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n the cultural legacy of the Cold War:Sino-US educational exchange(1949−1990)
1
作者 Gu Ning 《Frontiers of Education in China》 2006年第4期487-504,共18页
The Cold War affected the Sino-US educational exchange between 1949 and 1990.During those years,preparation for educational exchanges,personal contact and cross-government relations characterized the three periods of ... The Cold War affected the Sino-US educational exchange between 1949 and 1990.During those years,preparation for educational exchanges,personal contact and cross-government relations characterized the three periods of the exchanges.However,even though the relationship had developed very fast,it was by no means smooth sailing.These exchanges served as a political barometer and also acted as a conduit between the two when diplomatic relations were non-existent.It eased the tension whe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had problems.The 40 years of exchanges were a win-win situation for both sides and one of the valuable cultural legacies that came out of the Cold War er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ld war cultural legacy Sino-US relations educational exchange
原文传递
“冷战”·“逆行”·“新时期”—— 世界华文文学视野下的中国当代文学
2
作者 刘俊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96-102,共7页
完整意义上的中国当代文学应当包括中国版图内全部地区的当代文学,但现在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国当代文学”是指中国境内(境指关境)的当代文学。从世界华文文学的视野来观照这一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样态时,可以从三个方面提供对当代文学的新... 完整意义上的中国当代文学应当包括中国版图内全部地区的当代文学,但现在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国当代文学”是指中国境内(境指关境)的当代文学。从世界华文文学的视野来观照这一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样态时,可以从三个方面提供对当代文学的新认识:置身“冷战”环境,但“中国当代文学”对“冷战”的参与,具有一种“非典型形态”;“中国当代文学”向现实主义挺进并不断深入,与整个世界文学潮流形成了一种“逆行”发展的势头;在经历了“拨乱反正”的过渡期后,一是向西方深度学习追求先锋,二是自觉回视传统有意寻根,“中国当代文学”放弃了“新”“新文学”的尝试,以一种既具有自觉的理论意识和本土立场,又兼具开放和包容的姿态,拥抱世界文学并致力于并入世界文学,从而造就了一个“新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战” “逆行” “新时期”“中国当代文学” 世界华文文学
下载PDF
评冷战的文化遗产:中美教育交流(1949~1990) 被引量:10
3
作者 顾宁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77-83,共7页
1949~1990年间的中美教育交流,很大程度上受到冷战大环境的影响.其间,教育交流可分为前期准备、建交前的民间交流和建交后的交流三个阶段.中美教育交流虽然发展迅速,但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是中美关系的晴雨表.在没有外交关系的情况下,... 1949~1990年间的中美教育交流,很大程度上受到冷战大环境的影响.其间,教育交流可分为前期准备、建交前的民间交流和建交后的交流三个阶段.中美教育交流虽然发展迅速,但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是中美关系的晴雨表.在没有外交关系的情况下,教育交流可以起到疏通两国关系的润滑剂作用;在建立外交关系后,当两国关系出现问题时,教育交流可以起到缓和紧张关系、保持渠道畅通的作用.冷战年代中美两国关系间的教育交流使中美双方在不同程度和不同领域都有所受益.在冷战结束十余年后的今天,回顾冷战时期中美教育交流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是很有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战 文化遗产 美中关系 教育交流
下载PDF
冷战遗留视角下的当代朝美关系跟踪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钮维敢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1-5,24,共6页
朝鲜半岛是冷战的焦点地区之一。两极格局瓦解后,冷战阴影在朝鲜半岛仍然挥之不去。两极格局瓦解后的朝鲜半岛冷战现象更多地具有不对称性和不平衡性,体现了美国东北亚外交的主导性。美国继续并强化在朝鲜半岛的冷战外交是美国东北亚战... 朝鲜半岛是冷战的焦点地区之一。两极格局瓦解后,冷战阴影在朝鲜半岛仍然挥之不去。两极格局瓦解后的朝鲜半岛冷战现象更多地具有不对称性和不平衡性,体现了美国东北亚外交的主导性。美国继续并强化在朝鲜半岛的冷战外交是美国东北亚战略利益的需要。当代美朝关系发展体现了冷战在亚洲结束的独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战 朝核危机 美朝关系 冷战遗留 六方会谈
下载PDF
苏丹民族独立史研究:国外学术界的视角 被引量:1
5
作者 房建国 陈楠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2期11-15,共5页
苏丹非殖民化进程是战后初期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外学术界对土埃统治时期、马赫迪统治时期和英埃共管时期苏丹近现代史以及英国在苏丹的统治政策和统治机构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但总体而言,国外学术界对国际视野下... 苏丹非殖民化进程是战后初期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外学术界对土埃统治时期、马赫迪统治时期和英埃共管时期苏丹近现代史以及英国在苏丹的统治政策和统治机构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但总体而言,国外学术界对国际视野下的苏丹问题,尤其是冷战背景之下的苏丹非殖民化进程以及美国在其中产生的作用的历史考察尚有巨大的挖掘空间,因而完全具备成为冷战国际史研究热点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丹 独立 非殖民化 冷战 国际视野
下载PDF
战争责任问题与革命外交遗产 被引量:1
6
作者 刘建平 《阴山学刊》 2007年第1期114-118,共5页
战争责任问题在20世纪末已进入跨国司法程序。但由于它与战后中日关系和新中国外交的历史渊源,作为政治遗产的战争责任问题和作为思想遗产的革命外交,在后冷战时代与亚太地区的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复杂的互动、共生关系。日本学者从历史... 战争责任问题在20世纪末已进入跨国司法程序。但由于它与战后中日关系和新中国外交的历史渊源,作为政治遗产的战争责任问题和作为思想遗产的革命外交,在后冷战时代与亚太地区的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复杂的互动、共生关系。日本学者从历史、社会学、国际政治学等视角对战争责任问题已有相当的研究积累;对于中国学者来说,在这一问题意识下对战后中日关系和中国外交的再探讨是不可回避的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争责任问题 中日关系 后冷战时代 革命外交遗产
下载PDF
东北亚地区安全形势与我国面临的安全挑战 被引量:1
7
作者 高科 《江南社会学院学报》 2013年第2期1-7,共7页
东北亚地区异质政治文明与非兼容战略目标的并存,使东北亚地区在政治上表现出鲜明的非整合性特征;遗留的冷战遗产和因热点问题引发的国家间对抗,使该地区安全形势处于"两难"与"困境"之中;涉及到资源、环境等各个方... 东北亚地区异质政治文明与非兼容战略目标的并存,使东北亚地区在政治上表现出鲜明的非整合性特征;遗留的冷战遗产和因热点问题引发的国家间对抗,使该地区安全形势处于"两难"与"困境"之中;涉及到资源、环境等各个方面的非传统安全问题呈现出愈来愈突出的发展态势。在中国致力建设多元均衡的东北亚安全秩序之际,美国在关系到中国根本安全利益的台湾问题上向中国直接挑战,并利用对华政策的不确定性干扰中国对外政策的一贯性,利用对华政策的矛盾性牵制中国和平崛起战略的统筹性。中国必须准确识别美国针对中国综合安全的政治讹诈,保持清醒,及时调整自身战略的阶段性目标,控制内政与外交的节奏,稳健发展,在发展中求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亚地区 安全形势 冷战遗产 非传统安全
下载PDF
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与当代国际格局演化
8
作者 钮维敢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3-60,共8页
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与当今国际格局变化关系密切。国际格局主要行为体的综合实力相对消长及其带来的深刻影响,促使美国将其全球战略重心调整;这种调整带来的国际及地区影响,反过来凸显出国际格局演进的阶段性特征。冷战结... 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与当今国际格局变化关系密切。国际格局主要行为体的综合实力相对消长及其带来的深刻影响,促使美国将其全球战略重心调整;这种调整带来的国际及地区影响,反过来凸显出国际格局演进的阶段性特征。冷战结束以来的国际格局演化为美国"再平衡"战略提供了宏观的机制性调整空间,而体现国际格局变动性的重大国际争端在微观上为美国全球战略调整提供了现实抓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亚太“再平衡”战略 当代国际格局 冷战遗留问题
下载PDF
理解俄乌冲突背景下资本主义同盟性状和大国博弈的一部力著--介评《冷战后美国两洋同盟演化与国际格局转型研究》
9
作者 李健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22年第3期145-149,共5页
自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即冷战两极格局瓦解以来,国际关系风云变幻,世界格局转型诡谲难定,人们曾经普遍共识“冷战后多极化趋势明显”之判断,常常被国际局势变化的诸多事实无情地颠覆。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人们没有认清冷战结束后美国及其同盟... 自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即冷战两极格局瓦解以来,国际关系风云变幻,世界格局转型诡谲难定,人们曾经普遍共识“冷战后多极化趋势明显”之判断,常常被国际局势变化的诸多事实无情地颠覆。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人们没有认清冷战结束后美国及其同盟的国际角色。2022年初春爆发的俄乌冲突,让如何判断当代国际格局性状和如何精准认清美国全球同盟的国际角色的两个紧密关联的问题,再一次成为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一年前出版的一部著作《冷战后美国两洋同盟演化与国际格局转型研究》中独特的研究视角、多维的解析思路方法、精深的学理认知逻辑,可以对相关问题给出了较为详尽、清晰且有说服力的解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战遗留视角 世界格局 资本主义同盟 国际关系 解释力
下载PDF
冷战与侨民:华侨华人史研究中的国际关系视野 被引量:4
10
作者 孙志伟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74-179,190,共7页
改革开放30年来,东南亚华侨华人越来越受到世界各主要国家政治界、经济界的关注,有关东南亚华侨华人的研究也引起了国内外诸多学者的重视,华侨华人史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另一方面,伴随着新冷战史的兴起,越来越多... 改革开放30年来,东南亚华侨华人越来越受到世界各主要国家政治界、经济界的关注,有关东南亚华侨华人的研究也引起了国内外诸多学者的重视,华侨华人史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另一方面,伴随着新冷战史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国际关系学者开始将目光投向美苏两极之外的其他地区以及当地的人民,冷战时期东南亚华侨华人问题的研究更是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浓厚兴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战 东南亚华侨华人 华侨华人史研究 国际关系视野
下载PDF
毛泽东思想三个世界划分理论及其当代价值——以美日在非洲遏制“一带一路”为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钮维敢 邢毅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2023年第4期81-91,共11页
“一带一路”在语义内涵和实际地缘上都与毛泽东思想三个世界划分理论一脉相承。20世纪70年代,随着美国对外扩张导致自身陷入战争泥潭,美苏对抗态势逐渐由美攻苏守转向苏攻美守,两国的军备竞赛日益利好于苏联。面对国际局势的风谲云诡,... “一带一路”在语义内涵和实际地缘上都与毛泽东思想三个世界划分理论一脉相承。20世纪70年代,随着美国对外扩张导致自身陷入战争泥潭,美苏对抗态势逐渐由美攻苏守转向苏攻美守,两国的军备竞赛日益利好于苏联。面对国际局势的风谲云诡,毛泽东顺势而为在论述“中间地带”理论和“两个中间地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划分三个世界的理论,以求联合第二、三世界国家共同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毛泽东思想三个世界划分理论,作为对马列主义国际统战理论的创造性发展,纵使穿越时空投射在“一带一路”所涉区域及相关行为体上,仍然对相关第三世界国家参与“一带一路”过程中遭遇的冷战思维挑战具有较强的洞察功能和完善的学理解释力,能够穿透性厘清美日在非洲挑战“一带一路”的经纬,并挖掘其西方普世价值观根源。“一带一路”倡议在非洲遭遇的美日冷战思维挑战,是毛泽东思想三个世界划分理论的当代典型实例,从孤立第一世界、争取或分化第二世界、团结第三世界的毛泽东思想三个世界理论的方法来设计应对美日在非洲对“一带一路”的冷战思维挑战,进一步彰显该理论在当今国际关系重新洗牌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仍具有强大国际统战引领力的时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个世界划分理论 “一带一路” 非洲 冷战遗留视角 大国博弈
下载PDF
“一带一路”遭遇欧美大国经济冷战思维挑战的研究现状及新构想 被引量:2
12
作者 钮维敢 马桂彪 《社会科学论坛》 2023年第2期198-213,共16页
当前,欧美大国秉持冷战思维,用尽各种办法阻滞“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该文基于这一事实,对相关文献进行述评,认为学界尚未在冷战遗留的学术语境下挖掘出“一带一路”遭遇欧美大国经济冷战思维挑战的现实问题根源。继而提出再研究的构... 当前,欧美大国秉持冷战思维,用尽各种办法阻滞“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该文基于这一事实,对相关文献进行述评,认为学界尚未在冷战遗留的学术语境下挖掘出“一带一路”遭遇欧美大国经济冷战思维挑战的现实问题根源。继而提出再研究的构想,尝试构建基于冷战遗留视角透视“一带一路”遭遇挑战的理论框架,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欧美大国 经济冷战思维 冷战遗留视角 再研究
下载PDF
“一带一路”遭遇地缘冷战思维挑战学术研究的现状与再构想 被引量:1
13
作者 钮维敢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1-15,共15页
“一带一路”倡议及其沿线地区始终是冷战思维主体关注的战略地带,在涉及中国周边的区域、跨区域安全与经济合作,触及当今国际秩序主导大国及其阵营的传统势力藩篱时,经常遭到其发起的地缘冷战思维挑战。从现有研究“一带一路”遭遇地... “一带一路”倡议及其沿线地区始终是冷战思维主体关注的战略地带,在涉及中国周边的区域、跨区域安全与经济合作,触及当今国际秩序主导大国及其阵营的传统势力藩篱时,经常遭到其发起的地缘冷战思维挑战。从现有研究“一带一路”遭遇地缘冷战思维挑战的文献来看,不仅数量稀少,而且对地缘冷战思维的认知比较笼统与模糊,有将冷战思维与传统地缘学说强行捏合之嫌:一是在用学理解构现象时,没有从政治经济学内含的“历史延续性+现实继承性→衍变”的多维度、整体性视角解读地缘冷战思维挑战;二是在解构现象基础上进行理论归纳时,没有关注到地缘冷战思维带来的挑战虽具有地区性,但实则是以地区和跨地区的特性体现着国际政治衍化的全球性。针对这种情况,本文提出再研究构想,即从冷战遗留视角界定地缘冷战思维挑战概念并建构相关学理框架,然后以此作为再研究的工具,析出地缘冷战思维挑战的动因及施动路径,再从两个方向,即中国倡议和实践“一带一路”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选择方向,西方大国及其阵营主导世界秩序与护持地区霸权、压制和扼杀“异质行为体崛起→分享全球治理权”的方向,解析这两个方向产生冲突的结构性的深层原因,追溯和比较该冲突在不同运行方向上的地缘关系,廓清地缘冷战思维挑战的机理,并提出应对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地缘冷战思维 挑战 冷战遗留视角
下载PDF
战后中国人日本观的演变(1945-1992)
14
作者 孙扬 《中共历史与理论研究》 2021年第1期194-216,276,277,共25页
中国人的日本观,即中国人对日本的认识和看法。从1945年抗战胜利到1992年天皇访华,中国人日本观的演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认识主体的不同而区分为不同类型,也经历了不同历史阶段。战后中国人的日本观,主要受到记忆与情感、政治与外... 中国人的日本观,即中国人对日本的认识和看法。从1945年抗战胜利到1992年天皇访华,中国人日本观的演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认识主体的不同而区分为不同类型,也经历了不同历史阶段。战后中国人的日本观,主要受到记忆与情感、政治与外交、媒体与知识界三大因素的影响,表现为政治人物、普通民众、媒体与知识界三种类型,经历战后初期(1945-1949)、邦交正常化之前(1949-1972)、战略性友好时期(1972-1985)、冷战结束前后(1985-1992)四个阶段。在看待日本的价值取向上,政治人物更多从国家利益角度和战略思维出发;媒体和知识界则倾向理性、中立和客观;普通民众对日本的认识,其核心层面是基于近代历史的记忆与情感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日关系 日本观 冷战 历史认识
下载PDF
俄罗斯政界、学界谈中美冲突升级及俄未来选择
15
作者 李宸辰 《欧亚人文研究(中俄文)》 2021年第1期50-57,88,91,92,共11页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使中美结构性矛盾更加凸显,双边关系加速恶化,美国开始对华进行全面施压,中美两极化趋势对世界局势走向产生了重大影响。俄罗斯作为中俄美大三角关系中的重要一方,其冷战经历和长期对美斗争经验对我国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使中美结构性矛盾更加凸显,双边关系加速恶化,美国开始对华进行全面施压,中美两极化趋势对世界局势走向产生了重大影响。俄罗斯作为中俄美大三角关系中的重要一方,其冷战经历和长期对美斗争经验对我国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梳理俄官方人士、俄知名学者及西方人士近期相关言论有助于解答中美冲突是否为新冷战、俄在中美冲突中的立场及俄未来的政策选择等问题,并可对俄罗斯下一步对外政策的可能变向做出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美冲突 中俄美大三角关系 俄罗斯视角 冷战
下载PDF
“一带一路”倡议遭遇风险挑战的文献研究综述
16
作者 刘蔓 《科学咨询》 2023年第7期118-120,共3页
“一带一路”倡议自提出和推进以来,就受到美日印澳的关注、敌视和经济冷战思维外交的战略围堵与遏制。笔者通过梳理文献,发现虽然国内外学界对“一带一路”倡议研究的文献较多且内容丰富,并且对“一带一路”倡议遭遇美日印澳经济冷战... “一带一路”倡议自提出和推进以来,就受到美日印澳的关注、敌视和经济冷战思维外交的战略围堵与遏制。笔者通过梳理文献,发现虽然国内外学界对“一带一路”倡议研究的文献较多且内容丰富,并且对“一带一路”倡议遭遇美日印澳经济冷战思维挑战的研究已有所涉及,但并未出现关于经济冷战思维系统化的专题研究,存在对经济冷战思维概念模糊、研究深度与广度不够、研究视角过于单一等问题。由于经济冷战思维属于冷战遗留问题的范畴,因此,本文采用冷战遗留视角,厘清经济冷战思维的概念,以便拓展“一带一路”倡议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在这一新视角下,本文将相关国家经济冷战思维挑战“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经纬、现实脉络及未来趋势置入当代世界体系衍化与国际格局变迁对立矛盾场域中,设置不同标准对美日印澳经济冷战思维进行分类,透视这些经济冷战思维外交的不同类别及其组合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挑战动因和路径及其特点,从而开拓有关“一带一路”倡议与经济冷战思维研究的新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倡议 冷战遗留视角 经济冷战思维 美日印澳 研究述评
下载PDF
北极地缘政治反思:批判与重构
17
作者 易鑫磊 《俄罗斯研究》 CSSCI 2024年第5期136-163,共28页
当前北极地缘政治割裂与对抗加剧,颠覆了北极“例外论”,也凸显北极“冷战论”等对现实解释的失焦和乏力。在指出既有理论逻辑缺陷的基础上,本文以时代特征和空间关联的综合时空观,阐释北极地缘政治的本质特征和演化态势,通过界定关键... 当前北极地缘政治割裂与对抗加剧,颠覆了北极“例外论”,也凸显北极“冷战论”等对现实解释的失焦和乏力。在指出既有理论逻辑缺陷的基础上,本文以时代特征和空间关联的综合时空观,阐释北极地缘政治的本质特征和演化态势,通过界定关键因素、主要矛盾、演化区间及其动力机制等核心概念,构建北极地缘政治理论分析框架,并提出“耦合联动论”,作为对现有理论的回应和修正。本文结论认为,在全球气候变化加速、俄乌冲突持续延宕的背景下,俄美在北极的“内生性”矛盾和欧洲地缘态势对北极产生“外部性”影响的耦合联动作用愈发明显。北极地缘政治将呈现两大特征:地缘格局“北约化”加剧北极地缘态势紧张,而欧洲安全架构重塑将直接影响北极地缘态势的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例外论 冷战论 北极地缘政治 演化态势 耦合联动
原文传递
亚洲安全观视域下的东北亚命运共同体构建 被引量:6
18
作者 赵洋 《东北亚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95-110,128,共17页
以“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为核心的亚洲安全观是中国提出的重大安全理念创新,可以成为解决东北亚安全难题、构建东北亚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指导理念。受历史和现实因素影响,东北亚地区的安全风险以传统安全威胁为主,而现有国际关系... 以“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为核心的亚洲安全观是中国提出的重大安全理念创新,可以成为解决东北亚安全难题、构建东北亚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指导理念。受历史和现实因素影响,东北亚地区的安全风险以传统安全威胁为主,而现有国际关系理论并不能为这些问题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亚洲安全观所倡导的新安全理念有助于帮助该地区国家超越以自我利益为中心的传统安全认知,进而维护这一地区的长期和平,构筑地区命运共同体。作为这一理念的提出者,中国也需要充分承担地区大国责任,在情感塑造、地区制度构建和安全公共产品供给等方面作出自身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安全观 人类命运共同体 冷战遗产 安全困境 地区安全秩序 大国责任
原文传递
论当代国际体系的冷战遗留属性 被引量:2
19
作者 谈东晨 钮维敢 《国际观察》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9-121,共33页
当代国际体系存在的冷战遗留属性潜藏着全球安全风险。冷战后的大国博弈并非两种体系间对抗的“新冷战”,而是美苏冷战遗留的一类关系模式的延续和变形。在当代国际体系演进中,受冷战思维驱动的资本主义阵营以冷战逻辑谋求单极格局与霸... 当代国际体系存在的冷战遗留属性潜藏着全球安全风险。冷战后的大国博弈并非两种体系间对抗的“新冷战”,而是美苏冷战遗留的一类关系模式的延续和变形。在当代国际体系演进中,受冷战思维驱动的资本主义阵营以冷战逻辑谋求单极格局与霸权秩序,对多极化力量和中间游移力量沿用遏制战略,制造了一系列与诸多冷战遗留问题相交织的新矛盾。作者以2022年俄乌冲突为线索评估国际体系层次的安全风险,可以预见资本主义阵营的政治经济体系霸权正在衰落,局部智能化战争、网络战和核失衡推动国际体系回归硬实力竞争逻辑,西方文化霸权使得冷战思维在国际社会认知域中加速扩散。随着国际体系的安全风险加剧,中国大战略的安全环境出现新变量,战略应对的重点在于提升内外政策抗风险能力以维护国家总体安全、依托“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以推动经济稳定增长、反对体系割裂以构建和平发展的外交关系、平衡战略进取与定力以积极引导与维护国际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战遗留问题 国际体系 俄乌冲突 国际安全 风险 中国战略应对
原文传递
冷战遗留视角下的美国对华科技遏制战略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钮维敢 陈康 《国际观察》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35-156,共22页
美国对华科技遏制战略,是由蕴含着冷战遗留因素的政治变量与中美科技实力差距对比交织成的复合变量所驱动的。以冷战遗留视角对该战略进行学理重构,可以发现从未放弃冷战任务的美国在冷战思维驱动和冷战“胜利”经验的影响下,必然要对... 美国对华科技遏制战略,是由蕴含着冷战遗留因素的政治变量与中美科技实力差距对比交织成的复合变量所驱动的。以冷战遗留视角对该战略进行学理重构,可以发现从未放弃冷战任务的美国在冷战思维驱动和冷战“胜利”经验的影响下,必然要对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中国科技发展进行遏制。尽管美国在战略施行过程中时常出现形式与力度的波动,但实质是资本追逐剩余价值的本性促使其不断“优化”外交政策以寻求利益最大化的结果。冷战结束后,中美两国科技实力差距急剧缩小,美国对华科技战略的实践随之出现明显的阶段性衍化的特点。当下对华科技遏制程度加剧,是秉持冷战思维的美国战略界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下的必然选择。未来,美国对华科技遏制战略的实践将趋于精准化、制度化、意识形态化。面对这一挑战,中国应当保持战略定力,多方位、多渠道设计应对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战遗留问题 科技遏制战略 中美关系 冷战思维 中国战略应对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