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Effects of Magnesium-EDTA Chelation Therapy on Arterial Stiffness
1
作者 P. J. Van der Schaar R. Th. B. Pahlplatz E. Blaurock-Busch 《Health》 2014年第21期2848-2853,共6页
Traditional risk factors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 can only assess risks for groups of people. New parameters of arterial stiffness are more reliable for predicting cardiovascular outcomes for individuals with and wi... Traditional risk factors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 can only assess risks for groups of people. New parameters of arterial stiffness are more reliable for predicting cardiovascular outcomes for individuals with and without a cardiovascular history.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assess the effects of Magnesium-EDTA chelation therapy using new methods and parameters such as pulse wave velocity (PWV), central blood pressure (SBPao) and endothelial function (Aix). We followed 43 patients with an abnormal PWV and SBPao, setting them up in two groups. The 21 patients in Group A had already been diagnosed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The other 22 patients in Group B also showed abnormal PWV, SBPao and Aix, but showed no cardiovascular symptoms. Each patient in Groups A and B received one Mg-EDTA treatment per week. The total treatment plan consisted of 25 Mg-EDTA chelation treatments according to the standard protocol of IBCMT. After 25 Mg-EDTA chelation sessions, PWV and SBPao improved significantly in all patients of Groups A and B. In addition, Aix improved significantly in these patients, but remained abnormal. Group C included 18 asymptomatic patients with normal PWV or SBPao. Aix was abnormal in this group, but to a much lesser extent than Groups A and B. The 18 asymptomatic patients of Group C did not receive Mg-EDTA treatment. Observation showed no significant changes in all three parameters of arterial stiffnes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indicate that a course of treatment with Magnesium-EDTA chelation therapy significantly lowers cardiovascular risks. We conclude that Mg-EDTA chelation therapy improves PWV as an indicator of arterial stiffness, SBPao (central blood pressure) as an indicator of aortic elasticity and Aix (augmented aortic index) as an indicator of endothelial functioning. These improvements in PWV, SBPao and Aix demonstrate that atherosclerosis is a dynamic and (partially) reversible proc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TERIAL Stiffness pulse wave Velocity central Blood Pressure Augmented aortic Index Magnesium-EDTA CHELATION Therapy CARDIOVASCULAR Risks
下载PDF
中心动脉与肱动脉参数的相关性及其回归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徐礼胜 柴蕊 +1 位作者 姚阳 张欠欠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230-1233,1273,共5页
探讨中心动脉与肱动脉舒张压(DBP)、收缩压(SBP)、脉压(PP)、心内膜下心肌活力率(SEVR)、波形参数(k)、每搏输出量(SV)、心排量(CO)、外周阻力(RS)等参数的相关性.通过对40例临床需要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的有创中心动脉参数与肱动脉参... 探讨中心动脉与肱动脉舒张压(DBP)、收缩压(SBP)、脉压(PP)、心内膜下心肌活力率(SEVR)、波形参数(k)、每搏输出量(SV)、心排量(CO)、外周阻力(RS)等参数的相关性.通过对40例临床需要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的有创中心动脉参数与肱动脉参数进行相关分析,将直接测得的中心动脉参数分别与通过回归方程、建立模型估算的中心动脉参数进行配对t检验和Bland-Altman图示.结果表明:除k值外的所有中心动脉与肱动脉参数均相关;两种估算方法 DBP,SEVR一致性相当,其回归方程用Y'=a+bx表示;DBP,SBP,PP,SEVR,SV,CO也可通过回归方程估算,但准确性比传递函数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动脉参数 肱动脉参数 回归方程 传递函数 相关性
下载PDF
用桡动脉脉搏波估测硝酸甘油对中心动脉压的影响 被引量:12
3
作者 蒋雄京 晋万强 +6 位作者 刘力生 李臣文 台培春 张兴才 张淑珍 刘国仗 Micheal O’Rourke 《高血压杂志》 CSCD 2000年第1期17-20,共4页
目的:通过测量桡动脉波定量硝酸甘油降低中心动脉反射波增压的效应。方法:19名志愿者,年龄54±7岁,无严重器质性疾病,试验前停用所有心血管药物至少3天,试验当天禁食。先测基础仰卧位肱动脉血压和桡动脉脉搏波,随后随... 目的:通过测量桡动脉波定量硝酸甘油降低中心动脉反射波增压的效应。方法:19名志愿者,年龄54±7岁,无严重器质性疾病,试验前停用所有心血管药物至少3天,试验当天禁食。先测基础仰卧位肱动脉血压和桡动脉脉搏波,随后随机贴上安慰剂或 5 mg硝酸甘油贴剂,每隔半小时以同样的方式记录血压和脉搏波,共 5个小时后撕去贴膜,再记录 2 小时。动脉脉搏波分析仪实时把桡动脉脉搏波换算为中心动脉脉搏波,显示中心动脉反射波增压(AUG)和中心动脉反射波增压指数(AI)。结果:安慰剂组(9例),用药前后比较,心率(HR),射血时间(ED),肱动脉收缩压(PSP),肱动脉舒张压(PDP)和肱动脉平均压(PMP)及计算的中心动脉波增压、增压指数、中心动脉收缩压等各项参数均无显著变化。 5 mg硝酸甘油贴剂组 ( 10例)用药前后比较,射血时程、中心动脉波增压、增压指数、中心动脉收缩压在用药后半小时即显著下降,至3.5小时达高峰,撕去贴膜后2小时恢复到基础水平,但心率、肱动脉收缩压、肱动脉舒张压和肱动脉平均压无明显变化。结论:通过分析桡动脉脉搏波,可以定量中心动脉反射波增压,阐明硝酸甘油的作用,显示其起效、维持、撤除的动态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酸甘油 脉博波分析 中心动脉压
下载PDF
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或氢氯噻嗪对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心动脉压的影响 被引量:12
4
作者 王征 孙清华 +2 位作者 赵鹏 田雅军 林虹伶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 2010年第4期251-254,共4页
目的比较缬沙坦分别联合氨氯地平或氢氯噻嗪对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心动脉压(CAP)的影响。方法治疗或未经治疗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全部给予缬沙坦单药80mg,1/d,治疗12周,如患者SBP≥140mmHg或(和)DBP≥90mmHg则在原治疗基础上加用氨氯地平5mg(... 目的比较缬沙坦分别联合氨氯地平或氢氯噻嗪对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心动脉压(CAP)的影响。方法治疗或未经治疗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全部给予缬沙坦单药80mg,1/d,治疗12周,如患者SBP≥140mmHg或(和)DBP≥90mmHg则在原治疗基础上加用氨氯地平5mg(n=60)或氢氯噻嗪25mg(n=61),1/d,持续24周治疗,共计121人,年龄60~81岁,平均68±9.1岁;前后分别测定CAP以及外周血压(肱动脉血压),踝臂脉搏波速度(baPWV)等。结果在调整基线变量后氨氯地平/缬沙坦组CAP降幅显著大于氢氯噻嗪/缬沙坦组(组间差4.5mmHg;95%CI:0.3~10.5mmHg;P=0.03),两组肱动脉SBP降幅却无显著差异(组间差2.7mmHg;95%CI:-2.2~7.6mmHg;P=0.28),在调整平均动脉压(MAP)后氨氯地平/缬沙坦组baPWV降幅显著大于氢氯噻嗪/缬沙坦组(组间差1.3m/s;95%CI:0.8~1.8m/s;P<0.001)。结论尽管氨氯地平/缬沙坦组与氢氯噻嗪/缬沙坦组对于降低外周SBP的效应无大差异,但前者降低中心动脉压、改善动脉僵硬度的作用显著大于后者,氨氯地平与缬沙坦的组合可能更有利于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动脉压 脉搏波速度 缬沙坦 氨氯地平 氢氯噻嗪
下载PDF
基于“T-tube”模型的中心动脉脉搏波双通道盲辨识 被引量:1
5
作者 王璐 冯澍婷 +1 位作者 姚阳 徐礼胜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99-203,212,共6页
提出了由两路人体外周动脉脉搏波(peripheral artery pulse wave,PAP)来估计中心动脉脉搏波(central aortic pulse wave,CAP)的多通道盲辨识(multi-channel blind system identification,MBSI)方法,旨在实现心血管系统中心动脉脉搏波的... 提出了由两路人体外周动脉脉搏波(peripheral artery pulse wave,PAP)来估计中心动脉脉搏波(central aortic pulse wave,CAP)的多通道盲辨识(multi-channel blind system identification,MBSI)方法,旨在实现心血管系统中心动脉脉搏波的实时无创连续监测.首先简单介绍了多通路盲辨识算法,并证明了心血管系统IIR模型特性可由FIR模型逼近,从而简化了MBSI算法.然后介绍了心血管"T-tube"模型,并结合两路外周动脉实测(肱动脉、股动脉)脉搏波来重建中心动脉脉搏波和辨识模型.结果表明,MBSI算法稳定性较好,估计出的CAP波形畸变率百分比小于6%、形态整体能量误差百分比小于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动脉脉搏波 外周动脉脉搏波 “T-tube”模型 多通道盲辨识 无创测量
下载PDF
中心动脉压及其相关指标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2
6
作者 程飞 陶军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09年第6期922-926,共5页
中心动脉压不同于肱动脉血压,其与一些相关指标是心血管疾病及事件的真正关联因素。在许多生理及病理状态下中心动脉压及其相关指标会发生变化,检测中心动脉压及其相关指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 肱动脉血压 中心动脉压 脉搏波传导速度 增强指数
下载PDF
正常高值血压与理想血压飞行员血管指标的意义 被引量:5
7
作者 唐爽 王新宴 +5 位作者 许波 黄翠莹 臧春梅 文腾 宋珍珍 王建昌 《空军医学杂志》 2015年第4期205-208,共4页
目的探析正常高值血压与理想血压飞行员血管无创检测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分理想血压组111例,正常高值血压组99例,先后使用Omron动脉硬化检测仪和Sphygmo Cor无创心功能检测仪采集中心动脉压(central aortic systolic pressure,CA SP... 目的探析正常高值血压与理想血压飞行员血管无创检测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分理想血压组111例,正常高值血压组99例,先后使用Omron动脉硬化检测仪和Sphygmo Cor无创心功能检测仪采集中心动脉压(central aortic systolic pressure,CA SP)、心率75次/min时标准反射波增强指数(AIx HR75)、肱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brachial-ankle pulse wave velocity,ba PWV)和踝臂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A BI)。结果 ①正常高值组baPWV、CASP、AIx H R75均高于理想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组A B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aPWV增快的比例为7.4%。2CASP分布范围在80~120 mm Hg,P50为100 mm Hg,P95为112 mm Hg。③中心动脉血压与外周血压差值分布范围在7~31 mm Hg,P50为18 mm Hg,P95为24 mm Hg;基本呈正态分布。结论正常高值血压与理想血压人群的血管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其与临床意义是否对等尚需进一步大样本的研究;CASP应作为评估高血压病的诊断与治疗的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动脉压 标准反射波增强指数 脉搏波传导速度 踝臂指数 飞行员
下载PDF
评价无创中心动脉压与有创中心动脉压测量值的一致性 被引量:15
8
作者 左君丽 严子君 +2 位作者 张瑞岩 李燕 初少莉 《中华高血压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43-346,共4页
背景研究显示中心动脉压预测心血管事件优于外周动脉压,有创法测量中心动脉压准确,但临床难以广泛应用,而无创法是否能准确推算中心动脉压尚需进一步评价。目的以导管法直接在主动脉根部测压为"金标准",评价SphygmoCor脉搏波... 背景研究显示中心动脉压预测心血管事件优于外周动脉压,有创法测量中心动脉压准确,但临床难以广泛应用,而无创法是否能准确推算中心动脉压尚需进一步评价。目的以导管法直接在主动脉根部测压为"金标准",评价SphygmoCor脉搏波分析系统无创中心动脉压测量的一致性。方法入选行冠脉造影患者45例,年龄(62±12)岁。分别采用普通心导管经皮股动脉插管直接测主动脉根部压力、Omron袖带式电子血压计测量肱动脉血压、SphygmoCor脉搏波分析系统同步记录左侧桡动脉脉搏波并计算中心动脉压。用配对t检验、简单相关分析、组内相关系数和Bland-Altman作图对两种方法的符合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肱动脉收缩压(SBP)[(156.0±30.2)mmHg]高于有创中心动脉SBP[(148.0±30.4)mmHg,P<0.01];无创中心动脉SBP[(144.0±29.3)mmHg]与有创中心动脉S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较好(r=0.84,P<0.01),差值均数和2SD分别是4.2、33.4mmHg。无创中心动脉舒张压(DBP)[(89.0±14.8)mmHg]和肱动脉DBP[(87.0±15.0)mmHg]均高于有创中心动脉DBP[(74.0±12.5)mmHg,P<0.01]。有创、无创、肱动脉脉压(PP)分别为(74.0±25.2)、(53.0±20.5)、(68.0±22.5)mmHg;无创中心动脉PP低于有创主动脉PP(P<0.01)。结论肱动脉血压不代表中心动脉压;无创性中心动脉SBP与有创直接测量值一致性好;但无创性中心动脉DBP、PP与直接测量值间相差甚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动脉压 无创性测量 有创性测量 脉搏波分析 一致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