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休闲产业聚类模式APM算法模型开发与校验
1
作者 刘逸 吴雪涵 许汀汀 《旅游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0-52,共13页
城市休闲相关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对当前我国城市消费升级以及人居环境质量提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但是,现有研究未能精准地捕捉海量广域分布的城市休闲产业的基本空间分布规律与结构,而已有的空间聚类算法较多适用于城市用地分析,未能很... 城市休闲相关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对当前我国城市消费升级以及人居环境质量提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但是,现有研究未能精准地捕捉海量广域分布的城市休闲产业的基本空间分布规律与结构,而已有的空间聚类算法较多适用于城市用地分析,未能很好地适用于离散分布的城市休闲产业研究。为此,文章基于空间兴趣点数据,开发距离通达值及空间集群中心点等算法,构建城市休闲旅游产业聚类模式空间算法模型(APM)。在以广州为例的研究中,APM模型捕捉出3170个以500 m步行生活圈为范围的城市休闲产业集群,校验了APM模型的科学性与应用价值。整体上,APM算法可以较好地捕捉城市休闲业态集群的空间结构,清晰识别城市休闲产业空间冷、热点分布的基本结构,由其捕捉行程的聚类边界与实际道路和建筑走向、水系边界、区域范围等重合度高,聚类集群符合实际情况,具备可信度与有效性。该研究是休闲产业集聚机制研究的一次方法创新,在算法精度、实际应用、可视化效率上均做出了创新性推进。与Fishnet方法相比,可以更科学精准地识别城市内部多个休闲消费商圈的边界,实现了高效率的城市休闲产业集群捕捉;与同位模型相比,可以呈现多类别的城市休闲业态结构,突破了现有研究只能捕捉两类业态组团的局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旅游休闲 产业集聚模式 空间数据挖掘 聚类算法 POI 广州市
下载PDF
基于POI数据的湖州市旅游资源空间格局特征研究
2
作者 莫东坡 周建华 张建国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64-72,共9页
以湖州市旅游资源的POI点数据为载体,通过最邻近距离指数、核密度分析、标准差椭圆分析等空间方法,对湖州市旅游资源的空间格局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湖州市旅游资源表现出团状聚集和点状分布共存的格局特征.②湖州市旅游资源呈现集... 以湖州市旅游资源的POI点数据为载体,通过最邻近距离指数、核密度分析、标准差椭圆分析等空间方法,对湖州市旅游资源的空间格局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湖州市旅游资源表现出团状聚集和点状分布共存的格局特征.②湖州市旅游资源呈现集聚分布.景区景点类旅游资源呈现高度集聚分布;纪念馆、公园广场、宗教场所类旅游资源呈现集聚-随机分布.③湖州市旅游资源形成“两区-两镇”四大高度集聚区.景区景点类旅游资源的高密度集聚区与旅游资源整体的集聚区域高度重合;宗教场所、纪念馆类旅游资源集聚于东部平原、水乡;公园广场类旅游资源集聚于市、区、县的主城区.④湖州市旅游资源分布呈东北-西南走向.景区景点类旅游资源分布范围最广,离散程度最高;纪念馆、宗教场所类旅游资源分布较为集中.湖州市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应充分挖掘文旅资源,充分利用区域特色开发旅游资源,推进旅游资源提档升级;优化资源组合,避免同质化竞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资源 空间格局 特征分析 POI 湖州市
下载PDF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旅融合发展态势测度及驱动因素分析
3
作者 刘淑妍 官永彬 余鑫鑫 《科技和产业》 2024年第1期159-166,共8页
为研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旅融合发展水平时空特征,分析驱动机制,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地理探测器对2016—2020年相关数据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区域内各城市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及二者耦合协调程度总体不高但呈不断提升态势,成渝两... 为研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旅融合发展水平时空特征,分析驱动机制,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地理探测器对2016—2020年相关数据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区域内各城市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及二者耦合协调程度总体不高但呈不断提升态势,成渝两地发展水平十分突出,各地差异明显,外围的城市文旅融合发展程度相对较高、发展速度相对较快;文旅融合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政府规制、科技水平及人力资本的驱动作用更加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文旅融合 发展态势 驱动因素
下载PDF
西安市乡村旅游融合性水平空间格局
4
作者 张苗苗 靳晓琳 闫广华 《北京测绘》 2024年第8期1179-1185,共7页
提高乡村旅游融合性有利于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以西安市为例,构建适用于西安市的乡村旅游融合性的评价指标体系,涵盖经济、社会、服务、生态4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并将其解构分析出16个建设指标要素,运用ArcGIS空间可视化... 提高乡村旅游融合性有利于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以西安市为例,构建适用于西安市的乡村旅游融合性的评价指标体系,涵盖经济、社会、服务、生态4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并将其解构分析出16个建设指标要素,运用ArcGIS空间可视化、核密度空间分析等方法研究西安市乡村旅游融合性水平空间分布。结果表明:西安市乡村旅游融合性空间分布类型属于凝聚型,融合型乡村旅游主要分布在周至县、蓝田县和邑扈区,其他区域分布较为分散。西安市乡村旅游地的核密度分布呈现“大聚集、小分散”的空间分布格局,各地区乡村旅游融合性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西安市乡村旅游融合性水平的空间格局呈现多样性,乡村旅游融合性水平高的中部和北部地区对西部低水平地区有一定程度的带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 融合型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融合性 空间格局 西安市
下载PDF
汉中两汉三国不可移动文物空间格局与旅游开发模式探析
5
作者 曾丽荣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15-124,共10页
汉中两汉三国不可移动文物是秦巴山区文化保护传承的重要内容和区域旅游业发展的核心资源.针对汉中两汉三国不可移动文物,基于地理学空间视角,借助GIS空间分析功能,运用最邻近指数、地理集中指数、核密度估计法研究其空间格局,探讨其旅... 汉中两汉三国不可移动文物是秦巴山区文化保护传承的重要内容和区域旅游业发展的核心资源.针对汉中两汉三国不可移动文物,基于地理学空间视角,借助GIS空间分析功能,运用最邻近指数、地理集中指数、核密度估计法研究其空间格局,探讨其旅游开发模式.结果表明,汉中两汉三国不可移动文物的空间格局与汉江、秦蜀古道呈强相关性;市域尺度的空间分布类型为集聚型,整体形成了以勉县、汉台区、城固县为核心的主密度圈和以南郑区、洋县、留坝县为核心的次密度圈,呈“内密-外疏”的空间格局;县域尺度的空间分布类型均为集聚型,但集聚化程度差异较大且空间异质性突出,层级性特征显著.基于汉中两汉三国不可移动文物的旅游开发现状,对具有文化关联性、空间格局规律性的汉中两汉三国不可移动文物,提出运用“国家文化公园”模式进行整体性旅游开发,构建多层级系统性的整体旅游开发空间格局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可移动文物 空间格局 旅游开发模式 汉中市 两汉三国
下载PDF
GIS-Based Factorial Ecology and Social Public Space of the Twin City of Ramallah and Al-Bireh, West Bank, The Palestinian Authority
6
作者 Sireen Al-Shawamreh Yahya Farhan 《Journal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2018年第3期261-282,共22页
In the present research, a factorial ecological approach using factor analysis was employed to evaluate the dimensionality of the urban social structure of the twin city: Ramallah and Al-Bireh, West Bank, the Palestin... In the present research, a factorial ecological approach using factor analysis was employed to evaluate the dimensionality of the urban social structure of the twin city: Ramallah and Al-Bireh, West Bank, the Palestinian Authority. Through factor analysis, the 41 variables were reduced to four factors with an eigenvalue > 1.0. These factors explain 77.07 percent of the total variables used in the study. Factor I contributes 28.419% of the total variance proportion of input variables, labeled as “family, housing, and public spaces factor”. Factor II accounts for 19.57% of the variance proportion, designated as” housing and urban public spaces”. Factor III is strongly correlated with variables referr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ead of the family, and the availability of public spaces, and thus, is designated as “head of the family and public spaces”. It explains 16.68% of the total variance. Finally, factor IV explains 12.406% of variance proportion, and is strongly associated with variables pertaining to a lack of public social spaces. Consequently, factor IV is termed “lack of public space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factor scores related to factors I to IV was mapped using Arc GIS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spatial patterns of the recognized four factors. It is worth noting the factor IV, which refers to the lack of urban social space and, urban public space, which persists in the twin city, and will continue to persist in the future. The lack of urban open space and public social spaces is closely connected to migration, emerged housing pattern, and family status dimensions focused on factors I to III, continuous confiscation of the Palestinian land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Israeli settlements. Currently, the twin city is extremely overcrowded with stone/concrete buildings at the expense of public space which has declined continuously over the last three decades. Nevertheless, the analyzed spatial pattern of factor scores indicated the homogeneous character of the urban society of the twin city. Based on the urban eco-logical models which seek to characterize the Western, non-Western, Israeli, and Arab-oil producing (e.g., Kuwait) urban structures, it is difficult to elaborate a specific Palestinian urban ecological model with reference to the models developed elsewhe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rban Structure Public SPACES Factor Analysis Family Status HOUSING pattern twin CITY
下载PDF
张家界乡村旅游地时空演化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1
7
作者 粟娟 王艳 +1 位作者 谢文海 赵纯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1-41,共11页
以张家界536个乡村旅游地为研究样本,借助核密度及热点分析等方法,系统探讨张家界乡村旅游地时空演化特征及成因。研究结果表明:张家界乡村旅游地近十年经历了“缓慢—快速—稳定”3个阶段,呈现“近景”、“嵌景”和“脱景”三种空间形... 以张家界536个乡村旅游地为研究样本,借助核密度及热点分析等方法,系统探讨张家界乡村旅游地时空演化特征及成因。研究结果表明:张家界乡村旅游地近十年经历了“缓慢—快速—稳定”3个阶段,呈现“近景”、“嵌景”和“脱景”三种空间形态;热点与高密度区时空格局呈现以“武陵源—天门山—大峡谷”为极点,沿东北方向周围地区发散的“一带多核”集聚区以及“瑞塔镇—罗塔坪—王家坪—零溪镇”乡镇为核心的环形多核心集中分布区;张家界乡村旅游地的空间演变由集聚到强烈集聚,并且与旅游资源、交通干道、政策制度要素密切相关;资源禀赋、人力资本、交通要素、客源市场、政策制度是张家界乡村旅游地时空演化的重要成因,其中优异的自然人文资源禀赋作用于乡村旅游地的创新与持续发展,一定存量和流量的乡村人力资本带来更强更持久动力,国道县道乡道的改善有效扩大了乡村旅游需求,提高了供给效率,客源市场是张家界乡村旅游地持续盈利的重要保障,助推其时空特征不断发生演变,旅游投资和乡村土地流转等政策制度不仅助推乡村旅游发挥长效作用,还推动了乡村振兴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地 时空演化 空间集聚 张家界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时空分布格局与旅游开发路径研究——基于陕西省渭南市的考察 被引量:1
8
作者 单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72-80,共9页
以渭南市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359项为研究对象,运用GIS最邻近指数法、核密度分析法,探究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县域空间分布特征、类型结构特征、时序空间分布格局、空间分布类型、空间聚集状况。研究表明:渭南市非... 以渭南市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359项为研究对象,运用GIS最邻近指数法、核密度分析法,探究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县域空间分布特征、类型结构特征、时序空间分布格局、空间分布类型、空间聚集状况。研究表明: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结构、时序空间分布存在显著差异。南部地区聚集程度较高,总体呈Z字形结构分布。结合空间分异特征和类型结构特征,设计市域、县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时空分布格局 旅游开发路径 渭南市
下载PDF
成渝双城经济圈旅游经济空间网络结构发展研究
9
作者 何晓兰 胡树林 闫英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76-88,共13页
以旅游经济联系模型为基础,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探讨在国家政策引导下,成渝双城经济圈旅游经济联系强度、区域旅游网络结构和空间格局。研究表明:从城市群发展来看,成渝双城经济圈呈现出整体联系松散、核心城市中心地位突出、各城市群... 以旅游经济联系模型为基础,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探讨在国家政策引导下,成渝双城经济圈旅游经济联系强度、区域旅游网络结构和空间格局。研究表明:从城市群发展来看,成渝双城经济圈呈现出整体联系松散、核心城市中心地位突出、各城市群发展不均衡的特征;成渝发展主轴已成为成渝双城经济圈旅游经济发展的脊梁;主轴两翼发展不均衡,北强南弱格局明显;成绵城市带发展迅猛;沿江城市带中,重庆主城区虹吸效应明显,其余城市旅游经济发展缓慢;南遂广城镇密集区的协同发展水平最高,川南次之,其余城市群协同发展水平有待提升;从个体节点来看,成渝双城经济圈三级梯队格局明显,核心城市为第一梯队,四川13市为二级梯队,其余重庆各区及达州为第三梯队;成渝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整体格局在三项政策的影响下平稳发展;双核城市享用了更多的政策红利,对周边城市辐射带动效果不一;仍需促进跨城市群的旅游经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渝双城经济圈 旅游经济联系 政策影响 社会网络分析
下载PDF
全域旅游背景下资源型城市的乡村旅游发展路径探索:以临汾市为例 被引量:3
10
作者 缑倩倩 郭晓玲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年第3期69-75,共7页
乡村旅游是推进资源型城市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本文以典型资源型城市临汾为例,阐释全域旅游背景下乡村旅游优化发展的产业、空间、管理和旅游4种转向,并对旅游业驱动乡村振兴的过程和实践模式进行分析,探讨资源型城... 乡村旅游是推进资源型城市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本文以典型资源型城市临汾为例,阐释全域旅游背景下乡村旅游优化发展的产业、空间、管理和旅游4种转向,并对旅游业驱动乡村振兴的过程和实践模式进行分析,探讨资源型城市乡村旅游的发展路径和机制。结果表明:(1)临汾市产业由第二产业向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转型,空间上农业用地适度向旅游建设用地转化,管理由传统粗放模式向现代企业制度发展,旅游由单一要素向多元要素转变;(2)临汾市探索出乡村旅游实践模式,即明确定位,重塑旅游形象,发挥龙头景区带动作用,探索发展工业旅游,重建乡村生态环境,协调推进城乡融合,实现乡村振兴;(3)乡村旅游从农业、农村和农民3个维度推动了乡村振兴的进程。资源型城市乡村发展亟需转型,资源型城市乡村应注重旅游形象的重塑,明确自身定位,开发新型特色旅游资源,构建本地完整旅游产业链条,以谋求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 乡村振兴 资源型城市 发展模式 推动机制
下载PDF
攀西地区文体旅康产业一体化融合发展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芸希 曾莉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18-24,共7页
文体旅康产业一体化发展模式是一种独特的发展模式,能够满足游客的多种旅游需求。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多学科交叉研究法等,对攀西地区文体旅康产业一体化发展进行研究,发现攀西地区具有开放包容的多元文化,得天独厚的自然... 文体旅康产业一体化发展模式是一种独特的发展模式,能够满足游客的多种旅游需求。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多学科交叉研究法等,对攀西地区文体旅康产业一体化发展进行研究,发现攀西地区具有开放包容的多元文化,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越的旅游资源和区域领先的医疗条件。同时也存在资源分散、缺乏系统梳理和深度开发,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配套不足,文体旅康产业整体消费不足,服务水平低、行业队伍力量薄弱等4个方面不足。提出加强顶层设计、合理规划布局;增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消费环境、提升消费质量,加强文体旅康服务、壮大行业队伍等对策,以期促进当地文体旅康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助力文体旅康产业新格局的形成,丰富旅游业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攀西地区 文体旅康 基础设施建设 消费环境 双城经济
下载PDF
区域旅游经济联系及新发展格局形成的路径研究——基于三大经济区的分析
12
作者 陆瑞玲 《中国商论》 2023年第17期68-71,共4页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审时度势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武汉城市圈、长三角城市群和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区域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决策,积极将区域旅游经济融入“双循环”,三大区域旅游经济发展不仅是区域城市群的重大规划,还是国家发...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审时度势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武汉城市圈、长三角城市群和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区域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决策,积极将区域旅游经济融入“双循环”,三大区域旅游经济发展不仅是区域城市群的重大规划,还是国家发展规划的重中之重。但近年来,三大区域间旅游经济的地区发展水平相差较大,区域总体经济实力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加速提高圈内整体经济发展进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非常重要。本文旨在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三大区域间的旅游经济联系强度和经济结构网络的变化情况,并通过AQP分析法分析其影响因素,进而得出区位交通、城市社会常住人口、第三产业占比和城市旅游A级景区是三大区域旅游经济空间结构特征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经济联系 新发展格局 三大经济区 城市旅游 AQP分析法
下载PDF
南京市内部旅游客流空间测度与模拟 被引量:31
13
作者 杨兴柱 顾朝林 +1 位作者 王群 卢松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802-809,共8页
将传统分析方法与空间数据分析方法相结合,建立空间数据模型,采用Surfer动态图,实态模拟南京旅游客流空间分布格局。研究发现:①南京市内部旅游流位序—规模分布非常典型。流量规模参数|q|大于1,但一直趋于减小,说明极化作用、不均衡发... 将传统分析方法与空间数据分析方法相结合,建立空间数据模型,采用Surfer动态图,实态模拟南京旅游客流空间分布格局。研究发现:①南京市内部旅游流位序—规模分布非常典型。流量规模参数|q|大于1,但一直趋于减小,说明极化作用、不均衡发展仍是旅游流空间格局演变中主要特征。②南京市旅游流呈现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1995~2005年间,全局Moran's I指数有一定的波动,1995年Moran's I最小,2001年后,全局Mo-ran's I快速扩大。城市内部旅游流空间关联程度逐渐增强,局域范围内具有强烈的空间自相关特征。Local Mo-ran's I显著性检验表明,南京旅游流在局域范围内具有强烈的空间自相关特征。"高高"象限由1995年4个增至2005年8个;"低高"象限由1995年2个增至2005年8个,而"高低"象限变化不明显。③通过R型和Q型因子分析,识别了4个重要的旅游集聚场和扩散场,但首级集聚场和扩散场强度非常大。首级核旅游吸引力具有较广的吸引范围,且吸引景区级别较高。其它3个核吸引范围呈现分片区特征。扩散场分布相对均衡且"大分散、小集聚"。④根据研究结果构建了南京城市内部旅游流空间变化模式。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南京市内部旅游流空间变化模式呈现出空间层次性、动态变化性特征。旅游流空间分布呈现从少数旅游节点向多数旅游节点转变,旅游节点体系逐渐发育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旅游客流 空间测度 空间模式 南京市
下载PDF
遗产类城市都市旅游开发模式研究——以西安市为例 被引量:10
14
作者 李创新 马耀峰 陈素景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18-824,共7页
都市旅游给遗产类城市的旅游开发带来难得的机遇,同时也使其面临严峻挑战.其中,文化遗产与都市旅游的摩擦与矛盾最为明显突出.基于文化遗产和都市旅游之间的关系模式探讨,笔者初步研究了都市旅游开发过程中出现的文化遗产与都市旅游之... 都市旅游给遗产类城市的旅游开发带来难得的机遇,同时也使其面临严峻挑战.其中,文化遗产与都市旅游的摩擦与矛盾最为明显突出.基于文化遗产和都市旅游之间的关系模式探讨,笔者初步研究了都市旅游开发过程中出现的文化遗产与都市旅游之间的关系模式演变,以及遗产类城市都市旅游开发的模式选择等问题,并试图构建一个遗产类城市都市旅游开发体系,以实现遗产类城市都市旅游的良性运作.作为实证研究,本文选取西安市为例,探讨了西安市都市旅游开发的空间发展模式选择和产品谱系设计等问题,旨在为遗产类城市的都市旅游开发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产类城市 文化遗产 都市旅游 开发模式
下载PDF
高速铁路对中国省会城市旅游经济联系的空间影响 被引量:51
15
作者 倪维秋 廖茂林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60-168,共9页
研究高速铁路影响下的中国省会城市旅游经济联系的格局、特征,对于当今在"一带一路"国家倡议背景下,客观解读高铁在省会城市间旅游一体化发展中表征的角色和政策含义,有助于国家、不同城市群、不同地区层面合理布局与重构优... 研究高速铁路影响下的中国省会城市旅游经济联系的格局、特征,对于当今在"一带一路"国家倡议背景下,客观解读高铁在省会城市间旅游一体化发展中表征的角色和政策含义,有助于国家、不同城市群、不同地区层面合理布局与重构优化高铁旅游资源要素、为高铁黄金时代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避免政府决策的盲目性,同时也为优化以高铁为核心的跨国旅游空间结构组织提供参考与借鉴。基于旅游经济联系强度模型,社会网络分析的网络密度、中心度、凝聚子群等探讨高速铁路影响下的中国省际城市旅游经济联系强度及其网络结构、特征、空间格局等,研究表明:(1)中国整体高铁旅游经济联系松散,尚未形成一种大规模或占有中国绝对影响地位的高铁旅游经济的集散场,总体呈现相对分散、孤立的空间格局,其中西部高铁旅游经济联系断裂显著,东、中部出现小范围区域或城市群尺度的"小集聚"现象,目前呈现中国东北、西部、东南与中南4个高铁旅游经济派系。(2)高铁旅游经济辐射区集中在京沪、京广、沪昆高铁线交叉的地域,高铁旅游经济集聚区分布在京沪、京广、杭福深高铁线交叉的"金三角",胡焕庸线以南对旅游经济要素掌控程度大于以北地域,东北与西部高铁旅游经济辐射流动相对滞缓,整体呈长三角、京津冀、海峡西岸、长江中游等东部向中部继而向东北、西北与西南延伸拓展的态势。(3)高旅游经济联系强度的城市对相对较少,包括北京—天津、上海—杭州、上海—南京等,其中北京、天津、上海、杭州、南京等东部省际城市旅游经济综合强度位于全国前列,中部与东北省际城市居中,西部省际城市较为落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旅游经济联系 社会网络分析 空间格局 中国省会城市
下载PDF
中国入境旅游流的收敛与空间溢出效应分析 被引量:23
16
作者 纪小美 陈金华 付业勤 《旅游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7-60,共14页
本文运用经济增长收敛理论与验证性空间数据分析探讨了2005年-2013年中国市域入境旅游流增长收敛、溢出效应的时空特点与影响因素。研究表明:①入境旅游流分布呈不同层级的"中心-外围"格局,港澳台客流东南向西北递减,外国客流由沿海... 本文运用经济增长收敛理论与验证性空间数据分析探讨了2005年-2013年中国市域入境旅游流增长收敛、溢出效应的时空特点与影响因素。研究表明:①入境旅游流分布呈不同层级的"中心-外围"格局,港澳台客流东南向西北递减,外国客流由沿海、沿边向中部不断填充;②旅游流增长空间自相关,高增长率地市集中于中西部,供需结构的优化推动中西部入境旅游的快速发展,缩小与东部的差距;③旅游流增长率满足绝对与条件收敛假设,中西部初始值低,后续增速较快,东部初始值高,后续增速放缓;④旅游资源、经济外向度、与京沪穗的距离这三大全域型影响因素的作用最显著;⑤空间外溢效应具有距离敏感性与市场差异性,对客流的促进作用大于资金流,对外国人客流的促进作用大于港澳台。本文提出加强与京沪穗及边境国家的合作、完善旅游空间网络体系、关注游客偏好动向,延长停留时间等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境旅游流 时空格局 收敛 空间溢出 市域
下载PDF
传统旅游城市发展问题与转型升级 被引量:8
17
作者 王旭科 宋健 冯书春 《旅游论坛》 CSSCI 2009年第5期648-652,共5页
传统旅游城市是中国旅游业的最早的屈起者和支柱城市。提出传统旅游城市的概念,分析其主要特征,指出其发展存在的问题,总结提出传统旅游城市转型升级模式,以期为传统旅游城市走出发展困境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 传统旅游城市 特征 发展问题 转型升级 模式
下载PDF
旅游开发与农村城市化的实现模式研究——以江西井冈山市为例 被引量:18
18
作者 黄郁成 金茨萍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76-79,共4页
中国具有典型的二元经济形态,乡村地区为自然经济,而城市的市场经济则比较明显。但随着乡村地区旅游开发的深入,乡村地区城市化的趋势十分明显,这种城市化不仅是乡村空间形态上的城市化,更包括经济形态的城市化。江西井冈山市作为中国... 中国具有典型的二元经济形态,乡村地区为自然经济,而城市的市场经济则比较明显。但随着乡村地区旅游开发的深入,乡村地区城市化的趋势十分明显,这种城市化不仅是乡村空间形态上的城市化,更包括经济形态的城市化。江西井冈山市作为中国著名的旅游目的地,经过10多年的商业性旅游开发,呈现出了3种不同类型的城市化模式,一是城市外延扩张模式,二是在乡村导入城市模式,三是乡村经济城市化模式。通过对这3种城市化模式的分析,归纳国内乡村地区旅游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及城市化的后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开发 农村城市化 实现模式 井冈山市 江西省
下载PDF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被引量:29
19
作者 赵伟 邹欣怡 蒲海霞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423-2433,共11页
以成渝双城经济圈为研究对象,基于土地利用数据及生态重要性评价,综合选取生态源地;利用GIS空间分析、最小累积阻力以及夜间灯光优化等方法,构建区域生态综合阻力面;再利用重力模型识别重要生态廊道及生态夹点,最终构建成渝双城经济圈... 以成渝双城经济圈为研究对象,基于土地利用数据及生态重要性评价,综合选取生态源地;利用GIS空间分析、最小累积阻力以及夜间灯光优化等方法,构建区域生态综合阻力面;再利用重力模型识别重要生态廊道及生态夹点,最终构建成渝双城经济圈生态安全空间格局.结果表明:成渝双城经济圈生态源地面积占比24.8%,呈半包围圈分布于研究区西南东三面;识别生态廊道193条,总长6441.81km,呈现东密西疏的状态,其中重要廊道占比46.56%,集中在研究区东北方位的达州及巫山巫溪等地;“点-线-面”生态网格构建成渝双城经济区“双核-两轴-半包围”结构的生态安全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生态安全格局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重力模型
下载PDF
城市旅游景观美学质量及其与景观格局的关系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被引量:3
20
作者 陈玲玲 刘佳雪 +1 位作者 曹杨 潘鸿雷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CSSCI 2016年第3期317-321,F0002,共6页
当前,城市旅游景观美学质量已经日益成为影响城市旅游竞争的一个重要因素。以江苏省南京市为例,同时采用美景度评估法对景观美景度进行评价,采用GIS、RS方法对景观空间格局进行分析,利用SPSS对美景度评价结果及其与格局指数的关系进行... 当前,城市旅游景观美学质量已经日益成为影响城市旅游竞争的一个重要因素。以江苏省南京市为例,同时采用美景度评估法对景观美景度进行评价,采用GIS、RS方法对景观空间格局进行分析,利用SPSS对美景度评价结果及其与格局指数的关系进行统计。结果表明:1评价者对开朗与闭合不同视域的景观,自然、人文与复合类不同类型的景观的审美无偏好;对闭合类景观、自然类景观审美趋于一致。2景观美景度与斑块数量、斑块密度之间呈负相关关系。3景观美景度与水域、草地所占景观面积之比为正相关关系,与交通所占景观面积之比为负相关关系。基于以上分析,建议对城市旅游景观规划应采取以下措施:适当降低斑块密度,增加水体、草地等自然类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旅游 景观美学 景观格局 南京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