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Inner Workings of Lu Xun's Mind: Behind the Author's Pen-Names
1
作者 Ping Wang 《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Selected Publications from Chinese Universities》 2013年第3期459-482,共24页
Lu Xun is arguably the most prolific user of pseudonyms of all writers in the world. The question, then, is why. While the diversity and multiplicity of Lu Xun's pseudonyms defy clear classification, a close examinat... Lu Xun is arguably the most prolific user of pseudonyms of all writers in the world. The question, then, is why. While the diversity and multiplicity of Lu Xun's pseudonyms defy clear classification, a close examination reveals much more than just the erstwhile political justifications for anonymity.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Lu Xun's pseudonyms, with their rich literary allusions, satire, and humour, shed light on his complex character, and contributed to his sophisticated writing style. Through the author's choice of pseudonyms, we see the inner workings of his mind, hear a voice of a national conscience, and feel his intense--albeit at times ambivalent----emotions. The pen-names Lu Xun ingeniously employed constructed his image as a solitary thinker and fighter embarked on a long and difficult journey in search of light in the darkness. Indeed, not only have the pseudonyms enriched the layered significance of his writing, they also have much to tell about Lu Xun both as an author and a person: his keen awareness of social and political issues, his deep insight into the weakness of the national character, andhis passionate concern for the nation, as well as his eclectic approach to both classical discourse and modem narrative. And as such, these pseudonyms should form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many queries posed and pondered by Lu Xun stud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 Xun pen-names Chinese literature classical modem
原文传递
S.C并非胡适笔名 被引量:1
2
作者 李萍 吴元康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18-121,共4页
1 92 3年9月1 6日,《努力周报》发表署名S .C的文章《“大国民”的外交》。史学界认为该文是胡适所作,S .C是胡适笔名。实际上,从用语、思想观念及1 92 3年9月前后胡适的居行及著述等方面考察,均可断定《“大国民”的外交》非胡适所作,S... 1 92 3年9月1 6日,《努力周报》发表署名S .C的文章《“大国民”的外交》。史学界认为该文是胡适所作,S .C是胡适笔名。实际上,从用语、思想观念及1 92 3年9月前后胡适的居行及著述等方面考察,均可断定《“大国民”的外交》非胡适所作,S .C不是他的笔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 胡适 笔名
下载PDF
建国后郭沫若两篇佚作笔名考释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勇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3-48,共6页
1956年7、8月间郭沫若在《人民日报》上分别以"龙子"和"克拉克"为笔名发表了《发辫的争论》和《乌鸦的独白》两篇文章,通过对郭沫若以往笔名使用情况的统计与分析以及"龙子"和"克拉克"笔名内... 1956年7、8月间郭沫若在《人民日报》上分别以"龙子"和"克拉克"为笔名发表了《发辫的争论》和《乌鸦的独白》两篇文章,通过对郭沫若以往笔名使用情况的统计与分析以及"龙子"和"克拉克"笔名内涵的阐释,可以看出作为政治人物和文学人物并存的郭沫若的生存状态,进而对如何正确认识建国后的郭沫若给出了合理的解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笔名 建国后 佚作
下载PDF
胡麻是亚麻,非脂麻辨——兼论中草药名称混乱的根源和《神农本草经》的成书年代及作者 被引量:24
4
作者 吴征镒 王锦秀 汤彦承 《植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58-472,共15页
本文从清朝《植物名实图考》和作者吴其濬对中国植物学的贡献谈起,引出胡麻在中国历史上混淆的状况。通过对中国古籍文献中记载的两种植物的形态性状、地理分布等证据的对比,并把医药各类问题放在历史发展和阶级分化的背景下考察,指出... 本文从清朝《植物名实图考》和作者吴其濬对中国植物学的贡献谈起,引出胡麻在中国历史上混淆的状况。通过对中国古籍文献中记载的两种植物的形态性状、地理分布等证据的对比,并把医药各类问题放在历史发展和阶级分化的背景下考察,指出中国历史上最早记载的胡麻当为Linum usitatissimum,这名称在种植区的民间一直沿用至今,巨胜应为Sesamum indicum。论文还探讨了两种植物混淆的原因并进一步推及中草药名称混淆的根源在于其性味功能相似而古人不重视其形态地理差别所致;《神农本草经》是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的托古之作,该书确定以性味功能归类是导致之后中药名称混淆的根本原因。最后对中药学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麻 中草药名称混乱 《神农本草经》
下载PDF
“十七年”时期的笔名发表与当代文学批评生态
5
作者 寇鹏程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7-28,共12页
文学史上使用笔名发表作品,一般有这样几种心理机制:一是害怕发表文学作品影响自己真名的名声;二是为了适应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三是与自己特殊的生活经历有关;四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某种寄托理念与思想情操;五是担心政治迫害;六是担心作... 文学史上使用笔名发表作品,一般有这样几种心理机制:一是害怕发表文学作品影响自己真名的名声;二是为了适应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三是与自己特殊的生活经历有关;四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某种寄托理念与思想情操;五是担心政治迫害;六是担心作品不成熟。中国"十七年"时期使用笔名发表的现象比较突出,显在的心理机制是担心作品不成熟,担心自己没有名声而使用笔名。事实上这里面却有着隐在的深层心理机制:一是"表态笔名";二是"读者笔名";三是"棍子笔名";四是"非主流话语笔名";五是"身份笔名"。这里面既有"被动笔名",也有"主动笔名",这些是特殊政治形势、意识形态与批评家个体人格多重要素共同组成的一个发表机制。这几种深层的笔名心理机制深刻地反映出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生态的复杂性与特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笔名 心理机制 文学批评 生态 十七年
下载PDF
钱锺书三笔名之疑——答范旭仑《发现钱锺书佚文一篇》
6
作者 龚刚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20年第6期80-81,共2页
《中华读书报》2020年4月30日刊出范旭仑《发现钱锺书佚文一篇》一文,指出1929年在无锡出版的一份杂志的化名文章是钱锺书所作。范旭仑对钱锺书在此文及其他两处所用的三个笔名,都感到难以理解。本文从钱锺书的性格、治学风格,以及他对... 《中华读书报》2020年4月30日刊出范旭仑《发现钱锺书佚文一篇》一文,指出1929年在无锡出版的一份杂志的化名文章是钱锺书所作。范旭仑对钱锺书在此文及其他两处所用的三个笔名,都感到难以理解。本文从钱锺书的性格、治学风格,以及他对《西游记》等小说的偏爱等角度,解答钱锺书的三笔名之疑,同时揭示钱锺书另一篇佚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锺书 佚文 笔名 范旭仑 《西游记》
下载PDF
鲁迅的几个笔名与《周易》之关系——兼与李允经先生商榷
7
作者 赵献涛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8年第2期59-62,共4页
鲁迅的笔名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情境和文化意蕴,其中几个笔名与《周易》有着深刻的联系。鲁迅巧妙地化用《周易》的卦名作为自己的笔名,这些笔名不仅与署此笔名的文章内容密切相关,暗示着鲁迅的立场和态度,而且传达着鲁迅对《周易》精神的... 鲁迅的笔名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情境和文化意蕴,其中几个笔名与《周易》有着深刻的联系。鲁迅巧妙地化用《周易》的卦名作为自己的笔名,这些笔名不仅与署此笔名的文章内容密切相关,暗示着鲁迅的立场和态度,而且传达着鲁迅对《周易》精神的继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鲁迅笔名 《周易》 乐贲 元艮 丰之余
下载PDF
现代作家笔名现象探究 被引量:2
8
作者 殷翔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4期16-20,共5页
笔名的使用是现代作家文学活动中的普遍现象,时代的反传统主义思潮、密布的文网、以及刊物的生存迫使作家们大量使用、频繁变更他们的笔名,笔名又包含着命名者丰富的个人寄托。将笔名视为副文本,对正文的阐释有着重要意义,笔名和作品之... 笔名的使用是现代作家文学活动中的普遍现象,时代的反传统主义思潮、密布的文网、以及刊物的生存迫使作家们大量使用、频繁变更他们的笔名,笔名又包含着命名者丰富的个人寄托。将笔名视为副文本,对正文的阐释有着重要意义,笔名和作品之间存在着互文性,笔名作为文学活动的一种传播策略,它的兴起、高涨和衰退与新文学的发展进程是密切相关的,考证作家的笔名,对于新的文学史料的发掘,进而改变文学史的论述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作家 笔名 寄托 副文本 文学传播 文学史料
下载PDF
蔡锷笔名探析 被引量:1
9
作者 殷英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6期71-73,共3页
蔡锷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历史人物,学术界认为其一生用过击椎生、奋翮生、孟博等笔名。但根据蔡锷简历,通过分析《云南》杂志上署名击椎生发表的文章,击椎生并不是蔡锷的笔名,而是一位云南籍留日学生。
关键词 蔡锷 击椎生 笔名
下载PDF
论金农梅花之创意 被引量:1
10
作者 吴大红 《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3年第3期14-19,共6页
梅一直以来被人们誉为品格之象征,尤为文人士大夫所钟爱。金农写梅不受古法所拘,主张“师其意,不师其辞”,“以梅为师”,不求形似,重在尚意。其渊博学识和深厚的艺术修养,在历代写梅形式上呈现了鲜明的个性,形成了金农梅花的独特创意。
关键词 金农 梅花 绘画题材 品格 个性 绘画风格 笔墨 构图 题款
下载PDF
武侠小说以外的另面白羽 被引量:1
11
作者 倪斯霆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第3期35-47,共13页
作为民国武侠小说的代表性作家,白羽已进入学界的研究视野,但人们关注的重点多在武侠文本,对其武侠小说之外的生平及其文史著述的探究相对较弱。依据新见史料,对“白羽”笔名的寓意、界定、出现时间等进行了全新考辨,推翻前说,并在此基... 作为民国武侠小说的代表性作家,白羽已进入学界的研究视野,但人们关注的重点多在武侠文本,对其武侠小说之外的生平及其文史著述的探究相对较弱。依据新见史料,对“白羽”笔名的寓意、界定、出现时间等进行了全新考辨,推翻前说,并在此基础上对白羽自传《话柄》及其他文史著述也作出了最新考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羽 笔名 寓意 《话柄》 甲金研究 报人
下载PDF
玫瑰易名,馨香亦改——公共舆论场域中“名”的身份建构和想象
12
作者 王锦丽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3期111-114,共4页
文章从自然空间、想象空间和意义空间角度对"名"的主体身份建构和想象进行探讨:人由自然空间的无名,经过想象空间的建构,由"名"而进入意义空间,通过不断地社会文化实践,加强了身份意义的生产。"名"所敞... 文章从自然空间、想象空间和意义空间角度对"名"的主体身份建构和想象进行探讨:人由自然空间的无名,经过想象空间的建构,由"名"而进入意义空间,通过不断地社会文化实践,加强了身份意义的生产。"名"所敞亮的是主体有选择的理想身份的意义建构,对自然主体是有所遮蔽的。因此,"名"在大众想象空间中会逐渐由符码而转变为意义本身,由此带来指涉的混沌、身份的差异甚或是权利的盗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命名 笔名 公共舆论场域 空间
下载PDF
关于鲁迅笔名的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周清叶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51-54,共4页
在中国文学史上,使用笔名最多的作家当首推鲁迅先生。频繁地更换笔名,完全是为了革命斗争的需要,是一种斗争艺术。鲁迅一生使用过的150多个笔名体现了他的韧性作战精神,同时也深刻地展示了鲁迅与敌斗争的历程。
关键词 鲁迅 笔名 斗争艺术
下载PDF
文化视角下《红楼梦》中人物字号群及其杨、霍英译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爱珍 蒋旭东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5期124-132,共9页
中国古人有名有姓有字甚至有的还有号,并且名、字和号意义相互联系。《红楼梦》中有字的人物共14个,其字和名具有丰富的文化含义,且联系密切;人物的号,在《红楼梦》中包括人物的雅号、绰号和封号,这些号自成群体,文化意义非常深远。对... 中国古人有名有姓有字甚至有的还有号,并且名、字和号意义相互联系。《红楼梦》中有字的人物共14个,其字和名具有丰富的文化含义,且联系密切;人物的号,在《红楼梦》中包括人物的雅号、绰号和封号,这些号自成群体,文化意义非常深远。对于《红楼梦》中的人物字号群,杨、霍英译有较大差异,但二者译文中人物字号群的文化含义均未得到应有的体现,这给姓名文化的传递造成了一定损失,也给西方读者理解故事情节造成了一定困扰。中国文学著作中的人物尤其古代历史文化名人字和号的翻译需依据文化翻译理论,尽量使其文化含义得以有效传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字号群 文化翻译理论 文化含义 杨、霍英译
下载PDF
论梁启超流寓日本初期的转变与坚守——以笔名视角为观照
15
作者 徐铭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23-27,92,共6页
梁启超流寓日本初期(1898—1903),比较有代表性的笔名为“吉田晋”“哀时客”“少年中国之少年”“中国之新民”,以及世人皆知的“饮冰室主人”。随着其思想的不断转变,梁启超的笔名也在不断变化,但是他的精神却始终未变,一直坚守着作... 梁启超流寓日本初期(1898—1903),比较有代表性的笔名为“吉田晋”“哀时客”“少年中国之少年”“中国之新民”,以及世人皆知的“饮冰室主人”。随着其思想的不断转变,梁启超的笔名也在不断变化,但是他的精神却始终未变,一直坚守着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兼济天下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笔名 流寓 日本
下载PDF
殷夫若干史事辨识及其他
16
作者 王艾村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09年第6期20-23,共4页
通过史事辨识,殷夫的生年应是清宣统二年,即1910年;2005年版《鲁迅全集》中《致白莽》篇注释说殷夫"原名徐柏庭,又名徐祖华、徐白,笔名殷夫、白莽"是迄今对殷夫的姓名与笔名的最正确的说法;殷夫1927年被捕经徐培根保释后被&qu... 通过史事辨识,殷夫的生年应是清宣统二年,即1910年;2005年版《鲁迅全集》中《致白莽》篇注释说殷夫"原名徐柏庭,又名徐祖华、徐白,笔名殷夫、白莽"是迄今对殷夫的姓名与笔名的最正确的说法;殷夫1927年被捕经徐培根保释后被"关在家里"之说是不正确的;阿英是把殷夫的艺术创作与其生活身世相混同的第一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殷夫 生年 原名 笔名 “软禁” 阿英
下载PDF
李大钊文章“身后事”
17
作者 邵国营 《怀化学院学报》 2014年第12期57-60,共4页
李大钊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第一人和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地位非常重要,但承载李大钊精神的遗文整理工作仍未结束。本文对李大钊遗文整理和笔名进行了分析,以期更好地整理李大钊遗文,理解先烈救国救民之路。
关键词 李大钊 李大钊全集 李大钊笔名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