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linical presentations of gastric small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mimics functional dyspepsia symptoms 被引量:14
1
作者 Qing-Xiang Yu Zhan-Kun He +3 位作者 Jiang Wang Chao Sun Wei Zhao Bang-Mao Wang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2014年第33期11800-11807,共8页
AIM: To explore whether clinical presentations of gastric small gastrointestinal tumors(GISTs) mimics gastrointestinal dyspepsia symptoms.METHODS: The endosonographic data of 167 patients who underwent endoscopic subm... AIM: To explore whether clinical presentations of gastric small gastrointestinal tumors(GISTs) mimics gastrointestinal dyspepsia symptoms.METHODS: The endosonographic data of 167 patients who underwent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at the Tianjin Medical University General Hospital, China between 2009 and 2011 were analyzed. GISTs and leiomyomas had a similar intragastric distribution and similar locations within the gastric wall. Therefore, patients with GISTs were chosen as the study group and those with leiomyomas were chosen as the control group. Dyspepsia symptom questionnaires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and compare the gastrointestinal symptoms of patients with GISTs and those with gastric leiomyomas before and after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 The questionnaires evaluated symptoms such as epigastric pain, heartburn, regurgitation, epigastric discomfort, nausea and vomiting, abdominal bloating, and eructation. Symptoms were assessed using a four-point scoring scale.RESULTS: GISTs were the most common gastric submucosal lesion(67 cases, 40.12%), followed by leiomyomas(38 cases, 22.75%). Both groups were similar in terms of gender distribution(P = 0.49), intragastric location(P = 0.525), and originating layer within the gastric wall(P = 0.449), but leiomyomas were more commonly found in the proximal fundus(P < 0.05). Overall, 94.2% of the patients with small GISTs and 93.5% of those with gastric leiomyomas experienced some dyspepsia; however, total symptom score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 GIST group than in the leiomyoma group(1.34 ± 1.27 vs 2.20 ± 1.70, P < 0.05). Each component of the symptom score demonstrated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the GIST patients after ESD(P < 0.05), including epigastric pain(0.80 ± 0.90 vs 0.13 ± 0.46), heartburn(0.63 ± 1.08 vs 0.13 ± 0.41), regurgitation(0.55 ± 0.87 vs 0.22 ± 0.57), epigastric discomfort(0.70 ± 0.98 vs 0.32 ± 0.47), nausea and vomiting(0.27 ± 0.62 vs 0.05 ± 0.21), abdominal bloating(0.70 ± 0.90 vs 0.27 ± 0.49), and eructation(0.36 ± 0.61 vs 0.21 ± 0.46). For leiomyoma patients, symptoms such as heartburn, nausea, vomiting, and eructation improved after treatment; however, these improvements were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 0.05). Thus, the pathophysiology of dyspepsia symptoms may be differ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CONCLUSION: Symptoms of gastric small GISTs may mimic those of functional dyspepsia. An alternative diagnosis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patients with functional dyspepsia and treatment fail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stric small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ast
下载PDF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ndoscopic resection in treatment of small gastric stromal tumors: A state-of-the-art review 被引量:3
2
作者 Ze-Ming Chen Min-Si Peng +1 位作者 Li-Sheng Wang Zheng-Lei Xu 《World 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Oncology》 SCIE 2021年第6期462-471,共10页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can occur in any part of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but gastric stromal tumors(GSTs)are the most common.All GSTs have the potential to become malignant,and these can be divided into fou...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can occur in any part of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but gastric stromal tumors(GSTs)are the most common.All GSTs have the potential to become malignant,and these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different grades by risk from low to high:Very low risk,low risk,medium risk,and high risk.Current guidelines all recommend early complete excision of GSTs larger than 2 cm in diameter.However,it is not clear whether small GSTs(sGSTs,i.e.,those smaller than 2 cm in diameter)should be treated as early as possible.The 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 recommends that 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guided(EUS-guided)fine-needle aspiration biopsy and imaging(computed tomography or magnetic-resonance imaging)be used to assess cancer risk for sGSTs detected by gastroscopy to determine treatment.When EUS indicates a higher risk of tumor,surgical resection is recommended.There are some questions on whether sGSTs also require early treatment.Many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endoscopic treatment of GSTs with diameters of 2-5 cm is very effective.We here address whether endoscopic therapy is also suitable for sGSTs.In this paper,we try to explain three questions:(1)Does sGST require treatment?(2)Is digestive endoscopy a safe and effective means of treating sGST?and(3)When sGSTs are at different sites and depths,which endoscopic treatment method is more suitab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small gastric stromal tumors MALIGNANT High risk factors ENDOSCOPY TREATMENT
下载PDF
胃小间质瘤临床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3
作者 张欣 曾安祥 《广州医药》 2023年第5期114-118,共5页
现代人面临更大的工作与生活压力,每天的生活节奏较快,因此经常出现饮食不规律、饮食结构不合理等现象,这样就增加了肠胃疾病的发生率。胃肠道间质瘤(GIST)以人体胃肠道最为常见的肿瘤疾病,该病患者占全部胃肠道间叶性肿瘤患者人数的80... 现代人面临更大的工作与生活压力,每天的生活节奏较快,因此经常出现饮食不规律、饮食结构不合理等现象,这样就增加了肠胃疾病的发生率。胃肠道间质瘤(GIST)以人体胃肠道最为常见的肿瘤疾病,该病患者占全部胃肠道间叶性肿瘤患者人数的80%以上。GIST根据疾病进展、间质瘤体积等不同因素又能够分为不同的疾病类型,需采取对应的诊断措施与治疗措施。本文将针对胃小间质瘤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临床诊断以及治疗措施等进行研究与分析,以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小间质瘤 临床诊断 治疗研究 临床症状
下载PDF
胃大、小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特征及c-Kit基因突变的比较 被引量:10
4
作者 吴晶晶 张声 +3 位作者 王密 任彩虹 陈祥娜 陈余朋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59-363,369,共6页
目的探讨胃大、小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的临床病理特征和c-Kit驱动基因突变,并分析两者间的相关性。方法分析76例胃小GISTs和124例胃大GISTs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特征;双向直接测序法检测cKit基因9、1... 目的探讨胃大、小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的临床病理特征和c-Kit驱动基因突变,并分析两者间的相关性。方法分析76例胃小GISTs和124例胃大GISTs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特征;双向直接测序法检测cKit基因9、11、13和17外显子的突变差异。结果胃小GISTs与胃大GISTs相比,其发病年龄较高,男性略多于女性。胃大GISTs组织形态学表现为梭形细胞、上皮样细胞和混合细胞亚型,而小GISTs多数为梭形细胞亚型,仅2例为混合细胞亚型,无上皮样细胞亚型。胃大CISTs间质较易出现黏液样变性(32.26%,40/124);胃小GISTs常发生营养不良性钙化(78.95%,60/76)。对胃大、小GISTs各50例行双向直接测序,分别有26例和21例出现c-Kit基因11外显子突变(52%vs 42%),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未检测到c-Kit基因9、13、17外显子突变。结论c-Kit基因突变可能仅是胃GISTs的驱动基因,而非控制生长的关键基因,胃小GISTs可能是大GISTs的前驱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胃肠间质瘤 小胃肠间质瘤 C-KIT 临床病理特征
下载PDF
胃小间质瘤内镜黏膜下套吸分离切除术的应用 被引量:1
5
作者 蔡长春 张阳德 +7 位作者 刘英明 童明富 王细金 刘申颖 方圆 徐欢 李宏韬 梅万甜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61-565,共5页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套吸分离切除术治疗胃小间质瘤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经内镜下套吸分离切除21例患者胃小间质瘤,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标本CD117、CD34和Desmin的表达。术后第7天、第1、3及6个月和1年后分别复查胃镜检查,观察瘤体脱落和...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套吸分离切除术治疗胃小间质瘤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经内镜下套吸分离切除21例患者胃小间质瘤,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标本CD117、CD34和Desmin的表达。术后第7天、第1、3及6个月和1年后分别复查胃镜检查,观察瘤体脱落和创面愈合情况。结果 21例病例中,20个瘤体完全分离,完全分离率为95.2%;1例患者瘤体未能完全分离,但随圈套器脱落而坏死。所有21例患者未出现穿孔、出血等并发症,未出现内镜下复发。结论治疗胃小间质瘤内镜下套吸分离切除术是安全、有效的操作技术,并具有操作简便,并发症少、切除彻底等优点,为胃小间质瘤的治疗提供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 胃小间质瘤 黏膜下套吸分离切除术
下载PDF
腹腔镜辅助小切口胃间质瘤切除术46例临床体会
6
作者 徐海 杨康 罗德富 《中外医学研究》 2017年第22期19-21,共3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小切口胃间质瘤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6月-2016年5月腹腔镜辅助小切口胃间质瘤切除术治疗46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时间6~36个月(中位时间21个月)。结果:46例患者均顺利康...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小切口胃间质瘤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6月-2016年5月腹腔镜辅助小切口胃间质瘤切除术治疗46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时间6~36个月(中位时间21个月)。结果:46例患者均顺利康复,手术时间50~110 min,平均75 min;术中出血量20~50 ml,平均35 ml,总住院天数5~7 d,平均5.7 d。术后无出血,无术后胃穿孔等并发症发生,随访无复发。结论:腔镜辅助小切口胃间质瘤切除术具有切口小、操作简便易掌握,安全、恢复快、费用低、疗效佳等的优点,值得基层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小切口 胃间质瘤 胃切除术
下载PDF
胃小间质瘤的临床特点及内镜下切除的安全性 被引量:1
7
作者 周怡 江振宇 +3 位作者 孟宪梅 田旭阳 杨莉 党彤 《包头医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12期23-25,30,共4页
目的:探讨胃小间质瘤的临床和病理特点,并评价内镜切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2016年1月至2019年10月共94例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并经病理确诊为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病例资料纳入研究,重点调查胃小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特... 目的:探讨胃小间质瘤的临床和病理特点,并评价内镜切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2016年1月至2019年10月共94例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并经病理确诊为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病例资料纳入研究,重点调查胃小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总结ESD的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随访结果。结果:94例胃间质瘤中,85.1%(80/94)属于胃小间质瘤,80.0%(64/80)术前伴有胃肠道症状,66.3%(53/80)病灶位于胃底,术前超声内镜检查均提示低度侵袭危险性,主要包括强回声和异质性;80例胃小间质瘤均成功行ESD,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病理提示77.5%(62/80)呈极低度侵袭危险性、22.5%(18/80)呈低度侵袭危险性;术后随访12~36个月,未发现间质瘤复发和转移。结论:胃小间质瘤易发于胃底,患者多无明显临床表现,多呈极低或低度侵袭危险性,在确保完整切除的前提下,以ESD为基础的内镜下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胃小间质瘤是一种很好的治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小间质瘤 临床特点 内镜切除
下载PDF
无缝隙护理干预在胃镜下切除胃小间质瘤患者中的护理效果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陈嘉瑜 邓丽文 张雪蝉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20年第2期311-313,共3页
目的:探讨无缝隙护理干预在胃镜下切除胃小间质瘤患者中的护理效果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9月~2015年10月来某院进行超声内镜指导下套扎切除术治疗的61例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将其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31例,观察... 目的:探讨无缝隙护理干预在胃镜下切除胃小间质瘤患者中的护理效果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9月~2015年10月来某院进行超声内镜指导下套扎切除术治疗的61例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将其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31例,观察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给予无缝隙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效果及生活质量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不适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首日MBI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在术后1周以及出院时,观察组MB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无缝隙护理干预有利于胃镜下胃小间质瘤切除术的顺利进行,减少手术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同时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缝隙护理 胃镜 胃小间质瘤患者 护理效果 生活质量
下载PDF
胃肠道间质瘤CT征象及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9
9
作者 顾阳春 薛海桥 《肿瘤影像学》 2022年第3期290-295,共6页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计算机体层成像(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下胃间质瘤(gastric stromaltumor,GST)与小肠间质瘤(smallintestinalstromaltumor,SIST)的CT征象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2016年9月—2019年9月江苏省...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计算机体层成像(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下胃间质瘤(gastric stromaltumor,GST)与小肠间质瘤(smallintestinalstromaltumor,SIST)的CT征象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2016年9月—2019年9月江苏省滨海人民医院诊治的117例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s,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发病部位的不同将GIST患者分为GST组(83例)和SIST组(34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CT征象和病理学特征。结果:83例GST患者术前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等,部分患者出现黑便或便血等,其中原发于胃底55例,胃体26例,胃窦2例;34例SIST患者主要表现为黑便或便血、大便隐血试验阳性等,部分患者出现腹痛、腹胀等,其中原发于十二指肠7例,空肠21例,回肠6例。GST组肿瘤直径<2 cm者占比明显高于SIST组[48.2%(40/83) vs 20.6%(7/34),χ^(2)=7.647,P=0.006]。两组肿瘤内部情况、有无坏死或钙化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肿瘤形态及生长方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ST组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期增强扫描呈渐进性强化,SIST组动脉期增强扫描呈速升-缓降型强化。SIST组MSCT平扫及3期增强扫描CT值明显高于GST组(P<0.05)。GST组CD34阳性率明显高于SIST组(P<0.05),其他免疫组织化学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IST组患者病理学危险程度分级中高危患者占比明显高于GST组(P<0.05)。结论:GST与SIST的CT征象及临床病理学特征均存在一定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计算机体层成像 胃肠道间质瘤 胃间质瘤 小肠间质瘤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腹腔镜联合内镜技术治疗老年人胃部胃肠道间质瘤的可行性及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钟维章 《华夏医学》 CAS 2015年第4期58-62,共5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内镜技术(LECS)治疗老年人胃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128例胃部胃肠道间质瘤老年患者(≥60岁)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64例,其中对照组予以常规开腹治疗,研究组予...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内镜技术(LECS)治疗老年人胃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128例胃部胃肠道间质瘤老年患者(≥60岁)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64例,其中对照组予以常规开腹治疗,研究组予以腹腔镜联合内镜治疗,对比其临床安全性。结果:研究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进食时间、术后住院天数等临床指标分别为(94.62±21.23)min、(16.37±6.84)ml、(1.83±0.58)d、(2.76±0.72)d,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05.24±35.85)min、(84.18±54.02)ml、(4.65±2.80)d、(8.87±5.35)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联合内镜技术治疗老年人胃部胃肠道间质瘤安全可行,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进食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等方面,较常规开腹治疗具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内镜 开腹手术 老年患者 胃部胃肠道间质瘤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对胃间质瘤和小肠间质瘤的CT征象和病理特点 被引量:3
11
作者 陈立春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2年第12期52-54,共3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胃间质瘤和小肠间质瘤的CT征象和病理特点。方法:选取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15年1月—2021年2月收治的70例胃间质瘤和小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多层螺旋CT征象,分析多层螺旋CT征象与病...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胃间质瘤和小肠间质瘤的CT征象和病理特点。方法:选取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15年1月—2021年2月收治的70例胃间质瘤和小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多层螺旋CT征象,分析多层螺旋CT征象与病理分级的关系,并计算多层螺旋CT鉴别胃肠道间质瘤良恶性符合率。结果:肿瘤最长径<50 m m、形状规则、边界清晰、腔外生长以及无转移是胃间质瘤和小肠间质瘤患者典型多层螺旋CT征象;最长径≥50 mm、形状不规则、边界不清晰、密度不均匀、不均匀强化、转移等CT征象与病理分级呈正相关(P<0.05);多层螺旋CT鉴别胃肠道间质瘤良恶性符合率分别为57.50%、70.00%。结论:多层螺旋CT对胃间质瘤和小肠间质瘤的CT征象有明显特异性,具有良好诊断价值,可用于判断病理分级、鉴别良恶性,对临床有很好诊断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胃间质瘤 小肠间质瘤 CT征象 病理特点
下载PDF
LC3Ⅱ及P62在小胃间质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12
作者 牛小平 何池义 +2 位作者 刘少锋 张伟 韩真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17年第10期1138-1140,共3页
目的通过检测小胃间质瘤和正常胃间质组织中自噬相关基因LC3Ⅱ和P62的表达情况,探讨LC3Ⅱ和P62在胃间质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LC3Ⅱ和P62在21例小胃间质瘤组织、16例正常胃间质组织中的表达情况。试验... 目的通过检测小胃间质瘤和正常胃间质组织中自噬相关基因LC3Ⅱ和P62的表达情况,探讨LC3Ⅱ和P62在胃间质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LC3Ⅱ和P62在21例小胃间质瘤组织、16例正常胃间质组织中的表达情况。试验组:选取2013年1月-2014年5月在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内镜切除的21例小胃间质瘤病例,中位年龄52岁。对照组:选取同期16例因"消化性溃疡"在皖南医学院戈矶山医院行胃大部切除术的病例,术后病理证实胃组织正常者,中位年龄47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非生物素二步法)分别检测LC3Ⅱ和P62在小胃间质瘤和正常胃间质组织中的表达,免疫组化结果采用半定量综合分析法。结果正常胃间质组织和小胃间质瘤组织中LC3Ⅱ、P62的阳性率均为100%。与正常胃间质组织相比,小胃间质瘤组织LC3Ⅱ表达明显增强,P62表达减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小胃间质瘤自噬活性增加,可能与肿瘤发生、发展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噬 LC3Ⅱ P62 小胃间质瘤
下载PDF
胃镜联合腹腔镜治疗对老年胃间质瘤患者的影响
13
作者 林国锋 顾飞腾 林曦 《中外医学研究》 2022年第23期135-138,共4页
目的:分析胃镜联合腹腔镜治疗对老年胃间质瘤患者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5年1月-2021年7月莆田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72例老年胃间质瘤患者。将接受开腹手术治疗的患者归为参照组,接受胃镜联合腹腔镜治疗的患者归为试验组,每组36例。... 目的:分析胃镜联合腹腔镜治疗对老年胃间质瘤患者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5年1月-2021年7月莆田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72例老年胃间质瘤患者。将接受开腹手术治疗的患者归为参照组,接受胃镜联合腹腔镜治疗的患者归为试验组,每组36例。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术后恢复情况、并发症、病理检测及免疫组化结果及复发风险。结果:试验组手术时间长于参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参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参照组(P<0.05)。试验组独自下床活动时间、拔除胃管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均早于参照组(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78%,低于参照组的19.44%(P<0.05)。两组CD117^(+)、CD34^(+)、DOG-1^(+)率及良恶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极低风险、低度风险、中度风险占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胃间质瘤的治疗,胃镜联合腹腔镜治疗具有多方面的优势,体现出可行性与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镜 腹腔镜 胃间质瘤 老年患者 治疗方法
下载PDF
胃间质瘤合并原发性消化道癌的临床病理特点
14
作者 马彬 《中国民康医学》 2018年第5期97-97,121,共2页
目的:观察胃间质瘤合并原发性消化道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选取328例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病理诊断结果,分析GIST患者合并消化道癌的部位、间质瘤的大小、核分裂象、免疫... 目的:观察胃间质瘤合并原发性消化道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选取328例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病理诊断结果,分析GIST患者合并消化道癌的部位、间质瘤的大小、核分裂象、免疫表型。结果:并发消化道癌者48例,占14.63%。所有48例均因消化道癌手术发现并确诊并发GIST,13例位于黏膜下、17例位于肌层、18例位于浆膜下。48例均具有典型的GIST病理组织学特点,均显示CD117阳性,32例同时显示CD34阳性,28例同时显示SMA灶性阳性表达,S-100蛋白均阴性。48例并发消化道癌病例中,8例有轻度异型性,其余无异型性。核有丝分裂象0~4/50 HPF,平均(0.74±1.07)/50 HPF,Ki-67阳性指数0~7.72%,平均(2.51±2.20)%,均属于I A期。GIST中合并食管癌比例较高,瘤体平均直径较小,细胞异型性小,核分裂象数和Ki-67阳性指数均较低(P<0.05)。结论:胃间质瘤合并原发性消化道癌的病理特点为消化道癌好发于食管,瘤体和细胞异型性小,核分裂像数和Ki-67阳性指数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肿瘤 胃小间质瘤 原发性消化道癌 病理
下载PDF
胃小间质瘤特征及内镜治疗必要性
15
作者 孙雨桐 陈倩倩 +2 位作者 李金平 宁波 令狐恩强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24年第4期309-312,共4页
目的探讨直径≤1cm的胃小间质瘤是否有超级微创手术(SMIS)治疗的必要性及如何选择其术式。方法回顾性收集2008—2023年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行SMIS治疗的直径≤1cm的胃小间质瘤患者共111例,根据内镜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内镜黏膜... 目的探讨直径≤1cm的胃小间质瘤是否有超级微创手术(SMIS)治疗的必要性及如何选择其术式。方法回顾性收集2008—2023年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行SMIS治疗的直径≤1cm的胃小间质瘤患者共111例,根据内镜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和经内镜隧道下肿瘤剥离术组、内镜黏膜下挖除术组、内镜下全层切除术组,分析三组患者的一般特征及病理学特征,对比不同内镜治疗术式的差异性,随访患者术后转移情况。结果纳入的111例患者均为极低风险胃间质瘤,多见于中老年患者,发生部位主要为胃底,多数患者免疫组织化学结果中CD34、CD117、DOG-1、PDGFR-a阳性及Ki-67(+≤5%)较为多见,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病理学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均未见严重并发症及复发转移。结论对于直径≤1 cm的胃小间质瘤患者,消化内镜超级微创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创伤小,恢复快,随着消化内镜技术的逐渐发展,SMIS会越来越多地成为胃小间质瘤患者的首选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小间质瘤 超级微创 消化内镜
原文传递
基于超声内镜下胃小间质瘤特征表现的诊断预测列线图模型建立 被引量:1
16
作者 章雁 陈晔 +3 位作者 孙会会 陈莹 熊杰 许树长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CSCD 2023年第2期115-120,共6页
目的建立基于超声内镜下特征表现的胃小间质瘤诊断预测列线图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6月-2021年8月于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消化内科行内镜下切除的长径<2 cm胃黏膜下肿瘤的189例患者临床病理资料。所有病例通过R软件随机函数按2... 目的建立基于超声内镜下特征表现的胃小间质瘤诊断预测列线图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6月-2021年8月于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消化内科行内镜下切除的长径<2 cm胃黏膜下肿瘤的189例患者临床病理资料。所有病例通过R软件随机函数按2∶1的比例分为建模组(n=126)和验证组(n=63)。在建模组中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超声内镜下诊断胃小间质瘤的独立影响因素, 构建列线图模型。在建模组和验证组中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以评价模型的区分度, 采用Hosmer-Lemeshow检验和校准曲线以评价模型的校准度。结果患者年龄>60岁(OR=2.815, 95%CI:1.148~6.900, P=0.024)、病灶位于贲门/胃底(OR=5.210, 95%CI:1.225~22.165, P=0.025)、起源于固有肌层(OR=6.404, 95%CI:2.262~18.135, P<0.001)、呈腔外生长(OR=6.024, 95%CI:1.252~28.971, P=0.025)是在超声内镜下诊断胃小间质瘤的独立影响因素, 并以上述4个因素作为预测变量构建超声内镜下胃小间质瘤诊断预测列线图模型。该模型在建模组和验证组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4(95%CI:0.765~0.903)和0.780(95%CI:0.667~0.893)。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显示该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度(建模组χ^(2)=10.23, P=0.176;验证组χ^(2)=2.62, P=0.918)。Bootstrap法绘制模型的校准图显示建模组和验证组的校准曲线与标准曲线均贴合良好。结论基于超声内镜下特征表现的胃小间质瘤诊断预测列线图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和校准度, 为内镜医师在超声内镜下诊断胃小间质瘤提供了可视化参考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列线图 胃小间质瘤 诊断预测模型
原文传递
不损伤黏膜层的腹腔镜内镜联合剥除胃小间质瘤初步研究 被引量:11
17
作者 曹磊 王宏磊 +4 位作者 郑昆明 王玉 杨正多 赵永捷 李文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649-652,共4页
目的初步探讨在不损伤黏膜层的情况下,腹腔镜内镜联合胃小间质瘤剥除术的可行性。方法2015年1月至2016年10月15例胃小间质瘤患者在腹腔镜术中进行内镜检查,定位和黏膜下注射后,在腹腔镜下行不损伤黏膜层的肿瘤剥除术,回顾性总结分... 目的初步探讨在不损伤黏膜层的情况下,腹腔镜内镜联合胃小间质瘤剥除术的可行性。方法2015年1月至2016年10月15例胃小间质瘤患者在腹腔镜术中进行内镜检查,定位和黏膜下注射后,在腹腔镜下行不损伤黏膜层的肿瘤剥除术,回顾性总结分析治疗效果。结果15例胃小间质瘤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一例因术中并发症中转开腹。手术时间(53.4±15.8)rain,术中出血(15.2~3.5)mL。患者均未放置胃管,术后恢复流质饮食时间(1.6±0.5)d,术后住院时间(3.3±0.6)d;术后所有标本假包膜完整,病理均为胃间质瘤,其中12例极低危险度,2例低危险度,1例中危险度。结论腹腔镜内镜联合胃小间质瘤剥除术短期治疗效果满意,并且术后康复快,符合微创外科和快速康复理念,是胃小间质瘤治疗的一个新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治疗 胃小间质瘤 腹腔镜内镜联合手术 快速康复外科
原文传递
合并原发性消化道癌的胃间质瘤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孙林德 张晶 +1 位作者 张昉 徐文通 《肿瘤研究与临床》 CAS 2016年第5期304-306,310,共4页
目的 探讨合并原发性消化道癌的胃间质瘤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普通外科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469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患者的病理结果,筛选出同时合并原发性消化道癌的胃间质瘤患者,分析其合并消化道... 目的 探讨合并原发性消化道癌的胃间质瘤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普通外科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469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患者的病理结果,筛选出同时合并原发性消化道癌的胃间质瘤患者,分析其合并消化道癌的部位、间质瘤的大小、核分裂象、免疫表型.结果 合并原发性消化道癌的胃间质瘤占全部GIST的14.7%(69/469),其中胃小间质瘤占合并原发性消化道癌胃间质瘤的65.2%(45/69),占全部GIST的9.59%(45/469).肿瘤直径均<5 cm;核分裂象均<5/50高倍视野(HPF).CD117阳性率92.8 %(64/69),CD34阳性率92.8%(64/69),DOG-1阳性率94.1%(65/69).Fletcher分级为低危、极低危.结论 合并原发性消化道癌的胃间质瘤无特异性临床特征,病理无特异性免疫组织化学标志,恶性程度较单发GIST低,预后与合并的原发性消化道癌分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肿瘤 胃小间质瘤 原发性胃肠道肿瘤
原文传递
原发性胃小间质瘤的临床处理及评价:一项单中心的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吴龙云 彭春艳 +8 位作者 吕瑛 张晓琦 凌亭生 张以洋 王雷 余德才 杨天 沈珊珊 邹晓平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442-446,共5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小间质瘤的临床和病理特点,并评价以ESD为基础的内镜下切除术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143例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接受内镜下治疗(内镜治疗组,n=107)或外科手术(外科手术组,n=36...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小间质瘤的临床和病理特点,并评价以ESD为基础的内镜下切除术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143例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接受内镜下治疗(内镜治疗组,n=107)或外科手术(外科手术组,n=36)的原发性胃小间质瘤患者纳入回顾性研究,总结其临床和病理特征,并对2组的效果指标(手术切除情况和并发症)及预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143例患者中,大多数患者(79.7%)无临床表现,病灶多位于胃底(53.8%),中位直径1.3cm,术前内镜超声均提示低度侵袭危险性,术后病理提示112例(78.3%)呈极低度侵袭危险性、24例(16.8%)呈低度侵袭危险性、4例(2.8%)呈中度侵袭危险性、3例(2.1%)呈高度侵袭危险性,且中度及高度侵袭危险性仅发生于直径〉1-2cm的患者中。(2)内镜治疗组和外科手术组的病灶完整切除率相近(90.7%比100.0%),前者中位住院时间更短(5d比8d,P〈0.001)、术后感染发生率更低(0.9%比19.4%),术后随访期间(中位随访时间24个月)均未发现复发或转移。结论胃小间质瘤易发于胃底,患者多无明显临床表现,多呈极低或低度侵袭危险性,但术前内镜超声对其评估价值有限。在确保完整切除的前提下,以ESD为基础的内镜下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胃小间质瘤是安全和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小间质瘤 内窥镜检查 超声检查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回顾性研究
原文传递
内镜下黏膜下挖除术治疗老年与非老年胃间质瘤效果比较
20
作者 李磊 史志猛 +2 位作者 徐勤芝 李晓梅 张文君 《社区医学杂志》 CAS 2021年第19期1172-1175,共4页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下挖除术(ESE)在治疗老年人(≥60岁)与非老年人(<60岁)胃间质瘤(GSTs)的效果差异。方法对2014-01-01-2016-12-31泰安市中心医院收治的31例老年和60例非老年GSTs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经胃镜和超声内镜诊断为GSTs...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下挖除术(ESE)在治疗老年人(≥60岁)与非老年人(<60岁)胃间质瘤(GSTs)的效果差异。方法对2014-01-01-2016-12-31泰安市中心医院收治的31例老年和60例非老年GSTs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经胃镜和超声内镜诊断为GSTs的患者行ESE治疗,术后病理确诊为GSTs,评价ESE在老年与非老年GSTs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老年组和非老年组切除率分别为100.0%和98.36%,P=1.000。2组患者手术时间分别为(67.23±26.66)和(64.48±23.54)min,P=0.870。2组患者ESE术中出血率分别为6.45%和6.67%,P=1.00;延迟出血率分别为3.23%和3.33%,P=1.000。2组患者穿孔率分别为12.90%和15.00%,P=1.000。2组患者住院时间分别为(7.42±2.58)和(7.20±1.98)d,P=0.997。所有切除标本的侧切缘和基底切缘均无肿瘤累及;中、高风险患者行靶向药物治疗。随访期间未发现残余病灶和复发。结论ESE在治疗老年与非老年GSTs中效果无明显差异,因此对老年GSTs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下黏膜下挖除术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胃肠道间质瘤 胃间质瘤 老年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