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肽pd20与肿瘤坏死因子α融合蛋白的纯化及生物学活性鉴定
1
作者 呼圣娟 姜荣兴 +2 位作者 师红利 沈皓 谢华红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358-1361,1365,共5页
背景多肽pd20是具有胃癌肝转移导向性的新多肽分子,为研究其是否具有携带抗癌药物或抑癌基因靶向性治疗胃癌肝转移的作用,本研究将其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进行基因融合,构建原核表达载体,对重组融合蛋白进行诱导表达。目的将pd20-T... 背景多肽pd20是具有胃癌肝转移导向性的新多肽分子,为研究其是否具有携带抗癌药物或抑癌基因靶向性治疗胃癌肝转移的作用,本研究将其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进行基因融合,构建原核表达载体,对重组融合蛋白进行诱导表达。目的将pd20-TNF-α融合蛋白进行蛋白纯化,并对纯化后蛋白进行鉴定和生物学活性检测。方法用Ni-NTA柱法纯化pd20-TNF-α融合蛋白并进行Western blotting检测;采用L929细胞毒法进行pd20-TNF-α融合蛋白的生物学活性检测;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浓度融合蛋白作用于胃癌肝高转移潜能细胞XGC9811-L的早期凋亡率,此实验分为5组:pd20-TNF-α100.00、25.00、6.25 U/ml分别为A、B、C组,不加融合蛋白的为D组,流式细胞凋亡的KB组为E组;细胞侵袭实验观察融合蛋白对胃癌肝高转移潜能细胞XGC9811-L转移能力的影响,此实验分为4组:pd20-TNF-α组、TNF-α组、XGC9811-L组和对照肽组。结果通过Ni-NTA柱纯化,在咪唑浓度为200 mmol/L时获得纯化的目标pd20-TNF-α融合蛋白,蛋白纯度可达92%;纯化后的蛋白具有与抗TNF-α单抗结合的能力。L929细胞毒法显示:pd20-TNF-α融合蛋白对L929细胞有明显的杀伤力,杀伤活性可达7.6×106U/ml。凋亡实验显示:A^E 5组细胞早期凋亡率间有差异〔(9.04±0.08)%、(6.96±1.21)%、(5.99±0.02)%、(0.73±0.02)%、(0.01±0.00)%;F=2.57,P<0.05〕。细胞侵袭实验显示:pd20-TNF-α组、TNF-α组、XGC9811-L组、对照肽组单位时间内的穿膜细胞数有差异〔(26.5±5.9)、(36.0±3.2)、(63.5±5.0)、(64.0±6.8)个;F=49.87,P<0.01〕。结论本研究成功纯化了pd20-TNF-α融合蛋白,并证实该蛋白有明显的生物学活性,具有促进胃癌细胞早期凋亡和抑制胃癌细胞侵袭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合蛋白质类 pd20 肿瘤坏死因子Α 纯化 生物学活性
下载PDF
多肽pd20分子胃癌肝转移导向性的体内特异性鉴定
2
作者 师红利 王海 +2 位作者 姜荣兴 沈皓 呼圣娟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3年第10期1076-1078,1113,1193,共5页
目的鉴定胃癌肝高转移潜能细胞特异性结合肽pd20胃癌肝转移的导向性。方法构建胃癌肝转移的模型,通过归巢实验鉴定pd20噬菌体在胃癌肝转移裸鼠体内不同部位的归巢情况。竞争抑制实验来检测多肽pd20是否能抑制pd20噬菌体的归巢作用。免... 目的鉴定胃癌肝高转移潜能细胞特异性结合肽pd20胃癌肝转移的导向性。方法构建胃癌肝转移的模型,通过归巢实验鉴定pd20噬菌体在胃癌肝转移裸鼠体内不同部位的归巢情况。竞争抑制实验来检测多肽pd20是否能抑制pd20噬菌体的归巢作用。免疫荧光实验检测多肽pd20在胃癌肝转移裸鼠体内的荧光分布情况。结果归巢实验显示:pd20噬菌体在胃癌和胃癌肝转移组织中回收滴度明显高于心、脾、肾等正常组织和对照噬菌体M13(P<0.05),而对照噬菌体M13在各组织中回收滴度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竞争抑制试验表明:随着多肽pd20的浓度增加,对pd20噬菌体归巢至胃癌肝转移组织的抑制作用越强(P<0.05)。免疫荧光实验结果显示:将多肽pd20携带绿色荧光,注入胃癌肝转移裸鼠体内,发现绿色荧光主要分布于胃癌和胃癌肝转移组织,而其他正常组织中荧光分布很少,或几乎没有荧光分布。结论裸鼠体内实验证实多肽pd20可能具有胃癌肝转移的导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20分子 胃癌 肝脏 导向性 鉴定
下载PDF
(RE)3Pd20Si6的低温磁性
3
作者 郑月秋 《稀有金属快报》 CSCD 1998年第7期9-10,共2页
关键词 磁性材料 (RE)3pd20Si6 低温磁性
下载PDF
PD_(20)FEV_1在气道高反应性中的应用 被引量:4
4
作者 方年新 陈正贤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06-608,共3页
目的:探讨PD20FEV1对支气管哮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01例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患者随访两年,以PD20FEV1进行诊断分析。结果:哮喘组PD20FEV1为1.61±1.97,非哮喘组为4.20±2.42(P<0.05);Logistic回归分析PD20FEV1是支气管哮喘... 目的:探讨PD20FEV1对支气管哮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01例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患者随访两年,以PD20FEV1进行诊断分析。结果:哮喘组PD20FEV1为1.61±1.97,非哮喘组为4.20±2.42(P<0.05);Logistic回归分析PD20FEV1是支气管哮喘诊断中唯一的预测变量;ROC曲线下面积为82.5%,PD20FEV1最佳截点为1.41,敏感度为67.9%,特异度为85.4%。结论: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联合PD20FEV1可提高支气管哮喘诊断的特异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哮喘 pd20FEV1 气道高反应性 支气管激发试验
下载PDF
耳穴压贴治疗哮喘慢性持续期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2
5
作者 罗胜 李俊雄 凌孟晖 《中医临床研究》 2013年第7期43-45,共3页
目的:探讨耳穴压贴治疗哮喘慢性持续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将84例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简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根据哮喘病情控制分级制定治疗方案,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同时加用耳穴压贴,取肺、平喘、气管、神门... 目的:探讨耳穴压贴治疗哮喘慢性持续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将84例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简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根据哮喘病情控制分级制定治疗方案,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同时加用耳穴压贴,取肺、平喘、气管、神门、肾上腺、喘点、脾、肾、三焦等穴位;对照组采用相同胶布贴敷做空白对照,观察两组哮喘控制测试(ACT)、检测肺功能(FEV1%)、组胺支气管激发试验(PD20-FEV1),及肝肾功能、心电图等安全指标。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及对照组在ACT评分、FEV1%、及PD20-FEV1均有改善,其中ACT评分及PD20-FEV1,治疗组(22.26±3.08;1.21±0.70)与对照组(20.46±4.39;0.83±0.72)在治疗后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EV1%经治疗后两组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治疗组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耳穴压贴治疗哮喘慢性持续期有很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穴压贴 支气管哮喘 慢性持续期 pd20-FEV1 哮喘控制测试
下载PDF
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患者变应原皮试的临床探讨
6
作者 覃松梅 刘航 +2 位作者 秦志强 谢宇萍 陆爱玲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14年第2期161-164,共4页
目的了解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患者对14种吸入变应原(过敏原)过敏的分布状况和相关性。方法选取366例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患者进行变应原皮试。结果 366例患者中297例对14种变应原试验阳性,总阳性率为81.1%;过敏原以屋尘、粉尘螨、多价昆... 目的了解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患者对14种吸入变应原(过敏原)过敏的分布状况和相关性。方法选取366例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患者进行变应原皮试。结果 366例患者中297例对14种变应原试验阳性,总阳性率为81.1%;过敏原以屋尘、粉尘螨、多价昆虫、春季花粉Ⅰ等为主;其中对6种及6种以上变应原过敏的患者占35.7%。皮试阳性组患者与皮试阴性组患者吸入使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下降20%的乙酰甲胆碱累积剂量(PD20FEV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患者最常见的过敏原为屋尘、粉尘螨、多价昆虫、春季花粉Ⅰ等;PD20FEV1与变应原皮试检出阳性率可能存在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激发试验 变应原 皮内试验 pd20FEV1
下载PDF
以PD_(20)-PEF和PD_(20)-FEV1作为气道反应性判定指标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倪望 张宁 +4 位作者 熊盛道 刘谨 刘辉国 徐永健 张珍祥 《同济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27-228,234,共3页
为探讨以 PD2 0 - PEF替代 PD2 0 - FEV1作为气道反应性判定指标的可行性 ,对 6 4例有呼吸系统症状者和 6 2例无症状者进行乙酰甲胆碱支气管激发试验 ,同步记录 PEF和 FEV1,计算 PD2 0 - PEF和 PD2 0 - FEV1。虽然 PD2 0 - PEF和 PD2 0 ... 为探讨以 PD2 0 - PEF替代 PD2 0 - FEV1作为气道反应性判定指标的可行性 ,对 6 4例有呼吸系统症状者和 6 2例无症状者进行乙酰甲胆碱支气管激发试验 ,同步记录 PEF和 FEV1,计算 PD2 0 - PEF和 PD2 0 - FEV1。虽然 PD2 0 - PEF和 PD2 0 - FEV1之间有较强的直线相关关系 (P<0 .0 0 1) ,但两者之间有显著差异 (P<0 .0 0 5 ) ;若以 PD2 0 - FEV1作为金标准 ,在有症状组中以 PD2 0 - PEF作为气道反应性判定指标的敏感性 (72 .7% )、特异性 (73.8% )、阳性符合率(5 9.3% )、阴性符合率 (83.8% )均不甚高 ;在无症状组中敏感性 (6 6 .7% )和阳性符合率 (40 .0 % )仍低 ,而特异性(89.2 % )和阳性符合率 (96 .2 % )较高。认为 PD2 0 - PEF作为无症状群体的流行病学筛选指标以除外气道反应性正常者可能具有一定价值 ,但替代 PD2 0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道反应性 峰值呼气流量 1s用力呼气容积
下载PDF
温肾消喘膏方防治哮喘慢性持续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4
8
作者 李影捷 惠萍 +2 位作者 陈照南 刘伟志 宋天云 《新中医》 CAS 2013年第4期37-39,共3页
目的:观察温肾消喘膏方防治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予吸入表面激素等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予温肾消喘膏方治疗,疗程60天,随访4月,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目的:观察温肾消喘膏方防治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予吸入表面激素等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予温肾消喘膏方治疗,疗程60天,随访4月,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2.5%,对照组75.0%,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后、6月后哮喘控制测试(ACT)评分均提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2组ACT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6月后2组ACT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后6月内哮喘急性发作次数均减少,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6月后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6月后组胺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率无减低,但治疗后,2组组胺累积吸入剂量(PD20-FEV)1和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S)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2组6月后PD20-FEV1、EOS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温肾消喘膏方对哮喘慢性持续期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是防治哮喘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哮喘 慢性持续期 温肾消喘膏方 组胺累积吸入剂量(pd20-FEV1) 哮喘控制测试(ACT)评分
下载PDF
合金化对非晶形成能力影响的电子理论计算
9
作者 张国英 胡壮麒 张海峰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06-110,共5页
根据分子动力学理论建立了非晶Ni64Pd16Al2 0 的结构模型 ,利用Recursion方法计算了Ni64X16Al2 0 系非晶及相应晶态的电子结构。结果表明 ,Ni64X16Al2 0 合金的非晶形成能力与过渡元素局域电子态密度的双峰位置、电子得失形成的离子键... 根据分子动力学理论建立了非晶Ni64Pd16Al2 0 的结构模型 ,利用Recursion方法计算了Ni64X16Al2 0 系非晶及相应晶态的电子结构。结果表明 ,Ni64X16Al2 0 合金的非晶形成能力与过渡元素局域电子态密度的双峰位置、电子得失形成的离子键及非晶与晶态合金的总结构能差有关。局域电子态密度的结果表明 ,Al与过渡元素间存在电子耦合—共价相互作用 ,合金元素使Ni64X16Al2 合金非晶形成能力从强到弱的顺序是 :Ir,Pt,Rh ,Pd ,Au ,Ag ,Cu ;Ni64X16Al2 0 合金中离子键的存在使其非晶形成能力增强。非晶与晶态合金的总结构能差越小的过渡元素使其形成非晶的驱动力越强 ,对非晶形成越有利 ,由此得出的规律与上述共价键的作用规律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晶结构模型 Recursion方法 电子理论 非晶形成能力 合金化 Ni64Pd16Al20
下载PDF
高压下Pd-Ni-P过饱和固溶体的形成 被引量:2
10
作者 许应凡 黄新明 +1 位作者 陈红 王文魁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5期781-786,共6页
本文中研究了Pd_(40)Ni_(40)P_(20)金属玻璃小球(直径在0.1—1.0mm的范围)在4GPa压力下的晶化过程。与常压晶化实验相比,高压下样品的晶化温度以15K/GPa的速率增加。在接近熔点进行高压退火时,获得单相过饱和固溶体。其晶体结构为面心... 本文中研究了Pd_(40)Ni_(40)P_(20)金属玻璃小球(直径在0.1—1.0mm的范围)在4GPa压力下的晶化过程。与常压晶化实验相比,高压下样品的晶化温度以15K/GPa的速率增加。在接近熔点进行高压退火时,获得单相过饱和固溶体。其晶体结构为面心立方。将铸态Pd_(48)Ni_(48)P_(20)合金在高压下进行退火,同样得到了该固溶相,表明该相为一新的高压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 Pd40Ni40P20 过饱和 固溶体
原文传递
Pd_(40)Ni_(10)Cu_(20)P_(20)块状金属玻璃的高压相变
11
作者 孙力玲 吴天骄 +1 位作者 王文魁 海内涉 《中国科学(G辑)》 CSCD 2005年第5期467-472,共6页
利用日本同步辐射装置研究了高温高压下Pd40Ni10Cu20P20块状金属玻璃的非晶-晶化转变.在10GPa的压力条件下加热该金属玻璃,实时观察到了非晶-晶化-非晶的相变规律.在7GPa和同样的温度条件下,Pd40Ni10Cu20P20金属玻璃仅存在非晶-晶化这... 利用日本同步辐射装置研究了高温高压下Pd40Ni10Cu20P20块状金属玻璃的非晶-晶化转变.在10GPa的压力条件下加热该金属玻璃,实时观察到了非晶-晶化-非晶的相变规律.在7GPa和同样的温度条件下,Pd40Ni10Cu20P20金属玻璃仅存在非晶-晶化这样不可逆相变.将该金属玻璃在7GPa的压力条件下加热到熔化温度,然后淬火到室温,发现淬火后获得的晶化相与加热金属玻璃得到的晶化相完全不同.表明该金属玻璃在不同的压力条件下存在着不同的晶化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变 Pd40Ni10Cu20P20 高温高压 块状金属玻璃 高压相变 晶化转变 同步辐射装置 压力条件 不可逆相变 相变规律
原文传递
Phase transition in Pd_(40)Ni_(10)Cu_(30)P_(20) bulk metallic glass under HP & HT 被引量:2
12
作者 Utsumi Wataru Okada Taku 《Science China(Physics,Mechanics & Astronomy)》 SCIE EI CAS 2005年第6期716-722,共7页
The phase transitions in Pd40Ni10Cu30P20 bulk metallic glass (BMG) have been studied under high pressure and high temperature (HP & HT) by X-ray diffraction measurements with synchrotron radiation source. We found... The phase transitions in Pd40Ni10Cu30P20 bulk metallic glass (BMG) have been studied under high pressure and high temperature (HP & HT) by X-ray diffraction measurements with synchrotron radiation source. We found that the BMG underwent a phase transitions of amorphous-crystalline-amorphous at 10 GPa upon heating. The parallel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at 7 GPa, while we did not observe the amorphous-crystalline-amorphous transitions by increasing temperature. Quenching the melted BMG at 7 GPa, it was found that the phase crystallized from the melt differed from the primary phase crystallized from the starting amorphous solid upon heating, suggesting there existed a distinct mechanism in two ca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ase transition Pd40Ni10Cu30P20 HIGH pressure and HIGH temperature.
原文传递
Regenerating deuterium absorption of Ti_(36)Zr_(40)Ni_(20)Pd_4 icosahedral quasicrystal
13
作者 Huogen HUANG Rong LI +2 位作者 Tianwei LIU Liang CHEN Deli L UO 《Acta Metallurgica Sinica(English Letters)》 SCIE EI CAS CSCD 2010年第6期446-450,共5页
Ti/Zr-based icosahedral quasicrystals are a kind of promising hydrogen storage ma- terials, however their absorption regeneration after oxidation-poisoning has been scarcely studied. This work is intended to investiga... Ti/Zr-based icosahedral quasicrystals are a kind of promising hydrogen storage ma- terials, however their absorption regeneration after oxidation-poisoning has been scarcely studied. This work is intended to investigate the deuterium-storage re- generation of a suction-cast Ti36Zr40Ni20Pd4 quasicrystal. It was found that only through hot vacuuming the quasicrystal could be refreshed from air-flow poisoning to absorb deuterium in two cycles. During the first absorption course, a pregnancy period was observed before the real deuterium uptake while deuterium was loaded rapidly during the second one. The deuterium concentration in the alloy can reach 0.011 mol.D2/(g.M) (corresponding to a hydrogen mass percent of 2.2%. D2 and M denote molecular deuterium and the metallic alloy). But the loaded deuterium was very difficult to release completely even by eight-stage desorption at different tem- peratures. After the second desorption, the quasicrystal phase remained in a small volume, as though the desorption temperature was beyond the crystallization temperature of the quasicrystal. This probably is attributed to the solution function of residual deuterium in the allo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generate deuterium absorption Ti36Zr40Ni20Pd4 Icosahedral quasicrystal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