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探析糖尿病泌汗异常
1
作者 张珊珊 李开民 +1 位作者 孙书彧 李晓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5期536-540,共5页
《脾胃论》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认识,以此为理论基础探讨糖尿病泌汗异常病机演变及辨证治疗。认为本病的发展为饮食劳役,先伤脾胃,导致元气亏损,阴火上行,进而营卫失和,阳损及阴,致汗出异常。治疗上应当注重糖尿病的治疗,兼... 《脾胃论》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认识,以此为理论基础探讨糖尿病泌汗异常病机演变及辨证治疗。认为本病的发展为饮食劳役,先伤脾胃,导致元气亏损,阴火上行,进而营卫失和,阳损及阴,致汗出异常。治疗上应当注重糖尿病的治疗,兼顾汗证。食疗为先,重用甘味,补阳泻火,平衡气火。明确糖尿病泌汗异常与中焦脾胃功能的密切关系,以期提高临床辨证论治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胃论》 糖尿病 汗证 阴火 脾胃亏虚 营卫失和 外邪客内
下载PDF
基于“伏邪理论”探讨中医药抗溃疡性结肠炎复发的诊疗策略 被引量:2
2
作者 袁亚利 李军祥 +6 位作者 谢春娥 邢韵淇 张文基 王木源 卢心毓 李一桐 毛堂友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8期70-74,共5页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尚未阐明的好发于直肠和结肠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目前尚无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其具有周期性、反复发作等发病特点,此与中医学“伏邪理论”认识趋同。该文试从中医“伏邪理论”入手,回顾相...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尚未阐明的好发于直肠和结肠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目前尚无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其具有周期性、反复发作等发病特点,此与中医学“伏邪理论”认识趋同。该文试从中医“伏邪理论”入手,回顾相关典籍,结合本团队的临床经验,对UC的中医发病机制进行重新探讨。认为湿热、瘀血是伏邪的重要组成部分,脾虚是伏邪产生的基础,而伏邪所致的肠络受损是UC发生的病理基础,因此临证遣方用药时谨遵扶正祛邪、透邪外出的治疗总纲,提出清热利湿是祛除伏邪的首要治则,健脾温中为重要保障,理气活血是主要方式,而顾护胃气则需贯穿治疗始终,由此创立的清肠温中方具有明显的临床疗效,并能有效防治UC的复发。该文分别从“伏邪理论”源流、伏邪在UC发病中的特点及在诊疗中的应用等探讨了中医药抗UC复发的诊疗策略,并附本团队防治UC复发的经验,以期对该病的临床治疗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伏邪理论 临证经验 湿热瘀血 脾虚 肠络受损
下载PDF
口腔洁含漱液对脾胃伏火型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口腔菌群、血清炎症因子和T细胞亚群水平的影响
3
作者 魏静 何翔 +5 位作者 周洪玲 李惠菁 黄小瑾 袁强华 左渝陵 吴也可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87-594,共8页
目的探讨口腔洁含漱液对脾胃伏火型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口腔菌群、血清炎症因子和T细胞亚群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4月至2023年3月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口腔科和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口腔黏膜科收治的脾胃伏火型复发性口腔溃疡患... 目的探讨口腔洁含漱液对脾胃伏火型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口腔菌群、血清炎症因子和T细胞亚群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4月至2023年3月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口腔科和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口腔黏膜科收治的脾胃伏火型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醋酸曲安奈德乳膏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口腔洁含漱液含漱、吞服,每日3次,持续治疗7 d。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评价两组治疗前后,以及治疗后组间的中医证候积分、疼痛指数、疼痛持续时间和溃疡愈合时间;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分析口腔菌群(链球菌、韦荣氏菌、奈瑟氏菌)DNA浓度;ELISA法检测血清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8]含量;流式细胞术测定血清T细胞亚群水平[T淋巴细胞(CD3^(+))、辅助性T淋巴细胞(CD4^(+))、CD4^(+)/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D8^(+))]。同时记录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比较6个月后复发情况。结果试验组临床疗效、疼痛抑制效果和溃疡愈合速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口腔内链球菌和韦荣氏菌DNA浓度明显高于治疗前,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炎症因子TNF-α、IL-6、IL-8含量相较治疗前降低,CD3^(+)、CD4^(+)、CD4^(+)/CD8^(+)相较治疗前升高,且试验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口腔洁含漱液治疗脾胃伏火型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改善口腔菌群构成,抑制血清炎性反应水平,提高细胞免疫功能,降低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洁含漱液 复发性口腔溃疡 脾胃伏火型 口腔菌群 炎症因子 T细胞亚群
下载PDF
陆拯“健脾清肠解毒”治疗结肠癌经验举隅
4
作者 刘亚铭 傅睿 +1 位作者 陈明显 陆拯(指导)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9期1154-1158,共5页
[目的]总结国医名师陆拯教授“健脾清肠解毒”治疗结肠癌的临证经验。[方法]通过门诊跟诊学习,病案收集整理,查找结肠癌相关文献及中医典籍,研习陆拯教授所著之《毒证论》,结合教授的临证释义,探讨结肠癌的病因病机,阐释结肠癌的治疗方... [目的]总结国医名师陆拯教授“健脾清肠解毒”治疗结肠癌的临证经验。[方法]通过门诊跟诊学习,病案收集整理,查找结肠癌相关文献及中医典籍,研习陆拯教授所著之《毒证论》,结合教授的临证释义,探讨结肠癌的病因病机,阐释结肠癌的治疗方法为“毒证四层总纲”指导下的“健脾清肠解毒”,归纳其临证辨证施治要点及组方用药规律,并附验案加以佐证。[结果]陆拯教授认为结肠癌基本病机是脾胃元气受损、癌毒蓄积于肠,并进一步指出脾胃元气受损是结肠癌发生、发展的前提,癌毒蓄积于肠是结肠癌发生、复发和转移的关键,临证治疗当着眼于恢复脾胃元气,清除肠中湿、热、痰、瘀等内生邪气以及残余癌毒,条畅肠腑气机,即以“健脾清肠解毒”为指导思想,根据患者术后具体症状,归纳为湿热毒蕴、痰瘀毒阻、瘀血毒壅、阳虚寒毒、阴虚热毒五种证型,基于扶正拔毒并举的理念,分别以清热解毒、化痰祛瘀、化瘀逐毒、温阳拔毒、滋阴败毒论治,从而祛除术后余毒,杜绝新生癌毒。所举医案应用“健脾清肠解毒”法治疗后症状改善,生活质量提高,随访无肿瘤复发转移。[结论]陆拯教授“健脾清肠解毒”治疗结肠癌的临证经验,展示了陆拯毒证理论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为结肠癌的中医辨治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癌 脾胃元气 健脾清肠解毒 毒证 扶正祛邪 医案 陆拯 名中医经验
下载PDF
从伏邪学说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 被引量:3
5
作者 郑志华 聂课朝 +5 位作者 潘静琳 刘鹏 黄远程 文艺 刘凤斌 李培武 《世界中医药》 CAS 2023年第8期1148-1151,共4页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属于胃癌前疾病,具有发病隐匿、病程缠绵、容易迁延恶化等特点。广东省名中医刘凤斌教授多年诊疗CAG,认为CAG的病因、病程特性与伏邪致病过程密切相关,从伏邪学说论治CAG,遵循透邪外出、补益脾胃、祛瘀通络与清热养...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属于胃癌前疾病,具有发病隐匿、病程缠绵、容易迁延恶化等特点。广东省名中医刘凤斌教授多年诊疗CAG,认为CAG的病因、病程特性与伏邪致病过程密切相关,从伏邪学说论治CAG,遵循透邪外出、补益脾胃、祛瘀通络与清热养阴治疗原则,随证用药,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邪 慢性萎缩性胃炎 透邪外出 补益脾胃 祛瘀通络 清热养阴 @刘凤斌
下载PDF
基于伏邪理论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概述 被引量:4
6
作者 陈金凤 吴业辉 +2 位作者 杨瑞玲 冯少欢 颜丽斯 《山东中医杂志》 2023年第5期529-535,共7页
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慢性胃炎常见的病因。对Hp感染的发病机制、治疗原则,伏邪理论与Hp感染的相关性及基于伏邪理论论治Hp感染进行了概述。提出正气不足、脾胃湿热、同气感召均为Hp感染的内在原因;伏气留滞于胃,是诱发相关性慢性胃炎... 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慢性胃炎常见的病因。对Hp感染的发病机制、治疗原则,伏邪理论与Hp感染的相关性及基于伏邪理论论治Hp感染进行了概述。提出正气不足、脾胃湿热、同气感召均为Hp感染的内在原因;伏气留滞于胃,是诱发相关性慢性胃炎的物质基础。Hp的感染定植、细胞毒素、免疫反应等因素导致胃黏膜损伤致病的过程,与伏邪致病的规律相契合。提出了益气扶正、驱邪解毒,清泄湿热、逐邪防伏,托毒化瘀、截断传变的治则,以期为临床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参考文献68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伏邪 慢性胃炎 正气不足 脾胃湿热 同气感召
下载PDF
从伏邪认识多发性硬化病因病机的探讨及启示
7
作者 邓亮 刘建春 +3 位作者 王青 殷金珠 尉杰忠 马存根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第7期761-764,共4页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中枢神经系统慢性炎性脱髓鞘性疾病,特点为病灶部位分布广泛且病程缓解与复发反复出现,其临床症状、体征复杂多样。目前,关于多发性硬化的病因病机尚无统一的认识。研究表明,伏邪是多发性硬化发病...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中枢神经系统慢性炎性脱髓鞘性疾病,特点为病灶部位分布广泛且病程缓解与复发反复出现,其临床症状、体征复杂多样。目前,关于多发性硬化的病因病机尚无统一的认识。研究表明,伏邪是多发性硬化发病和复发的关键,正虚邪盛是多发性硬化伏邪形成的主要病机。本研究着重从伏邪导致MS的病因病机进行探讨,认为肝、肾、脾三脏功能失调,邪气深伏体内,治疗当兼顾透达邪气,为中医临床审证求因、辨证论治提供更多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硬化 伏邪 病因病机
下载PDF
李廷荃从虚痰瘀毒论治胃癌经验拾萃
8
作者 王秉乾 李廷荃 张瑀桐 《河南中医》 2023年第10期1491-1496,共6页
李廷荃教授认为胃癌的核心病机以脾虚为发病之本,痰浊、瘀血、癌毒为患病之标,健脾祛邪为治疗原则,健脾扶正补其本,化痰逐瘀,抗癌解毒治其标。临证重视“补脾”与“祛邪”同用,以健脾扶正,化痰祛浊,破瘀通络,抗癌解毒为要。李教授认为,... 李廷荃教授认为胃癌的核心病机以脾虚为发病之本,痰浊、瘀血、癌毒为患病之标,健脾祛邪为治疗原则,健脾扶正补其本,化痰逐瘀,抗癌解毒治其标。临证重视“补脾”与“祛邪”同用,以健脾扶正,化痰祛浊,破瘀通络,抗癌解毒为要。李教授认为,祛邪就是打破痰、瘀、癌毒的胶着,分别用化痰软坚散结、化瘀破血散结、抗癌解毒散结逐一攻破。其还强调在癌毒日久顽固,正气不甚虚弱时适当运用虫类药物进行治疗,常用药为全蝎、蜈蚣、土鳖虫、地龙、九香虫等。虫类药性善走窜,具钻剔之性,对于久瘀入络,癥瘕积聚之疾,有良好的攻毒消癥,通络止痛之功,具有“以毒攻毒”之性,但虫类药药性峻猛,在攻伐瘤毒的同时,又不可避免损伤正气,要充分把握其药性、毒理,根据患者的体质状况合理灵活运用,短程使用,中病即止,以免损伤正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脾虚 补脾 祛邪 李廷荃
下载PDF
浅谈从“伏邪温病”理论辨治慢性乙型肝炎 被引量:9
9
作者 赖英哲 王静滨 +2 位作者 尹建华 戈焰 邱健行 《中医药学报》 CAS 2018年第3期71-74,共4页
慢性乙型肝炎目前西医治疗仍有局限性,中医药治疗慢乙肝大有可为。我们上溯经典,借鉴"伏邪温病"理论,总结并提出:慢性乙型肝炎基本病机为脾胃亏虚,正气不足,湿热疫毒之邪伏于厥阴少阳,而以伏于厥阴为主的观点;治疗上以"... 慢性乙型肝炎目前西医治疗仍有局限性,中医药治疗慢乙肝大有可为。我们上溯经典,借鉴"伏邪温病"理论,总结并提出:慢性乙型肝炎基本病机为脾胃亏虚,正气不足,湿热疫毒之邪伏于厥阴少阳,而以伏于厥阴为主的观点;治疗上以"扶正透邪"为基本大法,其中扶正以健脾益气、养阴为主,透邪以运转少阳枢机、驱邪外出为主并配合清热化湿、利湿、活血消瘀、导滞等治法,实践于临床,疗效满意,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邪温病 脾胃亏虚 慢性乙型肝炎 透邪
下载PDF
从伏邪理论探讨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中医病因病机 被引量:15
10
作者 陈杰 丁维俊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64-165,212,共3页
复发性口腔溃疡是发病率较高的口腔黏膜疾病,其病因复杂多样,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明确,西医缺乏有效防止其反复发作的治疗方法。中医认为本病病机以"火"为主,与脏腑功能失调特别是脾胃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其反复发作则因伏邪... 复发性口腔溃疡是发病率较高的口腔黏膜疾病,其病因复杂多样,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明确,西医缺乏有效防止其反复发作的治疗方法。中医认为本病病机以"火"为主,与脏腑功能失调特别是脾胃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其反复发作则因伏邪留伏体内遇诱因而发,脾胃伏火被认为是其重要的病因病机之一。因此着眼于脾胃,从伏邪理论分析复发性口腔溃疡的病因病机,治疗从清泻伏火兼调理脾胃、扶助正气着手,有着较为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发性口腔溃疡 脾胃失调 伏火
下载PDF
干祖望基于“四季脾旺不受邪”理论调理脾胃防治变应性鼻炎 被引量:15
11
作者 倪平敏 马华安 +2 位作者 赵晶晶 陈旭青 吴拥军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年第3期247-251,共5页
干祖望教授基于“四季脾旺不受邪”理念探讨顺时、因人调理脾胃之法,构建变应性鼻炎防治之则。通过查阅历代相关文献,结合临床实践,从“理论依据”“顺天时旺脾土,以制诸邪”“实脾胃充五脏,以御鼻鼽”等方面,对调理脾胃防治变应性鼻炎... 干祖望教授基于“四季脾旺不受邪”理念探讨顺时、因人调理脾胃之法,构建变应性鼻炎防治之则。通过查阅历代相关文献,结合临床实践,从“理论依据”“顺天时旺脾土,以制诸邪”“实脾胃充五脏,以御鼻鼽”等方面,对调理脾胃防治变应性鼻炎之法进行系统探讨。“脾胃失用”在鼻鼽发病中意义重大,“壮固脾胃”防治变应性鼻炎之法因时、因人存异。总体而言,春夏宜升壮阳气,秋冬须阳气归藏,顺“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道”,此为防治变应性鼻炎之大法。肺气虚寒,或肝阴不足,抑或心火偏亢者,则应据个体矛盾之不同,荣其不足,制其过盛,以“壮”脾土和五脏之不衡,此为因人制宜之法。因此,干祖望教授顺于天时,以施升、温、降、藏之道,据于五脏,以布因人制宜之法,则人之脾土“壮旺”,诸邪可御、鼽病可杜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应性鼻炎 四季脾旺不受邪 脾胃 防治 治未病 因时制宜 因人制宜
下载PDF
先天伏寒与外寒对脾胃病影响 被引量:6
12
作者 张丽秀 刘铁军 李安阳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第3期523-526,共4页
先天伏寒为秉承于父母且伏藏于体内之寒,致病特点为病位深,反复发作,迁延难愈。广义之外寒,包括外感寒邪、饮食生冷等,其致病特点为病位浅,易根治。在临床中,两者均为脾胃疾病形成的常见病因,通过对任继学教授的先天伏寒理论和刘铁军教... 先天伏寒为秉承于父母且伏藏于体内之寒,致病特点为病位深,反复发作,迁延难愈。广义之外寒,包括外感寒邪、饮食生冷等,其致病特点为病位浅,易根治。在临床中,两者均为脾胃疾病形成的常见病因,通过对任继学教授的先天伏寒理论和刘铁军教授治疗脾胃病临床经验的探索,得出先天性伏寒更易导致难治性脾胃病癥瘕积聚症候的出现,中医辨证治疗优势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伏寒 外寒 脾胃病
下载PDF
任继学依据伏邪理论防治缺血性脑卒中 被引量:3
13
作者 冯志涛 邱占爽 +1 位作者 杨新月 王之虹 《吉林中医药》 2022年第4期405-407,共3页
任继学教授认为缺血性脑卒中的反复发作、治疗始效渐差主因是伏痰、伏瘀、伏寒3种伏藏邪气隐匿于脑络,且伏邪致病易损伤脾胃,使发病趋向于年轻化。本文总结任继学的学术思想,提出未病时调控身心,急性期活血化瘀为主,兼以扶正,恢复期健... 任继学教授认为缺血性脑卒中的反复发作、治疗始效渐差主因是伏痰、伏瘀、伏寒3种伏藏邪气隐匿于脑络,且伏邪致病易损伤脾胃,使发病趋向于年轻化。本文总结任继学的学术思想,提出未病时调控身心,急性期活血化瘀为主,兼以扶正,恢复期健脾强胃,后遗症期防治复中,为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治疗、康复等提供了新的临床理念,以期增进防治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邪理论 缺血性脑卒中 调控身心 健脾强胃 未病先防
下载PDF
基于脾胃理论探讨“肠道微生物菌群为后天之本” 被引量:24
14
作者 王文炎 梁凤霞 《世界中医药》 CAS 2020年第20期3062-3064,共3页
脾胃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而“脾胃为后天之本”是对这一理论的高度概括。人体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形成与结构变化、生理病理及在防治疾病方面都与中医的脾胃理论相似相通。通过对脾胃理论与肠道微生物菌群之间联系的分析与探讨,我... 脾胃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而“脾胃为后天之本”是对这一理论的高度概括。人体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形成与结构变化、生理病理及在防治疾病方面都与中医的脾胃理论相似相通。通过对脾胃理论与肠道微生物菌群之间联系的分析与探讨,我们认为肠道微生物菌群可称之为西医理论的“后天之本”,而这2种“后天之本”是不同医学体系下对其理论的高度概括。中医学的发展,需要借鉴西医学的研究方法与成果,从而来阐释中医学的理论与机制,并加以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胃 脾胃功能 肠道微生物群 肠道菌群 菌群失调 病理表现 后天之本 中医理论
下载PDF
“扶正祛邪”辨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思路 被引量:11
15
作者 李董男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5期41-45,共5页
探讨扶正祛邪辨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基本思路。新冠肺炎内有伏燥,外为寒湿所困,阻滞肺脾气机,易侵袭老年人、有基础病症及痰湿体质之人,病位在肺、脾及肠、心、脑、肾等。正气虚衰在此次疫病发病中具重要影响,以扶正祛邪为基本原则开展... 探讨扶正祛邪辨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基本思路。新冠肺炎内有伏燥,外为寒湿所困,阻滞肺脾气机,易侵袭老年人、有基础病症及痰湿体质之人,病位在肺、脾及肠、心、脑、肾等。正气虚衰在此次疫病发病中具重要影响,以扶正祛邪为基本原则开展分期治疗,祛邪不忘扶正,宜温散、透邪、祛湿、芳香避秽等法同用,并参考李东垣顾脾扶正、甘温除热、升阳除湿治疗思路,全程注意顾护脾胃,防止药邪损害,不可过用苦寒清热药物,慎用抗生素类药物,减少输液,坚持中医“治未病”理念,增强人体正气,调畅情志。应充分重视历代中医疫病学术,让中医为防治疫病、维护民众健康发挥更大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西医在特效药物和疫苗研发上的滞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疫病 扶正祛邪 顾护脾胃
下载PDF
王净净教授治疗复发性痛性眼肌麻痹验案1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曦 王净净 +1 位作者 石学慧 刘叶辉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12期35-36,共2页
王净净教授系湖南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擅长于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内科常见病及疑难病症。痛性眼肌麻痹综合征又称托洛萨-亨特综合征(Tolosa-Hunt)[1],其主... 王净净教授系湖南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擅长于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内科常见病及疑难病症。痛性眼肌麻痹综合征又称托洛萨-亨特综合征(Tolosa-Hunt)[1],其主要表现为眼眶痛伴该侧的眼球运动神经麻痹。此病中医治验较少见,现将王净净教授验案1例报道如下。1病例资料钱某,男,22岁。右眼视物有重影反复发作4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发性痛性眼肌麻痹 风牵偏视 外感风邪 脾胃湿热 王净净
下载PDF
从“湿热致消”探讨消渴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病机制与治法 被引量:8
17
作者 王晨 娄锡恩 +4 位作者 张丽萍 陈金凤 周珍 周围 陶庆春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11期192-195,共4页
消渴病以口干多饮、多食、尿频量多为主症,根据侧重不同分为上中下三消。前人普遍认为消渴病的主要病机为阴虚为本,燥热为标,表现为阴虚证之人占大多数;现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证候比例发生转变,湿热蕴结证比例逐渐增加,逐渐认识到湿热是... 消渴病以口干多饮、多食、尿频量多为主症,根据侧重不同分为上中下三消。前人普遍认为消渴病的主要病机为阴虚为本,燥热为标,表现为阴虚证之人占大多数;现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证候比例发生转变,湿热蕴结证比例逐渐增加,逐渐认识到湿热是很重要的病因病机,治法也随之改变。首先全球气候变暖,湿热从外部侵袭肌表易发为湿疹湿疮,湿热邪阻滞上焦则伤肺,肺不能正常布散津液则口干口渴,主要表现为上消与糖尿病皮肤病变;此时治疗当以宣通肺气,祛风清热。其次饮食结构的转变加之饮食不节,脾胃功能受损失司,水谷不化精微,转生痰湿,痰湿郁而化热,成湿热蕴结于脾胃,主要表现为中消与糖尿病胃肠病变;此时治疗当以运脾畅中,清热燥湿。最后快速的生活节奏及不断增加的生活工作压力,致使情志不畅,肝气郁而化火,日久成肝胆湿热,湿热下注致膀胱,气化不利,则小便异常,主要表现为下消与糖尿病心理疾病,此时治疗当以疏肝泄热、淡渗利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热 消渴病 脾胃 肝胆 玄府 分消走泄
下载PDF
曾升海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 被引量:7
18
作者 徐文江 李彦生 《河南中医》 2017年第7期1182-1184,共3页
曾升海教授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初多因脾胃虚弱所致,脾胃升降失常是发病关键,脾胃虚弱是发病的内因。曾升海教授将慢性萎缩性胃炎辨证分为:脾胃虚弱证,肝胃不和证,胃阴不足证,气滞湿阻证,湿浊中阻证。曾升海教授辨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 曾升海教授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初多因脾胃虚弱所致,脾胃升降失常是发病关键,脾胃虚弱是发病的内因。曾升海教授将慢性萎缩性胃炎辨证分为:脾胃虚弱证,肝胃不和证,胃阴不足证,气滞湿阻证,湿浊中阻证。曾升海教授辨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特点:调气为本,清热为辅,注重化瘀;组方平和,味多不杂,注重变通;察言观色,因人制宜,注重调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萎缩性胃炎 脾胃虚弱证 肝胃不和证 胃阴不足证 气滞湿阻证 湿浊中阻证 曾升海
下载PDF
调胃四合汤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疗效观察 被引量:4
19
作者 谢有良 谢谋华 《中医学报》 CAS 2012年第1期93-94,共2页
目的:探讨调胃四合汤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84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单盲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每日口服2次,20 mg/次,莫沙必利每日口服3次,5 mg/次,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药调胃... 目的:探讨调胃四合汤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84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单盲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每日口服2次,20 mg/次,莫沙必利每日口服3次,5 mg/次,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药调胃四合汤加减口服(药物组成:姜半夏10 g,黄连10 g,黄芩10 g,干姜10 g,甘草5 g,党参20 g,旋覆花10 g,代赭石20 g,吴茱萸5 g,海螵蛸20 g,浙贝母10 g,柴胡10 g,茯苓20 g)。结果:治疗8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治愈率分别为88.9%和66.67%(P<0.05),治疗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0.5 a复发率治疗组为19.05%,对照组为35.71%,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调胃四合汤治疗反流食管炎疗效显著,复发率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流性食管炎 调胃四合汤 肝火犯胃 胃失和降 疏肝健脾 降逆止呕 制酸止痛
下载PDF
基于“脑-脾胃-肠”轴理论的中风湿热证证治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温雅 许永楷 张思超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年第1期30-32,64,共4页
认为脾胃肠湿热是中风湿热证发病率升高的始动因素。基于“脑-脾胃-肠”轴理论,提出中风湿热证病位在脑,但与脾胃、大肠密切相关。湿热致中,易于蒙上,困遏清阳,阻滞气机;湿与热结,易犯中焦;湿热氤氲,易于流下。防治中风,应树立脾胃、大... 认为脾胃肠湿热是中风湿热证发病率升高的始动因素。基于“脑-脾胃-肠”轴理论,提出中风湿热证病位在脑,但与脾胃、大肠密切相关。湿热致中,易于蒙上,困遏清阳,阻滞气机;湿与热结,易犯中焦;湿热氤氲,易于流下。防治中风,应树立脾胃、大肠脏腑发病观,治以祛湿清热、通腑开窍,方用藿朴夏苓汤、三仁汤、菖蒲郁金汤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脾胃-肠”轴理论 中风 湿热证 浊邪扰清 祛湿清热 通腑开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