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最优PS点获取方法的矿山工业广场沉降监测
1
作者 杨可明 李婷婷 +3 位作者 马军 李亚星 江克贵 赵项通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4-51,共8页
为保障矿山地面和井下工作人员、工业广场周边居民以及运煤系统运行安全,实时监测地表变形情况,提出永久散射体(PS)点的优化获取方法,以提升PS-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在沉降监测中的适用性。首先,选择淮北市郊煤矿工业广场煤... 为保障矿山地面和井下工作人员、工业广场周边居民以及运煤系统运行安全,实时监测地表变形情况,提出永久散射体(PS)点的优化获取方法,以提升PS-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在沉降监测中的适用性。首先,选择淮北市郊煤矿工业广场煤柱Ⅱ513工作面开采沉陷期间2020年10月31日—2022年8月22日共26景SAR卫星影像,运用PS-InSAR技术确定最优的PS点目标选取方法;然后,基于该方法获取该工作面回采过程中的开采损害保护区地面沉降速率、累计沉降量;最后,基于地面水准点实测数据验证PS-InSAR监测精度并分析研究区地表及建(构)筑物动态沉降情况。结果表明:相干系数和振幅离差指数双阈值法较适应于研究区沉降监测;研究区内可探测到的最大下沉速率为-26.5 mm/a,最大累计下沉值为-53.7 mm;同时,探测到研究区西北部存在岩溶塌陷地质灾害因素;利用水准数据验证精度,均方根误差(RMSE)仅为3.8 mm,决定系数达到0.9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久散射体(ps)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 工业广场 沉降监测 相干系数 振幅离差指数
下载PDF
基于PS/DSInSAR的云南德钦县滑坡变形监测
2
作者 周仿荣 马朋序 +1 位作者 文刚 高瑞 《遥感信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3-51,共9页
滑坡是我国最严重的地质灾害之一。针对常规MTInSAR技术在开展滑坡形变监测时面临的监测点密度不足、监测精度受限及滑坡解译受阻的问题,提出一种有效融合PS及DS点的PS/DSInSAR技术。首先,开展HTCI同质像素识别及相干性n次幂加权的相位... 滑坡是我国最严重的地质灾害之一。针对常规MTInSAR技术在开展滑坡形变监测时面临的监测点密度不足、监测精度受限及滑坡解译受阻的问题,提出一种有效融合PS及DS点的PS/DSInSAR技术。首先,开展HTCI同质像素识别及相干性n次幂加权的相位优化处理,并筛选DS候选点;然后,将其与振幅离差获取的PS点进行融合并筛选高质量监测点,通过对监测点的相位解译提取滑坡形变信息。以云南省德钦县为研究区开展相关滑坡监测分析。实验结果表明,PS/DSInSAR技术获取的监测点密度较常规的StaMPS-SBAS技术提升了约14倍,可以更精准地识别滑坡边界及开展时序演化分析,且分析表明,研究区滑坡与季节性降雨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SAR 分布式散射体 永久性散射体 滑坡监测 季节性降雨
下载PDF
基于PS-InSAR的道路穿越区长城形变分析
3
作者 田野 周乐皆 +3 位作者 张研霞 刘飞 赵小平 汤羽扬 《北京测绘》 2024年第3期409-414,共6页
随着交通网络不断扩展,现代道路穿越古老的长城,这种变化引发了长城的形变效应,成为引起广泛关注的议题。为了更深入地了解道路穿越长城对其形变的影响,研究采用了永久散射体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PS-InSAR)技术,对长城周边区域进行了... 随着交通网络不断扩展,现代道路穿越古老的长城,这种变化引发了长城的形变效应,成为引起广泛关注的议题。为了更深入地了解道路穿越长城对其形变的影响,研究采用了永久散射体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PS-InSAR)技术,对长城周边区域进行了详细的形变分析。研究发现,道路穿越长城的行为明显影响了长城的形变情况,尤其是在特定区域出现了明显的地面沉降现象。这种形变表现为在道路穿越区域内的长城被拉伸和压缩,导致最大累积沉降量高达75.2 mm。在这些受影响的区域中,长城的沉降速率甚至达到了每年24.6 mm。通过对长城振动变形信息的综合分析和呈现,研究揭示了道路穿越长城对其造成的明显形变效应。这一研究成果不仅对长城的保护和管理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还为类似地区的形变研究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久散射体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ps-InSAR) 道路穿越 长城形变监测
下载PDF
Multi-Temporal Analysis of Land Subsidence in Toluca Valley (Mexico) through a Combination of Persistent Scatterer Interferometry (PSI) and Historical Piezometric Data
4
作者 Norma Davila-Hernandez Delfino Madrigal +1 位作者 Jose Luis Exposito Xanat Antonio 《Advances in Remote Sensing》 2014年第2期49-60,共12页
The Toluca Valley Aquifer (TVA) is considered one of the most overexploited aquifers in Mexico because of the high rate of groundwater extraction for supplying urban and industrial water to Mexico City and Toluca City... The Toluca Valley Aquifer (TVA) is considered one of the most overexploited aquifers in Mexico because of the high rate of groundwater extraction for supplying urban and industrial water to Mexico City and Toluca City, which causes land subsidence in urban and suburban areas. In this paper, we propose a multi-temporal analysis that uses persistent scatterer interferometry (PSI) method to evaluate the subsidence processes in Toluca Valley. The PSI results revealed differential movements of the ground of as much as 83 mm/year. A spatial variation of PSI results was identified with respect to previous studies using the conventional Din SAR methodology.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density suggested the possibility of an expanding trend of subsidence process at north, northeast and east of the TVA, which corresponds to the region with the highest density of pumping wells for industrial and agricultural u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BSIDENCE of Lands Toluca VALLEY AQUIFER persistent scatterer INTERFEROMETRY
下载PDF
Monitoring Landslide-Induced Displacements with TerraSAR-X Persistent Scatterer Interferometry (PSI): Gimigliano Case Study in Calabria Region (Italy)
5
作者 Bianchini Silvia Cigna Francesca +2 位作者 Del Ventisette Chiara Moretti Sandro Casagli Nicol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sciences》 2013年第10期1467-1482,共16页
This work provides a detailed detection of landslide-induced displacements at local scale on Gimigliano site (Italy), by means of PSI (Persistent Scatterers Interferometry) analysis, exploiting TerraSAR-X data acquire... This work provides a detailed detection of landslide-induced displacements at local scale on Gimigliano site (Italy), by means of PSI (Persistent Scatterers Interferometry) analysis, exploiting TerraSAR-X data acquired in November 2010-October 2011. In February-March 2010, several landslides affected Gimigliano, following high-intensity precipitation, and causing damages to structures and roads. In order to assess any spatial and temporal patterns of deformation, the present X-band PS data were compared with historical motion rates derived from ERS1/2 and ENVISAT satellites, and with geological and geomorphological evidences resulting from auxiliary data such as landslide databases and orthophotos referred to different dates, finally validated with recent field checks. The PSI analysis of the historical ground motion rates highlighted that the modern built-up area located downhill was already affected by surface ground deformation since 1993. A significant enlargement of the instability phenomena is detected across time. The recent PS data analysis and the in situ observations permitted us to accurately update the ground movements in the investigated site: their evidence allowed assessing a reactivation of the large deep-seated landslide zone on which the new urbanized area had built-up, with an average deformation rate of about 8 - 9 mm/yr. The higher instability phenomenon is affecting the eastern part of Gimigliano old village, with a mean displacement velocity reaching up values of -30 mm/yr, in the radar temporal acquisition of only 10 months. These outcomes can be taken into account for further hazard-reduction analysis and to support risk mitigation design within the investigated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R INTERFEROMETRY persistent scattererS LANDSLIDES
下载PDF
Monitoring subsidence rates along road network by persistent scatterer SAR interferometry with high-resolution TerraSAR-X imagery 被引量:5
6
作者 Bing Yu Guoxiang Liu +5 位作者 Rui Zhang Hongguo Jia Tao Li Xiaowen Wang Keren Dai Deying Ma 《Journal of Modern Transportation》 2013年第4期236-246,共11页
Ground subsidence is one of the key factors damaging transportation facilities, e.g., road networks consisting of highways and railways. In this paper, we propose to apply the persistent scatterer synthetic aperture r... Ground subsidence is one of the key factors damaging transportation facilities, e.g., road networks consisting of highways and railways. In this paper, we propose to apply the persistent scatterer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nterferometry (PS-InSAR) approach that uses high- resolution TerraSAR-X (TSX) imagery to extract the regional scale subsidence rates (i.e., average annual sub- sidence in mm/year) along road networks. The primary procedures involve interferometric pair selection, interfer- ogram generation, persistent scatterer (PS) detection, PS networking, phase parameterization, and subsidence rate estimation. The Xiqing District in southwest Tianjin (China) is selected as the study area. This district contains one railway line and several highway lines. A total of 15 TSX images covering this area between April 2009 and June 2010 are utilized to obtain the subsidence rates by using the PS-InSAR (PSI) approach. The subsidence rates derived from PSI range from -68.7 to -1.3 mm/year. These findings show a significantly uneven subsidence pattern along the road network. Comparison between the PSI-derived subsidence rates and the leveling data obtained along the highways shows that the mean and standard deviation (SD) of the discrepancies between the two types of subsidence rates are 0.1 and 4-3.2 mm/year,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high-resolution TSX PSI is capable of providing comprehensive and detailed subsidence information regarding road networks with millimeter-level accuracy. Further inspections under geo- logical conditions and land-use categories in the study area indicate that the observed subsidence is highly related to aquifer compression due to groundwater pumping. Therefore,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mitigate groundwater extraction for the study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BSIDENCE Road network - persistent scatterer interferometry TERRASAR-X HIGHWAY RAILWAY
下载PDF
A technical review on persistent scatterer interferometry
7
作者 Hongguo Jia Luyao Liu 《Journal of Modern Transportation》 2016年第2期153-158,共6页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reviewing the technologies of persistent scatterer interferometry (PSI), which has been often used to monitor the deformation of Earth surface. Three critical step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P...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reviewing the technologies of persistent scatterer interferometry (PSI), which has been often used to monitor the deformation of Earth surface. Three critical step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PSI were introduced, i.e., (1) detection of persistent scatterer (PS), (2) construction of PS network, and (3) PSI modeling and solution. Finally, the main problems and outlooks on the PSI technique are discussed and give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view - persistent scatterer interferometry psI) ps detection ps network construction psI modeling and solution
下载PDF
基于PS-InSAR技术的北京地铁线网地表沉降研究
8
作者 于淼 王罡 +2 位作者 许文斌 荆虹波 崔志远 《北京测绘》 2023年第12期1683-1687,共5页
随着城市地下轨道交通的高速发展,地铁建设运营引起的地面沉降现象及其对工程线路的影响引发了国内外相关学者的极大关注。本研究基于哨兵1号合成孔径雷达(SAR)影像,利用永久散射体对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PS-InSAR)技术对北京地铁全网... 随着城市地下轨道交通的高速发展,地铁建设运营引起的地面沉降现象及其对工程线路的影响引发了国内外相关学者的极大关注。本研究基于哨兵1号合成孔径雷达(SAR)影像,利用永久散射体对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PS-InSAR)技术对北京地铁全网沿线1 km区域地表变形进行监测,形成了2018—2022年北京地铁沿线整体监测的形变结果图、特征点时序形变结果图以及统计分析典型形变区域的沉降速率剖面图等成果,并分析了北京地铁沿线重点沉降区域、沉降速率时间变化和空间变化,对地铁运营安全风险评估和运维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久散射体对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 地铁网络 沉降区域 时空变化 运营安全
下载PDF
基于PS-InSAR技术的后海深槽地面及建筑物形变监测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莫莉 王贤能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CSCD 2023年第1期68-74,共7页
深圳市南山区后海片区为总部大厦基地,莲花山断裂带和珠江口大断裂带在此交汇,区域内基岩埋藏较深,断层较发育,存在巨厚的风化深槽,地面高层建筑多采用超长桩基础。文中研究采用永久散射体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对深圳市南山区后海... 深圳市南山区后海片区为总部大厦基地,莲花山断裂带和珠江口大断裂带在此交汇,区域内基岩埋藏较深,断层较发育,存在巨厚的风化深槽,地面高层建筑多采用超长桩基础。文中研究采用永久散射体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对深圳市南山区后海片区南部东侧沿海部分的地面和建(构)筑物进行大范围、长时间形变监测。监测结果表明,深槽上建筑物以及其他构筑物沉降相对稳定,目前在后海巨厚深槽上的建筑桩基施工工艺安全有效。沉降量较大的区域为深圳湾公园草地及其周边区域,主要由于填海造陆软土引起形变。经过与传统监测技术的对比,InSAR技术监测精度满足规范要求。在大范围、低成本、高精度、高效率的形变监测需求方面,InSAR技术具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山后海 深槽 永久散射体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 ps-INSAR 沉降监测
下载PDF
基于PS-InSAR技术的北海市沿海地区地表沉降监测
10
作者 韦意 庾露 罗国玮 《海洋测绘》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0-34,共5页
为了分析北海市沿海地区地表沉降信息时空分布特征,提供城市规划的有效参考依据,基于PS-InSAR技术,利用81景Sentinel-1A卫星数据,对北海市沿海地区2017年5月~2020年5月期间的地表沉降进行监测,获取沉降时序信息。结果表明研究区的最大... 为了分析北海市沿海地区地表沉降信息时空分布特征,提供城市规划的有效参考依据,基于PS-InSAR技术,利用81景Sentinel-1A卫星数据,对北海市沿海地区2017年5月~2020年5月期间的地表沉降进行监测,获取沉降时序信息。结果表明研究区的最大年平均沉降速率可达-12.6 mm/a,其中铁山港区、地角镇和南流江三角洲共3个地区的沉降现象较显著。铁山港区和地角镇均有较集中的沉降点分布,南流江三角洲地区是散点状分布。经分析认为发生沉降的原因分别与区域中的工业活动、工程建设、人类生产活动、沉积物自然压实以及地下水过度开采等因素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 地表沉降监测 永久散射体干涉 地面工程建设 地下水开采 哨兵1号
下载PDF
基于StaMPS的上海区域地表形变研究
11
作者 杨雨媚 王霞迎 《北京测绘》 2023年第10期1397-1401,共5页
为了及时掌握上海地区的沉降状态,更新沉降结果,本文通过获取覆盖上海市2020—2021年的哨兵1A(Sentinel-1A)影像数据,基于大气产品进行误差去除,用斯坦福永久散射体干涉(StaMPS)技术对上海地区进行时序监测。结果显示,研究区域永久散射... 为了及时掌握上海地区的沉降状态,更新沉降结果,本文通过获取覆盖上海市2020—2021年的哨兵1A(Sentinel-1A)影像数据,基于大气产品进行误差去除,用斯坦福永久散射体干涉(StaMPS)技术对上海地区进行时序监测。结果显示,研究区域永久散射体(PS)点平均形变速率为-10.4~6.5 mm/a,主要标准差区间在-2~2 mm/a,沉降主要发生在浦东新区和主城区的部分地区。同时,通过与小基线集技术(SBAS-InSAR)结果及相关文献对比验证,形变结果较为一致,说明该技术获取上海地区结果的正确性及适用性。最后,分析了5个典型沉降区及上海地铁14号、18号线沉降区域来说明沉降形成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坦福永久散射体干涉(StaMps) 上海 形变 通用型大气校正在线服务(GACOS)
下载PDF
基于InSAR技术的大跨桥梁温度变形监测研究
12
作者 周云 危俊杰 +3 位作者 李剑 郝官旺 郑佳缘 朱正荣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9-50,共12页
以国内某高速铁路钢拱桥为研究对象,选取2017—2018年期间59幅C波段Senti⁃nel-1号雷达卫星影像,利用PS-InSAR技术处理影像获得桥梁的视线向(Line of Sight,LOS)位移,根据SAR成像空间几何关系解算出支座的纵向位移.研究结果表明:支座纵... 以国内某高速铁路钢拱桥为研究对象,选取2017—2018年期间59幅C波段Senti⁃nel-1号雷达卫星影像,利用PS-InSAR技术处理影像获得桥梁的视线向(Line of Sight,LOS)位移,根据SAR成像空间几何关系解算出支座的纵向位移.研究结果表明:支座纵向位移的时空特性与实际桥梁结构相符合,验证了PS-InSAR技术观测桥梁结构位移的可行性.建立支座纵向位移与温度的线性相关模型,并与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实测结果进行对比.两者吻合良好,相对误差控制在10%以内,验证了PS-InSAR测量桥梁结构位移的可靠性.利用有限元模拟温度作用下桥梁支座的位移变化,并与PS-InSAR位移时间序列进行对比.两者趋势基本一致,LOS向位移误差在[-10,10]mm,验证了PS-InSAR测量桥梁结构位移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健康监测 ps-INSAR 大跨桥梁结构 有限元方法 温度变形监测
下载PDF
采空区地表InSAR形变监测与安全稳定性评价 被引量:1
13
作者 董建军 张莹 +1 位作者 李昕 梅媛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0-149,共10页
为探明河南省平顶山市某变电站拟建场地的安全稳定性,避免采空区地表沉降或倾斜给变电站造成安全隐患,采用永久散射体(PS)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研究平顶山市2015—2022年间的45景Sentinel-1A数据,精细化分析拟建场地的9个代表位... 为探明河南省平顶山市某变电站拟建场地的安全稳定性,避免采空区地表沉降或倾斜给变电站造成安全隐患,采用永久散射体(PS)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研究平顶山市2015—2022年间的45景Sentinel-1A数据,精细化分析拟建场地的9个代表位置的时序形变特征,进而建立基于InSAR监测的采空区地表场地安全稳定性评价机制,完成对场地的安全稳定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模糊数据集的模糊PS选点法可克服PS点密度低的弊端,有效增加分析可用数据,提升监测结果的准确性;依据基准点校正拟建区内代表点的时序形变后发现,拟建场地整体形变较小且逐渐呈现趋于稳定的趋势,最大沉降量为13.05 mm,最大沉降速度为5.73 mm/a,最大倾斜为0.070 mm/m。基于安全稳定性评价机制分析可知:采空区地表场地移动变形处于稳定状态,变电站地基基础处于安全状态,采空区地表沉降对拟建变电站的影响程度小,综合3种评价指标进行分析,采空区地表场地安全稳定性等级为高,具备建设变电站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空区 地表形变 永久散射体(ps)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 形变监测 安全稳定性评价
下载PDF
SAR图像中PS点的识别与选取 被引量:6
14
作者 陶秋香 刘国林 孙翠羽 《应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08-513,共6页
提出一种基于小波相位分析的永久散射体(persistent scatterer,PS)的识别与选取方法.该方法将小波理论引入到PS点识别与选取中,利用基于小波相位分析的差分干涉图滤波方法,首先对差分干涉相位图进行滤波处理,然后估算滤波后各PS候选点... 提出一种基于小波相位分析的永久散射体(persistent scatterer,PS)的识别与选取方法.该方法将小波理论引入到PS点识别与选取中,利用基于小波相位分析的差分干涉图滤波方法,首先对差分干涉相位图进行滤波处理,然后估算滤波后各PS候选点的噪声相位、衡量指标以及各PS点的概率,从而在兼顾各PS候选点幅度和相位的稳定性基础上实现SAR图像中PS点的有效识别与选取.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识别与选取的PS点是有效而且可靠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久散射体 小波相位分析 噪声相位衡量指标 ps概率
下载PDF
PS/PMMA复合材料的光散射 被引量:10
15
作者 孟庆华 郭安儒 +2 位作者 张勇杰 孟庆云 向阳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2646-2650,共5页
对以聚苯乙烯(PS)和自行合成的纳米"类双亲"PMMAPS为光散射剂,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为基体的复合光散射材料进行了实验研究。测试并分析了样品的雾度及透光率与添加量之间的关系,目的在于通过调节散射剂添加量来调控以PMM... 对以聚苯乙烯(PS)和自行合成的纳米"类双亲"PMMAPS为光散射剂,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为基体的复合光散射材料进行了实验研究。测试并分析了样品的雾度及透光率与添加量之间的关系,目的在于通过调节散射剂添加量来调控以PMMA为基体的高聚物材料的光散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添加少量PS到PMMA中即可制备出光散射材料,PS添加量为1%时,复合光散射材料的透光率为80%;不添加PMMAPS时雾度为50%,添加了PMMAPS时雾度达到80%,PMMAPS可以改善PMMA和PS之间的相容性,提高样品的雾度值。因此通过调节散射剂PS和PM-MAPS添加量可实现光散射高雾度和高透光率的双高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散射 雾度 透光率 ps PMMA PMMAps
下载PDF
PS技术及其在地表形变监测中的应用现状与发展 被引量:23
16
作者 傅文学 田庆久 +1 位作者 郭小方 王黎明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193-1198,共6页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nSAR)为地表形变监测提供了极具应用潜力的手段,具有大面积、高空间分辨率、全天候及成本低的优点。但由于大气条件变化、地表覆被等时间空间去相干的影响,其精度和普适性受到极大限制。近几年发展的永久散射...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nSAR)为地表形变监测提供了极具应用潜力的手段,具有大面积、高空间分辨率、全天候及成本低的优点。但由于大气条件变化、地表覆被等时间空间去相干的影响,其精度和普适性受到极大限制。近几年发展的永久散射体(PS)技术在传统差分干涉测量(D InSAR)中引入时间维,分析长时间内保持稳定的像元集相位变化,获得毫米级的地表形变测量精度,同时有效地解决了时间空间去相关和大气非均质性影响的问题,目前在滑坡、地面沉降和地质灾害监测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PS技术具有高精度、高时间分辨率、能极大提高影像利用率的优点;但只适用较小区域、需要大量影像、且不适于分析快速突变的地表形变。为克服PS应用中的问题,近年来出现了三角反射体技术、多平台PS技术及相关性像元分析(CPT)技术,使PS技术应用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s技术 永久散射体 差分干涉测量 地表形变 人工反射体
下载PDF
雷达干涉PS网络的基线识别与解算方法 被引量:16
17
作者 陈强 丁晓利 +2 位作者 刘国祥 胡植庆 袁林果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2229-2236,共8页
时序雷达干涉图中的永久散射体(PS)可看作"天然GPS点",以构成网络用于监测长期的地表形变.本文提出采用邻接矩阵拓扑模型对基于Delaunay剖分算法生成的PS网络进行基线识别,并采用时序相干最大化算法求解PS基线的线性形变速度... 时序雷达干涉图中的永久散射体(PS)可看作"天然GPS点",以构成网络用于监测长期的地表形变.本文提出采用邻接矩阵拓扑模型对基于Delaunay剖分算法生成的PS网络进行基线识别,并采用时序相干最大化算法求解PS基线的线性形变速度增量和高程误差增量.该数据模型和计算方法被应用于探测香港地区2006-2007年间的区域地表沉降.实验研究采用由Envisat卫星ASAR传感器对该地区成像所获取的时序SAR影像作为数据源,并联合该地区12个GPS连续运行参考站的观测数据予以大气修正和地面控制.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和方法应用于地表形变测量是有效的和可靠的,PS网络方法探测地面沉降的精度约为±2.0m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久散射体 雷达干涉 基线识别 参数估计 地表形变探测
下载PDF
极具应用潜力的PS技术 被引量:12
18
作者 唐伶俐 张景发 +1 位作者 王新鸿 戴昌达 《遥感技术与应用》 CSCD 2005年第3期309-314,共6页
虽然在一些条件良好的地区,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nSAR)技术已经取得了不少令人瞩目的应用成果,但时间失相干因素很大地限制了D-InSAR的广泛应用,而大气效应也会影响D-InSAR的测量精度。近年来提出的永久散射体(PermanentScatter... 虽然在一些条件良好的地区,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nSAR)技术已经取得了不少令人瞩目的应用成果,但时间失相干因素很大地限制了D-InSAR的广泛应用,而大气效应也会影响D-InSAR的测量精度。近年来提出的永久散射体(PermanentScatterers,PS)技术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两个难题,即使在无法获得干涉条纹的情况下,利用基于多时相SAR图像和相位稳定像元点集的PS技术也能取得毫米级的地表形变运动测量精度,因而PS技术大大增强了干涉测量的环境适应能力及其精度,是干涉研究领域的一项重大技术突破,具有巨大的实际应用潜力。首先着重介绍PS技术的原理及其处理过程,然后对PS技术的应用,以及PS技术与传统D-InSAR技术之间的关系进行扼要的讨论,期望有助于推动这项高新技术手段在国内的研究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s D—InSAR 永久散射体 形变 DEM
下载PDF
StaMPS-MTI技术在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9
作者 姜兆英 于胜文 陶秋香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95-302,共8页
为了提高监测技术的空间采样率,基于永久散射体法(permanent scatters,PS)和短基线集法(small baseline subsets,SBAS)技术,同时考虑PS点、慢失相关滤波相位(slowly-decorrelationg filtered phase,SDFP)点的相位和幅度稳定性,对满足给... 为了提高监测技术的空间采样率,基于永久散射体法(permanent scatters,PS)和短基线集法(small baseline subsets,SBAS)技术,同时考虑PS点、慢失相关滤波相位(slowly-decorrelationg filtered phase,SDFP)点的相位和幅度稳定性,对满足给定阈值的点相位进行加权平均,优化选取斯坦福永久散射体-多时相InSAR(stanford method for persistent scatterers-multi-temporal InSAR,StaMPS-MTI)技术的高相干点集.并使用SBAS技术的形变模型提取研究区的沉降量和沉降速率.在此基础上,分别利用PS、SBAS及StaMPS-MTI技术对北京市局部地区2007~2010年的29景ENVISAT ASAR数据进行处理,提取研究区2007~2010年的时序沉降情况及年平均沉降速率,对沉降结果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和系统分析.理论研究和真实SAR数据实验结果均表明,StaMPS-MTI技术获取了404 276个高相干点,空间采样率相较于PS技术提高了62.3%,相较于SBAS技术增加了129.4%,保证了监测结果的精度和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久散射体法 短基线集法 斯坦福永久散射体-多时相InSAR 地面沉降
下载PDF
PS-InSAR技术与多光谱遥感建筑指数的载荷密度对地面沉降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4
20
作者 陈蓓蓓 宫辉力 +3 位作者 李小娟 雷坤超 朱琳 王彦兵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2198-2202,共5页
城市快速发展带来的载荷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加剧着局部的地面沉降。选取覆盖北京平原区的TM多光谱遥感影像,反演基于指数的建筑用地指数,表征建筑用地(载荷)时空密度差异信息;进而基于永久散射体干涉测量监测技术和遥感建筑指数,结合GIS... 城市快速发展带来的载荷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加剧着局部的地面沉降。选取覆盖北京平原区的TM多光谱遥感影像,反演基于指数的建筑用地指数,表征建筑用地(载荷)时空密度差异信息;进而基于永久散射体干涉测量监测技术和遥感建筑指数,结合GIS空间分析方法,从像元角度,分析典型区域载荷变化与地面沉降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载荷的密度与沉降的不均匀性存在正相关关系,尤其在高沉降速率地区体现的较为明显;(2)由于地质结构、土体结构的复杂性、滞后性等特点,使得在相对较短周期研究内,载荷的增加对地面沉降的影响并不十分凸显;(3)高密度建筑群使得局部地面荷载增加,各单体建筑的附加沉降互相叠加,对区域性地面沉降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沉降 多光谱遥感 雷达干涉测量 载荷密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