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edimentary hydrodynamic study of sand bodies in the upper subsection of the 4th Member of the Paleogene Shahejie Formation in the eastern Dongying Depression, China 被引量:16
1
作者 Jiang Zaixing Liang Shuyi +3 位作者 Zhang Yuanfu Zhang Shanwen Qin Lanzhi Wei Xiaojie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2期189-199,共11页
Petroleum is produced from a beach-bar sand reservoir in the upper subsection of the 4th member of the Paleogene Shahejie Formation (Es4s) in the eastern Dongying Depression,penetrated by many wells in the Guangli-Q... Petroleum is produced from a beach-bar sand reservoir in the upper subsection of the 4th member of the Paleogene Shahejie Formation (Es4s) in the eastern Dongying Depression,penetrated by many wells in the Guangli-Qingnan area and this subsection still has further exploration potential.Using drilling and logging data,we analyzed the sand body types,emphasizing the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each-bar sand bodies.Combining these data with the concepts of lacustrine and oceanic hydrodynamics,we explain the form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beach-bar sands in the eastern Dongying Depression.The connectivity between beach-bar sand bodies within each individual hydrodynamic zone is better than that between sand bodies in any two adjacent zones.The tempestite sand bodies developed in this area are characterized by typical storm deposits and are located at the bottoms of the beachbar sand bodies.They grade upward to normal shore and shallow-lacustrine beaches and bars.We also propose a new simple method to estimate the paleo-water depth using the thicknesses of the bar sand bodies in parasequences combined with the principle of hydrodynamic zonation.Based on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beach-bar sands in parasequence set 3,we infer that the paleo-wind direction was from the north with an average paleo-wind force of 6 when the major beach-bar sand bodies form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ach-bar sedimentary hydrodynamic zone paleo-water depth paleo-wind force
下载PDF
准东地区平地泉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3
2
作者 李浩 徐怀民 +1 位作者 王千军 肖雄飞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77-285,共9页
文中在对准噶尔盆地东部(简称准东地区)平地泉组露头、钻井样品进行微量元素测试的基础上,分析了微量元素富集特征及相关关系。利用定量计算与元素比值法对研究区平地泉组古环境、古气候进行了重建,并分析其与有机质丰度分布的关系。结... 文中在对准噶尔盆地东部(简称准东地区)平地泉组露头、钻井样品进行微量元素测试的基础上,分析了微量元素富集特征及相关关系。利用定量计算与元素比值法对研究区平地泉组古环境、古气候进行了重建,并分析其与有机质丰度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基本处于弱氧化-还原环境与干热气候下,水体深度从平一段至平三段表现为半深湖—深湖增至深湖为主、又减至浅湖—半深湖,水体盐度从平一段至平二段的半咸水—咸水环境转变为平三段淡水—半咸水环境;微量元素特征指示的高水深、高咸度环境有机质丰度也较高,微量元素演化对有机质富集具有良好的指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水深 古盐度 古气候 氧化-还原环境 烃源岩 平地泉组
下载PDF
用微体古生物定量水深法对东营凹陷沙四上亚段沉积早期湖泊水深再造 被引量:31
3
作者 苏新 丁旋 +3 位作者 姜在兴 胡斌 孟美岑 陈萌莎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88-199,共12页
东营凹陷广布的始新统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滩坝砂岩具有十分巨大的勘探价值和潜力。对沙河街组沙四上亚段滩坝砂体的精细勘探,要求对古水深展开水深量化再造的研究。文中在对东营凹陷47口含沙四上亚层段低位域层段多门类微体古生物分析... 东营凹陷广布的始新统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滩坝砂岩具有十分巨大的勘探价值和潜力。对沙河街组沙四上亚段滩坝砂体的精细勘探,要求对古水深展开水深量化再造的研究。文中在对东营凹陷47口含沙四上亚层段低位域层段多门类微体古生物分析和高分辨层序地层学地层划分基础上,确定量化估计水深的古生物替代标志,获得如下主要研究成果:(1)获得较高分辨率(2m等深线表示)的东营凹陷沙四上亚段低位体系域沉积期间古水深量化等值图;(2)东营凹陷是一个以滨浅湖(水深0~15m)为主的湖泊;(3)湖盆具"北深陡南浅缓"的特点,湖边高地或隆起向湖方向深入的岬角一带与陡坡冲积环境相邻;(4)湖盆凹陷内"东西分异"的次级地貌格局,从东向西,出现较深水区、中央深水区和西南浅水带,其长轴均为北东-南西走向。上述结果可与前人研究比较或验证,表明文中所获的多门类微体化石叠合水深量化标志和结果可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水深 微体化石 滩坝 低位体系域 沙四上亚段 始新统 东营凹陷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下二叠统风城组碱湖古沉积背景 被引量:47
4
作者 秦志军 陈丽华 +2 位作者 李玉文 王婷婷 曹剑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6,共6页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下二叠统风城组发育全球最古老的碱湖优质烃源岩,但其古沉积背景尚未得到系统剖析,限制了对风城组发育模式与成烃演化的认识。通过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古沉积的地貌、气候、水深、盐度和水温等特征,...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下二叠统风城组发育全球最古老的碱湖优质烃源岩,但其古沉积背景尚未得到系统剖析,限制了对风城组发育模式与成烃演化的认识。通过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古沉积的地貌、气候、水深、盐度和水温等特征,结果表明,玛湖凹陷在风城组沉积期总体属于闭塞型湖泊,古地貌表现为西陡东缓的不对称箕状凹陷,凹陷中分布有大小不等的湖湾;风城组沉积期碱湖形成的气候条件为半干旱,蒸发量大于补给量,并且季节性的潮湿环境与干旱环境相交替;古水深总体较浅,发育深色细粒的烃源岩;古水体为高盐度水介质,风城组二段盐度最高,指示风城组二段沉积时期碱湖最发育;古水温较高,相当于暖相—偏暖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玛湖凹陷 风城组 碱湖 古沉积环境 古水深 古水体盐度 古水温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延长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环境指示意义 被引量:31
5
作者 范萌萌 卜军 +3 位作者 赵筱艳 康博 李文厚 张卫国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33-642,共10页
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延长组不同层位的62件泥岩样品进行微量元素测试,并对35件泥岩样品进行常量元素测试,结合岩石学和古生物学特征对研究区的古沉积环境进行定量-半定量分析。研究表明,Li,Sr,Ni,Ga和Sr/Ba数值都指示研究区为淡水环境... 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延长组不同层位的62件泥岩样品进行微量元素测试,并对35件泥岩样品进行常量元素测试,结合岩石学和古生物学特征对研究区的古沉积环境进行定量-半定量分析。研究表明,Li,Sr,Ni,Ga和Sr/Ba数值都指示研究区为淡水环境,偶有咸水注入;δ U,U/Th,V/(V+Ni),V/Cr和Ni/Co数值指示研究区为半氧化半还原-氧化环境,局部存在还原环境;根据Co元素含量计算出延长组平均最大古水深59.17 m,结合岩石学和古生物特征,认为长7最大古水深大于50 m;Sr/Cu,CaO/(MgO×Al2O3)和Mg/Ca数值指示研究区为温暖湿润的气候,气温略低于纸坊组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盐度 氧化还原条件 古水深 古气候 微量元素 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静力触探在莱州湾冰后期三角洲层序地层学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3
6
作者 徐建国 刘中业 +3 位作者 陶有兵 徐华 纪汶龙 张春池 《地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24,共14页
静力触探试验是广泛应用于海岸带地区岩土工程勘察的原位测试手段,静探数据的连续性、高分辨率在其应用于晚第四纪地层结构研究中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对莱州湾沿岸249个工程地质孔-静力触探孔组的岩性编录资料与静探参数资料进行对比研... 静力触探试验是广泛应用于海岸带地区岩土工程勘察的原位测试手段,静探数据的连续性、高分辨率在其应用于晚第四纪地层结构研究中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对莱州湾沿岸249个工程地质孔-静力触探孔组的岩性编录资料与静探参数资料进行对比研究,建立了冰后期沉积不同沉积相的静探参数曲线识别模式,以此为基础配合^(14)C测年、微体古生物鉴定等资料,开展莱州湾沿岸冰后期三角洲的层序地层学研究,划分体系域、识别层序边界。研究结果表明:(1)莱州湾沿岸晚更新世以来历次海侵均发育河流三角洲,其中的冰后期三角洲保存最完整,区域上分为主体区和侧翼区两个沉积分区,二者在沉积岩性上有明显差异。(2)莱州湾沿岸冰后期沉积体系域类型包括由末次冰盛期至冰后期早期的河流相、滨海湖沼相沉积组成的低水位体系域,由冰后期中期三角洲前缘、潮坪沉积组成的海侵体系域,由冰后期晚期三角洲前缘、潮坪和三角洲平原沉积组成的高水位体系域。(3)莱州湾沿岸冰后期海侵区沉积环境为潮坪环境,整个海侵过程中最大古水深小于10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力触探 冰后期三角洲 粒序结构 层序地层学 古水深
下载PDF
海南岛西南海域晚第四纪古水深反演 被引量:5
7
作者 陈泓君 黄文凯 邱燕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28-139,共12页
晚第四纪以来,因古气候和海平面发生多次变化,南海西北部经历了海岸线变迁和海陆演变多个过程。利用钻孔测年和高分辨率单道地震资料开展对比、划分了7个主要地震反射界面并确定其时代。同时基于现今水深数据,依据全球海平面变化曲线和... 晚第四纪以来,因古气候和海平面发生多次变化,南海西北部经历了海岸线变迁和海陆演变多个过程。利用钻孔测年和高分辨率单道地震资料开展对比、划分了7个主要地震反射界面并确定其时代。同时基于现今水深数据,依据全球海平面变化曲线和地层厚度,对海南岛西南海域晚第四纪(100.1~40.7kaBP)以来的古水深和海岸线进行反演。反演结果表明,100.1kaBP时,海南岛西部、西北和南部局部地区海岸线向海方向移动,陆域面积略微增加,海域陆架较窄,最大水深超过550m,海底地形以陆坡深水区为主。78.1kaBP时,海南岛西部海岸线发生较大规模迁移,陆域面积增加,陆架变宽,海底地形平缓。大部分区域水深均小于200m。49.9~40.7kaBP,海南岛西部陆域面积进一步扩大,海底地形平坦,水深变浅,地形以陆架区浅水区为主。研究表明,100.1~40.7kaBP以来研究区的水深变浅,地形变为平缓,海岸线向海迁移,区域古气候、海平面变化以及物源供应对塑造海底地形地貌具有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水深 反演 海平面变化 晚第四纪 海南岛
下载PDF
华北盆地西部太原组遗迹化石组合对古水深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2
8
作者 宋慧波 李娟 胡斌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99-1012,共14页
通过对豫西-晋中南地区上石炭统-下二叠统太原组碳酸盐岩中遗迹化石的组成、产状及分布特征的研究,结合部分生物潜穴中Sr含量、Sr/Ba值、1000×(Sr/Ca)值和δ13C值,得到不同地区太原组沉积期古水深的变化曲线,建立了3种不同水深的... 通过对豫西-晋中南地区上石炭统-下二叠统太原组碳酸盐岩中遗迹化石的组成、产状及分布特征的研究,结合部分生物潜穴中Sr含量、Sr/Ba值、1000×(Sr/Ca)值和δ13C值,得到不同地区太原组沉积期古水深的变化曲线,建立了3种不同水深的遗迹组合:(1) Nereites-Chondrites遗迹组合,产生于氧化还原界面附近水体相对较深的浅海下部环境;(2) Zoophycos-Teichichnus遗迹组合,形成于浪基面至氧化还原界面之间的浅海中部沉积环境;(3) Zoophycos-Thalassinoides遗迹组合,出现在平均海平面至浪基面之间的浅海上部或较为闭塞的海湾潟湖沉积环境。依据这3种遗迹组合在各剖面上的变化特征和古水深,认为在豫西-晋中南地区太原组沉积期发生过2次较大规模的海侵。这一成果为精细研究华北西部地区太原期沉积环境演变规律及对比地层提供了生物遗迹学方面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盆地 太原组 遗迹组合 古水深 微量元素 碳同位素
下载PDF
强制水退背景下湖盆古水深变化特征探讨:以涠西南凹陷西部渐新世早期湖盆为例
9
作者 邹敏 孙莉 +4 位作者 王鹏 严曙梅 何维领 赵刚 卢志远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32-139,共8页
强制水退在地质历史时期普遍存在,但由于物源供应不匹配,地质记录较少,研究案例更少。以南海西北部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渐新世早期涠四段湖盆为研究对象,利用地震反射结构法开展了湖盆古水深恢复研究,明确了强制水退背景下古水深变化特... 强制水退在地质历史时期普遍存在,但由于物源供应不匹配,地质记录较少,研究案例更少。以南海西北部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渐新世早期涠四段湖盆为研究对象,利用地震反射结构法开展了湖盆古水深恢复研究,明确了强制水退背景下古水深变化特征,并进一步探讨了利用三角洲前积结构法研究古水深的恢复方法。研究表明,渐新世早期涠四段沉积时,涠西南凹陷物源充足,周缘发育大型下切河谷,凹陷内发育大型斜交前积反射结构,具有典型的强制水退特征,形成了较大规模的强制水退体系域。通过对典型前积剖面的精细解剖,识别出了强制水退体系域中的6个典型前积反射层。结合地震、钻井与砂泥岩压实系数,恢复出湖盆古水深介于111.2~286.5 m,平均为218.5 m。自湖盆边缘向中心方向,前积层的高度和倾角呈先缓慢增大后快速减小特征,表明湖盆古水深具有相似的变化特征。其中水深方面早期在230 m左右,至中晚期逐步加深至280 m左右,末期快速下降至110 m,相较最大水深变化幅度达61.5%;前积层倾角早期在10°左右,至中期达14.5°后逐步下降,末期快速变化至2.9°,倾角变化幅度达79.8%。结合区域地质研究认为涠四段沉积时经历的地质时期小于2 Ma,古水深与前积层倾角在不到2 Ma内快速剧烈变化,与强制水退特征基本一致,印证了地震反射结构的响应特征。从理论模型和恢复参数优化方面探讨了利用三角洲前积结构进行古水深恢复的可行性与未来研究方向。上述研究成果为丰富和完善强制水退背景下湖盆古水深变化特征的认识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制水退 古水深 渐新世早期 涠西南凹陷西部 湖盆
下载PDF
西湖凹陷平湖构造带平湖组沉积体系及层序地层研究 被引量:31
10
作者 蒋一鸣 邵龙义 +4 位作者 李帅 赵洪 康世龙 沈文超 易琦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41-153,共13页
根据钻井岩心、测井及地震等资料对西湖凹陷平湖构造带平湖组沉积体系及层序地层进行研究,并结合泥质岩地球化学特征对古盐度与古水深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以平湖组中部P7砂层组底面为界,其下为断陷期,断裂系统对沉积相分布具有控制... 根据钻井岩心、测井及地震等资料对西湖凹陷平湖构造带平湖组沉积体系及层序地层进行研究,并结合泥质岩地球化学特征对古盐度与古水深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以平湖组中部P7砂层组底面为界,其下为断陷期,断裂系统对沉积相分布具有控制作用;其上则为拗陷期,向上断裂系统对沉积相分布控制作用逐渐减弱,直至消失。研究区平湖组古盐度与古水深整体反映了振荡式水进、水退的沉积背景,该沉积时期主要以淡水沉积为特征,间歇发育半咸水沉积特征,水体深度一般为0~8 m,在平湖组三段沉积时期达到最大,近14 m。平湖组自下而上可以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Ⅰ—Ⅲ),分别对应平湖组五段、平湖组三—四段、平湖组一—二段,发育三角洲-潮坪沉积体系。层序Ⅰ沉积时期,受北东-南西向断裂影响,以三角洲沉积体系为特征,且断裂对沉积相展布具有控制作用;层序Ⅱ沉积时期,断裂活动减弱,地形逐渐被填平补齐,潮汐作用影响增大,潮坪沉积环境占主导地位,发育少量潮道和潮汐砂坝;层序Ⅲ沉积时期,海水逐渐退去,在宽缓斜坡背景下发育受潮汐影响的三角洲和潮坪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湖凹陷 平湖构造带 古盐度 古水深 沉积体系 层序地层
下载PDF
东濮凹陷北部沙河街组三段中亚段沉积环境分析 被引量:21
11
作者 李被 刘池洋 +3 位作者 黄雷 蒋飞虎 郭佩 鹿坤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27-239,共13页
东濮凹陷北部沙三中亚段广泛发育盐岩和烃源岩,这两个看似不能共存的物质却在这里互层共生。该时期研究区沉积特征为多盐韵律与多层烃源岩互层共生、连续沉积,单个盐韵律厚度从几米到十几米,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平面上,两者在... 东濮凹陷北部沙三中亚段广泛发育盐岩和烃源岩,这两个看似不能共存的物质却在这里互层共生。该时期研究区沉积特征为多盐韵律与多层烃源岩互层共生、连续沉积,单个盐韵律厚度从几米到十几米,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平面上,两者在湖盆沉积沉降中心共生;垂向上,高有机质丰度、好干酪根类型与高盐度地层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因而成为恢复古气候和古环境的重要研究对象。通过岩石学、古生物学以及Sr/Ba、B/Ga、(V+Ni+Mn)、Fe/Mn、Sr/Cu、Mg/Ca、V/(V+Ni)、稀土元素含量和氯同位素等方法对凹陷北部沙三中亚段的沉积环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凹陷北部沙三中亚段为深水沉积的还原环境,古盐度较高,达到半咸水-咸水沉积;微量元素和孢粉化石特征表明研究区沙三中亚段为温暖潮湿的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濮凹陷 沙三中亚段 沉积环境 古盐度 古气候 古水深 氧化还原环境
下载PDF
东营凹陷古近纪沙三中期超深水湖泊的研究 被引量:13
12
作者 钟建华 李勇 +13 位作者 邵珠福 陈彬 倪良田 肖淑明 赵海燕 王书宝 饶孟余 刘圣鑫 郝兵 孙宁亮 毛毳 李聪 田媛 林刚山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20-327,共8页
利用地震剖面和连井剖面,结合岩心和测井等资料,通过恢复三角洲前积层的高度,探讨东营凹陷古近纪沙三中时期三角洲沉积时的最大古水深。结果表明,东营凹陷沙三中时期发育了很好的建设性三角洲,尤以在牛庄洼陷一带前积层非常发育;五个地... 利用地震剖面和连井剖面,结合岩心和测井等资料,通过恢复三角洲前积层的高度,探讨东营凹陷古近纪沙三中时期三角洲沉积时的最大古水深。结果表明,东营凹陷沙三中时期发育了很好的建设性三角洲,尤以在牛庄洼陷一带前积层非常发育;五个地震剖面的统计结果揭示了三角洲前积层的平均高度在485 m,校正后反演的覆水深度在681 m,说明东营三角洲在形成时期的湖泊古水深可达485~681 m;三角洲前积层主要为一套细粒沉积,以灰色粉砂岩和暗色泥岩为主,粉砂岩中常含漂浮泥砾,是一种沿三角洲前缘斜坡发育的砂质碎屑流和浊流沉积,进一步反映了深水的沉积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水深 古湖泊 三角洲 沙河街 前积层 东营凹陷 古近系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丰凹陷LF14井中新世古水深变化及沉降特征 被引量:3
13
作者 薛力园 丁旋 +1 位作者 裴人傑 万晓樵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72-83,共12页
南海北部陆丰凹陷内LF14井记录了早中新世至早上新世的海相沉积地层。古水深重建结果显示研究井位在早中新世突然发生海侵,水深迅速上升至最大值275m,随后经数次波动,整体处于中—外陆架环境,共记录了5个完整的海侵—海退层序。回剥分... 南海北部陆丰凹陷内LF14井记录了早中新世至早上新世的海相沉积地层。古水深重建结果显示研究井位在早中新世突然发生海侵,水深迅速上升至最大值275m,随后经数次波动,整体处于中—外陆架环境,共记录了5个完整的海侵—海退层序。回剥分析方法重建的LF14井沉降史揭示了研究井位在中中新世(17.5—10Ma)处于快速沉降期,快速沉降导致的凹陷内沉积物的可容纳空间发育速率高和陆源物质供给充足是造成该阶段沉积速率高的两个重要因素;晚中新世—早上新世(10—4.53Ma)处于弱沉降期,推测东沙运动导致凹陷内的沉积物可容纳空间发育速率变小和陆源物质供给减少,造成该时期内研究井位沉积速率低。最后,依据定量重建的古水深变化在研究层段识别出一系列短暂存在的构造上升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孔虫 古水深 构造沉降 中新世 南海北部
下载PDF
碳酸盐岩台地滩坪组合--一种快速沉积相分析法 被引量:2
14
作者 韩波 张军涛 +2 位作者 任娜娜 田海芹 汪虎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61-66,共6页
对中上扬子地区龙王庙组野外岩性识别和镜下薄片鉴定发现,台地沉积相带主要为颗粒滩相、云坪相和灰坪相,受相对海平面升降和古地貌形态影响,广泛发育颗粒滩与云坪组合或颗粒滩与灰坪组合(简称滩坪组合)。中国扬子台地、塔里木地台和华... 对中上扬子地区龙王庙组野外岩性识别和镜下薄片鉴定发现,台地沉积相带主要为颗粒滩相、云坪相和灰坪相,受相对海平面升降和古地貌形态影响,广泛发育颗粒滩与云坪组合或颗粒滩与灰坪组合(简称滩坪组合)。中国扬子台地、塔里木地台和华北地台三大规模碳酸盐岩台地滩相发育的特殊时期和环境条件,如扬子台地龙王庙期台平、坡陡、盆深古地理沉积格局,适用"碳酸盐岩台地滩坪组合快速沉积相分析法"。即以滩为分界点,相对古水深赋值为10 m;相对海平面下降时,水体变浅,以云坪沉积为主,可见滩纹(纹指藻纹层)组合,相对古水深赋值0~10 m;相对海平面上升时,水体变深,以灰坪沉积为主,可见滩条(条指泥质条带)组合,相对古水深赋值10~25 m。根据不同岩性或岩性组合确定其所属相带,可以恢复其古地理环境;应用相对古水深的赋值,还可以恢复沉积时期古地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滩坪组合 古水深 龙王庙组 中上扬子地区 碳酸盐岩台地
下载PDF
南海北部晚渐新世与早中新世之交T60构造运动的古水深响应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乙晶 金海燕 +1 位作者 翦知湣 徐娟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9-87,共9页
本文采用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第368航次U1501站位井深264.0~331.1 m的样品,通过有孔虫壳体氧同位素地层和锶同位素定年,得出该段井深年龄为晚渐新世−早中新世20.3~32.0 Ma(地震反射不整合面T60的底部年龄在28~30.5 Ma左右)。T60构造... 本文采用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第368航次U1501站位井深264.0~331.1 m的样品,通过有孔虫壳体氧同位素地层和锶同位素定年,得出该段井深年龄为晚渐新世−早中新世20.3~32.0 Ma(地震反射不整合面T60的底部年龄在28~30.5 Ma左右)。T60构造运动之后,岩芯沉积物中有机碳含量、底栖有孔虫壳体稳定碳同位素δ^(13)C、浮游与底栖有孔虫碳同位素差值Δδ^(13)C_(P-B)指示海水表层生产力的降低;碳酸钙含量、有机碳/氮比值反映了陆源物质输入的减少;结合浮游有孔虫相对丰度以及底栖有孔虫的属种组合变化,共同揭示了南海北部在晚渐新世−早中新世时期,区域构造沉降运动导致了U1501站位在T60之后古水深逐步加深、离岸距离变远,相关结论从微体古生物学角度为认识T60构造事件及其沉积环境变化提供了科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T60 古水深 表层生产力
下载PDF
精细古地貌恢复在海上油田中-深层储层预测中的应用——以渤海X油田沙二段为例 被引量:3
16
作者 邓猛 金宝强 +2 位作者 周军良 胡勇 耿红柳 《地质找矿论丛》 CAS CSCD 2018年第3期399-408,共10页
近年来渤海X油田生产与资源的矛盾日益凸显,且因钻井少、井距大和储层埋藏深,储层认识及"甜点"预测难度很大。文章综合利用钻、测井资料、地震资料等,以高频层序地层格架下地层发育特征为切入点,采用"地震分析定性、层... 近年来渤海X油田生产与资源的矛盾日益凸显,且因钻井少、井距大和储层埋藏深,储层认识及"甜点"预测难度很大。文章综合利用钻、测井资料、地震资料等,以高频层序地层格架下地层发育特征为切入点,采用"地震分析定性、层序格架定时、地层厚度定量、三维可视成图"的思路,重点经过去压实恢复、古水深校正,精细恢复沙二段6个沉积时期古地貌。其结果表明,渤海X油田主要发育沟谷、凹陷、斜坡和凸起四种地貌类型。不同沉积期古地貌特征差异明显:沉积早期以隆起为主,沟谷-凹陷组合仅在西南部发育,沉积范围局限;沉积中后期隆起向西北收缩,沟谷-凹陷组合向东北延伸,沉积范围扩大;沉积晚期全区大范围以沟谷-凹陷组合为特征,地形坡度变化小,砂体连片分布。此外,结合生产动态及薄片资料等,从砂岩厚度、水动力条件、单井产能等方面,以E3S2-1—E3S2-2小层古地貌分布图为基础,综合选择砂岩厚度大于15m、古水深小于7m、比采指数大于0.6等参数作为边界约束,预测出有利储层分布区域3个。上述认识对该区后期开发、调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预测 去压实 古水深 古地貌 沙二段 古近系 渤海 天津
下载PDF
拟古水深恢复法研究及在东非裂谷地层划分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韩文明 赵伟 《石油化工应用》 CAS 2019年第7期93-97,104,共6页
东非裂谷系具有发育晚、地层新、演化时间短和正在演化的特点,造成古生物定年无法满足本区地层划分的精度要求。另外,河湖相砂泥岩互层地层缺乏区域标志性特征,造成岩电特征无法为全区地层统一划分提供有效的依据。由此给该区后续成藏... 东非裂谷系具有发育晚、地层新、演化时间短和正在演化的特点,造成古生物定年无法满足本区地层划分的精度要求。另外,河湖相砂泥岩互层地层缺乏区域标志性特征,造成岩电特征无法为全区地层统一划分提供有效的依据。由此给该区后续成藏研究带来巨大挑战。对此笔者根据正在演化的裂谷盆地构造控沉积的特点,这一特点使整个湖盆水深变化具有统一的规律,提出了“拟古水深恢复方法”,即以沉积研究为基础,在岩心、岩屑观察过程中,确定湖盆古水深相对变化规律,建立地震相对水深相,统一了湖盆地层划分、确定了各期地层的空间展布。进而反推出Albert湖盆短暂的构造、沉积演化与成藏历史,最后在湖盆的地层发育、构造沉积演化、成烃和成藏规律认识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以此为指导在本区油气勘探实践过程中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非裂谷 拟古水深恢复方法 地震相对水深相 沉积环境 有效烃源
下载PDF
江西玉山祝宅上奥陶统下镇组蓝细菌化石及其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3
18
作者 吴亚生 孙晓芳 +4 位作者 张国成 齐永安 包洪平 任军峰 黄正良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5-47,共13页
江西玉山祝宅上奥陶统下镇组发育一层珊瑚生物层,是扬子板块奥陶纪以珊瑚为主的生物碳酸盐岩建造的典型代表,其形成的水深一直缺乏有效的限定。本文研究首次在该珊瑚层中发现蓝细菌,包括Girvanella和Rothpletzella。蓝细菌生活的水体深... 江西玉山祝宅上奥陶统下镇组发育一层珊瑚生物层,是扬子板块奥陶纪以珊瑚为主的生物碳酸盐岩建造的典型代表,其形成的水深一直缺乏有效的限定。本文研究首次在该珊瑚层中发现蓝细菌,包括Girvanella和Rothpletzella。蓝细菌生活的水体深度不超过50m,从而将该珊瑚生物层形成时的水体深度限定在50m以内。珊瑚生物层的下伏灰岩地层产出大型腕足动物,但属种单调,不产任何珊瑚。本文研究在该层灰岩中发现的蓝细菌Hedstroemia和Garwoodia,是两个典型的潟湖相蓝细菌,因此推测该层灰岩中珊瑚的缺失不是因为水太深,而是因为环境的局限。该剖面下部有一套与页岩互层的灰岩,以前被认为是深水相的,但这次在其中发现了蓝细菌Acuasiphonoria,因此也应该是浅水相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化蓝细菌 古水深 生物礁 古生态 上奥陶统
原文传递
湖南慈利晚二叠世松藻类化石古生态 被引量:4
19
作者 吴亚生 蒋子文 姜红霞 《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98-214,共17页
研究发现,湖南慈利虾米洞剖面上二叠统长兴组含有丰富的松藻类和粗枝藻类化石,并且两者各自成带。松藻类化石包括3属(Anchicodium,Gymnocodium,Permocalculus)7种;粗枝藻类化石包括3属(Epimastopora,Mizzia,Macroporella)。基于形态结... 研究发现,湖南慈利虾米洞剖面上二叠统长兴组含有丰富的松藻类和粗枝藻类化石,并且两者各自成带。松藻类化石包括3属(Anchicodium,Gymnocodium,Permocalculus)7种;粗枝藻类化石包括3属(Epimastopora,Mizzia,Macroporella)。基于形态结构和矿物组构的相似性,本文建议将以前归入裸海松藻科的化石属全部归入松藻科。松藻类化石分布在代表低能环境的粒泥岩和泥粒岩中;而粗枝藻类化石产出在松藻类层位之上代表高能环境的亮晶颗粒岩中。由于对光线的依赖,本文把晚二叠世松藻类的古水深范围限定在20–80 m,把粗枝藻类的生活环境限定在水深约为20 m以浅的浪基面之上的较高能浅水环境。认为该剖面从下部的松藻类群落演替到上部的粗枝藻类群落的主控因素是水深的变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二叠世 松藻类 粗枝藻类 古生态 古水深
原文传递
滨岸闭塞环境中有机质富集模式——以川西南峨边葛村剖面筇竹寺组为例 被引量:5
20
作者 李依林 伏美燕 +3 位作者 邓虎成 刘四兵 胥旺 吴冬 《天然气地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88-604,共17页
上扬子地区筇竹寺组是我国四川盆地页岩气勘探的重点层位之一。目前对于筇竹寺组细粒沉积岩的有机质富集研究集中于绵阳—长宁拉张槽内的深水陆棚中,对川西南地区滨岸浅水环境中有机质富集的研究较少。以峨边葛村剖面为例,通过开展剖面... 上扬子地区筇竹寺组是我国四川盆地页岩气勘探的重点层位之一。目前对于筇竹寺组细粒沉积岩的有机质富集研究集中于绵阳—长宁拉张槽内的深水陆棚中,对川西南地区滨岸浅水环境中有机质富集的研究较少。以峨边葛村剖面为例,通过开展剖面及薄片观察、X射线衍射分析、有机地球化学测试、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等工作,恢复研究区的沉积古环境并探讨了有机质富集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峨边地区筇竹寺组发育富有机质泥页岩,有机质富集是古气候、古生产力及水体氧还原性质协调作用的结果。导致滨岸环境有机质富集的根本原因是滞留的水体及古水深的变化,筇竹寺组沉积晚期温暖的气候和古水深的增加促使生物繁盛,古生产力提高。古水深的变化先后导致水体分层和滞留水体的形成,使沉积水体还原性进一步提高。研究认为川西南地区筇竹寺组沉积晚期古水深变化的过程有利于有机质的富集,滨岸闭塞环境的富有机质泥页岩段发育于水体深度波动变化时期,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滨岸环境下的有机质富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峨边葛村剖面 筇竹寺组 滨岸闭塞环境 有机质富集 古水深 沉积古环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