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atella Alta and Trochlea Dysplasia Is Associated with Abnormal Type Ⅱ Collagen and Matrix Accumulation in Chondrocytes
1
作者 Peter Storgaard Skagen Thomas Horn +4 位作者 Aubrey Milunsky David Dejour Bente St█rgaard Hanne Aagaard Kruse Tom Nicolaisen 《Microscopy Research》 2014年第2期19-29,共11页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perform morphological and molecular analyses of articular cartilage from a 14-year-old boy with unusual cartilage lesions, patella alta and trochlea dysplasia in both knee joints and c...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perform morphological and molecular analyses of articular cartilage from a 14-year-old boy with unusual cartilage lesions, patella alta and trochlea dysplasia in both knee joints and clinically examine two family members (sister, mother), also affected in their knee joints. Biopsies from the boy’s patella were used for: histological examination,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 and DNA sequencing of the COL2A1 gene including 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 (MLPA), for detection of DNA deletions and duplications. Clinical and radiological examination showed patella alta and trochlea dysplasia for the brother (type D), sister (type A) and mother (type A) with Insall-Salvati ratios of 1.50, 1.46 and 1.3. Light Microscopy (LM) of biopsies from the patient showed rhomboid chondrocytes in lacuna with deposition of protein aggregates in the ECM. TEM revealed abnormal type II collagen fibrils in aggregates and chondrocytes with abnormal matrix accumulation in rough Endoplasmic Reticulum (rER). Immunostaining showed that type II collagen was deposited intracellularly and in protein aggregates, together with type I collagen, indicating alterations in chondrocyte function and turnover of these molecules. DNA sequencing of 54 exons including extended DNA analysis with MLPA was non-conclusive. Conclusions: We suggest that patella alta and trochlea dysplasia for this patient is associated with collagen accumulation in chondrocytes, abnormal type II collagen heterofibrils in the ECM, cell death and cartilage with subnormal strength and increased risk of premature patellofemoral arthritis. A family with these disorders suggests that phenotype might be transmitted as an autosomal dominant trai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tella alta Trochlea Dysplasia Matrix Accumulation Endoplasmic Reticulum Storage Disease(ERSD)
下载PDF
MRI评价成人前交叉韧带损伤与髌骨高位及股骨滑车发育不良的关系 被引量:2
2
作者 曾维鹏 林坚平 +1 位作者 周钢 毛汉儒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2071-2075,共5页
背景:前交叉韧带损伤是年轻人群中常见的运动伤,膝关节的解剖学因素可能与其损伤相关,但很少有学者采用MRI评估前交叉韧带损伤与髌骨高位及股骨滑车发育不良之间的关系。目的:探究成人前交叉韧带损伤是否与髌骨高位和滑车发育不良之间... 背景:前交叉韧带损伤是年轻人群中常见的运动伤,膝关节的解剖学因素可能与其损伤相关,但很少有学者采用MRI评估前交叉韧带损伤与髌骨高位及股骨滑车发育不良之间的关系。目的:探究成人前交叉韧带损伤是否与髌骨高位和滑车发育不良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7年8月至2021年8月海南省人民医院(海南医学院附属海南医院)关节外科收治的90例完全性前交叉韧带撕裂成年患者(病例组)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年龄和性别匹配91例因膝关节疼痛就诊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根据膝关节MRI图像,测量髌腱和髌骨长度,并计算Insall-Salvati指数(ISI值)。根据Dejour分型将股骨滑车发育不良分为A、B、C或D型。结果与结论:①两组髌骨长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髌腱长度和ISI值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相比对照组,病例组患者的髌腱较长(P<0.05),ISI值较大(P<0.05);③病例组股骨滑车发育不良率(14%)显著高于对照组(4%),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④在病例组13例股骨滑车发育不良患者中,A型9例,B型2例,C型1例,D型1例;⑤提示相比前交叉韧带正常人群,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具有较长的髌腱长度、较高的ISI值和股骨滑车发育不良率;因此临床中医生应该关注这些变异可能是前交叉韧带撕裂的危险因素,并提醒患有髌骨高位和股骨滑车发育不良人群在运动中更容易损伤前交叉韧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 前交叉韧带撕裂 髌骨高位 滑车发育不良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成年人高位髌骨的X线改变及临床分级 被引量:9
3
作者 沈彬 杨静 +4 位作者 裴福兴 杨天府 李箭 屠重棋 池雷霆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1年第2期105-108,共4页
目的 :观察成年人高位髌骨患者的X线改变 ,并根据X线改变进行临床分级 ,以估计预后和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对临床诊断为高位髌骨的 18例成年患者 ,共计 34侧膝关节 ,进行屈膝 30°侧位片和髌骨轴位片的拍摄 ,然后在X片上测定Blumens... 目的 :观察成年人高位髌骨患者的X线改变 ,并根据X线改变进行临床分级 ,以估计预后和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对临床诊断为高位髌骨的 18例成年患者 ,共计 34侧膝关节 ,进行屈膝 30°侧位片和髌骨轴位片的拍摄 ,然后在X片上测定Blumensaat距离、髌骨高度、股骨滑车沟角、髌股协调角、外侧髌股角、髌股指数、髌骨外移度七项参数 ,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选用Blumensaat距离 ,髌骨高度及髌股协调角作为临床分级的参数指标。结果 :病例组与对照组比较 :Blumen saat距离 ,髌骨高度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1) ;髌股协调角、外侧髌股角、髌股指数、髌骨外移度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股骨滑车沟角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临床分级 :10侧膝关节属轻度 ,表现为髌骨软骨软化症 ,药物疗效好 ;2 1侧属重度 ,表现为髌股关节骨关节炎 ,药物疗效差。结论 :成年人高位髌骨的X线改变以髌骨的异常高位为主 ,伴有一定程度的髌骨外移和向外侧倾斜 ,临床分级在定性诊断的基础上 ,融入了定量诊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位髌骨 X线摄影 临床分级 成年人
下载PDF
复发性髌骨脱位J形征形成的风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刘心 张辉 冯华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21-125,共5页
目的:分析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中髌骨运动轨迹出现J形征的相关风险因素。方法:2014年6月至2015年5月,连续共54例诊断为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入选本研究,其中9例患者存在髌骨运动轨迹J形征。全部患者均接受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检查,下肢负... 目的:分析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中髌骨运动轨迹出现J形征的相关风险因素。方法:2014年6月至2015年5月,连续共54例诊断为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入选本研究,其中9例患者存在髌骨运动轨迹J形征。全部患者均接受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检查,下肢负重位全长X线片检查,髋、膝、踝关节CT检查。测量下肢力线、髌骨高度、髌骨外倾角度和外偏程度、股骨滑车发育情况、胫骨结节相对股骨滑车外偏程度、股骨前倾角以及胫骨外旋角度。对比出现J形征患者与其他患者在以上参数的差异。结果:54例患者中,男性13例,女性41例。平均年龄21.6±6.7岁(16至40岁)。9例患者出现J形征,其中男性1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21.9±7.8岁(12至34岁)。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位髌骨(P<0.01)和伸膝位髌骨外偏(P=0.013<0.05)与J形征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结论:对于复发性髌骨脱位的患者,存在明显高位髌骨或膝关节伸直位髌骨外偏,是导致髌骨运动轨迹出现J形征的风险因素。在治疗这一类型的患者时,需要对高位髌骨和髌骨外偏引起重视并作出适当处理,以确保手术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发性髌骨脱位 J形征 高位髌骨 髌骨外偏 风险因素
下载PDF
不同软组织移植治疗儿童复发性髌骨脱位的比较 被引量:6
5
作者 祝钧 祝云利 +2 位作者 吴海山 吴宇黎 符培亮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18期3413-3420,共8页
背景:成人复发性髌骨脱位由于不必考虑损伤骨骺的问题,多数采用骨移植,但在儿童复发性髌骨脱位采用骨移植并不适宜,多数学者采用软组织移植治疗。目的:回顾性评估22例骨骺未闭儿童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采用软组织移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背景:成人复发性髌骨脱位由于不必考虑损伤骨骺的问题,多数采用骨移植,但在儿童复发性髌骨脱位采用骨移植并不适宜,多数学者采用软组织移植治疗。目的:回顾性评估22例骨骺未闭儿童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采用软组织移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至2009年4月上海长征医院关节外科采用软组织移植治疗儿童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22例共29膝,分别在移植后3周,6周,3个月,1年和此后每年对患者进行随访,评估髌骨稳定性、主观症状以及患膝康复情况。结果与结论:22例患者中1例复发,1例发生髌骨内侧脱位,其余患者均取得较好疗效。软组织移植前后膝关节功能主观评分分别为46.99±5.91与94.40±9.70(P<0.01),Lysholm膝关节功能综合评分在移植前后分别为44.37±4.49与90.10±11.00(P<0.01),移植后髌骨-滑车适配角由移植前(16.27±6.74)°改善为移植后(5.33±8.78)°(P<0.01),髌股外侧角由移植前(-1.92±7.64)°改善为移植后(11.95±3.99)°(P<0.01)。软组织移植治疗骨骺未闭儿童复发性髌骨脱位,简单易行、可操作性强、疗效确切,有利于缓解症状,改善膝关节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器官移植 器官移植学术探讨 软组织移植 复发性髌骨脱位 髌韧带 髌股韧带 肌腱 膝关节 膝外翻 膝关节脱位 运动损伤 矫形 髌骨高位 发育不良 形态异常 软组织挛缩
下载PDF
微创手术联合针灸综合治疗小儿脑瘫高位髌骨疗效观察 被引量:2
6
作者 马永强 马涛 +5 位作者 邵季超 王浩汀 秦永辉 张延祠 孙宁 柴雪娇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17年第16期1731-1733,共3页
目的比较微创手术联合针灸与传统髌腱止点下移术治疗小儿脑瘫高位髌骨的疗效。方法选择2007年4月—2012年6月采用传统髌骨止点下移术治疗患儿23例作为对照组,2011年9月—2016年4月采用微创手术联合针灸治疗患儿43例作为观察组,观察比较... 目的比较微创手术联合针灸与传统髌腱止点下移术治疗小儿脑瘫高位髌骨的疗效。方法选择2007年4月—2012年6月采用传统髌骨止点下移术治疗患儿23例作为对照组,2011年9月—2016年4月采用微创手术联合针灸治疗患儿43例作为观察组,观察比较2组术后髌骨位置、膝关节活动范围。结果 2种手术都可恢复髌骨正常解剖位置;微创手术联合针灸治疗后术后膝关节活动范围明显优于传统髌腱止点下移术(P<0.05)。结论微创手术联合针灸治疗不仅可以达到传统传统髌腱止点下移术纠正高位髌骨畸形的效果,还可明显改善患儿膝关节活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瘫 高位髌骨 微创手术 针灸
下载PDF
Radiological evaluation of patellofemoral instability and possible causes of assessment errors 被引量:3
7
作者 Tugrul Ormeci Ismail Turkten Bayram Ufuk Sakul 《World Journal of Methodology》 2022年第2期64-82,共19页
Patellofemoral instability(PI)is the disruption of the patella’s relationship with the trochlear groove as a result of abnormal movement of the patella.To identify the presence of PI,conventional radiographs(anteropo... Patellofemoral instability(PI)is the disruption of the patella’s relationship with the trochlear groove as a result of abnormal movement of the patella.To identify the presence of PI,conventional radiographs(anteroposterior,lateral,and axial or skyline views),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and computed tomography are used.In this study,we examined four main instability factors:Trochlear dysplasia,patella alta,tibial tuberosity–trochlear groove distance,and patellar tilt.We also briefly review some of the other assessment methods used in the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ssessment of the patellofemoral joint,such as patellar size and shape,lateral trochlear inclination,trochlear depth,trochlear angle,and sulcus angle,in cases of PI.In addition,we reviewed the evaluation of coronal alignment,femoral anteversion,and tibial torsion.Possible causes of error that can be made when evaluating these factors are examined.PI is a multi-factorial problem.Many problems affecting bone structure and muscles morphologically and functionally can cause this condition.It is necessary to understand normal anatomy and biomechanics to make more accurate radiological measurements and to identify causes.Knowing the possible causes of measurement errors that may occur during radiological measurements and avoiding these pitfalls can provide a more reliable road map for treatment.This determines whether the disease will be treated medically and with rehabilitation or surgery without causing further compli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tellofemoral instability Radiological evaluation errors Trochlear dysplasia patella alta Tibial tuberosity-trochlear groove distance patellar tilt
下载PDF
胫骨结节-股骨滑车沟间距对单纯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临床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胡枫艺 杨帅 +6 位作者 孟庆阳 陈拿云 王佳宁 马勇 刘平 王成 史尉利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752-758,共7页
目的:探究胫骨结节-股骨滑车沟(tibial tubercle-trochlear groove,TT-TG)间距对单纯内侧髌股韧带(medial patellofemoral ligament,MPFL)重建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2014年1月至2020年8月间接受MPFL双束重建的复... 目的:探究胫骨结节-股骨滑车沟(tibial tubercle-trochlear groove,TT-TG)间距对单纯内侧髌股韧带(medial patellofemoral ligament,MPFL)重建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2014年1月至2020年8月间接受MPFL双束重建的复发性髌骨脱位成人患者的临床资料。测量TT-TG距离、Insall-Salvati指数、Dejour分型和髌骨倾斜角。以TT-TG距离20 mm为临界值,分为正常组和增大组,对比两组间术前和术后IKDC、Kujala、Lysholm和Tegner评分,评估运动恢复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结果:共纳入53例患者(58膝)。平均随访50.0±20.9个月。末次随访时,TT-TG距离正常组和增大组内IKDC、Kujala、Lysholm、Tegner评分较术前均有显著提高(P<0.001),两组间术后功能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T-TG距离正常组和增大组运动恢复率分别达到88.0%和94.4%。两组内术后髌骨倾斜角较术前明显减小(P<0.001),但组间无显著差异(P=0.787)。TT-TG距离增大组中1例患者术后再发半脱位;两组均未出现关节僵硬、感染或髌骨骨折。结论:单纯MPFL重建治疗合并TT-TG值增大的复发性髌骨脱位短期临床疗效满意;对于TT-TG值≥20 mm与TT-TG值正常的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单纯MPFL重建的疗效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发性髌骨脱位 单纯内侧髌股韧带重建 胫骨结节-股骨滑车沟间距 胫骨结节外移 高位髌骨
下载PDF
包含胫骨结节下移的联合手术治疗合并高位髌骨的复发性髌骨脱位 被引量:4
9
作者 戴祝 雷运亮 +3 位作者 廖瑛 陈志伟 符得红 黎洲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12-317,共6页
目的探讨包含胫骨结节下移的联合手术治疗合并高位髌骨的复发性髌骨脱位的手术技术及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4月—2016年5月,采用包含胫骨结节下移的联合手术治疗14例合并高位髌骨的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男5例,女9例;年龄13~26岁,平均18.... 目的探讨包含胫骨结节下移的联合手术治疗合并高位髌骨的复发性髌骨脱位的手术技术及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4月—2016年5月,采用包含胫骨结节下移的联合手术治疗14例合并高位髌骨的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男5例,女9例;年龄13~26岁,平均18.5岁。左膝9例,右膝5例。髌骨脱位2~5次,平均3.3次;首次脱位至该次就诊时间为4~60个月,平均19.7个月。患者主要症状为膝关节疼痛、活动受限。术前膝关节X线片、CT、MRI检查示骺板均已闭合;3例存在髌骨内缘撕脱性骨折,2例关节腔内有游离体。比较手术前后胫骨结节-股骨滑车沟(tibial tuberosity-trochlear groove,TT-TG)间距、髌骨滑车沟间距、Caton-Deschamps指数以及膝关节活动度、Lysholm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Kujala评分、Tegner评分。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72个月,平均34.6个月。术后复查X线片及CT提示髌骨脱位均纠正;胫骨结节截骨移位处均愈合,愈合时间3~5个月,平均3.8个月。术后1 d及1年时TT-TG间距、髌骨滑车沟间距、Caton-Deschamps指数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及1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及2年时膝关节活动度、Lysholm评分、IKDC评分、Kujala评分、Tegner评分均优于术前(P<0.05);术后1年及2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包含胫骨结节下移的联合手术治疗合并高位髌骨的复发性髌骨脱位,安全可靠,近期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发性髌骨脱位 高位髌骨 胫骨结节下移 临床疗效
原文传递
急性创伤性髌骨脱位合并髌骨高位的手术治疗选择 被引量:5
10
作者 高小康 韩守江 +3 位作者 仝超 张合 王斌 张元华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9年第4期346-349,共4页
目的对急性创伤性髌骨脱位合并髌骨高位一期手术矫正脱位的同时是否矫正髌骨高位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方法随机选取自2013-07—2015-06收治的创伤性髌骨脱位合并髌骨高位51例作为研究对象,均为髌骨外侧单侧脱位,按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2组... 目的对急性创伤性髌骨脱位合并髌骨高位一期手术矫正脱位的同时是否矫正髌骨高位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方法随机选取自2013-07—2015-06收治的创伤性髌骨脱位合并髌骨高位51例作为研究对象,均为髌骨外侧单侧脱位,按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2组:治疗组24例行手术矫正髌骨脱位和髌骨高位,常规组27例只矫正髌骨脱位。随访时记录术后3、6、12、36个月的Lysholm、Kujala评分比较疗效。结果治疗组获得36~41个月,平均38.9个月的随访;常规组获得36~43个月,平均39.5个月的随访;随访时2组患肢膝关节活动度满意,患肢无明显肌肉萎缩,查体无髌骨脱位,髌骨轨迹正常,髌骨恐惧征阴性。术后3个月2组Lysholm评分较术前组内比较和Kujala评分较术前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01);术后3、6个月时2组Lysholm、Kujal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36个月时治疗组Lysholm、Kujala评分比常规组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创伤性髌骨脱位合并髌骨高位,手术同时矫正脱位和髌骨高位,术后中期Lysholm评分和Kujala评分更高,患肢膝关节功能好,患者满意度高,长期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髌骨脱位 髌骨高位
原文传递
改良自体腘绳肌腱重建髌韧带技术治疗陈旧性髌韧带损伤伴缺损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4
11
作者 毛云鹤 孙伟豪 +5 位作者 熊燕 李棋 陈刚 唐新 付维力 李箭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60-165,共6页
目的探讨采用改良自体腘绳肌腱重建髌韧带治疗陈旧性髌韧带损伤伴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2018年8月采用髌骨1/2及下3/4双骨隧道和胫骨结节后方单骨隧道自体腘绳肌腱倒U形环绕法重建髌韧带治疗的11例陈旧性髌韧带损伤... 目的探讨采用改良自体腘绳肌腱重建髌韧带治疗陈旧性髌韧带损伤伴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2018年8月采用髌骨1/2及下3/4双骨隧道和胫骨结节后方单骨隧道自体腘绳肌腱倒U形环绕法重建髌韧带治疗的11例陈旧性髌韧带损伤伴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女3例;年龄10~61岁,平均30.1岁。初次受伤至手术时间2~36个月,平均9.5个月。髌韧带损伤按Yousef分型标准,A2型7例、B2型3例、C2型1例。术中测量髌骨复位时髌韧带缺损长度为2.7~7.1 cm,平均4.5 cm。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行主观功能评分[包括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主观评分、Tegner活动评级、Lysholm评分],计算伸膝丢失角度、Caton指数以及健、患侧髌骨上极以上15 cm处的大腿周径差。结果11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66个月,平均34.2个月。术后切口均达Ⅰ期愈合,未出现切口感染、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膝关节僵硬、移植物失效、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随访期间均未行二次翻修手术。末次随访时,主观功能评分(IKDC主观评分、Tenger活动评级、Lysholm评分)、伸膝丢失角度、大腿周径差及Caton指数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2例患者仍存在高位髌骨,Caton指数分别为1.29和1.32。结论采用改良自体腘绳肌腱重建髌韧带技术治疗陈旧性髌韧带损伤伴缺损,能显著改善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正常伸膝活动范围,提升伸膝肌力并纠正高位髌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旧性髌韧带损伤 髌韧带重建 自体腘绳肌腱 高位髌骨
原文传递
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术联合胫骨结节截骨术治疗伴高位髌骨复发性髌骨脱位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7
12
作者 马超 林杨景 +7 位作者 熊然 罗江明 古凌川 陈昊 杨鹏飞 彭阳 郭林 杨柳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911-917,共7页
目的比较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术(MPFLR)联合胫骨结节截骨术(TTO)与单纯TTO治疗伴高位髌骨复发性髌骨脱位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0年7月-2015年12月收治的50例伴高位髌骨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5例,... 目的比较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术(MPFLR)联合胫骨结节截骨术(TTO)与单纯TTO治疗伴高位髌骨复发性髌骨脱位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0年7月-2015年12月收治的50例伴高位髌骨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5例,女35例;年龄13~29岁,平均20.6岁。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TTO组(32例)和MPFLR+TTO组(18例)。末次随访时对患者进行髌骨稳定性检查,并比较手术前后Tegner活动指数量表、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膝关节主观评价表(IKDC)、髌骨Kujala评分、膝关节损伤和骨关节炎结果评分(KOOS)。结果术后随访时间分别为TTO组(50.9±17.8)个月和MPFLR+TTO组(24.3±10.1)个月(P〈0.05)。TTO组术后髌骨脱位2例,患侧膝关节0°位髌骨外推试验和外推恐惧试验均为阳性;MPFLR+TTO组术后无髌骨脱位发生,患侧膝关节0°位髌骨外推试验和外推恐惧试验均为阴性。末次随访时,TTO组Tegner评分和KOOS疼痛子域及日常生活活动子域评分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余各项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PFLR+TTO组术后各项评分较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后KOOS疼痛子域及日常生活活动子域评分较TTO组有显著改善(P〈0.05)。结论对于伴高位髌骨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两种手术方式均可获得较术前满意的疗效;TTO术后疼痛和日常生活活动较术前改善不明显,MPFLR+TTO术后疼痛和日常生活活动的改善要优于TT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髌骨脱位 外科手术 高位髌骨
原文传递
伴骨异常髌骨脱位的单纯内侧髌股韧带重建
13
作者 王炎明 詹红伟 +1 位作者 杨静 姜金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11期1007-1012,共6页
髌骨脱位是临床常见的膝关节运动损伤,尤其以青少年多见。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会出现慢性髌骨不稳,对关节软骨造成继发性损伤,进一步限制日常活动,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以往的研究表明,内侧髌股韧带(medial patellofemoral liga⁃ment,MPFL... 髌骨脱位是临床常见的膝关节运动损伤,尤其以青少年多见。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会出现慢性髌骨不稳,对关节软骨造成继发性损伤,进一步限制日常活动,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以往的研究表明,内侧髌股韧带(medial patellofemoral liga⁃ment,MPFL)在防止髌骨外侧脱位中起主要作用,而在髌骨脱位中常伴MPFL撕裂。因此,MPFL重建术逐渐成为治疗髌骨脱位的主流术式。然而,对于伴骨异常的髌骨脱位患者,单纯MPFL重建术的临床疗效仍存在争议。本文就单纯MPFL重建治疗伴骨异常髌骨脱位疗效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侧髌股韧带重建 高位髌骨 滑车发育不良 胫骨结节-股骨滑车沟距离 临床疗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