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9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ptimal duration of percutaneous microballoon compression for treatment of trigeminal nerve injury 被引量:18
1
作者 Fuyong Li Shuai Han +3 位作者 Yi Ma Fuxin Yi Xinmin Xu Yunhui Liu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2期179-189,共11页
Percutaneous microballoon compression of the trigeminal ganglion is a brand new operative technique for the treatment of trigeminal neuralgia. However, it is unclear how the procedure mediates pain relief, and there a... Percutaneous microballoon compression of the trigeminal ganglion is a brand new operative technique for the treatment of trigeminal neuralgia. However, it is unclear how the procedure mediates pain relief, and there are no standardized criteria, such as compression pressure, com- pression time or balloon shape, for the procedure. In this study, percutaneous microballoon compression was performed on the rabbit trigeminal ganglion at a mean inflation pressure of 1,005 + 150 mmHg for 2 or 5 minutes. At 1, 7 and 14 days after percutaneous microballoon compression, the large-diameter myelinated nerves displayed axonal swelling, rupture and demy- elination under the electron microscope. Fragmentation of myelin and formation of digestion chambers were more evident after 5 minutes of compression. Image analyzer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iameter of trigeminal ganglion cells remained unaltered after compression. These experi- mental findings indicate that a 2-minute period of compression can suppress pain transduction.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revealed that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expression in the ganglion cells and axons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7 days after trigeminal ganglion compression, however, the changes were similar after 2-minute compression and 5-minute compression. The upregulated expression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in the ganglion cells after percu- taneous microballoon compression can promote the repair of the injured nerve.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long-term compression is ideal for patients with recurrent trigeminal neuralg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rve regeneration peripheral nerve injury trigeminal neuralgia percutaneous micro-balloon compression trigeminal ganglion cell DEMYELINATION AXONS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factor neural regeneration
下载PDF
Percutaneous Balloon Compression and Percutaneous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in Patients with Idiopathic Trigeminal Neuralgia: Management Outcome 被引量:2
2
作者 Ali R. Hamdan Radwan Nouby Mahmoud Mohamad A. Farrag 《Open Journal of Modern Neurosurgery》 2019年第4期393-400,共8页
Background: Trigeminal neuralgia is a chronic pain syndrome characterized by paroxysmal, shock-like, stabbing, recurrent episodes of pain localized in the distribution area of one or more branches of the trigeminal ne... Background: Trigeminal neuralgia is a chronic pain syndrome characterized by paroxysmal, shock-like, stabbing, recurrent episodes of pain localized in the distribution area of one or more branches of the trigeminal nerve. The Initial approach for treating trigeminal neuralgia consists of pharmacological therapy. Many patients experience initial pain relief with pharmacological therapy;however, most of those patients eventually undergo surgery. Patients and Methods: In this descriptive prospective study, we evaluate the efficiency and safety of percutaneous balloon compression (PBC) and percutaneous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RFA) in treating patients with typical idiopathic trigeminal neuralgia. This study includes 21 patients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PBC = 15 patients and RFA = six patients) who met our inclusion and exclusion criteria, from May 2018 to April 2019, with a follow-up period of six months. Results: At one month postoperative follow-up, all patients in both groups were pain-free. At six months postoperative follow-up, in group 1 (PBC), 14 (95.24%) patients were pain-free, while in group 2 (RFA) all patients remained pain-free. The most common encountered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re masticatory muscles weakness (Four patients in PBC group, and one patient in RFA group) and facial hypothesia (12 patients in PBC group and four patients in RFA group). Conclusions: In our study, patients with trigeminal neuralgia were not controlled by drug treatment, but percutaneous balloon compression and percutaneous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proved to be very effective treatment options, with no major compli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IGEMINAL NEURALGIA percutaneous balloon compression percutaneous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下载PDF
PBC治疗药物难治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中远期疗效
3
作者 赵长海 哈尼克孜·肉孜 法志强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3年第15期2102-2105,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微球囊压迫术(PBC)治疗药物难治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中远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19年5月至11月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疼痛科采用PBC治疗的10例药物难治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男5例、女5...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微球囊压迫术(PBC)治疗药物难治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中远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19年5月至11月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疼痛科采用PBC治疗的10例药物难治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男5例、女5例,平均年龄66.8岁)的临床资料,患者出院后每6个月随访1次,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数字评价量表(NRS)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记录患者的并发症和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复发情况。末次随访时判断患者的疗效。采用Friedman M秩和检验、q检验。结果10例PBC手术均获成功,出院后6个月随访时发现1例患者面部感觉减退,未予特殊处理,预后良好。随访过程中无复发患者,无咬肌无力、口周疱疹和角膜炎、复视等并发症发生。出院后3年末次随访时患者治疗有效率为100.0%(10/10)。患者术后即刻及出院后6个月、1年、1.5年、2年、2.5年、3年随访时VAS、NRS评分均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PBC治疗药物难治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3年内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 疗效 安全性
下载PDF
老年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治疗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4
作者 李永新 尹利荣 +3 位作者 刘永权 李嘉麒 李燕莉 牛增广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94-98,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治疗方案对老年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腰椎功能、疼痛程度、椎体前缘高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完成1年随访的102例老年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保守组(32例)、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 目的探讨不同治疗方案对老年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腰椎功能、疼痛程度、椎体前缘高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完成1年随访的102例老年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保守组(32例)、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组(35例)、经皮椎体成形术(PVP)组(35例),治疗1年后评估3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3组治疗前和治疗1年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结果PKP组、PVP组治疗优良率高于保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KP组与PVP组治疗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年,3组VAS评分低于治疗前,JOA评分高于治疗前,且PKP组、PVP组VAS评分低于保守组,JOA评分高于保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KP组VAS评分低于PVP组,JOA评分高于PV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年,3组Cobb角小于治疗前,椎体前缘高度高于治疗前,其中PKP组、PVP组Cobb角小于保守组,椎体前缘高度高于保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KP组Cobb角小于PVP组,椎体前缘高度高于PVP组,椎体前缘高度差值大于PV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保守治疗相比,手术可提高老年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PKP在减轻患者疼痛程度、提高腰椎功能、改善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方面优于PVP,且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压缩性骨折 老年人 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 经皮椎体成形术
下载PDF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术围手术期瞬目反射变化特点及其与患者术后长期疗效的关系
5
作者 史皓威 郭文昌 +4 位作者 王银占 王永宇 杨嗣徽 李洋 钱涛 《中国医药》 2024年第8期1173-1177,共5页
目的探究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患者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术(PBC)围手术期瞬目反射变化特点及其与患者术后长期疗效的关系。方法收集2020年2—10月于河北省人民医院行PBC的150例PTN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 目的探究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患者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术(PBC)围手术期瞬目反射变化特点及其与患者术后长期疗效的关系。方法收集2020年2—10月于河北省人民医院行PBC的150例PTN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于术前1 d、术后1 d及术后第1、3、6、12个月分别进行巴罗神经病学研究所疼痛量表评分(BNI-P)、巴罗神经病学研究所面部麻木评分(BNI-N)评估面部麻木、疼痛情况,并进行瞬目反射检测(涉及传导通路R1、R2及R2′的潜伏期及波幅)。根据患者术后第3年随访结果分为治愈组(120例)和复发组(30例)。比较2组患者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评价模型拟合优度。结果患者术后1 d及术后第1、3、6、12个月BNI-P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1 d(均P<0.05)。患者行PBC后,R1、R2、R2′潜伏期总体均呈现降低趋势,R1、R2、R2′波幅总体均呈现上升趋势(均P<0.05)。纳入最全面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体重指数(比值比=1.254,P=0.028),病程(比值比=1.072,P=0.008),术前BNI-P(比值比=2.189,P=0.040),术前R1、R2、R2′潜伏期(比值比=3.546、4.165、1.314,P=0.012、0.014、0.038)、术前R1、R2、R2′波幅(比值比=0.933、0.920、0.942,P=0.009、0.003、0.002)均为远期预后的影响因素。Hosmer-Lemeshow检验显示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优度(P=0.796)。结论对PTN患者行PBC治疗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其瞬目反射各项指标均随术后随访时间呈现降低趋势,且与患者面部麻木症状呈现正相关性,患者个体因素及术前BNI-P、瞬目反射指标水平等均对患者术后长期疗效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术 瞬目反射 长期疗效
下载PDF
球囊压迫术与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夏英华 闵飞祥 +4 位作者 余桂 冷景兴 杨宇 钟凤英 向晖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74-281,共8页
目的:比较球囊压迫术(percutaneous balloon compression,PBC)与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PTN)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20年12月在江西省人民医院... 目的:比较球囊压迫术(percutaneous balloon compression,PBC)与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PTN)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20年12月在江西省人民医院接受住院治疗的119例PTN病人,其中接受MVD手术66例(MVD组),接受PBC手术53例(PBC组),并进行了至少2年的随访。每例病人在术前接受3.0 Tesla磁共振成像,以获得三维飞行时间序列(3D-TOF)。之后按照MRI的检查结果,通过3DSlicer软件对所有纳入研究的病人进行三维重建,并按照压迫程度分为I、II、III型,将其与性别、年龄、侧别、发病区域、是否有糖尿病、高血压、发病时长一起纳入MVD和PBC的术后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风险分析。通过ROC曲线验证风险因素与预后的相关性,对PTN病人进行亚组分析,根据COX回归模型和Kaplan-Meier曲线评估预后结果。结果:MVD组的立即缓解率为92.4%,复发率为11.5%,3年内总体缓解率为81.8%;PBC组的立即缓解率为96.2%,复发率为21.6%,3年内总体缓解率为75.5%;通过卡方检验比较,发现MVD和PBC在术后立即缓解率、复发率、3年内总体缓解率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MVD的多因素COX回归模型提示:血管压迫程度与MVD的预后明显相关;PBC的多因素COX回归模型结果显示:血管压迫程度与PBC的预后无关。基于血管压迫程度对PTN病人进行亚组分析,COX回归模型和Kaplan-Meier曲线结果显示:对于I型(无明确血管压迫)PTN病人来说,MVD和PBC的预后无明显差异,对于II+III型(有明确血管压迫)PTN病人来说,MVD的预后优于PBC。结论:血管压迫程度对上述两种手术方式所取得的手术效果有影响,对于I型PTN病人而言,PBC与MVD的术后无明显差异;对于II+III型PTN病人而言,MVD的预后明显优于PBC,对于不同病人的手术方式选择,血管压迫程度是一个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囊压迫术 微血管减压术 典型三叉神经痛 血管压迫程度 手术效果
下载PDF
经皮微球囊压迫术和射频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张媛婧 王稳 +3 位作者 刘春华 努尔比亚·阿布拉 李怡帆 樊碧发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3-188,共6页
目的:比较经皮微球囊压迫术和射频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PTN)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1月至2022年3月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收治的PTN病人,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经皮球囊压迫组(P组)55... 目的:比较经皮微球囊压迫术和射频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PTN)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1月至2022年3月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收治的PTN病人,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经皮球囊压迫组(P组)55例和射频热凝组(R组)53例。观察两组术前、术后1小时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总体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两组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的疼痛复发率。结果:两组病人术前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小时VAS评分明显低于术前(P<0.01),两组术后1小时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皮球囊压迫组的整体面部麻木程度较射频热凝组轻(P<0.05),两组术后出现口唇疱疹、角膜反射下降、干眼症、咀嚼肌无力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病人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年后射频热凝组的复发率更高。结论:经皮微球囊压迫术和射频热凝术均可有效治疗PTN,均可出现面部麻木等并发症,1年后射频热凝组的复发率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经皮球囊压迫术 射频热凝术 疗效 并发症
下载PDF
首次经皮球囊压迫术与射频热凝术后再行经皮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比较 被引量:1
8
作者 张鸿昊 蒋宗滨 +3 位作者 吕旌 赵鹏 岳侃 何睿林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0-46,共7页
目的:三叉神经痛有多种微创介入治疗方式,各种方法的疗效不同,对于首选治疗方案仍有争议。本研究旨在比较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PTN)患者首次接受经皮球囊压迫术(percutaneous balloon compression,PBC)介入... 目的:三叉神经痛有多种微创介入治疗方式,各种方法的疗效不同,对于首选治疗方案仍有争议。本研究旨在比较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PTN)患者首次接受经皮球囊压迫术(percutaneous balloon compression,PBC)介入治疗和射频热凝术(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RT)治疗后疼痛复发再接受PBC在治疗效果等方面的差异,以期为患者提供更科学、精准的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疼痛科收治的103例PTN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首次接受PBC治疗的患者49例(PBC组),RT术后疼痛复发接受PBC治疗的患者54例(RT+PBC组)。比较2组患者术前疼痛评分,术中卵圆孔形态、卵圆孔面积、球囊容积、压迫时长,术后第1天(T1)、第7天(T2)、第14天(T3)、1个月(T4)、3个月(T5)、1年(T6)各时间点的疼痛评分及疼痛复发情况等的差异,并分析术后复发情况与疼痛评分的相关性。结果:2组间一般资料、术前疼痛评分、卵圆孔形态、卵圆孔面积、T1~T3疼痛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RT+PBC组比较,PBC组球囊充盈容积较小,T4~T6的疼痛评分较低,疼痛复发例数较少(均P<0.05),疼痛复发情况与T2~T6的疼痛评分均呈正相关(分别r=0.306、0.482、0.831、0.876、0.887,均P<0.01)。结论:PTN患者首次介入治疗建议选择PBC,在治疗效果和疼痛复发情况等方面均优于RT治疗后疼痛复发再选择PBC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球囊压迫术 射频热凝术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治疗效果 疼痛复发
下载PDF
经皮微球囊压迫术与经皮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的Meta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李泓箭 何力兵 +1 位作者 张川 杨汉丰 《联勤军事医学》 CAS 2024年第3期250-257,共8页
目的系统评价经皮微球囊压迫术(percutaneous balloon compression,PBC)和经皮射频热凝术(percutaneous 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PRT)治疗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互... 目的系统评价经皮微球囊压迫术(percutaneous balloon compression,PBC)和经皮射频热凝术(percutaneous 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PRT)治疗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互联网、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等中英文数据库,检索时间范围为2011-01-01/2023-10-31日。比较PBC与PRT治疗TN的疗效和并发症等指标。采用Review Manager 5.4软件分析研究的主要结局。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文献18篇,其中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8篇,病例对照研究10篇,纳入TN患者共3013例,均为三叉神经第Ⅱ、Ⅲ支受累。PRT术后治愈率(OR=0.74,95%CI:0.53~1.02,P=0.07)、有效率(OR=0.94,95%CI:0.72~1.22,P=0.62)及复发率(OR=0.68,95%CI:0.40~1.15,P=0.15)与PB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术后的两个常见并发症——面部触觉减退发生率和咬肌无力发生率,PRT低于PBC(OR=2.84,95%CI:1.32~6.09,P<0.01;OR=2.86,95%CI:1.55~5.25,P<0.01)。结论PRT在TN的疗效方面拥有优势,且主要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是临床上治疗TN的重要方式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经皮微球囊压迫术 经皮射频热凝术 疗效 并发症
下载PDF
机器人辅助与DSA引导经皮穿刺三叉神经球囊压迫术临床对比分析
10
作者 苏复海 陈云鹏 +3 位作者 梁有明 闭水清 徐鹏 蓝胜勇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70-475,共6页
目的比较机器人辅助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引导经皮穿刺三叉神经球囊压迫(percutaneous balloon compression,PBC)术两种术式的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9月至2024年2月在一个中心连续开展的所... 目的比较机器人辅助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引导经皮穿刺三叉神经球囊压迫(percutaneous balloon compression,PBC)术两种术式的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9月至2024年2月在一个中心连续开展的所有机器人辅助和DSA引导PBC术患者的临床资料85例(机器人组28例,DSA组57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一次穿刺成功率、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改善率、临床有效率、并发症率、手术时间及透视时间。结果两组在一次性穿刺成功率(96.43%vs.84.21%)、VAS评分改善率[88.89%(77.78%,100.00%)vs.88.89%(55.56%,100.00%)]、临床有效率(92.86%vs.94.74%)及并发症总发生率(35.71%vs.42.11%)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机器人组手术时间[38.50(35.00,48.00)min]显著高于DSA组[19.00(15.00,25.50)min],机器人组透视时间[13.00(12.00,15.75)s]显著低于DSA组[194.00(152.50,259.50)s],两组平均手术及透视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SA引导手术在患者量大,追求效率的中心更有优势;而机器人辅助手术穿刺过程安全可控,患者射线暴露时间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 三叉神经痛 对比分析
下载PDF
构建模型预测经皮球囊压迫治疗后三叉神经痛复发 被引量:1
11
作者 齐亮 刘文广 +2 位作者 郑金玉 倪洪早 刘永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06-210,共5页
目的构建预测三叉神经痛(TN)经皮球囊压迫(PBC)治疗后复发模型,分析疼痛复发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61例经PBC治疗的TN患者,以其中167例为训练集、94例为测试集;根据疼痛是否复发将前者分为复发亚组(n=95)与未复发亚组(n=72),比较亚... 目的构建预测三叉神经痛(TN)经皮球囊压迫(PBC)治疗后复发模型,分析疼痛复发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61例经PBC治疗的TN患者,以其中167例为训练集、94例为测试集;根据疼痛是否复发将前者分为复发亚组(n=95)与未复发亚组(n=72),比较亚组间基本资料,获取疼痛复发相关因素,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模型预测训练集和测试集PBC后PN复发的效能,比较模型在训练集与验证集曲线下面积(AUC)的差异。结果训练集中,相比未复发亚组,复发亚组肥胖、合并多发性硬化症、TN病程≥5年、治疗前巴罗神经病学研究所疼痛分级Ⅳ或Ⅴ、非典型疼痛及球囊压迫时间>120 s者占比较高,而V3分区疼痛者占比较低(P均<0.05)。肥胖[OR=1.662,95%CI(1.176,2.350)]、合并多发性硬化症[OR=1.707,95%CI(1.195,2.439)]、TN病程≥5年[OR=2.016,95%CI(1.364,2.979)]、非典型疼痛[OR=2.551,95%CI(1.508,4.310)]及球囊压迫时间>120 s[OR=2.044,95%CI(1.222,3.419)]均与疼痛复发风险增加有关,而V3分区疼痛[OR=0.874,95%CI(0.787,0.970)]患者复发风险较低(P均<0.05);由以上因素构建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训练集与测试集疼痛复发的AUC分别为0.789及0.79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42)。结论所获模型可用于预测PBC后TN复发;肥胖、合并多发性硬化症、TN病程≥5年、非典型疼痛等及球囊持续压迫时间>120 s可增加PBC后TN复发风险,而V3分区疼痛治疗后复发风险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复发 经皮球囊压迫
下载PDF
经皮穿刺球囊压迫半月节对微血管减压术后复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影响
12
作者 孟言言 杨彩侠 张红 《临床研究》 2024年第2期56-59,共4页
目的针对微血管减压(MVD)术后复发性三叉神经痛(TN)患者通过经皮穿刺球囊压迫半月节治疗的效果分析。方法筛选2021年6月至2022年8月98例微血管减压术后TN患者予以研究,依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组,参照组(n=49)提供微血管减压术,研究组(n=49... 目的针对微血管减压(MVD)术后复发性三叉神经痛(TN)患者通过经皮穿刺球囊压迫半月节治疗的效果分析。方法筛选2021年6月至2022年8月98例微血管减压术后TN患者予以研究,依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组,参照组(n=49)提供微血管减压术,研究组(n=49)提供经皮穿刺球囊压迫半月节治疗,对比治疗效果、手术指标、炎性因子与生活质量。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疼痛复发时间短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炎性因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炎性因子水平低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12个月对比,研究组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较单纯的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经皮穿刺球囊压迫半月节治疗效果更为显著,值得用于MVD术后复发性TN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微血管减压 经皮穿刺球囊压迫半月节 复发
下载PDF
艾司氯胺酮对三叉神经痛行经皮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术患者三叉心反射的影响
13
作者 张焕焕 何金华 +3 位作者 张梦 杨歌 张彧 李建立 《中国医药》 2024年第7期1015-1018,共4页
目的探讨艾司氯胺酮对三叉神经痛行经皮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术(PBC)患者三叉心反射(TCR)的影响。方法选择2023年1—8月于河北省人民医院就诊的80例因三叉神经痛行PBC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艾司氯胺酮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 目的探讨艾司氯胺酮对三叉神经痛行经皮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术(PBC)患者三叉心反射(TCR)的影响。方法选择2023年1—8月于河北省人民医院就诊的80例因三叉神经痛行PBC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艾司氯胺酮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麻醉诱导采用咪达唑仑+舒芬太尼+苯磺顺阿曲库铵+丙泊酚;艾司氯胺酮组麻醉诱导采用咪达唑仑+舒芬太尼+苯磺顺阿曲库铵+丙泊酚+艾司氯胺酮。比较2组麻醉诱导前(T_(0))、手术开始前(T_(1))和穿刺卵圆孔时(T_(2))患者的心率和平均动脉压(MAP),穿刺卵圆孔时TCR发生率及围手术期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结果2组患者T_(1)、T_(2)时点的心率、MAP均显著低于T_(0)时点,艾司氯胺酮组T_(1)、T_(2)时点的心率、MAP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艾司氯胺酮组患者TCR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15.0%(6/40)比45.0%(1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艾司氯胺酮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5%(9/40)比12.5%(5/40)](P>0.05)。结论艾司氯胺酮可降低三叉神经痛行PBC患者TCR的发生率,提高患者围手术期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艾司氯胺酮 三叉心反射 经皮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术
下载PDF
三叉神经痛球囊压迫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沈志远 刘雨昂 +3 位作者 王常州 李沛隆 吴金霞 王秀存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124-130,共7页
目的分析球囊压迫术(PBC)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术后复发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2022年8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首次接受PBC治疗的108例PTN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随访情况将患者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收集患者术... 目的分析球囊压迫术(PBC)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术后复发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2022年8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首次接受PBC治疗的108例PTN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随访情况将患者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收集患者术前、术中、术后资料,分析疼痛复发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术后随访12~36个月,17例(15.74%)术后疼痛复发,复发时间为术后1~18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2组高血压、压迫时间≤2 min、术后即刻面部麻木评分(Ⅰ+Ⅱ)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资料经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高血压、术后即刻面部麻木程度是PBC术后疼痛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将患者有无高血压及术后即刻面部麻木评分2项资料分别进行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及术后即刻面部麻木程度越轻的患者随时间的增加其复发概率越大(P<0.05)。结论高血压和术后即刻面部麻木程度是PBC治疗PTN术后疼痛复发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球囊压迫术 疼痛复发 COX回归模型 KAPLAN-MEIER法
下载PDF
单侧椎弓根外侧入路双侧球囊扩张PKP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段压缩骨折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
15
作者 秦光华 赵寅 《罕少疾病杂志》 2024年第4期95-96,109,共3页
目的分析经单侧椎弓根外侧入路双侧球囊扩张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段压缩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收治的120例老年OVCF患者的资料,按PKP入路分为单侧组(63例,单侧椎弓根外侧入... 目的分析经单侧椎弓根外侧入路双侧球囊扩张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段压缩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收治的120例老年OVCF患者的资料,按PKP入路分为单侧组(63例,单侧椎弓根外侧入路双侧球囊扩张)、双侧组(57例,双侧椎弓根外侧入路)。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术前、术后24 h及术后3个月分别测定日常生活障碍(Oswestry)评分、伤椎前缘及中线的平均高度、椎体后凸角(Cobb角)及疼痛情况(VA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均手术成功,术中、术后均无心脑血管系统症状发生(如血压波动、大出血现象),均无骨水泥外漏、运动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情况发生。与双侧组比较,单侧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水泥灌注量、术中透视数均减少(P<0.05);两组术后VAS评分、伤椎前缘和中线平均高度及Cobb角均比术前有所改善(P<0.05),术后3个月比术后24 h的VAS评分显著降低(P<0.05)。结论两种入路PKP术治疗老年OVCF方面均有较好的近期疗效,但单侧椎弓根外侧入路双侧球囊扩张PKP术在减少手术时间、术中X线暴露方面更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单侧椎弓根外侧入路 双侧球囊扩张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临床疗效
下载PDF
3D打印个体化穿刺导板辅助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16
作者 詹维强 姜士炜 寿纪新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4年第3期139-143,147,共6页
目的探讨3D打印个体化穿刺导板辅助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PBC)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2019年1月至2023年6月前瞻性收集62例PTN,根据病人的意愿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2)。观察组术前制作3D打印个... 目的探讨3D打印个体化穿刺导板辅助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PBC)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2019年1月至2023年6月前瞻性收集62例PTN,根据病人的意愿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2)。观察组术前制作3D打印个体化穿刺导板,术中利用导板设计的穿刺角度和进针位点辅助穿刺,对照组术中利用经验性hartel路径穿刺。术中记录手术时间、卵圆孔穿刺时间、重复穿刺次数、移动X线照射次数;术后记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并发症情况(面部麻木、咀嚼肌无力、口周疱疹、脑脊液渗漏等)。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42 min;IQR:37~48 min)较对照组(49.5 min;IQR:41.5~53)明显缩短(P=0.003);观察组卵圆孔穿刺时间(7.5 min;IQR:5~9 min)较对照组(10.5 min;IQR:7~16 min)明显缩短(P=0.004);观察组术中穿刺次数(2次;IQR:2~3次)较对照组(3次;IQR:2~4次)明显减少(P=0.002);观察组组术中X线照射次数(5次;IQR:4~6次)较对照组(7次;IQR:5~8次)明显减少(P<0.001)。术后两组VAS评分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0.05),但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BC治疗PTN时,相比传统的经验性穿刺,3D打印个体化穿刺导板辅助能达到相同的治疗效果,而且明显缩短手术时间、穿刺时间,明显减少穿刺次数及X线照射次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 3D打印个体化穿刺导板
下载PDF
单球囊双侧序贯扩张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效果及对炎性反应、椎体复位情况的影响
17
作者 雷博文 袁旭芳 王国柱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15期66-69,共4页
目的探讨单球囊双侧序贯扩张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效果及对炎性反应、椎体复位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8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式差异将其分为对照组... 目的探讨单球囊双侧序贯扩张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效果及对炎性反应、椎体复位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8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式差异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单球囊单侧扩张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单球囊双侧序贯扩张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弥散系数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观察组的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观察组的椎体前缘高度大于对照组,Cobb角小于对照组(P<0.05)。术后,观察组的Leptin、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ⅠN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单球囊双侧序贯扩张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虽会增加手术时间,但可提高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弥散系数,减轻炎性反应,提升椎体复位效果,下调Leptin、PⅠNP水平,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球囊双侧序贯扩张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 炎性反应 椎体复位
下载PDF
银杏叶提取物和经皮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研究进展
18
作者 陈燕中 宋仲涛 丘文凤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10期1438-1440,F0003,共4页
三叉神经痛的病因目前普遍分为两种,即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尚无明确具体的发病机制,主要临床症状是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无固定规律反复发生的剧烈痛感,使患者遭受极大痛苦,生活质量严重降低。目前临床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主... 三叉神经痛的病因目前普遍分为两种,即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尚无明确具体的发病机制,主要临床症状是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无固定规律反复发生的剧烈痛感,使患者遭受极大痛苦,生活质量严重降低。目前临床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主要手术方式中,经皮球囊压迫术能够对患者的疼痛进行有效缓解,是安全、简单、有效的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首要手术方式。银杏叶提取物富含多种有机酸,能够对三叉神经痛患者的神经功能起到保护和恢复作用。本文综述了经皮球囊压迫术和银杏叶提取物在三叉神经痛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旨在为临床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提供一定文献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叶提取物 经皮球囊压迫术 三叉神经痛 疗效 研究进展
下载PDF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与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效果比较
19
作者 梁广胜 吴鸿 熊力伟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16期131-134,共4页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与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2月至2023年2月该院收治的60例老年OVCF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与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2月至2023年2月该院收治的60例老年OVCF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PVP治疗,研究组采用PKP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X线照射次数、骨水泥用量),手术前后脊柱结构指标(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和椎体压缩率)、腰椎功能[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中X线照射次数少于对照组,骨水泥用量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两组Cobb角均小于术前,且研究组小于对照组,两组椎体压缩率均低于术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两组伤椎前缘高度均大于术前,且研究组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ODI评分均低于术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67%(2/30),低于对照组的26.67%(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PVP相比,PKP治疗老年OVCF患者可减少术中X线照射次数,增加骨水泥用量和伤椎前缘高度,减小术后Cobb角,降低椎体压缩率、ODI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且不增加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经皮椎体成形术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老年 脊柱骨折 球囊扩张
下载PDF
椎体高度丢失率与OVCF患者PKP术后邻近椎体骨折的相关性分析
20
作者 苏秦 张华 《颈腰痛杂志》 2024年第3期488-491,495,共5页
目的 探讨椎体高度丢失率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患者行PKP术后邻近椎体骨折(AVF)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该院接受PKP治疗的147例OVCF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AVF,将患者分为A组(... 目的 探讨椎体高度丢失率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患者行PKP术后邻近椎体骨折(AVF)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该院接受PKP治疗的147例OVCF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AVF,将患者分为A组(AVF组,28例)和B组(非AVF组,119例),观察两组患者椎体高度丢失率(本文采取两种方式计算椎体高度丢失率,分别为VBHL1和VBHL2),剔除混杂因素后,分析VBHL1、VBHL2与AVF的关系。结果 术前A组VBHL1和VBHL2均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VBHL1和VBHL2均较术前显著下降,术后A组VBHL1和VBHL2均高于同期B组,VBHL1和VBHL2手术前后变化量均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VBHL1术前≥61.3%或VBHL2≥术前62.1%是AVF的风险因素(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VBHL1与骨水泥体积、局部后凸角、楔形角及VBHL1变化量呈正相关(r=0.308、0.605、0.572、0.588,P均<0.05),VBHL2与骨水泥体积、局部后凸角、楔形角及VBHL2变化量呈正相关(r=0.337、0.677、0.593、0.601,P均<0.05)。结论 OVCF患者行PKP术后AVF的发生率较高,与椎体高度丢失率有明显相关性,临床中应针对性进行预防和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 相邻椎体骨折 椎体高度丢失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