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南保山上新统黄背栎Quercus pannosa Hand.Mazz.角质层特征及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18
1
作者 肖良 孙柏年 +2 位作者 阎德飞 解三平 韦利杰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3-30,共8页
在滇西保山上新统首次发现了黄背栎(Quercuspannosa)压型化石,并分析了角质层构造。其特征主要为:上表皮无气孔器,表皮细胞为不规则形五边形,垂周壁微弯曲,脉络为网格状,无毛基;下表皮具环列型气孔器,表皮细胞为不规则形五边形,垂周壁... 在滇西保山上新统首次发现了黄背栎(Quercuspannosa)压型化石,并分析了角质层构造。其特征主要为:上表皮无气孔器,表皮细胞为不规则形五边形,垂周壁微弯曲,脉络为网格状,无毛基;下表皮具环列型气孔器,表皮细胞为不规则形五边形,垂周壁微弯曲,脉络为五边形的网格状,具毛基,毛的根部由多细胞组成,毛基部的细胞特化成辐射状。利用现存最近亲缘种(NLRspecies)原理,并比较化石和现生Q.pannosa角质层特征,推断上新世Q.pannosa在羊邑生长的古环境比现生Q.pannosa生存的冷湿气候相对干旱,且化石Q.pannosa为近原地埋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背栎 化石角质层 上新世 古环境 滇西
下载PDF
A study on JA-and BTH-induced resistance of Rosa rugosa‘Plena’to powdery mildew(Sphaerotheca pannosa) 被引量:6
2
作者 Junxin Yan Yanan Deng +2 位作者 Jia Yu Yongqiang Zhang Defu Chi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3期813-821,共9页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jasmonic acid(JA)and benzothiadiazole(BTH) were sprayed on 2-year-old Rosa rugosa‘Plena’ seedlings. The induced resistance of JA and BTH to Sphaerotheca pannosa(Wallr.) and the changes of...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jasmonic acid(JA)and benzothiadiazole(BTH) were sprayed on 2-year-old Rosa rugosa‘Plena’ seedlings. The induced resistance of JA and BTH to Sphaerotheca pannosa(Wallr.) and the changes of their related physiological indices were investigated. Results showed that JA and BTH treatments had inhibitory impacts on S. pannosa infection. The optimal concentration of JA and BTH was 0.5 mmol/L for the disease-resistance induction of the leaves, its inductive effect was up to 66.36% for BTH and 54.49% for JA. Our results confirmed that exogenous JA and BTH significantly improved R. rugose ‘Plena’ resistance to S. pannosa. When treated with JA and BTH, activities of the three defense enzymes(POD, PPO, and PAL) increased significantly.Contents of total phenolics, flavonoids, and lignin also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t is inferred from these results that exogenous JA and BTH could improve the resistance of R.rugose ‘Plena’ to S. pannosa through enhancing activities of the defensive enzymes and accumulation of secondary metabolites in the leav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NZOTHIADIAZOLE Defensive enzyme Jasmonic acid Powdery mildew Sphaerotheca pannosa(wallr.) Rosa rugosa ‘Plena’ Secondary metabolism
下载PDF
The Novel Pyruvated Glucogalactan Sulfate Isolated from the Red Seaweed, Hypnea pannosa 被引量:1
3
作者 Masakuni Tako Rintaro Ohtoshi +1 位作者 Kazutaka Kinjyo Shuntoku Uechi 《Advances in Biological Chemistry》 2016年第3期114-125,共12页
The polysaccharide was isolated from Hypnea pannosa which was grown in Okinawa, Japan. The yield of the polysaccharide was 17.2%, and the total carbohydrates, pyruvic acid, sulfuric acid and ash contents were 55.2%, 3... The polysaccharide was isolated from Hypnea pannosa which was grown in Okinawa, Japan. The yield of the polysaccharide was 17.2%, and the total carbohydrates, pyruvic acid, sulfuric acid and ash contents were 55.2%, 3.8%, 35.2% and 24.3%, respectively. 3,6-Anhydro-α-D-galactose, β-D-galactose, α-D-galactose and D-glucose were identified by liquid and thin-layer chromatography.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FTIR) spectra of the polysaccharide resembled that of ι-carrageenan. From the <sup>1</sup>H- and <sup>13</sup>C-NMR spectra, 1,3-linked β-D-galactose, 1,4-linked anhydro-α-D-galactose, 1,4-linked α-D-galactose, 1,4-linked β-D-glucose and pyruvic acid (carboxyl acetal, methyl proton and methyl carbon) were assigned. Methylation analysis revealed terminal D-galactose 0.1 mol), 1,4-linked D-glucose (1.0 mol) and 1,2,3,4,6-linked D-galactose (3.7 mol) for native polysaccharide, and terminal D-galactose, 1,4-linked D-galactose (1.9 mol), 1,4-linked D-glucose (1.0 mol), 1,3- linked D-galactose (1.7 mol), and 1,3,4,6-linked D-galactose (0.3 mol) which substituted with pyruvate group at 4 and 6 positions for desulfated polysaccharide. The polysaccharide was the novel pyruvated glucogalactan sulfate, the structure of which was propo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pnea pannosa Pyruvated Glucogalactan Sulfate 1H- and 13C-NMR Analy-sis Methylation Analysis Chemical Structure
下载PDF
Research on the Infection Process of Sphaerotheca pannosa in Rose leaves
4
作者 ZHANG Xi ping,GONG Shu fang,CUI Lin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Harbin,Heilongjiang,150030,PRC)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03年第1期13-18,共6页
The researches through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TEM) indicated that Sphaerotheca pannosa directly intrude in the place of concave of rose leaves,form filiform haustorium... The researches through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TEM) indicated that Sphaerotheca pannosa directly intrude in the place of concave of rose leaves,form filiform haustorium in the epidermal cells,absorb the nutrient and water,and destory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mitochondrions,etc.when epidermal cells are filled with filiform haustoriu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SE Sphaerotheca pannosa process of infection
下载PDF
水杨酸诱导重瓣玫瑰对白粉病的抗性 被引量:5
5
作者 严俊鑫 迟德富 +2 位作者 张永强 宇佳 张晓娇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95-101,共7页
喷施不同浓度的水杨酸(SA),研究其引发重瓣玫瑰对白粉病的诱导抗性,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浓度SA诱导处理均对重瓣玫瑰白粉病有抑制效果,SA处理显著减低了重瓣玫瑰叶片白粉病病情指数,0.5 mmol/L SA诱导效果最好。不同浓度SA诱导(接菌)后,... 喷施不同浓度的水杨酸(SA),研究其引发重瓣玫瑰对白粉病的诱导抗性,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浓度SA诱导处理均对重瓣玫瑰白粉病有抑制效果,SA处理显著减低了重瓣玫瑰叶片白粉病病情指数,0.5 mmol/L SA诱导效果最好。不同浓度SA诱导(接菌)后,对重瓣玫瑰叶片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有显著影响,且对总酚质量分数、木质素相对值的影响明显。经0.5 mmol/L SA诱导后,叶片PPO活性、总酚质量分数均在诱导(接菌)后第7(5)天时达到最大值,分别是CK1(喷施清水)的1.55、1.71倍,是CK2(喷施清水+接种白粉菌)的1.33、1.50倍,且与CK1、CK2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1.0 mmol/L SA诱导(接菌)后PAL、POD活性在第7(5)天时达到最大值,分别是CK1的1.68、2.06倍,是CK2的1.35、1.56倍,且与CK1、CK2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0.5 mmol/L SA处理在整个试验期间诱导的木质素相对值均显著高于CK1、CK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杨酸 白粉病 重瓣玫瑰 防御酶 次生代谢
下载PDF
ISSR标记揭示我国向日葵列当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被引量:4
6
作者 石必显 张键 +6 位作者 顾元国 赖成霞 雷中华 沙红 高燕 玛依拉·玉素音 赵君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29-637,共9页
向日葵列当是目前严重危害我国向日葵生产的寄生性种子植物。为了明确我国不同地区向日葵列当的亲缘关系,本试验利用ISSR标记对采自我国不同省份的96份向日葵列当样本进行了群体遗传多样性的研究。结果表明:从100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多... 向日葵列当是目前严重危害我国向日葵生产的寄生性种子植物。为了明确我国不同地区向日葵列当的亲缘关系,本试验利用ISSR标记对采自我国不同省份的96份向日葵列当样本进行了群体遗传多样性的研究。结果表明:从100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多态性高、重复性好的12条引物用于群体遗传分析;以供试的列当DNA为模板,利用上述筛选到的引物进行PCR扩增,共扩增出147条带,其中90条具有多态性,多态性条带的百分率为61.2%。不同地区采集的列当群体的Shannon信息指数和Nei's多样性指数均随着群体样本数量的增加而增大,其中内蒙古地区和新疆地区向日葵列当的多态性相对较高,Shannon信息指数分别为0.5560和0.5067。遗传聚类结果表明6个不同省区的向日葵列当可被聚成两个亚组,其中山西、河北和陕西聚成一个亚组,吉林、新疆和内蒙古聚成另外一个亚组;河北和陕西来源的列当样本亲缘关系最近,而新疆与河北两地的列当样本亲缘关系最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向日葵列当(Orobanche cumana wallr.) ISSR标记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环境条件对月季白粉菌的影响 被引量:11
7
作者 张喜萍 龚束芳 曲娟娟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76-77,共2页
在无菌条件下 ,研究了月季白粉菌分生孢子萌发与温度、湿度的关系。结果表明 :月季白粉病菌分生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 15℃ ,最低、最高温度分别为 4和 33℃。月季白粉菌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相对湿度为 98%~10 0 % ,相对湿度小于 93%时萌... 在无菌条件下 ,研究了月季白粉菌分生孢子萌发与温度、湿度的关系。结果表明 :月季白粉病菌分生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 15℃ ,最低、最高温度分别为 4和 33℃。月季白粉菌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相对湿度为 98%~10 0 % ,相对湿度小于 93%时萌发率很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条件 月季 白粉菌 影响因素 孢子萌发 温度 湿度 萌发率
下载PDF
纳他霉素对冬枣浆胞病菌的毒力及保鲜生理效应研究 被引量:23
8
作者 王建国 姜兴印 张鹏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4期313-318,共6页
研究了不同浓度纳他霉素对冬枣浆胞病菌Alternaria Nees ex Wallr.的室内毒力以及对冬枣低温贮藏期间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纳他霉素对冬枣浆胞病菌的EC50和EC90值分别为39.56和208.48mg/L,与对照药剂咪鲜胺、异菌脲相比... 研究了不同浓度纳他霉素对冬枣浆胞病菌Alternaria Nees ex Wallr.的室内毒力以及对冬枣低温贮藏期间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纳他霉素对冬枣浆胞病菌的EC50和EC90值分别为39.56和208.48mg/L,与对照药剂咪鲜胺、异菌脲相比,EC90值无显著差异;经500~1000mg/L的纳他霉素处理可显著抑制冬枣丙二醛(MDA)含量的增加,并使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与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活性提高,对保持果实硬度有很好的效果,并且抑制了可溶性固形物、抗坏血酸(Vc)含量的下降。经1000mg/L纳他霉素处理的冬枣贮藏到60d其商品率迭87.3%,高于对照组的商品率(72.9%);贮藏到100d其商品率仍可达到75.0%,显著高于对照组(50.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他霉素 浆胞病菌(Alternaria Nees ex wallr.) 毒力 生理效应 冬枣
下载PDF
欧亚列当提取物抗脂质过氧化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3
9
作者 刘东春 王芳 +3 位作者 崔征 李玉山 殷军 董焱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3期204-206,共3页
本文通过对欧亚列当不同层提取物抗脂质过氧化作用的研究发现 ,欧亚列当乙酸乙酯及正丁醇层提取物能明显抑制小鼠体内外肝脏过氧化脂质的生成。欧亚列当所含的列当苷及毛蕊花苷为抗脂质过氧化的活性成分 ,其抗脂质过氧化的半数抑制浓度... 本文通过对欧亚列当不同层提取物抗脂质过氧化作用的研究发现 ,欧亚列当乙酸乙酯及正丁醇层提取物能明显抑制小鼠体内外肝脏过氧化脂质的生成。欧亚列当所含的列当苷及毛蕊花苷为抗脂质过氧化的活性成分 ,其抗脂质过氧化的半数抑制浓度分别为 (1 2± 0 2 ) g/mL和 (1 1±0 3)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亚列当 列当苷 毛蕊花苷 抗脂质过氧化作用 中药 提取物
下载PDF
月季白粉病发生规律及初侵染来源初探 被引量:23
10
作者 张喜萍 郭玉莲 许修宏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2期231-233,共3页
月季白粉病的消长规律 (1997年 3月~ 1998年 3月 )的调查表明 ,在大庆温室内月季白粉病春季 2月中旬进入发病盛期 ,秋季 9月中旬再次进入发病盛期。全年共出现 5个高峰期。月季白粉病菌以菌丝形态在越冬芽的芽鳞下越冬 。
关键词 月季 白粉病 发生规律 初侵染来源 消长规律
下载PDF
贡嘎山地区黄背栎的光合特性 被引量:8
11
作者 朱万泽 吴永波 薛建辉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5-28,共4页
应用Li-6400光合测定系统研究了贡嘎山地区不同海拔黄背栎(Quercus pannosa)幼树的光合生理特性。结果表明:(1)在8月晴天,不同海拔生长的黄背栎叶片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均呈比较平稳的单峰曲线,无光合午休现象,随着海拔的升高,叶... 应用Li-6400光合测定系统研究了贡嘎山地区不同海拔黄背栎(Quercus pannosa)幼树的光合生理特性。结果表明:(1)在8月晴天,不同海拔生长的黄背栎叶片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均呈比较平稳的单峰曲线,无光合午休现象,随着海拔的升高,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均降低,而叶片气孔导度增加,有利于高海拔地区植物光合作用气体交换;(2)不同海拔试验点叶片净光合速率对光合辐射的响应有较大的差异,叶片光补偿点为39.16~68.06μmol/(m^2·s),光饱和点为1124.78~1754.88μmol/(m^2·s),表观光量子利用效率为0.02812~0.03173。随着海拔的升高,叶片光补偿点、光饱和点和最大净光合速率增加;(3)叶片CO2补偿点为68.47~105.21μmol/mol。随着海拔的升高,CO2补偿点降低,有利干植物对高海拔地区低CO2分压环境的适应。CO2饱和点在700μmol/mol左右,羧化效率为0.035-0.03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背栎 光合特性 贡嘎山地区 光合辐射
下载PDF
黄背栎中的黄酮类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李钦 沈月毛 李萍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36-338,共3页
目的研究黄背栎(Quercus pannosa Hand.-Mazz.)中的黄酮类化学成分。方法利用Sephadex LH-20及硅胶等柱色谱技术进行化合物的分离和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光谱数据对其结构进行鉴定。结果得到5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catechin(1),(... 目的研究黄背栎(Quercus pannosa Hand.-Mazz.)中的黄酮类化学成分。方法利用Sephadex LH-20及硅胶等柱色谱技术进行化合物的分离和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光谱数据对其结构进行鉴定。结果得到5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catechin(1),(-)-epicatechin(2),(2R,3R)-(-)-二氢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3),(2R,3R)-(-)-二氢槲皮素3-O-β-D-木糖苷(4),chamaechromone(5)。结论这5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黄背栎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背栎 黄酮 二氢黄酮醇 chamaechromone
下载PDF
大蒜叶枯病菌毒素产生条件的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张志强 程智慧 沈永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86-190,共5页
为了筛选大蒜叶枯病菌培养的最佳产毒条件,从田间发病的大蒜叶片上分离、鉴定得到大蒜叶枯病菌菌株,利用大葱种子发芽法研究培养条件(培养基、培养温度、光照、振荡、培养基pH值、培养时间)对大蒜叶枯病菌菌株产毒能力的影响。结果... 为了筛选大蒜叶枯病菌培养的最佳产毒条件,从田间发病的大蒜叶片上分离、鉴定得到大蒜叶枯病菌菌株,利用大葱种子发芽法研究培养条件(培养基、培养温度、光照、振荡、培养基pH值、培养时间)对大蒜叶枯病菌菌株产毒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蒜叶枯病菌的最佳产毒培养条件为:Czapek-Dox液体培养基、培养温度24℃、培养基pH值6.0~7.0、连续黑暗振荡培养,在以上条件下培养20d时大蒜叶枯病菌产生粗毒素的毒性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蒜叶枯病菌 培养条件 粗毒素
下载PDF
基于ARCGIS的区域生物量DEM模型空间分析——以云南香格里拉三坝乡黄背栎林生物量估算为例 被引量:5
14
作者 闫海忠 林锦屏 +2 位作者 王璟 苏丹 缪漪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852-855,858,共5页
在ESRIARCGIS 9.3软件支持下,采用地统计分析方法选取了地形、海拔、坡度、坡向和土壤K值等生态因子,对三坝乡黄背栎群落的生物量进行了空间协同克里金插值分析,并引入辅助因子和生物量协同作用关系,对10个样点外20个随机产生的预测点... 在ESRIARCGIS 9.3软件支持下,采用地统计分析方法选取了地形、海拔、坡度、坡向和土壤K值等生态因子,对三坝乡黄背栎群落的生物量进行了空间协同克里金插值分析,并引入辅助因子和生物量协同作用关系,对10个样点外20个随机产生的预测点生物量进行了空间估算。结果表明,在不同辅助因子协同作用下,其预测效果存在明显差异,反映出区域内多种生态因子及其综合作用对森林群落生物量的影响;利用这些因子的背景数据和辅助变量,借助于空间插值方法,能显著提高估算和预测精度,减轻野外调查强度和提高调查效率。该方法在植物群落生物量、农作物产量估算和预测等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坝乡 黄背栎 DEM 生物量估算 COKRIGING 地统计分析
下载PDF
pH对黄背木耳胞外酶的影响效应 被引量:3
15
作者 马桂珍 杨生兵 +1 位作者 林曼曼 周婷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7期190-191,共2页
以黄木耳为试材,研究了黄木耳在自然和环境胁迫下相关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邻苯二酚氧化酶、淀粉酶和羧甲基纤维素酶都与黄背木耳菌丝生长情况相一致,酶活力强时,菌丝生物量高。当黄背木耳在受到pH胁迫时,酸性条件会抑制邻苯二... 以黄木耳为试材,研究了黄木耳在自然和环境胁迫下相关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邻苯二酚氧化酶、淀粉酶和羧甲基纤维素酶都与黄背木耳菌丝生长情况相一致,酶活力强时,菌丝生物量高。当黄背木耳在受到pH胁迫时,酸性条件会抑制邻苯二酚氧化酶、淀粉酶的产生;羧甲基纤维素酶的产生有很宽的酸碱适应范围,碱性条件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该酶的产生,温度对羧甲基纤维素酶的影响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背木耳 胞外酶 活性
下载PDF
滇西北亚高山地区黄背栎林植被演替过程中的林地土壤化学响应 被引量:17
16
作者 宋洪涛 张劲峰 +4 位作者 田昆 郭华 陈华丽 刘忠杰 薛阳富 《西部林业科学》 CAS 2007年第2期65-70,共6页
探讨了滇西北亚高山地区黄背栎林植被演替过程中林地土壤化学性质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该植物群落不同的植被演替阶段,其林地土壤的化学性质与之相响应。随着其植被的正向演替,林地土壤各项化学指标均向良性发展:土壤的pH值逐渐降低... 探讨了滇西北亚高山地区黄背栎林植被演替过程中林地土壤化学性质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该植物群落不同的植被演替阶段,其林地土壤的化学性质与之相响应。随着其植被的正向演替,林地土壤各项化学指标均向良性发展:土壤的pH值逐渐降低;土壤有机质、全N及水解N含量均呈上升趋势;速效K含量在演替顶极前期达最大含量,到演替顶极期有所下降;速效P含量在演替过程中有所变化,但随其植被演替的变化不明显,没有一定的规律性;林地上层土壤养分增加较之下层土壤增加率要大。该地区土壤化学性质变化与其群落的良性发展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西北亚高山地区 黄背栎林 植被演替过程 林地土壤化学性质
下载PDF
酶法转化原人参二醇型皂苷为稀有人参皂苷C-K的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赵雪淞 胡彦波 孟凡琳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4期205-208,共4页
通过比较PDA培养基和V8汁培养基对卵形孢霉产酶的影响,确定V8汁培养基培养卵形孢霉,糖苷酶活性更高。在该条件下培养卵形孢霉,通过DEAE-纤维素柱层析和30%~80%(NH4)2SO4沉淀,从其培养液中部分纯化出一种能够高效转化原人参二醇型皂苷... 通过比较PDA培养基和V8汁培养基对卵形孢霉产酶的影响,确定V8汁培养基培养卵形孢霉,糖苷酶活性更高。在该条件下培养卵形孢霉,通过DEAE-纤维素柱层析和30%~80%(NH4)2SO4沉淀,从其培养液中部分纯化出一种能够高效转化原人参二醇型皂苷为稀有人参皂苷C-K的糖苷酶GE-I。该酶转化人参皂苷Rb1、Rb2、Rc的途径分别为:Rb1→Rd→F2→C-K,Rb2→C-O→C-Y→C-K,Rc→Mb→Mc→C-K。GE-I最适pH为5.0,最适温度为45℃,在pH4.0~12.0和温度30~75℃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本研究为酶法制备稀有人参皂苷C-K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形孢霉 胞外糖苷酶 生物转化 原人参二醇型皂苷 人参皂苷C—K
下载PDF
河南周口地区月季白粉菌鉴定与进化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岩 徐克东 +5 位作者 常云霞 牛伟 史庆浩 贾书召 李成伟 叶永忠 《贵州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7-99,105,共4页
为了给河南周口地区月季白粉病的防治提供参考,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该区月季白粉病病原菌进行鉴定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分离得到病原菌经形态鉴定和分子ITS鉴定均为月季白粉菌(Sphaerotheca pannosa),该病原菌的ITS序列(G... 为了给河南周口地区月季白粉病的防治提供参考,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该区月季白粉病病原菌进行鉴定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分离得到病原菌经形态鉴定和分子ITS鉴定均为月季白粉菌(Sphaerotheca pannosa),该病原菌的ITS序列(Genbank No.KF571742)与月季白粉菌的ITS序列100%同源。系统进化分析显示,周口地区月季白粉菌ITS与来自比利时、日本、法国、阿曼、匈牙利和英国月季白粉菌的ITS序列聚为同一进化枝,而与来自同属另3个种覆盆子白粉菌(S.Aphanis)、醋栗白粉菌(S.mors-uvae)和夹竹桃白粉菌(S.db-2011)的ITS序列亲缘关系相对较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季 白粉菌 ITS序列 系统进化 河南
下载PDF
月季白粉病孢子形态观测与病害调查 被引量:5
19
作者 杨忠义 赵伟 +6 位作者 罗尧幸 韩凯 杨杰 刘涛 王静波 刘榕晨 纪薇 《山西农业科学》 2018年第3期449-452,共4页
选取山西农业大学不同区域生长的月季,对其病情指数进行调查,同时设置不同温度梯度进行月季白粉病菌孢子萌发培养试验,显微观测其白粉病菌孢子的萌发动态。结果表明,月季白粉病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32℃;栽培区域位于A(N 37.424°,E... 选取山西农业大学不同区域生长的月季,对其病情指数进行调查,同时设置不同温度梯度进行月季白粉病菌孢子萌发培养试验,显微观测其白粉病菌孢子的萌发动态。结果表明,月季白粉病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32℃;栽培区域位于A(N 37.424°,E 112.579°),B(N 37.422°,E 112.584°)和C(N 37.422°,E 112.580°)的月季感病程度分别为中抗(MR)、抗病(R)和高抗(VR)。研究可为了解月季白粉病发生机理提供理论基础,对筛选抗白粉病月季品种和指导月季栽培管理、白粉病防治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季 白粉病 发病指数 白粉病孢子形态
下载PDF
黄背栎的脂溶性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钦 沈月毛 李萍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2008年第1期92-94,共3页
对黄背栎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利用凝胶(Sephadex LH-20)及硅胶等柱色谱技术分离得到了6个化合物,经理化及光谱方法分别鉴定为熊果酸28-O-β-D-吡喃木糖基(1→3)-β-D-吡喃葡萄糖苷(Ⅰ),吡喃木糖基(1→3)-β-D-吡喃葡萄糖基熊果酸28-O... 对黄背栎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利用凝胶(Sephadex LH-20)及硅胶等柱色谱技术分离得到了6个化合物,经理化及光谱方法分别鉴定为熊果酸28-O-β-D-吡喃木糖基(1→3)-β-D-吡喃葡萄糖苷(Ⅰ),吡喃木糖基(1→3)-β-D-吡喃葡萄糖基熊果酸28-O-甲酯(Ⅱ),木栓酮(Ⅲ),3-羟基-16-木栓酮(Ⅳ),5-羟甲基-2-呋喃甲醛(Ⅴ),β-谷甾醇(Ⅵ)。这6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黄背栎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背栎 三萜 化学成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