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粗疣类钱袋苔[Apomarsupella verrucosa(Nichols.)Vana]及其新异名
1
作者 吴玉环 高谦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5,共3页
对产自中国云南缺萼苔科(Gymnomitriaceae)粗疣类钱袋苔(Apomarsupella verrucosa(Nichols.)Vana)和产自尼泊尔(Gymnomitrion papillosumKitag.&S.Hatt.)的模式标本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Gymnomitrion papillosum和粗疣类钱袋苔特征... 对产自中国云南缺萼苔科(Gymnomitriaceae)粗疣类钱袋苔(Apomarsupella verrucosa(Nichols.)Vana)和产自尼泊尔(Gymnomitrion papillosumKitag.&S.Hatt.)的模式标本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Gymnomitrion papillosum和粗疣类钱袋苔特征相一致,将其处理为粗疣类钱袋苔的异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萼苔科 粗疣类钱袋苔 Gymnomitrion papillosum 新异名
下载PDF
两种泥炭藓种群年龄结构与生长特征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付彬 卜兆君 王升忠 《湿地科学》 CSCD 2005年第3期200-204,共5页
2004年8月中旬,在长白山西侧龙岗山脉中部的哈尼泥炭沼泽,应用“固有年际标记”方法,研究了中位泥炭藓(Sphagnum.magellanicum)与疣壁泥炭藓(Sphagnum papillosum)两种群分株数量和生物量的年龄结构、生物量和高度生长规律。结果表明:... 2004年8月中旬,在长白山西侧龙岗山脉中部的哈尼泥炭沼泽,应用“固有年际标记”方法,研究了中位泥炭藓(Sphagnum.magellanicum)与疣壁泥炭藓(Sphagnum papillosum)两种群分株数量和生物量的年龄结构、生物量和高度生长规律。结果表明:中位泥炭藓种群共分为4个龄级,分株的数量和生物量的年龄结构均呈稳定型;疣壁泥炭藓种群亦分4个龄级,但分株的年龄结构呈衰退型。两种泥炭藓种群分株每年生长的高度大体上相同,分株高度与龄级间均呈较明显的单调线性关系(p<0.01),两种群虽未出现异速生长现象,但老龄植株的高度、生物量变异程度均小于幼龄株。这与老龄级分株对水、养分及光资源的吸收利用的权衡能力较强有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位泥炭藓 疣壁泥炭藓 泥炭沼泽 年龄结构 生长特征
下载PDF
大鲵蛙病毒诱导的鲤鱼上皮瘤细胞凋亡的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耿毅 陈成 +5 位作者 余泽辉 李亚军 陈德芳 欧阳萍 黄小丽 牟维豪 《中国兽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062-1066,共5页
为研究大鲵蛙病毒(Chinese giant salam ander ranavirus,CGSRV)对细胞凋亡的影响,以CGSRV感染鲤鱼上皮瘤(EPC)细胞,分别于感染后第0、3、6、9、12、15小时收集细胞,用倒置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观察感染的EPC细胞的形态学变化,Annexin V-FIT... 为研究大鲵蛙病毒(Chinese giant salam ander ranavirus,CGSRV)对细胞凋亡的影响,以CGSRV感染鲤鱼上皮瘤(EPC)细胞,分别于感染后第0、3、6、9、12、15小时收集细胞,用倒置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观察感染的EPC细胞的形态学变化,Annexin V-FITC/PI双染与JC-1染色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与线粒体膜电位(Δψm)崩解率。结果显示,EPC细胞在感染后第6小时出现细胞收缩变圆,脱落,漂浮于培养基中;电镜下,被感染的EPC细胞的细胞核出现典型的染色质边集呈月牙形和染色质浓缩形成凋亡小体的现象。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感染后第3小时即出现凋亡率和线粒体膜电位崩解率显著上升,6 h后实验组各时间点凋亡率和线粒体膜电位崩解率都极显著地高于对照组(P<0.01)。结果表明,CGSRV感染EPC细胞可通过线粒体途径诱导EPC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鲵蛙病毒 鲤鱼上皮瘤细胞 细胞凋亡 线粒体膜电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