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 ka以来澳大利亚西北岸外沉积物源区风化的Mg同位素记录及其对澳洲古季风的响应
1
作者 可菲 徐建 +3 位作者 张鹏 包志安 马龙 宗春蕾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65-582,共18页
本文通过对IODP 363航次于澳大利亚西北岸外陆架上钻取的U1483站岩芯进行沉积物粒度、镁同位素以及主量元素成分等分析,重建200 ka以来帝汶海西南部沉积物输入演化及其指示的源区风化和侵蚀历史,探讨海洋沉积物中细粒硅质碎屑组分镁同... 本文通过对IODP 363航次于澳大利亚西北岸外陆架上钻取的U1483站岩芯进行沉积物粒度、镁同位素以及主量元素成分等分析,重建200 ka以来帝汶海西南部沉积物输入演化及其指示的源区风化和侵蚀历史,探讨海洋沉积物中细粒硅质碎屑组分镁同位素的古环境指示意义。U1483站陆源碎屑组分主要由黏土质粉砂组成,其δ^(26)Mg变化范围超过0.25‰。通过计算化学蚀变指数(chemical index of alteration,CIA)和两种物理侵蚀指标(包括陆源物质堆积速率和Ti/Ca比值),结果显示200 ka以来δ^(26)Mg指标与CIA具有非常一致的曲线形态。本文推测陆源碎屑组分的Mg同位素组成主要反映物源区大陆硅酸盐风化强度的变化,而受矿物学分选、岩性和早期成岩作用的影响较小。结合区域古气候记录,我们发现本研究中的风化和侵蚀记录与同一个站位已发表的澳洲夏季风降水和表层海水温度变化具有较好的耦合关系,而与赤道太平洋海平面变化的相关程度较低,反映了轨道时间尺度上沉积物所记录的物源区风化和侵蚀演化主要受控于澳洲古季风系统,表现为气候驱动型风化模式。本研究δ^(26)Mg指标的应用为我们理解区域大陆风化及其对气候演化的响应和反馈机制提供了全新的同位素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 镁同位素 陆源硅酸盐碎屑 帝汶海 澳洲古季风
下载PDF
150kaBP以来巴丹吉林沙漠东南区域地层序列的新研究 被引量:28
2
作者 李保生 高全洲 +3 位作者 阎满存 李云卓 董光荣 温小浩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57-465,共9页
巴丹吉林沙漠东南部边缘查格勒布鲁剖面中更新统/上更新统下部、上更新统下部/上更新统上部和上更新统上部/全新统的地质界线依次发生在59AGS/60L、39FD/40G和9L/10FD之沉积界面上。其时限依次大致为150kaBP、75kaBP和10kaBP,该剖面记录... 巴丹吉林沙漠东南部边缘查格勒布鲁剖面中更新统/上更新统下部、上更新统下部/上更新统上部和上更新统上部/全新统的地质界线依次发生在59AGS/60L、39FD/40G和9L/10FD之沉积界面上。其时限依次大致为150kaBP、75kaBP和10kaBP,该剖面记录了150kaBP以来25个旋回的沙漠与湖相等沉积交替变更的历史过程。通过该剖面粒度和SiO2、Al2O3、Fe2O3、FeO在地层中的分布特征、软体动物化石指示的古生态等综合研究表明,所述这些沉积旋回是自那时以来,在北半球冰期间冰期气候波动影响下,冬夏古季风往复更迭所导致的非季风沙区沙漠期与间沙漠期多次正逆交替演变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丹吉林沙漠 地层序列 南区 Al2O3 Fe2O3 中更新统 地质界线 沉积界面 历史过程 剖面记录 SiO2 分布特征 综合研究 动物化石 沉积旋回 波动影响 冰期气候 东南部 全新统 40G FeO 古生态 北半球 风沙区 古季风 下部
下载PDF
青藏高原第四纪泛湖期与古气候 被引量:56
3
作者 郑绵平 袁鹤然 +1 位作者 赵希涛 刘喜方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69-180,共12页
对青藏高原不同位置的17个湖区进行地质调查,并结合卫星照片和地形图解译的基础上,笔者对高原泛湖区形成时间、范围和古气候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青藏高原第四纪最晚的两次高湖面(溢流面)时间约为40~30/35ka和65~53ka;在该时段高原为巨... 对青藏高原不同位置的17个湖区进行地质调查,并结合卫星照片和地形图解译的基础上,笔者对高原泛湖区形成时间、范围和古气候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青藏高原第四纪最晚的两次高湖面(溢流面)时间约为40~30/35ka和65~53ka;在该时段高原为巨大的相互连通泛湖系所覆盖,总面积约达360000km2,湖水总体积约达53×108km3,分别较现代湖泊的总面积和总体积大38倍和659倍。在该泛湖期之前晚更新世还有3次高湖面:132~112ka、110~95ka和约91~72/83~75ka。说明青藏高原晚第四纪气候变化具有不稳定性和快速变化的特点。约40~30ka高湖面还出现在青藏高原以北腾格里沙漠,说明该时期存在特强的南亚夏季风;岁差周期20ka的太阳高辐射变化对位于地球低纬地带、高海拔地区的青藏高原有着特殊的重要性。在30ka前后,伴随青藏高原的快速抬升和古气候变冷,青藏高原周缘泛湖突然外泄,在短时间内巨量冰冷湖水倾泄入印度洋和西太平洋。该泛湖倾泄事件已造成高原周缘江、湖等环境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第四纪泛湖 古气候 古季风 泛湖倾泄事件
下载PDF
南海西南部晚更新世500ka以来的古海洋学特征 被引量:15
4
作者 郑范 李前裕 +4 位作者 陈木宏 邵磊 乔培军 成鑫荣 向荣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34-542,549,共10页
对湄公河口外MD01-2392孔浮游有孔虫的定量分析,并采用FP-12E转换函数、MAT现代类比法及温跃层转换函数的计算,结合氧同位素分析结果,揭示了南海南部晚更新世近500ka以来的古海洋学演化特征.发现冰期MIS12、MIS8、MIS2-4冬季表层水温明... 对湄公河口外MD01-2392孔浮游有孔虫的定量分析,并采用FP-12E转换函数、MAT现代类比法及温跃层转换函数的计算,结合氧同位素分析结果,揭示了南海南部晚更新世近500ka以来的古海洋学演化特征.发现冰期MIS12、MIS8、MIS2-4冬季表层水温明显高出相邻的间冰期,特别是间冰期MIS9、MIS5、MIS1表层水温都较低.温跃层在MIS5与MIS1最浅,MIS9其次.主要表现在浮游有孔虫深层高营养种的含量增高,表明上升流增强.间冰期的低水温很可能主要是由于上升流影响所致,当然表层盐度由于多雨而降低也可能影响到间冰期的水温估算.冰期时较高的表层水温,喜暖高盐型次表层种Pulleniatinaobliquiloculata的大量繁殖,说明冰期时南部海区受来自北部强冬季风的制约使上升流活动减弱,海平面降低后与邻区通道的关闭也造成水体置换明显减弱,可能有淡水盖层发育,最终导致上层海水分层增强和冬季表层水温保持相对较高.晚更新世时期的南海南部由于冰期低海平面造成半封闭的海盆环境和季风变化,是影响其浮游有孔虫对冰期旋回响应与北部和开放大洋不同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更新世 冰期旋回 浮游有孔虫 古水温 季风 南海 MD01-2392孔
下载PDF
桂林地区4万年来气候变化及其动力机制浅析 被引量:7
5
作者 李彬 袁道先 +2 位作者 林玉石 覃嘉铭 张美良 《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313-319,共7页
通过桂林灌阳响水岩 1号石笋的测年和O、C同位素的详细研究 ,得出了桂林地区 4万a来高分辨率的古气候变化的连续记录 ,并揭示了由末次冰期向全新世的突变过程和 3次与Heinrich事件 (H1 、H2 、H3)对应的气候突变事件。在此基础上 ,通过... 通过桂林灌阳响水岩 1号石笋的测年和O、C同位素的详细研究 ,得出了桂林地区 4万a来高分辨率的古气候变化的连续记录 ,并揭示了由末次冰期向全新世的突变过程和 3次与Heinrich事件 (H1 、H2 、H3)对应的气候突变事件。在此基础上 ,通过与GISP2冰芯记录、古海水表面温度记录、深海海底生物的O同位素记录和苏禄海沉积物O同位素记录的对比 ,认为我国古季风环流变化的直接动力机制是全球冰量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笋 古气候记录 季风环流变化机制 桂林
下载PDF
青藏高原腹地湖泊沉积对第四纪晚期古季风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6
6
作者 胡东生 张华京 +3 位作者 徐冰 李炳元 孔照辰 温景春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83-489,共7页
通过对青藏高原腹地的综合科学考察和对中心钻孔岩芯剖面的最新研究,用层序地层学与年代地层学和气候地层学相结合的方法,分辨出可可西里地区湖泊沉积记录(孔深7.25 m)的第四纪晚期距今3万余年以来的古气候变化,沉积物磁化率等因子综合... 通过对青藏高原腹地的综合科学考察和对中心钻孔岩芯剖面的最新研究,用层序地层学与年代地层学和气候地层学相结合的方法,分辨出可可西里地区湖泊沉积记录(孔深7.25 m)的第四纪晚期距今3万余年以来的古气候变化,沉积物磁化率等因子综合表征的高原古季风变化是波动发展的,发生在仙女木期地质环境事件中的季风活动具有强烈暴发的特点,是高原季风发展中的突变事件,而且地表热点效应对其起到了激发作用。综合分析的研究成果表明,它的变化频谱与激变因子及其运行机制是伴随着青藏高原地质效应的演变而发展的,为研究第四纪冰消期以来的气候变化提供了新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沉积气候记录 古季风变化频谱 第四纪晚冰期环境 青藏高原腹地
下载PDF
二十二万年以来东亚夏季风的千年尺度变化及其在不同时期的差异 被引量:13
7
作者 郭正堂 彭淑贞 +1 位作者 魏兰英 刘东生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299-305,共7页
本文采用游离铁和全铁的比值,建立了0.220MaB.P.以来长武黄土-古土壤序列的高分辨率古风化强度序列,揭示出0.220MaB.P.以来黄土高原古环境发生了一系列千年尺度的变化,且多数在同一剖面的磁化率记录上没有明显反映或反映较弱... 本文采用游离铁和全铁的比值,建立了0.220MaB.P.以来长武黄土-古土壤序列的高分辨率古风化强度序列,揭示出0.220MaB.P.以来黄土高原古环境发生了一系列千年尺度的变化,且多数在同一剖面的磁化率记录上没有明显反映或反映较弱。由于该地区冬季土壤温度低于0℃,化学风化的强度主要受控于夏季的温度和降水。据此我们认为,这种千年尺度的波动是东亚古夏季风强度变化的信号。此指标与格陵兰GRIP冰芯δ18O记录对比发现,二者在末次冰期有较好的吻合性,而夏季风在末次间冰期(深海氧同位素阶段5e)及以前的变化要平缓得多。因此,本文的结果显示出:0.220MaB.P.以来,东亚夏季风在千年尺度上的大幅度变化在末次冰期最为显著,此前则表现为一种较为稳定的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千年尺度变化 黄土-古土壤 序列 古风化 古气候
下载PDF
全新世以来滇西北地区天才湖粒度特征及古降水 被引量:30
8
作者 韩艳 肖霞云 +2 位作者 羊向东 张恩楼 萧家仪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99-1010,共12页
根据滇西北高山冰蚀湖泊——天才湖的地理位置与湖泊特征,探讨了天才湖粒度所代表的古气候意义,认为天才湖沉积物的粒度特征能有效地显示该地区古降水的变化历史。综合分析天才湖TCK1沉积钻孔的粒度指标,同时结合磁化率、烧失量指标,认... 根据滇西北高山冰蚀湖泊——天才湖的地理位置与湖泊特征,探讨了天才湖粒度所代表的古气候意义,认为天才湖沉积物的粒度特征能有效地显示该地区古降水的变化历史。综合分析天才湖TCK1沉积钻孔的粒度指标,同时结合磁化率、烧失量指标,认为全新世以来天才湖湖区的古降水经历了6个阶段,即11940~11240cal.aB.P.期间,降水强度整体相对较弱,降水量最少,气候较干旱;11240~10300cal.aB.P.期间,降水强度明显增加,降水量相对较丰富,气候较湿润;10300~8760cal.aB.P.期间,降水强度整体较弱,降水量相对较少,气候相对偏干,仅在9090~8850cal.aB.P.期间存在较强的降水事件;8760~7230cal.aB.P.期间,降水强度最大,降水量最丰富,气候最湿润;7230~2710cal.aB.P.期间,降水强度除在5350~5140cal.aB.P.期间有强降水外,其他时段降水强度都较弱,降水量总体偏少,气候较干旱,是一个气候状况比较稳定的时期;自2710cal.aB.P.以来,降水强度变化较大,存在4次明显的强弱交替时段,强降水时段对应降水量大、气候湿润,弱降水时段对应降水量小、气候偏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特征 古降水 西南季风 全新世 滇西北天才湖
下载PDF
晚更新世末期东亚季风活动与陆架区沉积环境变迁 被引量:5
9
作者 韩德亮 于洪军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911-915,共5页
从距今 18 0 0 0年的最后冰期最盛时期到距今 10 0 0 0年开始的全新世海侵 ,全球气侯发生过急剧的变化。位于亚洲东部的古季风活动也经历了盛衰变化。大量的钻孔及浅地层剖面分析资料已经证实 ,冰期最盛时期陆架区古季风活动加强 ,陆架... 从距今 18 0 0 0年的最后冰期最盛时期到距今 10 0 0 0年开始的全新世海侵 ,全球气侯发生过急剧的变化。位于亚洲东部的古季风活动也经历了盛衰变化。大量的钻孔及浅地层剖面分析资料已经证实 ,冰期最盛时期陆架区古季风活动加强 ,陆架出现了沙漠环境与黄土沉积。当冰期结束 ,气候转暖 ,冬季风减弱之际 ,南黄海陆架及长江三角洲一带的沙漠与黄土分布范围也随之缩小 ,原先的沙漠活动区变成了黄土分布区 ,也就是所谓硬粘土沉积区。随着古季风活动的进一步衰退和海面的不断升高 ,来自陆架区的东北风变为冷湿气流。长江三角洲地区和陆架上出现了有利于沼泽发育的环境 ,全新世海侵把泥炭层淹没。陆架区晚更新世末期以来的地层中出现沙层、硬粘土和泥炭层的沉积序列 ,即“三元沉积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季风 沙漠环境 黄土 泥炭 晚更新世 东亚季风 沉积环境
下载PDF
西峰剖面午城黄土古风化强度变化与早更新世季风环境演化 被引量:19
10
作者 周鑫 郭正堂 +4 位作者 彭淑贞 郝青振 肖国桥 葛俊逸 秦利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45-650,共6页
游离铁(FeD)/全铁(FeT)比值被土壤学界用来反映土壤化学风化强度,并已在风尘堆积的古环境研究中得到较好应用。然而,迄今对第四纪黄土古风化强度的研究多集中于中更新世以来的序列,只有少数剖面的分析包含午城黄土。文章基于西峰剖面66... 游离铁(FeD)/全铁(FeT)比值被土壤学界用来反映土壤化学风化强度,并已在风尘堆积的古环境研究中得到较好应用。然而,迄今对第四纪黄土古风化强度的研究多集中于中更新世以来的序列,只有少数剖面的分析包含午城黄土。文章基于西峰剖面661个样品的FeD和FeT分析,建立了该剖面午城黄土的古风化强度序列,并与剖面原有1·2Ma以来的序列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早更新世古土壤的风化强度与后期相比总体较低,而黄土层的风化强度总体偏高,反映了较小的冰期-间冰期反差;古风化强度的波动总体上与深海氧同位素有较好的一致性,体现了全球冰量变化对我国北方季风环境的控制。2·6~1·6Ma期间,古土壤的平均风化强度在整个第四纪最低,指示了较弱的夏季风环境效应。从约1·6Ma开始到1·2Ma,古土壤和黄土层的风化强度均增加,并开始有较显著的约100ka周期。这些特征在深海氧同位素记录中没有表现,而与热带地区一些环境特征相吻合,从而指示了低纬过程对我国北方早更新世季风环境的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午城黄土 FeD/FeT 古风化强度 夏季风
下载PDF
“Greatest lake period” and its palaeo-environment on the Tibetan Plateau 被引量:7
11
作者 LI Bing-yuan, ZHU Li-ping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AS, Beijing 100101, China)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01年第1期34-42,共9页
The “greatest lake period” means that the lakes are in the stage of their maximum areas. As the paleo lake shorelines are 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 lake basins on the Tibetan Plateau, the lake areas during the “gre... The “greatest lake period” means that the lakes are in the stage of their maximum areas. As the paleo lake shorelines are 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 lake basins on the Tibetan Plateau, the lake areas during the “greatest lake period” may be inferred by the last highest lake shorelines. They are several, even tens times larger than that at present. According to the analyses of tens of lakes on the Plateau, most dating data fell into the range of 40-25 ka BP, some lasted to 20 ka BP. It was corresponded to the stage 3 of marine isotope and interstitial of last glaciation. The occurrence of maximum areas of lakes marked the very humid period on the Plateau and was also related to the stronger summer monsoon during that peri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betan Plateau greatest lake period highest lake levels interstitial of last glaciation paleo-monsoon
下载PDF
中国陆架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最新进展 被引量:5
12
作者 于洪军 刘敬圃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1995年第6期531-536,共6页
自本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的陆架地质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90年代以来对于晚第四纪的陆架环境的研究,出现以“陆架沙漠化”为首的一系列最新理论和重大发现。综述和总结了这一领域的最新成就:①末次冰期盛时中国... 自本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的陆架地质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90年代以来对于晚第四纪的陆架环境的研究,出现以“陆架沙漠化”为首的一系列最新理论和重大发现。综述和总结了这一领域的最新成就:①末次冰期盛时中国陆架区的环境演变特点;②末次冰期盛时出露的陆架平原上的沙漠化现象、成因及证据;③陆架区海底埋藏黄土的发现与沿岸出露黄土的对比分析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架 第四纪 地质学 季风 陆架沙漠化
下载PDF
The Quaternary Pan-lake (Overflow) Period and Paleoclimate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被引量:3
13
作者 ZHENG Mianping YUAN Heran +1 位作者 ZHAO Xitao LIU Xifa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5年第6期821-834,共14页
Lake geomorphology and high-level lacustrine deposits since the mid-late Pleistocene are well preserved in lakes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According to geological surveys of 17 lake districts in different location... Lake geomorphology and high-level lacustrine deposits since the mid-late Pleistocene are well preserved in lakes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According to geological surveys of 17 lake districts in different locations of the plateau, combined with interpretations of satellite images and topographic maps, the authors studied the timing of formation and scopes of the pan-lake areas of the plateau and their paleoclimate. The latest two high lake levels (overflow surfaces)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in the Quaternary occurred at N40 to 30/35 ka and N65 to 53 ka respectively. In these time intervals, the plateau was covered by huge interconnected pan-lake systems with a total area of -36 km^2 and a total volume of lake water of 〉530 million km^2, which are about 38 times and 659 times larger than those of the modern lakes respectively. Before this pan-lake period in the late Pleistocene, there had been three high lake levels that occurred at N 132-112 ka, 110-95 ka and 91-72/-83-75 ka respectively, suggesting that the late Quaternary climate on the plateau was unstable and changed rapidly. The -40-30 ka high lake level also appeared in the Tengger desert north of the plateau, suggesting that there existed very strong summer monsoons from South Asia then; the variation in solar radiation with a 20,000 precessional period has special importance for the high-altitude Qinghai-Tibet Plateau in the low-latitude zone of the Earth. Around 30 ka, the pan-lakes at the peripheries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drained out suddenly with rapid uplift of the plateau and cooling. In a short time the huge amount of cold lake water emptied into the Indian Ocean and Western Pacific. The draining event of the pan-lakes brought about the environmental changes of rivers and lakes at peripheries of the platea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inghai-Tibet Plateau Quaternary pan-lake PALEOCLIMATE paleo-monsoon draining event of pan-lakes
下载PDF
早更新世东山古湖氯离子含量变化与季风演化 被引量:18
14
作者 奚晓霞 穆德芬 +1 位作者 方小敏 李吉均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25-130,共6页
高分辨率东山古湖沉积物(22~166MaBP)中氯离子含量变化表明,早更新世早期亚洲季风已稳定建立,其变化较小。早期(262~185MaBP)较干;中期(185~17MaBP)出现大湿润期,氯离子含量最低;... 高分辨率东山古湖沉积物(22~166MaBP)中氯离子含量变化表明,早更新世早期亚洲季风已稳定建立,其变化较小。早期(262~185MaBP)较干;中期(185~17MaBP)出现大湿润期,氯离子含量最低;晚期(17~166MaBP)再度变干。每个阶段中,季风还存在约2×104a的短周期波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湖 氯离子 早更新世 季风演化 含量变化
下载PDF
LGM时期气候背景下中国区域植被变化对东亚夏季降水影响的模拟 被引量:7
15
作者 韩余 赵平 周国兵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071-1077,共7页
利用CCM3/NCAR全球气候模式在21 kaB.P.(2.1万年前)的末次盛冰期(LGM)气候背景下,对中国区域植被变化对夏季(6~7月)东亚季风降水的影响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在LGM时期气候背景下,植被退化会使得中国东南部夏季降水减少,其中东南沿海减... 利用CCM3/NCAR全球气候模式在21 kaB.P.(2.1万年前)的末次盛冰期(LGM)气候背景下,对中国区域植被变化对夏季(6~7月)东亚季风降水的影响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在LGM时期气候背景下,植被退化会使得中国东南部夏季降水减少,其中东南沿海减少超过20mm,而在100°E以东的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降水增加,其中心值大于50mm,从而导致降水南少北多的现象,植被的这种影响可以从物理上得到解释。在LGM气候背景下,植被退化在暖季起着增温的作用,即通过影响地表热状况使夏季大陆增温,增强了夏季东亚大陆与其周边海域的热力差异,从而使夏季东亚地区的西南风增强,35°~45°N的北方地区对流层低层的空气辐合和对流层上升运动加强,伴随着在30°N以南的中国南方地区出现异常下沉运动;同时,西南季风的加强也导致夏季在30°~40°N之间的华北地区低层水汽输送加大。在这些因子的共同作用下,中国北方夏季降水增多,而东南部降水减少。这些结果说明使用LGM时期中国区域不同的重建植被资料可以对东亚季风气候模拟产生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重建可信度高的东亚植被对于降低对气候模拟的不确定性是十分重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末次盛冰期 气候模拟 植被变化 东亚夏季风 降水
下载PDF
南海北部晚第四纪颗石藻生产力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6
作者 贺娟 李丽 +1 位作者 王慧 赵美训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9-16,共8页
通过对南海北部MD05-2904岩心进行有机地球化学分析,以长链不饱和烯酮作为颗石藻生产力的替代性指标,讨论颗石藻生产力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260ka以来,颗石藻生产力有着明显的冰期/间冰期变化:冰期高,间冰期低;冰阶高,间冰阶低... 通过对南海北部MD05-2904岩心进行有机地球化学分析,以长链不饱和烯酮作为颗石藻生产力的替代性指标,讨论颗石藻生产力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260ka以来,颗石藻生产力有着明显的冰期/间冰期变化:冰期高,间冰期低;冰阶高,间冰阶低;在轨道尺度上岁差周期明显,反映出太阳辐射、东亚季风对颗石藻生产力在长期尺度上起调控作用;而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河流输送的营养盐对本区海洋初级生产力的影响可能也较大;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同时认为,在地质历史上沉积速率变化大的区域,对生物标记物的含量和堆积速率的对比讨论,更有利于反映生产力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生产力 冰期/间冰期 东亚季风 岁差 南海北部
下载PDF
黄土高原东南部黄土记录的全新世东亚季风变化 被引量:5
17
作者 许晨曦 郝青振 +4 位作者 杨石岭 赵淑君 周鑫 葛俊逸 肖国桥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11年第2期175-184,共10页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未来东亚季风的变化一直备受关注,而东亚季风演化规律的研究能够为未来的预测提供重要基础。黄土-古土壤序列几乎连续地记录了古东亚季风变化的信息,本文选取黄土高原东南部的荥阳、偃师、灵宝、吉县、丁村五个剖面进...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未来东亚季风的变化一直备受关注,而东亚季风演化规律的研究能够为未来的预测提供重要基础。黄土-古土壤序列几乎连续地记录了古东亚季风变化的信息,本文选取黄土高原东南部的荥阳、偃师、灵宝、吉县、丁村五个剖面进行磁化率和古风化强度分析,重建了黄土高原东南部两万年以来的东亚夏季风演化历史:18~12 ka B.P.,季风强度较弱;12~10 ka B.P.,季风强度显著增强;10~6 ka B.P.,季风强度最强;6 ka B.P.以后季风强度逐渐减弱。对比发现黄土高原东南缘全新世东亚夏季风的演化与东亚季风区不同纬度代表性记录基本同步,没有显著的区域性差别;东亚夏季风变化主要受控于北半球低纬太阳辐射,但存在明显滞后。同时发现全新世古土壤磁化率与古风化强度峰值在地层中的位置往往不一致,在风化较强的地区,古风化强度最大值位置偏下,两个指标相比,古风化强度能够更客观地反映东亚夏季风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磁化率 风化强度 东亚夏季风
下载PDF
Seven million-year iron geochemistry record from a thick eolian red clay-loess sequence in Chinese Loess Plateau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paleomonsoon evolution 被引量:9
18
作者 Shiling Yang Zhongli Di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1年第4期337-341,共5页
Recently, the Tertiary red clay sequence underlying Pleistocene loess 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The remarkable progress is the recognition that the Tertiary red clay sequence is also wind-blown in origin, thus pro... Recently, the Tertiary red clay sequence underlying Pleistocene loess 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The remarkable progress is the recognition that the Tertiary red clay sequence is also wind-blown in origin, thus providing a good opportunity to reconstruct long-term monsoon changes. In contrast to the loess deposits, the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and the pedogenic characteristics are almost independent of each other in the red clay, thus challenging the validity of the readily measurable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in describing the monsoon history recorded by the red clay. With the objective to address the long-term East Asia summer monsoon evolution, the free to total Fe2O3 ratios were calculated in a continuous eolian red clay-loess sequence at Lingtai,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 which has a thickness of 305 m and a basal age of 7.0 Ma. The seven million-year Fe2O3 ratio record from the red clay-loess sequence indicates that (i) variations of the free to total Fe2O3 ratios of the loess can correl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d clay-loess SEQUENCE free to total Fe2O3 ratios paleo-monsoon.
原文传递
中国年降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东亚夏季风的关系 被引量:18
19
作者 陆龙骅 张德二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7-107,共11页
利用中国1951~2010年652站年降水资料和7种东亚夏季风和1种冬季风指数,通过多项数学统计诊断分析,来研究中国年降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东亚夏季风指数的关系。结果表明,这60年间全国总平均年降水量未呈现显著的时间变化趋势,但区... 利用中国1951~2010年652站年降水资料和7种东亚夏季风和1种冬季风指数,通过多项数学统计诊断分析,来研究中国年降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东亚夏季风指数的关系。结果表明,这60年间全国总平均年降水量未呈现显著的时间变化趋势,但区域间的差异大。聚类分析可提供较客观的降水分区,据554站无缺测降水资料的聚类结果,将全国分成14个主要降水区,各区之间降水变化的差异显著。由7种夏季风指数与14个区的平均年降水量(1951~2010年)的相关系数可见,其中4种夏季风指数与14个区的年降水量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有3种指数只与14区中的2~3个区有显著负相关,它们并不能指示其他区域的或整个中国东部的降水变化。中国东部地区的夏季降水分布与东亚夏季风强度变化关系十分复杂,不能仅由降水的多少来认定夏季风的强弱,更不能用任意单个地点的降水记录来表示整个中国东部的干湿状况和夏季风的强度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降水变化 东亚季风 夏季风指数古季风推断 降水分区 聚类分析
原文传递
中国黄土-古土壤序列与古全球变化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郭正堂 刘东生 《中国科学基金》 CSCD 2000年第2期81-85,共5页
在近年来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简要介绍了中国黄土-古土壤序列及第三纪红土在古全球变化研究中若干方面的贡献。成果表明,中国北方风尘堆积在古全球环境演化研究的许多方面具有其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
关键词 黄土 古土壤 地层学 古全球变化研究 中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