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equence Stratigraphy of the Palaeogene in the HGZ Area of Qaidam Basin 被引量:2
1
作者 Wu Yinye Hou Yu'an +1 位作者 Guo Bincheng Cui Huajuan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3期14-20,30,共8页
Sequence stratigraphy can be used to predict the oil and gas reservoir bodies and to choose the oil targets. Fan delta and sublacustrine fan systems are developed in the HGZ Area, which is located in front of the Altu... Sequence stratigraphy can be used to predict the oil and gas reservoir bodies and to choose the oil targets. Fan delta and sublacustrine fan systems are developed in the HGZ Area, which is located in front of the Altun Mountain in the west of the Qaidam Basin. On the basis of seismic and well drilling data, the deposits in the area were studied by using sequence stratigraphy and reservoir prediction techniques. Various reservoir prediction techniques used under the constraint of high resolution sequence framework could help to improve the precision of reservoir prediction and to recognize the pinch out line of sand layers, the distribution of isolated sandstone bodies and the types of oil pools. The study of sequence stratigraphy makes reservoir prediction more effective by dividing different scales of sequences and distinguishing the system tracts and parasequence sets, and indicates 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oil/gas and sedimentary bodies in different system tracts with evolution in time and spa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quence stratigraphy RESERVOIR systems tract parasequence sets exploration targets Qaidam basin
下载PDF
Subtle traps prediction using sequence stratigraphy and 3D seismic technology: A case study from Qikou depression in Huanghua basin 被引量:1
2
作者 MAO Ning-bo DAI Ta-gen PENG Sheng-li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5年第z1期141-145,共5页
Forecasting subtle traps by sequence stratigraphy and 3D seismic data is a sensitive topic in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Research on subtle traps by geophysical data is the most popular and difficult. Based on the suffi... Forecasting subtle traps by sequence stratigraphy and 3D seismic data is a sensitive topic in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Research on subtle traps by geophysical data is the most popular and difficult. Based on the sufficiently drilling data, log data, core data and 3D seismic data, sediment sequence of Qikou depression, Huanghua basin was partitioned by using sequence stratigraphy theory. Each sediment sequence system mode was built. Sediment faces of subtle traps were pointed out. Dominating factors forming subtle traps were analyzed. Sandstone seismic rock physics and its response were studied in Tertiary System. Sandstone geophysical response and elastic modulus vary laws with pressure, temperature, porosity, depth were built. Experimental result and practice shows that it is possible using seismic information forecasting subtle traps. Integrated using geology, log, drilling data, special seismic processing technique, interpretation technique, high precision horizon calibration technique, 3D seismic visualizing interpretation, seismic coherence analysis, attribute analysis, logging-constrained inversion, time frequency analysis, subtle trapsobject is identified and interpreted. Finally, advantage object of subtle trap in this area was determined. Bottomland sand stratigraphic and lithologic reservoirs in Qinan slope zone have been founded by means of high resolution 3D seismic data field technique, high resolution 3D seismic data processing technique and seismic wave impendence inversion techniqu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uanghua basin sequence stratigraphy subtle TRAP SEISMIC exploration 3D SEISMIC ultrasonic wave
下载PDF
Sequence sedimentary evolution and reservoir distribution in the third and fourth members of Sinian Dengying Formation,Gaomo area,Sichuan Basin,SW China 被引量:1
3
作者 TAN Lei LIU Hong +8 位作者 CHEN Kang NI Hualing ZHOU Gang ZHANG Xuan YAN Wei ZHONG Yuan LYU Wenzheng TAN Xiucheng ZHANG Kun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CSCD 2022年第5期1004-1018,共15页
Based on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cores,thin sections,logging and seismic data,the sequence stratigraphy and sedimentary evolution of the third and fourth members of Sinian Dengying Formation(Deng 3 and Deng 4 member... Based on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cores,thin sections,logging and seismic data,the sequence stratigraphy and sedimentary evolution of the third and fourth members of Sinian Dengying Formation(Deng 3 and Deng 4 members for short)in the Gaomo area of Sichuan Basin were investigated,and the favorable zones for reservoir development in the Deng 3 Member and Deng 4 Member were predicted.(1)Two Type I and one Type II sequence boundaries are identified in the Deng 3 and Deng 4 members.Based on the identified sequence boundaries,the Deng 3 and Deng 4 member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third order sequences SQ3 and SQ4,which are well-developed,isochronal and traceable in this area;the SQ3 thins from west to the east,and the SQ4 thins from northwest to southeast.(2)Th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from the depositional period of SQ3 to SQ4 has experienced the evolution from mixed platform to rimmed platform,and the platform rimmed system on the west side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platform margin microbial mound and grain shoal assemblages.The intraplatform area is a restricted platform facies composed of a variety of dolomites,and there are local micro-geomorphic highlands of different scales and scattered intraplatform mounds and shoals.(3)The Deng 4 Member reservoirs,with obvious facies-controlled characteristic,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upper part of high-frequency upward shallow cycle and the high-stand systems tract of the third-order sequence vertically,and are more developed in the platform margin belt than in the intraplatform belt,and more developed in the Gaoshiti platform margin belt than in the west Suining platform margin belt on the plane.(4)Three types of favorable reservoir zones of Deng 4 Member have been finely delineated with 3D seismic data;among them,the mound and shoal facies zones developed in the ancient highlands of the intraplatform are the first choice for the next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Deng 4 Memb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nian Dengying Formation rimmed platform sequence stratigraphy sedimentary evolution reservoir favorable exploration zone Gaomo area Sichuan basin
下载PDF
基于动态物源演变的“源-汇”分析——以琼东南盆地松南地区陵水组为例
4
作者 李冉 李宏义 +3 位作者 王雅宁 唐武 张尚锋 朱锐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21,共10页
琼东南盆地作为中国重点含油气盆地,其勘探重点逐渐向盆内深水区拓展。作为盆内重要物源的松南地区,其构造地貌存在典型的坡控特点,与盆缘断控地区具有明显差异。海平面的周期性旋回变化,致使油气勘探过程中可能忽视早期局部物源存在,... 琼东南盆地作为中国重点含油气盆地,其勘探重点逐渐向盆内深水区拓展。作为盆内重要物源的松南地区,其构造地貌存在典型的坡控特点,与盆缘断控地区具有明显差异。海平面的周期性旋回变化,致使油气勘探过程中可能忽视早期局部物源存在,制约了松南地区规模性储集体的寻找工作。本文以物源的动态演化为核心,认为松南地区主要发育“动态多期型”和“动态淹没型”2大动态物源体系。前者在陵水组沉积时期实际成扇的有效供源面积呈递减趋势,于陵三段低位期、高位期及陵二段低位期形成近源扇三角洲沉积;后者在陵三段低位域时期存在规模性局部物源,发育扇三角洲沉积体系。松南地区动态物源体系受海平面旋回变化与构造地貌共同影响,隆起区整体呈现“早期供源成扇,晚期作为水下隆起控坝”的沉积规律。对动态物源体系“源-汇”要素的定量分析显示,源区规模、渠道深度及古水系组合样式是松南地区动态物源体系砂体沉积的主控因素,即低水位期规模性物源、高陡地形强下切沟道、平缓背景下多级复合古水系,有利于汇水区规模性扇体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物源 层序地层 油气勘探 松南地区 琼东南盆地
下载PDF
柴北缘地区层序格架下的沉积特征 被引量:38
5
作者 吴因业 宋岩 +5 位作者 贾承造 郭彬程 张启全 季汉成 李军 张建平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95-203,共9页
中国中西部含油气沉积盆地大多具有前陆盆地层序组合特征,可以识别出前陆层序和非前陆层序。柴达木盆地柴北缘层序地层格架主要包括非前陆层序的侏罗系和古近系以及前陆层序的新近系。通过井剖面层序分析结合有限的地震剖面,可以对柴达... 中国中西部含油气沉积盆地大多具有前陆盆地层序组合特征,可以识别出前陆层序和非前陆层序。柴达木盆地柴北缘层序地层格架主要包括非前陆层序的侏罗系和古近系以及前陆层序的新近系。通过井剖面层序分析结合有限的地震剖面,可以对柴达木北缘侏罗系划分7套III级层序。古近系—第四系划分11套III级层序。侏罗系属于非前陆期沉积,新近系属于前陆期沉积。通过柴北缘地区层序框架下沉积特征的解剖,表明柴北缘地区非前陆期遗迹化石以缺氧环境化石群为主,沉积相以河流-湖沼体系为特征。前陆期遗迹化石以陆相氧化河湖相环境化石群为主,湖退体系域(RST)冲积扇-河流三角洲-滨浅湖相沉积体系非常发育。柴达木盆地的沉积层序表现为受构造强烈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强烈活动期潮湿气候下层序表现为山前带发育进积式准层序组,凹陷区形成退积式准层序组。干旱气候配合下的层序表现为多物源更加明显,山前带沉积物供应更加迅速,且沉积中心迁移强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学 沉积砂体 储层 油气勘探 柴达木盆地 前陆盆地
下载PDF
右江盆地层序格架中的生储盖组合特征及勘探意义 被引量:11
6
作者 陈洪德 覃建雄 +2 位作者 田景春 彭军 侯中健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215-220,共6页
在层序地层研究基础上 ,结合右江盆地油气勘探成果 ,建立了右江盆地层序地层格架与油气生储盖组合之间的关系模型。具体是以南盘江凹陷及十万大山地区为重点 ,通过泥盆纪—中三叠世层序地层中生储盖组合的研究 ,阐述相应的不同级别层序... 在层序地层研究基础上 ,结合右江盆地油气勘探成果 ,建立了右江盆地层序地层格架与油气生储盖组合之间的关系模型。具体是以南盘江凹陷及十万大山地区为重点 ,通过泥盆纪—中三叠世层序地层中生储盖组合的研究 ,阐述相应的不同级别层序格架 (二级及三级 )中储集体的成因类型及时空分布规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勘探 层序地层 右江盆地 生储盖 组合特征
下载PDF
川滇黔桂地区泥盆系层序地层分析 被引量:21
7
作者 覃建雄 陈洪德 +6 位作者 田景春 彭军 侯中健 寿建峰 杨晓宁 沈安江 陈子炓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72-180,共9页
根据层序关键界面、体系域叠置关系及内部构型特征 ,结合生物地层资料 ,右江盆地泥盆系可划分为 1 7个三级层序 ,其中下统 7个、中统 5个、上统 5个 ,包括 9个Ⅰ型层序、8个Ⅱ型层序 ,代表 1 7次三级相对海平面变化产物。在此基础上 ,... 根据层序关键界面、体系域叠置关系及内部构型特征 ,结合生物地层资料 ,右江盆地泥盆系可划分为 1 7个三级层序 ,其中下统 7个、中统 5个、上统 5个 ,包括 9个Ⅰ型层序、8个Ⅱ型层序 ,代表 1 7次三级相对海平面变化产物。在此基础上 ,对不同沉积背景的层序进行了对比 ,建立了相应的层序格架模型。结果表明 ,不同沉积相带的层序内部构型和成因格架存在一定的差异 ,但由于海平面变化这一共同因素的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 泥盆纪 右江盆地 川滇黔桂地区
下载PDF
沉积学与层序地层学研究新进展——第18届国际沉积学大会综述 被引量:45
8
作者 吴因业 朱如凯 +3 位作者 罗平 袁选俊 候连华 张天舒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99-206,共8页
从含油气盆地的油气勘探应用角度总结了沉积学与层序地层学研究新进展。内容包括三级层序和体系域类型及其石油地质意义;层序地层在非常规油气勘探中的应用;古土壤和遗迹化石在层序识别中的意义;盆地类型与沉积体系研究进展,包括不同盆... 从含油气盆地的油气勘探应用角度总结了沉积学与层序地层学研究新进展。内容包括三级层序和体系域类型及其石油地质意义;层序地层在非常规油气勘探中的应用;古土壤和遗迹化石在层序识别中的意义;盆地类型与沉积体系研究进展,包括不同盆地类型沉积分析如构造气候与沉积、前陆盆地沉积、断陷盆地沉积、走滑和弧前盆地的沉积等,涉及碎屑沉积的湖泊体系、冰川体系、风成体系的沉积层序;深水沉积学研究进展;盆地分析与资源沉积学,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气、砂矿和聚合资源、烃源岩与储集层等;火山岩储层研究包括火山沉积、火山爆发和火山灰扩散和火山岩相模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包括碎屑岩沉积物地球化学,如成岩岩石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物源与风化作用、粘土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等;以及碳酸盐岩沉积学研究进展,包括微生物碳酸盐岩沉积学、碳酸盐岩与碎屑岩混积沉积、冷水碳酸盐岩和碳酸盐岩成岩变化与地球化学。最后指出在油气勘探中要重视露头和现代沉积研究,加强实验技术和沉积地球化学、沉积实验模拟和数值模拟,以及层序地层与前陆盆地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学 层序地层学 体系域 油气勘探 前陆盆地 门多萨
下载PDF
四川盆地寒武纪—奥陶纪层序岩相古地理、有利储层展布与勘探区带 被引量:76
9
作者 杨威 谢武仁 +4 位作者 魏国齐 刘满仓 曾富英 谢增业 金惠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A02期21-34,共14页
通过对四川盆地寒武系、奥陶系野外露头剖面、钻井岩心、录井和测井等资料的详细分析,认为寒武系—奥陶系主要发育局限台地相、开阔台地相和台地边缘相。结合地震资料,应用层序地层学理论和方法将寒武系划分为5个三级层序,奥陶系划分为... 通过对四川盆地寒武系、奥陶系野外露头剖面、钻井岩心、录井和测井等资料的详细分析,认为寒武系—奥陶系主要发育局限台地相、开阔台地相和台地边缘相。结合地震资料,应用层序地层学理论和方法将寒武系划分为5个三级层序,奥陶系划分为6个三级层序。以三级层序为单元,采用单因素编图、多因素综合的方法,编制了四川盆地及邻区寒武系—奥陶系层序岩相古地理图,认为寒武纪—奥陶纪总体呈现西部以陆源碎屑沉积为主、东部以碳酸盐岩沉积为主的格局,碳酸盐台地演化呈现出由早寒武世早期(梅树村期—筇竹寺期)碎屑-混积陆棚、早寒武世中期(沧浪铺期)缓坡台地向早寒武世晚期(龙王庙期)至中奥陶世镶边台地的转变,在晚奥陶世,因全球海平面上升再加上扬子板块东南被动陆缘向华夏陆块之下俯冲聚敛的构造沉降效应,导致沉积水体快速加深,致使上扬子(四川)台地被淹没而成为较深水缓坡—盆地相。寒武纪从早期陆源碎屑和碳酸盐混积为主转变到晚期清水碳酸盐沉积为主,盆地内部大面积发育局限台地相台内滩和台内白云岩有利储集体;奥陶纪受海侵影响,盆地内部以开阔台地沉积为主,台内滩呈带状分布;晚奥陶世台地被淹没沉积了宝塔组、临湘组及五峰组泥晶灰岩、泥质灰岩及泥岩,成为遍及全盆地的区域盖层,五峰组还可作为优质烃源岩。有利天然气储层为砂屑白云岩、鲕粒白云岩和细粉晶白云岩,溶蚀孔洞发育,储层平均孔隙度2%~6%,储层单层厚度较大,空间上连续性较好。在有利储集体评价的基础上,通过成藏条件综合分析,优选了4个寒武系—奥陶系有利勘探区带,其中乐山—龙女寺古隆起有利区带和泸州古隆起有利区带发育大型构造圈闭,有利储集体大面积分布,有较大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武纪 奥陶纪 层序地层 岩相古地理 碳酸盐岩 有利储层 天然气勘探 四川盆地
下载PDF
海拉尔盆地呼和湖凹陷白垩系层序地层特征及沉积演化 被引量:27
10
作者 曹瑞成 李军辉 +5 位作者 卢双舫 张大智 刘秋宏 陈学海 赵莹 胡寿梅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35-541,共7页
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对全凹陷范围内的地震、钻井、测井、岩心以及古生物等资料的综合研究,建立了呼和湖凹陷白垩系层序地层格架。将呼和湖凹陷白垩系划分为3个一级层序(TSq1—TSq3)、5个二级层序(Ⅰ—Ⅴ)、8个三级层序(Sq1—Sq... 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对全凹陷范围内的地震、钻井、测井、岩心以及古生物等资料的综合研究,建立了呼和湖凹陷白垩系层序地层格架。将呼和湖凹陷白垩系划分为3个一级层序(TSq1—TSq3)、5个二级层序(Ⅰ—Ⅴ)、8个三级层序(Sq1—Sq8);并在层序格架内进行沉积相划分和沉积体系研究,确定该区主要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湖底扇和湖泊沉积等沉积体系。其中冲积扇沉积体系主要分布在早期Sq1层序中;扇三角洲沉积体系主要分布在Sq2层序的南部和Sq5层序的北部;而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在Sq3、Sq4层序中尤其发育,并在Sq2层序的北部也有所发育;湖底扇沉积体系主要发育在Sq2、Sq3和Sq4层序的洼陷带;湖泊沉积体系主要发育在各层序的洼陷带。沉积体系在平面与纵向上的演化受古构造与古地貌的控制,呼和湖凹陷南部沉积砂体为较有利的勘探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和湖凹陷 白垩系 层序地层 沉积体系 沉积演化 海拉尔盆地 油气
下载PDF
中国南方海相油气勘探前景 被引量:30
11
作者 马立桥 董庸 +3 位作者 屠小龙 孙凤霞 夏九峰 杨兰英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7,共7页
对南方海相构造-层序-油气系统的综合研究表明,南方海相地层发育5套区域性主力烃源岩和多套局域性烃源岩(下寒武统、下志留统、中二叠统、上二叠统、下三叠统),烃源岩热演化程度的不均一性决定了南方下古生界以天然气勘探为主,上古生界... 对南方海相构造-层序-油气系统的综合研究表明,南方海相地层发育5套区域性主力烃源岩和多套局域性烃源岩(下寒武统、下志留统、中二叠统、上二叠统、下三叠统),烃源岩热演化程度的不均一性决定了南方下古生界以天然气勘探为主,上古生界为油气勘探兼顾。印支及其以后的改造运动对南方海相及中新生代盆地的含油气性控制起到主要作用,叠合盆地中、晚期形成的油气系统最具勘探潜力。原生及次生油气藏的分布主要受生烃有利相带和古隆起、古斜坡的控制。环扬子陆块叠合盆地群、苏北—南黄海南部盆地以及江南隆起北缘冲断推覆体下海相地层保存区将是南方海相油气勘探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南方 海相 叠合盆地 烃源岩 油气系统 油气藏分布 油气勘探
下载PDF
苏丹Muglad盆地东北部AG组层序地层研究与勘探目标评价 被引量:12
12
作者 薛良清 樊太亮 +3 位作者 许大丰 刘国强 黄伟 程炎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06-512,共7页
苏丹Muglad盆地东北部AG组可以划分为下部层序、中部层序和上部层序。下部层序形成于盆地裂陷早期 ,以粗碎屑快速堆积为主。中部层序形成于盆地扩张期 ,是Muglad盆地生油层和储集层发育的重要层段。上部层序形成于盆地萎缩期 ,以河流相... 苏丹Muglad盆地东北部AG组可以划分为下部层序、中部层序和上部层序。下部层序形成于盆地裂陷早期 ,以粗碎屑快速堆积为主。中部层序形成于盆地扩张期 ,是Muglad盆地生油层和储集层发育的重要层段。上部层序形成于盆地萎缩期 ,以河流相沉积为主。综合评价认为中部层序具有良好的生储盖组合 ,是Muglad盆地AG组的重要勘探层系。中部层序的东部缓坡带是最有利的勘探区带 ,Ⅰ号目标是较成熟的勘探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glad盆地 层序地层 勘探层系 勘探区带 勘探目标
下载PDF
乌石凹陷古近系层序地层及沉积体系 被引量:25
13
作者 孙伟 樊太亮 +2 位作者 赵志刚 王宏语 高志前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6-28,共3页
乌石凹陷位于北部湾盆地南部坳陷的东北部。为指导该凹陷的油气勘探工作,以层序地层学、沉积学理论为指导,以地震剖面为基础,结合钻井、测井、古生物、岩心等资料,研究了该凹陷古近系的地层沉积特征。结果认为:乌石凹陷古近系从下至上... 乌石凹陷位于北部湾盆地南部坳陷的东北部。为指导该凹陷的油气勘探工作,以层序地层学、沉积学理论为指导,以地震剖面为基础,结合钻井、测井、古生物、岩心等资料,研究了该凹陷古近系的地层沉积特征。结果认为:乌石凹陷古近系从下至上可以划分为7个三级地震(测井)层序,整体上为一个水进到水退的序列,分别对应不同的构造演化阶段;不同构造演化阶段发育的层序具有不同的充填序列和沉积体系分布;构造演化的多期性使得该凹陷多个部位都有烃源岩和储、盖层发育;其中以强烈裂陷阶段沉积的层序2—层序4中发育的烃源岩和盖层条件为最好且发育多种有利储集体,是该凹陷寻找油气藏的最有利层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部湾盆地 乌石凹陷 古近纪 构造 沉降 层序地层学 沉积体系 勘探区
下载PDF
徐家围子断陷白垩系营城组四段层序地层及沉积相 被引量:12
14
作者 齐井顺 李广伟 +2 位作者 孙立东 谢豪 刘庆民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983-990,共8页
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白垩系营城组砂砾岩是深层天然气勘探的主要目标层位。营城组四段可以划分出2个三级层序,即营四下层序和营四上层序。营四下层序沉积期断陷深度大、分布范围小、分割性强,形成了相互独立的火山断陷湖,边界发育多个... 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白垩系营城组砂砾岩是深层天然气勘探的主要目标层位。营城组四段可以划分出2个三级层序,即营四下层序和营四上层序。营四下层序沉积期断陷深度大、分布范围小、分割性强,形成了相互独立的火山断陷湖,边界发育多个物源,主要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以及泛滥平原3种沉积相;营四上层序沉积期为一个统一的大断陷,主物源为北东物源,沉积相的发育具有较强的分带性。利用层序地层学方法建立了等时地层层序格架,认为营四段沉积前的构造格局控制了湖盆不同层序沉积相的展布,徐家围子断陷周缘发育一系列沟谷,并沿轴向凸起东侧相继发育了辫状河-辫状三角洲、扇三角洲以及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家围子断陷 白垩系 营城组 层序地层 沉积相 松辽盆地 油气
下载PDF
中国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48
15
作者 汪彦 彭军 +2 位作者 游李伟 张庆堂 孙连昌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2005年第3期352-358,共7页
由科罗拉多矿业学院Cross教授提出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是以岩芯、三维露头、测井和高分辨率地震反射剖面资料为基础,运用精细层序划分和对比技术将钻井的一维信息变为三维地层关系,建立区域、油田乃至油藏级储层的成因地层对比格架,对... 由科罗拉多矿业学院Cross教授提出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是以岩芯、三维露头、测井和高分辨率地震反射剖面资料为基础,运用精细层序划分和对比技术将钻井的一维信息变为三维地层关系,建立区域、油田乃至油藏级储层的成因地层对比格架,对储层、隔层及烃源岩分布进行评价及预测的一种新理论。其基本理论包括基准面原理、体积划分原理、相分异原理与旋回等时对比法则。20世纪90年代中期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由邓宏文引入国内,大大地推动了国内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发展。中国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取得的丰硕成果主要表现在:理论上的创新、油气勘探开发应用领域的拓宽和其他方面上的应用等。虽然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仍有许多不足之处,但在陆相层序地层学的研究中,与经典层序地层学相比,它摆脱了海平面变化是层序形成的主控因素这一思想的束缚,从而可以实现对陆相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的构建,因此它是非常实用的一种新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高精度层序地层学 高频层序地层学 油气勘探与开发 研究现状
下载PDF
断陷盆地缓坡区控砂控藏机制与勘探发现——以歧口凹陷歧北缓坡带为例 被引量:35
16
作者 赵贤正 蒲秀刚 +6 位作者 王家豪 周立宏 金凤鸣 肖敦清 姜文亚 韩文中 张伟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729-739,共11页
为揭示断陷盆地缓坡区的控砂控藏机制,以高品质的800km^2三维地震和91口钻井资料为基础,层序地层和沉积演化分析表明,受控于断块掀斜和差异沉降作用,歧口凹陷歧北斜坡南侧在古近纪表现为具挠曲坡折的缓坡带。该带层序界面标志清晰,包括... 为揭示断陷盆地缓坡区的控砂控藏机制,以高品质的800km^2三维地震和91口钻井资料为基础,层序地层和沉积演化分析表明,受控于断块掀斜和差异沉降作用,歧口凹陷歧北斜坡南侧在古近纪表现为具挠曲坡折的缓坡带。该带层序界面标志清晰,包括削截、顶超和上超等反射终止类型,由此将古近系划分为3个二级层序和11个三级层序。三级层序的结构样式类似于具陆架坡折的被动大陆边缘,其低位体系域和湖扩体系域普遍发育不同类型的岩性圈闭。其中,沙河街组三段—沙河街组二段沉积期,研究区断陷作用强烈,挠曲坡折带的坡度较大,层序的低位体系域主要发育大型低位扇;随后,拗陷作用增强,挠曲坡折带的坡度逐渐减小,至东营组沉积期转变为以低位三角洲沉积为主。湖扩体系域的岩性圈闭发育在沙河街组二段—沙河街组一段和东营组,发育湖相碳酸盐岩滩坝和碎屑岩滩坝。研究区挠曲坡折带明显控制了地层-岩性圈闭的发育和分布,成为缓坡带油气勘探的有利场所。通过勘探实践,新增三级储量近4×10~8t,探井成功率达80%,展示了挠曲缓坡带地层-岩性油气藏良好的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 坡折带 缓坡带 地层-岩性油气藏 断陷湖盆 歧口凹陷 油气勘探
下载PDF
坡折带理论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7
作者 游李伟 彭军 +1 位作者 陈果 汪彦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22-325,共4页
坡折带理论是层序地层学在陆相盆地应用中的新发展。在分析坡折带理论的基础上总结了该理论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指出,坡折带对陆相盆地层序发育﹑沉积体系域和砂体分布都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对油气运聚也起着重要作用,可以根据坡折带... 坡折带理论是层序地层学在陆相盆地应用中的新发展。在分析坡折带理论的基础上总结了该理论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指出,坡折带对陆相盆地层序发育﹑沉积体系域和砂体分布都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对油气运聚也起着重要作用,可以根据坡折带确定陆相盆地的首次湖泛面﹑砂体及烃源岩的分布范围。讨论了坡折带与非构造油气藏的关系,阐述了如何利用坡折带理论指导非构造油气藏勘探。坡折带理论是寻找非构造油气藏的又一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折带理论 油气勘探 层序地层学 陆相盆地 油气运聚 非构造油气藏 沉积速率
下载PDF
全球前陆盆地层序沉积学新进展 被引量:13
18
作者 吴因业 邹才能 +3 位作者 胡素云 李青 张天舒 郭彬程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06-614,共9页
从前陆盆地的油气勘探应用角度总结了沉积学与层序地层学研究的新进展,展示了全球前陆盆地的石油地质新理论和油气勘探远景。首先论述了全球前陆盆地冲断带的分布特征及其动力学机制,前陆盆地沉积水系的发育特点。其次探讨了前陆盆地裂... 从前陆盆地的油气勘探应用角度总结了沉积学与层序地层学研究的新进展,展示了全球前陆盆地的石油地质新理论和油气勘探远景。首先论述了全球前陆盆地冲断带的分布特征及其动力学机制,前陆盆地沉积水系的发育特点。其次探讨了前陆盆地裂缝性储集层的作用及其Zagros盆地的实例,构造作用同期的沉积楔状体及其西班牙Ebro盆地实例,欧洲Spitsbergen前陆盆地的体系域和沉积砂体,南美Andes前陆盆地的南北差异及其含油气系统。最后指出南美和中东前陆盆地对我国中西部油气勘探有重要指导意义,西加拿大前陆盆地的实例对我国非常规资源的勘探评价有参考价值。中国的非常规油气资源非常丰富,有重油、致密砂岩油、致密砂岩气、页岩气、煤层气和可燃冰等。前陆盆地前渊带深水湖盆沉积相带是重要的致密砂岩油和致密砂岩气发育区,前陆造山带和前缘隆起带是重油和油砂资源的发育带,以物性边界和岩性边界的煤层气发育区常常与煤层尖灭带有关,页岩气的勘探要重视其烃源岩即富有机质黑色页岩和炭质页岩的沉积环境分析。以鄂尔多斯前陆盆地为例,盆山耦合关系、层序地层研究、湖盆底形恢复和沉积砂体成因模式的研究成果可以提供石油地质勘探的新认识。加强前陆盆地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的深化研究必将促进我国油气资源勘探特别是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的新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学 层序地层学 体系域 油气勘探 全球前陆盆地 非常规油气资源
下载PDF
坳陷湖盆湖泛层沉积特征及其石油地质意义——以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为例 被引量:11
19
作者 李树同 王多云 +3 位作者 陶辉飞 王彬 陈丹丹 刘志伟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4-20,6-7,共7页
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为例,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综合利用露头、岩心、测井等资料,在延长组内识别出了6层三级层序级别的湖泛层(Ⅰ、Ⅱ、Ⅲ、Ⅳ、Ⅴ、Ⅵ),研究了其沉积相类型、沉积厚度及其平面展布等沉积特征,从发育层位、露头... 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为例,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综合利用露头、岩心、测井等资料,在延长组内识别出了6层三级层序级别的湖泛层(Ⅰ、Ⅱ、Ⅲ、Ⅳ、Ⅴ、Ⅵ),研究了其沉积相类型、沉积厚度及其平面展布等沉积特征,从发育层位、露头、岩电响应等方面建立了其识别标志.研究结果表明,湖泛层主要具有4方面的石油地质意义:①湖泛层具有在测井和地震资料上易识别和对比的特征,可作为湖盆层序地层划分和对比的辅助标志层,对湖盆层序地层研究具有一定辅助作用;②利用湖泛泥岩类型及其厚度平面展布特征,反映不同时期湖水分布和演化规律;③借助湖泛层厚度沉积中心的分布和迁移,研究湖盆沉积洼陷的分布和迁移规律,对认识整个湖盆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④湖泛层作为油藏的主要烃源岩和盖层,其时空分布特征控制着油藏组合类型和成藏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泛层 坳陷湖盆 沉积特征 石油地质意义 层序地层 油藏组合 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塔东南坳陷侏罗系层序地层分析与油气前景 被引量:11
20
作者 周琦 王建国 杜鸿烈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580-584,共5页
塔东南盆地发育侏罗系陆相煤系地层和白垩系红层 ,勘探程度低。为研究中生代地层的分布和对比 ,沉积特征及勘探方向 ,重点对侏罗系进行了露头层序地层学分析。建立了五个三级层序。层序 1以正旋回的冲积扇或辫状河相为主 ,储集条件良好 ... 塔东南盆地发育侏罗系陆相煤系地层和白垩系红层 ,勘探程度低。为研究中生代地层的分布和对比 ,沉积特征及勘探方向 ,重点对侏罗系进行了露头层序地层学分析。建立了五个三级层序。层序 1以正旋回的冲积扇或辫状河相为主 ,储集条件良好 ,层序 2发育正旋回及反旋回的三角洲相 ,具有良好储集条件 ,上部有较好的生油岩 ,层序3为反旋回的三角洲相及湖相韵律层 ,是良好生油层和盖层 ,层序 4为正旋回的河流相 ,层序 5为正旋回的干旱气候下冲积扇相 ,可形成次生溶孔发育的良好储层。塔东南侏罗系分布广泛 ,有良好的油气前景 ,是重要的含油气层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 侏罗系 勘探 油气远景 沉积演化 储集条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