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athogenesis of pancreatic encephalopathy in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被引量:24
1
作者 Zhang, Xi-Ping Tian, Hua 《Hepatobiliary & Pancreatic Diseases International》 SCIE CAS 2007年第2期134-140,共7页
BACKGROUND: Pancreatic encephalopathy (PE) is a serious complication of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SAP). In recent years, more and more PE cases have been reported worldwide, and the onset PE in the early stage was re... BACKGROUND: Pancreatic encephalopathy (PE) is a serious complication of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SAP). In recent years, more and more PE cases have been reported worldwide, and the onset PE in the early stage was regarded as a poor prognosis sign of SAP, but the pathogenesis of PE in SAP still has not been clarified in the past decade. The purpose of this review is to elucidate the possible pathogenesis of PE in SAP. DATA SOURCES: The English-language literature concerning PE in this review came from the Database of MEDLINE (period of 1991-2005), and the keywords of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and pancreatic encephalopathy were used in the searching. RESULTS: Many factors were involved in the pathogenesis of PE in SAP. Pancreatin activation, excessive release of cytokines and oxygen free radicals, microcirculation abnormalities of hemodynamic disturbance, ET-1/NO ratio, hypoxemia, bacterial infection, water and electrolyte imbalance, and vitamin B1 deficiency participat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PE in SAP. CONCLUSIONS: The pathogenesis of PE in SAP has not yet been fully understood. The development of PE in SAP may be a multi-factor process. To find out the possible inducing factor is essential to the clinical management of PE in SA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pancreatic encephalopathy PATHOGENESIS microcirculation CYTOKINES phospholipase A(2) oxygen free radicals vitamin B1 deficiency
下载PDF
治疗急性胰腺炎中药筛选及药理作用研究 被引量:62
2
作者 赵连根 伍孝先 +3 位作者 陈玉玲 朱柞铭 刘福森 陈家童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CAS 1996年第5期329-333,共5页
本实验筛选最强抑酶中药并观察最佳活血中药对肠及胰腺血液动力学的影响。应用体外筛选法观察了九味中药对胰蛋白酶及弹性蛋白酶的抑制作用。各中药提取液按林启寿法进行制备,对胰蛋白酶及弹性蛋白酶活性的抑制作用分别根据张天民及蒋... 本实验筛选最强抑酶中药并观察最佳活血中药对肠及胰腺血液动力学的影响。应用体外筛选法观察了九味中药对胰蛋白酶及弹性蛋白酶的抑制作用。各中药提取液按林启寿法进行制备,对胰蛋白酶及弹性蛋白酶活性的抑制作用分别根据张天民及蒋传葵法进行。活血化瘀最佳中药桃仁提取液(HHI-Ⅰ)对肠血液动力学的影响依Leslie法实验,即电磁流量计法测肠血流,应用血氧计测定肠氧耗。进一步的实验中以激光多普勒微循环动态分析仪测定了HHI-Ⅰ对胰组织微循环的影响,并以组织测氧仪观察了胰组织氧分压变化。九味筛选的中药中元胡(Rhizoma Coridalis)对胰蛋白酶及弹性蛋白酶的抑制作用最强,其次分别是大黄、栀子和黄芩、杭芍。犬动物实验结果表明HHI-Ⅰ能改善肠血液动力学,给药后20分钟肠血流增至225.0±68.51ml/min,与给药前(201.34±70.21ml/min)比较差别显著(P<0.05);给药后40及60分钟进一步增加,分别为245.40±82.78(P<0.05)和252.20±82.41ml/min(P<0.01)。给药后肠氧耗也明显增加,60分钟时达5.33±2.57ml/min,与给药前(2.72±1.09ml/min)比较差别显著(P<0.05)。HHI-Ⅰ还明显改善胰腺微循环及组织氧分压,微循环血流基础值为20.4±5.0ml/min/100g,给药后20分钟增至49.0±9.0ml/min/100g,与基础值比较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 微循环 中医药疗法 中药药理学 元胡
下载PDF
甘遂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胰腺组织微循环的影响及其机制 被引量:10
3
作者 张翼 吕新生 +1 位作者 李小荣 陈道瑾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6期432-437,共6页
目的探讨甘遂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胰腺组织微循环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组)、SAP组和甘遂治疗组(K组),每组4 0只。检测各组手术后2,6,1 2,2 4 h的血清淀粉酶水平,胰腺组织TXB2和6-Keto-PGF1α含量、COX-2m... 目的探讨甘遂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胰腺组织微循环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组)、SAP组和甘遂治疗组(K组),每组4 0只。检测各组手术后2,6,1 2,2 4 h的血清淀粉酶水平,胰腺组织TXB2和6-Keto-PGF1α含量、COX-2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光镜和电镜观察胰腺组织结构,以及术后7 2 h死亡率。结果(1)胰腺组织TXB2,6-Keto-PGF1α水平及TXB2/PGF1α比值:SAP组在各时间点均较S组显著升高(P<0.0 1);K组TXB2及TXB2/PGF1α比值在6,1 2,2 4 h点均较SAP组显著降低(P<0.0 1),但仍高于S组(P<0.0 1)。(2)COX-2mRNA和蛋白表达:S组COX-2mRNA和COX-2蛋白表达均极弱;SAP组表达均明显;K组COX-2mRNA表达6,1 2 h明显弱于SAP组(P<0.0 5),COX-2蛋白表达6,1 2,2 4 h均显著低于SAP组(P<0.0 1)。(3)胰腺组织TXB2/PGF1α比值与COX-2蛋白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8 6 7,P<0.0 1)。(4)光镜和电镜观察:S组胰腺组织结构正常;SAP组胰腺组织有出血坏死,微血管内大量血栓形成;K组胰腺组织损害较SAP组减轻,微血管内血栓明显减少。(5)7 2 h死亡率:S组为0%,K组为1 2.5%,两者均明显低于SAP组(6 2.5%)(均P<0.0 5)。结论重症急性胰腺炎时有COX-2的高表达和TXA2/PGI2之间的失衡,甘遂可以下调COX-2的表达,纠正TXA2/PGI2之间的失衡,而改善胰腺微循环。这可能是其治疗大鼠SAP的作用机理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血液供给 微循环 胰腺炎 急性病 甘遂/药理学
下载PDF
遏制轻型急性胰腺炎向重症转化的非手术治疗策略 被引量:4
4
作者 蒲青凡 任瑞芳 +2 位作者 曹高健 蔡宇 金凯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11期855-857,共3页
目的探讨遏制急性胰腺炎向重症转化的非手术治疗策略。方法将4年间收治的286例轻型急性胰腺炎分为对照组和治疗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常规非手术治疗措施;观察组加用改善胰腺微循环,防治细胞钙超载和抑制胰酶的治疗方法。结果对照组144轻型... 目的探讨遏制急性胰腺炎向重症转化的非手术治疗策略。方法将4年间收治的286例轻型急性胰腺炎分为对照组和治疗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常规非手术治疗措施;观察组加用改善胰腺微循环,防治细胞钙超载和抑制胰酶的治疗方法。结果对照组144轻型有20例转化为重症胰腺炎,14例发生全身性并发症;观察组142例轻型有8例转化为重症,2例出现全身性并发症。观察组重症患者血C-反应蛋白和BalthazarCT严重度指数在治疗后各时点较对照组明显降低。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改善胰腺微循环,防治细胞钙超载和抑制胰酶的治疗措施可能有助于阻止轻型急性胰腺炎向重症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治疗 胰腺/血液供给 微循环
下载PDF
实验性急性胰腺炎早期胰组织氧供及微循环 被引量:3
5
作者 赵连根 陈玉玲 《微循环学杂志》 1995年第2期6-8,共3页
于家兔急性出血性胰腺炎早期阶段研究了胰组织氧供及胰腺微循环的变化。实验证明急性胰腺炎后10min即可见到胰组织氧分压下降(5.57±1.02kPa)及胰腺微循环血流减少(11.86%±4.91%),至2h末仍... 于家兔急性出血性胰腺炎早期阶段研究了胰组织氧供及胰腺微循环的变化。实验证明急性胰腺炎后10min即可见到胰组织氧分压下降(5.57±1.02kPa)及胰腺微循环血流减少(11.86%±4.91%),至2h末仍明显降低(6.02±1.7kPa/9.14%±5.87%),与发病前(9.11±1.34kPa/21.71%±11.40%)有明显差别。诱发急性胰腺炎后1及2h均见血清α-淀粉酶(1227.57±788.27及1698.29±681.03U/L)较急性胰腺炎前(526.86±156.34U/L)明显增高。病理检查证明疾病模型符合急性出血性胰腺炎变化。由此认为研究胰组织氧供较单纯研究血液循环(包括微循环)更重要,设法改善胰组织氧供是进行实验与临床治疗的必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 急性 胰组织 氧供应 微循环
下载PDF
急性胰腺炎患者组织氧供氧耗变化对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常莉 董芸 冯璇璘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8年第4期143-145,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患者组织氧供氧耗变化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本院诊治的6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检测组织氧供氧耗指标(DO_2、DO_2I、VO_2、VO_2I、SaO_2、PaO_2及CaO_2),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后24、48 h的CT严重程度...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患者组织氧供氧耗变化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本院诊治的6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检测组织氧供氧耗指标(DO_2、DO_2I、VO_2、VO_2I、SaO_2、PaO_2及CaO_2),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后24、48 h的CT严重程度指数(CTSI)评分及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结果 CTSI评分及SOFA评分较高的急性胰腺炎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24、48 h的组织氧供氧耗指标(DO_2、DO_2I、VO_2、VO_2I、SaO_2、PaO_2及CaO_2)均差于评分较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胰腺炎患者的组织氧供氧耗显著异常,且不同CTSI评分及SOFA评分者的差异明显,可作为急性胰腺炎的诊治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胰腺炎 组织氧供氧耗 预后
下载PDF
抑胰合剂治疗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作用机理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魏加树 朱永康 朱萱萱 《山西中医》 2004年第4期51-52,共2页
目的 :探讨抑胰合剂治疗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 (AHNP)的作用机理。方法 :36只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模型组、治疗组。模型组、治疗组以牛磺胆酸钠胰腺被膜下注射法制作 AHNP模型。治疗组予抑胰合剂 ,均观察 10日。观察大鼠生存率、血... 目的 :探讨抑胰合剂治疗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 (AHNP)的作用机理。方法 :36只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模型组、治疗组。模型组、治疗组以牛磺胆酸钠胰腺被膜下注射法制作 AHNP模型。治疗组予抑胰合剂 ,均观察 10日。观察大鼠生存率、血清淀粉酶 (AMY)、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丙二醛 (MDA)的含量变化 ,胰腺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 :治疗组大鼠生存率、血清 AMY、MDA、胰腺组织病理损害程度均低于模型组 ,而 SOD高于模型组。结论 :抑胰合剂可治疗 AHNP,其作用机理可能是通过改善微循环、抑制胰酶活性、清除氧自由基等环节而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 抑胰合剂 微循环 氧自由基 作用机理 实验研究
下载PDF
采空区自燃“三带”微循环理论及漏风流场数值模拟 被引量:100
8
作者 杨胜强 徐全 +1 位作者 黄金 褚廷湘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69-773,788,共6页
为掌握采空区自燃“三带”分布及其自然发火规律,通过唐口煤矿2307工作面采空区自燃“三带”现场温度和气样观测,利用FLUENT软件对采空区漏风流场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采空区自燃是一个氧热微循环过程,当漏风供氧大于氧化耗氧、氧化... 为掌握采空区自燃“三带”分布及其自然发火规律,通过唐口煤矿2307工作面采空区自燃“三带”现场温度和气样观测,利用FLUENT软件对采空区漏风流场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采空区自燃是一个氧热微循环过程,当漏风供氧大于氧化耗氧、氧化生热大于漏风散热时,氧热微循环可持续进行,直至自燃;得出工作面不同风量下采空区自燃“三带”的区域.进风巷侧采空区可能自燃带范围在48.2~98.6m,而回风巷侧采空区可能自燃带范围在24.3~98.6m.经对比分析,得出最有利于采空区防灭火的最佳供风量为1200~1440m3/min,可满足防灭火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空区 自燃“三带” 氧热微循环 最佳供风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