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8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herence vortices of partially coherent beams in the far field 被引量:2
1
作者 刘普生 吕百达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07年第2期411-415,共5页
Based on the propagation law of cross-spectral density function, studied in this paper are the coherence vortices of partially coherent, quasi-monochromatic singular beams with Gaussian envelope and Schell-model corre... Based on the propagation law of cross-spectral density function, studied in this paper are the coherence vortices of partially coherent, quasi-monochromatic singular beams with Gaussian envelope and Schell-model correlator in the far field, where our main attention is paid to the evolution of far-field coherence vortices into intensity vortices of fully coherent beams. The results show that, although there are usually no zeros of intensity in partially coherent beams with Gaussian envelope and Schell-model correlator~ zeros of spectral degree of coherence exist. The coherence vortices of spectral degree of coherence depend on the relative coherence length, mode index and positions of pairs of points. If a point and mode index are kept fixed, the position of coherence vortices chang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relative coherence length. For the low coherent case there is a circular phase dislocation. In the coherent limit coherence vortices become intensity vortices of fully coherent Laguerre-Gaussian bea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ngular optics coherence vortex in the far field partially coherent beam Schell-modelcorrelator Gaussian envelope
下载PDF
Consistency of the directionality of partially coherent beams in turbulence expressed in terms of the angular spread and the far-field average intensity 被引量:5
2
作者 陈晓文 季小玲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10年第2期253-259,共7页
Under the quadratic approximation of the Rytov's phase structure function, this paper derives the general closed-form expressions for the mean-squared width and the angular spread of partially coherent beams in turbu... Under the quadratic approximation of the Rytov's phase structure function, this paper derives the general closed-form expressions for the mean-squared width and the angular spread of partially coherent beams in turbulence. It finds that under a certain condition different types of partially coherent beams may have the same directionality as a fully coherent Gaussian beam in free space and also in atmospheric turbulence if the angular spread is chosen as the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 of beam directionality. On the other hand, it shows that generally, the directionality of partially coherent beams expressed in terms of the angular spread is not consistent with that in terms of the normalized far-field average intensity distribution in free space, but the consistency can be achieved due to turbule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URBULENCE partially coherent beam angular spread far-field average intensity
下载PDF
A novel LDMOS with a junction field plate and a partial N-buried layer
3
作者 石先龙 罗小蓉 +6 位作者 魏杰 谭桥 刘建平 徐青 李鹏程 田瑞超 马达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14年第12期423-427,共5页
A novel lateral double-diffused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LDMOS) with a high breakdown voltage(BV) and low specific on-resistance(Ron.sp) is proposed and investigated by simulation. It features a junction field... A novel lateral double-diffused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LDMOS) with a high breakdown voltage(BV) and low specific on-resistance(Ron.sp) is proposed and investigated by simulation. It features a junction field plate(JFP) over the drift region and a partial N-buried layer(PNB) in the P-substrate. The JFP not only smoothes the surface electric field(E-field), but also brings in charge compensation between the JFP and the N-drift region, which increases the doping concentration of the N-drift region. The PNB reshapes the equipotential contours, and thus reduces the E-field peak on the drain side and increases that on the source side. Moreover, the PNB extends the depletion width in the substrate by introducing an additional vertical diode, resulting in a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on the vertical BV. Compared with the conventional LDMOS with the same dimensional parameters, the novel LDMOS has an increase in BV value by 67.4%,and a reduction in Ron.sp by 45.7% simultaneous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unction field plate partial N-buried layer specific on-resistance breakdown voltage
下载PDF
部分多聚焦叠加方法在准噶尔盆地低信噪比地震资料中的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刘立彬 韩站一 +2 位作者 滕厚华 孙小东 蒋润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1期32-37,共6页
多聚焦叠加是目前已知的最佳零偏移距叠加成像方式。对多聚焦叠加方法做改进,利用得到的波场参数来提高叠前地震资料的质量。利用多聚焦波场参数做部分多聚焦叠加,对菲涅尔带内的多个相邻CMP(共中心点)道集做倾角、曲率等校正后合并为... 多聚焦叠加是目前已知的最佳零偏移距叠加成像方式。对多聚焦叠加方法做改进,利用得到的波场参数来提高叠前地震资料的质量。利用多聚焦波场参数做部分多聚焦叠加,对菲涅尔带内的多个相邻CMP(共中心点)道集做倾角、曲率等校正后合并为一个道集即多聚焦超道集(部分多聚焦叠加),可以补齐缺失地震道,实现叠前数据规则化,并提高信噪比,从而使得叠前道集中的同相轴尤其是来自深层的反射轴有更好的连续性,有利于识别和追踪。提高质量后的叠前道集可用于后续的速度分析、叠加、偏移等常规处理中,效果好于原始CMP道集。模型和实际地震数据的处理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该方法在低信噪比地震资料处理中将会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场参数 部分多聚焦叠加 数据规则化 信噪比
下载PDF
微尺度下场致发射对电晕放电的影响机理
5
作者 黄向慧 刘振祖 +1 位作者 张晶园 张蓓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6-155,共10页
场致离子化微电晕器件基于一维纳米材料的电场增强效应,可产生大气压非平衡微等离子体,适用于气体检测以及生物医疗等领域,具有响应快、低功耗等特点。但微尺度下的电晕放电属于局部自持的低能放电,其场致发射的作用及影响机制尚不清晰... 场致离子化微电晕器件基于一维纳米材料的电场增强效应,可产生大气压非平衡微等离子体,适用于气体检测以及生物医疗等领域,具有响应快、低功耗等特点。但微尺度下的电晕放电属于局部自持的低能放电,其场致发射的作用及影响机制尚不清晰。因此文章基于流体-化学混合模型框架,融合F-N发射模型,建立了常温常压N2-O2混合气体的二维微电晕放电模型。通过与无场致发射放电模型对比,探索不同间距下场致发射对放电动态过程的影响,发现针-板间距减至15μm时,两种模型放电过程差异很小,表明放电以二次电子发射机制为主导,当间距减至10μm时,两种模型的放电强度相差近1倍,场致发射的作用及影响不可忽略;通过进一步对电子密度分布、空间电场分布、电流密度等参量进行动态分析,发现场致发射、空间碰撞电离反应和离子轰击二次电子发射之间存在链锁影响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电晕结构 局部自持放电 场致发射 数值模拟
下载PDF
The substorm current wedge and midnight sector partial ring current near substorm onset: A synthesis based on a magnetotail magnetic field geometry model
6
作者 George J Sofko Kathryn A McWilliams Chad R Bryant 《Advances in Polar Science》 2013年第1期32-41,共10页
The Substorm Current Wedge (SCW) occurrence in the late growth and onset phases of substorms was proposed as the current system which disrupts cross-tail current by diverting it to the ionosphere. The closure curren... The Substorm Current Wedge (SCW) occurrence in the late growth and onset phases of substorms was proposed as the current system which disrupts cross-tail current by diverting it to the ionosphere. The closure current for the SCW originally was suggested to be the strong westward auroral electrojet (WEJ). However, the SCW-WEJ system has no viable generator current. Similarly, the asymmetric or Partial Ring Current (PRC) increases in strength during the growth phase, and is sometimes associated with an enhanced Region 2 field-aligned current (FAC) closing to the ionosphere, but specifics of that closure have been lacking. Here we present a tmifying picture which includes the SCW post- and pre-midnight (AM and PM, respectively) currents and a generator current in the midnight portion of the PRC system, with these currents based upon a model of the nightside magnetotail magnetic geometry. That geometry consists of open north and south lobe regions surrounding a plasmasheet with two types of closed field line regions-stretched lines in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plasmasheet (SPS) and dipolar lines (DPS) between the low lati- tude boundary layer (LLBL) regions and the SPS. There is also an important plasmasheet transition region (TPS) in which the dipolar field near the plasmapause gradually transforms to stretched lines near the earthward edge of the SPS, and in which the midnight part of the PRC flows. We propose that our proposed near-onset current system consists of a central current which be- comes part of the midnight sector PRC and which is the generator, to which are linked two three-part current systems, one on the dawnside and one on the duskside. The three-part systems consist of up and down FACs closing as Pedersen currents in the iono- sphere. These 3-part systems are not activated until near-onset is reached, because of a lack of ionospheric conductivity in the appropriate locations where the Pedersen current closure occurs. The initial downward FAC of the 3-part dawnside system and the final upward FAC of the 3-part duskside system correspond to the AM and PM current segments, respectively, of the originally proposed SC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GNETOTAIL magnetic field model auroral substorm substorm current wedge partial ring current substorm onset
下载PDF
盾构法联络通道T接头局部冻结加固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程雪松 徐连坤 +4 位作者 耿佳 李晓凡 宋彦杰 逯建栋 王书雄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0-99,共10页
为研究盾构法联络通道T接头局部冻结区域的薄弱位置,探究主隧道管片材料、洞门间隙注浆体热导率、是否注浆改良土体和冻结管环数等因素对局部冻结的影响,依托天津地铁10号线某联络通道T接头局部冻结加固工程,采用数值模拟对局部冻结温... 为研究盾构法联络通道T接头局部冻结区域的薄弱位置,探究主隧道管片材料、洞门间隙注浆体热导率、是否注浆改良土体和冻结管环数等因素对局部冻结的影响,依托天津地铁10号线某联络通道T接头局部冻结加固工程,采用数值模拟对局部冻结温度场的分布规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对于沿洞门处的土体,联络通道顶底部冻结效果差于联络通道侧面;主隧道钢管片向主隧道底部比向顶部延伸的更长,因而联络通道底半环冻结效果略差于顶半环。2)影响局部冻结时间的主要因素为主隧道管片材料和洞门间隙注浆体的热导率。3)主隧道部分采用钢管片工况,钢管片起到通道壁后远近土体导热“桥梁”的作用;当洞门间隙注浆体的热导率较低(如0.93 W/(m·K))时,注浆体不能及时地向主隧道钢管片输送冷量,联络通道壁后近处土体中大量冻结冷量沿钢管片传递至远处土体,使通道壁后较近处土体温度较高,因而比主隧道全部采用钢筋混凝土管片工况冻结时间长。4)随着洞门间隙注浆体热导率的增大,其向主隧道管片输送冷量的效率得到提升,主隧道附近土体的冻结效果得到改善,冻结时长有所缩短;间隙注浆体热导率由0.93 W/(m·K)提升至1.8 W/(m·K)时,可以将主隧道部分采用钢管片工况冻结时间由17 d缩短至12 d,所需冻结时长相比主隧道全部采用钢筋混凝土管片工况反而缩短1 d,即主隧道部分采用钢管片工况的冻结时间对洞门间隙注浆体热导率的改变更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冻结 盾构法联络通道 T接头 温度场 有限元分析
下载PDF
局部受热锈蚀预应力混凝土梁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8
作者 杨鸥 刘智宇 +1 位作者 葛鹏 吕博文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81-696,共16页
随着我国基础建设的发展,大量混凝土桥梁在恶劣环境影响下发生腐蚀和老化,腐蚀桥梁结构的灾害破坏机理研究对桥梁结构的运营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为研究已经锈蚀受损的桥梁在局部受热状态下的高温力学性能,设计10根预应力混凝土梁试件。... 随着我国基础建设的发展,大量混凝土桥梁在恶劣环境影响下发生腐蚀和老化,腐蚀桥梁结构的灾害破坏机理研究对桥梁结构的运营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为研究已经锈蚀受损的桥梁在局部受热状态下的高温力学性能,设计10根预应力混凝土梁试件。其中对照组的2根试件在常温下加载,试验变量为预应力筋初始应力,试验组的8根试件在高温下加载,试验变量分别为钢筋锈蚀、预应力筋初始应力、初始荷载。首先,基于电化学原理对4根预应力混凝土梁进行钢筋加速锈蚀处理,然后利用复合高温试验炉对8根预应力混凝土梁(4根锈蚀、4根未锈蚀)在跨中进行三面受火试验。最后,采用数值方法对局部受热预应力混凝土梁进行了仿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局部受热条件下,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承载能力会发生明显降低,下降幅度约为11.3%~14.9%;钢筋锈蚀导致的混凝土开裂会对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抗火性能产生不利影响,主要表现为2个方面,1)相同试验条件下,锈蚀后的试件预应力增量更大;2)锈蚀试件在局部受热条件下承载能力下降幅度更大,约为19.4%~21.9%;增大预应力筋的初始应力可以减小预应力混凝土梁在局部受热时的高温蠕变变形;局部高温作用下预应力混凝土梁对初始荷载较为敏感,当试件初始荷载值提升20%时,三分点位移量约增大60%。研究成果可以为实际锈蚀桥梁的防火设计和灾后应急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应力混凝土梁 局部受热 钢筋锈蚀 火灾试验 温度场
下载PDF
潮汐波动带偏载超深基坑变形控制数值模拟分析及工程实践 被引量:1
9
作者 陈志良 肖鸣 +1 位作者 鲁剑峰 池凌杰 《施工技术(中英文)》 CAS 2024年第1期31-38,45,共9页
随着我国地下空间的持续开发,穿江越河及邻江邻河的地下工程项目越来越多,这类项目往往伴随邻山且邻水的工程特定环境,其深基坑工程变形机制和影响效力尚不明确,相关控制手段亦少有研究。依托杭州市某紧邻钱塘江的市政隧道工程,考虑潮... 随着我国地下空间的持续开发,穿江越河及邻江邻河的地下工程项目越来越多,这类项目往往伴随邻山且邻水的工程特定环境,其深基坑工程变形机制和影响效力尚不明确,相关控制手段亦少有研究。依托杭州市某紧邻钱塘江的市政隧道工程,考虑潮汐波动影响对36.4m超深大偏载基坑变形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分析,提出相应变形控制方法并进行工程实践。研究表明:通过依托工程基坑内外水位监测数据的理论分析和数值求解,建立基坑渗流场时空演化模型,得知潮汐水流进入土层边界时的水头衰减较大,在渗流路径中,水头变化较稳定,基坑附近地下水对潮汐循环荷载的响应有明显滞后性,基坑周围产生较高孔隙水压力。运用有限元软件采用修正Mohr-Coulomb弹塑性本构模型,建立偏载深基坑开挖及周围环境影响的数值模拟三维模型,为模拟潮汐波动带的影响,简化在基坑河流底部分别施加25kPa和65kPa均布荷载,得出相较于普通环境,潮汐动力影响下的基坑变形控制更应引起重视,通过三维数值模拟及工程实践,验证了超深基坑采用“1 200mm地下连续墙+5道混凝土支撑+2道钢支撑”的联合支护形式是一种有效的临近钱塘江超深基坑的支护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 深基坑 潮汐波动带 偏载 渗流场 变形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基于物理信息神经网络的激光超声波场研究
10
作者 颜鑫 应恺宁 +3 位作者 戴鹭楠 谭钧夫 沈中华 倪辰荫 《激光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5-113,共9页
为了解决传统神经网络技术过于依赖数据资源,同时也无法运用数据中暗含的物理先验知识等局限性问题,采用物理信息神经网络(PINN)、基于超声传播的波动方程,利用数值计算实验的数据训练出了正向激光超声单模态(表面波)波场的PINN模型;建... 为了解决传统神经网络技术过于依赖数据资源,同时也无法运用数据中暗含的物理先验知识等局限性问题,采用物理信息神经网络(PINN)、基于超声传播的波动方程,利用数值计算实验的数据训练出了正向激光超声单模态(表面波)波场的PINN模型;建立了反向求解激光超声单模态波场参数的PINN模型,并对激光超声波场进行了正向成像和反向参数推演。结果表明,当探测点不包含激发点时,正向PINN在数据量仅为10%的情况下可得到高精度的波场图像,相比于原波场下降了一个数量级;即使在包含激发点时,反向PINN利用25%的波场数据不仅可以重建波场,且不需要人为地分析就可以求解控制方程的参数,与原波场数据的参数误差均在5%以内;与传统神经网络相比,PINN通过加入符合激光超声特性的控制方程,降低了神经网络对于训练数据稀疏性的依赖;与传统的激光超声波场建模相比,PINN构建的物理模型更简单,可自动求得控制方程的参数,有着更好的鲁棒性。该研究可为波场重建和参数反演激光超声无损检测技术提供参考,在激光超声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技术 激光超声 神经网络 偏微分方程 波场成像
下载PDF
脉冲电压下油中流注演变规律及放电脉冲特性仿真研究
11
作者 李斯盟 崔树群 +3 位作者 杨宇翔 邸振国 汲胜昌 秦锋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4207-4221,共15页
随着新型电力系统快速发展,油纸绝缘承受的电应力环境更加复杂,其中暂态脉冲下的油纸绝缘放电行为备受关注。为弥补实验研究洞察微观机理能力的不足,基于全电流理论构建油中流注场路耦合模型,研究了脉冲电压下流注演变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随着新型电力系统快速发展,油纸绝缘承受的电应力环境更加复杂,其中暂态脉冲下的油纸绝缘放电行为备受关注。为弥补实验研究洞察微观机理能力的不足,基于全电流理论构建油中流注场路耦合模型,研究了脉冲电压下流注演变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揭示了放电脉冲波形特性及其与流注演变过程的内在联系。研究表明:暂态脉冲作用下的油中流注可分为球状发展、定向发展、流注消散3个阶段;流注头部场强在球状发展阶段减弱,定向发展阶段维持不变,流注头部净电荷密度始终减弱;起始放电电压的增加、直流分量占比的减小、脉冲陡度的增加均会使流注传播速度与最大半径增加;忽略回路电感作用时,流注将诱发单极性双峰放电脉冲,其中球状发展阶段对应脉冲首峰前沿,定向发展阶段对应首峰下降沿,纸板充电过程对应次峰前沿,电荷消散过程对应次峰下降沿;回路电感将引起放电脉冲的首峰振荡,振荡频率、脉冲幅值均与回路电感近似线性负相关。该研究结果为揭示暂态电应力下油纸绝缘放电机理奠定了理论基础,对统一放电脉冲波形特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纸绝缘 场路耦合 局部放电 空间电荷 纳秒脉冲 全电流
下载PDF
基于FDTD的局部放电射频传感器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周琦 胡晓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8-71,80,共5页
射频(RF)检测局部放电(PD)可以实现非接触式测量,因而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以小环天线为例,对磁场天线作为局部放电射频传感器时其灵敏度的确定方法和影响灵敏度的因素开展了研究。首先,基于时域有限差分(FDTD)法建立了吉赫兹横电磁波(G... 射频(RF)检测局部放电(PD)可以实现非接触式测量,因而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以小环天线为例,对磁场天线作为局部放电射频传感器时其灵敏度的确定方法和影响灵敏度的因素开展了研究。首先,基于时域有限差分(FDTD)法建立了吉赫兹横电磁波(GTEM)小室的仿真模型,通过实验和仿真对比表明了仿真模型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考虑了天线结构、尺寸等因素对灵敏度的影响,确定了灵敏度随天线直径、垂直导体、线圈匝数的变化规律。本文的研究为进一步考察不同磁场天线传感器的特性,并对传感器特性进行优化,设计实现能够满足具体电力设备局部放电测试需求的新型射频磁场传感器奠定了技术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 局部放电 磁场传感器 吉赫兹横电磁波小室
下载PDF
用于变频电机绝缘测试的高频高压脉冲发生器设计
13
作者 师洋 王鹏 +2 位作者 吴冬桃 朱英伟 程驰宙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7-165,共9页
高频高压脉冲是变频电机绝缘评估的关键技术之一,其产生、控制、保护与传统高压直流、正弦条件下的相应技术具有较大差异,已成为高频高压脉冲技术的关键难题。为此,采用时钟可达纳秒级的现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研制了一套边沿时间40~500... 高频高压脉冲是变频电机绝缘评估的关键技术之一,其产生、控制、保护与传统高压直流、正弦条件下的相应技术具有较大差异,已成为高频高压脉冲技术的关键难题。为此,采用时钟可达纳秒级的现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研制了一套边沿时间40~500 ns可调的高频高压脉冲发生器。基于半桥结构的脉冲发生器,提出测试容量达1600 pF、电压峰峰值可达24 kV的全桥拓扑结构。通过设计多级电压突降保护算法、电流脉宽实时检测、纳秒级脉冲控制技术以及多种抗干扰措施,保障了脉冲发生器在高频电磁干扰环境下安全稳定运行。实验结果表明,该脉冲发生器产生电压的脉宽和死区时间最小1μs,最大重复频率100 kHz,为变频电机全参数绝缘测试提供了新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频电机 绝缘测试 现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 局部放电 耐电晕
下载PDF
电缆中间接头缺陷仿真与局部放电实验研究
14
作者 赵筱赫 杨捷 +3 位作者 李士强 史炳杰 龙金易 杨化忠 《河南工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1-7,共7页
由于电缆接头制作工艺的影响,中低压电缆的中间接头故障率较高。以10 kV XLPE电缆为对象,研究缺陷类型对电缆局部电场分布与局部放电特性的影响。通过构建电场分析的仿真模型,搭建局部放电实验平台,研究不同的电缆接头制作缺陷对电缆接... 由于电缆接头制作工艺的影响,中低压电缆的中间接头故障率较高。以10 kV XLPE电缆为对象,研究缺陷类型对电缆局部电场分布与局部放电特性的影响。通过构建电场分析的仿真模型,搭建局部放电实验平台,研究不同的电缆接头制作缺陷对电缆接头局部电场畸变的影响,对实验试样进行局部放电实验。结果表明,电缆接头制作过程中不同类型的缺陷及缺陷大小对电缆接头部位电场分布、电场的畸变程度、放电初始电压与放电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研究结果为构建电缆线路工作状态在线监测系统以及电缆运行状态评估与故障诊断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缆中间接头 工艺缺陷 电场分布 局部放电
下载PDF
电压波动条件下环氧树脂内部局部放电特性研究
15
作者 韩锦春 李禹锋 《绝缘材料》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0-86,共7页
针对电力系统中可能出现的电压暂降/暂升现象,利用可编程电源对外施电压进行调制,分析了电压波动对环氧树脂内部局部放电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电压波动将导致空气间隙的局部放电模式发生改变,在正负半周表现出不对称特性;外施电压... 针对电力系统中可能出现的电压暂降/暂升现象,利用可编程电源对外施电压进行调制,分析了电压波动对环氧树脂内部局部放电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电压波动将导致空气间隙的局部放电模式发生改变,在正负半周表现出不对称特性;外施电压的波动程度越大,局部放电的不对称性则越显著。局部放电谱图发生改变的原因在于外部电场与累积在气隙内部表面电荷的共同作用,一方面,表面电荷产生的电场将与外部施加的电场叠加,对气隙内部的总电场进行调制;另一方面,随着放电的持续进行,表面电荷的消散和中和也将影响气隙内部的总电场,进而导致局部放电在外施电压的正负半周表现出不对称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氧树脂 电压波动 局部放电 内部电场
下载PDF
基于高压电缆局部放电TDR法的便携式转发器研究
16
作者 王建伟 郑祥 《电器与能效管理技术》 2024年第7期36-41,共6页
针对局部放电信号在高压电缆传播中的衰减问题,设计一款基于现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FPGA)的时域反射(TDR)法的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短信通信便携式转发器。主要用于数据采集,滤除局部放电中窄带干扰、白噪声干扰等,检测出准确的局部放... 针对局部放电信号在高压电缆传播中的衰减问题,设计一款基于现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FPGA)的时域反射(TDR)法的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短信通信便携式转发器。主要用于数据采集,滤除局部放电中窄带干扰、白噪声干扰等,检测出准确的局部放电信号并将其幅值、平均放电时长等特征信息以短信的形式反馈给近端检测设备,同时将产生的较大脉冲代替远端反射的局部放电信号,再利用计算机模拟局部信号噪声环境进行去噪实验。实验表明,所提装置不仅能够等效增强局部放电信号,而且可以提高定位精度,测试结果满足相关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放电 现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FPGA) 便携式转发器 短信 定位精度
下载PDF
FPGA平台上动态硬件重构的Winograd神经网络加速器
17
作者 梅冰笑 滕文彬 +3 位作者 张弛 王文浩 李富强 苑福利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323-334,共12页
为解决卷积神经网络在FPGA平台上进行硬件加速时存在的资源利用率低和资源受限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FPGA动态部分重构技术和Winograd快速卷积的卷积神经网络加速器。该加速器通过运行时硬件重构对FPGA片上资源进行时分复用,采用流水线方... 为解决卷积神经网络在FPGA平台上进行硬件加速时存在的资源利用率低和资源受限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FPGA动态部分重构技术和Winograd快速卷积的卷积神经网络加速器。该加速器通过运行时硬件重构对FPGA片上资源进行时分复用,采用流水线方式动态地将各个计算流水段配置到FPGA,各个流水段所对应的卷积计算核心使用Winograd算法进行定制优化,以在解决资源受限问题的同时最大程度地提升计算资源利用效率。针对该加速器架构,进一步构建了组合优化模型,用于搜索在特定FPGA硬件平台上部署特定网络模型的最优并行策略,并使用遗传算法进行设计空间求解。基于Xilinx VC709 FPGA平台对VGG-16网络模型进行部署和分析,综合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设计方法能够在资源有限的FPGA上自适应地实现大型神经网络模型,加速器整体性能可以达到1078.3 GOPS,较以往加速器的性能和计算资源利用效率可以分别提升2.2倍和3.62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卷积神经网络 动态部分硬件重构 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 硬件加速器 Winograd快速卷积
下载PDF
带局部运动表面叶片的H型垂直轴风力机非定常流场的DMD模态分析
18
作者 孔震雨 张馨艺 孙晓晶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501-510,共10页
该文对采用局部运动表面的方法在小尖速比下改善风力机获能效率的效果进行三维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在低叶尖速比下,风力机叶片表面采用局部运动表面流动控制后能够有效抑制叶片表面的流动分离,显著提升风力机的获能效率。通过动力... 该文对采用局部运动表面的方法在小尖速比下改善风力机获能效率的效果进行三维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在低叶尖速比下,风力机叶片表面采用局部运动表面流动控制后能够有效抑制叶片表面的流动分离,显著提升风力机的获能效率。通过动力学模态分解(DMD)方法分别对原始风力机和叶片表面施加局部运动表面控制的风力机周围流场的速度场进行模态分解,通过分析对比各模态的流场特征,发现叶片施加主动控制后的风力机尾流中脉动场的能量有明显变化:与风力机主频相近的模态能量得到显著降低,单倍主频和双倍主频的模态能量均有所降低且下降幅度达到60%,脉动流场的高能结构得到有效抑制,从而有助于提高风力机气动性能的同时加快其后部尾迹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运动表面 垂直轴风力机 流场特性 动力学模态分解
下载PDF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电网电缆局部放电自动化诊断系统
19
作者 岳国荣 《自动化与仪表》 2024年第8期66-69,共4页
针对当前电缆局部放电诊断过程中利用信号难以匹配特定放电故障等问题,设计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电网电缆局部放电自动化诊断系统。采集电网电缆局部放电信号,将信号转换为二维图像,将放电信号二维图像作为卷积神经网络的训练样本,训练卷... 针对当前电缆局部放电诊断过程中利用信号难以匹配特定放电故障等问题,设计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电网电缆局部放电自动化诊断系统。采集电网电缆局部放电信号,将信号转换为二维图像,将放电信号二维图像作为卷积神经网络的训练样本,训练卷积神经网络;将采集测试样本,基于训练好的卷积神经网络实现电网电缆局部放电自动化诊断。实验结果显示,该系统在卷积核数量为100的条件下,基于GAF时间序列转换图像特征可获取较为满意的诊断结果,降低研究对象局部放电故障时间,提升研究对象运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卷积神经网络 电网电缆 局部放电 自动化诊断 格拉姆角场 脉冲电压信号
下载PDF
高压XLPE电缆缓冲层故障机理与检测技术研究
20
作者 张斌斌 王平羽 《电力与能源》 2024年第4期469-473,共5页
高压XLPE电缆缓冲层故障频发,严重影响电缆安全运行,引起了广泛关注。根据缓冲层烧蚀故障特征,分析了高压XLPE电缆缓冲层电场特性并进行了初步仿真研究,得出局部放电是导致缓冲层故障的直接原因。提出了几种理论上可行的缓冲层故障检测... 高压XLPE电缆缓冲层故障频发,严重影响电缆安全运行,引起了广泛关注。根据缓冲层烧蚀故障特征,分析了高压XLPE电缆缓冲层电场特性并进行了初步仿真研究,得出局部放电是导致缓冲层故障的直接原因。提出了几种理论上可行的缓冲层故障检测方法并进行了简单验证,其有效性还待后续进一步试验与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XLPE电缆 缓冲层 故障机理 电场分布 局部放电 检测技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