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循证构建的外周静脉留置针置入标准作业程序在经足背浅静脉行下肢静脉造影患者中的应用
1
作者 朱剑 毕蒙蒙 +4 位作者 邹转芳 赵鹏 舒晨 叶建华 李梅芳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 CAS 2023年第5期59-63,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循证构建的外周静脉留置针置入标准作业程序(SOP)在经足背浅静脉行下肢静脉造影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0例经足背浅静脉行下肢静脉造影患者按护理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10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 目的探讨基于循证构建的外周静脉留置针置入标准作业程序(SOP)在经足背浅静脉行下肢静脉造影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0例经足背浅静脉行下肢静脉造影患者按护理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10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基于循证构建的外周静脉留置针置入SOP方案。比较2组患者留置针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单次建立穿刺时间、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留置针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患者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单次建立穿刺时间、VA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循证构建的外周静脉留置针置入SOP用于经足背浅静脉行下肢静脉造影患者,可有效提高患者留置针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患者满意度,减轻患者疼痛感,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静脉疾病 标准作业程序 外周静脉留置针 足背浅静脉 下肢静脉造影
下载PDF
神经内科患者外周浅静脉留置针相关性静脉炎危险因素的Cox回归模型分析 被引量:41
2
作者 胡明明 顾平 +2 位作者 陈璐 沈小芳 陈湘玉 《护理学报》 2016年第11期5-8,共4页
目的应用Cox回归模型分析神经内科患者外周浅静脉留置针相关性静脉炎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5年6—8月南京地区3家三级甲等医院神经内科患者外周浅静脉穿刺留置针相关临床资料,采用Cox回归模型对外周浅静脉留置针静脉炎相关因素进... 目的应用Cox回归模型分析神经内科患者外周浅静脉留置针相关性静脉炎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5年6—8月南京地区3家三级甲等医院神经内科患者外周浅静脉穿刺留置针相关临床资料,采用Cox回归模型对外周浅静脉留置针静脉炎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建立模型。结果 Cox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高渗透压(HR=7.243,95%CI:4.590~11.429,P〈0.001)、p H〉9(HR=4.683,95%CI:2.274~9.642,P〈0.001)、p H〈5(HR=1.840,95%CI:1.043~3.246,P=0.035)、在肘窝处置管(HR=4.109,95%CI:1.808~9.338,P〈0.001)、每日输注液体总量〉1 500 m L(HR=1.753,95%CI:1.105~2.782,P=0.017)为静脉炎发生的危险因素。建立静脉炎危险因素模型预后指数(PI)为PI=7.243高渗透压药物+4.683 p H〉9药物+1.840 p H〈5药物+4.109在肘窝处置管+1.753每日输注液体总量〉1 500 m L。PI值越小,静脉炎发生危险性越低;PI值越大,静脉炎发生危险性越高。结论影响神经内科患者静脉炎发生的危险因素为高渗透压(〉600 m Osm/L)、p H〉9、p H〈5、肘窝处置管、每日液体总量〉1 500 m L,并建立回归模型,为正确实施预防静脉炎措施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浅静脉留置针 导管相关性静脉炎 神经内科 COX回归模型
下载PDF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用于肿瘤化疗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被引量:8
3
作者 赖孝兰 王玉清 李平英 《全科护理》 2010年第4期289-290,共2页
[目的]观察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用于肿瘤化疗的效果,探讨其护理措施。[方法]将100例肿瘤化疗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采用PICC置管,对照组采用外周浅静脉穿刺置管。观察并比较两组病人置管留置时间、发生... [目的]观察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用于肿瘤化疗的效果,探讨其护理措施。[方法]将100例肿瘤化疗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采用PICC置管,对照组采用外周浅静脉穿刺置管。观察并比较两组病人置管留置时间、发生药物渗漏及脉管炎情况、置管留置期间病人存在恐惧或焦虑情况。[结果]观察组置管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观察组发生药物渗漏及脉管炎2例,对照组16例;观察组置管留置期间病人存在恐惧或焦虑5例,对照组14例。[结论]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用于肿瘤化疗效果明显优于外周浅静脉穿刺置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肿瘤 化疗 外周浅静脉穿刺置管 临床观察
下载PDF
两种肠外营养输注方式应用于老年胃癌患者的效果 被引量:5
4
作者 王姗 蔡艳 +3 位作者 曹耀菊 梁贤芳 李娟 王灿灿 《包头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5期21-23,共3页
目的:观察并比较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与浅静脉留置针进行肠外营养在老年胃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90例老年胃癌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观察组采用PICC置管输入肠外... 目的:观察并比较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与浅静脉留置针进行肠外营养在老年胃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90例老年胃癌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观察组采用PICC置管输入肠外营养;对照组采用外周浅静脉留置针输入肠外营养。观察两组患者置管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组发生静脉炎、局部肿胀、局部渗血、渗液、局部疼痛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PICC置管输入肠外营养能有效保护血管,降低静脉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胃癌 周围浅静脉留置针 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肠外营养
下载PDF
不同小儿外周浅静脉留置针固定方法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4
5
作者 黄秀燕 康玉闻 +1 位作者 崔晓燕 苏美婷 《临床医学工程》 2015年第9期1235-1236,共2页
目的观察不同外周小儿浅静脉留置针固定方法的效果。方法纳入需要进行外周浅静脉留置针的患儿80例,根据固定方法的不同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浅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后,使用3M透明敷贴进行固定,然后使用3M自我粘缠式绷带进行固... 目的观察不同外周小儿浅静脉留置针固定方法的效果。方法纳入需要进行外周浅静脉留置针的患儿80例,根据固定方法的不同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浅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后,使用3M透明敷贴进行固定,然后使用3M自我粘缠式绷带进行固定;研究组浅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后,于留置针的针柄和肝素帽与皮肤的接触处贴一次性灭菌不粘敷贴,然后根据对照组方法进行操作。观察两组患儿的留置针留置时间,过敏、渗液、脱管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家属对护理满意率等。结果研究组过敏、渗液、脱管发生率分别为7.50%、10.00%、5.00%,对照组过敏、渗液、脱管发生率分别为25.00%、30.00%、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留置针留置时间为(4.7±1.8)d,对照组留置针留置时间为(3.1±1.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率为97.50%,对照组为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留置针针柄和肝素帽与皮肤的接触处贴一次性灭菌不粘敷贴,能够有效降低过敏、渗液、脱管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延长留置针的留置时间,并有效提高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浅静脉留置针 固定 效果
下载PDF
新生儿三种PICC置管途径的使用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王玥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17年第8期35-38,共4页
目的探讨新生儿经贵要静脉、颞浅静脉和腋静脉PICC置管的临床效果。方法 145例PICC置管患儿根据穿刺血管分为腋静脉组(n=35)、颞浅静脉组(n=68)、贵要静脉组(n=42)。比较各组一次穿刺成功率、送管困难以及导管异位发生率,观察各组PICC... 目的探讨新生儿经贵要静脉、颞浅静脉和腋静脉PICC置管的临床效果。方法 145例PICC置管患儿根据穿刺血管分为腋静脉组(n=35)、颞浅静脉组(n=68)、贵要静脉组(n=42)。比较各组一次穿刺成功率、送管困难以及导管异位发生率,观察各组PICC穿刺和留置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腋静脉组穿刺用时短于颞浅静脉组和贵要静脉组(P<0.05);颞浅静脉组的渗血发生率低于腋静脉组和贵要静脉组(P<0.05)。结论 3种途径置管各有利弊,护士应根据患儿的血管条件、操作难度等进行综合评价,选择最佳的穿刺途径,充分保证患儿治疗的顺利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要静脉 颞浅静脉 腋静脉 PICC 新生儿 置管时间 并发症
下载PDF
新生儿经颞浅静脉与贵要静脉留置PICC导管效果比较 被引量:24
7
作者 林真珠 张小园 +2 位作者 李丹莹 甘锦红 尹若云 《护理学报》 2006年第4期36-37,共2页
目的比较新生儿经颞浅静脉与贵要静脉留置PICC导管的效果。方法19例经颞浅静脉、72例经贵要静脉留置PICC导管新生儿,观察置管过程患儿心率、呼吸、氧饱和度情况,比较两组导管到达上腔静脉的到位率、并发症发生率、导管留置时间。结果置... 目的比较新生儿经颞浅静脉与贵要静脉留置PICC导管的效果。方法19例经颞浅静脉、72例经贵要静脉留置PICC导管新生儿,观察置管过程患儿心率、呼吸、氧饱和度情况,比较两组导管到达上腔静脉的到位率、并发症发生率、导管留置时间。结果置管过程患儿生命体征平稳;颞浅静脉组上腔静脉到位率74%,贵要静脉组94%,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导管留置时间无差异。结论新生儿经贵要静脉留置PICC导管优于经颞浅静脉置管,在贵要静脉显露不清晰或穿刺不成功时,可首选颞浅静脉置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颞浅静脉 贵要静脉 经外周导人中心静脉置管
下载PDF
三种静脉穿刺工具应用于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胡静 王飚 +4 位作者 徐琳 雷军 陈苹 朱光丽 肖冬梅 《世界中医药》 CAS 2017年第A01期447-447,449,共2页
目的比较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中心静脉置管(CVC)与外周浅静脉置管三种穿刺方法在神经外科重症患者应用中的疗效差异,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安全、方便、快捷的给药途径。方法随机将240例神经外科重症患者分为3组,以经外周中心静脉... 目的比较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中心静脉置管(CVC)与外周浅静脉置管三种穿刺方法在神经外科重症患者应用中的疗效差异,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安全、方便、快捷的给药途径。方法随机将240例神经外科重症患者分为3组,以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试验1组,n=80)、中心静脉置管(试验2组,n=80)、外周浅静脉置管(对照组,n=80)方法建立静脉通路,分别对3组的置管成功率、液体流速、导管平均保留时间、并发症总发生率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3组患者的置管成功率、液体流速、导管平均保留时间、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实验1组的置管成功率最高、液体流速最慢和平均留置时间最长,以实验1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最低。结论PICC穿刺技术具有置管成功率高、平均保留时间长、并发症总发生率少等优点,能有效满足神经外科危重患者输注强刺激性、高渗性药物的需求,可保护患者的血管,减轻患者的痛苦,减少静脉治疗并发症发生等特点,故值得在神经外科危重患者中使用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中心静脉置管 中心静脉置管 外周浅静脉置管 神经外科重症患者
下载PDF
3D磁共振序列评价脑膜瘤与周围浅静脉关系中的价值探讨
9
作者 王云上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4年第16期9-11,15,共4页
目的:探讨与分析3D磁共振序列评价脑膜瘤与周围浅静脉关系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7月~2023年2月在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武清中医院诊治的脑膜瘤患者95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3D磁共振序列检查,记录影像学特征,同时所有患者均给... 目的:探讨与分析3D磁共振序列评价脑膜瘤与周围浅静脉关系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7月~2023年2月在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武清中医院诊治的脑膜瘤患者95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3D磁共振序列检查,记录影像学特征,同时所有患者均给予手术检查并以此为判断的金标准。结果:在95例患者中,手术检查判断为侵犯周围浅静脉32例(侵犯组),占比33.68%;未侵犯周围浅静脉63例(未侵犯组),占比66.32%。侵犯组的性别、年龄、心率、体重指数、收缩压、舒张压等与未侵犯组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侵犯组的3D磁共振的囊变坏死、瘤周水肿、脑膜尾征、血管流空影等信号特征分别占比为87.50%、81.25%、93.75%、87.50%,未侵犯组分别为49.21%、44.44%、47.62%、49.21%,侵犯组与未侵犯组相比显著升高(P<0.05)。侵犯组的高灌注区、低灌注区的脑血流量与未侵犯组相比明显增加(P<0.05)。3D磁共振序列判断为侵犯周围浅静脉31例,3D磁共振序列评价脑膜瘤与周围浅静脉关系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96.77%(30/31)、98.44%(63/64)。结论:3D磁共振序列可准确与有效评价脑膜瘤与周围浅静脉的关系,也具有简便、安全、无创的优点,可为病情判断与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磁共振序列 脑膜瘤 周围浅静脉 脑血流量 瘤周水肿 脑膜尾征
下载PDF
新生儿经颞浅静脉置入PICC置管长度测量方法的改良及效果评价 被引量:8
10
作者 谢帅华 段颖杰 +2 位作者 吴旭红 骆小京 马楠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45-447,共3页
目的改良新生儿经颞浅静脉置入PICC测量置管长度的方法,并评价其效果。方法选取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实施经颞浅静脉置入PICC的171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将2017年6月-2019年4月经颞浅静脉置入PICC的90例新生儿作为试验... 目的改良新生儿经颞浅静脉置入PICC测量置管长度的方法,并评价其效果。方法选取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实施经颞浅静脉置入PICC的171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将2017年6月-2019年4月经颞浅静脉置入PICC的90例新生儿作为试验组,将2016年3月-2017年5月经颞浅静脉置入PICC的81例新生儿作为对照组,比较不同测量置管长度方法对PICC尖端到位率及置管完成时间的影响。结果试验组经颞浅静脉置入PICC尖端到位率为83.33%,对照组为28.3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采用改良法测量新生儿经颞浅静脉置入PICC置管长度,能有效提高PICC导管尖端到达理想位置的精准度,并缩短了PICC置管完成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监护病房 新生儿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颞浅静脉 儿科护理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