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髌旁内外侧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治疗中重度外翻膝
1
作者 王体惠 王旭 +4 位作者 吴锦清 陈继良 王启金 许宏伟 林建国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0期4825-4830,共6页
背景:中重度外翻膝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仍有假体限制性选择、软组织松解、髌骨轨迹恢复及骨缺损重建等关键问题需要优化,髌旁内侧入路治疗外翻膝存在加剧内侧软组织松弛等缺点,近年来发现髌旁外侧入路治疗外翻膝中具有显露及松解等优点。目... 背景:中重度外翻膝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仍有假体限制性选择、软组织松解、髌骨轨迹恢复及骨缺损重建等关键问题需要优化,髌旁内侧入路治疗外翻膝存在加剧内侧软组织松弛等缺点,近年来发现髌旁外侧入路治疗外翻膝中具有显露及松解等优点。目的:观察髌旁内外侧入路全膝关节置换应用于中重度外翻膝的疗效,旨在探讨更加适合中重度外翻膝的手术入路。方法:选择56例中重度外翻膝行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按照患者入院先后顺序轮流进行髌旁内、外侧入路手术,外侧组28例行髌旁外侧入路全膝关节置换,内侧组28例行髌旁内侧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所有患者均使用后稳定型膝关节假体。收集两组患者术中假体限制性种类、聚乙烯衬垫厚度、手术时间、出血量、股胫角、髌骨倾斜角、活动度、纽约特种外科医院评分、西安大略省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评分及并发症作为观察指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结论:①外侧组髁限制性假体使用率明显低于内侧组,聚乙烯衬垫平均厚度低于内侧组,手术时间更短,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手术出血量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②56例患者随访2-5年,所有患者无假体松动及骨吸收迹象;末次随访外侧组髌骨倾斜角及胫股角小于内侧组,纽约特种外科医院评分及西安大略省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评分高于外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膝关节活动度无显著性差异;③两组各有1例患者切口脂肪液化及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形成;随访期间未发生感染、切口愈合不良、切口血肿、假体脱位、医源性神经损伤、异位骨化、假体周围骨折等情况;④提示髌旁外侧入路治疗中重度外翻膝可有效保护膝内侧软组织张力,更少使用髁限制性假体,髌骨轨迹更加友好,术后功能评分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重度外翻膝 膝关节 髌旁外侧入路 全膝关节置换 软组织平衡
下载PDF
髌旁入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的临床研究
2
作者 徐菁 余伟 郑婧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19期25-29,共5页
目的:探究髌旁入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4月—2023年4月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78例胫骨骨折患者实施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n=39)、对照组(n=39)。对照组实施髌下入路髓内钉内固定治... 目的:探究髌旁入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4月—2023年4月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78例胫骨骨折患者实施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n=39)、对照组(n=39)。对照组实施髌下入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研究组实施髌旁入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与复位不良发生率、临床指标、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膝关节功能[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临床疗效与优良率均更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复位不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术后二次移位率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VAS评分的时点效应、组间效应、交互效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_(时点)=1508.891,F_(组间)=18.349,F_(交互)=7.257,P<0.05);与入院时比较,出院时、术后3个月两组VAS评分均降低,且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HSS的时点效应、组间效应、交互效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_(时点)=1139.491,F_(组间)=10.657,F_(交互)=23.180,P<0.05);与出院时比较,术后3、6个月两组HSS均升高,且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38.46%)相比,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15.38%)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髌旁入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有较好临床效果,可有效缓解疼痛,提高膝关节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骨折 髓内钉内固定 髌旁入路 髌下入路
下载PDF
不同手术入路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髌股关节功能的影响
3
作者 吴明禹 李晓帆 +1 位作者 吴理中 韩桂全 《实用骨科杂志》 2023年第12期1075-1080,共6页
目的比较经股内侧肌下入路与内侧髌旁入路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髌股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21年11月至2022年11月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因膝关节退行性疾病行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80例,按照膝关节置换手术入路分为... 目的比较经股内侧肌下入路与内侧髌旁入路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髌股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21年11月至2022年11月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因膝关节退行性疾病行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80例,按照膝关节置换手术入路分为股内侧肌下入路(subvastus approach,SVA)组和内侧髌旁入路(medial parapatellar approach,MPA)组各40例。SVA组男11例,女29例;年龄55~77岁,平均(66.03±5.01)岁。MPA组男13例,女27例;年龄56~75岁,平均(65.78±4.42)岁。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个月在Laurin位下分别拍摄屈膝30°及60°膝关节轴位片,通过测量髌骨位移距离及髌骨倾斜角评估髌骨侧向位移及倾斜程度。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髌骨外侧支持带松解情况、术后直腿抬高时间、术后不同时间点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Lonner髌股评分、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果SVA组术后1个月屈膝30°时髌骨位移距离(-1.91±1.94)mm,优于MPA组(-2.92±2.12)mm(P<0.05);屈膝60°时两组髌骨位移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VA组术后1个月屈膝30°及60°髌骨倾斜角分别为(5.64±2.17)°、(5.81±2.13)°,MPA组为(6.63±2.12)°、(6.82±1.77)°,均较术前减小(P<0.05),且SVA组术后改善情况优于MPA组。SVA组手术时间(86.13±6.80)min长于MPA组(82.83±6.06)min(P<0.05),SVA组术中髌骨外侧支持带松解情况、术后直腿抬高时间及术后不同时间点ROM分别为65.0%、(26.25±6.71)h、(99.75±8.87)°、(106.53±6.67)°,优于MPA组的92.5%、(34.84±7.56)h、(89.93±11.30)°、(102.53±8.90)°。随着时间增加两组患者术后Lonner髌股评分呈增加趋势,VAS呈降低趋势,且术后不同时间点SVA组VAS及术后1个月、3个月Lonner髌股评分均优于MPA组(P<0.05),术后6个月Lonner髌股评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内侧髌旁入路,股内侧肌下入路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髌股关节功能影响更小,更有利于加快术后康复及减少术后髌股关节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膝关节置换 髌股关节 股内侧肌下入路 内侧髌旁入路
下载PDF
全膝关节置换术股内侧肌入路与内侧髌旁入路比较的系统评价 被引量:8
4
作者 徐应龙 赵劲民 +2 位作者 李书振 丁晓飞 吴泰相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CSCD 2010年第5期585-591,共7页
目的系统评价经股内侧肌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EMbase、PubMed和CBM,全面搜集经股内侧肌入路和内侧髌旁入路膝关节置换术的所有临床对照试验,按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评价纳入研究质量,并... 目的系统评价经股内侧肌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EMbase、PubMed和CBM,全面搜集经股内侧肌入路和内侧髌旁入路膝关节置换术的所有临床对照试验,按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评价纳入研究质量,并使用Rev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8个研究,包括4个RCT,2个半随机对照试验,2个非随机对照试验。Mata分析结果显示,股内侧肌入路组与内侧髌旁组相比,外侧支持带松解率[RR=0.75,95%CI(0.52,1.08),P=0.12]、术后6周膝关节屈曲活动度[MD=2.65,95%CI(–1.20,6.50),P=0.18)]、手术时间[MD=1.04,95%CI(–3.50,5.58)]及术后不良反应[OR=1.04,95%CI(0.43,2.52),P=0.9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此外,1个研究提示两组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个研究提示股内侧肌入路组术中出血量要少于内侧髌旁入路组,1个研究未作统计学分析;2个研究提示两组术后直腿抬高时间上无差异,另1个研究提示术后直腿抬高时间股内侧肌入路组要短于内侧髌旁入路组。结论现有证据表明,股内侧肌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术在外侧支持带松解率、术后6周膝关节屈曲活动度、手术时间和术后不良反应方面与内侧髌旁入路的效果相似,但两者术中出血量和直腿抬高时间有无差异尚不能判断。受纳入研究质量限制,上述结果还有待开展更多高质量的临床试验来进一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膝关节置换术 经股内侧肌中间入路 内侧髌旁入路 系统评价
下载PDF
髌旁外侧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严重膝外翻畸形效果观察 被引量:4
5
作者 冯志军 张虎 +3 位作者 赵广义 野战涛 杨云龙 张丹妹 《解放军医药杂志》 CAS 2021年第10期63-66,共4页
目的探讨对严重膝外翻畸形经髌旁外侧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7年1月—2019年6月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严重膝外翻畸形61例。根据手术入路方式分为观察组24例和对照组37例。观察组采用髌旁外侧入路,对照组采用髌... 目的探讨对严重膝外翻畸形经髌旁外侧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7年1月—2019年6月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严重膝外翻畸形61例。根据手术入路方式分为观察组24例和对照组37例。观察组采用髌旁外侧入路,对照组采用髌旁内侧入路。比较2组手术相关情况,手术前后股胫角、膝关节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更长、术中出血量更多(P<0.05)。观察组术后7 d疼痛目测类比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与术前比较,2组术后关节动活度、HSS评分均升高,股胫角度降低,且观察组关节活动度、HS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严重膝外翻畸形经髌旁外侧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明显增加了膝关节活动度,改善了膝关节功能,是严重膝外翻畸形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首选入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成形术 置换 膝外翻 髌旁外侧入路 疼痛 关节活动度 股胫角
下载PDF
全膝关节置换术两种入路效果比较 被引量:5
6
作者 耿磊 陈继营 +5 位作者 陈城 张国强 柴伟 许猛 卢强 宋俊雷 《武警医学》 CAS 2012年第5期373-375,共3页
目的比较经股内侧肌入路与内侧髌旁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25例行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每例患者随机一侧采用经股内侧肌入路,另一侧采用内侧髌旁入路,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6周关节活动度、直腿抬高恢... 目的比较经股内侧肌入路与内侧髌旁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25例行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每例患者随机一侧采用经股内侧肌入路,另一侧采用内侧髌旁入路,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6周关节活动度、直腿抬高恢复时间,术后第1、2、3、6天对每例患者双侧膝关节进行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结果经股内侧肌入路组在直腿抬高恢复时间[(2.2±0.8)d vs(4.4±1.4)d]、VAS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内侧髌旁入路组(P<0.05),两组在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间、术后6周膝关节活动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股内侧肌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术与髌旁入路相比,可以减轻术后的疼痛,减少直腿抬高恢复时间,较早恢复膝关节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股内侧肌入路 全膝关节置换术 内侧髌骨旁入路
下载PDF
经股内侧肌下入路与内侧髌旁入路行初次膝关节置换术的早期临床结果对比 被引量:9
7
作者 黄威 马锐祥 +4 位作者 张林林 徐泽 李守民 孔荣 朱晨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6期2551-2554,共4页
目的对比经股内侧肌下入路与经内侧髌旁入路行初次膝关节置换术的早期临床结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9月在安徽省立医院骨科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的69例患者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其中经股内侧肌下入路18例,经内侧髌旁入路51例,比较... 目的对比经股内侧肌下入路与经内侧髌旁入路行初次膝关节置换术的早期临床结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9月在安徽省立医院骨科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的69例患者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其中经股内侧肌下入路18例,经内侧髌旁入路51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首次直腿抬高时间、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术后下肢力线不良率、术后3 d膝关节肿胀度、膝关节活动度、VAS疼痛评分和术后1个月膝关节HSS评分的差异。结果两种入路应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和术后下肢力线不良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术后首次直腿抬高时间、术后3 d膝关节肿胀度、膝关节活动度、VAS疼痛评分和术后1个月膝关节HSS评分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股内侧肌下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相较经内侧髌旁入路具有在术后早期膝关节肿胀轻、疼痛轻、功能好的优势,而对术后下肢力线无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骨关节炎 股内侧肌下入路 内侧髌旁入路 加速康复
下载PDF
两种入路髓内钉固定治疗胫骨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5
8
作者 冯炜 李俊杰 +4 位作者 吴群峰 郭松华 于健 傅一峰 俞立新 《临床骨科杂志》 2021年第4期579-583,共5页
目的比较髌下入路与半伸膝位外侧髌旁入路髓内钉固定治疗胫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胫骨骨折患者根据手术入路方式的不同分为髌下入路组(30例,行髌下入路髓内钉固定)和髌旁入路组(30例,行半伸膝位外侧髌旁入路髓内钉固定)。记录两... 目的比较髌下入路与半伸膝位外侧髌旁入路髓内钉固定治疗胫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胫骨骨折患者根据手术入路方式的不同分为髌下入路组(30例,行髌下入路髓内钉固定)和髌旁入路组(30例,行半伸膝位外侧髌旁入路髓内钉固定)。记录两组手术情况,比较两组手术疗效。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4~20个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髌旁入路组短(少)于髌下入路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透视次数、术中二次移位及术后膝前痛例数髌旁入路组明显少于髌下入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骨折愈合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末次随访时Lysholm膝关节评分髌旁入路组明显高于髌下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未发生切口深部感染、皮肤坏死、骨髓炎及内固定失效等严重并发症。髌下入路组1例发生切口浅表感染,经加强换药术后3周切口愈合。结论髌下入路与半伸膝位外侧髌旁入路髓内钉固定治疗胫骨骨折均效果良好,但半伸膝位外侧髌旁入路可减少术中透视次数及二次移位发生,降低术后膝前痛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骨折 髓内钉 半伸膝位 髌旁入路
下载PDF
股内侧肌下入路与髌旁内侧入路在老年膝关节置换中应用的初步临床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张小路 柯庆峰 +2 位作者 方凯彬 施进兴 吴世强 《骨科》 CAS 2019年第2期90-94,共5页
目的分析比较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中采用股内侧肌下入路(subvastus approach,SVA)与髌旁内侧入路(medial parapatellar approach,MPA)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8月在本院完成初次TKA的6... 目的分析比较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中采用股内侧肌下入路(subvastus approach,SVA)与髌旁内侧入路(medial parapatellar approach,MPA)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8月在本院完成初次TKA的69例病人资料(年龄均超过60岁),根据手术入路的不同分为SVA组和MPA组,记录并比较两组病人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总出血量、术后可直腿抬高时间、膝关节术后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病人疼痛情况,采用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评价病人的膝关节功能。结果 SVA组病人的手术切口长度为(11.48±1.35)cm,与MPA组的(15.24±1.41)cm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041,P<0.001);两组间手术总失血量及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209,P=0.835;t=1.003,P=0.320);SVA组病人的术后直腿抬高时间为(1.52±0.62)d,MPA组为(2.61±0.97)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62,P<0.001)。术后第3、7天SVA组静息和活动状态下的VAS评分均优于MPA组,两组间比较,除外术后第7天静息状态下的VAS评分,其他时间及状态下的VA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第3、7天,MPA组病人的膝关节ROM(89.09°±5.51°、93.03°±7.06°)均小于SVA组(96.36°±4.55°、96.36°±6.5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842,P<0.001;t=1.991,P=0.049)。术后2周,MPA组病人的KSS评分为(72.42±4.35)分,小于SVA组病人的(78.79±3.9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14,P<0.001)。术后第1、3、6、9个月,两组间KSS评分和膝关节RO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采用SVA对伸膝装置影响小,可促进置换后关节功能及关节活动度的快速恢复,减少疼痛,提高术后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成形术 置换 股内侧肌下入路 髌旁内侧入路
下载PDF
全膝关节置换术髌骨旁内侧入路和股内侧肌下入路对比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季磊 陶巍栋 《实用骨科杂志》 2016年第8期678-682,共5页
目的探讨研究全膝关节置换术不同手术入路方式对髌股关节并发症及髌骨内外倾运动的影响。方法将我院骨关节科于2011年1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40例首次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骨关节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髌旁内侧入路(medial parapatella... 目的探讨研究全膝关节置换术不同手术入路方式对髌股关节并发症及髌骨内外倾运动的影响。方法将我院骨关节科于2011年1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40例首次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骨关节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髌旁内侧入路(medial parapatellar approach,MPA)组和股内侧肌下入路(subvastus approach,SVA)组,每组各20例。MPA组采用髌旁内侧入路方式行全膝关节置换术,SVA组采用股内侧肌下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对比两种手术入路方式对髌股关节并发症和髌骨内外倾运动的影响。结果 MPA组置换时间较SVA组显著减少,但前者切口长度和下床活动时间均远高于后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和置换后引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术后1年和术后2年KSS评分和髌骨倾斜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时MPA组KSS评分和胫骨关节屈30°时髌骨倾斜角差异显著(P<0.05);MPA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SVA为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内侧肌下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术较髌旁内侧入路方式对患者的伤害性刺激小,前者术后短期膝关节功能和髌骨倾斜角明显优于后者,但中远期疗效和并发症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膝关节置换术 髌旁内侧入路 股内侧肌下入路 并发症 髌骨内外倾运动
下载PDF
全膝关节置换:股内侧肌下与内侧髌旁入路的比较 被引量:11
11
作者 徐杰 刘春华 +1 位作者 周仕国 林院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35期6240-6246,共7页
背景:目前国内全膝关节置换以内侧髌旁入路为主,创伤大、恢复慢,而经股内侧肌下入路更符合正常解剖,能完整保留伸膝装置,临床对于二者的相关比较研究极少。目的:对比经股内侧肌下入路与内侧髌旁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的早期疗效。方法:2009... 背景:目前国内全膝关节置换以内侧髌旁入路为主,创伤大、恢复慢,而经股内侧肌下入路更符合正常解剖,能完整保留伸膝装置,临床对于二者的相关比较研究极少。目的:对比经股内侧肌下入路与内侧髌旁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的早期疗效。方法: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55例(70膝)膝关节病变患者被随机分为股内侧肌下入路组26例(35膝)和内侧髌旁入路组29例(35膝),分别采用经股内侧肌下入路与内侧髌旁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比较2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置换后引流量、依托考昔片追加量、疼痛度、直腿抬高时间、起始下地时间、住院时间、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功能评分、假体力线对位以及并发症情况。所有假体均选用Johnson&Johnson公司旋转平台的Sigma型假体。结果与结论:55例患者获得12-24个月随访,均未出现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血管神经损伤、关节不稳、假体松动或移位等并发症。所有假体均获得正确的力线对位。股内侧肌下入路组患者置换手术时间大于内侧髌旁入路组(P=0.00),而切口长度、置换后引流量、依托考昔片追加量、目测类比疼痛评分、直腿抬高时间、起始下地时间、住院时间、置换后3d膝关节活动度及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均优于内侧髌旁入路组(P<0.05)。置换后3个月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功能评分2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经股内侧肌下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早期疗效显著优于经内侧髌旁入路,而2种入路在假体力线对位方面无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植入物 人工假体 全膝关节置换 膝关节 入路 股内侧肌下 内侧髌旁 伸膝装置 早期疗效 比较研究
下载PDF
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手术入路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2
作者 黄梁坤 彭昊 《中国医药》 2022年第6期948-952,共5页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为终末期膝关节疾病的常见治疗方法。髌旁内侧入路是TKA有效且安全的主流入路,其难度小、术野暴露良好,可最大限度减少假体对位不准等并发症,但其对股四头肌损伤较大,患者术后恢复慢。目前可替代的TKA入路还有...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为终末期膝关节疾病的常见治疗方法。髌旁内侧入路是TKA有效且安全的主流入路,其难度小、术野暴露良好,可最大限度减少假体对位不准等并发症,但其对股四头肌损伤较大,患者术后恢复慢。目前可替代的TKA入路还有髌旁外侧入路、股内侧肌中间入路、股内侧肌下入路和微创入路等,不同手术入路有其各自的适应证和优缺点,在TKA入路选择上应结合手术医师的经验和患者的个体特征。本文对现阶段TKA各种手术入路的方法和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膝关节置换术 骨关节炎 膝关节疾病 髌旁内侧入路
下载PDF
小切口髌骨内侧旁入路和小切口股内侧肌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对比研究的Meta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马金赛 任姜栋 张晓岗 《广西医学》 CAS 2016年第10期1395-1400,共6页
目的比较采用小切口髌骨内侧旁(MMP)入路和小切口股内侧肌(MMV)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万方、知网、维普等数据库,纳入对比经MMV入路和MMP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效果的文献,对纳入献进行质量评价,利用Rev ... 目的比较采用小切口髌骨内侧旁(MMP)入路和小切口股内侧肌(MMV)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万方、知网、维普等数据库,纳入对比经MMV入路和MMP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效果的文献,对纳入献进行质量评价,利用Rev Man软件5.3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8篇相关文献,其中MMP组274例,MMV组27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术后引流量、术后下肢力线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MP组手术时间、皮肤切口长度均短于MMV组(P<0.05);MMV组术后视觉模拟疼痛评分、外侧支持带松解率均优于MMP组(P<0.05),术后开始下地行走时间、开始直腿抬高时间早于MMP组(P<0.05),术后6周膝关节活动度大于MMP组(P<0.05)。结论采用MMP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手术时间及皮肤切口长度较MMV入路短,但采用MMV入路时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快、术后疼痛轻、术后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膝关节置换术 小切口 股内侧肌入路 髌骨内侧旁入路 荟萃分析
下载PDF
股内侧肌下入路与绕髌正中入路对于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疗效探讨 被引量:1
14
作者 温杰 刘岩 哈斯 《中外医疗》 2015年第2期8-9,共2页
目的分析股内侧肌下入路与绕髌正中入路两种手术方式对于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3年1月在该院进行人工膝关节置换的患者68例,根据手术入口的不同,分为两组,分别接受股内侧肌下入路膝关节置换术(观察组)和... 目的分析股内侧肌下入路与绕髌正中入路两种手术方式对于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3年1月在该院进行人工膝关节置换的患者68例,根据手术入口的不同,分为两组,分别接受股内侧肌下入路膝关节置换术(观察组)和绕髌正中入路膝关节置换术(对照组),对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可直腿抬高时间、膝关节可屈曲到90°时间和住院时间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均低于对照组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的术后可直腿抬高时间、膝关节可屈曲到90°时间和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内侧肌下入路可以显著提高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手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 股内侧肌下入路 绕髌正中入路
下载PDF
三种不同手术入路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0
15
作者 田仁元 郭松 +4 位作者 徐林 袁野 黄文良 阮世强 邓江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2期3094-3099,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入路胫骨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的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住院行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的99例胫骨骨折患者,其中男69例,女30例,年龄为18~65岁,平均47岁,根据手术入路分为髌上入路组33例、髌下入路组30例、髌骨...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入路胫骨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的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住院行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的99例胫骨骨折患者,其中男69例,女30例,年龄为18~65岁,平均47岁,根据手术入路分为髌上入路组33例、髌下入路组30例、髌骨旁外侧入路组36例;比较三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X线照射次数、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Lysholm评分、膝前疼痛的发生率、内固定物取除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临床疗效优良率,使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X线照射次数、住院时间及膝前疼痛发生率比较,均为髌旁外侧入路组最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ysholm评分比较,髌旁外侧入路组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疗效优良率、并发症发生率、骨折愈合时间及内固定物取除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手术入路是影响胫骨骨折疗效的重要因素,髌旁外侧入路不损伤髌韧带及髌股关节面,手术时间短,术中透视次数少,膝前疼痛发生率低,并发症少,可优先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骨折 髓内钉 髌上人路 髌下入路 髌旁入路
下载PDF
股内侧肌入路与内侧髌旁入路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髌骨轨迹影响的比较
16
作者 王德志 张永涛 刘金钊 《青岛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8年第1期50-53,共4页
目的系统评价股内侧肌入路和内侧髌旁入路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髌骨轨迹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6年8月在我院关节外科诊治的70例行单侧膝关节置换术的病人,随机分为A组(接受股内侧肌入路膝关节置换术)和B组(接受内侧髌旁入路膝关... 目的系统评价股内侧肌入路和内侧髌旁入路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髌骨轨迹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6年8月在我院关节外科诊治的70例行单侧膝关节置换术的病人,随机分为A组(接受股内侧肌入路膝关节置换术)和B组(接受内侧髌旁入路膝关节置换术),每组35例。分别于术前、术后6月摄髌骨轴位X线片,测量两组病人的髌骨倾斜角、髌骨外移角以及髌股适合角,分析髌骨运动轨迹的变化。结果两组术前屈膝30°及60°时髌骨倾斜角、髌骨外移角及髌股适合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月,A组屈膝30°及60°时髌骨倾斜角、髌骨外移角及髌股适合角均小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1~6.77,P<0.05)。结论经股内侧肌入路的全膝关节置换术对髌骨运动轨迹的影响较小,有望减少因髌骨轨迹不良引起的术后髌股关节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成形术 置换 髌骨 运动人体测量学 股内侧肌入路 内侧髌旁入路
下载PDF
髌旁入路和髌上入路胫骨髓内钉治疗胫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6
17
作者 李辉龙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0年第4期61-63,共3页
目的对比髌旁入路和髌上入路胫骨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我院2016年12月—2018年12月70例胫骨干骨折患者,髌旁入路和髌上入路分别35例,术中评估两组失血量、透视时间和手术时间。术后3个月评估膝关节活动度ROM,采用VAS... 目的对比髌旁入路和髌上入路胫骨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我院2016年12月—2018年12月70例胫骨干骨折患者,髌旁入路和髌上入路分别35例,术中评估两组失血量、透视时间和手术时间。术后3个月评估膝关节活动度ROM,采用VAS评分评估患者膝关节疼痛,使用SF-36和Lysholm评分评估膝关节功能。结果所有患者术后愈合良好。髌上入路组术中出血量更少,透视时间更短。术后3个月膝关节前侧VAS评分髌旁入路组和髌上入路组分别是(1.95±0.34)和(1.76±0.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F-36评分分别是(39.35±7.3)和(42.98±8.6),两组无统计学差异。膝关节ROM分别是(132.7±7.9)和(133.6±5.6),两组无统计学差异。Lysholm评分分别是(89.42±6.4)和(90.35±5.9),两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髌上入路半屈曲位髓内钉治疗胫骨干骨折术中出血量更少,透视时间短,术后患者膝关节疼痛发生率低。髌上入路髓内钉是一种简单,有效可行的治疗胫骨干骨折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骨折 髌上入路 髓内钉 髌旁入路 回顾性研究 临床疗效
下载PDF
改良髌旁内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内侧骨折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赵春庆 郭立丰 +1 位作者 杨玉玲 范勇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8年第5期353-357,共5页
目的探讨改良髌旁内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内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胫骨平台后内侧骨折(PMF-TP)患者60例,依据手术方法分为改良组和内侧组,每组30例。内侧组给予常规内侧入路手术治疗;改良组给予改... 目的探讨改良髌旁内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内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胫骨平台后内侧骨折(PMF-TP)患者60例,依据手术方法分为改良组和内侧组,每组30例。内侧组给予常规内侧入路手术治疗;改良组给予改良髌旁内侧入路手术治疗,比较2组手术、并发症、骨折复位、膝关节功能等情况。结果改良组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负重锻炼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明显低于内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术后6个月膝关节屈曲、伸展活动度明显高于内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术后6个月骨折复位、膝关节功能优良率明显高于内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膝关节后内侧入路比较,改良髌旁内侧入路手术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性高等优势,有利于患者早期功能锻炼及骨折复位、膝关节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髌旁内侧入路 内侧入路 胫骨平台后内侧骨折 疗效
下载PDF
经股内侧肌入路全膝关节置换可降低置换后不良反应及加速膝关节功能恢复 被引量:1
19
作者 严贤科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1期3336-3340,共5页
背景:髌骨旁内侧入路已成为全膝关节置换的标准技术。然而,最近的研究报道了在使用经股内侧肌入路时功能恢复的优越结果。目的:评估髌骨旁内侧入路和经股内侧肌入路2种手术技术的早期功能结果。方法:研究为一项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试验,5... 背景:髌骨旁内侧入路已成为全膝关节置换的标准技术。然而,最近的研究报道了在使用经股内侧肌入路时功能恢复的优越结果。目的:评估髌骨旁内侧入路和经股内侧肌入路2种手术技术的早期功能结果。方法:研究为一项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试验,50例全膝关节置换患者中男性和女性分别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股内侧肌入路组接受经股内侧肌入路方法;髌骨旁内侧入路组接受髌骨旁内侧入路,2组均使用相同类型的植入物。记录疼痛目测类比评分,并在术后3周和6周时评估治疗后活动范围、股四头肌强度及本体感觉。结果与结论:①经股内侧肌入路组患者在休息和运动时疼痛明显低于髌骨旁内侧入路组;②经股内侧肌入路组平均股四头肌伸展强度显著优于髌骨旁内侧入路组;③经股内侧肌入路组患者术后本体感觉好于髌骨旁内侧入路组,而2组患者的运动范围相似;④结果说明,在早期康复期间,经股内侧肌入路方法比髌骨旁内侧入路更有优势,没有观察到与此方法相关的不良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膝关节置换术 髌骨旁内侧入路 经股内侧肌入路 VAS评分 本体感受 随机对照试验
下载PDF
内侧髌旁入路与经股内侧肌入路的全膝关节置换术疗效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沈政 余润泽 +3 位作者 喻德富 陈涛 张彪 于水 《安徽医专学报》 2022年第3期32-34,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经股内侧肌入路与内侧髌旁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医院行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的50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其中21例应用经股内侧肌入路,29例应用内侧髌旁入路。记录手术时长、住院时间及术后引流量,... 目的:探讨应用经股内侧肌入路与内侧髌旁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医院行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的50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其中21例应用经股内侧肌入路,29例应用内侧髌旁入路。记录手术时长、住院时间及术后引流量,评估患者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膝关节VA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及KSS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3个月,经股内侧肌入路组在手术时长及切口引流量方面略高于内侧髌旁入路,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前、后膝关节功能比较,两组患者的VA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以及膝关节KSS临床评分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手术中,应用经股内侧肌入路和内侧髌旁入路在膝关节功能恢复过程中无明显差异,两种入路方式都是应用于膝关节置换手术的良好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膝关节置换 经股内侧肌 内侧髌旁 入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