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当代中国茶艺概念的传播场域述评 被引量:2
1
作者 宋时磊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23年第1期97-104,共8页
茶艺是当代中国学者提出的原创性概念,不仅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同,在社会各层面都有广泛影响。这一概念之所以能够从学术界迅速“破圈”,主要在于它有多重的传播场域,而这些场域形成了概念传播的生态系统。具体言之,茶艺馆是茶艺的主要承... 茶艺是当代中国学者提出的原创性概念,不仅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同,在社会各层面都有广泛影响。这一概念之所以能够从学术界迅速“破圈”,主要在于它有多重的传播场域,而这些场域形成了概念传播的生态系统。具体言之,茶艺馆是茶艺的主要承载实体和空间依托。茶艺馆的出现深刻改变了传统茶馆的价值理念和经营业态,带动了庞大的茶艺馆产业发展,激活了茶叶销售,促进了就业。不断丰富茶艺理论和实践资源,为各种层次的茶艺教育提供了条件,茶艺教育又为茶艺概念提供了一批又一批的传播者。茶艺理论、实践以及茶艺从业、爱好人群,又为茶艺表演和竞技提供了内容支撑,茶艺师、茶艺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等成为茶艺的实操者和传承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艺 茶艺馆 茶艺教育 茶艺表演 概念传播 研究综述
下载PDF
论戏剧翻译的“可表演性”原则——以《茶馆》的翻译为例 被引量:3
2
作者 周觉知 莫友元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6年第8期176-178,共3页
论文从区别戏剧与其他文学形式、戏剧与戏剧艺术出发,通过对《茶馆》的两个译本的比较分析,试图论证关于戏剧翻译的“可表演性”原则的可行性。
关键词 戏剧翻译 可表演性原则 《茶馆》
下载PDF
从《茶馆》看老舍1950年以后的文学创作 被引量:4
3
作者 李光庆 段洪丽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4期97-101,共5页
通过对《茶馆》剧本的剖析,论述了该剧的主题与老舍在1950年以后所创作的其他作品在思想上的一致性,分析了《茶馆》中所流露出来的老舍式的悲观气质,这种悲观写作基调在老舍1950年前的文学作品中极为常见,但在1950年以后却是罕见的。并... 通过对《茶馆》剧本的剖析,论述了该剧的主题与老舍在1950年以后所创作的其他作品在思想上的一致性,分析了《茶馆》中所流露出来的老舍式的悲观气质,这种悲观写作基调在老舍1950年前的文学作品中极为常见,但在1950年以后却是罕见的。并指出:《茶馆》延续和发展了老舍自1937年以来对国家、民族这类宏大主题的关注,表现为他的文学观念和创作继续向左翼文学靠拢,并走向成熟;同时,《茶馆》也反映了老舍在1950年以后文学创作活动中的矛盾性,以及他对这一矛盾的反抗和突破。对现当代文学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舍 《茶馆》 戏剧 矛盾性 反抗 现当代文学
下载PDF
广州市井音乐生活中的“剧场”与“舞台”——兼论粤剧传承与茶楼经营的共生性发展 被引量:3
4
作者 居地希 《怀化学院学报》 2015年第7期90-93,共4页
通过采用实地考察的方法,从广州荣华楼个案上演粤剧、粤曲的演出情况入手,并从广州地区有着较长历史的"赴茶楼品茗赏曲"这一市井音乐生活方式日渐式微的现状出发,引发了对粤剧传承与茶楼经营的共生性发展的思考。
关键词 广州 市井音乐生活 粤剧传承 茶楼经营 共生性发展
下载PDF
十七年时期话剧创作的大众化倾向——以《茶馆》为例
5
作者 任金凤 丁洲 《黑河学院学报》 2019年第4期184-186,共3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十七年时期,话剧进入现实主义创作的深化期,也随之表现出了大众化的创作倾向。许多广为流传的优秀作品脱颖而出,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老舍的《茶馆》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而成的,至今仍活跃在舞...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十七年时期,话剧进入现实主义创作的深化期,也随之表现出了大众化的创作倾向。许多广为流传的优秀作品脱颖而出,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老舍的《茶馆》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而成的,至今仍活跃在舞台上。作品中,老舍通过取材、内容、人物三方面,充分展现了剧作的大众化特色,代表了十七年时期话剧创作的大众化倾向的一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时期 话剧 《茶馆》 大众化
下载PDF
宋代瓦舍文化现象探析
6
作者 杨庐丽 《开封大学学报》 2016年第3期7-9,共3页
瓦舍作为宋代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是随着北宋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而产生的,它具有商业性、娱乐性和竞争性这三个特征。瓦舍文化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使我国的民族戏剧逐步走向成熟,使戏剧小说逐渐代替诗歌成为文学的主流。
关键词 瓦舍勾栏 表演 娱乐 戏剧
下载PDF
《茶馆》英译的译者主体性策略及误译探析
7
作者 王伟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1期65-70,共6页
译者发挥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不可或缺,兼具表演与阅读双重目的的戏剧翻译更要求译者有创造力。分析《茶馆》英若诚译本,认为译者在翻译中频繁“现身”,试图通过补偿、浅化、仿拟三种译者主体性策略来凸显原文的信息功能、交际功能、美... 译者发挥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不可或缺,兼具表演与阅读双重目的的戏剧翻译更要求译者有创造力。分析《茶馆》英若诚译本,认为译者在翻译中频繁“现身”,试图通过补偿、浅化、仿拟三种译者主体性策略来凸显原文的信息功能、交际功能、美感功能,使译本便于理解,但也有部分译文出现了文化“误译”,表现为译者主体意识缺位,译文过度忠实于原文形象,造成了认知上的障碍与文化上的隔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馆》 英若诚 戏剧翻译 译者主体性
下载PDF
采茶戏形成及演出形态演变考述
8
作者 周伟华 《地方文化研究》 2022年第5期64-73,共10页
茶农劳作之余吟唱的采茶歌应是采茶戏的源头,从采茶歌到采茶戏,其形成演变进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从唐到元代,采茶歌的曲调久经传唱,深受民众喜爱,成为影响深远的民间小调;二是明代,采茶歌以坐唱、载歌载舞的群体表演、祭祀歌舞的... 茶农劳作之余吟唱的采茶歌应是采茶戏的源头,从采茶歌到采茶戏,其形成演变进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从唐到元代,采茶歌的曲调久经传唱,深受民众喜爱,成为影响深远的民间小调;二是明代,采茶歌以坐唱、载歌载舞的群体表演、祭祀歌舞的表演形式,成为娱人娱神的重要方式;三是清代,采茶歌经由元宵灯节“扮唱采茶”的巡游表演形式,最终演变成采茶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茶歌 采茶戏 演出形态
下载PDF
“听”见戏剧——云南现代戏剧研究视点补遗
9
作者 方冠男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57-63,共7页
“听”的维度,是云南现代戏剧史论研究的新视点。1932年,云南成立了云南省政府无线电局广播台,云南自此进入广播时代,这丰富了云南戏剧的传播手段,从此,在“看”戏剧以外,“听”戏剧,也参与构成了云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1932-1949年之间... “听”的维度,是云南现代戏剧史论研究的新视点。1932年,云南成立了云南省政府无线电局广播台,云南自此进入广播时代,这丰富了云南戏剧的传播手段,从此,在“看”戏剧以外,“听”戏剧,也参与构成了云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1932-1949年之间,云南广播戏剧的类别,关涉了滇剧、平剧(京剧)、粤剧、川剧、昆曲、话剧等不同剧种。这种新的传播方式是自精英层渐趋普及市民层的,经历了“听”广播-茶社“听”广播-茶社“听”唱戏-茶社“看”戏的完整链条,由此,云南现代戏剧经历了从“看”见到“听”见、又从“听”见到再“看”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里,“听”见戏剧,体现出了个体、社会、国家以及戏剧自身的多重觉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播 广播戏剧 话剧 演播 茶社演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