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个人理性与沉没成本悖论 被引量:1
1
作者 汤吉军 《当代经济管理》 2010年第5期1-4,共4页
文章放松了新古典经济学条件下沉没成本决策无关性假设前提,进而从真实世界角度阐述沉没成本悖论存在的理性逻辑,从而表明人们很难忽略过去发生的沉没成本,它本身并不能被视为一种悖论或错误行为,甚至是非理性行为,同样也是在约束条件... 文章放松了新古典经济学条件下沉没成本决策无关性假设前提,进而从真实世界角度阐述沉没成本悖论存在的理性逻辑,从而表明人们很难忽略过去发生的沉没成本,它本身并不能被视为一种悖论或错误行为,甚至是非理性行为,同样也是在约束条件下一种广义理性行为。因此,需要承认沉没成本悖论存在的普遍性,而且还需要采取恰当的非正式和正式制度设计克服沉没成本悖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并不是简单地警告我们不要考虑过去发生的沉没成本,"让过去的事情过去吧"的规范结论。因此,不仅需要提高决策者的认识能力,更多需要采取加强沉没成本与风险管理,创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是最为根本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全理性 信息成本 沉没成本悖论
下载PDF
由荒谬而圆满,化离奇为无奇——论严歌苓小说中的非常理情节 被引量:1
2
作者 蔡小容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71-179,共9页
严歌苓小说中有一个突出的"非常理情节"现象,它来自于她文学思想中的"荒谬感"特质。本文着眼于二者的联系与因果关系,并以多部作品为例分析了严歌苓设置的非常理情节,它们貌似荒谬、悖反,却符合别样情理,富于戏剧... 严歌苓小说中有一个突出的"非常理情节"现象,它来自于她文学思想中的"荒谬感"特质。本文着眼于二者的联系与因果关系,并以多部作品为例分析了严歌苓设置的非常理情节,它们貌似荒谬、悖反,却符合别样情理,富于戏剧性效果且抵达了艺术上的圆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常理情节 荒谬感 情理 悖反 离奇 无奇 圆满
下载PDF
关于吉布斯佯谬的一种解释 被引量:3
3
作者 马晓栋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年第1期30-32,共3页
本文指出混合理想气体的熵公式不适用于同种气体 ,从而对吉布斯佯谬给出了一种解释。
关键词 混合理想气体 熵公式 组元分压 半透膜实验 吉布斯佯谬 化学势 熵增 摩尔数
下载PDF
偶完全数有无穷多的证明
4
作者 陈德建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3年第3期12-16,共5页
应用诸多名家的定理,并利用梅森合数的素因素分解式,求出两梅森数下标素数的关系;用反证法和枚举法以及导数,假设存在最大梅森素数,从而引出矛盾,证明命题.
关键词 完全数 偶完全数的素因式 最大梅森素数 反证法
下载PDF
偶完全数有无穷多
5
作者 陈德建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年第3期156-158,133,共4页
本文从完全数的定义出发,运用已证得的定理,并利用梅森合数的性质,求出两梅森数下标素数的关系;用反证法,假设存在最大梅森素数,从而引出矛盾,证明命题。
关键词 完全数 偶完全数 梅森数 梅森合数 梅森素数 最大梅森素数 反证法
下载PDF
悖论:另一种真实——解读陈世旭的小说创作
6
作者 张升阳 童华 吴有生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38-143,共6页
作为一个起点较高而又是从"小镇"走上文坛的作家,陈世旭的小说创作总给人一种另辟蹊径的新鲜感,无论是题材、主题的开掘还是艺术表现上都不断寻求着新的冲刺和新的突破,尤其是对当代知识分子的精神探索和人文思考,足见其保持... 作为一个起点较高而又是从"小镇"走上文坛的作家,陈世旭的小说创作总给人一种另辟蹊径的新鲜感,无论是题材、主题的开掘还是艺术表现上都不断寻求着新的冲刺和新的突破,尤其是对当代知识分子的精神探索和人文思考,足见其保持着的年轻而富有朝气的创作心态和永不满足的艺术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世旭 小说 悖论 当代知识分子 自我完善 精神问题
下载PDF
德性论道德悖论的完美信息动态博弈分析
7
作者 温旭 倪黎 《毕节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2年第2期40-46,共7页
德性论道德悖论是在德性论层面上对道德悖论进行诠释和分析,主要是从利他主义道义论而构建的德性论层面上分析道德悖论。"分苹果"道德悖论情境是最经典的德性论道德悖论情境。对"分苹果"道德悖论情境建立完美信息... 德性论道德悖论是在德性论层面上对道德悖论进行诠释和分析,主要是从利他主义道义论而构建的德性论层面上分析道德悖论。"分苹果"道德悖论情境是最经典的德性论道德悖论情境。对"分苹果"道德悖论情境建立完美信息动态博弈模型的分析,得出相应的双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试图找到能够解决德性论道德悖论的道德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性论 道德悖论 完美信息 动态博弈 双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
下载PDF
“礼乐中国”名家访谈缘起 被引量:2
8
作者 唐应龙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21年第4期13-17,共5页
中国素有"礼乐之邦"的美誉,但何谓"礼乐之邦"?因"乐"被遮蔽,今已众说纷纭。为了探明"乐""音"之变的内在逻辑、反思四大古文明中唯一延续至今的中华文明,何以从万国来朝的汉唐盛世沦... 中国素有"礼乐之邦"的美誉,但何谓"礼乐之邦"?因"乐"被遮蔽,今已众说纷纭。为了探明"乐""音"之变的内在逻辑、反思四大古文明中唯一延续至今的中华文明,何以从万国来朝的汉唐盛世沦为八国入侵的清末衰世?我们拟大量采访礼乐名家,汇聚学者真知灼见,重现先秦礼乐文化,为中华文明复兴略尽绵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乐中国 悖论 尽善尽美
下载PDF
论亚里士多德的至善幸福观——基于对“幸福悖论”的伦理思考 被引量:2
9
作者 袁玖林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3期146-153,共8页
对现代人来说,如何解决伊斯特林提出的“幸福悖论”是一个时代难题,而在德性伦理复兴的今天,回到亚里士多德的至善幸福观是思考这一问题的明智选择。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从人所特有的理性活动和对目的善的追求出发,将幸... 对现代人来说,如何解决伊斯特林提出的“幸福悖论”是一个时代难题,而在德性伦理复兴的今天,回到亚里士多德的至善幸福观是思考这一问题的明智选择。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从人所特有的理性活动和对目的善的追求出发,将幸福定义为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他接着考察了人们现实活动中追求的享乐、政治和沉思的生活,认为对快乐、权力、荣誉等属人的善进行追求的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即属人的幸福,不具有完满自足性;而后他又从目的善追求的完满自足性出发,将以思辨活动为表征的沉思幸福定义为第一幸福、最高幸福、至善幸福,揭示了从属人的幸福走向沉思的逻辑必然性,为人们追求幸福的终极目标指明了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幸福悖论 伊斯特林 至善幸福观 亚里士多德 属人的幸福 沉思的幸福 思辨活动 目的善
下载PDF
人类增强的完美悖论及其伦理旨趣 被引量:10
10
作者 田海平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15,共11页
以“NBIC”会聚(即纳米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认知科学的会聚)为代表的当代科技革命,在人类增强技术的技术功能展现上,揭开了人类改造或人体增强的“无限光明”的道德前景,从而使得人类以技术方式追求完美、制造完美成为可能。然而... 以“NBIC”会聚(即纳米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认知科学的会聚)为代表的当代科技革命,在人类增强技术的技术功能展现上,揭开了人类改造或人体增强的“无限光明”的道德前景,从而使得人类以技术方式追求完美、制造完美成为可能。然而,人类增强技术所揭示的道德前景,能否获得伦理的支持?这仍然是一个引发激烈争论的话题。人类增强技术在人类改造和增强自身的“功能完美性”方面表现得越是卓越或者越是不容置疑,它所遭遇到的伦理合法性质疑就会越大。基于技术功能展现的“追求完美”“制造完美”与基于人性道德根据的“反对完美”总是如影随形,二者构成了人类增强的完美悖论。迈克尔·桑德尔(Michael J.Sandel)的论断是将之上升到“科技与人性的正义之战”之高度。毫无疑问,走出完美悖论,赢得“科技与人性”的“正义之战”,是人类增强技术的伦理话语的价值方向或伦理旨趣之所在。这要求我们必须审慎看待技术发展导致的无法预测的社会与道德后果。跨越生物保守主义与超人类主义之间相互对峙的鸿沟,寻找两者相通的中道,是人类增强技术的伦理思考不可回避的言说进路。伦理的高阶思考及其旨趣在于:寻求共识框架下人类增强的伦理安全—即不是片面地将科技置于人性的对立面,(不是“科技对人性”而是“科技与人性”)而是在完美悖论中借助伦理的“莫比乌斯带”(Mobius Band of Ethics),探讨“科技-人性”之相互生成、开放融合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增强技术 完美悖论 正义之战 伦理的“莫比乌斯带”
原文传递
汉语完整体悖论成因分析 被引量:9
11
作者 郝婷婷 温宾利 《现代外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21-632,共12页
汉语完结情状与词尾"了"连用时,不仅有"完结解读",而且还有"中止解读",这种现象被称为"完整体悖论"。本文在生成语法框架内对汉语的"完整体悖论"现象进行了解释,认为该现象是作为视... 汉语完结情状与词尾"了"连用时,不仅有"完结解读",而且还有"中止解读",这种现象被称为"完整体悖论"。本文在生成语法框架内对汉语的"完整体悖论"现象进行了解释,认为该现象是作为视点体标记的词尾"了"与动词短语所携带的事件性特征<ie>和<fe>相互作用的结果。通常情况下,词尾"了"作用于<ie>和<fe>两个特征,将情状的起始点和终结点均置于话题时间内,产生完结解读,当语境否定结果的达成时,词尾"了"仅作用于<ie>特征,将情状的起始点置于话题时间内,产生中止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整体悖论 完结情状 词尾“了” 完结解读 中止解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