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lteration of Taste Acuity in Pediatric Cancer Patients after Treatment Completion: A Cross-Sectional Study Using a Filter-Paper Disc Method
1
作者 Ayako Nagai Masaru Kubota +2 位作者 Souichi Adachi Ken-ichiro Watanabe Yasufumi Takeshita 《Food and Nutrition Sciences》 2014年第14期1440-1446,共7页
Taste acuity of adult patients undergoing cancer treatment has been well investigated;however, studies of taste acuity after completion of cancer treatment are limited, particularly in children. This study aimed to as... Taste acuity of adult patients undergoing cancer treatment has been well investigated;however, studies of taste acuity after completion of cancer treatment are limited, particularly in children. This study aimed to assess taste acuity in pediatric cancer patients after treatment completion. Seventy-three patients who had completed cancer treatment (median age, 13 years;range, 7 - 18 years) and had not received any further treatment for at least 6 months were enrolled. Eighty-one healthy children (median age, 10 years;range, 8 - 19 years) served as controls. We determined the thresholds for four tastes (sweet, salty, sour, and bitter) using the filter-paper disc metho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thresholds of taste acuity for the four test solutions between the patient and control groups. The duration since treatment completion (<5 years vs. ≥5 years) had no significant impact on taste acuity for the four test solutions. The threshold for tasting salt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group that had received chemotherapy + radiation and/or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than that in the group that had received chemotherapy-only. Our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aste acuity after treatment completion in pediatric cancer patients was the same as that in healthy children. However, some treatment modalities were correlated with an impaired ability to taste salt. Gustatory test results should be considered while deciding nutritional support modalities after treatment completion in pediatric cancer pati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DIATRIC Cancer Cancer Treatment Filter-paper disc method TASTE ACUITY
下载PDF
富血小板血浆对痤疮丙酸杆菌的体外抑菌实验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吕品 叶露露 +4 位作者 单桂秋 马静 程飚 周谋 唐艳姣 《中国输血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58-560,共3页
目的通过体外实验探索富血小板血浆(PRP)对痤疮丙酸杆菌的抑菌作用。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简称"改良K-B法")来进行PRP体外抑菌的实验,设置红霉素溶液阳性对照药,贫血小板血浆(PPP)为阴性对照药,最后测定抑菌圈直径。结果 PRP... 目的通过体外实验探索富血小板血浆(PRP)对痤疮丙酸杆菌的抑菌作用。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简称"改良K-B法")来进行PRP体外抑菌的实验,设置红霉素溶液阳性对照药,贫血小板血浆(PPP)为阴性对照药,最后测定抑菌圈直径。结果 PRP对痤疮丙酸杆菌有较强的敏感性,在纸片扩散法实验中的抑菌圈直径为(15.37±0.747 0)mm,与PPP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参考抗生素药敏实验等级划分的判断标准,PRP对痤疮丙酸杆菌的抑菌效果属于高敏。结论 PRP对痊疮的主要致病菌座疮丙酸杆菌有良好的抑菌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血小板血浆 抑菌实验 纸片扩散法 抑菌圈直径
下载PDF
盘龙参内生真菌抑菌活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高宁 毕珊珊 +2 位作者 胡凤 王振月 程玉鹏 《广东药学院学报》 CAS 2011年第4期367-370,共4页
目的筛选具有抑菌活性的盘龙参内生真菌。方法以12种细菌作为供试菌种,采用纸片法进行盘龙参内生真菌的抑菌活性研究。结果在分离得到的盘龙参内生真菌中,共有32株内生真菌对至少1种供试菌种具有抑制效果,占全部内生真菌的65.3%。结论... 目的筛选具有抑菌活性的盘龙参内生真菌。方法以12种细菌作为供试菌种,采用纸片法进行盘龙参内生真菌的抑菌活性研究。结果在分离得到的盘龙参内生真菌中,共有32株内生真菌对至少1种供试菌种具有抑制效果,占全部内生真菌的65.3%。结论盘龙参内生真菌具有较好的开发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盘龙参 内生真菌 纸片法 抑菌活性
下载PDF
青海盐湖地区嗜盐菌的分离纯化及抑制植物病原菌的活性初探 被引量:10
4
作者 沈硕 王舰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9-81,88,共4页
以番茄灰霉菌(Botrytis cinerea)、菊芋菌核菌(Jerusalem artichoke Sclerotium)、油菜菌核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蚕豆根腐菌(Fusarium solani)及豌豆根腐菌(Aphanomyces euteic... 以番茄灰霉菌(Botrytis cinerea)、菊芋菌核菌(Jerusalem artichoke Sclerotium)、油菜菌核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蚕豆根腐菌(Fusarium solani)及豌豆根腐菌(Aphanomyces euteiches Dreehsler)等6种植物病原真菌为供试菌株,采用滤纸片法对植物病原菌提取液的抑菌活性进行了测定。为了获得对这几种植物病原菌具有较高抑制作用的嗜盐菌菌株,对供试菌株进行了液体发酵及发酵液的活性筛选。经滤纸片法测定,青海盐湖嗜盐菌菌株对辣椒疫霉菌具有较强的拮抗作用,并用最小抑制浓度法(MIC)测定了嗜盐菌提取物对辣椒疫霉菌的最小抑菌浓度范围为9~12 m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盐菌 次级代谢产物 滤纸片法 抑菌活性
下载PDF
参菊洗剂体外抑菌作用 被引量:11
5
作者 张广求 刘文 +2 位作者 谭璐 张为 王树平 《医药导报》 CAS 2015年第8期1032-1035,共4页
目的研究参菊洗剂的体外抑菌作用。方法采用琼脂扩散纸片法测定抑菌圈直径,采用液体培养液连续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采用琼脂培养液平板法测定最低杀菌浓度(MBC),并与市售某妇科洗液比较抑菌作用。结果参菊洗剂对5种病原菌株的... 目的研究参菊洗剂的体外抑菌作用。方法采用琼脂扩散纸片法测定抑菌圈直径,采用液体培养液连续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采用琼脂培养液平板法测定最低杀菌浓度(MBC),并与市售某妇科洗液比较抑菌作用。结果参菊洗剂对5种病原菌株的抑菌作用明显优于相同浓度的市售某妇科洗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参菊洗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枯草芽孢杆菌、白念珠菌的MIC分别为33.75,67.50,67.50,67.50,33.75 mg·m L-1;参菊洗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枯草芽孢杆菌、白念珠菌的MBC分别为33.75,67.50,67.50,135.00,33.75 mg·m L-1。结论参菊洗剂具有较明显的抑菌和杀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菊洗剂 琼脂扩散纸片法 液体培养液连续稀释法 琼脂培养液平板法 抑菌作用 体外
下载PDF
致病疫霉菌株交配型的检测及其检测方法的比较 被引量:1
6
作者 崔海辰 任兴波 +2 位作者 董磊 赵秀铭 刘惠荣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07-111,共5页
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是马铃薯晚疫病的病原体,可导致马铃薯大面积减产。致病疫霉的有性生殖可以产生卵孢子,由于其抗逆性较强,利于致病疫霉渡过不利的生存环境,给马铃薯晚疫病的有效防治带来巨大的困难。致病疫霉的有性生... 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是马铃薯晚疫病的病原体,可导致马铃薯大面积减产。致病疫霉的有性生殖可以产生卵孢子,由于其抗逆性较强,利于致病疫霉渡过不利的生存环境,给马铃薯晚疫病的有效防治带来巨大的困难。致病疫霉的有性生殖属于异宗配合,即A1、A2交配型同时培养时才会产生卵孢子。因此,快速而有效地检测致病疫霉菌株的交配型将为致病疫霉有性生殖分子机理的研究及致病疫霉的防治奠定基础。通过直接配对法、纸盘法和分子标记法三种方法,对5株来源不同的致病疫霉菌株进行了交配型检测。三种方法的检测结果均表明,菌株HQK8-3、2PO-D、USA1的交配型与ATCC标准菌株64093的交配型一致,为A1交配型,而菌株2PO82001、P7723的交配型与ATCC标准菌株32835的交配型一致,为A2交配型。说明三种方法均可有效鉴定致病疫霉交配型,但三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应根据实验条件,采取合适的方法进行菌株交配型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病疫霉 直接配对法 纸盘法 分子标记法
下载PDF
克拉维酸的纸片定量测定法 被引量:1
7
作者 张国华 孟勇 +1 位作者 夏振强 官家发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1124-1126,共3页
报道了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指示菌,纸片法定量测定β 内酰胺酶抑制剂克拉维酸的研究结果.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重复性好,相对误差小等优点,可用于大样本量的克拉维酸定量测定.
关键词 定量测定 金黄色葡萄球菌 纸片法 克拉维酸 生物测定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耐药性
下载PDF
十种热带雨林植物光活化抗微生物活性的筛选
8
作者 胡昀 陈玉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2年第3期63-65,100,共4页
为从植物中寻找具有光调节生物活性的物质,通过滤纸片法和薄层色谱自显影技术,以金黄色葡菌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 subtilis)、草分枝杆菌(Mycobacteium phlei)、环状芽胞杆菌(Bacillus circulans)为供试... 为从植物中寻找具有光调节生物活性的物质,通过滤纸片法和薄层色谱自显影技术,以金黄色葡菌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 subtilis)、草分枝杆菌(Mycobacteium phlei)、环状芽胞杆菌(Bacillus circulans)为供试菌,对10种热带雨林植物进行光活化抗微生物活性的筛选和活性部位的确定.结果表明:0.1mg的狗花椒(Y10)氯仿提取物对枯草芽胞杆菌具有明显的光活化抗微生物活性,在紫外光照射后和黑暗中抑菌圈相差4mm,薄层色谱中0.5mg Y10氯仿提取物抗枯草芽胞杆菌的抑菌圈最大.本研究为进一步从该植物中寻找新型光敏剂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活化抗微生物活性 滤纸片法 薄层色谱自显影技术
下载PDF
小菜蛾共生真菌棒曲霉XCE02的代谢产物及抗菌活性 被引量:2
9
作者 丁唯嘉 李明哲 +5 位作者 陈泽林 蔡佳纯 张梓娜 李月婷 孙晨昊 李春远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76-81,共6页
【目的】研究小菜蛾共生真菌棒曲霉Aspergillus clavatus XCE02代谢产物及其抗植物病原真菌的活性。【方法】柱层析技术分离纯化XCE02代谢产物,并运用波谱技术鉴定结构;滤纸片扩散法测试代谢产物对香蕉炭疽菌和小麦赤霉菌的抑菌活性。... 【目的】研究小菜蛾共生真菌棒曲霉Aspergillus clavatus XCE02代谢产物及其抗植物病原真菌的活性。【方法】柱层析技术分离纯化XCE02代谢产物,并运用波谱技术鉴定结构;滤纸片扩散法测试代谢产物对香蕉炭疽菌和小麦赤霉菌的抑菌活性。【结果】分离鉴定出gliomasolide A、Sch725674、gliomasolide C、clavatustide A、clavatustide B、20−羟基麦角甾−4,6,8(14),22−四烯−3−酮、黄嘌呤、麦角甾醇、过氧化麦角甾醇和丁二酸10个化合物。在250μg/mL时,gliomasolide A、Sch725674和gliomasolide C对香蕉炭疽菌和小麦赤霉菌显示了高度抗菌活性,clavatustide A和clavatustide B对香蕉炭疽菌和小麦赤霉菌显示了中度抗菌活性,20−羟基麦角甾−4,6,8(14),22−四烯−3−酮对小麦赤霉菌显示了中度抗菌活性。【结论】从曲霉属分离到了gliomasolide A、gliomasolide C和20−羟基麦角甾−4,6,8(14),22−四烯−3−酮,gliomasolide A、Sch725674和gliomasolide C可作为相应抗菌农药先导化合物开展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虫共生真菌 棒曲霉 代谢产物 抗菌活性 柱层析技术 波谱技术 滤纸片扩散法
下载PDF
三种饲养方法对大豆蚜主要生命参数的影响及评价 被引量:2
10
作者 田镇齐 王苏吉 +3 位作者 白冰 王雪倩 刘健 赵奎军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72-578,共7页
生命参数是昆虫种群的重要特征指标,为测定该指标常需应用不同单头饲养方法饲养试虫。为评价不同饲养方法对大豆蚜生命参数的影响,在20、23和26℃,分别采用新的叶子圆片法、清水培养基法和叶片保湿法对大豆蚜进行单头饲养,构建各实验种... 生命参数是昆虫种群的重要特征指标,为测定该指标常需应用不同单头饲养方法饲养试虫。为评价不同饲养方法对大豆蚜生命参数的影响,在20、23和26℃,分别采用新的叶子圆片法、清水培养基法和叶片保湿法对大豆蚜进行单头饲养,构建各实验种群生命表,分析了大豆蚜若蚜历期、成蚜寿命、成蚜繁殖力、种群大小、内禀增长力、净生殖率、周限增长率、平均世代周期和期望寿命在不同方法饲养大豆蚜种群间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各单一温度下,大豆蚜若蚜历期在不同饲养方法处理间均无显著差异。在20、23和26℃,叶片保湿法饲养的大豆蚜成蚜寿命分别为28.68±2.74、20.03±1.89和15.23±1.43d,均高于新的叶子圆片法处理;叶片保湿法处理下的成蚜繁殖力分别为50.39±2.37、43.22±3.45和43.21±3.20头/世代,均高于新的叶子圆片法处理。不同温度下,清水培养基法和叶片保湿法饲养的大豆蚜,其60d内种群大小预测基本一致。大豆蚜的内禀增长力、净生殖率、周限增长率、平均世代周期和期望寿命,在不同饲养方法间均呈现一定差异性。三种饲养方法具有各自优缺点和适用范围,不同方法饲养的大豆蚜种群生命参数存在差异。研究结果为大豆蚜生命参数测定试验中饲养方法的选用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蚜 生命参数 新的叶子圆片法 清水培养基法 叶片保湿法
下载PDF
酵母样真菌快速分型诊断
11
作者 杨文玲 张凤珍 陈桂芳 《真菌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71-76,共6页
为进一步解决感染酵母样真菌病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我们采用了一种快速、简便、准确鉴定和分类酵母样真菌的方法——纸片法,同时对纸片法与传统的方法(生长图谱法)进行了比较。217株酵母样真菌的鉴定结果准确率达100%,其中白念珠菌... 为进一步解决感染酵母样真菌病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我们采用了一种快速、简便、准确鉴定和分类酵母样真菌的方法——纸片法,同时对纸片法与传统的方法(生长图谱法)进行了比较。217株酵母样真菌的鉴定结果准确率达100%,其中白念珠菌检出率最高155株占71.42%,为最常见菌,其次是热带念珠20株占9.22%,其它四种念珠菌16株占7.37%,还有分类及种未定酵母菌26株占11.98%。以上观察结果其检出率和国内外报道的资料相似。我们认为用纸片法鉴定酵母样真菌,操作过程简单易行、费用低廉、准确快速,可尽早为临床提供治疗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原菌 酵母样真菌 分型 真菌病 诊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