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3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ructural patterns of fault damage zones in carbonate rocks and their influences on petroleum accumulation in Tazhong Paleo-uplift, Tarim Basin, NW China 被引量:4
1
作者 NENG Yuan YANG Haijun DENG Xingliang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8年第1期43-54,共12页
Based on the outcrop survey,3D seismic data interpretation,drilling data analysis,the structural patterns and distribution of fault damage zones in carbonate strata of Tazhong Paleo-uplift were established to reveal t... Based on the outcrop survey,3D seismic data interpretation,drilling data analysis,the structural patterns and distribution of fault damage zones in carbonate strata of Tazhong Paleo-uplift were established to reveal the oil and gas enrichment law in the fault damage zones.The following findings were reached:(1)Through the filed survey,the fault damage zone system consists of fault core,damage zone with branch fault and fracture network.Affected by the active nature of the major faults,the fault damage zones differ in planar pattern and scale along the major faults.(2)3D seismic profiles reveal that there are three types of fault damage zones in carbonate strata in Tazhong paleo-uplift,strike-slip fault damage zones,thrust fault damage zones and superimposed fault damage zones.Featuring3 flowers and 3 root belts in vertical,the strike-slip fault damage zone can be subdivided into linear type,oblique type,feather type and horsetail type in plane.Thrust fault damage zones can be further divided into fault anticline type,anticline type and slope type.As the superimposition result of the above two kinds of fault damage zones,superimposed fault damage zones appear in three patterns,intersect type,encompassment type and penetrating type.(3)Cores from wells and geochemical data show oil and gas may migrate along the major fault and laterally.The feather type in strike-slip fault system,fault anticline type in thrust fault damage zone and intersect type in superimposed fault damage zone are possible sites for high production and efficiency wel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ZHONG paleo-uplift CARBONATE STRATA fault damage zone structural pattern high production well area
下载PDF
Influences of Tibetan Plateau uplift on provenance evolution of the paleo-Pearl River 被引量:2
2
作者 Ye Yu Changmin Zhang +4 位作者 Shaohua Li Rui Zhu Jiangyan Liu Chenggang Qin Zhongtao Zhang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EI CAS CSCD 2015年第2期208-218,共11页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ediments from the Oligocene Zhuhai Formation(32-23.8 Ma),the Miocene Zhujiang Formation(23.8-16.5 Ma),and the Hanjiang Formation(16.5—10.5 Ma) and a compr...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ediments from the Oligocene Zhuhai Formation(32-23.8 Ma),the Miocene Zhujiang Formation(23.8-16.5 Ma),and the Hanjiang Formation(16.5—10.5 Ma) and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ocks surrounding the paleo-Pearl River drainage contribute to understanding the influences of the Tibetan Plateau uplift on provenance evolution of the paleo-Pearl River.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ediments from the Oligocene Zhuhai Formation are very different from th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ediments from the Miocene Zhujiang and Hanjiang Formations.The ∑ rare earth elements(REE) of mudstone is relatively high in the Zhuhai Formation,204.07-293.88 ppm(average 240.46 ppm),and low in the Zhujiang and Hanjiang Formations,181.32-236.73 ppm(average 203.83 ppm) and 166.84-236.65 ppm(average199.04 ppm),respectively.The chemical index of alteration(CIA) for these samples has a similar trend to the∑ REE:the CIA of the Zhuhai Formation is relatively high and the CIA of the Zhujiang and Hanjiang Formations is relatively low.The uplift of the Tibetan Plateau is crucial to the westward expansion of the paleo-Pearl River drain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隆升 珠江源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演变 珠江流域 稀土元素 PPM 珠海组
下载PDF
吕梁古隆起对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沟组沉积的控制作用:基于陕西府谷剖面
3
作者 丁晓琪 田胤瑜 +3 位作者 雷涛 张威 李晓慧 高景云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71-682,共12页
中奥陶世马家沟组沉积时期,鄂尔多斯局限海周缘分布着一系列古隆起,其中吕梁古隆起对马家沟组沉积的控制作用研究相对薄弱,制约了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马家沟组沉积环境的认识。通过对陕西府谷剖面实测和采样,结合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的钻... 中奥陶世马家沟组沉积时期,鄂尔多斯局限海周缘分布着一系列古隆起,其中吕梁古隆起对马家沟组沉积的控制作用研究相对薄弱,制约了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马家沟组沉积环境的认识。通过对陕西府谷剖面实测和采样,结合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的钻井、取心资料,分析了马家沟组的厚度、岩相类型及沉积微相变化,总结出吕梁古隆起对马家沟组沉积的控制作用。控制作用主要表现为:(1)吕梁古隆起的间歇性活动阻隔了鄂尔多斯局限海与华北广海的海水循环;(2)高海平面期,吕梁古隆起位于水下,对海水的阻隔作用弱,且古隆起区为开阔海灰坪,古隆起以西地层厚度变化较小,形成灰坪和云坪的沉积分异;(3)低海平面期,吕梁古隆起间歇性暴露,海水循环被明显阻隔,且古隆起区为潮间—潮上带的泥云坪,向东地层厚度减小,过渡为灰坪,而向西地层厚度迅速增加,形成泥云坪、膏云坪、膏盐湖的沉积分异。该研究成果为鄂尔多斯盆地北部马家沟组的沉积学研究提供了相关的岩石学和古环境方面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梁古隆起 古岩溶 白云岩 马家沟组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东北缘吐格尔明背斜和阳北断裂带构造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蒋俊 缪卫东 +9 位作者 赵凤全 李君 袁瑞 周慧 邓晓睿 王珊 董才源 黄智斌 师斌 汲雷昌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8-299,共12页
吐格尔明背斜和阳北断裂位于塔里木盆地北缘,南天山山前库车褶皱冲断带的东段,两者均为基底卷入型构造。阳北断裂是一个反转构造,其变形历史可以追溯到侏罗纪—白垩纪的正断层;新生代构造反转,发生了多期冲断变形加速期,分别发生于白垩... 吐格尔明背斜和阳北断裂位于塔里木盆地北缘,南天山山前库车褶皱冲断带的东段,两者均为基底卷入型构造。阳北断裂是一个反转构造,其变形历史可以追溯到侏罗纪—白垩纪的正断层;新生代构造反转,发生了多期冲断变形加速期,分别发生于白垩纪末—古近纪初、古近纪末—新近纪初、中新世早期、上新世和第四纪。吐格尔明背斜构造带是阳北断裂中新世早期及以后的冲断作用派生出来的一个次级基底卷入型构造变形带。它由吐格尔明背斜及其南、北两条呈背冲关系的逆冲断层组成。背斜核部元古宇变质岩出露地表;中、新生界直接不整合于变质岩之上,缺失全部古生界,说明研究区可能属于一个长期存在的古生代古隆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侏罗—白垩纪正断层 新生代逆冲断层 反转构造 基底卷入构造 元古宇变质岩 古隆起 吐格尔明背斜 阳北断裂 库车褶皱冲断带东段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叠合盆地古老地层热史恢复及应用——以四川盆地川中古隆起震旦系-寒武系为例
5
作者 施亦做 汪泽成 +9 位作者 徐秋晨 胡圣标 黄士鹏 姜华 江青春 付小东 李文正 刘人和 刘静江 翟秀芬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9-43,共15页
由于古温标样品稀缺、热史复杂、方法单一且难以进行有效表征等原因,叠合盆地古老地层热史恢复一直是沉积盆地热史研究的难点问题之一。为此,以四川盆地川中古隆起震旦系灯影组与寒武系沧浪铺组为例,探索了可指示叠合盆地古老地层热史... 由于古温标样品稀缺、热史复杂、方法单一且难以进行有效表征等原因,叠合盆地古老地层热史恢复一直是沉积盆地热史研究的难点问题之一。为此,以四川盆地川中古隆起震旦系灯影组与寒武系沧浪铺组为例,探索了可指示叠合盆地古老地层热史的有效古温标组合与方法体系,将传统古温标与具有不同封闭温度的低温热年代学古温标相结合,恢复了川中古隆起震旦系—寒武系重点层系热史,分析了在不同构造阶段的地层热演化特征、主要构造—热事件的热效应以及古地温对油气成藏关键过程的控制作用,并探讨了不同古温标在叠合盆地古老地层热史恢复中的适用性与应用意义。研究结果表明:①川中古隆起高石梯—磨溪地区灯影组与沧浪铺组主要经历了2期升温和2期冷却过程,在2期升温过程中,川中古隆起高磨地区灯影组达到的最高古地温接近240℃,沧浪铺组约200℃,在该区域峨眉山地幔柱事件未产生决定性影响;②古地温控制下,德阳—安岳裂陷区下寒武统烃源岩的热演化进程、高磨地区灯影组储集层的埋藏溶蚀高峰及油气充注成藏过程三者可相关联,而裂陷东翼下寒武统烃源岩热演化与之相比呈现出“滞后性”;③前陆盆地演化期的深埋藏升温是有机质向高—过成熟转化、原油裂解成气的主要阶段,燕山晚期—喜马拉雅期的构造抬升可能为后2期的天然气充注提供了驱动力。结论认为,不同类型古温标可对叠合盆地古老地层所经历的不同阶段的热演化过程与构造—热事件起到指示作用,对叠合盆地古老地层热史进行恢复,可采用多古温标—多地层联合的方法,并基于古温标数据分析,结合地层埋藏史与盆地古热流数值模拟等结果,可对关键时期的热史路径进行多手段约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川中古隆起 高石梯—磨溪地区 震旦系—寒武系 叠合盆地 热史反演 古温标
下载PDF
鄂尔多斯地块庆阳—鄂托克旗古隆起地质特征及其形成与演化
6
作者 马明 刘池洋 +9 位作者 王建强 赵红格 马锦山 王建国 李少南 韩玉 马志强 全晓园 白蒙恩 张晴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31-1444,共14页
鄂尔多斯地块西南部庆阳—鄂托克旗古隆起(简称庆—鄂古隆起),其地质特征及其形成演化过程对厘定华北板块西南缘动力学背景、古环境变迁及油气勘探等都有重要意义。基于地震、钻井、测井等资料分析,研究了古隆起形成时限、演化过程及其... 鄂尔多斯地块西南部庆阳—鄂托克旗古隆起(简称庆—鄂古隆起),其地质特征及其形成演化过程对厘定华北板块西南缘动力学背景、古环境变迁及油气勘探等都有重要意义。基于地震、钻井、测井等资料分析,研究了古隆起形成时限、演化过程及其动力学背景。结果表明:上古生界与下伏地层、奥陶系与寒武系及寒武系与中新元古界之间存在3个不整合,寒武系和奥陶系发育同沉积正断层,且向古隆起方向地震相均表现为下部上超、顶部削截的特征;远离古隆起核心区域的中寒武统厚度变化不大,上寒武统和下奥陶统向古隆起方向减薄、缺失,且被中奥陶统穿时覆盖,上奥陶统发育局限;古隆起核心区域的中寒武统和中奥陶统缺失是剥蚀所致,且中寒武统连续沉积。据此认为庆—鄂古隆起主要形成于早古生代:早寒武世,南部初现古隆起雏形;中—晚寒武世,古隆起活动微弱;晚寒武世晚期至早奥陶世,古隆起隆升,未接收沉积;中奥陶世,古隆起隆升活动减弱;晚奥陶世到石炭纪沉积前,古隆起大幅度隆升并最终定型。古隆起形成的区域动力学环境与南邻秦岭洋、西邻古祁连—秦岭洋及贺兰裂陷槽的形成演化密切相关。本研究为华北板块西南缘早古生代构造背景确定及庆—鄂古隆起油气勘探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庆—鄂古隆起 构造特征 形成时限 演化过程 鄂尔多斯地块
下载PDF
中央古隆起对富县地区马五段储层发育的控制
7
作者 苏娟 杨飞 +3 位作者 张军涛 张涛 刘璐 杨佳奇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7-307,共11页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风化壳气藏自1989年陕参1井发现以后,马家沟组五段风化壳气藏勘探取得了丰硕成果。中央古隆起对富县地区马家沟组沉积和储层的影响,未进行详细的研究,制约了该地区下古生界的油气勘探。通过对富县地区奥陶系马家沟组...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风化壳气藏自1989年陕参1井发现以后,马家沟组五段风化壳气藏勘探取得了丰硕成果。中央古隆起对富县地区马家沟组沉积和储层的影响,未进行详细的研究,制约了该地区下古生界的油气勘探。通过对富县地区奥陶系马家沟组地层特征、沉积微相、岩溶发育规律的研究,明确了中央古隆起对研究区地层沉积的控制作用以及对岩相、沉积微相展布的影响。研究表明:中央古隆起对富县地区奥陶系马家沟组地层沉积具有继承性,整体厚度表现为北厚南薄、东厚西薄。通过沉积微相特征的研究,古隆起的边缘地区水动力较强,发育呈席状的台内滩、潮缘滩。奥陶系风化壳与中央古隆起的形态、结构、演化与保存密切相关,中央古隆起的形成与演化制约了奥陶系岩溶体系的发育与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中央古隆起 奥陶系 马家沟组 岩溶储层
下载PDF
四川盆地奥陶纪沉积体系演化与古地理格局重建
8
作者 颜宇豪 陈安清 +6 位作者 张本健 杨欧文 张玺华 周刚 杨帅 孙诗 陈洪德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00-612,共13页
我国塔里木、鄂尔多斯盆地的奥陶系海相碳酸盐岩中发现了多个大型油气田,但四川盆地奥陶系油气发现方面至今未取得实质性突破。此前的勘探着重于岩溶储层和裂缝型储层,只有少量井获得天然气流发现,四川盆地奥陶系是否发育更具规模勘探... 我国塔里木、鄂尔多斯盆地的奥陶系海相碳酸盐岩中发现了多个大型油气田,但四川盆地奥陶系油气发现方面至今未取得实质性突破。此前的勘探着重于岩溶储层和裂缝型储层,只有少量井获得天然气流发现,四川盆地奥陶系是否发育更具规模勘探潜力的滩相储层是当前亟需回答的问题。由于奥陶系岩性变化快,关于其沉积体系,仍存在争议,这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潜在储集相带的认识。本文根据测井、地震及露头剖面资料,分析了四川盆地奥陶系沉积相特征,重建了各沉积期的岩相古地理格局。结果表明:桐梓组—红花园组沉积期,四川盆地所在的扬子板块受泛非运动影响,上扬子构造较为稳定,发育以碳酸盐岩台地为主的沉积相,沉积模式为陆表海浅水台地,滩相白云岩围绕乐山-龙女寺古隆起的周缘分布;湄潭组沉积期,由于全球海平面上升,构造环境转变为加里东运动主控的强挤压背景,隆-坳格局加剧,沉积环境主要为混积陆棚;十字铺—宝塔—临湘组沉积期,重新发育以灰岩为主的碳酸盐岩,为陆表海碳酸盐岩缓坡环境;五峰组沉积期,加里东运动导致在川东南形成局限的深水海湾环境,沉积了一套富有机质页岩。总体上,四川盆地奥陶纪沉积演化经历了由陆表海浅水台地到混积陆棚、再演变为陆表海缓坡、最后演变为滞留深水陆棚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理 古隆起 奥陶系 沉积演化 陆表海台地
下载PDF
黔东南地区牛蹄塘组页岩孔隙结构多尺度表征及其对页岩气富集的影响
9
作者 葛明娜 包书景 +6 位作者 石砥石 马勇 张金川 张琴 张立勤 林燕华 王婷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7-72,共16页
[研究目的]研究黔东南地区牛蹄塘组页岩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对页岩气富集的影响,抛开不利因素,为黔东南地区页岩气勘探提供建议。[研究方法]通过聚焦离子束扫描电镜(FIB-SEM)、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和氮气吸附等手段,对页岩微纳米孔隙结... [研究目的]研究黔东南地区牛蹄塘组页岩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对页岩气富集的影响,抛开不利因素,为黔东南地区页岩气勘探提供建议。[研究方法]通过聚焦离子束扫描电镜(FIB-SEM)、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和氮气吸附等手段,对页岩微纳米孔隙结构进行多尺度表征,并结合研究区牛蹄塘组页岩的生烃及埋藏史,研究构造运动与孔隙结构关系,进而分析对页岩气富集的影响。[研究结果]牛蹄塘组页岩主要发育毫米级微裂缝、微米级黄铁矿晶间孔以及纳米级有机质孔隙,以墨水瓶状孔隙和平板结构的狭缝孔为主,孔隙结构复杂;结合FIB-SEM三维重构结果,有机质在页岩中占比较高,其孔隙度在0.04%~2.48%,对总孔隙的贡献率介于14%~96%,与有机质共生的黄铁矿晶间孔是沟通裂缝的主要孔隙类型;该地区页岩气赋存状态以欠饱和的吸附气为主,游离气含量偏低。[结论]牛蹄塘组页岩大量构造裂缝,沟通了有机质孔及黄铁矿晶间孔,改变了原有孔隙结构,致使原位聚集的页岩气沿裂缝逸散,是牛蹄塘组页岩含气量低的关键因素。热演化程度适中、构造保存好的区域是古隆起周缘下一步页岩气勘探的有利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孔隙结构 三维重构 古隆起周缘 保存条件 油气地质调查工程 黔东南地区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奥陶系马家沟组四段神木-志丹低古隆起的发现及油气勘探意义
10
作者 于洲 周进高 +4 位作者 罗晓容 李永洲 于小伟 谭秀成 吴东旭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83-1399,共17页
米探1井油气勘探突破展示出盆地东部奥陶系马四段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由于盆地东部奥陶系马四段时期古构造格局认识不清,制约了该层系的天然气勘探。根据磁力资料、地震剖面、钻井资料、野外露头和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等资料,发现了鄂尔多... 米探1井油气勘探突破展示出盆地东部奥陶系马四段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由于盆地东部奥陶系马四段时期古构造格局认识不清,制约了该层系的天然气勘探。根据磁力资料、地震剖面、钻井资料、野外露头和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等资料,发现了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奥陶系马四段神木-志丹低古隆起,研究了古隆起形成机制及对马四段沉积和储层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①神木-志丹低古隆起呈北东向展布,宽约140 km,长约250 km,面积为3.8×10^(4)km^(2)。②神木-志丹低古隆起发育于奥陶系马四段沉积。古隆起的形成受古基底组成差异和同沉积正断层共同控制。同沉积正断层下盘的古基底在正断层作用下演变为地势相对较高的低古隆起,同沉积正断层上盘的古基底在同沉积正断层作用下向下沉降并转变为地势相对较低的坳陷或凹陷。③神木-志丹低古隆起地势相对较高,发育微生物丘、灰泥丘和砂屑滩,经准同生白云化作用后可形成优质白云岩储层。④神木-志丹低古隆起广泛沉积了一套厚度为1~12 m的硬石膏岩层,低古隆起带上的马四段白云岩储层在侧向致密灰岩和纵向硬石膏岩的封堵作用下,可形成封闭性能较好的岩性圈闭。⑤神木-志丹低古隆起马四段白云岩岩性圈闭位于现今构造高部位,断层发育,遮挡条件好,有利于天然气运移和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储层 断层 古基底 神木-志丹低古隆起 马四段 奥陶系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松辽盆地北部中央古隆起基岩气藏形成条件与有利勘探区
11
作者 冉逸轩 王健 张熠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6-76,共11页
为寻找松辽盆地中央古隆起基岩天然气富集区,分析了其天然气成因和有利成藏条件,优选了基岩气藏有利勘探区块。研究结果表明:①松辽盆地北部中央古隆起天然气组分和成因与徐家围子断陷类似,均是以甲烷为主的高—过成熟的煤型气,显示基... 为寻找松辽盆地中央古隆起基岩天然气富集区,分析了其天然气成因和有利成藏条件,优选了基岩气藏有利勘探区块。研究结果表明:①松辽盆地北部中央古隆起天然气组分和成因与徐家围子断陷类似,均是以甲烷为主的高—过成熟的煤型气,显示基岩气藏气源主要来自古隆起东侧徐家围子断陷。②优质烃源岩、有利储层、立体输导通道和优良盖层等有利条件耦合是形成基岩气藏的关键,沙河子组烃源岩泥岩和煤岩TOC平均分别为4.33%和32.56%,处于高过成熟阶段,宋站和徐西等生烃洼槽生烃强度普遍大于180×10^(8)m^(3)/km^(2),是基岩重要的气源;受风化和破裂作用影响,基岩顶、底形成的风化壳孔缝层、内幕裂缝层等有利储层孔隙度分别为4.3%和1.3%,渗透率分别为0.45 mD和6.3 mD;风化壳、断层和裂缝耦合形成“S”型、“T”型和“断缝体”型输导通道,促进了天然气的侧向运移;登娄库组泥岩厚度大、突破压力高,且其形成时间早于天然气大规模运移和充注成藏期,使得基岩气藏得以保存。③中央古隆起带可分为3个有利勘探区,北部汪家屯凸起和昌德凸起主要为风化壳气藏,发育“S”型、“T”型输导通道,气藏受输导通道和保存条件联合控制,南部肇州凸起则以基岩内幕气藏为主,发育“断缝体”型输导通道,气藏受储层厚度、物性和圈闭影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岩气藏 成藏条件 风化壳孔缝层 内幕裂缝层 内幕致密层 沙河子组烃源岩 中央古隆起 松辽盆地北部
下载PDF
川中古隆起北斜坡寒武系龙王庙组油气成藏特征及演化模式
12
作者 卢科良 吴康军 +5 位作者 李志军 孙永河 徐少华 梁锋 刘露 李爽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9-168,共10页
利用测井、录井、岩心分析化验等资料,对川中古隆起北斜坡下寒武统龙王庙组油气成藏条件、油气充注特征及成藏演化模式展开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川中古隆起北斜坡下寒武统龙王庙组天然气具备良好的成藏条件,下伏筇竹寺组烃源岩... 利用测井、录井、岩心分析化验等资料,对川中古隆起北斜坡下寒武统龙王庙组油气成藏条件、油气充注特征及成藏演化模式展开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川中古隆起北斜坡下寒武统龙王庙组天然气具备良好的成藏条件,下伏筇竹寺组烃源岩在北斜坡腹部及西侧裂陷槽存在2个生烃中心,其TOC平均值分别为1.90%和3.46%,有机质以Ⅰ型干酪根为主,可提供充足且优质的烃源;龙王庙组内部发育的颗粒滩体岩溶储层与上覆高台组厚层致密泥质云岩,构成了优势储-盖组合;区内广泛发育的油源断裂可作为纵向优势运移通道高效输导油气。(2)研究区龙王庙组具3期成藏特征:晚三叠世末期(约214~206 Ma)发生第1期充注,大量成熟油聚集形成古油藏;早侏罗世末期(约193~186 Ma)发生第2期充注,表现为“多油少气”混合充注;中侏罗世末期(约170~164 Ma)发生第3期充注,大量油裂解气充注储层并聚集形成现今气藏。(3)研究区龙王庙组油气成藏演化可划分为4个阶段:加里东早期—二叠纪前少量低熟油充注阶段、二叠纪—三叠纪大量成熟油充注形成古油藏阶段、中侏罗世—白垩纪古油藏被破坏形成裂解气藏阶段以及晚白垩世至今气藏调整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滩体岩溶储层 泥质云岩盖层 储-盖组合 油源断裂 古油藏 混合充注 裂解气 龙王庙组 寒武系 北斜坡 川中古隆起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尕斯地区水下古隆起滩坝成因机制及控藏模式
13
作者 唐丽 王文卓 +4 位作者 高明 龙国徽 唐相路 侯栗丽 郑洪扬 《能源与环保》 2024年第1期86-93,共8页
滩坝是重要的油气藏储集体,对油气成藏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水下古隆起构造上的滩坝形成机制及其对油气藏的控制作用研究较少,尚待进一步揭示。通过岩心分析、镜下观察、井震解释等手段,重建了柴达木盆地尕斯地区水下古隆起滩坝的古沉... 滩坝是重要的油气藏储集体,对油气成藏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水下古隆起构造上的滩坝形成机制及其对油气藏的控制作用研究较少,尚待进一步揭示。通过岩心分析、镜下观察、井震解释等手段,重建了柴达木盆地尕斯地区水下古隆起滩坝的古沉积环境,明确了该地区的地质构造特征和沉积岩石特征,揭示了滩坝的形成机制,建立了滩坝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尕斯地区上干柴沟组(N1)水下古隆起构造主要发育滨浅湖相沉积体系,地层岩性主要为泥岩、粉砂岩和细砂岩。(2)研究区古地貌西北高、东南低,滩坝主要接受来自砂西-红柳泉的阿拉尔物源沉积,同时受到波浪和沿岸流的作用,发育大面积的滩砂体。(3)尕斯古隆起发育于新生代之前,且产生了大量断层,其滩坝砂体在平面上分布较广,砂体厚度小;在垂向上为旋回叠置分布,呈弯曲的“条带状”。(4)尕斯地区油气藏为古隆起、断层、滩坝砂体共同控制的构造-岩性复合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古隆起 滩坝 成因机制 控藏模式
下载PDF
烃类包裹体荧光光谱技术划分油气成藏期次———以川中古隆起地区震旦系灯影组为例
14
作者 邹鑫洁 肖晖 成良丙 《非常规油气》 2024年第3期49-57,共9页
流体包裹体显微荧光光谱技术,是利用显微荧光光谱技术对包裹体的荧光性质进行研究,以确定包裹体的流体性质、化学成分及形成时代的一种研究方法。运用烃类包裹体显微荧光光谱分析以及包裹体测温的技术手段,对川中古隆起灯影组油气成藏... 流体包裹体显微荧光光谱技术,是利用显微荧光光谱技术对包裹体的荧光性质进行研究,以确定包裹体的流体性质、化学成分及形成时代的一种研究方法。运用烃类包裹体显微荧光光谱分析以及包裹体测温的技术手段,对川中古隆起灯影组油气成藏期次进行分析。通过实验检测,观察到灯影组储层中存在3种荧光颜色的烃类包裹体,分别为橙色、黄绿色和蓝白色,显示了包裹体中充注的油从低成熟度到高成熟度的变化。通过包裹体显微荧光光谱参数分析,结合埋藏生烃史及包裹体的均一温度测定分析,得到的结论是研究区灯影组油藏共经历了3期油气充注:第Ⅰ期发橙色荧光的低成熟度油的充注时间约在志留世—晚泥盆世期间;第Ⅱ期发黄绿色荧光的中等成熟度油的充注时间约为早三叠世—早侏罗世期间;第Ⅲ期高成熟度油气的充注时间约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之间。第Ⅰ期和第Ⅱ期主要为原油充注,第Ⅲ期为古油藏裂解生气形成气藏。该研究成果与前人根据构造运动以及研究区包裹体均一温度划分的油气成藏期次结论相印证,对川中地区进一步油气勘探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显微荧光 油气成藏期次 震旦系 川中古隆起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油气富集规律 被引量:189
15
作者 何登发 陈新发 +3 位作者 张义杰 况军 石昕 张立平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10,共10页
准噶尔盆地是一个“满盆”含油、全层系多层组含油、油气资源丰富的大型沉积盆地。它是在前寒武系结晶基底与前石炭系褶皱基底基础上 ,经历了晚石炭世—中三叠世前陆盆地阶段、晚三叠世—中侏罗世早期 (J2 x)弱伸展拗陷盆地阶段、中侏... 准噶尔盆地是一个“满盆”含油、全层系多层组含油、油气资源丰富的大型沉积盆地。它是在前寒武系结晶基底与前石炭系褶皱基底基础上 ,经历了晚石炭世—中三叠世前陆盆地阶段、晚三叠世—中侏罗世早期 (J2 x)弱伸展拗陷盆地阶段、中侏罗世晚期(J2 t)—白垩纪压扭盆地阶段与新生代前陆盆地阶段的演化历史。 4个构造发展阶段不同类型的原型盆地的叠合 ,形成了南厚北浅的楔形地质结构 ,决定了油气聚集的基本面貌 ;不同时期、不同性质的古隆起纵横叠置 ,制约着相应地质时期油气运聚的基本格局。在垂向上 ,以上三叠统白碱滩组泥岩、下白垩统吐谷鲁群泥岩与广泛分布的异常压力封隔层为界可将盆地划分为C T2 ,T3 J1 s ,J2 K1 与K2 N 4个各具特色的成藏区间 ;油气沿断裂的垂向运移与异常高压流体系统的幕式突破 ,导致了以垂向运移为主导的运聚模式 ,多源、多期油气混合成藏。现有油气田的分布及勘探趋势表明 4个NNE向基底断裂带为油气优势运移通道 ,沿着它们形成了 4个油气富集的黄金带。这些基底断裂与盖层断裂之间的耦合方式是制约形成油气田及导致含油气丰度差异的关键条件。准噶尔盆地侏罗系—白垩系与二叠系—三叠系分别发育“远源、缓坡、次生”与“近源、陡坡、原生”两种典型的断裂 岩性体油气藏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古隆起 断裂系统 异常压力 原生油气藏 次生油气藏 油气富集
下载PDF
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古隆起构造特征及对特大型气田形成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147
16
作者 魏国齐 杨威 +5 位作者 杜金虎 徐春春 邹才能 谢武仁 武赛军 曾富英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57-265,共9页
应用四川盆地最新地质、地震、钻井及露头等资料,对高石梯—磨溪古隆起地质结构、地质演化进行研究,探讨安岳震旦系—寒武系特大型气田形成的控制因素。高石梯—磨溪古隆起为一主要与桐湾运动有关的近南北向巨型同沉积古隆起构造,其核... 应用四川盆地最新地质、地震、钻井及露头等资料,对高石梯—磨溪古隆起地质结构、地质演化进行研究,探讨安岳震旦系—寒武系特大型气田形成的控制因素。高石梯—磨溪古隆起为一主要与桐湾运动有关的近南北向巨型同沉积古隆起构造,其核部高石梯—磨溪地区震旦系灯影组顶面及相邻层系自震旦纪至今一直处于隆起高部位,并发育独立统一的巨型圈闭构造,其发育时期、地质结构、演化历史等构造特征明显有别于加里东期乐山—龙女寺古隆起。高石梯—磨溪古隆起控制安岳震旦系—寒武系特大型气田的形成与分布,主要表现为:古隆起西侧紧邻绵竹—长宁克拉通内裂陷寒武系麦地坪组、筇竹寺组烃源岩中心,且自身也发育震旦系灯影组和寒武系筇竹寺组烃源岩;控制了震旦系灯四段、灯二段和寒武系龙王庙组优质储集层的形成与展布;发育3套储盖组合,为震旦系—寒武系大规模古油藏原位裂解形成特大型气藏提供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高石梯—磨溪古隆起 同沉积古隆起 构造特征 古油藏原位裂解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古隆起的分布与基本特征 被引量:136
17
作者 何登发 翟光明 +2 位作者 况军 张义杰 石昕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48-261,304,共15页
准噶尔盆地外侧三大边界动力体系的作用及基底结构的差异性导致准噶尔盆地在不同地质时期发育不同性质的隆起构造。石炭纪晚期东北侧的造山作用形成了盆地北部隆起,晚二叠世北部隆起分异为陆梁隆起与乌伦古坳陷;早二叠世西北侧的造山作... 准噶尔盆地外侧三大边界动力体系的作用及基底结构的差异性导致准噶尔盆地在不同地质时期发育不同性质的隆起构造。石炭纪晚期东北侧的造山作用形成了盆地北部隆起,晚二叠世北部隆起分异为陆梁隆起与乌伦古坳陷;早二叠世西北侧的造山作用形成了车排子隆起,随后的冲断作用形成了克拉玛依—夏子街断裂带。燕山期的压扭作用形成了沉积盖层中的车排子—莫索湾隆起。新生代北天山向北的冲断作用导致准噶尔盆地南部地区急剧挠曲沉降,盆地向南掀斜,隆起向北迁移。据基底的性质、形成时间、活动方式、地质结构与保存状态等特点将准噶尔盆地的隆起划分为继承型、间断型、掀斜型与冲断带型等4种基本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分布特征 隆起特征 盖层沉积期 构造类型 油气田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克拉通内古隆起的成因机制与构造类型 被引量:129
18
作者 何登发 周新源 +2 位作者 杨海军 管树巍 张朝军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07-221,共15页
古隆起是克拉通盆地的重要构造单元。由于盆地边界条件与深部构造背景的变化,古隆起的形成与发育表现为复杂的动力学过程。借助于地震反射剖面与钻探资料,可以刻画不同地质时期古隆起的分布、形态、结构与构造样式,剖析古隆起的成因机... 古隆起是克拉通盆地的重要构造单元。由于盆地边界条件与深部构造背景的变化,古隆起的形成与发育表现为复杂的动力学过程。借助于地震反射剖面与钻探资料,可以刻画不同地质时期古隆起的分布、形态、结构与构造样式,剖析古隆起的成因机制。文中以塔里木盆地为例,对古生代克拉通内古隆起的几何学与运动学特点进行描述,结合周缘大地构造背景的演变,剖析了古隆起的形成机制。在此基础上,将克拉通内古隆起划分为稳定型、活动型、残余型与消亡型4种基本类型。由于运动体制的变革,古隆起经历了形成发育、叠加改造、调整定型与最终埋藏的动力学演变,具有多层叠加的地质结构,并发育断裂带、背斜带、地层剥蚀尖灭带等一系列构造带。古隆起是油气聚集的主要单元,古隆起的动力学演化历史决定了隆起富集油气的关键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拉通 古隆起 成因机制 构造类型 动力学演化 油气聚集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克拉通盆地构造分异对大油气田形成的控制作用——以四川盆地震旦系—三叠系为例 被引量:69
19
作者 汪泽成 赵文智 +5 位作者 胡素云 徐安娜 江青春 姜华 黄士鹏 李秋芬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23,共15页
克拉通盆地是中国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赋存的主体,但过去在古老克拉通盆地构造分异对海相碳酸盐岩油气田形成与分布的影响方面缺少系统的研究,导致碳酸盐岩油气勘探有利区带评价优选难度大。为此,基于多年来对四川盆地震旦系—三叠系原型... 克拉通盆地是中国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赋存的主体,但过去在古老克拉通盆地构造分异对海相碳酸盐岩油气田形成与分布的影响方面缺少系统的研究,导致碳酸盐岩油气勘探有利区带评价优选难度大。为此,基于多年来对四川盆地震旦系—三叠系原型盆地与岩相古地理的研究成果,遵循构造控制沉积及油气分布的思路,分析了克拉通盆地的构造分异型式及其对油气成藏要素与分布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①克拉通内裂陷控制了优质烃源岩及生烃中心,与侧翼台缘带优质储集体构成良好的源—储组合,近源成藏条件优越;②克拉通内发育的差异剥蚀型、同沉积型、褶皱型3类古隆起及深大断裂,有利于碳酸盐岩规模储层的形成与分布;③多期、多类型构造分异的叠合区有利于形成大油气田。结论认为:四川盆地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潜力巨大,具有有利油气成藏条件的德阳—安岳裂陷东翼台缘带震旦系灯影组、川中古隆起斜坡区下寒武统龙王庙组、川中—川西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等是该盆地天然气勘探的新领域,值得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构造分异 克拉通内裂陷 同沉积古隆起 差异剥蚀型古隆起 碳酸盐岩 震旦纪—三叠纪 勘探新区
下载PDF
四川盆地桐湾期古地貌特征及成藏意义 被引量:175
20
作者 汪泽成 姜华 +5 位作者 王铜山 鲁卫华 谷志东 徐安娜 杨雨 徐兆辉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05-312,共8页
通过对桐湾运动性质、期次的分析,利用地震、钻井、露头等资料,采用"残余厚度法"与"印模法"刻画四川盆地筇竹寺组沉积前的侵蚀谷地貌形态,分析其油气成藏条件。四川盆地及邻区在晚震旦世—早寒武世发生了桐湾运动,... 通过对桐湾运动性质、期次的分析,利用地震、钻井、露头等资料,采用"残余厚度法"与"印模法"刻画四川盆地筇竹寺组沉积前的侵蚀谷地貌形态,分析其油气成藏条件。四川盆地及邻区在晚震旦世—早寒武世发生了桐湾运动,共可分为3幕,均表现为区域性抬升与剥蚀,形成了3个假整合面。受其影响,在四川盆地中南部形成了近南北向展布的规模较大的德阳—泸州侵蚀谷,充填厚度较大的麦地坪组和筇竹寺组,成为寒武系烃源岩重要的生烃中心,与灯影组灯四段、灯二段两套风化壳岩溶储集层构成良好的成藏组合条件,有利于形成大气田,勘探潜力大。侵蚀谷成因机制与演化历史分析表明,震旦纪末期桐湾运动Ⅱ幕的逆冲-褶皱隆升、剥蚀作用以及早寒武世早期快速海侵背景下的拉张作用是形成侵蚀谷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桐湾运动 侵蚀谷 古隆起 灯影组 筇竹寺组 成藏组合 四川盆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