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9篇文章
< 1 2 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Fatal Complication of A Peripheral Venous Catheter 被引量:1
1
作者 Lenneke E.M. Haas Bart C. Kortlandt +2 位作者 Steven F.T. Thijsen Jan-Willem Fijen Sanjay U.C. Sankats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2012年第5期433-437,共5页
Peripheral venous catheters (PVC) are widely used in the hospital and seem to be innocent. However, complications can be devastating. We present a case of a fatal septic shock due to vertebral osteomyelitis after PVC-... Peripheral venous catheters (PVC) are widely used in the hospital and seem to be innocent. However, complications can be devastating. We present a case of a fatal septic shock due to vertebral osteomyelitis after PVC-related Staphylococcus aureus bacteremia (SAB). Staphylococcus aureus is a leading cause of bacteraemia in both the community and the hospital with a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cidence over the last several decades. Intravascular catheters are the most common cause of SAB.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are high, even with appropriate therapy. Although complications are known and common, they may be difficult to recognize. Vertebral osteomyelitis is one of these known severe compli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APHYLOCOCCUS Aureus BACTERAEMIA Vertebral OSTEOMYELITIS peripheral venous CATHETER Intensive Care
下载PDF
Incidence and Predictors of Peripheral Venous Catheter-Related Complications in Hospitals in Burkina Faso
2
作者 Imbe Ignace Yaro Mikaila Kaboré +8 位作者 Martin Lankoande Farid Belem Ismael Guibla Ahmed Ouattara Charles Ilboudo Papougnézambo Bonkoungou Kongnimissom Apoline Sondo Raweleguinbasba Armel Flavien Kaboré Nazinigouba Ouedraogo 《Open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 2021年第4期196-208,共13页
<b><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Introduction:</span></b><span style="font-family:""><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Peripheral venous ca... <b><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Introduction:</span></b><span style="font-family:""><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Peripheral venous catheters (PVCs) are the most commonly used medical devices in hospitals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medications. Their use can lead to complications of varying severity. </span><b><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Objective:</span></b><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Determine the incidence and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he occurrence of PVC-related complications. </span><b><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Methods:</span></b><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This was a two-month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 conducted in the Medical Emergency Department (MED) of Yalgado Ouedraogo Teaching Hospital in Ouagadougou. All patients admitted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who had a PVC inserted and removed were included in the study.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was used to identify the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he occurrence of complications. </span><b><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Results:</span></b><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In total, 459 PVCs were inserted and removed in 415 patients hospitalized at the Medical Emergency Department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The placement of 37.7% (n = 173) of PVCs resulted in complications in 131 patients (31.6%). For 644.3 days of catheterization, the incidence density was estimated at 6.5 complications per 1000 patient days. Phlebitis (24.0%), infection (5.7%), and accidental removal (2.8%) were the most frequently identified complications. The average age of the patients was 46.8 ± 18.9 years with a sex ratio of 1.22. The average patient hospitalization duration was 2.5 ± 2.6 days. In multivariate analysis, the factor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the occurrence of complications after PVC insertion were patient’s state of agitation during the procedure (aOR = 12.59;95% CI = 4.12 - 38.49), placement of the PVC at the elbow bend (aOR = 2.17;95% CI = 1.86 - 5.52), multiple attempts (aOR = 3.18;95% CI = 1.49 - 6.75), administration of 10% hypertonic glucose solution (aOR = 3.67;95% CI = 1.62 - 8.33), and duration of catheterization beyond 72 hours without being changed (aOR = 33.00;95% CI = 14.19 - 76.75). </span><b><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Conclusion:</span></b><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The incidence of PVC-related complications was relatively high.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factors that can lead to these complications is relevant to the delivery of quality healthcare to pati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ipheral venous Catheter COMPLICATIONS Risk Factors EMERGENCIES
下载PDF
多学科协作风险管控预防肿瘤病人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1
3
作者 孙媛媛 倪春湘 +2 位作者 赵浩 马丽 仲畅 《循证护理》 2024年第7期1249-1252,共4页
目的:探讨多学科协作(MDT)风险管控预防肿瘤病人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2年6月在本院留置PICC的肿瘤病人1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 目的:探讨多学科协作(MDT)风险管控预防肿瘤病人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2年6月在本院留置PICC的肿瘤病人1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MDT风险管控护理,比较两组PICC穿刺、维护质量、相关性静脉血栓及腋下静脉最大血流速度(Vmax),平均血流速度(Vmean)情况。结果:观察组PICC一次穿刺成功率、维护质量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护理后腋下静脉Vmax、Vmean快于护理前,观察组护理后腋下静脉Vmax、Vmean快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11%,低于对照组的11.58%(P<0.05)。结论:MDT风险管控可提高肿瘤病人PICC穿刺、维护质量,改善腋下静脉循环,有利于改善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学科协作 预防 肿瘤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静脉血栓 护理
下载PDF
成人PICC/上臂输液港原发性导管异位管理的最佳证据总结
4
作者 朱松颖 谭然 高蔚 《中华护理教育》 CSCD 2024年第5期613-619,共7页
目的评价、总结国内外成人PICC/上臂输液港原发性导管异位管理的最佳证据,为临床医护人员识别、预防和处理成人PICC/上臂输液港原发性导管异位提供参考。方法系统检索中英文数据库、指南相关网站和专业学会网站中有关成人PICC/上臂输液... 目的评价、总结国内外成人PICC/上臂输液港原发性导管异位管理的最佳证据,为临床医护人员识别、预防和处理成人PICC/上臂输液港原发性导管异位提供参考。方法系统检索中英文数据库、指南相关网站和专业学会网站中有关成人PICC/上臂输液港原发性导管异位管理的证据,包括临床决策、最佳实践、临床实践指南、系统评价、证据总结和专家共识。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12月31日。2名研究者独立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并结合专业判断进行标准化的资料提取和证据分级。结果该研究共纳入13篇文献,包括6篇临床实践指南、2篇证据总结和5篇专家共识。最终从识别、预防及处理3个方面总结了39条最佳证据。结论该研究为临床医护人员管理成人PICC/上臂输液港原发性导管异位提供循证依据。在临床应用时,需要充分考虑临床情景,结合专业人士的判断及患者的意愿,遵循个体化原则,审慎地将证据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静脉导管 导管插入术 循证护理学 证据总结
下载PDF
胃肠外科行PICC置管化疗胃癌患者实施思维导图导向的FFC干预效果评价
5
作者 林丽惠 吴文裕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24年第5期156-159,共4页
目的:探究实施思维导图导向的前馈控制(FFC)干预对行经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化疗胃癌患者的效果情况。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行PICC置管化疗胃癌患者252例,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将其分为... 目的:探究实施思维导图导向的前馈控制(FFC)干预对行经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化疗胃癌患者的效果情况。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行PICC置管化疗胃癌患者252例,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与研究组(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各12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思维导图导向的FFC干预,比较两组心理状态[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估]、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第30 d,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HAMD、HAMA评分偏低(t_(1)=44.154,t_(2)=27.970,P均<0.05)。干预30 d内,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偏低(χ^(2)值校正=4.288,P<0.05)。干预第30 d,研究组护理满意度较对照组偏高(χ^(2)=7.504,P<0.05)。结论:在行PICC置管化疗胃癌患者中实施思维导图导向的FFC干预,可有效改善其心理状态、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维导图导向的前馈控制干预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化疗 胃癌 并发症发生率
下载PDF
基于失效模式-效应分析模式的护理干预对宫颈癌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化疗患者的护理效果
6
作者 李卉 解婷 +1 位作者 赵晶晶 赵蕾 《生命科学仪器》 2024年第2期210-212,共3页
目的探讨基于失效模式-效应分析(HFMEA)模式的护理干预在宫颈癌患者接受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化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设计,选取2023年1月-1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接受PICC化疗的120例宫颈癌患... 目的探讨基于失效模式-效应分析(HFMEA)模式的护理干预在宫颈癌患者接受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化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设计,选取2023年1月-1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接受PICC化疗的120例宫颈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基于HFMEA模式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PICC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化疗期间舒适度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PICC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化疗期间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HFMEA模式的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宫颈癌患者在接受PICC化疗过程中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舒适度及护理满意度,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护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效模式-效应分析 宫颈癌 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 护理满意度
下载PDF
置管支撑装置在结直肠癌化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7
作者 李雪娟 刘翠香 +1 位作者 高春霞 李昊阳 《中外医药研究》 2024年第26期120-122,共3页
目的:分析置管支撑装置在结直肠癌化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胃肠外科于2022年1月—2023年10月住院并首次行PICC置管的结直肠癌化疗患者180例为研... 目的:分析置管支撑装置在结直肠癌化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胃肠外科于2022年1月—2023年10月住院并首次行PICC置管的结直肠癌化疗患者18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2022年1—12月住院的患者90例为对照组,采用自主抬高肢体配合方式进行PICC置管;2023年1—10月住院的患者90例为观察组,给予PICC置管支撑装置配合置管。比较两组患者完成置管前消毒操作所用时间、舒适度、满意度、自主感受肢体不适及需要医务人员协助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消毒时间短于对照组(P<0.001),观察组舒适度评分、纽卡斯尔护理满意度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P<0.001),观察组自主感受肢体不适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01),观察组需要医务人员协助率低于对照组(P<0.001)。结论:置管支撑装置在结直肠癌化疗患者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缩短置管前穿刺部位消毒时间,提高患者舒适度及满意度,降低自主感受肢体不适总发生率及医务人员协助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置管支撑装置 舒适度 护理满意度
下载PDF
1例双侧乳腺癌不同术式后保留PICC患者的护理 被引量:1
8
作者 王童语 林琴 +3 位作者 李旭英 袁忠 宋小花 刘维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1-64,共4页
总结1例行左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右侧乳房重建术患者成功保留患肢PICC的护理经验。护理重点包括术前多学科评估保留PICC的利弊,制定和实施周密的综合护理方案;加强对症管理、康复锻炼,加强营养支持及心理康复;强化延续护理。结果患者... 总结1例行左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右侧乳房重建术患者成功保留患肢PICC的护理经验。护理重点包括术前多学科评估保留PICC的利弊,制定和实施周密的综合护理方案;加强对症管理、康复锻炼,加强营养支持及心理康复;强化延续护理。结果患者术后住院18 d,切口愈合好,携带PICC出院。出院后继续相关治疗至治疗结束拔除PICC,共留置338 d(入院前留置128 d,住院期间留置85 d,出院后留置125 d),未发生PICC相关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 乳房重建 静脉血栓 外科护理
下载PDF
不同长度的中线导管在静脉穿刺困难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盛婉婷 杨小惠 +4 位作者 于卫华 曹秀珠 曾旭芬 金向红 赵林芳 《护理与康复》 2024年第1期13-16,22,共5页
目的观察两种长度的中线导管在静脉穿刺困难患者短期输液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按随机数字表将156例静脉穿刺困难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78例。试验组置入10 cm迷你中线导管,对照组置入25 cm中线导管,比较两组导管相关并发症的总发... 目的观察两种长度的中线导管在静脉穿刺困难患者短期输液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按随机数字表将156例静脉穿刺困难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78例。试验组置入10 cm迷你中线导管,对照组置入25 cm中线导管,比较两组导管相关并发症的总发生率、因并发症拔管率、导管留置时间。结果导管相关并发症总发生率试验组为33.33%、对照组为11.54%,χ^(2)=10.646,P=0.002;因并发症拔管率试验组为17.95%、对照组为2.56%,χ^(2)=10.029,P=0.003;导管留置时间试验组为6.00(5.00,6.00)d、对照组为5.00(5.00,6.00)d,Z=0.617,P=0.537。结论在短期输液治疗的静脉穿刺困难患者中,迷你中线导管相关并发症总发生率及因并发症拔管率均高于25 cm中线导管,但两者的留置时间并无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线导管 外周静脉导管 静脉穿刺困难 并发症 护理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在肘上PICC置管应用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邓蓉 黄改霞 +4 位作者 李倩 肖粉 陈艳芳 石丽 冉素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4期96-98,共3页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在肘上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置管(PICC)应用价值分析。方法 选取340例接受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肘上PICC置管患者,按照穿刺部位分为贵要静脉组204例、肱静脉组82例、头静脉组54例,对三组穿刺成功...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在肘上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置管(PICC)应用价值分析。方法 选取340例接受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肘上PICC置管患者,按照穿刺部位分为贵要静脉组204例、肱静脉组82例、头静脉组54例,对三组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贵要静脉组置管成功率96.08%,高于肱静脉组95.12%、头静脉组87.04%,异位导管率3.92%,低于肱静脉组4.88%、头静脉组12.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贵要静脉组并发症率3.43%,低于肱静脉组3.66%,头静脉组12.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贵要静脉组穿刺次数、置管时间低于肱静脉组、头静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经肘上PICC置管后成效显著,对于无法将贵要静脉作为穿刺静脉者,可选择肱静脉、头静脉为备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静脉 贵要静脉 头静脉 超声检查 外周静脉穿刺中心置管
下载PDF
儿童外周静脉留置针使用的循证护理实践
11
作者 刘小玉 杨芹 +3 位作者 李凤婷 贾红艳 高玉梅 李妍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486-1491,共6页
目的 :将第8版《输液治疗实践标准》中儿童外周静脉留置针相关证据用于临床实践并评价其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7月至2023年3月北京市某三级儿童专科医院风湿免疫科收治的需要进行留置针输液治疗的患儿及科室24名护士作为研究对象。遵... 目的 :将第8版《输液治疗实践标准》中儿童外周静脉留置针相关证据用于临床实践并评价其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7月至2023年3月北京市某三级儿童专科医院风湿免疫科收治的需要进行留置针输液治疗的患儿及科室24名护士作为研究对象。遵循复旦大学循证护理中心的证据转化模式,结合临床现状制订对策。使用调查问卷调查护士对最佳证据的知晓情况,采用现场观察和自我报告评估护士对最佳证据实施的依从性。结果 :证据的应用提高了护士穿刺和维护最佳证据知晓率和依从性(P<0.05);证据的应用可在未增加留置针静脉炎发生的前提下(P=0.205),有效延长留置时长(P<0.001),明显减少了静脉治疗相关费用(P<0.001)。结论 :证据的应用可以提升留置针的护理质量。在不增加并发症的前提下,使留置针的留置时间得到延长,减少了患儿穿刺次数和住院费用,从而减少护士工作量,节省人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静脉留置针 儿童 循证护理 质量改进
下载PDF
留置针联合改良塞丁格技术应用于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置管中的效果分析
12
作者 李莉 陈玉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12期73-75,共3页
目的:分析留置针联合改良塞丁格技术应用于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置管(PICC)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12月于泰安市妇幼保健院行PICC的新生儿6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实施留置针联... 目的:分析留置针联合改良塞丁格技术应用于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置管(PICC)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12月于泰安市妇幼保健院行PICC的新生儿6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实施留置针联合改良塞丁格技术,对照组实施常规盲穿法。比较两组置管效果。结果:观察组家属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观察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结论:留置针联合改良塞丁格技术应用于新生儿PICC中的效果显著,能够提高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与家属满意度,减少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置针 改良塞丁格技术 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置管 新生儿
下载PDF
儿童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和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并发症发生率比较的Meta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顾宇静 谢珺 +1 位作者 吴菲菲 范菊红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42-1252,共11页
目的:对儿童病人使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和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并发症发生率进行评价与分析。方法:通过对PubMed、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MedLine、EBSCO、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 目的:对儿童病人使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和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并发症发生率进行评价与分析。方法:通过对PubMed、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MedLine、EBSCO、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关于儿童使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与输液港的文献进行检索,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12月20日。由2名经过循证培训的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并进行交叉核对后,采用Review Manager 5.4软件进行相关并发症的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2篇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使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比较,儿童病人使用静脉输液港静脉炎发生率[RR=20.69,95%CI(10.56,40.54),P<0.000 01]、堵管发生率[RR=4.44,95%CI(2.88,6.85),P<0.000 01]、血栓发生率[RR=3.08,95%CI(1.91,4.97),P<0.000 01]、导管脱出或移位发生率[RR=6.89,95%CI(3.56,13.31),P<0.000 01]、穿刺点渗血、渗液发生率[RR=10.06,95%CI(6.61,15.32),P<0.000 01]、感染发生率[RR=3.87,95%CI(2.67,5.62),P<0.000 01]、导管断裂[RR=3.01,95%CI(1.19,7.64),P=0.02]、一次置管成功率[RR=0.95,95%CI(0.90,1.00),P=0.04]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儿童病人使用静脉输液港与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夹闭综合征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40,95%CI(0.10,1.52),P=0.18]。结论:现有证据表明,儿童使用输液港可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是一种安全、可靠、具有优势的输液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 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 儿科 并发症 META分析 循证护理
下载PDF
不同固定方法在血液肿瘤化疗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固定中的应用效果对比
14
作者 陈瑶 翟英俊 +2 位作者 谢小菊 张碧霞 黄继贤 《中外医药研究》 2024年第18期93-95,共3页
目的:探究不同固定方法在血液肿瘤化疗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固定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2月粤北人民医院血液科收治的接受PICC置管的肿瘤化疗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1、2、3组,各30... 目的:探究不同固定方法在血液肿瘤化疗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固定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2月粤北人民医院血液科收治的接受PICC置管的肿瘤化疗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1、2、3组,各30例。研究1组采用贴膜固定,研究2组采用“C”形固定,研究3组采用“Ω”结合“C”形改良固定法。比较三组导管留置时间、置管舒适度评分、置管护理满意度、PICC置管相关不良事件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3组导管留置时间长于研究1、2组,研究2组导管留置时间长于研究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3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低于研究1、2组,研究2组VAS评分低于研究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3组护理态度满意度、护理内容满意度、整体满意度评分高于研究1、2组,研究2组护理态度满意度、护理内容满意度、整体满意度评分高于研究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3组PICC置管相关不良事件及并发症发生率低于研究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Ω”结合“C”形改良固定法进行PICC置管固定,可延长血液肿瘤化疗患者导管留置时间,提高置管舒适度和置管护理满意度,同时降低PICC置管相关不良事件及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血液肿瘤化疗 护理态度 满意度
下载PDF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病人PICC相关血栓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15
作者 钮祎朋 张红梅 +1 位作者 杨姣姣 张红旭 《全科护理》 2024年第3期397-401,共5页
目的:构建高血压脑出血术后病人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血栓风险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并验证模型性能。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4月—2023年4月医院收治的490例接受PICC的高血压脑出血术后病人临床资料,3∶7比例以简单随机抽... 目的:构建高血压脑出血术后病人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血栓风险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并验证模型性能。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4月—2023年4月医院收治的490例接受PICC的高血压脑出血术后病人临床资料,3∶7比例以简单随机抽样法分为建模组(147例)与验证组(343例),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高血压脑出血术后病人PICC相关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相关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进行内部与外部验证。结果:建模组147例病人PICC相关血栓发生率为27.89%。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血压水平、体质指数(BMI)、合并糖尿病、穿刺部位、穿刺导管尖端位置、既往中心静脉导管(CVC)或PICC置管史是高血压脑出血术后病人PICC相关血栓的独立危险因子(P<0.05)。基于以上因素构建预测PICC相关血栓风险的列线图模型并进行验证,结果显示,模型组与验证组的C-inde分别为0.941,0.844。结论:基于年龄、血压水平、BMI、合并糖尿病、穿刺部位、穿刺导管尖端位置、既往CVC或PICC置管史构建的列线图模型能有效预测PICC相关血栓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血栓形成 列线图模型
下载PDF
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异位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的研究进展
16
作者 骆春燕 苟菊香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22期86-89,共4页
本文综述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异位的不良影响,分析原发性与继发性导管异位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对穿刺血管和部位的选择、体表测量的预置长度、患者配合、阻断颈部静脉、合理应用可视化设备、避免中心静脉压升高及肢... 本文综述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异位的不良影响,分析原发性与继发性导管异位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对穿刺血管和部位的选择、体表测量的预置长度、患者配合、阻断颈部静脉、合理应用可视化设备、避免中心静脉压升高及肢体过度活动、加强外固定、持续监测及精细化维护、有效健康教育等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以期为临床实践和提高护理质量提供参考。在临床实践中,医务人员应重视上述因素,采取相应措施降低PICC异位带来的风险,从而保障患者安全并提高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 导管异位 研究进展
下载PDF
集束化护理在结直肠癌PICC置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7
作者 黄清兰 魏金凤 《中国医药指南》 2024年第24期46-48,共3页
目的评估集束化护理在结直肠癌PICC置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0月期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南平第一医院接收的结直肠癌PICC置管患者181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90例,观察组91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观... 目的评估集束化护理在结直肠癌PICC置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0月期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南平第一医院接收的结直肠癌PICC置管患者181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90例,观察组91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应用集束化护理。比对组间的并发症情况、心理状态、自我管理能力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贝克焦虑量表(BAI)、贝克抑郁自评量表(BD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自我管理能力(CPPSM)评分比对P<0.05;两组的护理满意度比对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可降低并发症风险,改善患者的负面心理,促进其自我管理的能力提升,且能确保整体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外周静脉中心置管 集束化护理 自我管理能力 负性情绪
下载PDF
集束化护理在预防成人重症监护室PICC相关血栓中的应用价值
18
作者 王文慧 卫晓静 +3 位作者 王欣静 李婷 景孟娟 袁俊红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4年第5期746-751,共6页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在预防成人重症监护室(ICU)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血栓中的应用价值,为预防PICC相关血栓提供新思路有望降低PICC相关血栓的发生率,减少患者的并发症风险,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方法选取医院2022...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在预防成人重症监护室(ICU)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血栓中的应用价值,为预防PICC相关血栓提供新思路有望降低PICC相关血栓的发生率,减少患者的并发症风险,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方法选取医院2022年6月—2023年6月ICU收治并行PICC的患者82例为对象,按照时间顺序将2022年6—12月实施常规护理的41例患者纳入对照组,2023年1—6月开始行集束化护理的41例患者纳入观察组。比较观察两组患者一次性置管成功率、PICC相关血栓发生率及相关并发症(导管感染、机械性静脉炎、导管异位等)发生率,同时观察不同置管时间患者D-二聚体(D-D)水平变化;采用纽卡斯尔护理满意度量表(NSNS)调查比较患者家属护理满意度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ICC相关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ICC其他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置管7 d后,观察组患者D-D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家属的临床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在成人ICU行PICC患者的应用,能够提高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减轻凝血状态,继而有效预防PICC相关血栓发生,具有患者家属认可度高的特点,同时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监护室 集束化护理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血栓 D-二聚体
下载PDF
六西格玛管理在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中的应用效果
19
作者 张嫱 靳艳玲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16期187-189,共3页
目的:观察六西格玛管理在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0年9月于该院行PICC的134例新生儿的临床资料,纳入对照组。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至2021年9月于该院行PICC的134例新生儿... 目的:观察六西格玛管理在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0年9月于该院行PICC的134例新生儿的临床资料,纳入对照组。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至2021年9月于该院行PICC的134例新生儿的临床资料,纳入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PICC管理,观察组实施六西格玛管理。比较两组置管相关指标(置管时间、出血量、一次置管成功率)水平、管理质量评分、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置管满意度评分。结果:观察组置管时间短于对照组,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一次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创面维护、导管管理、药物管理、患肢管理等管理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4.93%(20/134),低于对照组的36.57%(49/1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家长操作流程、心理支持、管理态度、管理结果等置管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六西格玛管理应用于新生儿PICC可改善置管相关指标水平,提高管理质量评分和置管满意度评分,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效果优于常规PICC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西格玛管理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置管 新生儿 并发症 置管满意度
下载PDF
UVC联合PICC在极低体重儿中的应用
20
作者 肖玉 《中外医学研究》 2024年第29期156-160,共5页
目的:探究脐静脉置管(UVC)联合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在极低体重儿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0月—2022年12月浙江省人民医院毕节医院收治的82例极低体重儿。根据置管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PICC... 目的:探究脐静脉置管(UVC)联合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在极低体重儿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0月—2022年12月浙江省人民医院毕节医院收治的82例极低体重儿。根据置管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PICC,观察组给予UVC联合PICC。比较两组体重情况及住院时间,置管前后营养状况、骨代谢指标、并发症及家属满意度。结果:置管后,观察组体重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后,观察组白蛋白、白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后,观察组碱性磷酸酶(ALP)、磷(P)、钙(Ca)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家属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UVC联合PICC能够有效提高极低体重儿体重增长,改善营养状况及骨代谢,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缩短住院时间,进而提高家属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低体重儿 脐静脉置管 外周中心静脉置管 住院时间 营养状况 骨代谢指标 并发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