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形象官方投射与游客感知差异及优化策略研究——以杭州市为例
1
作者 陈正豪 张亚平 +1 位作者 徐斌 王学辉 《绿色科技》 2024年第5期197-206,共10页
以杭州市作为研究案例地,基于Python、Gephi平台,利用jieba、SnowNLP工具对其进行词频分析、语义网络分析、情感分析,探究了杭州市“投射-感知”旅游形象感知与差异。结果表明:①官方投射形象与游客感知形象高频词多集中在“旅游资源”... 以杭州市作为研究案例地,基于Python、Gephi平台,利用jieba、SnowNLP工具对其进行词频分析、语义网络分析、情感分析,探究了杭州市“投射-感知”旅游形象感知与差异。结果表明:①官方投射形象与游客感知形象高频词多集中在“旅游资源”“公共服务”“旅游环境”“城市印象”4个范畴上,游客感知在“公共服务”“旅游环境”方面要优于官方投射;②官方投射更加全面化,凸显城市整体形象并注重文旅活动宣传,游客感知更偏好于旅行过程中的细节,侧重游玩景点与住宿体验;③游客感知形象情感基本呈积极正面情绪,负面情绪主要反映在景区拥堵、物价过高、服务态度不佳等问题上;④建议官方宣传结合杭州历史文化、景观风貌、特色文旅等进行形象塑造,同时提升并改善住宿、交通、餐饮与景区服务质量环境方面的问题,促进杭州旅游形象健康积极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意象感知 投射形象 感知形象 感知差异
下载PDF
亲子感知心理攻击与学龄儿童内外化问题的双向关系:一项个体内分析
2
作者 赵新宇 胡夏 +1 位作者 陈烨 邢晓沛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13-1124,共12页
研究以534名学龄儿童及其父母为被试,通过纵向设计和随机截距交叉滞后模型考察父母心理攻击与儿童内外化问题的个体内双向关系及其亲子感知和性别差异。结果发现:基于父母报告的数据,心理攻击与外化问题存在单向预测效应,即外化问题单... 研究以534名学龄儿童及其父母为被试,通过纵向设计和随机截距交叉滞后模型考察父母心理攻击与儿童内外化问题的个体内双向关系及其亲子感知和性别差异。结果发现:基于父母报告的数据,心理攻击与外化问题存在单向预测效应,即外化问题单向预测父亲心理攻击,母亲心理攻击单向预测外化问题;父亲心理攻击与内化问题相互预测。基于儿童报告的数据,父母心理攻击均单向预测外化问题;母亲心理攻击与内化问题相互预测。多群组分析没有发现关系中的儿童性别差异。结果表明,父母心理攻击与儿童行为问题在个体内层面存在相互预测关系,且这一关系模式根据报告者、行为问题类型和父母性别的不同而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攻击 行为问题 双向预测效应 感知差异 个体内
下载PDF
网络购物中消费者正向期望差异对服装重复购买意愿的影响
3
作者 谭孝勤 李沛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218-222,共5页
为研究消费者期望与服装重复购买意愿间的关系,提出价格折扣、等待时间、品牌形象、服装产品设计等4个影响重复购买意愿的变量,以服装质量感知、服装价值感知为中介变量构建理论模型。使用回归分析、结构方程模型、Bootstrap检验进行实... 为研究消费者期望与服装重复购买意愿间的关系,提出价格折扣、等待时间、品牌形象、服装产品设计等4个影响重复购买意愿的变量,以服装质量感知、服装价值感知为中介变量构建理论模型。使用回归分析、结构方程模型、Bootstrap检验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价格折扣、等待时间、品牌形象、服装产品设计均对消费者重复购买意愿有正向影响;服装质量与服装价值感知在消费者期望差异与重复购买意愿间起中介作用。研究结果为服装品牌提升消费者正向期望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向期望差异 服装质量感知 服装价值感知 重复购买意愿
下载PDF
试论旅游目的地空间关系马太效应的成因及影响 被引量:11
4
作者 韩晶晶 郑大为 李星明 《商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49-151,共3页
旅游目的地的优劣势发展中虽然有相互转化的现象,但更多的是两极分化:优势旅游地更优,劣势旅游地更劣,旅游目的地空间关系的这种现象就以马太效应表现出来。旅游目的地间等级差异上的空间竞争是形成马太效应的内在推动力,而对旅游目的... 旅游目的地的优劣势发展中虽然有相互转化的现象,但更多的是两极分化:优势旅游地更优,劣势旅游地更劣,旅游目的地空间关系的这种现象就以马太效应表现出来。旅游目的地间等级差异上的空间竞争是形成马太效应的内在推动力,而对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的旅游者的决策行为是马太效应形成的外在拉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太效应 等级差异 空间竞争 形象感知 空间行为
下载PDF
儿童歧视知觉模型述评 被引量:3
5
作者 王明忠 范翠英 周宗奎 《心理学探新》 CSSCI 2012年第4期303-309,共7页
Brown和Bigler提出了儿童歧视知觉模型,分析了歧视知觉的三个影响因素:认知因素、情景因素和个体差异因素,每个因素都包含了多个影响儿童歧视知觉的子因素。该模型展示了这些因素影响儿童歧视知觉的机制。完善该模型需要探讨其与信息加... Brown和Bigler提出了儿童歧视知觉模型,分析了歧视知觉的三个影响因素:认知因素、情景因素和个体差异因素,每个因素都包含了多个影响儿童歧视知觉的子因素。该模型展示了这些因素影响儿童歧视知觉的机制。完善该模型需要探讨其与信息加工理论、发展群际理论、主观群体动力学模型的兼容性。歧视知觉的类型需要进一步细化,因此在综合主观群体动力学模型和发展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歧视知觉的分类方案。未来研究还要进一步探讨情绪、文化以及年龄因素对儿童歧视知觉的影响,并探讨该模型对歧视干预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歧视知觉 社会比较 个体-群体间歧视不一致 主观群体动力学模型
下载PDF
时间距离、自我差异的自动激活与价值偏好 被引量:1
6
作者 孙晓玲 吴明证 张智君 《应用心理学》 CSSCI 2010年第3期243-249,共7页
本研究对时间距离对自我差异的自动激活假说进行了检验。研究首先启动个体不同的时间自我知觉,然后利用评价性条件反射使先前激活的自我知觉中止,以检验对价值偏好的影响。结果证实了本研究的假设,当消极情绪词语和自我词语同时启动时,... 本研究对时间距离对自我差异的自动激活假说进行了检验。研究首先启动个体不同的时间自我知觉,然后利用评价性条件反射使先前激活的自我知觉中止,以检验对价值偏好的影响。结果证实了本研究的假设,当消极情绪词语和自我词语同时启动时,先前激活的自我知觉回落到未激活前的基线水平,并使得远期时间距离所引发的可能自我差异或近期时间距离所引发的当前自我差异减弱,从而导致价值偏好不再随时间线索发生系统改变。研究最后讨论了这一发现对自我调节研究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自我知觉 可能自我差异 当前自我差异 评价性条件反射 价值偏好
下载PDF
数字参考咨询服务质量的用户感知差异研究——基于用户特征、回复特征与问题类型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张明鑫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CSSCI 2019年第4期57-63,共7页
文章探讨了用户在数字参考咨询服务评价过程中出现感知差异的影响因素,为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的改进提供了参考。通过文献调研,建立数字参考咨询服务评价指标,招募59位用户实际体验数字参考咨询服务,搜集用户评价数据,并使用单因素方差分... 文章探讨了用户在数字参考咨询服务评价过程中出现感知差异的影响因素,为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的改进提供了参考。通过文献调研,建立数字参考咨询服务评价指标,招募59位用户实际体验数字参考咨询服务,搜集用户评价数据,并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假设检验,对检验通过的假设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参考咨询服务 数字参考咨询评价 信息评价行为 信息感知差异
下载PDF
食品安全风险交流模式的比较与借鉴 被引量:3
8
作者 张恩典 《科技与法律》 2015年第5期888-908,共21页
风险交流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并逐渐兴起。在历经三十多年的发展后,风险交流逐渐形成了两种理想模式:知识赤字模式与民主审议模式。这两种模式在食品安全风险交流中被广泛运用,并且在理论基础、目标、和表现方式上存在明显不... 风险交流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并逐渐兴起。在历经三十多年的发展后,风险交流逐渐形成了两种理想模式:知识赤字模式与民主审议模式。这两种模式在食品安全风险交流中被广泛运用,并且在理论基础、目标、和表现方式上存在明显不同,发挥着彼此难以替代作用。我国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制度建设相对较晚,深受传统应急管理思维的影响,在实践中存在科学性和民主性的双重缺失以及交流错位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在我国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制度建设和技术构造中,可以引入风险治理概念与分析框架,并将风险交流贯穿风险治理的全过程。针对不同类型的食品安全风险、风险治理的不同阶段,灵活运用知识赤字模式和民主审议模式,有效发挥食品安全风险交流促成知情决策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险交流 知识赤字模式 民主审议模式 风险认知差异
下载PDF
教养方式的母子感知差异与儿童抑郁的关系:母子依恋的中介作用 被引量:3
9
作者 殷锦绣 蔺秀云 +2 位作者 刘伟 王玉龙 彭勃 《心理发展与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56-565,共10页
本研究以300个三至六年级双亲家庭中的儿童和母亲为研究对象,采用儿童版和家长版教养方式问卷、父母与同伴依恋问卷、流调中心抑郁量表,通过响应面分析法探讨了母子感知到的教养方式差异与儿童抑郁的关系,并使用标准分差法计算感知差异... 本研究以300个三至六年级双亲家庭中的儿童和母亲为研究对象,采用儿童版和家长版教养方式问卷、父母与同伴依恋问卷、流调中心抑郁量表,通过响应面分析法探讨了母子感知到的教养方式差异与儿童抑郁的关系,并使用标准分差法计算感知差异,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母子依恋是否在其中起到中介作用。研究发现:(1)母亲感知到的权威型、独裁型教养方式显著高于儿童感知,而纵容型教养方式则显著低于儿童;(2)权威型教养方式的母子感知差异正向线性预测儿童抑郁,独裁型教养方式的母子感知差异负向线性预测儿童抑郁,纵容型教养方式的感知差异对儿童抑郁没有显著预测作用;(3)母子依恋质量在权威型教养方式的母子感知差异和儿童抑郁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但在独裁型教养方式的母子感知差异对儿童抑郁的预测中没有起到中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养方式 感知差异 儿童抑郁 母子依恋
下载PDF
温暖教养亲子感知差异与儿童情绪适应:基于潜在剖面分析的证据 被引量:2
10
作者 郑天鹏 沈梦智 +2 位作者 周欣然 梁丽婵 边玉芳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23年第8期449-459,共11页
基于以个体为中心的视角,使用潜剖面分析的方法考察温暖教养亲子感知差异的亚类型及其与儿童情绪适应之间的关系。以2557名五年级的学生及其家长为研究对象,采用温暖教养问卷、儿童抑郁量表和主观幸福感量表为研究工具。结果发现:温暖... 基于以个体为中心的视角,使用潜剖面分析的方法考察温暖教养亲子感知差异的亚类型及其与儿童情绪适应之间的关系。以2557名五年级的学生及其家长为研究对象,采用温暖教养问卷、儿童抑郁量表和主观幸福感量表为研究工具。结果发现:温暖教养亲子感知差异模式可以分为亲子感知一致高、父母双方感知高、父亲孩子感知差异大三种亚类型;在三种家庭中,处于更高SES水平的家庭更有可能为亲子感知一致高的家庭,其儿童在两个时间点均拥有更高的主观幸福感和更低的抑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暖教养 亲子感知差异 情绪适应 潜剖面分析
下载PDF
家庭教养方式的亲子感知差异——测量、来源及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殷锦绣 蔺秀云 +2 位作者 唐莹莹 张海琴 李晓莉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8-59,共12页
父母与子女往往会报告出对家庭教养方式的感知差异,整体来看,父母感知相对于子女更“积极”。研究者认为这主要是因为父母和子女注意到了相同教养行为的不同细节,给出了不同的归因解释;性别、年龄等个人水平因素,沟通、依恋等互动水平因... 父母与子女往往会报告出对家庭教养方式的感知差异,整体来看,父母感知相对于子女更“积极”。研究者认为这主要是因为父母和子女注意到了相同教养行为的不同细节,给出了不同的归因解释;性别、年龄等个人水平因素,沟通、依恋等互动水平因素,家庭结构与功能、家庭背景等整体水平因素也会影响亲子感知差异。在测量分析亲子感知差异的过程中,研究者经历了关注差异模式、关注差异值、同时关注差异与个体感知三类方法的更新迭代,并以这些方法为基础,探索了亲子感知差异对孩子自主性发展、情绪与行为问题、社会适应、学业成就等发展结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教养方式 亲子 感知差异
下载PDF
领导更换背景下前任领导“意中人”工作身份差异感调适阶段模型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嫦娥 潘玮琪 +3 位作者 艾月光 王珊 黄杰 刘婷婷 《管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628-1637,共10页
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两个研究建构了前任领导“意中人”工作身份差异感调适阶段模型。具体而言:研究1基于程序化扎根理论先对60份访谈资料进行开放式、主轴式、选择式编码,并采用40份访谈资料检验理论是否达到饱和,初... 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两个研究建构了前任领导“意中人”工作身份差异感调适阶段模型。具体而言:研究1基于程序化扎根理论先对60份访谈资料进行开放式、主轴式、选择式编码,并采用40份访谈资料检验理论是否达到饱和,初步建构了前任领导“意中人”工作身份差异感调适阶段模型;研究2收集了1152份有效问卷,根据被试对工作身份差异感调适的自我评价分为4个数据集,对调适阶段初构模型分别进行了探索性及验证性因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前任领导“意中人”工作身份差异感调适阶段包括成功与失败两类结果。其中:调适成功阶段由情感依赖、工作身份差异感、消极情感表达、主动应对和适应良好五阶段构成;调适失败由情感依赖、工作身份差异感、消极情感表达、被动应对和适应不良五阶段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领导更换 前任领导“意中人” 工作身份差异感 差异感调适
下载PDF
Comparison Between the Students' Perceived and Expected Behavior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ers 被引量:2
13
作者 XIANG Maoying JIA Aiwu +1 位作者 项茂英 贾爱武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2011年第4期72-88,128,共18页
Based on research concerning teachers' behavior, this study attempts to find out about the discrepancies between the students' perceived and expected behavior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ers and the origins of those dis... Based on research concerning teachers' behavior, this study attempts to find out about the discrepancies between the students' perceived and expected behavior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ers and the origins of those discrepancies. A total of 855 non-English majors from fou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Zhejiang Province participated in the study. The research methodology consists of a survey and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ith 20 teachers and 40 students.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exist significant discrepancies in the mind of college students between their perceived and expected behavior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ers at all eight subscales, and these discrepancies could be attributed to three main reasons: different goals and understanding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lack of students' feedback, and teachers' prior learning experiences as stud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HAVIOR perception EXPECTATION discrepANCIE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