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3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sensitivity of PI3K/Akt/GSK3 signaling in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of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patients 被引量:2
1
作者 Xunxian Liu Zemin Yao 《The Journal of Biomedical Research》 CAS CSCD 2017年第3期248-255,共8页
Our recent studies with cultured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 cells suggested that overexpression of interleukin 17 receptor C(IL-17RC),a phenomenon observed in peripheral blood and chorioretinal tissues with age-rela... Our recent studies with cultured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 cells suggested that overexpression of interleukin 17 receptor C(IL-17RC),a phenomenon observed in peripheral blood and chorioretinal tissues with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was associated with altered activation of phosphatidylinositide 3-kinase(PI3K),Akt,and glycogen synthase kinase 3(GSK3).We wondered whether or not altered PI3 K,Akt,and GSK3 activities could be detected in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 obtained from AMD patients.In the patients' PBMC,absent or reduced serine-phosphorylation of GSK3α or GSK3β was observed,which was accompanied with increased phosphorylation of GSK3 substrates(e.g.CCAAT enhancer binding protein a,insulin receptor substrate 1,and TAU),indicative of enhanced GSK3 activation.In addition,decreased protein mass of PI3K85α and tyrosinephosphorylation of PI3K50α was present in PBMC of the AMD patients,suggesting impaired PI3 K activation.Moreover,abnormally lowered molecular weight forms of Akt and GSK3 were detected in PBMC of the AMD patients.These data demonstrate that despite the presence of high levels of IL-17 RC,Wnt-3a and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the PI3K/Akt/GSK3 signaling pathway is insensitive to these stimuli in PBMC of the AMD patients.Thus,measurement of PI3K/Akt/GSK3 expression and activity in PBMC may serve as a surrogate biomarker for AM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osphatidylinositide 3-kinase (PI3K) protein kinase B (PKB or Akt) glycogen synthase kinase 3(GSK3)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MD)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pbmc
下载PDF
红花多糖对人PBMC增殖活性及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19
2
作者 石学魁 阮殿清 +2 位作者 陶冀 周明瑶 王亚贤 《天津中医药》 CAS 2010年第4期337-339,共3页
[目的]探讨红花多糖(SPS)对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增殖作用及PBMC诱生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采集健康成人外周血,常规分离PBMC,体外与不同浓度的SPS共同培养,检测PBMC的增殖活性及白细胞介素-2(IL-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 [目的]探讨红花多糖(SPS)对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增殖作用及PBMC诱生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采集健康成人外周血,常规分离PBMC,体外与不同浓度的SPS共同培养,检测PBMC的增殖活性及白细胞介素-2(IL-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干扰素-γ(IFN-γ)的水平。[结果]SPS对PBMC增殖有促进作用,以1.25g/L和0.625g/L剂量组增殖活性增加明显(P<0.05);红花多糖(SPS)各组IL-2和IFN-γ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各组TNF-α的水平无显著性差异。[结论]SPS可促进PBMC的增殖,提高IL-2和IFN-γ水平,增强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花多糖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增殖 白细胞介素-2 肿瘤坏死因子-α 干扰素-Γ
下载PDF
红花多糖对人PBMC和CD8+T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9
3
作者 陶冀 裴峪 +3 位作者 石学魁 梁颖 张晓莉 王亚贤 《实用肿瘤学杂志》 CAS 2011年第2期111-113,共3页
目的探讨红花多糖(safflower polysaccharide,sPs)体外对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和CD8+T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方法采用葡聚糖-泛影葡胺密度梯度离心法(ficoll-hypaque density gradient centrifugation)从健康成人外周血中分... 目的探讨红花多糖(safflower polysaccharide,sPs)体外对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和CD8+T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方法采用葡聚糖-泛影葡胺密度梯度离心法(ficoll-hypaque density gradient centrifugation)从健康成人外周血中分离PBMC,在体外与不同浓度的SPS共同培养,用3H-TdR法检测PBMC增殖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CI)8+T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SPS能够促进PBMC增殖,尤其1.25g·L-1和0.625g·L-1。两组PBMC增殖作用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S对CD8+T细胞的增殖有促进作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PS可促进PBMC、CD8+T细胞的增殖,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花多糖 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增殖 流式细胞术
下载PDF
IL-10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PBMC B细胞刺激因子表达中的作用 被引量:4
4
作者 叶玉津 梁柳琴 +4 位作者 许韩师 杨岫岩 詹钟平 连帆 尹培达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4-58,共5页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B细胞刺激因子(Blys)基因和蛋白在体外的表达及IL-10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梯度密度离心法分离25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和20名女性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为2组,IL...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B细胞刺激因子(Blys)基因和蛋白在体外的表达及IL-10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梯度密度离心法分离25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和20名女性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为2组,IL-10(100ng/mL)组和培养基组(仅含RPMI1640培养基),分别于培养0、6、12、24、72h离心收集PBMCs,RT-PCR法检测刺激后0~24h细胞Blys mRNA表达,流式细胞仪和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72h膜结合型Blys蛋白表达。【结果】①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Blys mRNA和蛋白表达体外高于健康对照(P<0.001)。②IL-10显著增强健康对照和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Blys mRNA表达,12h作用最强(0.487±0.058 vs 0.251±0.050,P<0.001;0.638±0.084 vs 0.392±0.059,P<0.001)。③IL-10显著增强健康对照和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膜结合型Blys蛋白表达(FACs,4.53±0.71 vs 3.24±0.57,P<0.001;5.79±0.91 vs 4.55±0.83,P<0.001)。④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膜结合型Blys蛋白显示,IL-10刺激后Blys表达增强。【结论】IL-10可上调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Blys基因和蛋白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 IL-10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下载PDF
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PBMC mIL-2R的表达 被引量:9
5
作者 王克霞 王健 《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1-63,共3页
目的 探讨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膜白介素 2受体 (mIL 2R)表达水平及其在丙肝转归中的作用。方法 用PCR和生物素 链霉亲和素法对 78例丙肝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分别进行HCV RNA和植物血凝素诱导前后mIL 2R的检测。结果 丙肝患... 目的 探讨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膜白介素 2受体 (mIL 2R)表达水平及其在丙肝转归中的作用。方法 用PCR和生物素 链霉亲和素法对 78例丙肝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分别进行HCV RNA和植物血凝素诱导前后mIL 2R的检测。结果 丙肝患者PBMC静息期和诱导期mIL 2R表达水平分别为 (2 .94± 0 .88) %、(31.5 3± 3.38) % ,与正常对照相比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其中 ,急性丙肝患者静息期和诱导期mIL 2R表达水平分别为 (3.2 5± 0 .94 ) %、(32 .82± 3.84 ) % ,慢性丙肝患者静息期和诱导期mIL 2R表达水平分别为 (2 .77± 0 .84 ) %、(30 .97± 3.16 ) % ,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PBMC内HCV RNA(+)者静息期和诱导期mIL 2R表达水平分别为 (2 .37± 1.16 ) %、(30 .4 1± 4 .0 1) % ,PBMC内HCV RNA(- )者静息期和诱导期mIL 2R表达水平分别为 (3.2 1± 0 .80 ) %、(32 .15± 3.0 9) % ,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丙肝患者体内mIL 2R水平降低 ,与丙肝的慢性化程度似有一定关系 ;HCV侵入PBMC后可进一步抑制mI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 膜白介素2-受体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HCV-RNA MIL-2R pbmc
下载PDF
HIV感染和抗反转录病毒治疗对PBMC线粒体DNA含量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吴亚松 陈新月 +4 位作者 石英 张彤 陈德喜 张福杰 吴昊 《北京医学》 CAS 2010年第6期431-435,共5页
目的探讨艾滋病病毒(HIV)和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cART)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线粒体DNA含量的影响,及PBMC中线粒体DNA含量和脂肪代谢异常(LD)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未治疗、已经治疗的HIV感染者和正常对照组外周血单核... 目的探讨艾滋病病毒(HIV)和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cART)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线粒体DNA含量的影响,及PBMC中线粒体DNA含量和脂肪代谢异常(LD)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未治疗、已经治疗的HIV感染者和正常对照组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中线粒体DNA相对含量,比较不同人群PBMC中线粒体DNA有无差异,比较发生LD和未发生该症状患者线粒体DNA含量有无差异。结果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感染者和已治疗的HIV患者PBMC中线粒体DNA含量为非感染者的0.61倍和0.8倍,但无显著性差异(P=0.122)。发生LD患者PBMC中线粒体DNA相对含量(2-△△Ct)比无LD患者显著降低(0.57vs.1.12,P=0.045)。结论发生LD的患者血中PBMC中线粒体DNA含量显著下降,可能作为潜在临床辅助诊断指标,但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病毒 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 线粒体DNA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下载PDF
孕酮在人正常早期妊娠及自然流产中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产生INF-γ、IL-4的作用 被引量:4
7
作者 于晓明 沈浣 +1 位作者 何培英 魏丽惠 《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2004年第1期36-39,共4页
目的 探讨孕酮 (P)在人正常早期妊娠及自然流产中 ,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产生IFN -γ、IL - 4的作用及意义。方法  2 1例早期不明原因自然流产患者和 2 6例正常早孕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 ,经植物血凝素 (PHA)在有或无孕酮... 目的 探讨孕酮 (P)在人正常早期妊娠及自然流产中 ,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产生IFN -γ、IL - 4的作用及意义。方法  2 1例早期不明原因自然流产患者和 2 6例正常早孕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 ,经植物血凝素 (PHA)在有或无孕酮诱导培养后 ,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测定培养上清液中的γ干扰素 (IFN -γ)和白介素 4 (IL - 4 )的水平。结果  1 PBMC经PHA诱导 (无孕酮刺激 )培养后 ,流产组IL - 4含量显著低于正常早孕组 (P <0 0 1 ) ;IFN -γ含量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2 流产组PBMC经PHA和P刺激培养后的IFN -γ含量显著低于无孕激素刺激组 (P <0 0 1 ) ,而IL - 4含量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正常早孕组PBMC经PHA和P刺激培养后及的IFN -γ含量显著低于无孕激素刺激组 (P <0 0 1 ) ,而IL - 4含量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正常早期妊娠免疫以Th2反应为主 ;孕酮对人妊娠早期PBMC产生Th1型细胞因子IF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孕酮 早期妊娠 自然流产 外周血 单个核细胞 pbmc INF-Γ IL-4
下载PDF
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及PBMC内HBV DNA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3
8
作者 柯昌征 陈悦 +5 位作者 龚作炯 王明春 李东 朱琳 刘莉 周作华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04年第4期197-199,共3页
目的 :研究拉米夫定对慢性乙型肝炎 (慢乙肝 )患者血清及PBMC内HBVDNA的抑制作用。方法 :应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动态观察 72例拉米夫定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血清及PBMC内HBVDNA的含量变化。结果 :治疗组血清HBVDNA在治疗 6周时 ( 2~ 8周 ) ... 目的 :研究拉米夫定对慢性乙型肝炎 (慢乙肝 )患者血清及PBMC内HBVDNA的抑制作用。方法 :应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动态观察 72例拉米夫定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血清及PBMC内HBVDNA的含量变化。结果 :治疗组血清HBVDNA在治疗 6周时 ( 2~ 8周 ) 2 1例转阴 ,PBMC中HBVDNA在治疗 16周 ( 8~ 2 4周 )时 17例转阴。结论 :拉米夫定对慢乙肝患者血清HBVDNA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起效快 ,同时 ,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 ,对PBMC内HBVDNA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米夫定 治疗 慢性乙型肝炎 血清 pbmc HBVDNA 动态变化
下载PDF
护肝合剂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BMC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项凤梅 江一平 +5 位作者 傅萍 孙栋梁 熊明芬 戴琦 高生 卢建溪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8期782-784,共3页
目的观察护肝合剂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功能的影响。方法治疗组50例,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护肝合剂,对照组15例用甘草酸二胺氯化钠溶液、门冬氨酸鸟氨酸、灯盏花素等进行一般治疗。分离培养治疗前后外周... 目的观察护肝合剂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功能的影响。方法治疗组50例,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护肝合剂,对照组15例用甘草酸二胺氯化钠溶液、门冬氨酸鸟氨酸、灯盏花素等进行一般治疗。分离培养治疗前后外周血单核细胞,加入植物血凝素(PHA),培养48h后,1500r/min离心10min,收集上清液-20℃保存,统一检测IFN-γ,IL-10含量。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治疗前后外周血CD8+CD28+T细胞亚群。结果治疗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黄疸指数(TBIL)复常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P<0.01,P<0.01)。治疗组治疗后IFN-γ显著升高(P<0.05),IL-10显著下降(P<0.05),对照组升高不显著(P>0.05)。CD8+CD28+T细胞亚群治疗组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组治疗前后亦显著升高(P<0.05)。结论护肝合剂能够改善肝功能,提高慢性乙型肝炎患者Th1细胞免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外周血单核细胞 肝功能
下载PDF
RFLP法检测PBMCS和血浆中HCV基因型的相关性与慢性化的关系 被引量:1
10
作者 孙亚臣 岳希全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07年第2期205-207,共3页
目的检测HCV感染者血浆和PBMCS中HCV基因型的相关性,同时研究不同型的HCV与丙型肝炎复发及慢性化的关系。方法应用特异性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分析(RFLP)—酶切分型法。结果在82例血浆HCVRNA阳性的病例中Ⅱ型为37例,Ⅲ型为34例,Ⅱ/Ⅲ型为1... 目的检测HCV感染者血浆和PBMCS中HCV基因型的相关性,同时研究不同型的HCV与丙型肝炎复发及慢性化的关系。方法应用特异性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分析(RFLP)—酶切分型法。结果在82例血浆HCVRNA阳性的病例中Ⅱ型为37例,Ⅲ型为34例,Ⅱ/Ⅲ型为11例。在PBMCs中HCVRNA阳性54例,其中Ⅱ型为38例,Ⅲ型为12例,Ⅱ/Ⅲ型为4例。结论人HCV感染后,不但在血浆中可以检测到HCVRNA,也可以在PBMCS中检测到HCVRNA。同时HCVⅡ型比Ⅲ型更易感染PBMCs,并且HCVⅡ型感染者易出现慢性持续性感染,以至于发展为肝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病毒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基因型 多聚酶链反应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分析
下载PDF
自体外周血来源的PBMC诱导分化为iPSCs结合NGF/Coll-H复合支架修复兔喉返神经损伤 被引量:1
11
作者 潘永勤 马征来 李进义 《解剖学研究》 CAS 2021年第4期302-306,共5页
目的利用对自体外周血来源的PBMC进行重编程为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探讨在此基础上与NGF/Coll-H复合支架相结合修复兔喉返神经损伤的可能性。方法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5组:喉返神经单纯端-端吻合组、神经端端吻合-Coll-H支架治疗组、... 目的利用对自体外周血来源的PBMC进行重编程为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探讨在此基础上与NGF/Coll-H复合支架相结合修复兔喉返神经损伤的可能性。方法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5组:喉返神经单纯端-端吻合组、神经端端吻合-Coll-H支架治疗组、端端吻合-Coll-H-NGF治疗组、端端吻合-Coll-H-NGF-iPSCs治疗组以及假手术组。对比分析复合支架植入到喉返神经损伤部位的修复效果。结果多项指标表明iPSCs/NGF/Coll-H复合支架的修复效果要显著高于其他组。结论自体外周血来源的PBMC诱导的iPSCs与NGF/Coll-H复合支架相结合更有利于治疗喉返神经手术带来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喉返神经损伤 诱导多能干细胞 iPSCs/NGF/Coll-H支架 pbmc
下载PDF
sFv-TNF-α基因修饰的PBMCs对人肝癌细胞系HHCC的体外杀伤活性研究
12
作者 程虹 刘彦仿 +3 位作者 张惠中 沈万安 杨安钢 马福成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4期1272-1274,共3页
目的 观察分泌型抗肝癌单链双功能抗体基因 (sFv TNF α)的重组逆转录病毒转导的PBMCs对体外培养人肝癌细胞 (HHCC)的杀伤作用。方法 用感染性重组病毒产生细胞C2 2 (PA3 17 PST)产生的病毒上清转导人PBMCs ,采用PCR、RT PCR方法对转... 目的 观察分泌型抗肝癌单链双功能抗体基因 (sFv TNF α)的重组逆转录病毒转导的PBMCs对体外培养人肝癌细胞 (HHCC)的杀伤作用。方法 用感染性重组病毒产生细胞C2 2 (PA3 17 PST)产生的病毒上清转导人PBMCs ,采用PCR、RT PCR方法对转导的PBMCs进行DNA和mRNA水平的分析。转导的PBMCs(PBMCs PST)与HHCC共培养 ,MTT法检测PBMCs PST表达产物对肝癌细胞的体外杀伤活性。结果 PCR、RT PCR结果显示PBMCs PST中扩增出外源目的基因对应的电泳条带。MTT法检测结果 ,分泌型抗肝癌单链双功能抗体对体外培养肝癌细胞HHCC的杀伤率为 ( 3 1.4± 4.1) %。结论 分泌型抗肝癌单链双功能抗体基因可以在PBMCs中整合并稳定表达 ,其分泌的表达产物对HHCC具有一定的体外杀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单链抗体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体外培养
下载PDF
胃癌细胞FoxP3的表达及其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的相互作用
13
作者 马桂芬 缪青 +1 位作者 刘以梅 陈世耀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80-186,共7页
目的检测叉头样蛋白3(forkhead box protein 3,FoxP3)在胃癌细胞中的表达分布,并探讨其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和胃癌细胞共培养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FoxP3蛋白的表达定位;建... 目的检测叉头样蛋白3(forkhead box protein 3,FoxP3)在胃癌细胞中的表达分布,并探讨其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和胃癌细胞共培养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FoxP3蛋白的表达定位;建立胃癌细胞和PBMCs的体外共培养体系,然后用CCK-8法检测共培养后胃癌细胞的生长抑制情况;通过Real-time PCR技术检测共培养后胃癌细胞和PBMCs中FoxP3mRNA表达情况;并采用流式细胞技术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共培养后两种细胞中FoxP3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FoxP3表达于胃癌细胞的胞质和胞核。胃癌细胞与PBMCs共培养时能明显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直接和间接共培养后MKN28胃癌细胞的FoxP3蛋白的平均荧光强度(mean fluorescence intensity,MFI)均增加(P=0.031;P=0.015);与单培养相比,来源于胃癌患者和健康对照组的淋巴细胞与胃癌细胞共培养后其FoxP3 MFI均明显增加(P=0.016;P=0.034),且IL-2能促进间接培养条件下PBMCs的FoxP3表达(P=0.024),而对直接共培养影响不大。共培养后胃癌细胞的FoxP3mRNA和蛋白表达均增加,直接共培养较间接共培养增加更明显(P=0.035)。结论胃癌细胞与PBMCs的相互作用主要依赖细胞间的直接接触方式,FoxP3的表达变化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可能跟肿瘤免疫逃逸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叉头样蛋白3(FoxP3) 胃癌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 共培养
下载PDF
结核病患者PBMC mIL-2R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14
作者 蔡茹 王健 李朝品 《现代预防医学》 CAS 2003年第5期622-624,共3页
目的 :探讨结核病患者膜白细胞介素 - 2受体 (m IL - 2 R)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以 Ficoll- Hypaque常规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 ,用 PCR法检测结核病患 PBMC中结核杆菌 DNA (TB- DNA ) ,用生物素 -链霉亲和素 (BSA)系统同步... 目的 :探讨结核病患者膜白细胞介素 - 2受体 (m IL - 2 R)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以 Ficoll- Hypaque常规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 ,用 PCR法检测结核病患 PBMC中结核杆菌 DNA (TB- DNA ) ,用生物素 -链霉亲和素 (BSA)系统同步检测经植物血凝素 (PHA)诱导前后其 m IL - 2 R表达水平。结果 :结核病患者 PHA诱导前后 m IL - 2 R水平分别为 (3.33± 1.39) %和 (2 9.2 3± 5 .98) % ,与对照组相比 ,差异有显著性 (P<0 .0 1和 P<0 .0 5 )。其中 PBMC内 TB- DNA (+)组与 PBMC内 TB- DNA (- )组 PHA诱导前后 m IL - 2 R水平分别为 (3.0 2± 1.2 8) %、 (2 7.95± 5 .73) %和(3.76± 1.5 5 ) %、 (31.4 6± 6 .32 ) % ,两者相比 ,差异均有显著性 (P<0 .0 1和 P<0 .0 5 )。结论 :结核病患者体内 T细胞活化功能障碍 ,m IL - 2 R表达水平降低 ,结核杆菌感染 PBMC后可进一步抑制其 m IL - 2 R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病 pbmc MIL-2R 单个核细胞 膜白细胞介素-2受体 PCR 生物素-链霉亲和素 免疫应答
下载PDF
PBMCs和血浆中HCV基因型的临床意义
15
作者 孙亚臣 岳希全 云庆军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05年第9期1825-1826,1872,共3页
目的检测HCV感染者血浆和PBMCs中HCV基因型的相关性,同时研究不同型的HCV与丙型肝炎病情的关系。方法应用特异性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分析(PFLP)—酶切分型法。结果在82例血浆HCVRNA阳性的病例中Ⅱ型为37例,Ⅲ型为34例,Ⅱ/Ⅲ型为11例。在P... 目的检测HCV感染者血浆和PBMCs中HCV基因型的相关性,同时研究不同型的HCV与丙型肝炎病情的关系。方法应用特异性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分析(PFLP)—酶切分型法。结果在82例血浆HCVRNA阳性的病例中Ⅱ型为37例,Ⅲ型为34例,Ⅱ/Ⅲ型为11例。在PBMCs中HCVRNA为阳性的为54例,其中Ⅱ型为38例,Ⅲ型为12例,Ⅱ/Ⅲ型为4例。结论HCV感染人体后,不但在血浆中可以检测到HCVRNA,而且也可以在PBMCs中检测到HCVRNA。同时HCVⅡ型比Ⅲ型更易感染PBMCs,并且HCVⅡ型感染者易出现慢性持续性感染,以至于发展为肝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病毒(HCV)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 基因型 多聚酶链反应(PCR) 限制性内切酶
下载PDF
SEA诱导人PBMC对结肠癌Caco-2细胞的杀伤效果观察
16
作者 胡坤 孙嘉琳 +3 位作者 张世奇 朱秀珊 张云 陈自辉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3,共3页
目的通过蛋白注入和基因转染两种形式,观察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A(SEA)诱导人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对结肠癌Caco-2细胞的杀伤效果。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PBMC,用不同浓度SEA诱导;MTT法测定PBMC对Caco-2细胞的杀伤率;用阳离子脂质体法... 目的通过蛋白注入和基因转染两种形式,观察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A(SEA)诱导人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对结肠癌Caco-2细胞的杀伤效果。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PBMC,用不同浓度SEA诱导;MTT法测定PBMC对Caco-2细胞的杀伤率;用阳离子脂质体法将重组质粒pEGFP-N1-SEA转染至Caco-2细胞,检测PB-MC对该细胞的杀伤率。结果在一定范围内,随着SEA浓度的升高,PBMC对Caco-2细胞的杀伤率显著上升,在36h、高效靶比、高SEA浓度的情况下,杀伤率可达57.23%;将pEGFP-N1-SEA转染至Caco-2中,转染效率达55%,同时能显著提高PBMC的杀伤率,转染60h后杀伤率可达54.62%。结论通过蛋白注入和基因转染两种形式,SEA均能诱导并增强PBMC对Caco-2细胞的杀伤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A 外周血单核细胞 结肠癌细胞 阳离子脂质体
下载PDF
rhC5a诱导PBMC产生IL-8与PKC的关系
17
作者 骆益宙 时彦 +1 位作者 徐虹 倪传源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0-22,共3页
目的:研究PKC在rhC5a诱导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产生IL-8中的作用。方法:将PBMC分别与rhC5a、PMA、Cheleythrine、 Calphostin C、Dequalinium孵育24 h,取上清用法测定IL-8。将PBMC分别与rhC5a、PMA孵育,按一定时间间隔收集细胞测定 PK... 目的:研究PKC在rhC5a诱导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产生IL-8中的作用。方法:将PBMC分别与rhC5a、PMA、Cheleythrine、 Calphostin C、Dequalinium孵育24 h,取上清用法测定IL-8。将PBMC分别与rhC5a、PMA孵育,按一定时间间隔收集细胞测定 PKC活性。用 Cheleythrine、Calphostin C、Dequalinium预处理 PBMC,然后再以rhC5a诱导测定其 PKC活性。结果:PBMC经rhC5a诱导后IL-8产生水平增加,同时PKC活性呈双峰型增高;PBMC经PMA诱导后不仅PKC活性增高,而且IL-8产生水平也增加;Cheleythrine、Calphostin C、Dequalinium能抑制rhC5a介导的PBMC PKC活性和IL-8产生水平增高。结论:PKC参与rhC5a诱导PBMC产生IL-8细胞内信号转导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C5a 白细胞介素8 蛋白激酶C 佛波酯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 PKC
下载PDF
鲨鱼肝提取肽诱导PBMC表达mIL-2R及CD25分子 被引量:1
18
作者 谢宗法 陈光明 +2 位作者 黄英 邢彩霞 文晓立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4期174-176,共3页
探讨能有效促进成纤维细胞等多种组织细胞增殖分化的鲨鱼肝提取肽对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表达IL-2、mIL-2R及CD25分子的影响。方法:将PBMC细胞悬液与鲨鱼肝提取肽共同孵育诱导后,分别采用放射免疫测定法... 探讨能有效促进成纤维细胞等多种组织细胞增殖分化的鲨鱼肝提取肽对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表达IL-2、mIL-2R及CD25分子的影响。方法:将PBMC细胞悬液与鲨鱼肝提取肽共同孵育诱导后,分别采用放射免疫测定法、生物素-链霉亲和素(BSA)免疫细胞化学法与流式细胞术检测IL-2的分泌及表达mIL-2R与CD25分子的淋巴细胞。结果:与鲨鱼肝提取肽共同孵育的PBMC,表达mIL-2R的淋巴细胞数目比对照组增高1倍以上(P<0.005),最适培养终浓度为50 μg/ml;淋巴细胞表面CD25分子表达也明显增加(P<0.05);但不影响IL-2的分泌。结论:鲨鱼肝提取肽对改善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及免疫调节机制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鲨鱼肝提取肽 CD25分子 pbmc MIL-2R
下载PDF
Immunoregulatory Effect and Mechanism of Epigallocatechin-3-Gallate in A Mouse Oral Cancer Model
19
作者 Yizhen Li Siyi Huang +4 位作者 Yanzi Ling Liyan Fu Ruyue Zheng Xinwei Duan Yueji Luo 《Proceedings of Anticancer Research》 2024年第5期82-88,共7页
Objective:This investigation delineates the anti-cancer potency of epigallocatechin-3-gallate(EGCG)in an oral cancer mouse model,with a focus on its effect on T-cell activation.Methods:An oral cancer model was establi... Objective:This investigation delineates the anti-cancer potency of epigallocatechin-3-gallate(EGCG)in an oral cancer mouse model,with a focus on its effect on T-cell activation.Methods:An oral cancer model was established in male Balb/c mice using 4-nitroquinoline 1-oxide(4-NQO).The mice were systematically grouped and administered graded concentrations of EGCG.Key parameters such as body weight,hydration levels,tumor volume,and mass were meticulously tracked.T-cell activity and cytokine expression profiles,focusing on interleukin-2(IL-2),interferon-gamma(IFN-γ),and 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were quantified using ELISA.A comprehensive statistical evaluation included one-way ANOVA,Tukey’s HSD multiple comparison test,and the Kruskal-Wallis non-parametric assessment.Results:EGCG-administered cohorts exhibited a pronounced reduction in tumor size and mass,with the high-dose group showing the greatest efficacy.ELISA findings corroborated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cell activity and concomitant upregulation of key cytokines,including IL-2,IFN-γ,and TNF-α(P<0.05).Conclusion:This investigation confirms the tumor-suppressive efficacy of EGCG in a murine 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model.The therapeutic effects of EGCG are mediated through T-cell activation and the upregulation of pivotal cytokine expression,highlighting its potential immunomodulatory role in oral cancer treat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pigallocatechin-3-gallate(EGCG) 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 4-nitroquinoline 1-oxide(4-NQO)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
下载PDF
PCR技术在猴免疫缺陷病毒(SIV)感染模型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20
作者 丛喆 涂新明 +5 位作者 蒋虹 魏强 佟巍 孙敏 于浩 秦川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2期84-87,共4页
目的(1)建立RT PCR方法,定性测定SIV感染猴血浆中病毒RNA,比较其与传统血浆病毒分离方法的敏感性;(2)建立DNA PCR方法,检测SIV感染猴外周血淋巴细胞(PBMCs)中的前病毒DNA。(3)检验DNA PCR和RNA PCR方法在猴SAIDS模型应用中的实用性和可... 目的(1)建立RT PCR方法,定性测定SIV感染猴血浆中病毒RNA,比较其与传统血浆病毒分离方法的敏感性;(2)建立DNA PCR方法,检测SIV感染猴外周血淋巴细胞(PBMCs)中的前病毒DNA。(3)检验DNA PCR和RNA PCR方法在猴SAIDS模型应用中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方法用SIVmac251静脉感染恒河猴,定期采血,从血浆中提取病毒RNA,以RNA为模板通过RT PCR法扩增,凝胶电泳定性;从感染猴PBMC中提取带有整合的SIV前病毒DNA的细胞基因组DNA,巢式PCR扩增,凝胶电泳定性。结果DNA PCR和RNA PCR经两轮扩增后均得到一长度为477bp的特异条带,测序鉴定确为目的片段。9只实验猴感染SIV后7d,RNA PCR结果为79阳性,DNA PCR结果为100%阳性,而血浆病毒分离只有59阳性;此后一直到感染后的42d,RNA PCR和DNA PCR的结果一直为100%阳性,而血浆病毒分离阳性率在感染后35d下降到49,到42d时下降为零。结论PCR方法比病毒分离方法的敏感性高。尤其是DNA PCR,既可检测具有活跃病毒复制的受感染细胞,又可检测那些携带病毒处于转录休眠期的细胞,所以在感染的早期和中后期———血浆病毒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或病毒处于潜伏感染的阶段,它作为猴艾滋病(SAIDS)模型病毒学指标之一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这个指标的检测方法应该是较血浆病毒RNA检测更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猴免疫缺陷病毒 PCR技术 RT-PCR方法 外周血淋巴细胞 RT-PCR法 病毒DNA 基因组DNA 分离方法 凝胶电泳 病毒分离 PCR扩增 RNA SIV 定性测定 可操作性 模型应用 pbmc 感染细胞 病毒复制 潜伏感染 检测方法 敏感性 血浆 实用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