β3受体)对快速心房起搏(rapid atrial pacing,RAP)家兔心房肌细胞L型钙电流(ICa,L)的影响,为探索心房颤动(AF)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35只210~215kg家兔随机分组:1.离体部分... 目的:观察兴奋β3肾上腺素能受体(β3受体)对快速心房起搏(rapid atrial pacing,RAP)家兔心房肌细胞L型钙电流(ICa,L)的影响,为探索心房颤动(AF)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35只210~215kg家兔随机分组:1.离体部分:①假手术组(Sham组,n=7):单纯开胸、安装起搏器不予起搏,1周后分离心房肌细胞,记录ICa,L(Sham组)。②手术组(n=7):以600次/minRAP1周后,分离心房肌细胞,记录ICa,L(RAP组);向细胞中加入B1、B2受体阻滞剂Nadolol及β3受体激动剂BRL37344(BRL),记录ICa,L(RAP+BRL组);再加入β3受体特异性阻滞剂SR59230A(SR),记录ICa,L(RAP+BRL+SR组)。2.在体部分:①RAP组(n=7):单纯RAP1周;②RAP+BRL组(n=7):RAP后给予Nadolol及BRL1周;③RAP+BRL+SR组(n=7):RAP后给予Nadolo、lBRL及SR1周。测定各组心房肌一氧化氮(NO)、环-磷酸鸟苷(cGMP)的含量及cGMP依赖性蛋白激酶(PKG)蛋白的表达。结果:①与Sham组相比,RAP组ICa,L明显减小(P〈0101);②与RAP组相比,RAP+BRL组ICa,L明显减小(P〈0101),NO、cGMP的含量及PKG蛋白的表达明显增加(均为P〈0105)。③与RAP+BRL组相比,RAP+BRL+SR组ICa,L明显增大(P〈0101),NO、cGMP的含量及PKG蛋白的表达明显减少(P〈0101,P〈0101,P〈0105)。结论:兴奋β3受体可激活NO-cGMP-PKG通路并同时减小RAP家兔心房肌细胞IC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心房起搏 Β3肾上腺素能受体 L型钙电流 家兔
下载PDF
体外膈肌起搏联合tDCS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康复分析 被引量:6
17
作者 周翔 孙嘉逸 +1 位作者 张娟 陈新华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年第12期727-731,共5页
目的探讨体外膈肌起搏联合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康复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2月至2019年6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淮安医院接受治疗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94例,随机分为2组各47例。两组患者均行常规治疗及吞咽功能训... 目的探讨体外膈肌起搏联合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康复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2月至2019年6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淮安医院接受治疗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94例,随机分为2组各47例。两组患者均行常规治疗及吞咽功能训练,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加以tDCS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体外膈肌起搏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经口进食情况、呼吸功能、舌骨前移及上移速度、表面肌电图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7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98%(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评分、用力肺活量(FVC)、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VV)水平、舌骨前移、舌骨上移速度及最大波幅均明显升高,但观察组升高幅度更大(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呼吸频率(BF)、吞咽时程均明显下降,但观察组下降幅度更大(P<0.05)。结论体外膈肌起搏联合tDCS较单独采用t DCS可显著提高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经口进食情况及呼吸功能,提升舌骨前移及上移速度,改善表面肌电图相关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膈肌起搏 经颅直流电刺激 脑卒中 吞咽障碍
下载PDF
起搏分析仪测定的兔离体心脏损伤电流与主动电极导线稳定性的关系 被引量:12
18
作者 沙来买提.沙力 刘恩焘 +3 位作者 贾林 姚瑞明 宿燕岗 葛均波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41-244,共4页
目的探讨损伤电流(COI)与主动起搏电极导线稳定性的关系,为临床上判断起搏电极导线固定的可靠性提供依据。方法 Langendorff法灌流离体兔心,应用起搏分析仪采集并记录电极接触、半旋入及全旋入心内膜时产生的腔内心电图,观察COI变化特征... 目的探讨损伤电流(COI)与主动起搏电极导线稳定性的关系,为临床上判断起搏电极导线固定的可靠性提供依据。方法 Langendorff法灌流离体兔心,应用起搏分析仪采集并记录电极接触、半旋入及全旋入心内膜时产生的腔内心电图,观察COI变化特征,比较三者的COI持续时间及大小,分析COI与电极固定牢靠度的相关性。结果螺旋电极COI大小,即R波起始后80 ms时的ST段振幅(ST80ms)、ST80ms/R及ICEG时程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小(P<0.01)。全旋入电极COI持续时间为30.05±11.38 min,半旋入电极持续5.49±2.41 min,接触电极则在1.04±0.47 min内迅速消失(P<0.01)。全旋入电极在大部分时点产生的COI最大,接触电极最小,半旋入电极介于二者之间(P<0.001)。COI大小与水平相匀速牵拉导线至脱离心内膜所需拉力呈正相关(n=24,r=0.762 5,P<0.001)。结论 COI大及持续时间长均提示电极固定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损伤电流 主动电极 兔离体心脏 起搏分析仪
下载PDF
转染人TBX18基因的大鼠心脏成纤维细胞中HCN4蛋白表达、If及对心肌细胞搏动频率的影响观察
19
作者 权大君 曹政 +1 位作者 杨媚 李莎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7期21-24,共4页
目的:观察转染人TBX18基因的大鼠心脏成纤维细胞HCN4蛋白表达、超极化激活内向离子电流(If)及对心肌细胞搏动频率的影响。方法取新生SD大鼠,断头处死后取心脏,分离培养成纤维细胞及心肌细胞。构建人TBX18基因的腺病毒载体Ad-GFP-TB... 目的:观察转染人TBX18基因的大鼠心脏成纤维细胞HCN4蛋白表达、超极化激活内向离子电流(If)及对心肌细胞搏动频率的影响。方法取新生SD大鼠,断头处死后取心脏,分离培养成纤维细胞及心肌细胞。构建人TBX18基因的腺病毒载体Ad-GFP-TBX18,包装并纯化病毒滴度至1&#215;1010 TU/mL。取传代2~5代时对数生长期新生大鼠成纤维细胞分为A、B、C组,培养24 h后A、B组分别转染Ad-GFP-TBX18、腺病毒载体pHBAd-MCMV-GFP(阴性对照),C组不做任何处理。采用RT-PCR法检测各组细胞TBX18 mRNA。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超极化激活环核苷酸门控阳离子通道4(HCN4)蛋白。采用电压钳记录各组细胞超极化激活内向离子电流(If)。将各组细胞与新生大鼠心肌细胞共培养,观察新生大鼠心肌细胞搏动频率。结果 A、B、C组TBX18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98.32±6.21、1.03±0.05、1.02±0.02。A组TBX18 mRNA相对表达量高于B、C组(P均<0.05);B、C 组TBX18 mRNA相对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C组HCN4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49±1.21、0.12±0.02、0.09±0.01。A组HCN4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B、C组(P均<0.05);B、C组HCN4蛋白相对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约有30%的细胞可以检测到If,而B、C组中没有细胞检测到If。同一时点A组新生大鼠心肌细胞搏动频率高于B、C组(P均<0.05);B、C组新生大鼠心肌细胞搏动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转染人TBX18基因的大鼠心脏成纤维细胞高表达HCN4蛋白,存在If电流,并能促进共培养新生大鼠心肌细胞的搏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BX18基因 基因转染 成纤维细胞 心肌细胞 超级化激活环核苷酸门控阳离子通道4 超极化激活内 向离子电流 心脏起博 动物实验
下载PDF
An implantable electrical stimulator for phrenic nerve stimulation
20
作者 Shima Sardarzadeh Mohammad Pooyan 《Journal of Biomed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2年第3期141-145,共5页
Phrenic nerve stimulation is a technique whereby a nerve stimulator provides electrical stimulation of the phrenic nerve to cause diaphragmatic contraction in patients with respiratory failure due to cervical spinal c... Phrenic nerve stimulation is a technique whereby a nerve stimulator provides electrical stimulation of the phrenic nerve to cause diaphragmatic contraction in patients with respiratory failure due to cervical spinal cord injury. This paper presents an eigth-channel stimulator circuit with an output stage (electrode driving circuit) that doesn’t need off-chip blocking-capacitors and is used for phrenic nerve stimulation. This stimulator circuit utilizes only 1 output stage for 8 channels. The proposed current generator circuit in this stimulator reducing to a single step the translation of the digital input bits into the stimulus current, thus minimizing silicon area and power consumption. An 8 bit implementation is utilized for this current generator circuit. The average pulse width for this eight- channel stimulator with 1 mA current, 20 Hz frequency and 8 bits resolution, is 150 - 300 μs. The average power consumption for a single-channel stimulation is 38 mW from a 1.2 V power supply. This implantable stimulator system was simulated in HSPICE using 90 nm CMOS technolo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renic NERVE PACING current GENERATOR BLOCKING CAPACITOR Output Stage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