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Quaternary Pan-lake (Overflow) Period and Paleoclimate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被引量:3
1
作者 ZHENG Mianping YUAN Heran +1 位作者 ZHAO Xitao LIU Xifa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5年第6期821-834,共14页
Lake geomorphology and high-level lacustrine deposits since the mid-late Pleistocene are well preserved in lakes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According to geological surveys of 17 lake districts in different location... Lake geomorphology and high-level lacustrine deposits since the mid-late Pleistocene are well preserved in lakes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According to geological surveys of 17 lake districts in different locations of the plateau, combined with interpretations of satellite images and topographic maps, the authors studied the timing of formation and scopes of the pan-lake areas of the plateau and their paleoclimate. The latest two high lake levels (overflow surfaces)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in the Quaternary occurred at N40 to 30/35 ka and N65 to 53 ka respectively. In these time intervals, the plateau was covered by huge interconnected pan-lake systems with a total area of -36 km^2 and a total volume of lake water of 〉530 million km^2, which are about 38 times and 659 times larger than those of the modern lakes respectively. Before this pan-lake period in the late Pleistocene, there had been three high lake levels that occurred at N 132-112 ka, 110-95 ka and 91-72/-83-75 ka respectively, suggesting that the late Quaternary climate on the plateau was unstable and changed rapidly. The -40-30 ka high lake level also appeared in the Tengger desert north of the plateau, suggesting that there existed very strong summer monsoons from South Asia then; the variation in solar radiation with a 20,000 precessional period has special importance for the high-altitude Qinghai-Tibet Plateau in the low-latitude zone of the Earth. Around 30 ka, the pan-lakes at the peripheries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drained out suddenly with rapid uplift of the plateau and cooling. In a short time the huge amount of cold lake water emptied into the Indian Ocean and Western Pacific. The draining event of the pan-lakes brought about the environmental changes of rivers and lakes at peripheries of the platea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inghai-Tibet Plateau Quaternary pan-lake PALEOCLIMATE paleo-monsoon draining event of pan-lakes
下载PDF
Evidence of the Pan-Lake Stage in the Period of 40-28 ka B.P.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被引量:23
2
作者 ZHENG Mianping, MENG Yifeng and Wei LejunResearch & Development Center of Saline Lake and Epithermal Deposits,Chinese Academy of Geolog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37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0年第2期266-272,共7页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is one of major saline lake regions in China, where saline lakes are widespread and constitute an important object of researches on the palaeoclimatic change in the region. On the basis of co...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is one of major saline lake regions in China, where saline lakes are widespread and constitute an important object of researches on the palaeoclimatic change in the region. On the basis of 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s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lake's surface and sediments on the plateau, the authors have further demonstrated the existence of a pan-lake stage (river and lake flooding stage)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during the period of about 40+-28 ka B.P. and analyzed the palaeoclima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an-lake period and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ancient monsoons and the uplift of the plateau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Quaterna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inghai-Tibet plateau Late Pleistocene pan-lake event PALAEOCLIMATE
下载PDF
Holocene high lake-levels and pan-lake period on Badain Jaran Desert 被引量:22
3
作者 WANG NaiAng NING Kai +3 位作者 LI ZhuoLun WANG YiXin JIA Peng MA Li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8期1633-1641,共9页
Many lakes exist in southeastern Badain Jaran Desert and its hinterland, including 110 perennial lakes and some seasonal or extinct lakes. Geomorphological, sedimentological, and bioglyph evidence obtained from field ... Many lakes exist in southeastern Badain Jaran Desert and its hinterland, including 110 perennial lakes and some seasonal or extinct lakes. Geomorphological, sedimentological, and bioglyph evidence obtained from field investigations on Badain Jaran Desert lake group, alongside measurements and dating performed on lake relic, prove that these lakes expanded while the climate was relatively wet during early and middle Holocene. The dating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pan-lake period of the Badain Jaran Desert began at 10 cal kyr BP, before which the limnic peat period occurred(11–10 cal kyr BP). Many lakes reached their maximal water-level during 8.6–6.3 cal kyr BP and retreated or dried up in the late Holocene(about 3.5–0 cal kyr BP). During that period, the precipitation at Badain Jaran Desert may have reached 200 mm yr^(-1) for 7.7–5.3 cal kyr BP, inferred from both the age and precipitation rate of calcareous root tubes. The water balance calculation shows that wetter and warmer climate and the increase of underground water recharge were key factors in maintaining and developing the lake group at both centennial and millennial time scales. Furthermore, lake surface expansion and the increasing fresh water availability set the background for the prosperous prehistoric cul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dain Jaran Desert HOLOCENE High lake-level pan-lake period Peat period Water balance Prehistoric culture
原文传递
旅游发展引发的工矿区空间重构——以徐州市潘安湖区域为例
4
作者 姜海霞 渠爱雪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2期16-22,共7页
旅游发展是推动工矿区空间重构的重要手段.在旅游发展背景下,以徐州市潘安湖工矿区为例,分析旅游开发建设推动传统工矿区空间重构的过程、特征及驱动机制.研究发现:潘安湖工矿区的旅游发展经历了萌芽、起步、发展和稳定4个阶段.伴随区... 旅游发展是推动工矿区空间重构的重要手段.在旅游发展背景下,以徐州市潘安湖工矿区为例,分析旅游开发建设推动传统工矿区空间重构的过程、特征及驱动机制.研究发现:潘安湖工矿区的旅游发展经历了萌芽、起步、发展和稳定4个阶段.伴随区域旅游发展过程的推进,工矿区空间重构的特征表现为3个方面:一是城镇用地扩张,耕地减少,但自然空间的乡村性特征仍然较为突出,并随着生态修复与生态重建,生态空间扩大;二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生活类和生态旅游服务业快速发展,服务业产业呈集聚分布;三是生态环境宜居,生活质量提升,休闲娱乐设施不断完善,居民生活品质提升.潘安湖区域工矿区的空间重构是区域资源环境变迁、政府主导规划、社会资本注入和城乡融合需求综合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发展 工矿区 空间重构 潘安湖区域
下载PDF
基于SAR的触底湖冰遥感研究进展
5
作者 李彦妮 刘万青 黄昌 《冰川冻土》 CSCD 2024年第3期754-762,共9页
湖冰的变化是区域乃至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指示器。已有研究大多关注于湖冰的物候,或表层冻结的类型,而对其纵向的类型(浮冰和触底冰)关注相对较少。相对于浮冰,触底冰能够在整个封冻期对湖底基质提供0℃以下的保护环境,延滞湖底冻土融... 湖冰的变化是区域乃至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指示器。已有研究大多关注于湖冰的物候,或表层冻结的类型,而对其纵向的类型(浮冰和触底冰)关注相对较少。相对于浮冰,触底冰能够在整个封冻期对湖底基质提供0℃以下的保护环境,延滞湖底冻土融区的发育及碳排放等,因此,准确识别和分类浮冰和触底冰对于冰冻圈多个领域的研究均有重要意义。星载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R)为大范围识别和周期性监测湖冰类型及其变化提供了先进的手段。近年来,随着遥感技术特别是合成孔径雷达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遥感数据的种类日益多样化,时空分辨率显著提高,给湖冰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目前,对湖冰的遥感研究大多集中在湖冰的物候或厚度上,而对湖冰的纵向发育(能否触底)关注较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关于利用合成孔径雷达遥感识别触底湖冰的文献综述。因此,有必要全面系统地回顾该领域的研究进展,总结取得的成就,找出存在的问题和挑战,进一步推动SAR数据在快速湖冰监测中的应用,为相关的气候变化和湖泊生态研究提供支持。本文对SAR遥感识别触底冰和浮冰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全面综述,阐明其识别的基本原理和常用的方法,并梳理了湖冰类型识别对相关研究的支撑作用和指示意义。研究表明:(1)浮冰的后向散射增强主要由冰水界面的高粗糙度和气泡导致,但在不同的波长下,两者分别能够产生的后向散射增量仍有待进一步研究;(2)识别方法从阈值法逐步发展到面向对象分割、时间序列聚类,以及机器学习等,然而,识别精度仍受冰面融水、积雪覆盖、湖泊边界精度等因素影响;(3)触底湖冰的产生能够体现封冻期湖冰的纵向发育过程,因此可以反映冰厚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以及触底湖冰对不同深度湖泊底部冻土层的影响,这对气候、生态,以及淡水资源研究等具有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孔径雷达 湖冰类型 触底冰 浮冰 气候变化 泛北极地区
下载PDF
衡水湖水面蒸发量变化特征分析
6
作者 袁子琦 《海河水利》 2024年第3期83-85,88,共4页
中国常用观测水面蒸发仪器有E601型、20 m^(2)和20 cm口径蒸发皿等,实验资料显示,大水体水面蒸发皿观测数据与天然水体蒸发量相比误差较小,可忽略不计。利用衡水水文实验站20 m^(2)蒸发皿观测数据,同步计算出衡水湖水面蒸发量,分析其变... 中国常用观测水面蒸发仪器有E601型、20 m^(2)和20 cm口径蒸发皿等,实验资料显示,大水体水面蒸发皿观测数据与天然水体蒸发量相比误差较小,可忽略不计。利用衡水水文实验站20 m^(2)蒸发皿观测数据,同步计算出衡水湖水面蒸发量,分析其变化特征,得出衡水湖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为3 187万m^(3),极值差572.1万m^(3),极值比1.20,变差系数0.06。水面蒸发量是水量平衡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大水体蒸发皿观测数据计算分析水面蒸发量,对水平衡计算及水资源规划等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面蒸发量 衡水湖 20 m^(2)水面蒸发皿 大水体水面蒸发皿
下载PDF
湖泊蒸发观测与计算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2
7
作者 崔逸凡 刘元波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501-1515,共15页
湖泊蒸发是连接湖泊水分循环与能量平衡的关键纽带之一,认识湖泊蒸发过程对于理解湖-气间相互作用机制十分重要。然而,由于湖泊的形态结构、地理位置和气候背景不同,各湖泊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蒸发特征不同。湖泊蒸发存在复杂的物理驱动... 湖泊蒸发是连接湖泊水分循环与能量平衡的关键纽带之一,认识湖泊蒸发过程对于理解湖-气间相互作用机制十分重要。然而,由于湖泊的形态结构、地理位置和气候背景不同,各湖泊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蒸发特征不同。湖泊蒸发存在复杂的物理驱动过程、时间尺度相关的反馈以及空间异质性。准确地捕捉并量化湖泊蒸发过程,仍是湖沼学、水文学和气象学等学科的重要研究内容。本文首先介绍了湖泊蒸发的主要观测手段,然后概述了湖泊蒸发在日内、季节、年际、年代际四种不同时间尺度的变化特征;梳理了不同时间尺度各要素对湖泊蒸发的影响,以及湖泊蒸发与湖泊面积和深度等形态结构特性及纬度和海拔等地理因素之间的关系;对自涡度相关技术等高精度仪器应用以来的湖泊蒸发研究进展做出了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 蒸发 涡度相关系统 蒸发皿 时间尺度 影响因素
下载PDF
21世纪以来泛北极湖泊水位变化时空特征及原因探讨
8
作者 梁新歌 王涵 +1 位作者 赵爽 宋春桥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111-2122,共12页
在全球气候变暖和极端气候事件增加的背景下,流域水文循环过程受到的影响越来越强烈,导致湖泊水位变化表现出复杂的时空特征。而泛北极地区是地球上湖泊数量与面积分布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该地区湖泊对气候变化响应非常敏感。因此,了解... 在全球气候变暖和极端气候事件增加的背景下,流域水文循环过程受到的影响越来越强烈,导致湖泊水位变化表现出复杂的时空特征。而泛北极地区是地球上湖泊数量与面积分布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该地区湖泊对气候变化响应非常敏感。因此,了解这些湖泊近期水文变化特征十分必要。本研究共搜集了36个泛北极大型湖泊(>500 km^(2))基于遥感或站点观测的近20年水位数据,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本文使用线性回归模型来估算湖泊水位的变化趋势,进而利用皮尔逊相关分析了其主要水文影响变量和大气环流机制,并运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探讨了水位突变的原因。结果表明,泛北极湖泊的水位整体上呈现不同程度上升(平均速率为0.013 m/a),有23个(64%)湖泊的水位呈上升趋势;研究湖泊中有10个通过90%统计显著性检验。其中,水位上升速率最大的湖泊是位于哈萨克斯坦的腾吉兹湖,上升速率为0.078 m/a。泛北极湖泊水位的波动主要与径流有关,有19个(53%)湖泊的水位波动与径流的增加更为相关;相比而言,位于亚洲的极地湖泊水位的上升与流域蒸发的降低显著相关,尤其是库苏古尔湖。从区域大气环流影响来看,泛北极湖泊水位变化主要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有关,其次是北极涛动和北大西洋涛动。本研究有助于加深对泛北极湖泊近20年水位变化规律及气候影响特征的科学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位 泛北极 湖泊 气候变化 大气环流
下载PDF
玻利维亚科伊帕萨盐湖卤水吸附提锂后尾液自然蒸发实验研究
9
作者 权彩兄 余明祥 +1 位作者 陈元军 任元成 《盐科学与化工》 CAS 2023年第12期22-25,30,共5页
文章依据K^(+)、Na^(+)、Mg^(2+)∥Cl^(-)、SO_(4)^(2-)-H_(2)O五元体系介稳相图,对玻利维亚科伊帕萨盐湖卤水吸附提锂后尾液进行自然蒸发实验研究及相图分析,确定盐湖卤水吸附后尾液盐类结晶析出顺序和各阶段的分离点,为该盐湖卤水的... 文章依据K^(+)、Na^(+)、Mg^(2+)∥Cl^(-)、SO_(4)^(2-)-H_(2)O五元体系介稳相图,对玻利维亚科伊帕萨盐湖卤水吸附提锂后尾液进行自然蒸发实验研究及相图分析,确定盐湖卤水吸附后尾液盐类结晶析出顺序和各阶段的分离点,为该盐湖卤水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湖 卤水 相图 盐田 光卤石矿
下载PDF
青藏高原第四纪泛湖期与古气候 被引量:57
10
作者 郑绵平 袁鹤然 +1 位作者 赵希涛 刘喜方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69-180,共12页
对青藏高原不同位置的17个湖区进行地质调查,并结合卫星照片和地形图解译的基础上,笔者对高原泛湖区形成时间、范围和古气候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青藏高原第四纪最晚的两次高湖面(溢流面)时间约为40~30/35ka和65~53ka;在该时段高原为巨... 对青藏高原不同位置的17个湖区进行地质调查,并结合卫星照片和地形图解译的基础上,笔者对高原泛湖区形成时间、范围和古气候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青藏高原第四纪最晚的两次高湖面(溢流面)时间约为40~30/35ka和65~53ka;在该时段高原为巨大的相互连通泛湖系所覆盖,总面积约达360000km2,湖水总体积约达53×108km3,分别较现代湖泊的总面积和总体积大38倍和659倍。在该泛湖期之前晚更新世还有3次高湖面:132~112ka、110~95ka和约91~72/83~75ka。说明青藏高原晚第四纪气候变化具有不稳定性和快速变化的特点。约40~30ka高湖面还出现在青藏高原以北腾格里沙漠,说明该时期存在特强的南亚夏季风;岁差周期20ka的太阳高辐射变化对位于地球低纬地带、高海拔地区的青藏高原有着特殊的重要性。在30ka前后,伴随青藏高原的快速抬升和古气候变冷,青藏高原周缘泛湖突然外泄,在短时间内巨量冰冷湖水倾泄入印度洋和西太平洋。该泛湖倾泄事件已造成高原周缘江、湖等环境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第四纪泛湖 古气候 古季风 泛湖倾泄事件
下载PDF
40kaBP来亚非季风演化趋势及青藏高原泛湖期 被引量:16
11
作者 贾玉连 施雅风 +2 位作者 马春梅 申洪源 吴敬禄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829-840,共12页
基于18个黄土/古土壤序列(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与27个湖泊沉积序列(青藏高原、新疆、云南与赤道非洲及其以北的非洲季风区)对比分析了东亚季风区、印度季风区与非洲季风区40 ka以来的区域环境演变特征.结果显示:上述区域在对应岁差周期... 基于18个黄土/古土壤序列(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与27个湖泊沉积序列(青藏高原、新疆、云南与赤道非洲及其以北的非洲季风区)对比分析了东亚季风区、印度季风区与非洲季风区40 ka以来的区域环境演变特征.结果显示:上述区域在对应岁差周期的高太阳辐射阶段,也就是40~24 kaBP与14~4 kaBP分别经历了一次环境湿润期,而在末次冰期最盛期,除中国云南、青藏高原及新疆部分地区外,其他地区则较为干燥.青藏高原及其北侧的新疆区,40~24 kaBP比14~4 kaBP气候更为湿润,湖泊呈现40 ka以来的最高最大湖面,高原进入一次泛湖期.而非洲区及黄土高原,则与此相反;14~4 kaBP气候比40~24 kaBP更为湿润、适宜,湖面更高,成壤作用更强.40~24 kaBP,印度季风强盛,加强了对高原的水汽与潜热输送,同时,由于北方冰盖的存在,西风气流则相对南移,增加了对高原的影响,两种气流交互作用引起的强降水,可能是造成湖泊显著扩张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印度季风 季风演化 季风区 东亚季风 强降水 岁差周期 BP 新疆 非洲
下载PDF
青海湖流域及周边地区蒸发皿蒸发量变化(1961-2007年)及趋势分析 被引量:15
12
作者 李岳坦 李小雁 +3 位作者 崔步礼 伊万娟 张强 孙久虎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16-624,共9页
采用单调趋势的非参数统计检验Mann-Kendall(M-K)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青海湖流域及周边地区1961-2007年20cm小型蒸发皿蒸发量及其影响气候因子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47a来青海湖流域及周边地区的蒸发皿蒸发量平均每年减少... 采用单调趋势的非参数统计检验Mann-Kendall(M-K)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青海湖流域及周边地区1961-2007年20cm小型蒸发皿蒸发量及其影响气候因子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47a来青海湖流域及周边地区的蒸发皿蒸发量平均每年减少4.47mm,各季节的蒸发皿蒸发量除秋季变化不显著外,其它各季以0.55-1.83mm/a的速率减小,其中春季减幅最大,其次是夏季,冬季减幅最小;日照时数的减少导致了气温日较差变小和空气饱和差的减小,是造成该研究区域蒸发皿蒸发量减小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湖流域 蒸发皿蒸发量 影响因素 变化特征
下载PDF
沾化凹陷沾38断块东营组残余地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振华 邱隆伟 +4 位作者 董春梅 孙宝强 张怀吉 徐福刚 陈国强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6,170,共6页
沾化凹陷沾38断块经历多期强烈构造运动,地层往往呈残余状态。通过地震相、沉积相、岩石相及测井相综合研究,较为详细地分析了沾38断块东营组不同级次基准面旋回界面和湖泛面的成因类型及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特征,并对地层缺失层段和层... 沾化凹陷沾38断块经历多期强烈构造运动,地层往往呈残余状态。通过地震相、沉积相、岩石相及测井相综合研究,较为详细地分析了沾38断块东营组不同级次基准面旋回界面和湖泛面的成因类型及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特征,并对地层缺失层段和层序进行了确定和恢复,共识别出了1个长期、3个中期和17个短期基准面旋回,并在等时地层格架内进行砂体的追踪识别。研究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标准剖面可用来有效识别不同成因类型的地层缺失和缺失厚度,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该油田深度开发阶段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余地层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基准面旋回 湖泛面 深度开发
下载PDF
鄱阳湖夏季水面蒸发与蒸发皿蒸发的比较 被引量:11
14
作者 赵晓松 李梅 +1 位作者 王仕刚 刘元波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43-351,共9页
水面蒸发是湖泊水量平衡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传统蒸发皿观测蒸发不能代表实际水面蒸发,而实际水面蒸发特征仍不清楚.本研究基于涡度相关系统观测的鄱阳湖水体实际水面蒸发过程,在小时和日尺度分析了水面蒸发的变化规律及其主要影响... 水面蒸发是湖泊水量平衡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传统蒸发皿观测蒸发不能代表实际水面蒸发,而实际水面蒸发特征仍不清楚.本研究基于涡度相关系统观测的鄱阳湖水体实际水面蒸发过程,在小时和日尺度分析了水面蒸发的变化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子,并与蒸发皿蒸发进行比较.研究表明,实际水面蒸发日变化波动剧烈,变化范围在0~0.4 mm/h之间.水面蒸发的日变化特征主要受风速的影响.鄱阳湖8月份日水面蒸发量与蒸发皿蒸发量在总体趋势上具有很好的一致性.8月份平均日水面蒸发速率(5.90 mm/d)比蒸发皿蒸发速率(5.65 mm/d)高4.6%.水面日蒸发量与蒸发皿蒸发量的比值在8月上、中、下旬平均值分别为1.24、1.00、0.92,呈现下降的趋势.鄱阳湖夏季水面日蒸发量与风速和相对湿度相关性显著,而蒸发皿蒸发与净辐射、气温、饱和水汽压差和相对湿度均呈显著相关.这是由于蒸发皿水体容积小,与湖泊相比其水体热存储能力小,因此更容易受到环境因子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际水面蒸发 蒸发皿蒸发 涡度相关 鄱阳湖
下载PDF
环洞庭湖区乡村旅游资源的门槛分析与开发对策 被引量:4
15
作者 覃永晖 吴晓 刘奕彤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366-369,共4页
环洞庭湖区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发展旅游产业的良好条件,把环洞庭湖区旅游经济做大、做强,是该区域发展的必然趋势。分析了环洞庭湖区乡村旅游资源的概况,运用门槛分析法,诊断出限制该区域乡村旅游资产业发展的地理环境、技术条件、区域... 环洞庭湖区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发展旅游产业的良好条件,把环洞庭湖区旅游经济做大、做强,是该区域发展的必然趋势。分析了环洞庭湖区乡村旅游资源的概况,运用门槛分析法,诊断出限制该区域乡村旅游资产业发展的地理环境、技术条件、区域空间结构等"硬门槛"与宣传、促销、管理等"软门槛",并针对这两大方面提出该区域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具体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洞庭湖区 乡村旅游资源 门槛分析法 开发对策
下载PDF
中国北方盐田和盐湖高盐水域藻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马志珍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317-322,共6页
于1986年3月-1990年9月,对中国北方一些盐田和盐湖的高盐水域(盐度61.0-320.0)中的藻类(主要是浮游藻)进行调查。在青岛东风盐场和天津汉沽盐场每月2次定点采集藻类标本水样72份以及随机在山西解池、青海尕海、新疆达板城盐湖... 于1986年3月-1990年9月,对中国北方一些盐田和盐湖的高盐水域(盐度61.0-320.0)中的藻类(主要是浮游藻)进行调查。在青岛东风盐场和天津汉沽盐场每月2次定点采集藻类标本水样72份以及随机在山西解池、青海尕海、新疆达板城盐湖和巴里坤湖采集水样5份。鉴定出蓝藻5种,绿藻8种,硅藻8种。结果表明,均是典型的耐盐或喜盐种类,但其种的多样与水体的盐度呈负相关。藻类种群生物量以春季和秋季最为丰富,夏季次之,冬季最少。夏季的数量变动除了与水温有关外,可能还与卤虫、轮虫、原生动物等动物的摄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类 盐田 盐湖 中国 盐水
下载PDF
滇池流域蒸发量时空变化特征及趋势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吉文娟 杨晓鹏 张加云 《气象科技》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31-639,共9页
利用滇池流域5个气象站1961—2010年逐月的20cm口径蒸发皿蒸发量观测资料,分析了流域蒸发皿蒸发量的时空变化特征,与动力因子(风速)、热力因子(平均气温、平均气温日较差、日照时数)、水分因子(降水量、相对湿度和水汽压)和其他... 利用滇池流域5个气象站1961—2010年逐月的20cm口径蒸发皿蒸发量观测资料,分析了流域蒸发皿蒸发量的时空变化特征,与动力因子(风速)、热力因子(平均气温、平均气温日较差、日照时数)、水分因子(降水量、相对湿度和水汽压)和其他因子(总云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并结合楚雄气象站同期的蒸发皿蒸发量年际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滇池流域年际蒸发皿蒸发量存在2~4年为主的周期变化特征;近50年滇池流域年、春季和夏季蒸发皿蒸发量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流域中部及以北大部地区蒸发皿蒸发量的下降趋势较昆明气象站周边及流域的南部地区明显;滇池流域与楚雄地区年、春、秋和冬季的蒸发皿蒸发量变化基本相似,但夏季蒸发量变化差异较大;与相关气象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滇池流域蒸发皿蒸发量变化趋势与热力因子、动力因子呈正相关,与水分因子、其他因子呈负相关,其中平均气温日较差、日照时数、水汽压和平均风速的影响较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池流域 蒸发皿蒸发量 气候变化 影响因子
下载PDF
复杂断块油藏残余地层格架的建立及油层细分方法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荻楠 刘广天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3-18,共6页
海拉尔盆地是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的重点地区,由于该地区在地史时期内经历过多期强烈构造运动,使该断陷盆地分割性强,地层往往呈残余状态。应用陆相层序地层学原理和地震相、沉积相、岩石相及测井相研究资料,对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南一段内... 海拉尔盆地是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的重点地区,由于该地区在地史时期内经历过多期强烈构造运动,使该断陷盆地分割性强,地层往往呈残余状态。应用陆相层序地层学原理和地震相、沉积相、岩石相及测井相研究资料,对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南一段内部层序界面进行了识别,并对地层缺失层段进行了确定和恢复。结果表明,南一段沉积过程中经历了3次湖泛作用和1次沉积转换作用,相应地形成了3个稳定泥岩段及1个由进积到退积的沉积转换面。通过基准面旋回变化过程中沉积湖泛面和转换面的追踪对比所建立的南一段残余地层等时地层格架,可以使目的层段内的油层组划分对比具有等时性,所建立的标准剖面可用来有效识别不同成因类型的地层缺失和缺失厚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陷盆地 残余地层 标准剖面 层序界面 湖泛面 转换面
下载PDF
太湖蓝藻水华和湖泛应急防控能力提升对策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殷鹏 张建华 胡晓雨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 2022年第1期18-22,共5页
本文通过回顾江苏省水利部门2007年以来太湖蓝藻水华及湖泛防控工作进展,总结了太湖蓝藻预警、打捞处置、藻泥利用以及规范化管理等方面的经验做法。同时,分析了现阶段太湖安全度夏面临的蓝藻生物量居高不下、应急防控成本增加、监管能... 本文通过回顾江苏省水利部门2007年以来太湖蓝藻水华及湖泛防控工作进展,总结了太湖蓝藻预警、打捞处置、藻泥利用以及规范化管理等方面的经验做法。同时,分析了现阶段太湖安全度夏面临的蓝藻生物量居高不下、应急防控成本增加、监管能力不足等难点问题,提出了加快骨干引排工程建设、提升蓝藻水华防控能力、加快构建信息化监管平台,以及健全应急防控标准体系等工作建议,为提升太湖应急防控工作水平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省 太湖 蓝藻水华 湖泛 应急防控
下载PDF
青海湖流域蒸发皿蒸发量及其影响因素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2
20
作者 郝学宁 李岳坦 李滨勇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1期19405-19409,共5页
[目的]研究青海湖流域1961~2007年蒸发皿蒸发量及其影响因素的变化特征。[方法]采用气候倾向率方法,对青海湖流域1961~2007年20 cm小型蒸发皿蒸发量及其影响气候因子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近47年来,青海湖流域的蒸发皿蒸发量... [目的]研究青海湖流域1961~2007年蒸发皿蒸发量及其影响因素的变化特征。[方法]采用气候倾向率方法,对青海湖流域1961~2007年20 cm小型蒸发皿蒸发量及其影响气候因子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近47年来,青海湖流域的蒸发皿蒸发量呈现出减少的趋势,倾向率为-47.75 mm/10a。各季节的蒸发量除秋季没有变化外,其他各季以7.33~19.57 mm/10a的速率减小,其中春季减幅最大,冬季减幅最小;就变化趋势的空间特征而言,青海湖流域各站的年蒸发皿蒸发量除刚察站外,其他各站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减少趋势,减幅为32.36~75.63 mm/10a。蒸发皿蒸发量的减少幅度随着经度的增加而减少。影响蒸发皿蒸发量的日照时数呈显著下降趋势,夏季降水量显著增加,平均气温显著升高,平均最低气温的升高速率比平均最高气温的升高速率大,导致气温日较差减小,对蒸发也会产生影响。[结论]该研究对更好地了解青海湖流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以及该区域的水资源管理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湖流域 蒸发皿蒸发量 影响因素 变化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