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型支原体ParE基因突变与耐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关系 被引量:3
1
作者 罗永慧 段颖卿 +2 位作者 甘雪华 王旭菲 舒向荣 《实验与检验医学》 CAS 2014年第2期124-125,168,共3页
目的探讨人型支原体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方法自临床分离的8株耐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人型支原体(Mh),对其ParE基因PCR扩增后进行测序分析,与基因库中的野生型菌株MHPG21基因序列比对,分析ParE基因突变位点与菌株耐氟喹诺酮类药物... 目的探讨人型支原体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方法自临床分离的8株耐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人型支原体(Mh),对其ParE基因PCR扩增后进行测序分析,与基因库中的野生型菌株MHPG21基因序列比对,分析ParE基因突变位点与菌株耐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关系。结果与野生株MHPG21对比,6株检出ParE基因所编码的氨基酸残基发生D 426→N变异。结论 Mh临床分离株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可能与ParE基因所编码的氨基酸残基D 426→N变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型支原体 氟喹诺酮类药物 pare基因 耐药性
下载PDF
次抑菌浓度喹诺酮类药物体外诱导人型支原体ParE基因突变的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张冉 吴移谋 +2 位作者 陈丽丽 向斌 李庆华 《衡阳医学院学报》 2000年第1期8-10,共3页
目的 探讨体外诱导耐喹诺酮类药物的Mh的ParE基因突变情况。方法 以含氧氟沙星、左旋氧氟沙星、盐酸环丙沙星、司帕沙星的培养基培养Mh标准敏感株 12代后 ,将其ParE基因进行PCR扩增 ,分析其核苷酸序列。结果 氧氟沙星、左旋氧氟沙星... 目的 探讨体外诱导耐喹诺酮类药物的Mh的ParE基因突变情况。方法 以含氧氟沙星、左旋氧氟沙星、盐酸环丙沙星、司帕沙星的培养基培养Mh标准敏感株 12代后 ,将其ParE基因进行PCR扩增 ,分析其核苷酸序列。结果 氧氟沙星、左旋氧氟沙星诱导Mh发生 70位的G→A的突变 ,导致 4 2 6位的天冬氨酸转变为天冬酰胺。结论 ParE基因中 70位的突变与Mh耐喹诺酮类药物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型支原体 pare基因突变 喹诺酮类药物
下载PDF
沙门菌属parE基因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舒磊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8期3931-3933,共3页
目的分析78株耐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沙门菌属携带parE基因情况及对氟喹诺酮类耐药性的影响。方法用PCR方法扩增沙门菌属parE基因的序列,并采用基因库在线比对软件BLAST程序进行比对分析。结果 78株耐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沙门菌属中共检测到32... 目的分析78株耐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沙门菌属携带parE基因情况及对氟喹诺酮类耐药性的影响。方法用PCR方法扩增沙门菌属parE基因的序列,并采用基因库在线比对软件BLAST程序进行比对分析。结果 78株耐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沙门菌属中共检测到32株含有parE基因,选择其中10株阳性株进行测序,结果显示其74、107、115位碱基出现突变。结论 parE基因可能是引起沙门菌属耐氟喹诺酮类药物的重要原因,在10株沙门菌属中携带的parE基因中共检出3个点突变,这些突变的产生为沙门菌属对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抗药性以及交叉耐药产生了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门菌属 pare基因 氟喹诺酮 耐药
原文传递
鸡源大肠杆菌中QRDR基因的检测
4
作者 冯涛 何纪元 薛原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9年第11期106-107,110,共3页
为分析鸡源大肠杆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使用PCR技术从对喹诺酮类药物具有耐药性的大肠杆菌中扩增出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RDR)基因。通过对所测序列结果的分析,得到DNA促旋酶和拓扑异构酶Ⅳ基因(gyrA、gyrB、parC、parE)的突变位点... 为分析鸡源大肠杆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使用PCR技术从对喹诺酮类药物具有耐药性的大肠杆菌中扩增出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RDR)基因。通过对所测序列结果的分析,得到DNA促旋酶和拓扑异构酶Ⅳ基因(gyrA、gyrB、parC、parE)的突变位点及其氨基酸的表达情况。根据基因型研究QRDR的流行病学情况,可指导喹诺酮类药物的临床合理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杆菌 GYRA基因 gyrB基因 PARC基因 pare基因
下载PDF
鸡源性沙门氏菌氟喹诺酮类耐药株与拓扑异构酶Ⅳ关系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刘芳萍 李昌文 +4 位作者 刘立新 李睿 罗鹏志 卢斯亮 张秀英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94-98,共5页
采用常规PCR法,以雏鸡沙门氏菌NCTC5776作为质控菌株,取临床分离的对5种氟喹诺酮类药物(环丙沙星、氧氟沙星、恩诺沙星、单诺沙星和沙拉沙星)均耐药的9株鸡源性沙门氏菌耐药株,提取其染色体DNA。设计引物parCF和parCR、parEF和parER,分... 采用常规PCR法,以雏鸡沙门氏菌NCTC5776作为质控菌株,取临床分离的对5种氟喹诺酮类药物(环丙沙星、氧氟沙星、恩诺沙星、单诺沙星和沙拉沙星)均耐药的9株鸡源性沙门氏菌耐药株,提取其染色体DNA。设计引物parCF和parCR、parEF和parER,分别扩增菌株拓扑异构酶Ⅳ parC基因和parE基因的氟喹诺酮类耐药决定区(QRDR),对PCR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及序列分析。与质控菌株相比,9株临床分离耐药株parC基因QRDR的核苷酸未发生任何突变,菌株37的parE基因第1434位碱基发生T→C突变,菌株55的parE基因第1434位碱基发生T→C突变,菌株60的parE基因第1517位碱基发生T→C突变。菌株60的parE基因第506位氨基酸发生F→S突变,即Phe→Ser取代,且位于QRDR内,其余菌株的氨基酸均未发生变化。上述结果提示,parE基因突变与耐药性有一定关系,但是拓扑异构酶Ⅳ变异可能并非沙门氏菌耐药性产生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门氏菌 氟喹诺酮类药物 拓扑异构酶IV PARC基因 pare基因
下载PDF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的分子耐药机制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陶传敏 吕晓菊 李萍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66-269,共4页
目的研究嗜麦芽窄食单胞菌DNA解旋酶和拓谱异构酶的突变与氟喹诺酮类药物(FQNS)的耐药关系,为新药开发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择对环丙沙星最低抑菌浓度(MIC)≥2mg/L且主动外排表型机制阴性的菌株,对其gyrA和parE的喹诺酮决定区域基因分... 目的研究嗜麦芽窄食单胞菌DNA解旋酶和拓谱异构酶的突变与氟喹诺酮类药物(FQNS)的耐药关系,为新药开发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择对环丙沙星最低抑菌浓度(MIC)≥2mg/L且主动外排表型机制阴性的菌株,对其gyrA和parE的喹诺酮决定区域基因分别进行PCR扩增,纯化后直接测序。结果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在DNA解旋酶最常见的83位和87位没有突变,同时在GyrA的整个喹诺酮耐药决定区域(QRDRs)没有氨基酸的改变,并且其83位是Gln而不是其它革兰阴性菌常见的Ser或Thr。5株菌中的parE各有1株菌在402和432突变,但是该突变与FQNS耐药不相关,未观察到Valdezate研究中的1/2菌株的parE突变频率高且主要集中在437、465、477和485位的现象。结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FQNS耐药与主动外排泵有关,可能与外膜的通透性降低有关,但与DNA解旋酶和拓谱异构酶的靶位点改变关系尚不明确,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 GYRA基因 pare基因
下载PDF
圈养虎源大肠杆菌QRDR基因检测及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张艳芳 方瑞 +4 位作者 孟晓俣 陈可心 冯涛 牛鑫鑫 薛原 《黑龙江畜牧兽医(下半月)》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24-127,共4页
为了解大肠杆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和喹诺酮耐药决定区GyrA、GyrB、ParC、ParE四种基因的流行情况,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对30株虎源大肠杆菌的耐药菌株进行了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基因的检测,并对目的片段进行测序分析。... 为了解大肠杆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和喹诺酮耐药决定区GyrA、GyrB、ParC、ParE四种基因的流行情况,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对30株虎源大肠杆菌的耐药菌株进行了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基因的检测,并对目的片段进行测序分析。结果表明:GyrA、GyrB、ParC、ParE阳性率分别为40.00%、63.33%、63.33%、40.00%;GyrA亚基发生Ser83→Leu、Asp87→Asn、Glu214→Gly的突变,GyrB亚基发生Ser195→Asn的突变,ParC亚基上氨基酸未发生取代,ParE亚基发生Ser85→Ala的突变。说明GyrA、GyrB亚基上发生的氨基酸替代是耐药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产生耐药性的主要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虎源大肠杆菌 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RDR) GYRA基因 GyrB基因 PARC基因 pare基因
原文传递
喹诺酮类药物诱导人型支原体耐药机理研究 被引量:103
8
作者 张冉 吴移谋 +2 位作者 向斌 陈丽丽 邓仲良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5期273-275,共3页
目的 探讨人型支原体 (Mh)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理 ,指导合理使用抗生素。方法以含氧氟沙星、左旋氧氟沙星、盐酸环丙沙星的培养基培养标准敏感株及临床敏感株Mh12代后 ,将其gyrA基因、parE基因扩增 ,分析其核苷酸序列。结果  3种... 目的 探讨人型支原体 (Mh)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理 ,指导合理使用抗生素。方法以含氧氟沙星、左旋氧氟沙星、盐酸环丙沙星的培养基培养标准敏感株及临床敏感株Mh12代后 ,将其gyrA基因、parE基因扩增 ,分析其核苷酸序列。结果  3种药物诱导株均产生耐药及交叉耐药性 ,氧氟沙星、左旋氧氟沙星诱导Mh发生 70位G→A的突变 ,导致 42 6位的天冬氨酸转变为天冬酰胺 ;盐酸环丙沙星诱导Mh发生 113位C→T的突变 ,导致 83位的丝氨酸转变为亮氨酸。结论 Mh长期接触低浓度喹诺酮类药物会产生耐药性 ,gyrA、parE基因中的点突变可能是耐药机制的一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型支原体 喹诺酮类 GYRA基因 pare基因 泌尿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