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部湾—雷琼地区新生代古海岸线重建与琼州海峡演化
1
作者 王超群 莫位明 +2 位作者 胡健民 张磊 胡道功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400-2410,共11页
古海岸线重建能为理解全球气候变化和海陆格局演变提供重要的线索。笔者等基于钻孔资料重建了北部湾—雷琼地区新生代以来古海岸线变迁与琼州海峡演变过程。结果表明,北部湾—雷州半岛—海南岛(雷琼地区)新生代经历了古近纪北部湾古湖... 古海岸线重建能为理解全球气候变化和海陆格局演变提供重要的线索。笔者等基于钻孔资料重建了北部湾—雷琼地区新生代以来古海岸线变迁与琼州海峡演变过程。结果表明,北部湾—雷州半岛—海南岛(雷琼地区)新生代经历了古近纪北部湾古湖、新近纪—早更新世早期古琼州海峡、早更新世晚期—晚更新世峡湾和全新世琼州海峡四个演化阶段。古近纪北部湾形成NEE向互不连通的断陷盆地并充填河—湖相沉积,渐新世晚期海水间歇性入侵北部湾古湖并连通孤立的断陷盆地;中新世早—中期(23.3~10.4 Ma)南海西北部海岸线快速后退,北部湾古湖演变为古琼州海峡,中新世晚期—上新世(10.4~2.58 Ma)海岸线继续后退形成宽阔的古琼州海峡,早更新世早期海退及火山喷发导致古琼州海峡萎缩;早更新世晚期—晚更新世气候频繁波动控制了峡湾与陆地的不断转化,而末次盛冰期大幅度海退直接导致北部湾—雷琼地区从海转陆;15~12 ka BP以来海岸线快速后退并在12~11 ka BP期间短暂停留,北部湾再次由陆转海,之后海平面继续上升,琼州海峡于11 ka BP自西向东完全打开,至6 ka BP海平面达到现今海平面以上2 m左右,现今海陆格局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海岸线重建 古雷琼海峡 全新世琼州海峡 新生代 北部湾—雷州半岛—海南岛 雷琼地区
下载PDF
Piezoresistive pressure sensor with high sensitivity for medical application using peninsula-island structure 被引量:1
2
作者 Tingzhong XU Hongyan WANG +6 位作者 Yong XIA Zhiming ZHAO Mimi HUANG Jiuhong WANG Libo ZHAO Yulong ZHAO Zhuangde JIANG 《Frontiers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CIE CSCD 2017年第4期546-553,共8页
Abstract A novel 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 piezoresistive pressure sensor with a diagonally positioned peninsula-island structure has high sensitivity for ultra- low-pressure measurement. The pressure sensor was... Abstract A novel 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 piezoresistive pressure sensor with a diagonally positioned peninsula-island structure has high sensitivity for ultra- low-pressure measurement. The pressure sensor was designed with a working range of 0-500 Pa and had a high sensitivity of 0.06 mV-V^-1-Pa-1. The trade-off between high sensitivity and linearity was alleviated. Moreover, the influence of the installation angle on the sensing chip output was analyzed, and an application experiment of the sensor was conducted using the built pipettor test platform. Findings indicated that the proposed pressure sensor had sufficient resolution ability and accuracy to detect the pressure variation in the pipettor chamber. Therefore, the proposed pressure sensor has strong potential for medical equipment applic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MS low pressure sensor peninsula-island ultra-high sensitivity medical application
原文传递
南极典型海域浮游生物生产力/群落结构对BP/MCP储碳影响及其年代际变率
3
作者 杨丹 付全有 +6 位作者 韩正兵 于培松 乐凤凤 韩喜彬 张海生 卢冰 武光海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7-56,共20页
利用南极半岛(D1-7)和南奥克尼群岛附近海域(D5-6)海洋沉积物有机质的分子生物标志物中所隐含的生态学关系,将重建的浮游生物生产力和种群结构变化与生物泵(BP)/微型生物碳泵(MCP)以及海洋碳汇和储碳效率联系起来研究。柱样沉积物中的... 利用南极半岛(D1-7)和南奥克尼群岛附近海域(D5-6)海洋沉积物有机质的分子生物标志物中所隐含的生态学关系,将重建的浮游生物生产力和种群结构变化与生物泵(BP)/微型生物碳泵(MCP)以及海洋碳汇和储碳效率联系起来研究。柱样沉积物中的一系列分子生物标志物在近百年里发生显著变化,上层海洋浮游生物生产力/群落结构与沉积碳库储量存在较大的时空演变,实际上均与全球气候变化相联系。研究结果如下:(1)从生物标志化合物正构烷烃分子组合特征和色谱图峰型、主峰碳(MH)、轻烃/重烃(L/H)、菌藻类-(nC_(15)+nC_(17)+nC_(19))、大型浮游植物-(nC_(21)+nC_(23)+nC_(25))和碳优势指数-(CPI)来看,沉积碳源主要是海源生物碳,海洋生物是固碳与储碳的天然碳汇。(2)D5-6柱样的有机质高富集,主要受海洋上层水体较高初级生产力、高沉积速率(平均为0.19 cm/a)、水深较浅(385 m)和还原性沉积环境(Pr/Ph值平均为0.95)这些均有利于颗粒有机碳(POC)通过BP过程从海洋表面输送到深海,快速埋藏和储存;而D1-7柱样因水深大(1 100 m)和沉积速率低(0.07 cm/a),含碳化合物沉降过程中发生降解,又被环境氧化降解(Pr/Ph值平均为1.22),二者均不利于沉积物储碳,但相比之下控制沉积物碳保存重要的因素可能是沉积速率。(3)近百年来南极半岛附近海域和南奥克尼群岛浮游动物总量、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硅藻和甲藻生物量趋于上升,而颗石藻生物量和所占比例呈减少趋势(南极半岛附近海域更明显),说明钙质生物泵作用在逐年下降,而硅藻主导的硅质泵作用在不断加强,这两个过程的相对强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由生物泵结构(硅质泵/钙质泵)和效率、及其向海洋沉积物输送有机碳和无机碳的比例大小。(4)2个柱样的分子生物标志物变化趋势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均有明显的阶段性,在年代际突变后(1972年),受到显著影响的是南奥克尼群岛海域浮游动物总量从(5~6 cm)1982年开始发生明显增加,特别在1997年和2012年期间浮游动物总量开始剧增,意味着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发生快速变化,浮游植物初级生产的降低和浮游动物总量的剧增,二者变异使得生物泵强度(增强/削弱)变化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5)相比之下,近百年来南极半岛附近海域浮游植物生产力/硅藻甲藻生物量逐渐提高,而微生物生产力/古菌生物量逐渐降低,意味着微生物固碳强度减弱,即MCP储碳效率在降低,揭示了全球变暖对海域浮游生物生产力/生物量的增减起到关键作用,而浮游生物群落生物量和组成特征直接影响南极海洋BP中上层水体有机碳的流动和MCP水柱固碳效率的强弱,作为全球海洋最大碳汇的南极,其储碳能力可能正在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半岛和南奥克尼群岛 浮游生物生产力/群落结构 生物泵和微型生物碳泵 分子生物标志物 微生物细胞膜GDGTs 年代际变率
下载PDF
闽东南沿海一些地理环境特征的再认识 被引量:4
4
作者 郑达贤 陈佳源 +1 位作者 吴幼恭 谢皎如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405-414,共10页
本文认为,闽东南沿海的气候为南亚热带半湿润气候;土壤属半干润老成土;原生植被不可能是湿润季雨林,而可能是具有旱生特征的常绿硬叶阔叶和针叶混交林或森林灌丛;在土地利用上以旱作为特征,应把该区与台湾海峡一起作为一个自然区划单元... 本文认为,闽东南沿海的气候为南亚热带半湿润气候;土壤属半干润老成土;原生植被不可能是湿润季雨林,而可能是具有旱生特征的常绿硬叶阔叶和针叶混交林或森林灌丛;在土地利用上以旱作为特征,应把该区与台湾海峡一起作为一个自然区划单元划出,建议称为闽东南沿海与台湾海峡半岛岛屿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海 地理 环境 气候 福建
下载PDF
琼州海峡成因与时代 被引量:48
5
作者 赵焕庭 王丽荣 袁家义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3-40,共8页
琼州海峡的成因有海岸侵蚀说、构造断裂说和海侵低地说,海南岛与雷州半岛分离的时代有上新世、第四纪初、中更新世之前、中更新世之后或全新世等几种说法。分析了琼州海峡地质、海洋和区域古生物地理等新资料后认为,琼州海峡不是断裂谷... 琼州海峡的成因有海岸侵蚀说、构造断裂说和海侵低地说,海南岛与雷州半岛分离的时代有上新世、第四纪初、中更新世之前、中更新世之后或全新世等几种说法。分析了琼州海峡地质、海洋和区域古生物地理等新资料后认为,琼州海峡不是断裂谷,其前身是常态低地,是在全新世中期全球性海侵淹没峡区原来的常态低地而成的,主要形成时段为(10570±560)~(7125±96)aBP;推算自琼州海峡形成以来,中央深槽下切平均速度为0.7cm/a,西口外潮流三角洲堆积平均速率为0.17~0.31c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新世中期海侵 琼州海峡 海南岛 雷州半岛
下载PDF
2011/2012年夏季南极半岛北端周边海域的水团与水交换 被引量:8
6
作者 史久新 孙永明 +2 位作者 矫玉田 郝光华 王妙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16年第1期67-79,共13页
通过分析中国第28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于2011年12月至2012年1月在南极半岛北端周边海域获得的5条断面观测温盐剖面数据,进一步认识了该海域的水团组成和水交换情况。观测区域南部的鲍威尔海盆及周边深海区,可以观测到保持了较显著高温核心... 通过分析中国第28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于2011年12月至2012年1月在南极半岛北端周边海域获得的5条断面观测温盐剖面数据,进一步认识了该海域的水团组成和水交换情况。观测区域南部的鲍威尔海盆及周边深海区,可以观测到保持了较显著高温核心的威德尔深层水、密度大于28.27 kg·m-3的威德尔海深层水以及温度低于-0.7℃的威德尔海底层水。周边陆坡上的威德尔深层水则表现出因与周围水体发生混合而核心性质减弱的特征。在菲利普海岭、埃斯佩里兹海槽等复杂地形处,观测到的对应于威德尔深层水深度的混合与热盐入侵过程更为显著。威德尔深层水能够到达南设得兰群岛以北的象岛东北面海域,但是高盐核心加深至1 500 db,上覆的温暖水体温度基本不变,但盐度随深度显著增大,表明威德尔深层水经历了不同的路径和变性过程。布兰斯菲尔德海峡中没有绕极深层水大规模侵入的迹象,但是乔治王岛周边陆架上可能存在涡旋等中尺度过程,会影响德雷克海峡与布兰斯菲尔德海峡之间的水交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团 环流 南极半岛 南设得兰群岛 南奥克尼海台
下载PDF
长山群岛和辽东半岛南部的海岸阶地及新构造运动特征 被引量:7
7
作者 李培英 傅命佐 +1 位作者 刘国海 韩慕康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124-132,T001,共10页
为了排除水动型海平面升降影响,本文根据1981—1987年所获得的资料,应用大海岸阶地综合纵剖面分析法,讨论了长山群岛和辽东半岛南部海岸阶地及其所反映的新构造运动性质。结果表明:第四纪期间,研究区经历了强烈的整体性断块上升运动,区... 为了排除水动型海平面升降影响,本文根据1981—1987年所获得的资料,应用大海岸阶地综合纵剖面分析法,讨论了长山群岛和辽东半岛南部海岸阶地及其所反映的新构造运动性质。结果表明:第四纪期间,研究区经历了强烈的整体性断块上升运动,区内未发现明显的隆起、凹陷或断层的垂直错动,而是显示了由东南向西北轻微掀斜式的继承性整体构造上升特点。此外,依据第四纪、近代和现代的构造上升速率,认为本区仍保持着新构造上升的总趋势,地震危险程度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山群岛 海岸 阶地 新构造运动
下载PDF
西南极利文斯顿岛百耳斯半岛中生代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4
8
作者 郑祥身 刘嘉麒 +1 位作者 李锺益 黄政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503-519,共17页
西南极利文斯顿岛百耳斯半岛中生代火山岩是晚侏罗纪至晚白垩纪三期火山活动的产物。岩石普遍贫钾,轻稀土元素略为富集,但轻重稀土分馏不强烈;Sr、K、Rb、Ba、Th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明显富集,Nb和Ta明显亏损,... 西南极利文斯顿岛百耳斯半岛中生代火山岩是晚侏罗纪至晚白垩纪三期火山活动的产物。岩石普遍贫钾,轻稀土元素略为富集,但轻重稀土分馏不强烈;Sr、K、Rb、Ba、Th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明显富集,Nb和Ta明显亏损,过渡金属族元素Cr和Ni强烈亏损,表明它们属于火山弧环境中生成的钙碱性系列岩石。白垩纪中期和白垩纪晚期岩石的87Sr/86Sr比值主要在0.7039~0.7053之间变化,εNd>0,87Sr/86Sr相对1/Sr、Rb、K和SiO2等的变化不大,表明其源区岩浆可能直接来自上地幔,很少受到壳源物质的混染。而晚侏罗纪火山岩的Sr同位素比值较高,说明早期岩浆可能受到少量地壳物质的混染。但在Th/Ta-Th和Th/Sm-Th图解上所有岩石的投影点分布趋势相同,趋势线的斜率>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岩 地球化学 利文斯顿岛 百耳斯半岛
下载PDF
海南岛鹿回头水尾岭海滩岩中的微生物岩 被引量:1
9
作者 滕建彬 金春花 沈建伟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5-30,共6页
在海南岛的海滩岩中首次发现了微生物岩,这是一种发育在珊瑚(碎屑和砾块)骨骼孔穴中,少量在珊瑚碎块表面的微生物碳酸盐沉积,这些微生物碳酸盐沉积呈叠层或包壳状生长,可黏结细小的生物碎屑,具有独特的发育模式。微生物碳酸盐沉积在南... 在海南岛的海滩岩中首次发现了微生物岩,这是一种发育在珊瑚(碎屑和砾块)骨骼孔穴中,少量在珊瑚碎块表面的微生物碳酸盐沉积,这些微生物碳酸盐沉积呈叠层或包壳状生长,可黏结细小的生物碎屑,具有独特的发育模式。微生物碳酸盐沉积在南海的发现支持海滩岩的胶结物部分是源于微生物成因的假设,进而肯定了微生物在碳酸盐沉积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结合海滩岩组分中微钻孔的发育特征和微生物岩发育模式的描述,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我国南方海滩岩中发育微生物碳酸盐沉积物的研究空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滩岩 微生物岩 微生物钻孔 鹿回头水尾岭 海南岛
下载PDF
南极半岛屈韦维尔岛白垩纪中期火山岩浆作用及其构造指示: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制约 被引量:2
10
作者 郑光高 刘晓春 +2 位作者 赵越 王伟 陈龙耀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978-992,共15页
南极半岛长期以来位于冈瓦纳古陆的西缘,是冈瓦纳古陆最后裂解的发生地。南极半岛内出露有大量的中新生代火成岩,关于其成岩期次、源区性质以及产出的动力学背景等尚存争议,从而影响到对南极半岛构造演化的认识。本文报道了南极半岛中... 南极半岛长期以来位于冈瓦纳古陆的西缘,是冈瓦纳古陆最后裂解的发生地。南极半岛内出露有大量的中新生代火成岩,关于其成岩期次、源区性质以及产出的动力学背景等尚存争议,从而影响到对南极半岛构造演化的认识。本文报道了南极半岛中部构造域屈韦维尔岛地区出露的安山质火山岩、闪长玢岩脉及其中闪长岩捕掳体的LA-MC-ICP-MS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分析数据。其中含角砾安山质熔岩、安山质火山角砾岩、中粒闪长岩捕虏体和闪长玢岩脉4件样品的锆石U-Pb测年结果分别为103.3±1.7Ma、101.9±1.8Ma、92.0±1.2Ma和85.7±07Ma,表明该岛在白垩纪中期存在三幕火山岩浆作用事件:第一幕约为102Ma发生的强烈火山喷发;第二幕约为92Ma的闪长岩侵入作用;第三幕约为86Ma的闪长玢岩体侵入作用。锆石的Hf同位素原位分析结果表明,主要测点的εHf(t)值在+2.5^+7.9之间,平均值为+4.4,其一阶段Hf模式年龄为505~678Ma,表明白垩纪中期出露的火成岩可能由新元古代-寒武纪的亏损地幔物质部分熔融所形成。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得出本岛出露的火成岩形成于冈瓦纳古陆裂解过程所伴生的俯冲岛弧环境中,是构成南极半岛中部岩浆弧构造域的主体岩性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年龄 HF同位素 南极半岛 白垩纪中期 岛弧环境
下载PDF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海岛保护问题初探 被引量:4
11
作者 门植渊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2期27-31,共5页
加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海岛保护,是实施国家海洋战略、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重要保障,是实现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海岛保护存在着海岛的基础条件较差、海岛保护开发的水平较低、海岛保护开发... 加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海岛保护,是实施国家海洋战略、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重要保障,是实现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海岛保护存在着海岛的基础条件较差、海岛保护开发的水平较低、海岛保护开发的法律制度不完善、海岛的生态系统功能遭到破坏等问题。加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岛保护的对策是:贯彻执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中国家对海岛开发保护的有关规定,把握海岛保护优先的基本原则,加大海岛保护开发投入的力度,将海岛保护纳入法制化的轨道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海岛保护 问题 对策
下载PDF
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周围海岸地貌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刘耕年 崔之久 《南极研究》 CSCD 1990年第3期18-26,共9页
本文对南设得兰群岛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周围现代和上升海岸地貌进行了研究。认为现代海岸地貌有三类:碎屑海岸、基岩海岸和冰崖海岸。对碎屑海岸受负载浮冰的波浪作用造成的各种现象进行了成因和类型研究。系统研究上升海岸之后得出结... 本文对南设得兰群岛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周围现代和上升海岸地貌进行了研究。认为现代海岸地貌有三类:碎屑海岸、基岩海岸和冰崖海岸。对碎屑海岸受负载浮冰的波浪作用造成的各种现象进行了成因和类型研究。系统研究上升海岸之后得出结论,该区上升海岸地貌以海拔20米为界,上下分别属较老组和较新组。海岸平均上升速度为10毫米/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 地貌 碎屑 基岩 冰崖 上升
下载PDF
巨文岛事件对朝鲜半岛地缘战略地位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志伟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94-98,共5页
明清时期朝鲜半岛处于地缘战略意义上的平静状态,随着明治维新后日本势力的崛起,引发中日之间围绕朝鲜半岛的争夺,朝鲜半岛地缘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在东北亚开始显现。以英俄在欧亚大陆的争夺为背景的巨文岛事件,是朝鲜半岛的地缘战略意义... 明清时期朝鲜半岛处于地缘战略意义上的平静状态,随着明治维新后日本势力的崛起,引发中日之间围绕朝鲜半岛的争夺,朝鲜半岛地缘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在东北亚开始显现。以英俄在欧亚大陆的争夺为背景的巨文岛事件,是朝鲜半岛的地缘战略意义从东北亚扩散到欧亚大陆乃至更大范围的转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鲜半岛 巨文岛事件 地缘战略地位
下载PDF
南极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和阿德雷岛地衣研究 Ⅱ.石蕊属(Cladonia)(英文)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健斌 T.艾棣 《菌物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8,共8页
本文第一作者在参加南极长城站地区科学考察中在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和阿德雷岛采集了大量地衣标本。从形态与化学相结合研究了该地区大型地衣中种类最多的石蕊属,共计12个分类单位,多于国际上有关学者在该地区报道的石蕊属地衣种类... 本文第一作者在参加南极长城站地区科学考察中在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和阿德雷岛采集了大量地衣标本。从形态与化学相结合研究了该地区大型地衣中种类最多的石蕊属,共计12个分类单位,多于国际上有关学者在该地区报道的石蕊属地衣种类。其中,Cl.deformis,Cl.carneola,和Cl.weymouthii等3个种是南设特兰群岛的新记录;Cl.chlorophaea是乔治王岛和阿德雷岛的新记录。Cl.cornuta,Cl.pyxidata和Cl.squamosa等3个种是阿德雷岛的新记录。其余5个分类单位即Cl.borealis,Cl.fimbriata,Cl.gracilissubsp.elongata,Cl.novochlorophaea和Cl.sarmentosa是该地区过去的已知种。记叙和讨论了每个种与邻近种之间的异同,地衣化学和在南极地区的分布。在本研究地区没有发现石蕊科地衣中的其它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乔治王岛 阿德雷岛 石蕊属 新记录
下载PDF
南极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几个地层划分命名问题之商榷 被引量:7
15
作者 沈炎彬 《极地研究》 CAS CSCD 1992年第2期18-26,共9页
本文对菲尔德斯半岛群的划分提出了一个新的方案 ,时代从晚白垩世一直延续到中新世早期 ;新建立的半三角组系湖相沉积 ,孢粉及同位素年龄数据 (71 .3 +0 .3 Ma)均指示属晚白垩世后期 ,是目前所知菲尔德斯半岛出露最早的岩层 ,也是南极... 本文对菲尔德斯半岛群的划分提出了一个新的方案 ,时代从晚白垩世一直延续到中新世早期 ;新建立的半三角组系湖相沉积 ,孢粉及同位素年龄数据 (71 .3 +0 .3 Ma)均指示属晚白垩世后期 ,是目前所知菲尔德斯半岛出露最早的岩层 ,也是南极仅知的晚白垩世陆相沉积地层 ;据岩层区域分布、岩相及含古生物组分的差别 ,始新统化石山组可进而划分为上、下两部分 ,层型剖面仅代表该组下部地层 ,上部在别林斯高晋站油库附近出露较好 ;文中命名“苏菲尔角火山岩”以表示菲尔德斯半岛更新时代的火山活动 ,但尚需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尔德斯半岛 地层划分 命名
下载PDF
南极菲尔德斯半岛潮间带小型底栖动物初步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晓收 王晓晓 +1 位作者 王璐 张志南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81-289,共9页
极地是唯一未被人类活动大量影响的地区,而关于南极潮间带底栖动物的报道很不充分。为评估小型底栖动物的类群组成和分布格局,于2013年1—2月中国第29次南极科学考察期间,对南极南设德兰群岛乔治王岛的菲尔德斯半岛20个潮间带站位的小... 极地是唯一未被人类活动大量影响的地区,而关于南极潮间带底栖动物的报道很不充分。为评估小型底栖动物的类群组成和分布格局,于2013年1—2月中国第29次南极科学考察期间,对南极南设德兰群岛乔治王岛的菲尔德斯半岛20个潮间带站位的小型底栖动物进行了定量调查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以期为揭示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南极潮间带小型底栖动物的影响提供参考资料。结果表明,小型底栖动物平均丰度为256.8 ind.·(10 cm^2)^(-1),平均生物量为370.5μg·(10 cm^2)^(-1)。共鉴定出9个小型底栖动物类群,包括自由生活海洋线虫、桡足类、寡毛类、介形类、双壳类、腹足类、涡虫、海螨和其他类。在丰度方面,海洋线虫占绝对优势,为82.7%。在生物量方面,寡毛类占绝对优势,为41.7%,其次为海洋线虫,占22.9%。CLUSTER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小型底栖动物类群组成分组主要与底质类型有关。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小型底栖动物及海洋线虫的丰度和生物量与沉积物有机质和脱镁叶绿酸含量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型底栖动物 丰度 生物量 南极 乔治王岛 菲尔德斯半岛 长城站
下载PDF
山东半岛北部临海冬季PM2.5酸度和组成的关系
17
作者 杨琳 李胜 +3 位作者 陈权文 李睿 曲琳 田崇国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76-183,共8页
为了解冬季京津冀下风向PM_(2.5)的酸度变化特征,2014年1月3日-2月11日,在山东半岛北部临海的国家海洋局屺坶岛海洋环境监测站,按12 h频次采集了白天和夜晚的PM_(2.5)样品。采样期间,PM_(2.5)日均浓度为(77.1±58.7)μg/m^3,硫酸根(... 为了解冬季京津冀下风向PM_(2.5)的酸度变化特征,2014年1月3日-2月11日,在山东半岛北部临海的国家海洋局屺坶岛海洋环境监测站,按12 h频次采集了白天和夜晚的PM_(2.5)样品。采样期间,PM_(2.5)日均浓度为(77.1±58.7)μg/m^3,硫酸根(SO_4^(2-))、硝酸根(NO_3^-)、氯离子(Cl^-)、铵离子(NH_4^+)、钙离子(Ca^(2+))、钾离子(K^+)、钠离子(Na^+)、镁离子(Mg^(2+))的总浓度占PM_(2.5)浓度的(37.3±16.3)%,其中SO_4^(2-)、NO_3^-和NH_4^+所占的比例最高。PM_(2.5)及其离子成分浓度的昼夜变化不显著,但按聚类气团轨迹分类具有显著性的变化。离子平衡法和ISORROPIAⅡ模拟得出PM_(2.5)总酸度和原位酸度均值分别为(309±544)nmol/m^3和(193±292)nmol/m^3。PM_(2.5)的酸度变化的昼夜变化也不显著,但聚类气团分类差异比较明显。M-K检验表明,第Ⅱ类气团显著降低PM_(2.5)的总酸度。线性回归分析表明,PM_(2.5)原位酸度是影响总酸度的主要因素,水含量不是限制PM_(2.5)酸度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颗粒物 水溶性离子 冬季 山东半岛 屺坶岛
下载PDF
BKP双旋转体系与朝鲜半岛地震活动安全岛效应
18
作者 李拴虎 陈立峰 +3 位作者 戴勇 刘辛中 王春晓 周庆杰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2期137-142,共6页
朝鲜半岛位于中国东北和日本西南部的地震频发区之间,但在历史资料或仪器记录中,过去百年内没有发生过灾难性的地震。为了说明这一问题,引入了阿穆尔板块(BKP),通过对板块周缘地震进行震源机制解的分析,给定了一个科学合理的边界带,结... 朝鲜半岛位于中国东北和日本西南部的地震频发区之间,但在历史资料或仪器记录中,过去百年内没有发生过灾难性的地震。为了说明这一问题,引入了阿穆尔板块(BKP),通过对板块周缘地震进行震源机制解的分析,给定了一个科学合理的边界带,结合GPS相对位移测量,结果显示,BKP内部以郯庐断裂带为界,北部作逆时针旋转,南部朝鲜半岛作顺时针旋转的“双旋转”运动,BKP在旋转过程中,通过郯庐断裂带卸载了大部分的旋转应力。根据古登堡-里克特经验公式计算,在1900-2014年间,沿BKP边界的地震带释放总能量是朝鲜半岛地震的106倍,说明朝鲜半岛处于一个稳定的“安全岛”状态。通过本文研究,初探了阿穆尔板块边界的划定和板块边缘及内部构造运动的问题,且从多方面阐明了朝鲜半岛免于灾难性地震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KP 朝鲜半岛 双旋转 安全岛
下载PDF
西南极菲尔德斯半岛第三纪钙碱性火山岩的生成与演化
19
作者 郑祥身 刘小汉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28-37,共10页
西南极菲尔德斯半岛第三纪火山岩的岩石学和岩石化学特征表明,它们基本属于钙碱性火山岩系列,是岛弧火山作用的产物。该岩石组合中,随岩石中SiO_2含量的增加,斜长石斑晶数量减少,微量元素Cr、V丰度降低,Sr、Ba丰度下降,这些揭示了岩浆... 西南极菲尔德斯半岛第三纪火山岩的岩石学和岩石化学特征表明,它们基本属于钙碱性火山岩系列,是岛弧火山作用的产物。该岩石组合中,随岩石中SiO_2含量的增加,斜长石斑晶数量减少,微量元素Cr、V丰度降低,Sr、Ba丰度下降,这些揭示了岩浆中斜长石和单斜辉石的分离结晶作用。稀土元素的系统变化也证明了这一点。主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定量计算所验证了岩浆的分离结晶作用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岩 钙碱性系列 菲尔德斯半岛
下载PDF
俄日接界地区的“国界”之变——以17世纪俄日两国的互相认识为视角
20
作者 邢媛媛 《太平洋学报》 CSSCI 2014年第12期69-76,共8页
深入研究俄日领土之争是认识俄日历史关系的重要途径,更是把握两国关系前景的关键。探寻俄日领土问题的根源必须回到两国发生接触的源头。17—18世纪,在俄日两国相互认识的过程中,一度曾对萨哈林、堪察加、千岛群岛等特定地理概念存在... 深入研究俄日领土之争是认识俄日历史关系的重要途径,更是把握两国关系前景的关键。探寻俄日领土问题的根源必须回到两国发生接触的源头。17—18世纪,在俄日两国相互认识的过程中,一度曾对萨哈林、堪察加、千岛群岛等特定地理概念存在多种误解和混淆。正是在这种蒙昧的地理认识时代,"莫斯科维亚"作为俄国的代名词第一次进入日本史料,并为日本人所熟知。直到18世纪俄国的两次堪察加远征,才无可争议地结束了这个漫长、模糊且混乱的时期,但同时也造成了延续两个多世纪的俄日领土之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日关系 接界地区 莫斯科维亚 堪察加 千岛群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