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稻瘟病菌温度敏感型突变体的筛选 被引量:5
1
作者 王洪凯 林福呈 +1 位作者 柴荣耀 李德葆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57-361,共5页
通过紫外诱变 ,筛选获得了 2 74个稻瘟病菌的温度敏感型突变体 ,这些突变体在 2 5℃下可以生长 ,而在 33℃下不能生长。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 ,有 32个突变体的致病性显著降低 ;在 33℃条件下 ,不萌发的有 7个 ;有 1 2个萌发后停止生长 ,... 通过紫外诱变 ,筛选获得了 2 74个稻瘟病菌的温度敏感型突变体 ,这些突变体在 2 5℃下可以生长 ,而在 33℃下不能生长。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 ,有 32个突变体的致病性显著降低 ;在 33℃条件下 ,不萌发的有 7个 ;有 1 2个萌发后停止生长 ,不能形成附着胞 ;有 9个可以形成附着胞 ,以后停止生长 ;有 4个形成膨大透明且成串生长的附着胞 ,随后停止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瘟病菌 温度敏感型突变体 筛选 稻瘟病 致病性 附着胞 子囊壳
下载PDF
稻瘟病菌有性态的诱导及其后代的致病性 被引量:6
2
作者 沈瑛 朱培良 +3 位作者 袁筱萍 赵新华 彭云良 陈国华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1995年第3期74-79,共6页
选用3组稻瘟病菌标准菌株,在几种常用培养基和两组标准菌株在稻椿再生苗上进行配对试验,并测定其子囊孢子后代的致病性。初步结果表明,稻瘟病菌的有性态在几种常用培养基上均能形成,但在恒温20℃并辅以连续光照较室温(15~2... 选用3组稻瘟病菌标准菌株,在几种常用培养基和两组标准菌株在稻椿再生苗上进行配对试验,并测定其子囊孢子后代的致病性。初步结果表明,稻瘟病菌的有性态在几种常用培养基上均能形成,但在恒温20℃并辅以连续光照较室温(15~25)℃自然条件下更易形成有性态;含有基质的培养基对稻瘟病菌的能育性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但不能改变性反应的差异。用配对标准菌株等量喷雾,涂抹或菌丝块接种,于植株上虽未形成典型的子囊壳,但均可使叶片显症;子囊孢子的发芽率为24.07%~27.28%,其后代致病率范围为0%~8.33%。尽管稻瘟病菌的有性杂交在自然界的某些地区有可能存在,但对病害的致病性变异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瘟病菌 有性态 子囊壳 致病性 诱导
下载PDF
稻瘟病菌在培养基上有性世代的形成 被引量:2
3
作者 沈瑛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77-81,共5页
选用国际水稻研究所遗传室从水稻上分离的4个稻瘟病菌株,在室温下的燕麦培养基上培养5天,又在20℃连续光照下培养16天,在相对的两个交配型菌株的菌丝联结处产生黑色成熟的子囊壳。稻瘟病菌在培养基上有性世代的形成,为进一步理解梨孢菌... 选用国际水稻研究所遗传室从水稻上分离的4个稻瘟病菌株,在室温下的燕麦培养基上培养5天,又在20℃连续光照下培养16天,在相对的两个交配型菌株的菌丝联结处产生黑色成熟的子囊壳。稻瘟病菌在培养基上有性世代的形成,为进一步理解梨孢菌属和水稻之间的遗传学以及选育稳定持久的抗病品种提出了新的见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瘟病菌 世代 培养基 国际水稻研究所 交配型 选育 光照 囊壳 菌株 遗传学
下载PDF
冬虫夏草的显微观察 被引量:6
4
作者 何道珍 张显耻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2000年第1期6-7,共2页
把冬虫夏草子座制成纵、横切片 ,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并拍照 ,对青海冬虫夏草子囊壳及子囊孢子的形态、每一子囊壳中所含子囊、每一子囊所含子囊孢子的数目、长度、宽度。
关键词 冬虫夏草 子囊壳 子囊孢子 显微观察 中草药
下载PDF
小麦茎基腐病病原假禾谷镰刀菌与赤霉病之间的关系 被引量:5
5
作者 江航 祁凯 +4 位作者 马立国 张博 张悦丽 马国苹 齐军山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429-1437,共9页
近年来,黄淮地区小麦茎基腐病发生严重,假禾谷镰刀菌是黄淮地区小麦茎基腐病的优势病原菌,同时也可引起小麦赤霉病。为明确假禾谷镰刀菌与小麦赤霉病的关系,本研究从山东省商河县小麦茎基腐病重病田块分别采集苗期和成熟期小麦病株,通... 近年来,黄淮地区小麦茎基腐病发生严重,假禾谷镰刀菌是黄淮地区小麦茎基腐病的优势病原菌,同时也可引起小麦赤霉病。为明确假禾谷镰刀菌与小麦赤霉病的关系,本研究从山东省商河县小麦茎基腐病重病田块分别采集苗期和成熟期小麦病株,通过分离鉴定发现,苗期小麦茎基腐病的优势病原菌为假禾谷镰刀菌,且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假禾谷镰刀菌在人工接种条件下能够引起严重的小麦赤霉病;此外,在小麦苗期田间的玉米秸秆上能够观察到尚未成熟的子囊壳,对子囊壳进行真菌分离鉴定,发现其包含禾谷镰刀菌和假禾谷镰刀菌形成的子囊壳。在小麦成熟期,从小麦赤霉病病穗中也分离到了假禾谷镰刀菌。这是山东省首次报道假禾谷镰刀菌引起的小麦赤霉病。综上,在小麦茎基部和穗部均能分离到假禾谷镰刀菌,且假禾谷镰刀菌在人工接种条件下能够引起严重的小麦赤霉病。结合当前黄淮地区小麦茎基腐病严重发生以及普遍秸秆还田的现状,推测假禾谷镰刀菌可能会助推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流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茎基腐病 小麦赤霉病 禾谷镰刀菌 假禾谷镰刀菌 致病性 子囊壳
下载PDF
内生大豆间座壳Diaporthe sojae的子囊壳促生培养及鉴定 被引量:1
6
作者 豆明珠 蒲顺昌 +1 位作者 闫淑珍 陈双林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0-68,共9页
本文介绍了对野大豆内生间座壳真菌的子囊壳促生培养方法,结合形态特征和分子序列对分离和培养的野大豆内生间座壳真菌进行了鉴定.采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和水琼脂培养基(WA),接种分离获得的野大豆内生间座壳菌株DYYP4342菌饼... 本文介绍了对野大豆内生间座壳真菌的子囊壳促生培养方法,结合形态特征和分子序列对分离和培养的野大豆内生间座壳真菌进行了鉴定.采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和水琼脂培养基(WA),接种分离获得的野大豆内生间座壳菌株DYYP4342菌饼,同时分别在接种菌饼两侧平行放置灭菌大豆茎秆和灭菌松针,以诱导野大豆内生间座壳Diaporthe sojae在大豆茎秆和灭菌松针上产生子囊壳,之后在25℃、12 h光照与12 h黑暗交替处理下培养,添加灭菌大豆茎秆和灭菌松针的培养基中持续产生子囊壳,数量显著多于对照组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和水琼脂培养基(WA).通过形态特征和rDNA-ITS分子序列鉴定该分离菌株为大豆间座壳Diaporthe sojae,该菌此前被报道发生在栽培大豆上,引起茎荚枯病,作为内生真菌在野大豆上则为首次记录,文中比较了野大豆内生Diaporthe sojae与栽培大豆上发生的Diaporthe sojae及其他Diaporthe种的差异.ITS序列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支持Diaporthe kochmanii为Diaporthe sojae的命名异名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大豆 内生真菌 子囊壳 培养方法
下载PDF
苹果炭疽叶枯病病原Glomerella cingulata及其侵染过程 被引量:20
7
作者 任斌 高小宁 +1 位作者 韩青梅 黄丽丽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08-614,共7页
为明确苹果炭疽叶枯病病原菌围小丛壳Glomerella cingulata的侵染致病特征,在分离获得该病原菌的基础上,采用形态学观察、ITS序列分析和致病性测定对其进行了鉴定,并利用光学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病原菌在嘎啦苹果叶片上的侵染过程进行了... 为明确苹果炭疽叶枯病病原菌围小丛壳Glomerella cingulata的侵染致病特征,在分离获得该病原菌的基础上,采用形态学观察、ITS序列分析和致病性测定对其进行了鉴定,并利用光学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病原菌在嘎啦苹果叶片上的侵染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陕西咸阳地区分离获得的9株病原菌均为围小丛壳G.cingulata。25℃下接种9 h后,分生孢子中间产生隔膜,双胞化,并萌发产生芽管和附着胞;24 h后分生孢子的2个细胞均可萌发并形成芽管及附着胞,部分芽管顶端可产生次级分生孢子;48 h后次级分生孢子萌发形成附着胞;72 h后,附着胞下形成的侵染钉可直接入侵寄主,在表皮细胞内形成初生菌丝和次生菌丝,此时叶片表面已出现褐色斑点。接种7 d后叶片病斑处出现分生孢子盘和子囊壳。表明陕西省近年出现的苹果炭疽叶枯病病原菌为围小丛壳G.cingulata,该病菌在嘎啦叶片上的一些特殊侵染行为可能是导致该病害易在短时间内暴发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嘎啦品种 ITS序列 致病性 次级分生孢子 子囊壳
原文传递
石榴、芋头、甘薯寄主的甘薯长喙壳菌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邹琳 蒋艳红 +4 位作者 于磊 李秀芬 杜静 李浩 黄琼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1期81-85,共5页
对来自云南的以石榴,甘薯,芋头为寄主的甘薯长喙壳病菌在有性时代(子囊壳,子囊孢子),无性时代(厚垣孢子,桶状分生孢子,圆柱形分生孢子)进行观察、测量.结果发现来自3个寄主的病菌无性时代的厚垣孢子,桶状分生孢子,圆柱形分生孢子无显著... 对来自云南的以石榴,甘薯,芋头为寄主的甘薯长喙壳病菌在有性时代(子囊壳,子囊孢子),无性时代(厚垣孢子,桶状分生孢子,圆柱形分生孢子)进行观察、测量.结果发现来自3个寄主的病菌无性时代的厚垣孢子,桶状分生孢子,圆柱形分生孢子无显著差异;有性时代的子囊壳,子囊孢子形态均较为一致.但在子囊壳喙长上,来自石榴,芋头的菌株一致,而来自甘薯的菌株明显长于石榴和芋头的菌株,存在显著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长喙壳 子囊壳 子囊孢子 分生孢子 厚垣孢子
原文传递
假禾谷镰孢子囊壳的田间采集和子囊孢子后代室内杂交条件优化 被引量:4
9
作者 谢顺培 李海洋 +7 位作者 张宛莹 王利民 康瑞姣 张媛 汪敏 袁虹霞 丁胜利 李洪连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7-85,共9页
假禾谷镰孢(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Fp)是我国黄淮麦区小麦茎基腐病(Fusarium crown rot of wheat)的优势病原菌,目前该病害呈不断蔓延和为害加重的趋势。本研究从五月中旬小麦灌浆期至玉米收获期,在河南开封和焦作田间调查采集小... 假禾谷镰孢(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Fp)是我国黄淮麦区小麦茎基腐病(Fusarium crown rot of wheat)的优势病原菌,目前该病害呈不断蔓延和为害加重的趋势。本研究从五月中旬小麦灌浆期至玉米收获期,在河南开封和焦作田间调查采集小麦茎基腐病样,对13份小麦茎秆和小麦残茬上带子囊壳的病样在室内进行单子囊孢子分离培养,获得纯化菌株327个,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均为假禾谷镰孢,交配型MAT1-1和MAT1-2各有164株和163株。对国外报道的有性态诱导方法进行了改进和优化,用不同交配型菌株在Sachs合成固体培养基配以水稻茎节对峙培养,在黑光灯和冷白光灯交替光照及22℃条件下,温箱培养60 d左右,KF86×KF73组合在水稻茎节处产生大量子囊壳和成熟子囊孢子。本研究利用假禾谷镰孢子囊孢子后代进行室内有性杂交实验,通过改进诱导子囊壳产生的培养条件,获得高育性菌株,为今后假禾谷镰孢基因功能的有性生殖阶段研究提供材料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茎基腐病 假禾谷镰孢 有性生殖 子囊壳 交配型 子囊孢子育性
原文传递
中国污核衣属地衣(污核衣科)四个新记录种 被引量:1
10
作者 赵欣 贾泽峰 刘飞月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9-86,共8页
报道了中国污核衣科Porinaceae污核衣属Porina地衣的4个新记录种,分别是小溪污核衣P.fluminea、黄褐污核衣P.fulvella、四室污核衣P.tetramera和萨氏污核衣P.thaxteri。提供了各种的形态描述、形态及解剖照片。研究标本采自山东、贵州... 报道了中国污核衣科Porinaceae污核衣属Porina地衣的4个新记录种,分别是小溪污核衣P.fluminea、黄褐污核衣P.fulvella、四室污核衣P.tetramera和萨氏污核衣P.thaxteri。提供了各种的形态描述、形态及解剖照片。研究标本采自山东、贵州、广东及海南等地,保存于中国科学院菌物标本馆(HMAS)和山东师范大学植物标本馆(SDN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衣型真菌 子囊壳 形态学 分类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