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38篇文章
< 1 2 10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Cite Space分析建筑模式语言发展趋势
1
作者 何品蓉 焦健 《智能城市》 2024年第2期75-77,共3页
亚历山大模式语言实用性强且应用广泛,研究国内外发展趋势有助于探索国内建筑设计领域差异化发展,促进本土建筑更新。文章利用Cite Space对国外文献进行热点和趋势分析,发现其更注重城市广场、街道和社区的模式研究,具有向宏观尺度发展... 亚历山大模式语言实用性强且应用广泛,研究国内外发展趋势有助于探索国内建筑设计领域差异化发展,促进本土建筑更新。文章利用Cite Space对国外文献进行热点和趋势分析,发现其更注重城市广场、街道和社区的模式研究,具有向宏观尺度发展的趋势;将国内研究脉络划分为初步探索、急速提升和蓬勃发展3个阶段;梳理传统村落、公共空间和图式语言热点领域的研究进展;对比国内外热点和趋势差异,对国内理论应用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式语言 建筑设计 传统民居 公共空间 图式语言
下载PDF
Pattern Change of Urban Green Space in Beijing from 2000 to 2010 被引量:1
2
作者 ZHANG Biao LI Qingxu +1 位作者 XIE Gaodi SHI Yunting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17年第4期67-73,80,共8页
With the rapid urbanization in Beijing, the vegetated surfaces have been increasingly replaced by impervious built surfaces. A clear recognition on the changes in green spaces pattern is vital for urban administrators... With the rapid urbanization in Beijing, the vegetated surfaces have been increasingly replaced by impervious built surfaces. A clear recognition on the changes in green spaces pattern is vital for urban administrators and planners to optimize the urban development areas and define the ecological protection red lines. Based on the SPOT images and field investigation data of urban green spaces within the sixth ring road of Beijing in 2000, 2005 and 2010, the study investigated the dynamic changes of urban green spaces in this area, by means of GIS techniques and landscape ecology method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green spaces in Beijing have decreased by 207 km2 from 2000 to 2010 at the expense of agricultural lands and waters. Although there has been some increases in urban forests and grasslands, it cannot compensate the rapid decrease of urban green spaces. The land cover types conversion occurred mainly in the areas between the fifth and sixth ring roads while the zones encircled by the fourth ring road had a little change. In addition, landscape metrics such as number of patches(NP) and shape index(SHAPE) increased, but the mean nearest-neighbor distance(MNN), aggregation index(AI) and patch cohesion index(COHESION) decreased during the period of 2000-2010. Also green landscapes became considerably isolated and fragmented. The study disclosed the obvious changes of green space size, composition and layout in urban districts of Beijing City from 2000 to 2010, and highlighted that construction of urban green space should consider not only the geometric or aesthetic effect, but also the increase of vertical green volume and optimization of spatial layout to fully develop the ecological service functions of green spa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rban green space Landscape pattern metrics Land cover BEIJING
下载PDF
Space-time Dynamics of Dendroctonus valens Population in China and Spatial Sampling Technique based on Its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3
作者 Pan Jie Wang Tao +2 位作者 Zong Shixiang Wen Junbao Luo Youqing 《Plant Diseases and Pests》 CAS 2015年第3期20-24,38,共6页
Red turpentine beetle (RTB), Dendroctongs valens LeConte, is a destructive forest invasive species in China, it mainly attacks Pings tabuliformis and P. bungeana. So far it has spread rapidly to the provinces of Sha... Red turpentine beetle (RTB), Dendroctongs valens LeConte, is a destructive forest invasive species in China, it mainly attacks Pings tabuliformis and P. bungeana. So far it has spread rapidly to the provinces of Shanxi, Hebei, Henan, Shanxi and Beijing since its first outbreak in Shanxi Province in 1998, and has caused extensive tree mortality. Space-time dynamics of D. valens population and spatial sampling technique based on its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were ana- lyzed using geostatistical methods in the pure P. tabuliforis forests and mixedwood stands which were at different damage levels. According to the spatial distribu- tion of D. valeas population, the specific spatial sampling technique was also studied, and then was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sampling technique. The spatial sam- piing technique combined with sampling theory and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D. valens population, which not only could calcnlate the error of the sampling, but also could discuss the optimal sampling number and the optimum size of plot according to different damage levels and different stand types. This helps to explain population expansion and colonization mechanism of D. valens, and to provide a good reference for adopting snitable control measu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ndroctonus valens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GEOSTATISTICS space-time dynamics Spatial sampling
下载PDF
Beam Pattern Scanning (BPS) versus Space-Time Block Coding (STBC) and Space-Time Trellis Coding (STTC)
4
作者 Peh Keong TEH Seyed ZEKAVA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s, Network and System Sciences》 2009年第6期469-479,共11页
In this paper, Beam Pattern Scanning (BPS), a transmit diversity technique, is compared with two well known transmit diversity techniques, space-time block coding (STBC) and space-time trellis coding (STTC). In BPS (a... In this paper, Beam Pattern Scanning (BPS), a transmit diversity technique, is compared with two well known transmit diversity techniques, space-time block coding (STBC) and space-time trellis coding (STTC). In BPS (also called beam pattern oscillation), controlled time varying weight vectors are applied to the antenna array elements mounted at the base station (BS). This creates a small movement in the antenna array pattern directed toward the desired user. In rich scattering environments, this small beam pattern movement creates an artificial fast fading channel. The receiver is designed to exploit time diversity benefits of the fast fading channel. Via the application of simple combining techniques, BPS improves the probability-of-error performance and network capacity with minimal cost and complexity. In this work, to highlight the potential of the BPS, we compare BPS and Space-Time Coding (i.e., STBC and STTC) schemes. The comparisons are in terms of their complexity, system physical dimension, network capacity, probability-of-error performance, and spectrum efficiency. It is shown that BPS leads to higher network capacity and performance with a smaller antenna dimension and complexity with minimal loss in spectrum efficiency. This identifies BPS as a promising scheme for futur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with smart antenn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tenna Array Beam pattern SWEEPING Transmit Diversity space-TIME Block CODES and space-TIME TRELLIS Coding
下载PDF
图式语言视角下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特征解构与景观修复研究——以坪坦村为例
5
作者 窦银娣 李萍萍 李伯华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82-394,共13页
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乡村振兴、城乡一体化背景下,解构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特征、修复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景观对传统村落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采用了文本分析法、参与式观察法等,结合了图... 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乡村振兴、城乡一体化背景下,解构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特征、修复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景观对传统村落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采用了文本分析法、参与式观察法等,结合了图式语言理论,以坪坦村为例构建传统村落公共空间图式语言体系,对公共空间特征进行解构,提出景观修复策略.研究表明:1)以图式语言理论为基础,构建坪坦村公共空间图式语言体系.通过解构分析坪坦村公共空间构成要素得出了75种图式语汇,解构公共空间秩序法则得出了相邻、相交等词法与秩序性、时间性和本土性等句法,解构公共空间生长环境得出了自然、社会和文化语境.2)坪坦村公共空间表现出特征极为突出的侗族特色:公共空间布局中自然环境与传统建筑情景交融;生产、生活与精神公共空间场所互动共生;公共空间节点多维嵌套,层次丰富.3)图式语言视角下的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景观修复路径:按“字—词—词组”层层递进织补空间元素;按“时间—空间—情感”循序渐进构建空间秩序;按“完善—修缮—重构”滚动式表达空间意境.研究通过对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图式解析和特征解构,为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景观修复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图式语言 公共空间 景观修复 坪坦村
下载PDF
运动公平视角下寒地城市绿地格局特征及优化研究--以哈尔滨为例
6
作者 侯韫婧 陈溪雨 +1 位作者 赵艺 许大为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7-63,共7页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慢性疾病频发,绿地作为公众运动健身重要场所在提高公共健康水平方面发挥着重要意义。寒地冬季漫长,严寒气候极大程度限制了居民的户外运动,特别是工业属性较强的老城区,绿地格局先天劣势,加剧了运动不公平现象。基于...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慢性疾病频发,绿地作为公众运动健身重要场所在提高公共健康水平方面发挥着重要意义。寒地冬季漫长,严寒气候极大程度限制了居民的户外运动,特别是工业属性较强的老城区,绿地格局先天劣势,加剧了运动不公平现象。基于运动公平视角,构建寒地城市绿地格局供需指标体系,评估绿地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并利用基尼系数与人均绿地面积区位熵探寻季节分异下的绿地格局公平性。结果表明:(1)寒地城市绿地运动供需空间严重失衡,绿地格局耦合协调度较差,运动公平性差距悬殊,总体呈现西北好,东南差的分异特征;(2)西北部为原发展核心,绿地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备;随着城市扩张,东南部成为新发展核心,但依旧以工业为导向,绿地建设不足,导致绿地分布极端,空间分异明显;(3)季节分异对运动公平产生不同结果,严寒气候增加了绿地可达的阻力,不平等性随着气温的下降而增加;由于缺少公共绿地,东南部在冬季面临更加严重的不公平现象。基于对关键指标的优化测算,优化更新寒地城市绿地格局,为落地环境干预健康的“健康中国”国家战略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绿地格局 运动公平 寒地城市 季节分异
下载PDF
城市地区场次降雨时空展布方法研究
7
作者 刘业森 刘媛媛 +1 位作者 刘舒 杜庆顺 《中国防汛抗旱》 2024年第6期18-25,共8页
受气候变化和城市规模不断扩张等因素影响,城市地区降雨过程的时空动态性愈发明显,通常采用的点、面雨量等表达方式难以体现这种时空动态性。随着降雨观测技术的进步,大多城市积累了长序列降雨观测数据,其中蕴含了丰富的降雨时空过程信... 受气候变化和城市规模不断扩张等因素影响,城市地区降雨过程的时空动态性愈发明显,通常采用的点、面雨量等表达方式难以体现这种时空动态性。随着降雨观测技术的进步,大多城市积累了长序列降雨观测数据,其中蕴含了丰富的降雨时空过程信息,为预报降雨或设计降雨的时空展布提供了可能。设计了一套降雨时空展布方法,包括数据收集、标准化处理、降雨场次划分、时空模式提取、标准网格插值、时空展布等环节,并提出每个环节的处理步骤和关键问题。以北京市为例,对该技术方法进行了验证,选择了12 h、24 h、72 h 3个历时的场次降雨,提取的时空模式和展布结果表达出了场次降雨的时空动态性,并与历史的降雨过程表现出很好的匹配性。表明该方法可用于城市地区降雨典型模式提取,以及降雨过程的时空展布。该方法利用历史降雨数据提取降雨展布模板,输入场次降雨(或预报降雨)的总雨量,得到该场次降雨的时空分布过程,展布结果可为洪水预报提供更为准确的降雨输入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过程 场次划分 时空模式 机器学习 时空展布 城市洪涝 北京市
下载PDF
建筑表皮的美学特征对面料创新设计的启示与实践
8
作者 刘达 马超 《毛纺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5-132,共8页
为了探讨面料创新设计的多元化,分析了建筑表皮的风格、肌理透叠美学以及参数化几何图案设计对面料创新的启示。首先介绍了建筑表皮设计在面料创新中的关键作用,强调了建筑表皮设计与时尚前沿的密切联系,以及其对不同生活方式群体的需... 为了探讨面料创新设计的多元化,分析了建筑表皮的风格、肌理透叠美学以及参数化几何图案设计对面料创新的启示。首先介绍了建筑表皮设计在面料创新中的关键作用,强调了建筑表皮设计与时尚前沿的密切联系,以及其对不同生活方式群体的需求满足;然后,详细探讨了建筑表皮肌理透叠美学的意境美和微空间美,以及其在面料结构创新中的应用。通过分析建筑表皮肌理的“透”和“叠”,阐述了其在面料设计中的独特价值,以及透叠设计带来的意境感和微空间效果;最后讨论了建筑表皮参数化几何图案设计对面料创新的启示。通过介绍参数化设计的原理和实践案例,阐明了参数化几何图案设计对面料创新的重要意义,以及其为面料设计带来的新可能性和视野;主张在面料创新设计中充分借鉴建筑表皮设计的思维和技术,促进面料设计发展更加多元化、艺术化和科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表皮 面料创新设计 参数化设计 微空间 几何图案
下载PDF
韭菜迟眼蕈蚊在北柴胡种植地空间格局的初步研究
9
作者 强磊 张羽翅 王文光 《陕西农业科学》 2024年第2期102-106,共5页
为研究韭菜迟眼蕈蚊在北柴胡种植地中的空间格局,2022年5~6月对韭菜迟眼蕈蚊成、幼虫在略阳北柴胡种植地中的空间分布情况进行调查,采用频次比较法对调查结果进行多种分布型的拟合计算。结果表明在北柴胡种植地中,韭菜迟眼蕈蚊幼、成虫... 为研究韭菜迟眼蕈蚊在北柴胡种植地中的空间格局,2022年5~6月对韭菜迟眼蕈蚊成、幼虫在略阳北柴胡种植地中的空间分布情况进行调查,采用频次比较法对调查结果进行多种分布型的拟合计算。结果表明在北柴胡种植地中,韭菜迟眼蕈蚊幼、成虫的空间格局均为聚集型分布,符合负二项分布。韭菜迟眼蕈蚊成虫在北柴胡种植地中主要集中在植株顶部上方飞行,植株顶部上方0至30.00 cm高度内的成虫占比达到71.51%,其中在植株顶部上方约15.00 cm处飞行的成虫最多,粘虫板粘附成虫数量达到10.6头/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韭菜迟眼蕈蚊 北柴胡 空间格局
下载PDF
江、河、海交融影响下的扬州古城格局演进研究
10
作者 宋桂杰 程青菡 +1 位作者 叶舒 成佳贤 《新建筑》 2024年第2期129-133,共5页
扬州位于运河和长江交汇处,长江岸线、运河水系的变迁及海上贸易的影响,对扬州古城格局演进产生了重大作用。运河水系和长江岸线的变迁,推动扬州古城从闾里制度格局下的“单城”,发展为坊市制度及其后的“多城”。随着古代扬州的水环境... 扬州位于运河和长江交汇处,长江岸线、运河水系的变迁及海上贸易的影响,对扬州古城格局演进产生了重大作用。运河水系和长江岸线的变迁,推动扬州古城从闾里制度格局下的“单城”,发展为坊市制度及其后的“多城”。随着古代扬州的水环境变迁及工商业贸易的繁荣,扬州古城形态历经从秦至隋时期的“口”字形、唐至元时期的“吕”字形至明清时期的“明”字形的格局变化,以及自唐元时期的“南北纵向”至明清时期的“东西横向”生长方向变化;城市功能也从封闭型防御功能为主逐步演进为开放型商贸功能为主,并呈现“江、河、海共生型”扬州古城空间格局演进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丝绸之路 空间格局 空间变迁 扬州古城
下载PDF
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视域下推进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空间逻辑
11
作者 马雪松 柏然 《云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8-75,共8页
城市群是推动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和促进发展要素合理流动的空间载体,在支撑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提升国际竞争力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蕴含引导要素优化配置的目标指向、提升空间结构韧性的实质内容、加快构建新发展... 城市群是推动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和促进发展要素合理流动的空间载体,在支撑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提升国际竞争力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蕴含引导要素优化配置的目标指向、提升空间结构韧性的实质内容、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时代背景,为考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空间逻辑提供有益视角。从宏观顶层设计、中观权力运作、微观主体行动来看,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中的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涉及空间规划与发展规划协同引领、空间尺度与权力结构的动态适配、核心城市与重要主体的辐射带动。根据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的价值导向与功能预期,新时期健全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机制应规范完善空间规划程序、优化升级空间治理体系、渐进实现空间正义,逐步形成优势互补、均衡发展的城市群布局与国土空间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 一体化发展 空间规划 主体功能区
下载PDF
山地城市国土空间碳排放格局与绿色指标体系构建研究——以重庆市为例
12
作者 刘亚丽 曹春霞 +1 位作者 张臻 况易 《城乡规划》 2024年第3期43-52,共10页
文章基于典型的山地城市国土空间与碳源、碳汇的对应关系,分析碳排碳汇时空变化格局与演变规律,厘清主要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建立山地城市国土空间规划绿色指标体系与碳中和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过“重点领域指标梳理—综合指标库建立—... 文章基于典型的山地城市国土空间与碳源、碳汇的对应关系,分析碳排碳汇时空变化格局与演变规律,厘清主要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建立山地城市国土空间规划绿色指标体系与碳中和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过“重点领域指标梳理—综合指标库建立—关键指标遴选—绿色指标体系构建”的方法,基于固碳增汇、降碳减排两大方向,融合空间指导性、低碳指向性、数据可量化性、典型代表性四大特性,聚焦空间绩效提升、产业创新发展、能源优化利用、生态环境管控四大领域,锚固生态、环境、开发、保护、创新、绿色、低碳、循环、交通、市政十个维度,构建山地城市国土空间规划绿色指标体系,旨在将碳中和目标要求准确、完整、全面地落实到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与实施管理中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城市 国土空间 碳排放格局 碳中和 绿色指标体系
下载PDF
城市街区单元绿地空间格局与植物群落碳汇效益优化研究
13
作者 王晶懋 王一凡 +2 位作者 张涛 范李一璇 孙婷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7-45,共9页
【目的】目前城市绿地已经进入存量发展阶段,如何在城市有限绿地空间条件下实现“碳中和”目标,合理布局低碳绿地空间格局,科学配置植物群落以增加生物多样性,成为目前城市绿地碳汇效益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方法】以西安市碑林区和沣西... 【目的】目前城市绿地已经进入存量发展阶段,如何在城市有限绿地空间条件下实现“碳中和”目标,合理布局低碳绿地空间格局,科学配置植物群落以增加生物多样性,成为目前城市绿地碳汇效益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方法】以西安市碑林区和沣西新城的城市绿地空间格局为研究对象,对研究区域内街区单元的绿地空间格局进行分析并分类,探索街区单元绿地空间格局与碳汇量化关系,并从平面布局和垂直结构两方面提出城市街区单元绿地碳汇效益的优化方法,并选取碳储量最低的单核心辐射型街区单元的3个绿地样方进行碳汇效益优化设计。【结果】总结出4种西安市典型城市街区单元绿地空间格局模式,明晰了碳储量分布特征以及绿地空间格局对碳储量的影响机制,提出了城市街区单元绿地空间格局碳汇效益优化方法,发现碳储量与斑块类型面积(CA)、景观形状指数(LSI)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聚集度(AI)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各类绿地空间格局碳储量大小为多核心辐射型>散点分布型或廊道穿越型>单核心辐射型,建议在单核心辐射型街区单元优化中增加植物群落层次结构,并增加高固碳植物种类及数量,提升样方内年固碳量。【结论】从中观尺度讨论街区单元绿地空间格局与植物群落碳汇效益之间的关系,使城市中小尺度绿地发挥应有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探索街区单元绿地空间格局的构成要素与设计方法,为低碳绿地设计提供参考,提升城市街区单元内社区生活圈的人居环境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街区单元 绿地空间格局 景观格局指数 碳储量 碳汇效益 植物群落设计 陕西西安
下载PDF
传统轴线与院落式布局在现代建筑空间的运用研究——以南岭干部学院规划与建筑设计为例
14
作者 谌珂 蒋杰 《建筑与文化》 2024年第6期46-48,共3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兴办党校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一条成功经验。党校作为具有自身特点的院校,其校园对景观与生态化要求较高。文章通过对传统建筑的轴线控制属性与院落布局形态多样性研究,结合广东南岭干部学院的规划与建筑设计实...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兴办党校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一条成功经验。党校作为具有自身特点的院校,其校园对景观与生态化要求较高。文章通过对传统建筑的轴线控制属性与院落布局形态多样性研究,结合广东南岭干部学院的规划与建筑设计实例,对传统轴线与院落式布局在现代建筑空间组织中的运用进行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线 院落空间 空间组织 布局形态
下载PDF
行为模式引导下的青少年宫建筑公共空间设计策略研究
15
作者 寿劲秋 唐丽娜 林师弘 《建筑与文化》 2024年第4期23-26,共4页
在综合素质教育的理念背景下,青少年宫逐渐成为青少年校外教育的重要场所。而长期以来青少年宫建筑倾向于关注功能内容的选择配置,公共空间作为建筑中重要的互动交往场所与空间活力纽带的功能内涵往往被忽视,缺乏以青少年的行为视角去... 在综合素质教育的理念背景下,青少年宫逐渐成为青少年校外教育的重要场所。而长期以来青少年宫建筑倾向于关注功能内容的选择配置,公共空间作为建筑中重要的互动交往场所与空间活力纽带的功能内涵往往被忽视,缺乏以青少年的行为视角去理解公共空间的价值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宫建筑作为青少年专属场所的职能发挥。文章以青少年的行为模式为研究切入点,力求探寻适宜青少年行为模式的青少年宫建筑公共空间的设计原则与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宫 公共空间 行为模式 设计策略
下载PDF
基于GIS的青岛市绿地景观生态格局与网络构建
16
作者 鲁敏 孙速速 +3 位作者 张晴晴 张俊峰 郭晓伟 高鑫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3-112,共10页
定量化研究绿地景观生态格局和网络构建能够为城市绿地系统和国土空间的科学规划提供理论依据与方法支撑。研究基于无线电高空测候(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运用总体景观生态格局分析和梯度分析方法,选取12个景观指数,对沿海城市—... 定量化研究绿地景观生态格局和网络构建能够为城市绿地系统和国土空间的科学规划提供理论依据与方法支撑。研究基于无线电高空测候(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运用总体景观生态格局分析和梯度分析方法,选取12个景观指数,对沿海城市——青岛市的绿地景观生态格局从斑块类型水平和景观水平两方面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斑块类型水平上,区域绿地以大型斑块为主且占优势地位,防护绿地以大中型斑块为主,二者虽空间分布不均匀,但生态效益较好;附属绿地以中小型斑块为主,缺乏大面积绿地建设,景观破碎度高但符合公众游憩需求;公园绿地以小型斑块为主且数量较少,在城区集中分布。景观水平上,城市绿地景观类型较齐全,但整体破碎度高,中部地区景观破碎度高,南部与中北部地区绿地类型多样,景观破碎度高且景观形状较复杂。在此基础上,进而分析了青岛城市绿地景观生态格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轴、三核、廊汇成网、节点密布”的城市绿地生态网络优化与构建方案,以提高各类城市绿地连接度水平,发挥绿地生态系统的整体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GIS) 城市绿地 景观生态格局 梯度分析 生态网络构建
下载PDF
场所精神理论下传统街区文化空间呈现与感知
17
作者 赵寰熹 《北京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7-109,共13页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传统街区面临着文化空间的传承问题。地方文脉的传承,与地区空间格局的演变、空间特性的延续、人们对区域氛围的感知变化等问题密切相关。选择场所精神理论作为切入点,以北京天桥地区为例,使用质性研究中扎根理论三...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传统街区面临着文化空间的传承问题。地方文脉的传承,与地区空间格局的演变、空间特性的延续、人们对区域氛围的感知变化等问题密切相关。选择场所精神理论作为切入点,以北京天桥地区为例,使用质性研究中扎根理论三级编码和地理空间展示与分析方法,从空间格局演变、场所精神分析、文化空间的呈现与场所精神的传承三个方面,对城市传统街区文化空间呈现与感知问题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人们对天桥地区的整体认知体现在“古今具有高知名度的艺术表演区域”这一内涵上。人们通过观看展览演出等活动,体验区域的整体空间氛围,进而感受地方文化。这样的游览模式,适合此类新旧文化空间同时呈现的传统街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所精神理论 文化空间 传统街区 空间格局 北京天桥地区
下载PDF
我国玉米生产与消费时空格局演变及匹配性分析
18
作者 曹炎 杨艳涛 王国刚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0,共10页
玉米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对我国粮食安全影响深远。依据重心模型,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测算了1999—2022年我国玉米生产重心与消费重心的移动方向、距离、速度等变化特征,利用耦合模型分析玉米生产与... 玉米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对我国粮食安全影响深远。依据重心模型,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测算了1999—2022年我国玉米生产重心与消费重心的移动方向、距离、速度等变化特征,利用耦合模型分析玉米生产与消费的空间匹配性,并结合自然、经济、政治等因素,研究其变动原因。结果表明,1999—2022年我国玉米生产重心整体呈现从西南-东北移动的特点,共移动了148.55 km,平均移动速度为6.46 km·a^(-1);玉米消费重心总体呈现从西南-东北-东南-西南-东北环形变动的特点,阶段性特征明显;生产与消费重心的耦合距离呈先升高后降低的总体特点,但增幅远大于降幅。耦合距离由471.02 km(1999年)变为513.02 km(2022年),其中2013年二者的重心耦合距离达最大值,为557.91 km。2020年以来,玉米生产与消费的耦合距离又出现增加趋势,空间匹配性再度下降,为新时代粮食安全带来了挑战。因此,提出优化玉米区域利益协调机制、构建多主体利益联结机制和支持政策体系、优化玉米区域生产与消费空间格局、实施区域差异性的粮食政策等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生产时空格局 消费时空格局 匹配性分析
下载PDF
福建省沿海港口货运职能识别及结构演变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齐永杰 叶士琳 +1 位作者 王佳韡 吴祖安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1-139,共9页
精准识别港口货运职能及其演变规律,是推动港口群协同发展的重要环节。采用货种区位商、货物离散指数、港口分工系数等方法,定量分析福建省沿海港口群货物吞吐量增长态势、货运职能及结构演变趋势。结果表明:2000—2020年,福建省沿海港... 精准识别港口货运职能及其演变规律,是推动港口群协同发展的重要环节。采用货种区位商、货物离散指数、港口分工系数等方法,定量分析福建省沿海港口群货物吞吐量增长态势、货运职能及结构演变趋势。结果表明:2000—2020年,福建省沿海港口群货物吞吐量整体呈增长趋势,但年增长速度趋于放缓;沿海港口群的主要职能以煤炭、钢铁、粮食等传统货物运输为主,其中福州港主要职能最多,具有一定的综合功能;沿海港口群的港口分工系数明显下降,各港间货种结构差异缩小,货运职能特征由单一向多样化转变。今后应优化福建省沿海港口群空间布局,明确港口功能定位,促进沿海港口协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港口职能 职能结构 时空格局 港口转型 货物运输 福建省
下载PDF
广东省东莞市国土空间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分析
20
作者 刘永林 高益忠 +1 位作者 陈明辉 邱玲 《自然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6-134,共9页
构建国土空间生态安全格局可以约束和引导城市空间发展,实现城市发展与区域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本研究通过遥感生态指数、最小累计阻力模型等方法,识别广东省东莞市生态安全格局的生态源地、生态廊道、生态夹点及生态障碍点等要素,提... 构建国土空间生态安全格局可以约束和引导城市空间发展,实现城市发展与区域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本研究通过遥感生态指数、最小累计阻力模型等方法,识别广东省东莞市生态安全格局的生态源地、生态廊道、生态夹点及生态障碍点等要素,提出相关优化建议。结果表明:①全市生态基底好,生态空间连片,生态廊道分布均匀且能够有效串联生态源地;②滨水空间保护提升和道路绿化建设为生态要素流动提供有效路径;③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对生态网络影响最强烈,其次是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④应将生态源地、12 m宽生态廊道和生态夹点划为生态保护重点区,将200 m宽生态廊道和生态障碍点划为生态修复重点区。本研究可为东莞市构建国土空间生态安全格局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源地 生态廊道 生态安全格局 国土空间规划 东莞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