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葡萄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spp.)种群对多菌灵的抗药性监测 被引量:7
1
作者 杨敬辉 许媛 +3 位作者 肖婷 褚姝频 芮东明 姚克兵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42-249,共8页
【目的】阐明江苏丘陵地区葡萄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spp.)种群(GG)对多菌灵的抗药性流行动态及抗性分子机制。【方法】采用区分剂量法和菌丝生长速率法分别测定GG的抗药性流行动态和敏感性;田间人工接种GG后再检测回分离菌株对药剂... 【目的】阐明江苏丘陵地区葡萄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spp.)种群(GG)对多菌灵的抗药性流行动态及抗性分子机制。【方法】采用区分剂量法和菌丝生长速率法分别测定GG的抗药性流行动态和敏感性;田间人工接种GG后再检测回分离菌株对药剂敏感性的方法评价GG的抗药性流行演化;药剂作用标靶基因序列分析阐明抗性分子机制。【结果】2013年和2017年GG对多菌灵的EC50均值(ρ)分别为0.528 5 mg·L-1和7.787 8 mg·L^-1。GG对多菌灵的抗性菌株比率从2013年的2.34%上升至2017年的32.21%。2017年和2018年多菌灵接种抗性菌株处理的防效分别为0.64%和4.18%。回分离GG中抗性菌株/敏感菌株的比率2017年和2018年分别为65.00%和68.18%,均高于接种比率50%。抗性菌株靶标基因(TUB2)第198位的谷氨酸突变成丙氨酸(E198A),或第200位的苯丙氨酸突变成络氨酸(F200Y)。【结论】江苏丘陵地区GG对多菌灵已形成抗药性流行。多菌灵持续施用是GG田间抗药性流行的驱动因子。GG抗性菌株标靶基因突变类型为E198A或F200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 炭疽病菌 多菌灵 抗药性监测 分子机制
下载PDF
辣椒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nigrum鉴定、生物学特性及药剂敏感性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陈鹏宇 杨立辉 +4 位作者 翟长兰 田慧迪 张敏 白庆荣 赵廷昌 《中国瓜菜》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7-35,共9页
对2021年9—10月从吉林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辣椒主产区采集的辣椒果实炭疽病样本进行病菌的组织分离和纯化,获得212株形态特征基本一致的菌株,对代表菌株进行柯氏验证,证明其具有致病性,为该病害的病原菌。结果表明,结合病原菌的形态... 对2021年9—10月从吉林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辣椒主产区采集的辣椒果实炭疽病样本进行病菌的组织分离和纯化,获得212株形态特征基本一致的菌株,对代表菌株进行柯氏验证,证明其具有致病性,为该病害的病原菌。结果表明,结合病原菌的形态学特征及基于ITS、TUB2、ACT、GAPDH和CHS-1基因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确定病原菌为Colletotrichum nigrum。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发现,OA培养基适合病原菌菌丝生长;D-麦芽糖是最佳碳源;蛋白胨为最佳氮源;最佳pH为10;最适培养温度为20℃;全黑暗时最适合菌丝生长。代表菌株对25种杀菌剂敏感性研究表明,400 g·L^(-1)氯氟醚·吡唑酯SC、240 g·L^(-1)氯氟醚·吡唑酯EC、42.4%唑醚·氟酰胺SC、40%唑醚·戊唑醇SC、43%唑醚·氟酰胺SC对病菌菌丝生长速率和孢子萌发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其EC_(50)<1 mg·L^(-1),可作为该病害防治的优选药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炭疽病 colletotrichum nigrum 病原鉴定 生物学特性 药剂敏感性
下载PDF
Chilli Pepper (<i>Capsicum</i>Spp.) Diversity, Production and Fungal Contamination Management in Benin
3
作者 Nicéphore M. Glodjinon Agossou P. Noumavo +5 位作者 Brice A. M. Ohin Noel S. Tovide Fatiou Toukourou Lamine Baba-Moussa Aly Savadogo Farid Baba-Moussa 《American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s》 2021年第12期1859-1879,共21页
The present study was carried out in the form of a survey with the aim of listing and describing the technical itineraries of production, storage and conservation used in six departments of high production of chilli p... The present study was carried out in the form of a survey with the aim of listing and describing the technical itineraries of production, storage and conservation used in six departments of high production of chilli pepper in Benin. The survey was conducted on the basis of a questionnaire in the six departments of Benin: Ouémé, Plateau, Atlantic, Littoral, Zou and Collines. The survey collected information on the socio-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of producers, the varieties of chilli pepper grown, and the current technical itineraries used for the production, storage and conservation of chilli pepper. On the other hand, it also gave an idea of the constraints that prevent the production of chilli pepper of good sanitary quality. The results of this survey show that three varieties of chilli peppers are the most produced and consumed in Benin. These are the Gbotakin variety (<i>Capsicum</i> <i>chinense</i>), the Afundja variety (<i>Capsicum</i> <i>annuum</i>) and the Danhomètakin variety (<i>Capsicum</i> <i>frutescens</i>). The technical itineraries related to the cultivation of these chilli peppers varieties are the same in the six study departments. Unfortunately, their contamination sometimes starts at the nursery stage, passing through the field where other contaminants are added and develop until harvest. After harvest, contamination can continue in storage and finally reach the consumer if proper measures are not taken. The inappropriate or inadequate use of phytosanitary products in the chilli pepper industry is also a source of illness for consumers of this vegetable fruit. Training of producers on the best technical itineraries for the production and storage of chilli peppers is essential to revitalize and develop this sector by improving the sanitary quality of the chilli peppers produced in Ben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lli pepper Capsicum spp. Technical Itineraries Fungal Contamination BENIN
下载PDF
Disease-resistant Mechanism of Pepper against Root-Knot Nematode(Meloidogyne spp.)
4
作者 Miao Yue Liu Ziji +1 位作者 Cao Zhenmu Zhu Jie 《Plant Diseases and Pests》 CAS 2021年第1期1-3,共3页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damage symptoms,pathogenic mechanism,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thods of Meloidogyne spp.in pepper,as well as identification and study of pepper resistance against Meloidogyne spp.are revi...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damage symptoms,pathogenic mechanism,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thods of Meloidogyne spp.in pepper,as well as identification and study of pepper resistance against Meloidogyne spp.are reviewed and summariz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pper Meloidogyne spp. Disease resistance
下载PDF
一株马兜铃内生真菌Colletotrichum sp.代谢产物中细胞毒活性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12
5
作者 杨志钧 殷瑜 +2 位作者 王志强 杨天 陈代杰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29-332,共4页
从马兜铃内生真菌Colletotrichum sp.的大米发酵产物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经波谱数据分析分别鉴定为7-hydroxy-10-oxodehydrodihydrobotrydial(1)、格链孢酚(2)、5-甲氧基格链孢酚(3)、链格孢毒素I(4)、腾毒素(5)和二氢腾毒素(6)。以上... 从马兜铃内生真菌Colletotrichum sp.的大米发酵产物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经波谱数据分析分别鉴定为7-hydroxy-10-oxodehydrodihydrobotrydial(1)、格链孢酚(2)、5-甲氧基格链孢酚(3)、链格孢毒素I(4)、腾毒素(5)和二氢腾毒素(6)。以上化合物均为从该菌属中首次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4对肺癌细胞和乳腺癌细胞有一定的细胞毒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兜铃 colletotrichum sp. 细胞毒活性
下载PDF
一株鸡蛋花叶部病原真菌的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6
作者 李维波 陈帅 +2 位作者 张春源 赖泽成 叶文雨 《青海农林科技》 2024年第2期8-14,共7页
本研究采用组织分离法从鸡蛋花(Plumeria rubra Linn.cv.Acutifolia)叶片中分离出一株病原真菌菌株,命名为JD3,并对菌落形态特征和ITS序列分析。结果显示,鉴定JD3菌株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该菌株能够利用多种... 本研究采用组织分离法从鸡蛋花(Plumeria rubra Linn.cv.Acutifolia)叶片中分离出一株病原真菌菌株,命名为JD3,并对菌落形态特征和ITS序列分析。结果显示,鉴定JD3菌株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该菌株能够利用多种碳源和氮源,其中D-甘露糖醇为最佳碳源,酸水解酪蛋白为最佳氮源。本研究结果可为诊断和防治鸡蛋花炭疽病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蛋花 真菌鉴定 炭疽菌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Sensors Applied to Plant Breeding: Leaf Reflectance Indices (LRIs) and Resistance to Anthracnose in Capsicum annuum L. var. annuum
7
作者 Rosimara Barboza Bispo Maria Do Socorro Bezerra Araújo +2 位作者 Antônio André da Silva Alencar Cláudia Pombo Sudré Rosana Rodrigues 《Advances in Remote Sensing》 2024年第1期1-17,共17页
The present work investigated the efficiency of leaf reflectance indices in the identification of Capsicum annuum L. var. annuum resistant to anthracnose in the fruit. Twenty-five F<sub>5:6</sub> families ... The present work investigated the efficiency of leaf reflectance indices in the identification of Capsicum annuum L. var. annuum resistant to anthracnose in the fruit. Twenty-five F<sub>5:6</sub> families originating from contrasting parents were assessed;the parents were accession UENF 2285 (susceptible to anthracnose) and accession UENF 1381, a hot pepper resistant to anthracnose in the fruit. The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in an experimental field in Campos dos Goytacazes, Rio de Janeiro, Brazil, between May and October of 2021. The treatments were arranged in a randomized block design, with three replications and five plants per plot. Fifteen LRIs were estimated using a CI-710 portable mini leaf spectrometer. The assessments covered all plant growth after flowering, and a total of six assessments were performed at 15-days intervals, beginning at 35 and ending 120 days after flowering (DAFs). Analysis of variance in a split-plot scheme was performed, as were tests of mean groupings and 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PCA). The best period for evaluating leaf reflectance indices in C. annuum var. annuum is 120 days after flowering. The leaf reflectance indices PRI, CNDVI and Ctr2 stood out as effective in distinguishing between resistant and susceptible genotyp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ENOTYPING Bell pepper CI-710 colletotrichum scovillei
下载PDF
Inactivation of Salmonella Species on New Mexico Green Chile Peppers by Flame Roasting
8
作者 Ruben Zapata Paul Browning +2 位作者 Cecelia Garcia David Lucero Willis M. Fedio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A)》 2012年第7期851-855,共5页
关键词 鼠伤寒沙门氏菌 青辣椒 新墨西哥 智利 火焰 焙烧 灭活 人为污染
下载PDF
草莓炭疽病研究进展
9
作者 王丰 张舒媛 +1 位作者 卢洁 马跃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90-501,共12页
草莓(Fragaria×ananassa Duch.)是蔷薇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因为草莓具有独特的风味和丰富的营养价值而深受人们喜爱。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FAO)2018年的统计数据显示... 草莓(Fragaria×ananassa Duch.)是蔷薇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因为草莓具有独特的风味和丰富的营养价值而深受人们喜爱。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FAO)2018年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的草莓栽培面积达到173 333 hm~2。随着设施栽培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我国目前成为世界主要的草莓生产国和出口国。草莓产业发展迅速,草莓栽培生产具有附加值高的特点,在我国被誉为“小草莓、大产业”。但草莓在设施栽培过程中很容易受到真菌病害的感染,造成减产,这一问题限制了草莓产业的发展。常见的危害草莓的真菌病害主要有:炭疽病、灰霉病、白粉病、枯萎病等。其中,由Colletotrichum spp.引起的草莓炭疽病是危害草莓生产的主要病害,其能够感染草莓的根、叶柄、叶片、花、果实和匍匐茎等各个器官,造成根腐,叶斑,果实腐烂和繁殖力下降等一系列的症状。由于草莓炭疽菌是一种土壤传播病害,因此在生产中防治相对困难。本文详细阐述了目前已经分离出的23个不同的Colletotrichum spp.的分类情况,及菌丝和孢子的形态学特征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进展;介绍了田间侵染草莓的不同部位的发病症状情况;分析了草莓炭疽病的致病因子、病害流行规律,以及该病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生与分布情况;并且从农业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的角度,综合阐述了目前对草莓炭疽病的防治方法,为草莓抗病栽培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莓炭疽病 炭疽菌 分类 危害症状 防治方法
下载PDF
工业大麻花提取物对3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
10
作者 朱春晖 程菊娥 +4 位作者 周英 解啸 黄妃兰 孙书娥 张德咏 《中国麻业科学》 2023年第4期177-182,共6页
为了探究工业大麻雌花和雄花提取物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采用乙醇浸提法,对工业大麻云麻7号、云麻8号、云麻10号3个品种的雌花和雄花分别进行提取,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工业大麻花提取物对辣椒白绢病菌、辣椒炭疽病菌、稻瘟病菌... 为了探究工业大麻雌花和雄花提取物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采用乙醇浸提法,对工业大麻云麻7号、云麻8号、云麻10号3个品种的雌花和雄花分别进行提取,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工业大麻花提取物对辣椒白绢病菌、辣椒炭疽病菌、稻瘟病菌3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浓度为1、2、4、8、16 mg/mL的工业大麻花提取物对辣椒白绢病菌、辣椒炭疽病菌和稻瘟病菌均有抑制效果。从对辣椒白绢病抑菌浓度来看,云麻7号雄花提取物的最低EC_(50)值为4.6601 mg/mL,而云麻8号雄花提取物的最高,EC_(50)值达到32.3770 mg/mL;对辣椒炭疽病,云麻7号雌花提取物的浓度最低,EC_(50)值为3.1149 mg/mL,而云麻7号雄花的最高,EC_(50)值达到6.5135 mg/mL;对稻瘟病菌,云麻7号雌花提取物浓度最低,EC_(50)值为4.6310 mg/mL,而云麻8号雄花提取物浓度最高,EC_(50)值达到8.2520 mg/mL。因此,3个品种的工业大麻花提取物对辣椒白绢病菌、辣椒炭疽病菌、稻瘟病菌3种植物病原真菌均具有抑菌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大麻花提取物 辣椒白绢病菌 辣椒炭疽病菌 稻瘟病菌
下载PDF
福建李叶斑病病原菌种类鉴定及致病性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亓政良 徐芳菲 +4 位作者 王先洪 傅敏 王利平 洪霓 王国平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423-2434,共12页
【目的】鉴定明确近年在福建新发生的李叶斑病的病原菌种类。【方法】采集李叶斑病叶进行组织分离,对获得的菌株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种类鉴定和致病性研究。【结果】通过组织分离和纯化,并根据菌落形态特征共获得66... 【目的】鉴定明确近年在福建新发生的李叶斑病的病原菌种类。【方法】采集李叶斑病叶进行组织分离,对获得的菌株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种类鉴定和致病性研究。【结果】通过组织分离和纯化,并根据菌落形态特征共获得66个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菌株。对这些菌株进行形态学观察和多基因(ACT、TUB2、CHS-1、GAPDH及ITS)系统发育分析的结果显示,它们分别归属于刺盘孢属的6个种,包括果生刺盘孢(C.fructicola)59个菌株、喀斯特刺盘孢(C.karstii)2个菌株、普洛柏刺盘孢(C.plurivorum)2个菌株、暹罗刺盘孢(C.siamense)1个菌株、无锡刺盘孢(C.wuxiense)1个菌株和李刺盘孢(C.pruni-salicinae)1个菌株,其中李刺盘孢(C.pruni-salicinae)为笔者鉴定出的1个新种。分离鉴定的6种刺盘孢的代表菌株,有伤接种结果显示它们均可使李叶片和果实致病,但其致病力明显不同,它们对桃、梨、柑橘和猕猴桃的致病也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引起福建李叶斑病的病原菌有果生刺盘孢、喀斯特刺盘孢、普洛柏刺盘孢、暹罗刺盘孢、无锡刺盘孢和李刺盘孢6种,其中果生刺盘孢(C.fructicola)为优势种,占刺分离获得的盘孢属(Colletotrichum)菌株的89.4%。不同刺盘孢菌的致病性存在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斑病 刺盘孢菌 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 致病性
下载PDF
核桃炭疽菌携带病毒种类鉴定及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徐小文 李金仓 +3 位作者 海都 查玉平 宋菲 王义勋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78-289,共12页
炭疽菌是核桃主要病害核桃炭疽病的病原,目前对核桃炭疽菌携带的病毒种类及病毒基因组序列信息了解较少。利用宏病毒组测序技术,对分离自我国3个不同省份的25株核桃炭疽菌所携带的病毒基因序列进行发掘、鉴定和分类。经同源比对分析,获... 炭疽菌是核桃主要病害核桃炭疽病的病原,目前对核桃炭疽菌携带的病毒种类及病毒基因组序列信息了解较少。利用宏病毒组测序技术,对分离自我国3个不同省份的25株核桃炭疽菌所携带的病毒基因序列进行发掘、鉴定和分类。经同源比对分析,获得22种病毒基因组序列,其中19种为新病毒。在22种病毒中,有21种为正单链RNA病毒,1种为dsRNA病毒。正单链RNA分别隶属于裸露病毒科(Narnaviridae)、线粒体病毒科(Mitoviridae)和葡萄孢欧尔密病毒科(Botourmiaviridae),而dsRNA属于Alternaviridae病毒科。RT-PCR验证结果表明22种病毒都能在核桃炭疽菌株中被检测到,且25株炭疽菌的病毒携带率为100%,每个菌株都至少被1-11种病毒侵染。研究结果丰富了炭疽菌属所携带的病毒基因组信息,为后续深入分析炭疽菌真菌病毒的多样性和分子特性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病毒 核桃炭疽菌 宏病毒组测序 多样性
下载PDF
滇黄精炭疽病病原分离鉴定及10种植物源化合物的抑菌效果评价 被引量:1
13
作者 窦敏 夏燕 +5 位作者 邹越纪 鲁茸格丁 李迎宾 王海宁 朱书生 张治萍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21-629,共9页
滇黄精是我国大宗名贵中药材之一,近年来随种植面积不断增加,炭疽病成为影响其种苗生产的一大限制因素。本研究对采集自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县的12份疑似炭疽病感染滇黄精种苗样品进行了病原物分离,采用形态学、多基因序列(ITS、ACT、CAL、... 滇黄精是我国大宗名贵中药材之一,近年来随种植面积不断增加,炭疽病成为影响其种苗生产的一大限制因素。本研究对采集自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县的12份疑似炭疽病感染滇黄精种苗样品进行了病原物分离,采用形态学、多基因序列(ITS、ACT、CAL、CHS-1、GAPDH和TUB2)分析对分离物进行了鉴定,结合致病力测定,表明果生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是引起寻甸县滇黄精种苗炭疽病的主要病原菌。进一步采用平板熏蒸法或带药平板法评价了10种植物源化合物对C. fructicola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α-松油醇、4-松油醇及香芹酚对C. fructicola的抑制效果显著,EC_(50)值分别为54.26、81.74和94.78μL/L。研究结果可为滇黄精种苗炭疽病的绿色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材 滇黄精 种苗 炭疽菌 分离鉴定 植物源化合物 抑菌活性
下载PDF
春兰叶斑病病原的鉴定和分析
14
作者 罗维宇 梁嘉莉 +2 位作者 张荣 罗易华 冯淑杰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58-168,共11页
【目的】明确野生春兰引种驯化过程中引发叶斑病的病原菌种类,为春兰叶斑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广东省广州市和贵州省遵义市典型春兰叶斑病的病叶,利用组织分离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依据柯赫氏法则,通过刺伤接种... 【目的】明确野生春兰引种驯化过程中引发叶斑病的病原菌种类,为春兰叶斑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广东省广州市和贵州省遵义市典型春兰叶斑病的病叶,利用组织分离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依据柯赫氏法则,通过刺伤接种和摩擦接种验证其致病性;根据病原菌形态学特征,结合ITS、ACT、CAL、EF-1a、GAPDH、GS和TUB2部分序列的多基因分子系统学分析等方法进行病原菌分类鉴定。【结果】从采集的3种不同类型症状的叶斑病病叶中共检测到4株致病菌,分别命名为GZH1、GZH2、GZH3和GZH4,其中GZH1和GZH4分离自广东广州采集的叶斑病病叶,GZH2和GZH3分离自贵州遵义采集的叶斑病病叶。致病性测定结果显示,菌株GZH1表现出较强的致病性,离体针刺接种发病明显;菌株GZH2、GZH3和GZH4离体针刺接种发病不明显,通过摩擦接种可在接种部位形成典型的坏死斑。菌株GZH1在PSA培养基上的菌落特征,大、小型分生孢子,小型分生孢子梗、厚垣孢子的形态及大小均符合尖镰孢(Fusarium oxysporum)的特征,其ITS和EF-1a部分序列与F. oxysporum菌株UACH-217相应序列的一致性分别达98.23%和97.24%,结合其多基因序列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菌株GZH1被鉴定为尖镰孢(F. oxysporum)。菌株GZH2、GZH3和GZH4在PDA培养基上的菌落形态,分生孢子及其附着胞的形态和大小等,分别与兰花炭疽菌(Colletotrichum cymbidiicola)、果生炭疽菌(C. fructicola)和江西炭疽菌(C. jiangxiense)的特征相似;供试菌株GZH2的ITS、ACT、CAL、GAPDH和TUB2部分序列与C. cymbidiicola菌株CBS:123757对应序列的一致性分别达99.00%、100.00%、99.00%、99.00%、99.60%;供试菌株GZH3的ITS、ACT、CAL、GAPDH和TUB2部分序列与C. fructicola菌株ICMP:18613对应序列的一致性分别达99.00%、99.00%、99.00%、100.00%、99.70%;供试菌株GZH4的ITS、ACT、CAL、GAPDH、TUB2和GS部分序列与C. jiangxiense菌株LF687的一致性分别达99.60%、99.00%、99.00%、99.00%、100.00%和97.10%;结合多基因序列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菌株GZH2鉴定为兰花炭疽菌(C. cymbidiicola)、GZH3为果生炭疽菌(C. fructicola)、GZH4为江西炭疽菌(C. jiangxiense)。【结论】不同地区春兰叶斑病的病原菌组成存在差异。尖镰孢(F. oxysporum)和江西炭疽菌(C. jiangxiense)是引起广东省广州地区春兰叶斑病的病原菌,兰花炭疽菌(C. cymbidiicola)和果生炭疽菌(C. fructicola)是引起贵州省遵义地区春兰叶斑病的病原菌。其中C. fructicola和C. jiangxiense首次报道为害兰科植物,属于兰花新记录病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兰 叶斑病 鉴定 Fusarium oxysporum colletotrichum spp
下载PDF
辣椒炭疽病病原分离鉴定及对杀菌剂敏感性测定 被引量:1
15
作者 周志成 孙海 +4 位作者 肖仲久 莫维弟 程欢欢 彭丽娟 丁海霞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30-437,共8页
[目的]明确辣椒炭疽病病原菌Colletotrichum spp.种类,并筛选防治药剂。[方法]采集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具有典型炭疽病症状的‘党武’辣椒叶片和果实,分离病原菌;采用单孢分离法、柯赫氏法则、形态学特征结合ITS、GADPH、CHS-1和ACT多基... [目的]明确辣椒炭疽病病原菌Colletotrichum spp.种类,并筛选防治药剂。[方法]采集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具有典型炭疽病症状的‘党武’辣椒叶片和果实,分离病原菌;采用单孢分离法、柯赫氏法则、形态学特征结合ITS、GADPH、CHS-1和ACT多基因序列分析,明确病原菌的致病能力及分类地位;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病原菌对6种化学杀菌剂和6种生物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病原菌鉴定为斯高维尔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covillei;室内药剂敏感性测定发现12种杀菌剂对C. scovillei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75%(w)肟菌·戊唑醇WDG、10%(w)苯醚甲环唑WDG和250 g/L吡唑醚菌酯SC的抑制效果最好,EC50分别为0.254、0.731、0.745 mg/L。其次是200 g/L异硫氰酸烯丙酯SL、3%(w)中生菌素WP、10 g/L申嗪霉素SC、80 g/L宁南霉素AS、200 g/L异硫氰酸烯丙酯EW和10 g/L蛇床子素ME,EC50分别为1.238、1.307、1.711、2.929、3.175和2.191 mg/L。将10%(w)苯醚甲环唑WDG和250 g/L吡唑醚菌酯SC按照1∶4、2∶3的体积比复配时,联合毒力测定和评价结果显示两者复配对该病菌具有协同增效作用。[结论]本研究可为辣椒生产中辣椒炭疽病的田间药剂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炭疽病 多基因序列分析 联合毒力测定 斯高维尔炭疽菌
下载PDF
橡胶树炭疽菌孢子的拉曼光谱特征及其在聚类分析中的应用
16
作者 徐鑫泽 施泽坤 +5 位作者 纪晓贝 李志刚 李潇 刘文波 林春花 缪卫国 《热带生物学报》 2023年第1期105-110,共6页
为了弥补分类学上单纯依靠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鉴定炭疽菌的不足,基于共聚焦显微拉曼技术的橡胶树炭疽菌3个种群孢子聚类分析方法,对橡胶树炭疽菌孢子的拉曼光谱进行扫描,找到了其共有的位于1005 cm^(-1),1155 cm^(-1)和1515 cm^(-1)处的... 为了弥补分类学上单纯依靠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鉴定炭疽菌的不足,基于共聚焦显微拉曼技术的橡胶树炭疽菌3个种群孢子聚类分析方法,对橡胶树炭疽菌孢子的拉曼光谱进行扫描,找到了其共有的位于1005 cm^(-1),1155 cm^(-1)和1515 cm^(-1)处的3个主要的拉曼峰以及其他次级峰,并对峰的产生来源进行初步确认。结合拉曼光谱与主成分分析(PCA),依靠3个主要的拉曼峰以及其他次级峰在PC1、PC2以及PC3的三维空间得分图中快速有效地将3种橡胶树炭疽菌孢子区分开来,为鉴别炭疽菌孢子提供了一种新方法,满足了灵敏与微量的要求,且样品无需预富集和预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炭疽菌 橡胶树 共聚焦显微拉曼 物种鉴定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湖北省草莓炭疽病菌对咪鲜胺的敏感性 被引量:14
17
作者 韩永超 曾祥国 +2 位作者 向发云 陈丰滢 顾玉成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35-540,共6页
由炭疽属真菌( Colletotrichum spp.)引起的炭疽病是草莓育苗期的主要病害,在世界各地普遍发生。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湖北省内17个不同地区采集分离的103株草莓炭疽病菌株对咪鲜胺的敏感性。结果显示:咪鲜胺对湖北省草莓炭... 由炭疽属真菌( Colletotrichum spp.)引起的炭疽病是草莓育苗期的主要病害,在世界各地普遍发生。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湖北省内17个不同地区采集分离的103株草莓炭疽病菌株对咪鲜胺的敏感性。结果显示:咪鲜胺对湖北省草莓炭疽病菌的EC50值分布范围为0.0142~0.2156μg/mL,平均值为(0.0938±0.0299)μg/mL,其敏感性频率符合正态分布,因此可将该EC50平均值作为湖北省草莓炭疽病原菌群体对咪鲜胺敏感基线的参考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莓 炭疽病 炭疽菌 咪鲜胺 敏感性 colletotrichum spp.
下载PDF
芒果炭疽病菌对咪鲜胺的敏感性检测 被引量:16
18
作者 覃丽萍 史国英 +5 位作者 谢玲 王灿琴 任惠 岑贞陆 胡春锦 莫贱友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94-597,共4页
【目的】检测广西芒果炭疽病菌对咪鲜胺的敏感性,为芒果炭疽病的科学防治和药剂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从广西各芒果产区采集芒果炭疽病病样分离、纯化芒果炭疽病菌菌株,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芒果炭疽病菌对咪鲜胺的敏感性。... 【目的】检测广西芒果炭疽病菌对咪鲜胺的敏感性,为芒果炭疽病的科学防治和药剂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从广西各芒果产区采集芒果炭疽病病样分离、纯化芒果炭疽病菌菌株,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芒果炭疽病菌对咪鲜胺的敏感性。【结果】共分离获得53株芒果炭疽病菌菌株,53株菌株对咪鲜胺的EC50为0.0244~0.2572mg/L,平均为0.0916mgm,其中采自凌云县均亭村的菌株LY12的EC50最小(0.0244mg/L),采自田东县平马镇东达村的菌株TD122的EC50(0.2572mg/L)最大,后者为前者的10.5倍。【结论】来自广西主要芒果产区的53株芒果炭疽病菌对咪鲜胺仍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未产生抗药性亚群体,咪鲜胺在生产上仍具有应用前景,但不同菌株的敏感性有一定差异,存在潜在抗性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芒果 炭疽菌 咪鲜胺 敏感性 广西
下载PDF
油茶苗圃炭疽病原菌鉴定及抗药性 被引量:29
19
作者 李河 李司政 +3 位作者 王悦辰 刘君昂 徐建平 周国英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5-94,共10页
【目的】探讨中国油茶苗圃炭疽病原菌种类,揭示油茶苗圃炭疽病菌抗药性,为其防治提供依据和指导。【方法】分离油茶苗圃炭疽病菌,并对分离菌株的ApMat基因进行PCR扩增和测序,通过对序列系统发育分析鉴定炭疽病原菌种类;采用区分剂量法... 【目的】探讨中国油茶苗圃炭疽病原菌种类,揭示油茶苗圃炭疽病菌抗药性,为其防治提供依据和指导。【方法】分离油茶苗圃炭疽病菌,并对分离菌株的ApMat基因进行PCR扩增和测序,通过对序列系统发育分析鉴定炭疽病原菌种类;采用区分剂量法测定所有菌株对杀菌剂多菌灵、乙霉威、戊唑醇和咪鲜胺的抗药性。【结果】湖南、江西、海南和广东4个省份分离的95株的油茶苗圃炭疽病病原菌主要是果生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暹罗炭疽菌(C.siamense)、山茶炭疽菌(C.camelliae)和胶胞炭疽菌(C.gloeosporioides)4个种,其中炭疽病菌分布范围最广、分离数量最多(83株,占总分离菌株的87.4%)。抗药性测定结果表明,对多菌灵产生抗性的菌株有31个,占总分离菌株的32.6%;对戊唑醇产生了抗性的菌株有31株,占总分离菌株的32.6%。其中对多菌灵和戊唑醇这2种杀菌剂均具有抗性的菌株有6株,占总分离菌株的6.3%;对多菌灵、乙霉威和戊唑醇3种杀菌剂均有抗性的菌株有2株,占所有分离菌株的2.1%。但所有95个菌株对咪鲜胺敏感,说明目前苗圃油茶炭疽病菌尚未对咪鲜胺产生抗药性。29个高抗多菌灵而对乙霉威敏感菌株第198位氨基酸由谷氨酸(Glu)突变为丙氨酸(Ala),2株对多菌灵和乙霉威具有双重抗药性的菌株第200位氨基酸由苯丙氨酸(Phe)突变为酪氨酸(Tyr)。【结论】我国油茶苗圃炭疽病菌已对多菌灵/乙霉威和戊唑醇产生严重的抗药性,但对咪鲜胺尚未检测到抗药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炭疽病 病原种类 抗药性
下载PDF
辣椒炭疽病菌对嘧菌酯的敏感性测定 被引量:32
20
作者 李红霞 刘照云 +1 位作者 王建新 周明国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3-77,共5页
从江苏和海南省随机采集分离获得45个辣椒炭疽病菌单孢菌株,根据孢子形态鉴定其病原菌为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和C.capsici,其中C. gloeosporioides占总菌株数的64.4%.筛选出甘油琼脂(AEA)培养基和水琼脂(WA)培养基,分别作为... 从江苏和海南省随机采集分离获得45个辣椒炭疽病菌单孢菌株,根据孢子形态鉴定其病原菌为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和C.capsici,其中C. gloeosporioides占总菌株数的64.4%.筛选出甘油琼脂(AEA)培养基和水琼脂(WA)培养基,分别作为产孢法和孢子萌发法测定辣椒炭疽病菌对嘧菌酯敏感性的适宜培养基.通过孢子萌发法测定2种病原菌45个菌株对嘧菌酯的敏感性范围在0.009~0.091μg/mL之间,平均EC50为(0.047±0.040)μg/mL.其中29个C.gloeosporioides菌株和16个C. capsici菌株的平均EC50值分别为(0.051±0.047)μg/mL和(0.041±0.024)μg/mL.研究发现旁路氧化酶抑制剂水杨肟酸(SHAM)对嘧菌酯抑制分生孢子萌发有协同增效作用,且嘧菌酯抑制辣椒炭疽病菌菌丝生长的能力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炭疽病菌 嘧菌酯 生测方法 敏感性基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