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虚拟校园漫游中粒子特效的技术实现
1
作者 王俊洁 刘辉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8年第12期59-60,共2页
粒子特效在虚拟现实校园漫游系统中的应用使得整个校园环境更加真实。本文结合某校园为实际开发,介绍了粒子特效在校园漫游系统中的应用。对粒子的碰撞,基础设置,以及通过表达式让粒子自旋,发射出来粒子的随机大小进行研究。
关键词 虚拟校园 粒子特效 partical npartical
下载PDF
利用旋转平台模拟双河口羽流相互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戴娟娟 袁野平 宋浩宸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08-1117,共10页
本文通过旋转平台实验室实验的方法,探讨了双河口情况下两个羽流将如何发生相互作用。在研究中,提出了一种新颖的技术对河口羽流的各切面流场进行测量,来获得河口羽流多个平面的速度场及涡度场,并基于此模拟了双河口羽流系统的准三维结... 本文通过旋转平台实验室实验的方法,探讨了双河口情况下两个羽流将如何发生相互作用。在研究中,提出了一种新颖的技术对河口羽流的各切面流场进行测量,来获得河口羽流多个平面的速度场及涡度场,并基于此模拟了双河口羽流系统的准三维结构。通过对不同入流速度下的双河口羽流流场演变过程和内部结构进行了一系列对比研究,以期揭示上游河流的入流如何影响下游河口涡旋的形成及在羽流相互作用情形下各个羽流的演变。实验结果表明:随着上游入流流量的增加,上游羽流形成的沿岸流对下游河口涡旋沿岸迁移的促进和离岸输运的抑制作用将更加显著。特别是在上游入流流量等于或大于下游入流流量的情况下,下游羽流河口涡旋的体积增长明显较单一河口情况放缓。在上游入流流量较大的情况下,下游原有河口涡旋被推向更下游位置,在远离河口的位置形成另一个河口涡旋。在垂直方向上,我们可以观察到高上游入流流量条件下的下游河口涡旋的深度较小,更有利于形成三层流体的情况。本研究对多河口近海流域的营养盐及污染物的输运情况等社会和生态问题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河口 旋转平台 分层PIV(Partical Imagery Velocimetry)技术 河口羽流 河口涡旋
下载PDF
A Moving Human Tracking Approach Based on Semantic Interaction
3
作者 周宁 方宝红 孙福良 《Journal of Donghua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EI CAS 2007年第1期137-140,共4页
In order to deal with partical occlusion, a semantic interaction based moving human tracking approach is put forward. Firstly human is modeled as moving blobs which are described as blob descriptions. Then moving blob... In order to deal with partical occlusion, a semantic interaction based moving human tracking approach is put forward. Firstly human is modeled as moving blobs which are described as blob descriptions. Then moving blobs are updated and verified by projecting these descriptions. The approach exploits improved fast gauss transform and chooses source and target samples to reduce compute cost. Multi-moving human can be tracked simply and part occlusion can be done we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mantic interaction tracking partical occlusion IFGT
下载PDF
混合碰撞建模方法及其试验验证 被引量:4
4
作者 刘茜 程靖 梁建勋 《机械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6-123,共8页
目前广泛采用的接触碰撞建模方法主要基于传统的物理碰撞模型,如赫兹碰撞模型和非线性弹簧阻尼碰撞模型等,但它们的仿真精度不够高,更适用于接触碰撞趋势的仿真分析。基于此,提出了基于传统物理碰撞模型和数据驱动误差模型的混合碰撞建... 目前广泛采用的接触碰撞建模方法主要基于传统的物理碰撞模型,如赫兹碰撞模型和非线性弹簧阻尼碰撞模型等,但它们的仿真精度不够高,更适用于接触碰撞趋势的仿真分析。基于此,提出了基于传统物理碰撞模型和数据驱动误差模型的混合碰撞建模方法,以更加准确地对接触碰撞现象进行动力学仿真分析。其中,物理碰撞模型对接触碰撞现象中已知的碰撞因素进行建模;基于径向基函数(Radial basis function,RBF)神经网络的数据驱动误差模型对接触碰撞现象中的误差部分进行建模。小球自由落体碰撞试验对混合碰撞建模方法进行试验验证,试验结果验证了混合碰撞建模方法的可行性和混合碰撞模型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碰撞动力学 接触碰撞建模方法 数据驱动建模 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 基于遗传算法的改进粒子群(Partical swarm optimization PSO)优化算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