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YNTHESIS OF PERFLUORO-1-OCTANESULFONATED FULLERENE AND THE FRICTION PROPERTIES OF ITS THIN FILM
1
作者 Lan Huang Shuang Fan +3 位作者 Fang Wei Xin-sheng Zhao Jin-xin Xiao Bu-yao Zhu 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Molecular Engineering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02年第5期397-400,共4页
A star-shaped compound of perfluoro-1-octanesulfonated fullerene was synthesized. The measurement of the friction for its spin-coating film by friction force microscopy (FFM) reveals that the films possess lower frict... A star-shaped compound of perfluoro-1-octanesulfonated fullerene was synthesized. The measurement of the friction for its spin-coating film by friction force microscopy (FFM) reveals that the films possess lower friction force compared to that of the star-shaped C-60-polystyrene fil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fluoro-1-octanesulfonated fullerene thin film friction force microscopy (FFM)
下载PDF
Nanoparticles of Palladium, Platinum and Silver:Incoporation into Perfluoro-Sulfonated Membrane MF-4SK and Ionic Nafion
2
作者 Alexandra Revina Sergey Busev +3 位作者 Anatoly Kalinitchev Michail Kuznetsov Ardalion Ponomarev Marina Lebedeva 《Advances in Nanoparticles》 2013年第3期280-286,共7页
The purpose of the investigation is the study of th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and electro-cataly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afion and MF-4SK membranes with the author’s nanoparticles (A. Revina, 2008) incorporated... The purpose of the investigation is the study of th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and electro-cataly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afion and MF-4SK membranes with the author’s nanoparticles (A. Revina, 2008) incorporated into the perfluoro- sulphonated cationic membranes. An important advance in the creation of new nano-composite materials with poly-functional activity is the inclusion of nanoparticles of various metals (Pd, Pt, Ag) in these membranes. Polymer ion exchange membranes represent widely applicable materials in various areas of modern nanotechnologies. The obtained nanocomposites on the base of included nanoparticles have the perspective properties and polyfunctional activity for the appli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V-VIS Spectrophotometry AFM CVA-Measurements PALLADIUM NANOPARTICLES PLATINUM NANOPARTICLES SILVER NANOPARTICLES perfluoro-Sulfonated Membranes NAFION MF-4SK Membrane
下载PDF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p-[Perfluoro-1-(2-fluorosulfonylethoxy)]ethylated Polystyrene
3
作者 管传金 张珂 +1 位作者 冯新亮 赵成学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 SCIE CAS CSCD 2003年第4期477-480,共4页
A new fluorinated polystyrene bearing a p substituted perfluoro[1 (2 fluorosulfonylethoxy)]ethyl group was synthesized via one electron oxidation of polystyrene by perfluoro[2 (2 fluorosulfonyl ethoxy)]prop... A new fluorinated polystyrene bearing a p substituted perfluoro[1 (2 fluorosulfonylethoxy)]ethyl group was synthesized via one electron oxidation of polystyrene by perfluoro[2 (2 fluorosulfonyl ethoxy)]propionyl peroxide at different peroxide to polystyrene molar ratios. The yield of perfluoroalkylation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reactant molar ratio. The modified polymer has been characterized by various techniques: the ring pefluoro[1 (2 fluorosulfonylethoxy)]ethylation has been proved by FT IR and 19 F NMR; the X ray photoelectron spectra (XPS) show the maximum binding energy of F 1s , O 1s , C 1s (two kinds of carbon atoms, namely C H and C F) and S 2p , respectively; desulfonylation of the fluorinated polystyrene appearing at 217 ℃ has been found by its 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 (TGA). The determinations of contact angle, refractive index and glass transition temperature of the modified polymer have disclosed that when the contact angle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molar ratio, the refractive index and glass transition temperature decrease. The polydispersity values indicate that the degradation of the polymer chains did not occur during the rea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LYSTYRENE perfluoro[2 (2 fluorosulfonylethoxy)]propionyl peroxide p [perfluoro 1 (2 fluorosulfonylethoxy)]ethylated poly^styrene
原文传递
全氟-2,2-二甲基-1,3-二氧环戊烯-四氟乙烯共聚物平均分子量、分子量分布和流变特性
4
作者 郑威 余大洋 包永忠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8-134,共7页
全氟-2,2-二甲基-1,3-二氧环戊烯-四氟乙烯(PDD-TFE)共聚物是高性能含氟聚合物,开展PDD-TFE共聚物平均分子量(MW)、分子量分布(MWD)和流变特性研究对拓展其加工应用有重要意义。鉴于溶液法测定PDD-TFE共聚物MW及MWD存在难度,建立了由动... 全氟-2,2-二甲基-1,3-二氧环戊烯-四氟乙烯(PDD-TFE)共聚物是高性能含氟聚合物,开展PDD-TFE共聚物平均分子量(MW)、分子量分布(MWD)和流变特性研究对拓展其加工应用有重要意义。鉴于溶液法测定PDD-TFE共聚物MW及MWD存在难度,建立了由动态流变法和动态黏弹法获得PDD-TFE共聚物MW及MWD的改进方法。根据Fox方程、共聚物结构和性能参数得到了PDD-TFE共聚物的零切黏度与MW之间的关系;通过Carreau-Yasuda方程拟合PDD-TFE共聚物的复数黏度与频率之间的关系,得到了零切黏度。在实验测定PDD-TFE共聚物的储能模量与频率关系基础上,应用动态黏弹法得到其MW及MWD,并进一步研究了220℃时PDD-TFE共聚物的MW及MWD对共聚物熔体流变特性的影响,发现共聚物的MWD越宽,共聚物熔体的“剪切变稀”行为越明显;随着共聚物MW增大,共聚物熔体的非牛顿性越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2 2-二甲基-1 3-二氧环戊烯-四氟乙烯共聚物 平均分子量 流变特性 黏度
下载PDF
全氟电解液与硅碳负极的副反应及改性策略
5
作者 张雪 苑志祥 +2 位作者 杨志林 周倩 张波涛 《电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50-454,共5页
氟代碳酸乙烯酯(FEC)是锂离子电池常用的添加剂,可改善长循环稳定性,但在电解液中添加的质量分数大于10%时,会导致电池严重产气,带来安全隐患并影响电池寿命。以1 mol/L二氟草酸硼酸锂(LiDFOB)/FEC为基础电解液,研究在SiO_(x)/石墨(Si/C... 氟代碳酸乙烯酯(FEC)是锂离子电池常用的添加剂,可改善长循环稳定性,但在电解液中添加的质量分数大于10%时,会导致电池严重产气,带来安全隐患并影响电池寿命。以1 mol/L二氟草酸硼酸锂(LiDFOB)/FEC为基础电解液,研究在SiO_(x)/石墨(Si/C)负极表面的产气和界面副反应,并引入聚氨酯(PU)来缓解Si/C负极与电解液之间的界面副反应。FEC会在负极表面发生持续分解,并生成CO_(2)和H_(2)。在电解液中加入PU后,Si/C负极的体积膨胀得到抑制,可抑制固体电解质相界面(SEI)膜的破裂与重建,减少FEC与负极的接触,从而缓解界面副反应,改善电解液的电化学性能。Li|Si/C电池以0.5 C倍率在0.001~1.500 V可稳定循环200次,容量保持率为74.9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电解液 全氟电解液 硅碳负极 氟代碳酸乙烯酯(FEC) 聚氨酯(PU) 界面副反应
下载PDF
不同抑爆剂对锂离子电池热失控的抑制效果试验研究
6
作者 赵天成 余思瀚 《安全》 2024年第9期68-76,共9页
为探究不同抑爆剂对锂离子电池热失控的抑制效果,采用七氟丙烷和全氟己酮作为抑爆剂对18650三元锂离子电池进行灭火抑爆试验。试验结果显示:七氟丙烷和全氟己酮均可对锂离子电池燃爆产生抑制效果,降低燃爆温度,减弱燃爆效果,抑制其热失... 为探究不同抑爆剂对锂离子电池热失控的抑制效果,采用七氟丙烷和全氟己酮作为抑爆剂对18650三元锂离子电池进行灭火抑爆试验。试验结果显示:七氟丙烷和全氟己酮均可对锂离子电池燃爆产生抑制效果,降低燃爆温度,减弱燃爆效果,抑制其热失控传播;全氟己酮抑制锂离子电池模组热失控传播的能力优于七氟丙烷,在试验中,当释放七氟丙烷抑爆剂的质量体积浓度低于3.06 kg/m 3时便无法抑制电池模组的热失控传播;全氟己酮可抑制锂离子电池模组燃爆后的环境温度,并降低温升速率,最低可降低至-22.3℃/s,且可对电池燃爆后的压力峰值起到抑制作用;效果最好的电池模组首次燃爆与第二次燃爆的压力峰值差为0.04 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热失控 七氟丙烷 全氟己酮 热滥用 抑爆效果
下载PDF
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联用仪测定环境水相和沉积物中19种全/多氟烷基化合物
7
作者 高珂 辛晓东 +3 位作者 刘红 刘莉 宋艳 贾瑞宝 《净水技术》 CAS 2024年第8期61-69,166,共10页
全/多氟烷基化合物(perfluoro and polyfluoroalkyl substances,PFASs)在水环境中具有生态毒性、长距离迁移性、能随食物链富集等特点。随着水环境中PFASs的暴露风险不断增加,PFASs检测技术逐渐成为研究人员关注的热点。文章改进了固相... 全/多氟烷基化合物(perfluoro and polyfluoroalkyl substances,PFASs)在水环境中具有生态毒性、长距离迁移性、能随食物链富集等特点。随着水环境中PFASs的暴露风险不断增加,PFASs检测技术逐渐成为研究人员关注的热点。文章改进了固相萃取法富集水样、超声振荡-提取法提取沉积物样品的前处理条件,优化了液相色谱和三重四极杆质谱分离检定条件,整合建立了适用于测定环境水相与沉积物中19种PFASs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检测方法。试验结果表明,水相中19种PFASs在低、中、高浓度下加标回收率分别为60.2%~120.0%、74.3%~114.2%、65.4%~107.2%,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2.1%~12.1%、4.5%~11.7%、4.3%~9.8%。沉积物中19种PFASs低、中、高3个浓度的加标回收率分别为80.3%~124.1%、89.9%~104.3%、95.1%~105.7%,RSD分别为5.0%~14.3%、3.1%~10.9%、2.6%~9.9%。水相和沉积物中PFASs在一定线性范围内具有良好线性,方法检出限为0.2~0.5 ng/L和0.1~0.6 ng/g,方法定量限为0.8~2.0 ng/L和0.4~2.5 ng/g。该方法前处理简单,方法学指标好,适用于各类型水质和沉积物中PFASs的高通量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多氟化合物 沉积物 前处理 检测方法
下载PDF
THE REACTION OF BIS[l,3-DIPHENYL-2-IMIDAZOLIDINYLIDENE] WITH SEVERAL PERHALO CARBOXYLIC ACIDS AND PERFLUOROPROPENE
8
作者 马振中 陈庆云 +1 位作者 蒋锡夔 马明扬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1966年第7期302-304,共3页
For the reaction of Wanzlick’s dimer (I) with compounds containing 'active hydrogen' H—Y, we have proposed the following mechanism (see also [3,4b]): In order to demonstrate the generality of this mechan... For the reaction of Wanzlick’s dimer (I) with compounds containing 'active hydrogen' H—Y, we have proposed the following mechanism (see also [3,4b]): In order to demonstrate the generality of this mechanism, the reactions of the perhalo carboxylic acids CCl3COOH, CF3COOH, n-C3F7COOH, and dimer (I) were studied. On the other hand, if Wanzlick’s claim that the dimer (I) could spontaneously dissociate into the nucleophilic carbenes (II) is true, then the latter should easily react with the electrophilic perfluoro-olefins. Therefore, the reaction of perfluoropropene with the dimer (I) was also investigated. Trichloroacetic acid was found t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fluoro dimer carboxylic react spontaneously latter CLAIM OLIGOMER YIELDING DIPHENYL
原文传递
N-羟乙基全氟辛酰胺丙烯酸酯共聚物的制备及应用 被引量:50
9
作者 沈一丁 李小瑞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11-14,共4页
全氟辛酸经酰氯化反应,再与乙醇胺在30℃反应3h后得到N羟乙基全氟辛酰胺,产品以氯仿重结晶,之后以Cu2Cl2为催化剂,与丙烯酰氯于60℃连续反应24h,得到N羟乙基全氟辛酰胺丙烯酸酯。再以氟烷基硫酸钠为乳化剂,... 全氟辛酸经酰氯化反应,再与乙醇胺在30℃反应3h后得到N羟乙基全氟辛酰胺,产品以氯仿重结晶,之后以Cu2Cl2为催化剂,与丙烯酰氯于60℃连续反应24h,得到N羟乙基全氟辛酰胺丙烯酸酯。再以氟烷基硫酸钠为乳化剂,与其它烯类单体共聚,得到树脂乳液,将其应用于猪绒面服装革的防污,分别测得防水、防油级别为90和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氟防污剂 乳液共聚 含氟丙烯酸酯 防污 皮革
下载PDF
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氟涂料中全氟辛酸及其盐类物质 被引量:8
10
作者 王利兵 吕刚 +1 位作者 刘绍从 刘军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28-230,共3页
超声萃取技术萃取氟涂料中的全氟辛酸及其盐类物质,萃取液经固相萃取、浓缩后与乙酰化试剂反应,以全氟癸酸甲酯为内标物内标法进行定量测定。对气相色谱-质谱条件进行选择,方法的线性范围为1.0~1×10^5μg·L^-1,相关系数... 超声萃取技术萃取氟涂料中的全氟辛酸及其盐类物质,萃取液经固相萃取、浓缩后与乙酰化试剂反应,以全氟癸酸甲酯为内标物内标法进行定量测定。对气相色谱-质谱条件进行选择,方法的线性范围为1.0~1×10^5μg·L^-1,相关系数为0.9997,检出限为0.1μg·L^-1,在高低两种浓度水平(100μg·L^-1及1000μg·L^-1PFOA)进行精密度和回收率试验,所得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4.24%和3.58%,回收率在86%~111%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质谱 全氟辛酸 超声萃取 氟涂料
下载PDF
氟硅单体合成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1
作者 朱淮军 李凤仪 廖洪流 《有机硅材料》 CAS 2005年第2期30-32,共3页
综述了氟硅单体合成的研究进展 ,重点介绍了氟硅单体的特性、原料、合成方法 。
关键词 单体合成 合成方法 原料 特性 研究进展 综述
下载PDF
PFOS类有机污染物在水土环境中的污染现状 被引量:6
12
作者 许晓路 张德勇 申秀英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2期440-444,共5页
PFOS是随人类生产活动而排放的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目前已呈世界性分布,尤以北美、欧洲、日本、中国等地区污染程度为高、研究报道也较多。美洲地区大部分水系中的PFOS的含量大致在每升水几个到几十纳克,污水处理厂排出水中一般是浓... PFOS是随人类生产活动而排放的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目前已呈世界性分布,尤以北美、欧洲、日本、中国等地区污染程度为高、研究报道也较多。美洲地区大部分水系中的PFOS的含量大致在每升水几个到几十纳克,污水处理厂排出水中一般是浓度最高的地方,可高达每升水几百甚至上千纳克。欧洲的大部分水系全氟烷类物质也污染严重,如鲁尔河某主支流则最高达4385ng/L(以PFOA为主)。整个欧洲大陆的主要水系直至滨海区域,据估算大概每年排放20t的PFOS和30t的PFOA。各水系中PFOS类物质的含量一般表现出点状分布,与污水处理厂等工业厂区的相关性最为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FOS 全氟化合物 水土环境 污染
下载PDF
用废F-8020型离子膜制备全氟磺酸溶液 被引量:6
13
作者 郎万中 许振良 +1 位作者 石卫 童蔚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66-468,共3页
以氯碱工业中废弃并再生的全氟离子交换膜(PFIEM)F-8020为原料,制备了全氟磺酸(PFSA)溶液。结果表明,钠型PFIEM比酸型PFIEM更适于制备PFSA溶液;当溶解温度为210℃、溶剂配比V(异丙醇)∶V(水)为1∶1时,可得到质量分数为8.41%、透光率为98... 以氯碱工业中废弃并再生的全氟离子交换膜(PFIEM)F-8020为原料,制备了全氟磺酸(PFSA)溶液。结果表明,钠型PFIEM比酸型PFIEM更适于制备PFSA溶液;当溶解温度为210℃、溶剂配比V(异丙醇)∶V(水)为1∶1时,可得到质量分数为8.41%、透光率为98.43%的PFSA溶液,PFIEM的溶解率为68%。制得的PFSA溶液能够满足工业生产的质量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磺酸 氯碱工业 全氟离子交换膜 高聚物废物 综合利用
下载PDF
PPS对FEP/PPS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5
14
作者 乔梁 赵洪强 +1 位作者 郑精武 姜力强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0-63,共4页
通过混炼工艺制备了聚全氟乙丙烯/聚苯硫醚(FEP/PPS)复合材料;研究了PPS用量对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流动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PS的加入能显著改善FEP/PPS复合体系的流动性能,但FEP/PPS复合体系的拉伸强度却随PPS用量的增加... 通过混炼工艺制备了聚全氟乙丙烯/聚苯硫醚(FEP/PPS)复合材料;研究了PPS用量对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流动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PS的加入能显著改善FEP/PPS复合体系的流动性能,但FEP/PPS复合体系的拉伸强度却随PPS用量的增加而逐渐降低。FEP/PPS复合体系流动性改善的机理是弥散分布的PPS液相小颗粒为FEP基体提供了较大的剪切变形空间,而复合材料拉伸强度的降低主要来自于两者界面较差的相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苯硫醚 聚全氟乙丙烯 流动速率 微结构 拉伸强度
下载PDF
混合无机酸消解-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分析贝类壳体中的3种全氟磺酸化合物 被引量:7
15
作者 杨锦 汪磊 +2 位作者 陈晨 张姣 孙红文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03-506,共4页
建立了采用混合无机酸消解-固相萃取(SPE)-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电离串联质谱(HPLC-ESI-MS/MS)分析贝类壳体中的3种全氟磺酸化合物的方法。将贝壳粉经硝酸/盐酸混合酸消解,用氢氧化钠调节消解液的pH值至6后采用OasisWAX固相萃取柱富集净... 建立了采用混合无机酸消解-固相萃取(SPE)-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电离串联质谱(HPLC-ESI-MS/MS)分析贝类壳体中的3种全氟磺酸化合物的方法。将贝壳粉经硝酸/盐酸混合酸消解,用氢氧化钠调节消解液的pH值至6后采用OasisWAX固相萃取柱富集净化,然后采用内标法通过HPLC-ESI-MS/MS在分时段选择反应监测模式下分析上述全氟磺酸化合物。结果表明,该方法对于贝壳中全氟丁烷磺酸、全氟己烷磺酸和全氟辛烷磺酸的检出限(LOD)分别为0.28,0.42和0.43ng/g,加标回收率为94.88%~96.24%。采用此方法对渤海湾两种双壳贝类壳体进行的采样分析也表明,贝壳中3种目标污染物的含量范围为<LOD~0.70ng/g,比其在贝类软组织中的含量低约1个数量级。实验结果表明混合酸消解-SPE提取是检测贝类壳体中此类污染物的有效前处理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酸消解 固相萃取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全氟磺酸 贝类壳体
下载PDF
氟醚油基磁性液体密封启动力矩的实验分析 被引量:7
16
作者 程艳红 李德才 戴荣坤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316-1321,共6页
氟醚油基磁性液体转轴密封的启动力矩随静置时间发生改变,限制了在特殊密封领域的应用。通过粘性阻力矩的推导理论分析了影响启动力矩的因素,搭建实验台研究了启动力矩随静置时间的变化规律,并使用Anton Paar MCR302流变仪对磁性液体的... 氟醚油基磁性液体转轴密封的启动力矩随静置时间发生改变,限制了在特殊密封领域的应用。通过粘性阻力矩的推导理论分析了影响启动力矩的因素,搭建实验台研究了启动力矩随静置时间的变化规律,并使用Anton Paar MCR302流变仪对磁性液体的流变性能进行测量来验证粘度变化的影响作用,最后从摩擦学角度分析了长时间静置后启动力矩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启动力矩随静置时间逐渐增大并最终趋于稳定,旋转刚停止时刻的启动力矩远小于静置后的最大平均启动力矩。磁性液体粘度是影响启动力矩发生变化的关键因素,剪切稀化和团聚现象是引起变化的本质原因,接触面的静摩擦作用是导致长时间静置后启动力矩仍会有微小增大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启动力矩 氟醚油基 磁性液体 旋转密封 磁粘效应 流变性 实验分析 静摩擦作用
下载PDF
氯碱用全氟离子交换膜(PFIEM)污染与再生的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郎万中 许振良 +1 位作者 石卫 童蔚 《化学世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65-68,121,共5页
采用盐酸(HCl)和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2Na)作为再生剂,对氯碱行业污染并废弃的全氟离子交换膜(Perfluoro-ion-exchange membrane,PFIEM)F-8020与F-795进行了再生研究,考察了PFIEM再生过程中溶液温度、再生时间、盐酸浓度和超声波等条... 采用盐酸(HCl)和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2Na)作为再生剂,对氯碱行业污染并废弃的全氟离子交换膜(Perfluoro-ion-exchange membrane,PFIEM)F-8020与F-795进行了再生研究,考察了PFIEM再生过程中溶液温度、再生时间、盐酸浓度和超声波等条件对再生过程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溶液温度60℃以上和盐酸浓度8%以上时,PFIEM的再生效果较好,能去除PFIEM阳极表面上的各种杂质元素;超声波水浴清洗能有效地脱除PFIEM阴极表面上的难溶物,而EDTA溶液能提高再生PFIEM的离子交换容量(Ion-exchange capacity,IEC)。采用多种分析方法,分析了PFIEM的表面元素I、EC值和水含量等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离子膜 氯碱 全氟磺酸 膜污染 再生
下载PDF
3-氯-4-[1,1,2-三氟-2-(三氟甲氧基)乙氧基]苯胺的合成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周彦峰 高中良 +1 位作者 邱继平 温自强 《应用化工》 CAS CSCD 2007年第12期1249-1251,共3页
以3,4-二氯硝基苯为原料,经过高压水解和还原反应,合成了2-氯-4-氨基苯酚,再与全氟甲基乙烯基醚加成,得3-氯-4-[1,1,2-三氟-2-(三氟甲氧基)乙氧基]苯胺,总收率为72.0%,产物结构经元素分析、IR和1H NMR表征。该工艺具有原料易得、收率高... 以3,4-二氯硝基苯为原料,经过高压水解和还原反应,合成了2-氯-4-氨基苯酚,再与全氟甲基乙烯基醚加成,得3-氯-4-[1,1,2-三氟-2-(三氟甲氧基)乙氧基]苯胺,总收率为72.0%,产物结构经元素分析、IR和1H NMR表征。该工艺具有原料易得、收率高、质量好、对环境污染小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氯-4-[1 1 2-三氟-2-(三氟甲氧基)乙氧基]苯胺 3 4-二氯硝基苯 全氟甲基乙烯基醚 合成
下载PDF
ARGET ATRP制备甲基丙烯酸短全氟酯共聚物及其性能 被引量:1
19
作者 钱涛 汪涓涓 +2 位作者 张庆华 詹晓力 陈丰秋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470-1474,共5页
为了研究新型环保型单体甲基丙烯酸(N-甲基全氟己烷磺酰胺基)乙酯(C6SMA)的共聚规律和产物性能,用电子转移再生催化剂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RGET ATRP)法制备C6SMA和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的无规共聚物,测试共聚动力学,利用凝胶渗透色谱(G... 为了研究新型环保型单体甲基丙烯酸(N-甲基全氟己烷磺酰胺基)乙酯(C6SMA)的共聚规律和产物性能,用电子转移再生催化剂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RGET ATRP)法制备C6SMA和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的无规共聚物,测试共聚动力学,利用凝胶渗透色谱(GPC)、核磁共振(1 H-NMR)和接触角法表征共聚物的结构等特性.结果表明,ARGET ATRP很好地调控C6SMA/MMA的共聚反应,实现共聚物分子量及其分布(PDI)的控制,共聚物组成未发生明显的漂移现象,均聚物及共聚物膜的静态接触角数据表明,可以通过共聚有效降低氟单体用量同时兼具良好的疏水疏油性能,共聚物中C6SMA的摩尔分数在19%即可超过聚四氟乙烯(PTFE)的疏水疏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GET ATRP 全氟代甲基丙烯酸酯 含氟聚合物 低表面能
下载PDF
双十二醇磺酰亚胺盐合成与表面活性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庶 聂进 +1 位作者 张振波 张淑娴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107-108,共2页
用双氯磺酰亚胺 (BCSA)与十二醇作用合成了双十二醇磺酰亚胺 (BDSA) .在BCSA与十二醇的摩尔比为 1∶2 ,反应温度 5 0~ 6 0℃ ,反应时间 2h条件下 ,对BCSA的摩尔收率m达 88.6 % .用NaOH ,KOH和NH3中和BDSA制得BDSA的三种盐 ,三种盐对BDS... 用双氯磺酰亚胺 (BCSA)与十二醇作用合成了双十二醇磺酰亚胺 (BDSA) .在BCSA与十二醇的摩尔比为 1∶2 ,反应温度 5 0~ 6 0℃ ,反应时间 2h条件下 ,对BCSA的摩尔收率m达 88.6 % .用NaOH ,KOH和NH3中和BDSA制得BDSA的三种盐 ,三种盐对BDSA的摩尔收率均达 96 % ,用IR ,1HNMR对BDSA及其盐的结构进行了确证 .用电导率法、表面张力法测得三种盐的临界胶束浓度cCMC值均达 1× 10 4 mol/L .结果表明BDSA盐具有较高的表面活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剂 双十二醇磺酰亚胺盐 合成 双氯磺酰亚胺 摩贝比 反应温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