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ranscatheter closure in 354 pediatric cases of 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using five different devices
1
作者 张智伟 钱明阳 +1 位作者 王慧深 李渝芬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1年第5期8-10,101-102,共5页
Objective To assess the effect of transcatheter closure of 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PDA) by comparing five different devices.Methods 354 patients (135 males, 219 females) underwent transcatheter closure of PDA using ... Objective To assess the effect of transcatheter closure of 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PDA) by comparing five different devices.Methods 354 patients (135 males, 219 females) underwent transcatheter closure of PDA using the Porstmann Ivalon plug, Rashkind double umbrella, Sideris button device, Coils and Amplatzer occluders.The mean PDA diameter at its narrowest segment was 3.1 ± 1.3 mm. Qp/Qs was 2.2 ± 0.5. Follow-up evaluation was performed with color flow mapping of the main pulmonary artery at 24 h and 6 months after closure.Results Successful occlusion was observed in 92% (23/25) for the Porstmann device, 98.7% (77/78)for the Rashkind device, 100% (43/43) for the Sideris device, 100% (69/69) for the Coil and 100%(139/139) for the Amplatzer device. No residual shunts were needed for the Porstmann, while 1.4% -15% of patients who received the Rashkind, Sideris, coils or Amplatzer needed residual shunts during follow-up. There were complications of 24% (6/25) for the Porstmann, 3.8% (3/78) for the Rashkind,1.4% (1/69) for Coils and 1.4% (2/139) for the Amplatzer. No complications were found in patients with the Sideris device.Conclus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ideris device, coils and the Amplatzer device are more effective and safer than the others for the occlusion of PDA in childre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 transcatheter closure · DEVICE
原文传递
动脉导管未闭患儿手术前后血清脑利钠肽、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0水平变化及临床检测价值研究
2
作者 栗振坤 柳瑞 +1 位作者 杨磊 刘旭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616-619,623,共5页
目的:探讨动脉导管未闭(PDA)患儿手术前后血清脑利钠肽(BN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变化及临床检测价值。方法:选取PDA患儿124例为观察组,选取年龄相当的体检健康者124名为观察组。比较两组及观察组患儿... 目的:探讨动脉导管未闭(PDA)患儿手术前后血清脑利钠肽(BN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变化及临床检测价值。方法:选取PDA患儿124例为观察组,选取年龄相当的体检健康者124名为观察组。比较两组及观察组患儿手术前后心脏结构指标[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及右心室舒张末期内径(RVEDD)]、Tei指数及血清BNP、TNF-α和IL-10水平。分析PDA患儿心脏结构指标、Tei指数与血清BNP、TNF-α和IL-10水平的相关性。分析血清BNP、TNF-α和IL-10对PDA的诊断价值。结果:观察组LAD、LVEDD、LVESD、RVEDD、Tei指数及血清BNP、TNF-α和IL-10水平高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3 d和术后3个月PDA患儿LAD、LVEDD、LVESD、RVEDD、Tei指数及血清BNP、TNF-α和IL-10水平低于术前,且术后3个月低于术后3 d(均P<0.05)。PDA患儿LAD、LVEDD、LVESD、RVEDD及Tei指数与血清BNP、TNF-α和IL-10水平呈正相关(均P<0.05)。血清BNP、TNF-α和IL-10对PDA均有一定诊断价值,三者联合的诊断价值更高(均P<0.05)。结论:PDA患儿心脏结构指标、Tei指数与血清BNP、TNF-α、IL-10水平均升高,术后以上指标得到一定改善,且血清BNP、TNF-α和IL-10三者联合检测对PDA的诊断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未闭 经皮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术 脑利钠肽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10 儿童
下载PDF
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及其疗效评价 被引量:19
3
作者 蒋世良 黄连军 +8 位作者 戴汝平 赵世华 凌坚 金敬琳 郑宏 张戈军 曾筝 张岩 谢若兰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A09期19-21,共3页
目的:评价Amplatzer 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 的初步疗效。方法:自1998 年5 月~1999 年6 月,采用美国AGA 公司生产的Amplatzer 封堵器共施行47 例( 女37 例,男10 例)PDA 封... 目的:评价Amplatzer 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 的初步疗效。方法:自1998 年5 月~1999 年6 月,采用美国AGA 公司生产的Amplatzer 封堵器共施行47 例( 女37 例,男10 例)PDA 封堵术。平均年龄15-8 ±13-4 岁(0-9 ~48 岁) ,平均体重37-3 ±21-2 kg(6-5 ~82-0 kg) 。3 例为PDA 结扎术后再通。全部病例均经临床、心电图、X 线胸片及超声心动图检查证实为PDA。局麻或全麻下穿刺右股静、动脉,先行右心导管检查及主动脉弓降部造影,以确定PDA的位置、形状及直径。选择大于所测PDA 最窄直径2 ~4 m m 的Amplatzer 封堵器,于透视下经6 F 输送鞘管将其封堵于PDA 处。10分钟后重复主动脉造影,若封堵器形状、位置满意,无或仅有微~少量残余分流时,可释放封堵器。重复右心导管检查后撤出导管,压迫止血。术后24 ~48 小时,1 ~13 个月行超声心动图、X 线胸片检查,观察残余分流情况、有无再通及封堵器位置等。结果:主动脉弓降部造影显示PDA 属Krichenko A 型45 例,B 型及E 型各1 例。PDA 最窄处直径平均为4-6 ±1-7 m m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未闭 介入疗法 AMPLATZER 疗效评价
下载PDF
小儿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术后严重血小板减少临床分析 被引量:12
4
作者 程真莉 李谧 +6 位作者 吕铁伟 向平 白永虹 计晓娟 刘云黎 蒲晓芳 易岂建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4期1486-1492,共7页
目的探讨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介入封堵术后严重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方法收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06年1月至2016年11月PDA介入封堵术后发生严重血小板减少的病例,分析严重血小板减少发生的高危因素、诊治... 目的探讨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介入封堵术后严重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方法收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06年1月至2016年11月PDA介入封堵术后发生严重血小板减少的病例,分析严重血小板减少发生的高危因素、诊治措施及预后。结果共收集介入封堵PDA患儿848例,其中发生严重血小板减少11例,发生率为1.29%。11例患儿年龄(1.4±0.5)岁,包括男性3例,女性8例。降主动脉造影测PDA直径为(7.9±3.0)mm,选择封堵器前伞直径8~18(11.6±2.5)mm,术后1 d复查心脏超声发现7例患儿有不同程度残余分流。患儿术前血小板为(261.0±74.9)×10~9/L,术后血小板最低下降至(23.4±9.3)×10~9/L。8例发生于术后第1~3天,2例发生于术后第4天,1例发生于术后第6天;8例出现皮肤出血点,3例合并鼻衄,1例合并溶血,6例合并中度贫血(Hb:71~86 g/L),所有病例无重要脏器出血。8例术后1~3 d出现发热,1例合并穿刺处巨大血肿。除1例21-三体综合征患儿合并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出现顽固性血小板减少和溶血,内科治疗3周无效转外科手术后血小板恢复外,其余经止血、输注血小板、激素、丙种球蛋白等内科治疗后,9例于术后2周内血小板恢复正常,1例于术后第8周恢复正常。结论 PDA介入封堵术后严重血小板减少的发生可能与PDA直径较大、封堵器直径较大、残余分流、术后感染、穿刺处血肿有关,经正规内科保守治疗,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未闭 介入封堵术 血小板减少 小儿
下载PDF
经导管Amplatzer堵塞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评价 被引量:16
5
作者 周爱卿 高伟 +3 位作者 余志庆 王荣发 李奋 朱铭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195-197,共3页
为研究评价新的自膨性Amplatzer堵塞器关闭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疗效,于1998年8月至1999年2月应用Amplatzer堵塞器关闭PDA32例,年龄0.8~11岁(平均3.9岁),体重7~39kg(平均15.8kg),PDA最狭处直径2.3~6.43mm(平均3.5mm)。应用6F长鞘经股... 为研究评价新的自膨性Amplatzer堵塞器关闭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疗效,于1998年8月至1999年2月应用Amplatzer堵塞器关闭PDA32例,年龄0.8~11岁(平均3.9岁),体重7~39kg(平均15.8kg),PDA最狭处直径2.3~6.43mm(平均3.5mm)。应用6F长鞘经股静脉插至降主动脉递送堵塞器,术后10~15分钟作主动脉造影评价即刻疗效。关闭术后24小时、1月、3月、6月行彩色多普勒随访。结果:32例全部成功,术后无分流30例;少量分流2例,其中1例24小时彩色多普勒随访分流消失,另1例术后1月分流消失。平均手术时间42.5分钟,平均透视时间6.1分。无任何并发症。本文结果表明,应用Amplatzer堵塞器可成功关闭中大型PDA,该法简单、安全、有效、并发症少,有关方法学尚需更多病例总结及远期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未闭 AMPLATZER 堵塞器 介入疗法
下载PDF
Rashkind双面伞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远期疗效评价 被引量:5
6
作者 张庆桥 蒋世良 +7 位作者 黄连军 赵世华 郑宏 凌坚 徐仲英 张戈军 谢若兰 戴汝平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5期331-333,共3页
目的 评价Rashkind双面伞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的远期疗效。方法 1994年7月至1998年12月,对49例PDA患者施行了Rashkind双面伞封堵术。经股静脉途径置入Rashkind双面伞,封堵后10~30min行主动脉造影。术后24h、1、3、6、12个月及以后每... 目的 评价Rashkind双面伞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的远期疗效。方法 1994年7月至1998年12月,对49例PDA患者施行了Rashkind双面伞封堵术。经股静脉途径置入Rashkind双面伞,封堵后10~30min行主动脉造影。术后24h、1、3、6、12个月及以后每隔6个月行超声心动图和X线胸片检查。结果 47例患者治疗成功,2例进行了外科手术。封堵后10~30min,微量、少量、中量、大量残余分流率分别为12.8%(6/47)、27.7%(13/47)、25.5%(12/47)和14.8%(7/47),完全封堵率19.2%(9/47)。近期(≤3个月)随访36例患者,3个月残余分流率为44.4%(16/36)。中期(3~36个月)随访30例患者,36个月残余分流率为13.3%(4/30)。远期(>36个月)随访25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60±12个月(38~96个月),4例患者仍存在残余分流,其中术后46、48个月有残余分流的2例患者经置入Amplatzer封堵器后达到完全封堵。结论 Rashkind双面伞治疗PDA远期残余分流不能自然消失,需行2次封堵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shkind双面伞 动脉导管未闭 远期疗效 经导管封堵术 残余分流 主动脉造影 超声心动图
下载PDF
小儿先天性左向右分流型心脏病的介入治疗 被引量:5
7
作者 王大为 赵乃琤 +3 位作者 王凤鸣 龚小平 秦玉明 胡宝珍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728-730,共3页
目的 评价应用Amplatzer封堵器进行介入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效果、安全性。方法 超声心动图确诊的动脉导管未闭 (PDA)、房间隔缺损 (ASD)及膜部室间隔缺损 (膜部VSD)患者 4 9例 ,在透视或 /和经胸超声心动图 (TTE)指引下置入Amplat... 目的 评价应用Amplatzer封堵器进行介入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效果、安全性。方法 超声心动图确诊的动脉导管未闭 (PDA)、房间隔缺损 (ASD)及膜部室间隔缺损 (膜部VSD)患者 4 9例 ,在透视或 /和经胸超声心动图 (TTE)指引下置入Amplatzer封堵器 ,术后 2 4小时 ,1、3、6、12个月及以后每年分别TTE、ECG和X线胸片检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16例ASD球囊测量缺损伸展径为 13~ 2 8(平均 19 3± 4 9)mm ,选择封堵器直径 13~ 30 (平均 2 0 6± 5 1)mm ;2 5例PDA造影测量PDA最窄处直径为 2~ 7 7(平均 3 9± 1 5 )mm ,选择封堵器直径 4~ 12 (平均 6 6± 1 9)mm ;8例膜部VSD造影测量VSD直径 3 4~ 8(平均 4 7± 2 3)mm ,选择封堵器直径 6~ 10 (平均 7 8±1 7)mm。技术成功率为 10 0 % ,术中未发生任何并发症 ,无急诊手术病例。术后即刻造影或TTE显示 10例存在残余分流 ,3个月TTE示所有病例无残余分流和再通 ,心室内径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 ,肺动脉压下降。结论 应用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 ,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损伤小、成功率高等优点 ,适合于儿童继发孔型AS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治疗 AMPLATZER封堵器 VSD 造影 ASD 左向右分流型 先天性心脏病 直径 内径 操作
下载PDF
应用Duct-Occlud和Nit-Occlud装置堵塞动脉导管未闭 被引量:3
8
作者 周爱卿 高伟 +2 位作者 余志庆 李奋 王荣发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5期326-328,共3页
目的 探讨应用Duct-Occlud和Nit-Occlud装置堵塞动脉导管未闭(PDA)的适应证、方法学和中期随访结果。方法 应用Duct-Occlud和Nit-Occlud弹簧圈为68例PDA(最小直径小于4mm)患儿作了堵塞术。PDA平均最小直径为1.63±0.62mm(0.5~3.8mm... 目的 探讨应用Duct-Occlud和Nit-Occlud装置堵塞动脉导管未闭(PDA)的适应证、方法学和中期随访结果。方法 应用Duct-Occlud和Nit-Occlud弹簧圈为68例PDA(最小直径小于4mm)患儿作了堵塞术。PDA平均最小直径为1.63±0.62mm(0.5~3.8mm)。应用标准型Duct-Occlud 37例,直径为1.1±0.2mm(0.5~1.5mm),Qp/Qs1.2±1.5;28例应用加强型或改良加强型,有4例植入2枚弹簧圈,它径为1.9±0.6mm(1.8~3.6mm),Qp/Qs1.7±0.8;而应用Nit-Occlud装置3例,直径为3.2±0.5mm(2.8~3.8mm),Qp/Qs2.4±0.4,结果 68例PDA堵塞术均获成功。68例PDA中临床关闭(听诊无杂音)在出院、堵塞术后3个月达100%,超声彩色多普勒检查在出院时无分流达94.1%,堵塞术后3个月达98.5%,6个月达98.5%,1年达100%。手术平均透视时间为22min(7~32min)。住院时间为5d。在平均3.5年(1个月~4.6年)随访中,未出现溶血、PDA再通、细菌性心内膜炎等。结论 中期随访表明,应用Duct-Occlud,通过常规和改良的操作方法,可安全有效地治愈小至中等大小的未闭动脉导管。对于堵塞较大的PDA尚需更多病例来进行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uct-Occlud Nit-Occlud 动脉导管未闭 适应证 介入疗法 弹簧圈
下载PDF
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小儿动脉导管未闭及疗效评价 被引量:5
9
作者 覃丽君 欧阳静萍 +1 位作者 张有为 宋金萍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28-230,共3页
目的 评价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小儿动脉导管未闭 (PDA)的疗效。资料与方法 经体检、胸部X线片、心电图及经胸超声确诊为PDA患儿 8例 ,均应用Amplatzer封堵器堵闭。结果 降主动脉造影显示属KrichenkoA型 5例 ,C型 3例。PDA最窄处直径... 目的 评价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小儿动脉导管未闭 (PDA)的疗效。资料与方法 经体检、胸部X线片、心电图及经胸超声确诊为PDA患儿 8例 ,均应用Amplatzer封堵器堵闭。结果 降主动脉造影显示属KrichenkoA型 5例 ,C型 3例。PDA最窄处直径平均为 3 .63± 1.3 9( 2~ 6.5 )mm ,肺循环血流量 /体循环血流量平均为 2 .5 ( 1.5~5 .3 ) ,肺动脉高压 5例。 8例应用Amplatzer封堵器均 1次堵闭成功。造影示 7例无残余分流 ,1例极少量残余分流。平均手术时间为 47± 5 .5 ( 3 8~ 5 5 )min ,平均X线透视时间为 6.4± 1.4( 5~ 9)min。术后 2 4h经超声检查均无残余分流 ,平均 2 5 .3± 13个月随访均无残余分流、无再通及无封堵器移位。结论 经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器堵闭小儿PD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治疗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PLATZER封堵器 小儿 动脉导管未闭 疗效
下载PDF
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合并重症肺炎急诊介入封堵治疗 被引量:5
10
作者 黄希勇 肖云彬 +2 位作者 陈智 王祥 王勋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11,共4页
目的分析动脉导管未闭合并肺炎患儿急诊介入封堵手术资料,评价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11年10月—2012年5月收治动脉导管未闭合并肺炎患儿12例,因反复发生肺炎合并心力衰竭,均急诊行介入封堵治疗,术后继续给予抗感染和强心等治疗,术后... 目的分析动脉导管未闭合并肺炎患儿急诊介入封堵手术资料,评价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11年10月—2012年5月收治动脉导管未闭合并肺炎患儿12例,因反复发生肺炎合并心力衰竭,均急诊行介入封堵治疗,术后继续给予抗感染和强心等治疗,术后24 h查血常规、尿常规,并于术后24 h和1、3、6个月进行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胸部X线正位片、心电图检查。结果术后患者均痊愈出院,短期随访未出现介入治疗主要并发症。结论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合并肺炎急诊介入封堵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好,合理的手术时机和围术期管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未闭 重症肺炎 急诊介入封堵
下载PDF
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临床评价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运泉 陈国桢 +3 位作者 覃有振 周福军 李格丽 朱延力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441-442,共2页
目的 采用Amplatzer堵闭器(ADO)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评价其疗效及并发症。方法31例患儿,男12例,女19例,年龄1~19岁,平均7.5岁,体质量4.6~50.0kg,平均20.5kg。超声心动图(UCG)测PDA直径2.0~10.6mm,平均5.8mm... 目的 采用Amplatzer堵闭器(ADO)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评价其疗效及并发症。方法31例患儿,男12例,女19例,年龄1~19岁,平均7.5岁,体质量4.6~50.0kg,平均20.5kg。超声心动图(UCG)测PDA直径2.0~10.6mm,平均5.8mm。采用直径4~12mm、平均7.6mm,较PDA直径大0.8-5.5mm、平均2.9mm的ADO进行封堵。术后48h,1,3,6个月、1年行UCG复查。结果1例PDA造影直径0.67min,因无合适ADO而放弃。失败2例,成功植入ADO28例(93.3%)。术后造影即刻完全封堵22例(78.6%),4例(14.3%)有微量分流,2例(7.1%)有少量分流。48h UCG复查均无残余分流。随访1年全组未出现心脏感染、溶血、封堵器脱落,ADO突入降主动脉(DAO)引起DAO轻度狭窄3例,ADO突入左肺动脉(LPA)引起LPA轻度狭窄1例。结论应用ADO治疗PDA安全可靠,但要注意封堵器对DAO和LPA的影响,以避免造成大血管狭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未闭 介入治疗 AMPLATZER封堵器
下载PDF
动脉导管未闭伴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的介入治疗 被引量:4
12
作者 顾正南 杨荣 +6 位作者 盛燕辉 孔祥清 张浩 许迪 雍永宏 周蕾 曹克将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27-729,750,共4页
目的:探讨介入封堵治疗伴重度肺动脉高压(severe 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SPH)的动脉导管未闭(patentductus arteriosus,PDA)患者的可行性,并评价其中远期疗效。方法:采用介入试验性封堵方法对伴有SPH的37例PDA患者进行介入封... 目的:探讨介入封堵治疗伴重度肺动脉高压(severe 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SPH)的动脉导管未闭(patentductus arteriosus,PDA)患者的可行性,并评价其中远期疗效。方法:采用介入试验性封堵方法对伴有SPH的37例PDA患者进行介入封堵治疗,并进行中长期随访。结果:27例PDA患者接受了介入封堵治疗。封堵后与封堵前相比较,患者的股动脉血氧饱和度明显升高[(96.2±1.4)%vs(94.3±1.9)%,P<0.05],肺动脉收缩压明显下降[(45.1±10.9)mmHg vs(90.1±17.2)mmHg,P<0.05],主动脉压升高[(129.3±24.8)mmHg vs(120.1±20.5)mmHg,P<0.05]。10例未行介入治疗的患者,术前6分钟步行试验后动脉血氧饱和度明显下降(均低于90%),试封堵时肺动脉压无明显下降,甚至升高。平均随访(42.2±23.9)个月。27例PDA封堵患者在术后肺动脉收缩压持续下降,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29.3±3.6)mmHg。结论:应用试验性封堵方法介入治疗伴SPH的PDA患者可以获得较好的中长期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未闭 重度肺动脉高压 介入封堵
下载PDF
经导管Amplatzer封堵器和外科手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冯娟 王玉林 +3 位作者 朱梅 梁皓 张楠 郭文彬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3期1809-1812,共4页
目的评估经导管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疗效,为临床应用提供指导。方法采用Meta分析方法,对国内外有关经导管Amplatzer封堵器和外科手术治疗PDA的对比临床研究进行综合定量分析,采用RevMan4.2.2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算... 目的评估经导管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疗效,为临床应用提供指导。方法采用Meta分析方法,对国内外有关经导管Amplatzer封堵器和外科手术治疗PDA的对比临床研究进行综合定量分析,采用RevMan4.2.2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算各组技术失败率、并发症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残余分流率等的相对危险度(RR)及其95%可信区间(CI)。结果符合纳入标准共5篇文献,总样本量349例。经导管Amplatzer封堵器组技术失败率高于外科手术组[5组对照试验(CT),349例,3.0%vs0,RR=4.29,95%CI(0.77,23.95)],但无显著性差异(P=0.10);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外科手术[5组CT,343例,3.1%vs38.0%,RR=0.11,95%CI(0.05,0.23)](P<0.00001);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手术组[5组CT,343例,0.5%vs6.0%,RR=0.23,95%CI(0.06,0.90)](P=0.03);Amplatzer封堵器组治疗后即时残余分流率高于手术组[4组CT,304例,16.3%vs0,RR=16.06,95%CI(3.0,86.12)](P=0.001);出院时残余分流率虽高于手术组,但无显著性差异(2.5%vs0,P=0.33)。结论经导管Amplatzer封堵器治疗PDA尽管成功率低于外科手术,但其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疗效与手术相仿,随着封堵器及其输送系统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在适应证范围内经导管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可作为PDA外科手术治疗的替代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未闭 经导管封堵 心脏外科手术 AMPLATZER封堵器
下载PDF
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动脉导管未闭术后175例疗效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田金萍 杨荣 +8 位作者 盛燕辉 陶金松 李世杰 许迪 周蕾 雍永红 姚静 曹克将 孔祥清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83-585,597,共4页
目的:评价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接受经导管介入封堵术的175例PDA患者进行观察,行X线胸片,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价患者术后即刻封堵结果、心功能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75例随访时间为术后1... 目的:评价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接受经导管介入封堵术的175例PDA患者进行观察,行X线胸片,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价患者术后即刻封堵结果、心功能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75例随访时间为术后1~77个月。封堵后即刻有9例(5.14%)存在微量分流,3例(1.71%)降主动脉或肺动脉血流增快。1个月随访时,未见残余分流。3例血流增快者在随访1~5年后血流降至正常。术后1周与术前相比心脏重塑明显改善,左房内径、左室收缩末内径、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室收缩末容积、左室舒张末容积、左室每博搏出量封堵前分别为(31.6±7.8)mm,(33.0±7.6)mm,(51.6±10.6)mm,(40.3±19.5)ml、(118.6±32.5)ml、(77.7±38.1)ml;封堵后1周降分别为(29.4±6.6)mm,(30.8±6.7)mm,(47.5±9.2)mm、(34.6±19.0)ml、(80.3±29.6)ml、(64.5±31.1)ml(P<0.05)。术后1个月与1周相比无明显变化。随访期间没有出现死亡病例或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应用介入封堵治疗PDA能改善患者的心功能,中远期疗效确切,安全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治疗 动脉导管未闭 随访研究
下载PDF
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关闭婴儿大管型动脉导管未闭的初步评价 被引量:2
15
作者 谢育梅 张智伟 +3 位作者 李渝芬 钱明阳 石继军 王树水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89-591,共3页
目的应用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关闭婴儿大管型动脉导管未闭并对其疗效进行初步评价。方法2007年5月-2008年2月就诊的10例4~9个月婴儿经主动脉造影确诊为大管型动脉导管未闭,最窄处内径为4.1~7.4mm,长度7.9~11.9mm,合并中~重度的肺... 目的应用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关闭婴儿大管型动脉导管未闭并对其疗效进行初步评价。方法2007年5月-2008年2月就诊的10例4~9个月婴儿经主动脉造影确诊为大管型动脉导管未闭,最窄处内径为4.1~7.4mm,长度7.9~11.9mm,合并中~重度的肺动脉高压。选用6~12mm国产肌部或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进行介入治疗,术后主动脉造影、术后24h及1~6个月进行超声心动图随访观察疗效。结果全组技术成功率100%,术后主动脉造影和超声心动图显示无残余分流。随访超声心动图无明显降主动脉缩窄,1例左肺动脉轻度狭窄。无其他不良并发症。结论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可用于关闭婴儿粗大管型的动脉导管未闭,成功率高,近期疗效肯定,中远期疗效需随访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未闭 封堵器 经导管关闭 婴儿
下载PDF
国产封堵器与外科手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比较 被引量:5
16
作者 李斌 张建华 +3 位作者 高华 苟云久 杨永珠 高秉仁 《心脏杂志》 CAS 2010年第3期425-427,共3页
目的:比较国产封堵器与外科手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疗效、并发症和手术时间。方法:2002年1月~2006年12月我院应用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PDA患者79例,同期开胸手术治疗33例,比较两种疗法的主要并发症及远期疗效等。结果:介入... 目的:比较国产封堵器与外科手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疗效、并发症和手术时间。方法:2002年1月~2006年12月我院应用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PDA患者79例,同期开胸手术治疗33例,比较两种疗法的主要并发症及远期疗效等。结果:介入治疗组技术成功率99%,并发血红蛋白尿1例,全组远期随访均保持优良生存,未成功的1例择期行开胸手术治疗。开胸手术组全部成功,并发症有:肺不张1例,胸腔积液2例,进行性血胸二次开胸止血1例,手术伤口感染1例,远期随访术后再通1例,肋骨骨髓炎1例,胸痛1例,均再次接受治疗。结论: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PDA安全可靠,创伤小、并发症少,远期疗效优良,在其适应证范围内可替代开胸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未闭 介入治疗 心脏外科手术 对比研究 远期疗效
下载PDF
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后经胸超声心动图左心功能随访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孙万峰 朱明星 +6 位作者 崔婷 夏玉东 王大杰 顾行军 王峰 董璟 石颖秋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6年第2期74-78,共5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动脉导管未闭患者介入封堵术后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观察其术后左心收缩功能恢复情况。方法总结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于东南大学附属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行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术治疗的28例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3 d... 目的回顾性分析动脉导管未闭患者介入封堵术后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观察其术后左心收缩功能恢复情况。方法总结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于东南大学附属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行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术治疗的28例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3 d、1个月、6个月经胸超声心动图测定其心脏结构、血流动力学及心功能指标。结果患者术后3 d、1个月、6个月较术前左心房前后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前后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前后径、主动脉根部前后径、二尖瓣口最大前向血流速度、主动脉瓣口最大前向血流速度、三尖瓣口最大前向血流速度、肺动脉瓣口最大前向血流速度、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缩短率(LVFS)、每搏输出量、平均肺动脉压均减小,6 min步行距离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前、术后同期,年龄≤14岁组LVEF和LVFS均显著大于年龄>14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术是一种安全、有效地根治先天性解剖畸形的微创手术方法,早期即可迅速纠正血流动力学异常,改善心脏几何构型和心功能,且患者年龄越小术后心功能恢复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未闭 介入封堵术 心脏彩超 左心功能
下载PDF
经导管封堵治疗动脉导管未闭伴重度肺动脉高压 被引量:5
18
作者 宋治远 冉擘力 +9 位作者 李永华 景涛 钟理 张倩 姚青 涂爱华 文玲 仝识非 刘建平 舒茂琴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08年第1期53-55,共3页
目的评价经导管封堵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伴重度肺动脉高压病人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经导管封堵术治疗且肺动脉收缩压在80mmHg或以上,肺动脉平均压在60mmHg或以上的动脉导管未闭病人31例,回顾性分析病人术中及术后随访... 目的评价经导管封堵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伴重度肺动脉高压病人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经导管封堵术治疗且肺动脉收缩压在80mmHg或以上,肺动脉平均压在60mmHg或以上的动脉导管未闭病人31例,回顾性分析病人术中及术后随访资料。结果31例病人术前肺动脉收缩压80~183(112±28)mmHg,肺动脉平均压63~130(82±22)mmHg。其中30例经导管封堵成功(成功率97%),1例巨大型动脉导管未闭因无合适封堵器而行手术治疗。封堵后10min,26例肺动脉收缩压下降30mmHg以上,2例肺动脉收缩压下降20%以上,另2例肺动脉收缩压无明显改变。1例用房间隔缺损封堵器封堵巨大型动脉导管未闭,在术后3d复查心脏超声时发现封堵器脱入肺动脉而转入外科手术治疗;在5例双向分流者中,1例于术后2个月因重度肺部感染死亡,1例于封堵后血氧饱和度明显增加,但肺动脉压无明显下降,术后2年出现右心功能不全表现。结论动脉导管未闭伴重度肺动脉高压病人,若心脏超声检查示左向右分流,可用经导管封堵术进行根治;但若为双向分流时,经导管封堵治疗应慎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未闭 肺动脉高压 导管封堵术
下载PDF
经皮导管弹簧圈封堵动脉导管未闭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9
作者 章毅英 夏呈森 +2 位作者 康曼丽 朱卫华 龚方戚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4期221-223,共3页
目的 评价两种弹簧圈在封堵动脉导管未闭(PDA) 中的疗效。方法 分别用Cook 可控弹簧圈及普通弹簧圈经导管法封堵治疗PDA 共18 例。结果 Cook 可控弹簧圈一次性封堵成功11 例,二次封堵成功2 例;普通弹簧圈一... 目的 评价两种弹簧圈在封堵动脉导管未闭(PDA) 中的疗效。方法 分别用Cook 可控弹簧圈及普通弹簧圈经导管法封堵治疗PDA 共18 例。结果 Cook 可控弹簧圈一次性封堵成功11 例,二次封堵成功2 例;普通弹簧圈一次性成功2 例,3 例封堵失败,其中2 例弹簧圈移位后行PDA 结扎术。结论 Cook 可控弹簧圈封堵PDA,避免了无传递装置易致弹簧圈移位和脱落的缺点,对较小的PDA是一种安全、有效、方便的非开胸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簧圈 动脉导管未闭 经皮 治疗 疗效观察 一次性 结扎术 移位 目的 方法
下载PDF
成人动脉导管未闭经介入封堵治疗100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6
20
作者 郑红艳 魏钟海 +1 位作者 宋杰 马冬辉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20年第3期226-230,共5页
目的探讨成人动脉导管未闭(PDA)经介入封堵治疗的近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4月至2018年12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共100例成年PDA患者接受介入封堵治疗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临床症状、封堵前各项检查结果(... 目的探讨成人动脉导管未闭(PDA)经介入封堵治疗的近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4月至2018年12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共100例成年PDA患者接受介入封堵治疗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临床症状、封堵前各项检查结果(主要是超声心动图)。术后通过门诊或电话规律随访至少6个月,获得患者的临床情况及复查超声心动图结果。结果本组100例成人PDA均封堵成功。在介入封堵PDA后即刻,患者的肺动脉收缩压和舒张压均较术前显著下降[封堵后即刻比术前:(37.25±15.93)mmHg比(47.85±23.22)mmHg,t=8.791,P<0.0001;(18.37±9.98)mmHg比(23.04±11.48)mmHg,t=5.702,P<0.0001],在住院期间均未出现严重手术相关并发症。随访中期疗效,与封堵前比较,超声心动图测量的肺动脉收缩压下降[随访中期比封堵前:(33.72±15.64)mmHg比(42.92±22.28)mmHg,t=6.773,P<0.0001],左室射血分数升高(随访中期比封堵前:57.70%±5.10%比56.09%±6.35%,t=-4.522,P<0.0001),二尖瓣、三尖瓣反流情况改善(Z=-3.411,P=0.001;Z=-4.426,P<0.0001)。结论对于符合介入封堵适应证的成年PDA患者,可通过介入治疗闭合PDA,具有良好的临床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未闭 成年人 介入封堵 肺动脉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