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9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imple identification approach for trace heteroatom-containing compounds in petroleum fraction by Automated Mass Spectral Deconvolution and Identification System
1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925-932,共8页
下载PDF
Petroleum Migration Direction of the Silurian Paleo-pools in the Tarim Basin, Northwest China 被引量:12
2
作者 LIU Luofu ZHAO Yande HUO Hong CHEN Lixin CHEN Yuanzhuang ZHAO Suping LI Chao LI Shuangwen GUO Yongqiang LI Yan Key Lab for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Mechanism in the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Ministry of Education Basin and Reservoir Research Center,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Beijing 102249, China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1期174-183,共10页
The results obtained in this paper indicate that carbazole-type compounds have high thermal stability and also show stability in oxidation and bio-degradation. This kind of compounds still has a high concentration and... The results obtained in this paper indicate that carbazole-type compounds have high thermal stability and also show stability in oxidation and bio-degradation. This kind of compounds still has a high concentration and complete distribution in the analyzed dry asphalt samples, showing that they are particularly useful in studying petroleum migration of paleo-pool. During the basin's first-stage of oil-gas pool formation in the Silurian in Tazhong and Tabei areas of Tarim Basin (at the end of Silurian period) and the second-stage in the Awati area (in Permian), the petroleum experienced a long-distance migration. During the formation of the Silurian paleo-pools in Tazhong Uplift at the end of Silurian, the petroleum mainly came from the lower and middle Cambrian source rocks in the Manjiaer sag. The petroleum migrated towards the southwest-south entering the Silurian reservoir beds in Tazhong first. Then, it further migrated within Silurian from northwest to southeast along the highs of the Structural Belts to the region of the Silurian pinchout boundary in Tazhong. In Tabei Uplift, during the first-stage of pool formation, the petroleum was also from the lower and middle Cambrian source rocks in the Manjiaer sag. It migrated northwest entering the Silurian reservoir beds in the Tabei Uplift firstly, and then the migration continued in the same direction within the Silurian reservoirs and finally the petroleum was trapped in higher positions. During the second-stage pool formation in the Silurian beds in the areas around Awati sag, the petroleum mainly came from the lower-middle Cambrian source rocks in the Awati sag. The petroleum migrated from the generation center to Silurian reservoirs in all directions around the sag through major paths, and the petroleum was finally trapped in higher lo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trogen pyrrolic compound CARBAZOLE petroleum migration Paleo-poois SILURIAN Tarim Basin
下载PDF
Discussion on Petroleum Migration in Bamianhe Oilfield of Dongying Depression, East China 被引量:1
3
作者 Pang Xiongqi Key Laboratory for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Ministry of Education, Beijing 102249 Li Sumei Jin Zhijun Basin & Reservoir Research Center,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102249 Ma Xiaochang Qinhe Section, CINOPEC Jianghan Oilfield Company, Qinhe 262714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SCIE CSCD 2002年第4期297-305,共9页
Petroleum migration process of Bamianhe oilfield of Dongying depression, EastChina is evaluated on the basis of our detailed work on geochemistry of the crude oil and thesource. Molecular tracers, especially nitrogen ... Petroleum migration process of Bamianhe oilfield of Dongying depression, EastChina is evaluated on the basis of our detailed work on geochemistry of the crude oil and thesource. Molecular tracers, especially nitrogen compounds, are employed in assessing style of oil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Additionally, absolute quantitative results of heteroaromatics includingdibenzofuran, dibenzothio-phene and fluorene with similar basic frames to pyrrolic nitrogeniccompounds are also used to evaluate the quantity of petroleum migration. According to apparentmigration effects of the pyrrolic nitrogen compounds, it is indicated that most of Bamianhe oil wasderived from potential source kitchen―Niu-zhuang sag, migrated and accumulated at Bamianhe faultbelt through selective paths according to a main filling point displayed. Generally, upwardmigration trend from the main point along the south slope is noted. There are observable migrationeffects from Guangli subsag to the north Bamianhe and Yangjiao-gou oilfields showing Guangli subsagwas a secondary kitchen accounting for the oils in the north portion. Significant vertical migrationeffects shown in several cross sections demonstrate that faults well developed in the area play animportant role in oil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Unformality, sandstone reservoirs distributedlocally also suggest important fairways in connecting sources with traps. The tectonic and acombination of tectonic and lithological mechanism are identified as the critical mechanisms inentrapping hydrocarbons. Migration trend suggested by nitrogenic compounds agrees well with analysisof lateral compositional variety and thermal maturity gradient. This study also confirms well withour previous studies. It is the location of source rocks, tectonic and stratigraphic characteristicsthat have a comprehensive control on the model of hydrocarbon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inBamianhe oilfield. Results also show that the oils are mostly derived from the deep parts of theNiuzhuang and Guangli sags within normal oil windo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troleum migration nitrogen compounds accumulation model bamianheoilfield
下载PDF
石油降解菌的分离筛选及生物修复模拟实验研究
4
作者 李翔飞 周小天 +2 位作者 柴瑞娟 孔芳 王幼平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1-50,共10页
文章以炼油厂周边土壤中筛选出的石油降解菌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对土壤石油污染的修复效果。根据排油活性、乳化指数E24及石油降解率进行初步评价,筛选出1株优势菌株,编号JZ3,综合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其为副地... 文章以炼油厂周边土壤中筛选出的石油降解菌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对土壤石油污染的修复效果。根据排油活性、乳化指数E24及石油降解率进行初步评价,筛选出1株优势菌株,编号JZ3,综合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其为副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paralicheniformis)。采用常压室温等离子体技术对JZ3进行快速诱变,经过3轮诱变,成功筛选出2株突变株Y1与Y3,遗传稳定性良好,其在7 d内对1%石油的降解率分别提升至41.78%与45.10%,相比JZ3菌株7 d的39.77%石油降解率,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人工石油污染土壤的原位修复盆钵模拟试验中,Y1与Y3构建的复合石油降解菌对石油烃的降解效果最优,石油降解率在30 d可达65.32%。该复合石油降解菌组合为生物技术修复石油污染土壤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污染土壤 石油降解 生物修复 复合菌株 降解率
下载PDF
羌塘盆地塞仁地区古油藏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
5
作者 李闰宇 季长军 +3 位作者 唐友军 康少伟 陈云 宋佳煜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7033-7042,共10页
羌塘盆地是青藏高原北部的大型海相含油气盆地,研究区塞仁地区位于南羌塘坳陷,该区油气地球化学研究成果较少、研究程度较低。对古油藏含油层样品的族组成及甾萜烷等地球化学特征进行总结,并结合多种生标参数得出结论。该地区古油藏整... 羌塘盆地是青藏高原北部的大型海相含油气盆地,研究区塞仁地区位于南羌塘坳陷,该区油气地球化学研究成果较少、研究程度较低。对古油藏含油层样品的族组成及甾萜烷等地球化学特征进行总结,并结合多种生标参数得出结论。该地区古油藏整体处于低成熟-成熟阶段,C_(27)甾烷较C_(29)甾烷占优势,并且三环萜烷类化合物以C_(23)三环萜烷为主峰,也表明母质来源以海相有机质为主,并有一定的陆源有机质贡献。油藏样品具有较低的姥植比(Pr/Ph<1),非藿烷中检测出一定丰度的伽马蜡烷以及较高的C_(35)/C_(34)升藿烷值特征,这些参数指示古油藏形成于沉积水体较深、还原性相对较强并具有一定盐度的沉积环境。该地区古油藏地球化学特征分析为油气成藏研究与油气富集规律认识奠定了基础,确定了该地区古油藏的沉积环境和母质来源。古油藏母质来源以海相为主,沉积环境为较还原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塘盆地 古油藏 地球化学 生物标志化合物 油气地质
下载PDF
含油砂岩抽提物中含氮化合物指标的有效性分析
6
作者 朱楠 王爱国 +4 位作者 郭凯 吴春燕 李春雨 杨泽光 何森森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93-401,共9页
在油样匮乏地区鲜见利用含氮化合物示踪油气运移的报道,究其原因是含油砂岩抽提物中含氮化合物指标的有效性还不清楚,为此,设计了2组、5种抽提方法的对比实验,探讨了含氮化合物指标的有效性。实验结果显示,随着抽提强度的增大,抽提物的1... 在油样匮乏地区鲜见利用含氮化合物示踪油气运移的报道,究其原因是含油砂岩抽提物中含氮化合物指标的有效性还不清楚,为此,设计了2组、5种抽提方法的对比实验,探讨了含氮化合物指标的有效性。实验结果显示,随着抽提强度的增大,抽提物的1-/4-甲基咔唑和1,8-/2,7-二甲基咔唑的比值逐渐减小,但始终高于对照石油;苯并咔唑[a]/[c]比值则保持相对稳定并接近对照石油。分析认为,导致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咔唑类异构体吸附能力的差异。在地表条件下,该差异导致咔唑类异构体在游离烃—吸附烃之间发生分馏;在抽提时,该差异还导致它们在抽提物—岩石之间发生分馏。这2种分馏作用控制了含油砂岩抽提物中含氮化合物指标的变化。相较于1-/4-甲基咔唑和1,8-/2,7-二甲基咔唑,苯并咔唑[a]/[c]受这2种分馏作用的影响较小,比值的变化主要受控于运移分馏作用,所指示的油气运移方向也符合地质实际,因而成为含油砂岩抽提物中有效的含氮化合物指标,可将其用于油样匮乏地区的石油运移示踪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氮化合物 抽提实验 抽提物 含油砂岩 油气运移 油气地球化学
下载PDF
利用测井资料评价生油岩指标的探讨 被引量:17
7
作者 石强 李剑 +1 位作者 李国平 张险峰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30-32,共3页
在利用测井资料进行地化研究中 ,有些研究因对岩石中有机质分布及其演化阶段与测井响应特征的对应关系缺乏机理研究 ,在测井地化指标与实验室分析指标对比中有时会出现一些混乱 ,影响了测井在评价生油岩中的应用效果。为了进一步理顺测... 在利用测井资料进行地化研究中 ,有些研究因对岩石中有机质分布及其演化阶段与测井响应特征的对应关系缺乏机理研究 ,在测井地化指标与实验室分析指标对比中有时会出现一些混乱 ,影响了测井在评价生油岩中的应用效果。为了进一步理顺测井与地化之间的对应关系 ,提高测井分析地化指标的精度 ,文章根据具体事例对地化指标与测井响应机理及其对应关系进行了研究 ,并对测井评价生油岩方法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与测井机理最相近的地化指标 ,并指出利用测井评价生油岩中最准确的指标是生油岩中含油气饱和度的观点。通过实际验证 ,见到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油岩 测井资料 测井评价 测井响应 演化阶段 含油气饱和度 岩石 机理研究 应用效果 验证
下载PDF
某石油炼制企业VOCs排放源强反演研究 被引量:36
8
作者 吕兆丰 魏巍 +1 位作者 杨干 程水源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2958-2963,共6页
选取我国北方某石油炼制企业为研究对象,针对其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于春季3月开展了厂界周边大气VOCs环境浓度监测,并利用ISCST-3空气质量模型反推出该企业VOCs排放源强.监测结果表明,厂外上风向背景点与下风向受体点TVOCs浓度平均... 选取我国北方某石油炼制企业为研究对象,针对其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于春季3月开展了厂界周边大气VOCs环境浓度监测,并利用ISCST-3空气质量模型反推出该企业VOCs排放源强.监测结果表明,厂外上风向背景点与下风向受体点TVOCs浓度平均值分别为28.6×10-9和88.3×10-9,且2个区域VOCs还存在化学组分特征差异,背景点以乙烷、丙烷、乙烯为主,而受体点化学组分中丙烯、异丁烷、丁烷、异戊烷、戊烷的体积浓度百分比显著上升,说明该炼油厂VOCs排放体量大,对局地环境影响显著.扣除背景点VOCs,获得了该炼油厂VOCs排放化学成分谱,其主要成分体积浓度百分比:乙烷(23.4%)、丙烷(11.8%)、丁烷(10.4%)、异丁烷(9.0%)、戊烷(5.3%)、异戊烷(6.4%)、丙烯(11.5%),成分谱特征与国内相关文献相似.ISCST-3模型反演结果显示,该炼油厂TVOCs年排放量平均值为(2201.6±1011.9)t/a,折合排放因子约0.73g VOCs/kg原油.该计算结果偏低,原因可能在于:其一,测试季节为春季,较低的环境温度致使了炼油厂挥发散逸环节的排放低于全年平均水平;其二,ISCST-3模型为扩散模型,未考虑VOCs化合物在局地范围的化学衰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强反演 扩散模型 挥发性有机物 炼油厂
下载PDF
液化石油气脱硫技术 被引量:29
9
作者 高建兵 詹亚力 朱建华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37-41,共5页
综述了液化石油气中各种硫化物的脱除方法 ,提出了精密脱硫的一些改进建议。
关键词 液化石油气 硫化物 脱除方法 脱硫 硫化氢 羰基硫 二硫化碳 硫醇 硫醚 噻吩
下载PDF
原油中部分吡咯类含氮化合物运移参数的适用性 被引量:9
10
作者 张枝焕 王铁冠 +1 位作者 吴水平 常象春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62-167,共6页
原油中含氮化合物参数已经成为研究油气运移方向的主要手段,但大量研究实例表明,在不同的地质条件下可能取得不同的应用效果。作者根据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松辽盆地古龙凹陷、长岭凹陷和新疆焉耆盆地的部分样品,分析了油气运移过程对... 原油中含氮化合物参数已经成为研究油气运移方向的主要手段,但大量研究实例表明,在不同的地质条件下可能取得不同的应用效果。作者根据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松辽盆地古龙凹陷、长岭凹陷和新疆焉耆盆地的部分样品,分析了油气运移过程对原油中吡咯类含氮化合物组构的影响,讨论了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初步探讨了不同参数在油气运移方向研究中的适用性。分析表明,针对部分中国陆相盆地而言,除了含氮化合物丰度和1,8-二甲基咔唑/2,7-二甲基咔唑外,比较有效的运移参数主要还有苯并[a]咔唑+苯并[b]咔唑+苯并[c]咔唑、苯并[a]咔唑/苯并[c]咔唑或苯并[a]咔唑/(苯并[a]咔唑+苯并[c]咔唑)、遮蔽型烷基咔唑化合物含量(G1)/遮蔽型烷基咔唑化合物含量(G3)、3-甲基咔唑/4-甲基咔唑、甲基咔唑/二甲基咔唑、二甲基咔唑/三甲基咔唑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吡咯类含氮化合物 油气运移
下载PDF
石油族组分分离及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被引量:7
11
作者 蒲海源 刁长军 +2 位作者 罗治江 陈兰萍 李崇瑛 《辽宁化工》 CAS 2012年第12期1322-1326,共5页
石油族组分是石油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能够对石油有机质进行定量及定性描述,为石油开采提供了可靠地数据支持;同时也能够为原油的成分、演化、成熟情况提供证据。本文从族组分分离及分析两方面来叙述,重点对族组分分离方法介绍,其分离... 石油族组分是石油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能够对石油有机质进行定量及定性描述,为石油开采提供了可靠地数据支持;同时也能够为原油的成分、演化、成熟情况提供证据。本文从族组分分离及分析两方面来叙述,重点对族组分分离方法介绍,其分离方法包括柱色谱、TLC-FID、HPLC等方法,分析常用手段有GC、GC-MS、FT-IR、NMR、1H-NMR、13C-NMR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 族组分 分离及分析方法
下载PDF
重质石油中含氮化合物的形态及分布分析V 被引量:6
12
作者 周密 朱明华 +1 位作者 朱泽霖 李承烈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6年第3期342-348,共7页
用柱层析一步法分离富集胜利减二线油样中的酸性氮化合物,用1mol/L盐酸及3mol/L盐酸萃取碱性氮化合物,以色/质联用技术结合质谱、质量色谱、谱库检索及Lee保留指数对照等对各氮化合物进行定性鉴定。
关键词 柱色谱 重质石油 氮化合物 气相色谱 石油 形态
下载PDF
勘探开发一体化的石油工程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被引量:9
13
作者 樊太亮 李治平 +2 位作者 王红亮 张金川 王晓冬 《中国地质教育》 2009年第3期40-42,共3页
本文根据目前石油勘探开发的发展趋势,分析了目前石油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适应性、提出了石油工程专业进行勘探开发一体化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并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石油工程专业进行了实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 勘探开发 石油工程 复合人才 模式
下载PDF
云南烤烟石油醚提取物和多酚类与气候要素的关系 被引量:107
14
作者 温永琴 徐丽芬 +4 位作者 陈宗瑜 陆富 林良斌 程辉斗 程迎辉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03-105,共3页
为了解云南烤烟香气物质含量、烟区间或年度间的变异及其生态生理学原因 ,利用地理播种研究法 ,在选定的云南 7个烟区连续 3年对同品种云南烤烟石油醚提取物含量和多酚类香气物质与气候要素关系的区域性大田试验进行了比较研究 .结果表... 为了解云南烤烟香气物质含量、烟区间或年度间的变异及其生态生理学原因 ,利用地理播种研究法 ,在选定的云南 7个烟区连续 3年对同品种云南烤烟石油醚提取物含量和多酚类香气物质与气候要素关系的区域性大田试验进行了比较研究 .结果表明 :云南烤烟脂溶性香气量明显低于美国北卡州烟叶 ,但多酚类物质较接近 ;影响云南烤烟脂溶性香气物质含量的主要气候要素是烤烟大田期的总降水量和大田期的旬均光照强度 ,前者为负效应 ,后者为正效应 ,并以降水量的影响最为强烈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烤烟 石油醚提取物 多酚类物质 气候要素
下载PDF
渣油脱除金属杂质工艺研究 被引量:20
15
作者 娄世松 张鸿勋 +3 位作者 沙欧 楚喜丽 左禹 赵景茂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57-360,共4页
介绍了一种用酯类化合物脱除渣油中金属杂质的工艺及其工业试验情况 ,重点探讨了油水分离条件、药剂量和反应温度对脱除效果的影响。工业试验结果表明 ,使用该工艺可以脱除渣油中的大部分金属元素 ,尤其是较难脱除的镍、钒总脱除率达 7... 介绍了一种用酯类化合物脱除渣油中金属杂质的工艺及其工业试验情况 ,重点探讨了油水分离条件、药剂量和反应温度对脱除效果的影响。工业试验结果表明 ,使用该工艺可以脱除渣油中的大部分金属元素 ,尤其是较难脱除的镍、钒总脱除率达 70 %以上 ,钙、镁、铁总脱除率达 80 %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渣油 脱除 金属杂质 工艺 研究 酯类化合物
下载PDF
石油中含氮化合物的分离与分析方法 被引量:6
16
作者 侯婷 刘东 +1 位作者 邓文安 韩彬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198-202,共5页
综述了石油及石油产品中含氮化合物的定量及定性分析方法,着重介绍了各类氮化物的富集、分离以及鉴定的各种方法。目前石油中含氮化合物的主要分离方法有柱层析色谱法、酸抽提法、离子交换色谱法。分离出的含氮化合物通过红外光谱(FT-IR... 综述了石油及石油产品中含氮化合物的定量及定性分析方法,着重介绍了各类氮化物的富集、分离以及鉴定的各种方法。目前石油中含氮化合物的主要分离方法有柱层析色谱法、酸抽提法、离子交换色谱法。分离出的含氮化合物通过红外光谱(FT-IR)、气相色谱(GC)、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以及高分辨质谱(FT-ICR)等手段进行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 含氮化合物 分离 鉴定 综述
下载PDF
重质馏分油中硫化物分离富集方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7
作者 朱根权 夏道宏 阙国和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2000年第3期112-115,共4页
简要介绍了重质馏分油中硫化物的分离富集方法 :氧化还原法和色谱法 ,对两种方法进行了分析评价。氧化还原法通过将极性弱的硫化物氧化成极性强的亚砜或砜后再进行分离、还原 ,其关键在于氧化剂的选择性。利用氧化还原法可得到纯度较高... 简要介绍了重质馏分油中硫化物的分离富集方法 :氧化还原法和色谱法 ,对两种方法进行了分析评价。氧化还原法通过将极性弱的硫化物氧化成极性强的亚砜或砜后再进行分离、还原 ,其关键在于氧化剂的选择性。利用氧化还原法可得到纯度较高的硫化物 ,但回收率很低 ,且不同硫化物的回收率相差较大。色谱法操作相对比较简单 ,利用具有选择性的配位剂对吸附剂进行改性 ,选择合适的冲洗剂 ,对硫醚、某些含硫多环芳烃具有较高的回收率 ,但难以将一些端位含硫多环芳烃与稠环芳烃分开。色谱法与其他分离方法联合使用 ,能够有效地分离重质馏分油中的硫化物。分离得到的硫化物可利用GC FPD、G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质馏分油 硫化物 分离 富集 氧化 还原 色谱法
下载PDF
重质石油中含氮化合物的形态及分布分析VI 被引量:6
18
作者 周密 林峰 +1 位作者 龚惠红 朱明华 《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 CAS 1999年第3期67-71,96,共6页
介绍了重质石油中含氮化合物的富集方法及定性方法;并用柱层析一步法分离富集VGO油样( 恩氏蒸馏bp:335 ~500 ℃) 中的酸氮化合物,用1 mol/LHCl 和3 mol/LHCl 抽提VGO油样中的碱氮化合物,以色/... 介绍了重质石油中含氮化合物的富集方法及定性方法;并用柱层析一步法分离富集VGO油样( 恩氏蒸馏bp:335 ~500 ℃) 中的酸氮化合物,用1 mol/LHCl 和3 mol/LHCl 抽提VGO油样中的碱氮化合物,以色/ 质联用技术对各子组分进行定性鉴定- 结合质谱解析、质量色谱(MC) 方式、谱库检索、Le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质石油 氮化合物 柱色谱 形态 石油
下载PDF
影响SEPZ菌对炼油污水生物降解效果的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周启欣 秦统福 沈本贤 《石化技术与应用》 CAS 2009年第2期162-165,共4页
采用直接投加菌种的生物强化方式,进行了SEPZ菌生物高效降解炼油污水的实验。考察了菌种浓度、曝气方式、降解温度、初始化学需氧量(COD)等因素对降解效果的影响。在菌种浓度为500μL/L、连续曝气、20℃的优化条件下,降解48 h,污水COD从... 采用直接投加菌种的生物强化方式,进行了SEPZ菌生物高效降解炼油污水的实验。考察了菌种浓度、曝气方式、降解温度、初始化学需氧量(COD)等因素对降解效果的影响。在菌种浓度为500μL/L、连续曝气、20℃的优化条件下,降解48 h,污水COD从1 034.5 mg/L降到293.3 mg/L,去除率为71.6%;石油类化合物质量浓度从51.58 mg/L降到3.31 mg/L,去除率为93.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炼油污水 生物降解 菌种 化学需氧量(COD) 石油类化合物 去除率 曝气
下载PDF
某石油化工厂区有机污染物的表征 I.土壤 被引量:19
20
作者 李凌波 林大泉 +2 位作者 曾向东 籍伟 戴竹青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87-96,共10页
采用网格法布点 ,并参照美国 EPA的采样和分析方法 ,调查了某润滑油添加剂厂区不同深度土壤中总石油烃 ( TPH)、挥发性有机物 ( VOC)及半挥发性有机物 ( SVOC)的分布特征 ,以作为开展风险评价和采取补救措施的依据。结果表明 ,该厂区的... 采用网格法布点 ,并参照美国 EPA的采样和分析方法 ,调查了某润滑油添加剂厂区不同深度土壤中总石油烃 ( TPH)、挥发性有机物 ( VOC)及半挥发性有机物 ( SVOC)的分布特征 ,以作为开展风险评价和采取补救措施的依据。结果表明 ,该厂区的有机污染是局部的和有特征性的 ;土壤污染带主要位于 2 m以上渗透性良好的人工填土层 ,污染物主要来自各类储罐的泄漏和污水隔油池的渗漏 ;柴油范围的有机物 ( DRO)及润滑油范围的有机物( ORO)的含量超过 1 0 g/kg的区域分别占厂区面积的 2 .0 %和 1 .5% ;98.4 %的目标 VOC及 96.2 %的目标SVOC检出率不足 2 5% ;92 .1 %点位的总 VOC低于 1 0 0 mg/kg,89.4 %点位的总 SVOC低于 50 mg/kg;检出浓度较高的目标 VOC和目标 SVOC分别是苯系物、多环芳烃、苯酚类及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 ;除一个点位的一个深度土样苯并 ( a)芘超过 HJ/T2 5-1 999土壤基准 直接接触 1 .4倍外 ,其它均不超标 ;推测定性 VOC或 SVOC的估算浓度高于目标 VOC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挥发性有机物 半挥发性有机物 总石油烃 表征 石油化工厂区 有机污染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