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沉积盆地古水深恢复方法与研究进展
1
作者 张涛 王琳霖 +4 位作者 廖慧鸿 邹敏 梁茹 王鹏 苏中堂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82-599,共18页
古水深分析对古环境重建、盆地分析、层序地层学研究、古地貌恢复以及生、储、盖层条件的评价都有重要意义。古水深分析通常有古生物法、沉积学法、地球物理法、地球化学法及数字模拟法,各种方法优缺点并存,尽管某些方法在特定地质条件... 古水深分析对古环境重建、盆地分析、层序地层学研究、古地貌恢复以及生、储、盖层条件的评价都有重要意义。古水深分析通常有古生物法、沉积学法、地球物理法、地球化学法及数字模拟法,各种方法优缺点并存,尽管某些方法在特定地质条件下存在优势,但在恢复同一环境的古水深时,不同方法还是存在其偏差;这些方法多以定性为主,许多方法易受自然条件限制,且对样品可靠性要求高,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古水深研究。古水深恢复建议综合考虑地质背景、环境演化、研究地质体特征及地质资料情况等多种因素,多方法研究相互约束,以期更客观地再现古水深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水深 层序地层 古生物方法 沉积学方法 地球化学法 数字模拟法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晚石炭世—中二叠世沉积环境及演化
2
作者 王若谷 周进松 +5 位作者 张建锋 米伟伟 张家騛 高泽 刘楠 李文厚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23-1036,共14页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上古生界泥岩样品微量元素的分析测试,并结合岩石沉积学特征、地球物理测井等多种方法,定性、半定量及定量地分析整个研究区晚石炭世本溪组至中二叠世下石盒子组盒8段的沉积水体环境和古气候等特征,并在此基础...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上古生界泥岩样品微量元素的分析测试,并结合岩石沉积学特征、地球物理测井等多种方法,定性、半定量及定量地分析整个研究区晚石炭世本溪组至中二叠世下石盒子组盒8段的沉积水体环境和古气候等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沉积环境的演化特征。结果表明,砂岩中多以反应牵引流水动力条件的沉积构造为主,沉积期水动力较强;Sr/Ba值指示研究区处于混合水-淡水环境;岩性组合、典型自生矿物、V/Cr、Ni/Co、V/(V+Ni)、δU及自然伽马能谱测井资料定性及半定量判别表明,研究区主体为富氧浅水环境;结合La-Co法定量判别认为研究区古水体深度多小于25 m,但古水深频繁变化;Sr/Cu值指示研究区属温湿的古气候。由本溪组至下石盒子组盒8段,水体盐度逐步降低,水体深度稳步下降,古气候由湿润趋于干燥,亦揭示出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上古生界经历了由近海湖盆至内陆湖盆的沉积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盐度 古水深 古气候 微量元素 晚石炭世—中二叠世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下二叠统风城组碱湖古沉积背景 被引量:52
3
作者 秦志军 陈丽华 +2 位作者 李玉文 王婷婷 曹剑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6,共6页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下二叠统风城组发育全球最古老的碱湖优质烃源岩,但其古沉积背景尚未得到系统剖析,限制了对风城组发育模式与成烃演化的认识。通过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古沉积的地貌、气候、水深、盐度和水温等特征,...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下二叠统风城组发育全球最古老的碱湖优质烃源岩,但其古沉积背景尚未得到系统剖析,限制了对风城组发育模式与成烃演化的认识。通过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古沉积的地貌、气候、水深、盐度和水温等特征,结果表明,玛湖凹陷在风城组沉积期总体属于闭塞型湖泊,古地貌表现为西陡东缓的不对称箕状凹陷,凹陷中分布有大小不等的湖湾;风城组沉积期碱湖形成的气候条件为半干旱,蒸发量大于补给量,并且季节性的潮湿环境与干旱环境相交替;古水深总体较浅,发育深色细粒的烃源岩;古水体为高盐度水介质,风城组二段盐度最高,指示风城组二段沉积时期碱湖最发育;古水温较高,相当于暖相—偏暖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玛湖凹陷 风城组 碱湖 古沉积环境 古水深 古水体盐度 古水温
下载PDF
用微体古生物定量水深法对东营凹陷沙四上亚段沉积早期湖泊水深再造 被引量:33
4
作者 苏新 丁旋 +3 位作者 姜在兴 胡斌 孟美岑 陈萌莎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88-199,共12页
东营凹陷广布的始新统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滩坝砂岩具有十分巨大的勘探价值和潜力。对沙河街组沙四上亚段滩坝砂体的精细勘探,要求对古水深展开水深量化再造的研究。文中在对东营凹陷47口含沙四上亚层段低位域层段多门类微体古生物分析... 东营凹陷广布的始新统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滩坝砂岩具有十分巨大的勘探价值和潜力。对沙河街组沙四上亚段滩坝砂体的精细勘探,要求对古水深展开水深量化再造的研究。文中在对东营凹陷47口含沙四上亚层段低位域层段多门类微体古生物分析和高分辨层序地层学地层划分基础上,确定量化估计水深的古生物替代标志,获得如下主要研究成果:(1)获得较高分辨率(2m等深线表示)的东营凹陷沙四上亚段低位体系域沉积期间古水深量化等值图;(2)东营凹陷是一个以滨浅湖(水深0~15m)为主的湖泊;(3)湖盆具"北深陡南浅缓"的特点,湖边高地或隆起向湖方向深入的岬角一带与陡坡冲积环境相邻;(4)湖盆凹陷内"东西分异"的次级地貌格局,从东向西,出现较深水区、中央深水区和西南浅水带,其长轴均为北东-南西走向。上述结果可与前人研究比较或验证,表明文中所获的多门类微体化石叠合水深量化标志和结果可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水深 微体化石 滩坝 低位体系域 沙四上亚段 始新统 东营凹陷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延长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环境指示意义 被引量:36
5
作者 范萌萌 卜军 +3 位作者 赵筱艳 康博 李文厚 张卫国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33-642,共10页
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延长组不同层位的62件泥岩样品进行微量元素测试,并对35件泥岩样品进行常量元素测试,结合岩石学和古生物学特征对研究区的古沉积环境进行定量-半定量分析。研究表明,Li,Sr,Ni,Ga和Sr/Ba数值都指示研究区为淡水环境... 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延长组不同层位的62件泥岩样品进行微量元素测试,并对35件泥岩样品进行常量元素测试,结合岩石学和古生物学特征对研究区的古沉积环境进行定量-半定量分析。研究表明,Li,Sr,Ni,Ga和Sr/Ba数值都指示研究区为淡水环境,偶有咸水注入;δ U,U/Th,V/(V+Ni),V/Cr和Ni/Co数值指示研究区为半氧化半还原-氧化环境,局部存在还原环境;根据Co元素含量计算出延长组平均最大古水深59.17 m,结合岩石学和古生物特征,认为长7最大古水深大于50 m;Sr/Cu,CaO/(MgO×Al2O3)和Mg/Ca数值指示研究区为温暖湿润的气候,气温略低于纸坊组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盐度 氧化还原条件 古水深 古气候 微量元素 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库车坳陷南斜坡古流体势场对陆相油气运聚的控制 被引量:9
6
作者 陈军 刘永福 +3 位作者 李闯 杨宪章 杨丽莎 施宇峰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41-850,共10页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南斜坡的古近系、白垩系碎屑岩油气藏均为远源型,油气来自北部库车坳陷侏罗系和三叠系的陆相烃源岩,以构造油气藏为主,但圈闭的面积与闭合度较小,导致勘探后期评价构造油气藏的难度较大。为此,以远源型油气藏的运—...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南斜坡的古近系、白垩系碎屑岩油气藏均为远源型,油气来自北部库车坳陷侏罗系和三叠系的陆相烃源岩,以构造油气藏为主,但圈闭的面积与闭合度较小,导致勘探后期评价构造油气藏的难度较大。为此,以远源型油气藏的运—聚理论为指导,落实了侏罗系和三叠系烃源岩油气的差异性运移路径,根据研究区的地质特征采用印模法、层序比值法恢复古埋深,利用Philippone公式恢复古压力,基于Hubbert理论合理地恢复了在关键成藏期的侏罗系和三叠系油气的古流体势场。结果表明:(1)源自三叠系的湖相烃源岩的油气主要在新近系康村组沉积时沿白垩系底不整合面和晚燕山期断裂运移,源自侏罗系煤系烃源岩的油气主要在库车组沉积时沿古近系底不整合面和晚燕山期断裂运移;(2)在关键成藏期白垩系和古近系的古流体势场都呈"北高南低"特征,与油气从北部生烃中心(库车坳陷)向南斜坡运移过程中流体势逐渐降低的特征相符,并与库车坳陷烃源岩的主要分布范围相吻合;(3)玉东—英买力及红旗—牙哈地区在库车组沉积时是侏罗系油气古流体势场的优势运、聚区,却勒、英买力及牙哈地区在康村组沉积时是三叠系油气古流体势场的优势运、聚区,在上述油气优势运移路径上可寻找古近系、白垩系规模性岩性圈闭。地化及烃源岩厚度资料证实,上述结果准确度高,可用于预测油气在库车坳陷南斜坡的优势运移路径和方向,为寻找规模性岩性油气藏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车坳陷 古压力 古埋深 流体势 运移路径 关键成藏期
下载PDF
海南岛西南海域晚第四纪古水深反演 被引量:6
7
作者 陈泓君 黄文凯 邱燕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28-139,共12页
晚第四纪以来,因古气候和海平面发生多次变化,南海西北部经历了海岸线变迁和海陆演变多个过程。利用钻孔测年和高分辨率单道地震资料开展对比、划分了7个主要地震反射界面并确定其时代。同时基于现今水深数据,依据全球海平面变化曲线和... 晚第四纪以来,因古气候和海平面发生多次变化,南海西北部经历了海岸线变迁和海陆演变多个过程。利用钻孔测年和高分辨率单道地震资料开展对比、划分了7个主要地震反射界面并确定其时代。同时基于现今水深数据,依据全球海平面变化曲线和地层厚度,对海南岛西南海域晚第四纪(100.1~40.7kaBP)以来的古水深和海岸线进行反演。反演结果表明,100.1kaBP时,海南岛西部、西北和南部局部地区海岸线向海方向移动,陆域面积略微增加,海域陆架较窄,最大水深超过550m,海底地形以陆坡深水区为主。78.1kaBP时,海南岛西部海岸线发生较大规模迁移,陆域面积增加,陆架变宽,海底地形平缓。大部分区域水深均小于200m。49.9~40.7kaBP,海南岛西部陆域面积进一步扩大,海底地形平坦,水深变浅,地形以陆架区浅水区为主。研究表明,100.1~40.7kaBP以来研究区的水深变浅,地形变为平缓,海岸线向海迁移,区域古气候、海平面变化以及物源供应对塑造海底地形地貌具有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水深 反演 海平面变化 晚第四纪 海南岛
下载PDF
静力触探在莱州湾冰后期三角洲层序地层学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3
8
作者 徐建国 刘中业 +3 位作者 陶有兵 徐华 纪汶龙 张春池 《地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24,共14页
静力触探试验是广泛应用于海岸带地区岩土工程勘察的原位测试手段,静探数据的连续性、高分辨率在其应用于晚第四纪地层结构研究中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对莱州湾沿岸249个工程地质孔-静力触探孔组的岩性编录资料与静探参数资料进行对比研... 静力触探试验是广泛应用于海岸带地区岩土工程勘察的原位测试手段,静探数据的连续性、高分辨率在其应用于晚第四纪地层结构研究中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对莱州湾沿岸249个工程地质孔-静力触探孔组的岩性编录资料与静探参数资料进行对比研究,建立了冰后期沉积不同沉积相的静探参数曲线识别模式,以此为基础配合^(14)C测年、微体古生物鉴定等资料,开展莱州湾沿岸冰后期三角洲的层序地层学研究,划分体系域、识别层序边界。研究结果表明:(1)莱州湾沿岸晚更新世以来历次海侵均发育河流三角洲,其中的冰后期三角洲保存最完整,区域上分为主体区和侧翼区两个沉积分区,二者在沉积岩性上有明显差异。(2)莱州湾沿岸冰后期沉积体系域类型包括由末次冰盛期至冰后期早期的河流相、滨海湖沼相沉积组成的低水位体系域,由冰后期中期三角洲前缘、潮坪沉积组成的海侵体系域,由冰后期晚期三角洲前缘、潮坪和三角洲平原沉积组成的高水位体系域。(3)莱州湾沿岸冰后期海侵区沉积环境为潮坪环境,整个海侵过程中最大古水深小于10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力触探 冰后期三角洲 粒序结构 层序地层学 古水深
下载PDF
准东地区平地泉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4
9
作者 李浩 徐怀民 +1 位作者 王千军 肖雄飞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77-285,共9页
文中在对准噶尔盆地东部(简称准东地区)平地泉组露头、钻井样品进行微量元素测试的基础上,分析了微量元素富集特征及相关关系。利用定量计算与元素比值法对研究区平地泉组古环境、古气候进行了重建,并分析其与有机质丰度分布的关系。结... 文中在对准噶尔盆地东部(简称准东地区)平地泉组露头、钻井样品进行微量元素测试的基础上,分析了微量元素富集特征及相关关系。利用定量计算与元素比值法对研究区平地泉组古环境、古气候进行了重建,并分析其与有机质丰度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基本处于弱氧化-还原环境与干热气候下,水体深度从平一段至平三段表现为半深湖—深湖增至深湖为主、又减至浅湖—半深湖,水体盐度从平一段至平二段的半咸水—咸水环境转变为平三段淡水—半咸水环境;微量元素特征指示的高水深、高咸度环境有机质丰度也较高,微量元素演化对有机质富集具有良好的指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水深 古盐度 古气候 氧化-还原环境 烃源岩 平地泉组
下载PDF
华北盆地西部太原组遗迹化石组合对古水深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2
10
作者 宋慧波 李娟 胡斌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99-1012,共14页
通过对豫西-晋中南地区上石炭统-下二叠统太原组碳酸盐岩中遗迹化石的组成、产状及分布特征的研究,结合部分生物潜穴中Sr含量、Sr/Ba值、1000×(Sr/Ca)值和δ13C值,得到不同地区太原组沉积期古水深的变化曲线,建立了3种不同水深的... 通过对豫西-晋中南地区上石炭统-下二叠统太原组碳酸盐岩中遗迹化石的组成、产状及分布特征的研究,结合部分生物潜穴中Sr含量、Sr/Ba值、1000×(Sr/Ca)值和δ13C值,得到不同地区太原组沉积期古水深的变化曲线,建立了3种不同水深的遗迹组合:(1) Nereites-Chondrites遗迹组合,产生于氧化还原界面附近水体相对较深的浅海下部环境;(2) Zoophycos-Teichichnus遗迹组合,形成于浪基面至氧化还原界面之间的浅海中部沉积环境;(3) Zoophycos-Thalassinoides遗迹组合,出现在平均海平面至浪基面之间的浅海上部或较为闭塞的海湾潟湖沉积环境。依据这3种遗迹组合在各剖面上的变化特征和古水深,认为在豫西-晋中南地区太原组沉积期发生过2次较大规模的海侵。这一成果为精细研究华北西部地区太原期沉积环境演变规律及对比地层提供了生物遗迹学方面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盆地 太原组 遗迹组合 古水深 微量元素 碳同位素
下载PDF
雷达遥感穿透次地表获取残存信息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心源 刘浩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1年第1期57-59,共3页
分析了雷达波对干燥沙土的穿透深度δp 关系式并进行了理论计算 ,在阿拉善区可达 2 .82m以上的穿透深度 .利用美国航天飞机雷达遥感数据 ,进行穿透深度的实证分析 .该研究对于利用雷达遥感获取次地表残存信息进而进行古环境的分析具有... 分析了雷达波对干燥沙土的穿透深度δp 关系式并进行了理论计算 ,在阿拉善区可达 2 .82m以上的穿透深度 .利用美国航天飞机雷达遥感数据 ,进行穿透深度的实证分析 .该研究对于利用雷达遥感获取次地表残存信息进而进行古环境的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也充分表明雷达遥感在中国西北干旱区古环境研究中的巨大应用潜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达遥感技术 穿透深度 次地表残存信息 古环境重建 生态环境
下载PDF
海底构造运动的指示物——多金属结核中的CaCO_3/Fe_2O_3和MgCO_3/Fe_2O_3比值
12
作者 蔡毅华 罗尚德 +1 位作者 黄奕普 陈敏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25-230,共6页
研究了中太平洋 3个多金属结核中共 5个侧面CaCO3 /Fe2 O3 和MgCO3 /Fe2 O3 比值的深度分布 .根据CaCO3 的热力学性质 ,我们认为结核中的CaCO3 /Fe2 O3 比值与沉积物中的CaCO3 保存量类似 ,与古水深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关系 .结核中由表及... 研究了中太平洋 3个多金属结核中共 5个侧面CaCO3 /Fe2 O3 和MgCO3 /Fe2 O3 比值的深度分布 .根据CaCO3 的热力学性质 ,我们认为结核中的CaCO3 /Fe2 O3 比值与沉积物中的CaCO3 保存量类似 ,与古水深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关系 .结核中由表及里 ,CaCO3 /Fe2 O3 比值逐渐增大 ,说明结核所处海域 ,即中太平洋海盆的水深逐渐增大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中太平洋海盆的下降 ,因而结核中的CaCO3 /Fe2 O3 比值也许可以作为海底构造运动的指示物 .而MgCO3 /Fe2 O3 比值与其有着良好的一致性 ,说明其与CaCO3 /Fe2 O3 比值一样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CO3/Fe2O3比值 MgCO3/Fe2O3比值 多金属结核 中太平洋海盆 古水深 海底构造运动 碳酸钙 三氧化亚铁
下载PDF
强制水退背景下湖盆古水深变化特征探讨:以涠西南凹陷西部渐新世早期湖盆为例
13
作者 邹敏 孙莉 +4 位作者 王鹏 严曙梅 何维领 赵刚 卢志远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32-139,共8页
强制水退在地质历史时期普遍存在,但由于物源供应不匹配,地质记录较少,研究案例更少。以南海西北部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渐新世早期涠四段湖盆为研究对象,利用地震反射结构法开展了湖盆古水深恢复研究,明确了强制水退背景下古水深变化特... 强制水退在地质历史时期普遍存在,但由于物源供应不匹配,地质记录较少,研究案例更少。以南海西北部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渐新世早期涠四段湖盆为研究对象,利用地震反射结构法开展了湖盆古水深恢复研究,明确了强制水退背景下古水深变化特征,并进一步探讨了利用三角洲前积结构法研究古水深的恢复方法。研究表明,渐新世早期涠四段沉积时,涠西南凹陷物源充足,周缘发育大型下切河谷,凹陷内发育大型斜交前积反射结构,具有典型的强制水退特征,形成了较大规模的强制水退体系域。通过对典型前积剖面的精细解剖,识别出了强制水退体系域中的6个典型前积反射层。结合地震、钻井与砂泥岩压实系数,恢复出湖盆古水深介于111.2~286.5 m,平均为218.5 m。自湖盆边缘向中心方向,前积层的高度和倾角呈先缓慢增大后快速减小特征,表明湖盆古水深具有相似的变化特征。其中水深方面早期在230 m左右,至中晚期逐步加深至280 m左右,末期快速下降至110 m,相较最大水深变化幅度达61.5%;前积层倾角早期在10°左右,至中期达14.5°后逐步下降,末期快速变化至2.9°,倾角变化幅度达79.8%。结合区域地质研究认为涠四段沉积时经历的地质时期小于2 Ma,古水深与前积层倾角在不到2 Ma内快速剧烈变化,与强制水退特征基本一致,印证了地震反射结构的响应特征。从理论模型和恢复参数优化方面探讨了利用三角洲前积结构进行古水深恢复的可行性与未来研究方向。上述研究成果为丰富和完善强制水退背景下湖盆古水深变化特征的认识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制水退 古水深 渐新世早期 涠西南凹陷西部 湖盆
下载PDF
基于微量元素分析的古沉积背景重建——以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古近系安集海河组为例 被引量:19
14
作者 王彤 朱筱敏 +4 位作者 董艳蕾 陈贺贺 苏彬 刘宇 伍炜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3830-3851,共22页
作为沉积背景变化的敏感性指标,微量元素丰度及其比值对物源构造背景识别、沉积环境恢复和古气候重建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古近系安集海河组23件泥质岩类样品开展微量、稀土元素分析测试,结合岩心与薄片等相标志,完... 作为沉积背景变化的敏感性指标,微量元素丰度及其比值对物源构造背景识别、沉积环境恢复和古气候重建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古近系安集海河组23件泥质岩类样品开展微量、稀土元素分析测试,结合岩心与薄片等相标志,完成了研究区古沉积背景的恢复。研究表明:(1)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分配模式、微量元素上地幔标准化蛛网图以及Th/Sc-Zr/Sc、La/Yb-REE、La-Th-Sc判别图解综合分析指示,安集海河组沉积期物源供给较为稳定,物源区风化程度较高,再旋回及分选作用不明显;沉积物源主要来自上地壳的长英质岩石,母岩岩石类型以酸性火成岩为主,主要为大陆岛弧成因,扎伊尔山早石炭世侵入岩是可能的物源区;(2)元素Li、Sr、Sr/Ba和Th/U组合以及U/Th、δU、δCe、Ceanom和Ce/La组合指示,安集海河组沉积期表现为陆相半咸水的氧化型沉积环境,该沉积环境受古近纪系列热气候事件的影响,在极热气候背景下,湖盆水体蒸发强烈,湖平面略有下降且湖水浓缩,水体盐度增高,部分湖底沉积物因暴露水面而被氧化,该现象可在陆相红层的特殊沉积物中得到进一步印证;(3)纵向上,安集海河组Sr/Cu以及Cu和Cs含量变化整体呈上升趋势,反应气候的干旱程度不断增加,同时风化作用指数Rb/Cs整体呈下降趋势,表明受气候干旱的影响,该时期风化作用逐渐减弱。综上,安集海河组沉积期,研究区气候经历了由湿热向干热转变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量元素 物源 古水深 古盐度 氧化-还原条件 古气候
下载PDF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s of Accommodation and Sediment Accumulation during Transgressive to Highstand Stages as Reconstructed from a Latest Pleistocene to Holocene Sequence in the Intra-Arc Osaka Basin, Japan
15
作者 Fujio Masuda Natsumi Itomoto 《Open Journal of Geology》 2015年第1期28-37,共10页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s in accommodation (i.e., paleo-water depth) and sediment accumulation (amount of deposition) in the intra-arc Osaka Basin, Japan, were reconstructed from the post-glacial transgression t...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s in accommodation (i.e., paleo-water depth) and sediment accumulation (amount of deposition) in the intra-arc Osaka Basin, Japan, were reconstructed from the post-glacial transgression through the sea-level highstand, a total of 9000 years.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marine transgressive stage (about 11,000 cal y BP), paleo-water depths were shallow and the sediment accumulation was large. The area occupied by Osaka Bay gradually extended and sediment deposition decreased from 11,000 to 6000 cal y BP. During the period of maximum transgression (6000 - 5000 cal y BP), an inner bay, Kawachi Bay with a water depth of 5 - 10 m, was expanded in the inland eastern Osaka area, and paleo-water depths reached a maximum and depositional rates reached a minimum. During the subsequent highstand and small regression (about 5000 cal y BP to the present), however, deposition increased rapidly as a result of river delta and shoreline progradations. Regional differences were observed in accommodation and accumulation between the outer bay area and the inner bay area. During both the transgressive and regressive stages, deposition decreased in the inner bay area. In contrast, in the outer bay area and in the basin overall, deposition was high during the first part of the transgressive stage but it decreased during the maximum transgression, before reaching a maximum during the subsequent highstand and regression. During the regressive stage, fluvial delta progradation led to the formation of a thick sequence of delta body sediments. Sediment accumulation was 30% - 40% higher during the regressive stage than that during the transgressive st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COMMODATION HOLOCENE Osaka Plain paleo-depths Sediment Accumulation SEQUENCE STRATIGRAPHY
下载PDF
西湖凹陷平湖构造带平湖组沉积体系及层序地层研究 被引量:34
16
作者 蒋一鸣 邵龙义 +4 位作者 李帅 赵洪 康世龙 沈文超 易琦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41-153,共13页
根据钻井岩心、测井及地震等资料对西湖凹陷平湖构造带平湖组沉积体系及层序地层进行研究,并结合泥质岩地球化学特征对古盐度与古水深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以平湖组中部P7砂层组底面为界,其下为断陷期,断裂系统对沉积相分布具有控制... 根据钻井岩心、测井及地震等资料对西湖凹陷平湖构造带平湖组沉积体系及层序地层进行研究,并结合泥质岩地球化学特征对古盐度与古水深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以平湖组中部P7砂层组底面为界,其下为断陷期,断裂系统对沉积相分布具有控制作用;其上则为拗陷期,向上断裂系统对沉积相分布控制作用逐渐减弱,直至消失。研究区平湖组古盐度与古水深整体反映了振荡式水进、水退的沉积背景,该沉积时期主要以淡水沉积为特征,间歇发育半咸水沉积特征,水体深度一般为0~8 m,在平湖组三段沉积时期达到最大,近14 m。平湖组自下而上可以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Ⅰ—Ⅲ),分别对应平湖组五段、平湖组三—四段、平湖组一—二段,发育三角洲-潮坪沉积体系。层序Ⅰ沉积时期,受北东-南西向断裂影响,以三角洲沉积体系为特征,且断裂对沉积相展布具有控制作用;层序Ⅱ沉积时期,断裂活动减弱,地形逐渐被填平补齐,潮汐作用影响增大,潮坪沉积环境占主导地位,发育少量潮道和潮汐砂坝;层序Ⅲ沉积时期,海水逐渐退去,在宽缓斜坡背景下发育受潮汐影响的三角洲和潮坪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湖凹陷 平湖构造带 古盐度 古水深 沉积体系 层序地层
下载PDF
东濮凹陷北部沙河街组三段中亚段沉积环境分析 被引量:21
17
作者 李被 刘池洋 +3 位作者 黄雷 蒋飞虎 郭佩 鹿坤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27-239,共13页
东濮凹陷北部沙三中亚段广泛发育盐岩和烃源岩,这两个看似不能共存的物质却在这里互层共生。该时期研究区沉积特征为多盐韵律与多层烃源岩互层共生、连续沉积,单个盐韵律厚度从几米到十几米,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平面上,两者在... 东濮凹陷北部沙三中亚段广泛发育盐岩和烃源岩,这两个看似不能共存的物质却在这里互层共生。该时期研究区沉积特征为多盐韵律与多层烃源岩互层共生、连续沉积,单个盐韵律厚度从几米到十几米,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平面上,两者在湖盆沉积沉降中心共生;垂向上,高有机质丰度、好干酪根类型与高盐度地层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因而成为恢复古气候和古环境的重要研究对象。通过岩石学、古生物学以及Sr/Ba、B/Ga、(V+Ni+Mn)、Fe/Mn、Sr/Cu、Mg/Ca、V/(V+Ni)、稀土元素含量和氯同位素等方法对凹陷北部沙三中亚段的沉积环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凹陷北部沙三中亚段为深水沉积的还原环境,古盐度较高,达到半咸水-咸水沉积;微量元素和孢粉化石特征表明研究区沙三中亚段为温暖潮湿的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濮凹陷 沙三中亚段 沉积环境 古盐度 古气候 古水深 氧化还原环境
下载PDF
东营凹陷古近纪沙三中期超深水湖泊的研究 被引量:14
18
作者 钟建华 李勇 +13 位作者 邵珠福 陈彬 倪良田 肖淑明 赵海燕 王书宝 饶孟余 刘圣鑫 郝兵 孙宁亮 毛毳 李聪 田媛 林刚山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20-327,共8页
利用地震剖面和连井剖面,结合岩心和测井等资料,通过恢复三角洲前积层的高度,探讨东营凹陷古近纪沙三中时期三角洲沉积时的最大古水深。结果表明,东营凹陷沙三中时期发育了很好的建设性三角洲,尤以在牛庄洼陷一带前积层非常发育;五个地... 利用地震剖面和连井剖面,结合岩心和测井等资料,通过恢复三角洲前积层的高度,探讨东营凹陷古近纪沙三中时期三角洲沉积时的最大古水深。结果表明,东营凹陷沙三中时期发育了很好的建设性三角洲,尤以在牛庄洼陷一带前积层非常发育;五个地震剖面的统计结果揭示了三角洲前积层的平均高度在485 m,校正后反演的覆水深度在681 m,说明东营三角洲在形成时期的湖泊古水深可达485~681 m;三角洲前积层主要为一套细粒沉积,以灰色粉砂岩和暗色泥岩为主,粉砂岩中常含漂浮泥砾,是一种沿三角洲前缘斜坡发育的砂质碎屑流和浊流沉积,进一步反映了深水的沉积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水深 古湖泊 三角洲 沙河街 前积层 东营凹陷 古近系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丰凹陷LF14井中新世古水深变化及沉降特征 被引量:4
19
作者 薛力园 丁旋 +1 位作者 裴人傑 万晓樵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72-83,共12页
南海北部陆丰凹陷内LF14井记录了早中新世至早上新世的海相沉积地层。古水深重建结果显示研究井位在早中新世突然发生海侵,水深迅速上升至最大值275m,随后经数次波动,整体处于中—外陆架环境,共记录了5个完整的海侵—海退层序。回剥分... 南海北部陆丰凹陷内LF14井记录了早中新世至早上新世的海相沉积地层。古水深重建结果显示研究井位在早中新世突然发生海侵,水深迅速上升至最大值275m,随后经数次波动,整体处于中—外陆架环境,共记录了5个完整的海侵—海退层序。回剥分析方法重建的LF14井沉降史揭示了研究井位在中中新世(17.5—10Ma)处于快速沉降期,快速沉降导致的凹陷内沉积物的可容纳空间发育速率高和陆源物质供给充足是造成该阶段沉积速率高的两个重要因素;晚中新世—早上新世(10—4.53Ma)处于弱沉降期,推测东沙运动导致凹陷内的沉积物可容纳空间发育速率变小和陆源物质供给减少,造成该时期内研究井位沉积速率低。最后,依据定量重建的古水深变化在研究层段识别出一系列短暂存在的构造上升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孔虫 古水深 构造沉降 中新世 南海北部
下载PDF
南海北部晚渐新世与早中新世之交T60构造运动的古水深响应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乙晶 金海燕 +1 位作者 翦知湣 徐娟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9-87,共9页
本文采用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第368航次U1501站位井深264.0~331.1 m的样品,通过有孔虫壳体氧同位素地层和锶同位素定年,得出该段井深年龄为晚渐新世−早中新世20.3~32.0 Ma(地震反射不整合面T60的底部年龄在28~30.5 Ma左右)。T60构造... 本文采用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第368航次U1501站位井深264.0~331.1 m的样品,通过有孔虫壳体氧同位素地层和锶同位素定年,得出该段井深年龄为晚渐新世−早中新世20.3~32.0 Ma(地震反射不整合面T60的底部年龄在28~30.5 Ma左右)。T60构造运动之后,岩芯沉积物中有机碳含量、底栖有孔虫壳体稳定碳同位素δ^(13)C、浮游与底栖有孔虫碳同位素差值Δδ^(13)C_(P-B)指示海水表层生产力的降低;碳酸钙含量、有机碳/氮比值反映了陆源物质输入的减少;结合浮游有孔虫相对丰度以及底栖有孔虫的属种组合变化,共同揭示了南海北部在晚渐新世−早中新世时期,区域构造沉降运动导致了U1501站位在T60之后古水深逐步加深、离岸距离变远,相关结论从微体古生物学角度为认识T60构造事件及其沉积环境变化提供了科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T60 古水深 表层生产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