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etroleum geochemistry and origin of shallow-buried saline lacustrine oils in the slope zone of the Mahu sag, Junggar Basin, NW China
1
作者 Dong-Yong Wang Mei-Jun Li +6 位作者 Yang Zhou Lu Yang Yuan-Feng Yang Er-Ting Li Jun Jin Xian-Li Zou Bo-Dong Xu 《Petroleum Science》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6期3363-3378,共16页
Recently, significant oil discoveries have been made in the shallower pay zones of the Jurassic Badaowan Formation (J_(1)b) in the Mahu Sag, Junggar Basin, Northwest China. However, little work has been done on the ge... Recently, significant oil discoveries have been made in the shallower pay zones of the Jurassic Badaowan Formation (J_(1)b) in the Mahu Sag, Junggar Basin, Northwest China. However, little work has been done on th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origins of the oil in the J_(1)b reservoir. This study analyzes 44 oil and 14 source rock samples from the area in order to reveal their organic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origins of the oils. The J_(1)b oils are characterized by a low Pr/Ph ratio and high β-carotene and gammacerane indices, which indicate that they were mainly generated from source rocks deposited in a hypersaline environment. The oils are also extremely enhanced in C_(29) regular steranes, possibly derived from halophilic algae. Oil-source correlation shows that the oils were derived from the Lower Permian Fengcheng Formation (P_(1)f) source rocks, which were deposited in a strongly stratified and highly saline water column with a predominance of algal/bacterial input in the organic matter. The source rocks of the Middle Permian lower-Wuerhe Formation (P_(2)w), which were deposited in fresh to slightly saline water conditions with a greater input of terrigenous organic matter, make only a minor contribution to the J_(1)b oils.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oil accumulation process shows that the J_(1)b oil reservoir may have been twice charged during Late Jurassic–Early Cretaceous and the Paleogene–Neogene, respectively. A large amount volume of hydrocarbons generated in the P_(1)f source rock and leaked from T_(1)b oil reservoirs migrated along faults connecting source beds and shallow-buried secondary faults into Jurassic traps, resulting in large-scale accumulations in J_(1)b. These results are crucial for understanding the petroleum system of the Mahu Sag and will provide valuable guidance for petroleum exploration in the shallower formations in the slope area of the sa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lecular marker Saline lacustrine oil petroleum origin Lower Permian Fengcheng Formation Shallow-buried reservoir Mahu Sag
下载PDF
Spores and Pollen in Oil From Igneous Rock Petroleum Pool and Petroleum Origin of Junggar Basin
2
作者 江德昕 杨惠秋 《Science China Chemistry》 SCIE EI CAS 1994年第12期1499-1507,共9页
Ninety-six species of fossil spores and pollen referred to 55 genera found in crude oil fromthe Beisantai igneous rock petroleum pool of the southeastern part of the Junggar Basin in Xinjiang have beenstudied.Based on... Ninety-six species of fossil spores and pollen referred to 55 genera found in crude oil fromthe Beisantai igneous rock petroleum pool of the southeastern part of the Junggar Basin in Xinjiang have beenstudied.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spores and pollen in crude oil,the petroleum source rocks of thepetroliferous province are identified,the petroleum origin theory is discussed and the organic petroleum ori-gin theory is confirm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ORE and polien IGNEOUS rock petroleum origin petroleum source.
原文传递
翁文灏与陆相生油理论二三事
3
作者 张玉珍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415-2419,共5页
回顾中国石油发展历史不难发现,陆相生油理论是中国地质学家开创的石油理论。它不仅为中国石油勘探和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也对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石宝珩(1981)认为中国石油理论的发展始于20世纪20年代。他指出,... 回顾中国石油发展历史不难发现,陆相生油理论是中国地质学家开创的石油理论。它不仅为中国石油勘探和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也对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石宝珩(1981)认为中国石油理论的发展始于20世纪20年代。他指出,“陆相生油理论是我国石油工业发展的理论依据,是在石油勘探实践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吴凤鸣(1999)详细梳理了世界石油理论的发展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翁文灏 石油 陆相生油理论 地质调查所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腹部油气藏油源的确定及其意义 被引量:19
4
作者 潘长春 傅家谟 +1 位作者 盛国英 杨坚强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27-32,共6页
油气包裹体是保存在矿物中的古油气组分。对准噶尔盆地不同区域和不同石油地质背景的18个油气砂岩储集岩样品中现今油气组分和油气包裹体的饱和烃组分做了色谱和色—质谱分析。结果表明:采自盆地边缘两个样品,油气包裹体组分的地球... 油气包裹体是保存在矿物中的古油气组分。对准噶尔盆地不同区域和不同石油地质背景的18个油气砂岩储集岩样品中现今油气组分和油气包裹体的饱和烃组分做了色谱和色—质谱分析。结果表明:采自盆地边缘两个样品,油气包裹体组分的地球化学特征,尤其是与油源、母质输入类型和沉积环境有关的地球化学参数,和现今油气组分基本相 同,反 映了古油气组分和现今油气组分都来自同一烃源岩;采自盆地腹部的16个储集岩样品,油气包裹体组分有关地球化学参 数与现今油气组分有明显的差异,反映古油气组分与现今油气组分的油源不尽相同。这与盆地腹部存在多套烃源岩的地 质背景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油源 油气组分 油气藏
下载PDF
酒西盆地深部热液活动与油气成因 被引量:8
5
作者 石兰亭 王斌婷 +1 位作者 郑荣才 张景廉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52-154,共3页
酒西盆地的玉门油田开采几十年而不枯竭,近年又有柳沟庄-窟窿山油田的发现,其油气成因引起关注。研究表明,酒西盆地青西凹陷下白垩统下沟组广泛发育白云岩、钠长石、伊利石及大量热液金属矿物,这是一种深部热液——富碱、富烃地幔流体... 酒西盆地的玉门油田开采几十年而不枯竭,近年又有柳沟庄-窟窿山油田的发现,其油气成因引起关注。研究表明,酒西盆地青西凹陷下白垩统下沟组广泛发育白云岩、钠长石、伊利石及大量热液金属矿物,这是一种深部热液——富碱、富烃地幔流体的活动。地学断面的综合研究揭示了酒西盆地深部中地壳有一低速高导层。铅同位素地球化学填图显示了酒西盆地位于铅同位素地球化学急变带。上述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表明,酒西盆地为壳-幔强相互作用的地区,其油气可能是无机成因。根据这一思路,酒西盆地的油气勘探前景将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西盆地 热液作用 油气生成 地幔 成因
下载PDF
青海湖沉积物支链和环烷烃组分中C_(20),C_(25)和C_(30)高度支链类异戊二烯烯烃 被引量:4
6
作者 李景贵 范璞 +1 位作者 崔明中 李振西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82-92,共11页
在青海湖不同盐度的四孔近代沉积物岩芯(Q-16A,QH,QE和QG)(图1)抽提物支链和环烷烃组分中检出了非常丰富的C20,C25和C30高度支链类异戊二烯烯烃(highlybranchedisoprenoidalk... 在青海湖不同盐度的四孔近代沉积物岩芯(Q-16A,QH,QE和QG)(图1)抽提物支链和环烷烃组分中检出了非常丰富的C20,C25和C30高度支链类异戊二烯烯烃(highlybranchedisoprenoidalkenes),简称HBI烯烃。这是在我国近代湖泊沉积物发现这类化合物的首次详细报导。由于C20,C25和C30HBI烯烃比正构烷烃具有较强的抵抗生物降解的能力(RobsonandRowland,1988b),因此,它们广泛分布于各种近代环境中,如湖泊、海洋和高盐环境的近代沉积物中(RowlandandRobson,1990)。并且,具有1~6个双键的C20,C25和C30烯烃经常是现代沉积物中丰富的烃类。最近在印度洋现代沉积物中又发现了一个新的具有7个双键的C35HBI烯烃(Hoefsetal,1995)。全饱和的C20(I,附图)、C25(Ⅱ,附图)和C30(Ⅲ,附图)HBI烷烃已通过标样的合成确切地确定了它们的结构。在青海湖QG孔(尕海,咸水)和QE孔(耳海,淡水)抽提物中发现了C20单烯(1号峰,图2a)。C25烯烃(2号峰,图2a、2b)和C30烯烃(主要是3号和8号峰,图2a、2b)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湖 沉积物 支链 环烷烃 碳同位素 烯烃
下载PDF
南海深水海域近代沉积物中饱和烃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来源 被引量:9
7
作者 林卫东 周永章 +2 位作者 沈平 郝银全 付善明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23-126,136,共5页
对南海深水海域(水深>130 m)的6个表层沉积物样中的饱和烃进行了测试,正构烷烃nC21-/nC21+一般小于0.6,意味着陆源高等植物生物蜡来源的正构烷烃占优势,CPI值比正常海洋沉积物明显偏低。较高含量的不溶复杂混合物(UCM)、iC16、iC18... 对南海深水海域(水深>130 m)的6个表层沉积物样中的饱和烃进行了测试,正构烷烃nC21-/nC21+一般小于0.6,意味着陆源高等植物生物蜡来源的正构烷烃占优势,CPI值比正常海洋沉积物明显偏低。较高含量的不溶复杂混合物(UCM)、iC16、iC18、植烷、姥鲛烷被检测到,地质构型藿烷、甾烷在甾萜类化合物中为优势组分,萜甾烷参数显示了较为成熟的信息。饱和烃的多种地球化学参数不同程度的显示了石油源有机质混入的迹象,混入的石油源烃可能主要来自人类活动和海底天然油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近代沉积物 饱和烃 石油源烃 来源
下载PDF
大庆油田勘探50年:陆相生油理论的伟大实践 被引量:22
8
作者 冯志强 冯子辉 +3 位作者 黄薇 梁江平 乔卫 赵波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49-364,共16页
文章系统分析了陆相生油理论和大庆油田的勘探实践,总结了大庆油田的勘探历程并划分为三大阶段:构造油藏勘探阶段,岩性油藏勘探的探索阶段,岩性油藏勘探大发展阶段。详细阐述了"十五"以来,大庆油田依靠创新理论与技术,丰富完... 文章系统分析了陆相生油理论和大庆油田的勘探实践,总结了大庆油田的勘探历程并划分为三大阶段:构造油藏勘探阶段,岩性油藏勘探的探索阶段,岩性油藏勘探大发展阶段。详细阐述了"十五"以来,大庆油田依靠创新理论与技术,丰富完善了大型陆相坳陷盆地岩性油藏勘探理论与配套技术,深层火山岩气藏勘探理论与配套技术,复杂断陷盆地油气勘探理论与配套技术,从而带来了松辽盆地北部中-浅层、深层和海拉尔盆地油气勘探的大发展,大庆油田再次进入油气储量增长高峰期。在详细分析大庆探区的勘探实际和资源潜力的基础上,提出了"百年油田"勘探的工作思路,通过扎实推进科学勘探,努力为油田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资源保障的勘探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生油 勘探实践 配套技术 大庆油田 百年油田
下载PDF
对石油与天然气成因的思考 被引量:5
9
作者 陈发亮 邓国振 禹金营 《断块油气田》 CAS 2001年第3期8-10,共3页
通过对石油与天然气成因无机说和有机说所持证据以及实际勘探资料进行深入辩证的分析 ,认为二者并不矛盾 ,而是相互统一的 ,既有无机成因的油气 ,也有有机成因的油气 ,它们都是自然界元素不断循环过程中的一种中间产物。由于二者在生成... 通过对石油与天然气成因无机说和有机说所持证据以及实际勘探资料进行深入辩证的分析 ,认为二者并不矛盾 ,而是相互统一的 ,既有无机成因的油气 ,也有有机成因的油气 ,它们都是自然界元素不断循环过程中的一种中间产物。由于二者在生成环境、产出状态上的差异 ,被发现的几率就会不同。对不同成因油气资源的勘探应采用不同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基于这种勘探思想 ,人们将会在更大范围的领域发现更多类型的油气资源 ,为石油工业提供更多的后备资源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素循环 石油 天然气 成因 无机说 有机说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断裂上下盘油气差异聚集效应与成因 被引量:9
10
作者 王风华 罗群 +1 位作者 李玉喜 李荣权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9-22,共4页
断裂沟通含油气盆地不同层位、不同时代的烃源岩和生储盖组合,成为连接烃源岩和各种圈闭的重要渠道,导致了多种类型的与断裂有关的油气藏的形成。柴达木盆地的断裂控烃特征明显,断裂上下盘油气差异聚集现象十分普遍,不同构造系统区具有... 断裂沟通含油气盆地不同层位、不同时代的烃源岩和生储盖组合,成为连接烃源岩和各种圈闭的重要渠道,导致了多种类型的与断裂有关的油气藏的形成。柴达木盆地的断裂控烃特征明显,断裂上下盘油气差异聚集现象十分普遍,不同构造系统区具有不同的油气差异聚集机理和模式。其根本原因是断裂上下盘具有不同的地质特征和油气运聚成藏条件,它们往往是互为消长的关系。油气是富集在断裂的上盘,还是聚集在断裂的下盘,取决于具体的地质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上下盘 油气聚集 差异成因 柴达木盆地
下载PDF
无机生油假说及其在中国的应用前景 被引量:15
11
作者 袁学诚 李善芳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843-854,共12页
无机生油假说认为,原油和天然气和近地表的生物物质没有根本联系,它们是生成于地幔内的非生物来源的碳氢化合物。因而油气不是一个不可再生资源,而是一个可再生资源。无机生油假说得到地质学、物理学和化学等三个基本学科的支持。在地... 无机生油假说认为,原油和天然气和近地表的生物物质没有根本联系,它们是生成于地幔内的非生物来源的碳氢化合物。因而油气不是一个不可再生资源,而是一个可再生资源。无机生油假说得到地质学、物理学和化学等三个基本学科的支持。在地质观察上,发现全球许多大油田的油气储藏与原始生物物质之间数量上有巨大落差,难于解释它们是由生物生成的。此外,有许多地区在结晶基底或变质基底内,或直接位于其上的沉积岩中发现石油。从生物生油假说来说,也是无法理解的。在化学上,早在二战期间,德国已由人工合成石油(费托合成),并生产了占德国战争中用油的9%的石油。无可争辩地说明,无机可以生成石油。根据化学(物理学)热力学理论分析确认,甲烷是唯一一种在标准温压条件(温度为298.15 K;压力为101325 Pa)下稳定的碳氢化合物,从甲烷形成正常烷属烃只有在压力>3×106kPa、温度>700°C时(相当于地下深度约100 km)才有可能。在地壳内的温压条件下由生物变质形成石油的假说,与化学热力学的基本原则相抵触。从氧化的有机分子,如碳水化合物(C6H12O6)形成较高的碳氢化合物在任何条件下都是不可能的。根据我国长期对深部构造的研究,笔者认为在中国东部及西太平洋蘑菇云岩石圈地幔发育的地区是寻找巨型无机油气田的有利地区,建议在发育蘑菇云岩石圈地幔地区开展无机油气田的勘探,并在无机油气田远景地区布置超深参数钻,以评价含油气远景。另外建议加强物探工作,尤其是研究地震勘探处理基底内三维含油气构造的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机生油假说 费托合成 蛇纹岩过程 化学热力学 蘑菇云岩石圈地幔
下载PDF
论石油与天然气的多元成因 被引量:6
12
作者 郭占谦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68-774,共7页
中国是发现和利用石油、天然气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油气资源的持续发展需要新的适合于中国地质特色的石油地质理论。从生命起源的角度看问题",生命物质"也来源于"无机物合成的沥青",油气的有机与无机成因说都只说... 中国是发现和利用石油、天然气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油气资源的持续发展需要新的适合于中国地质特色的石油地质理论。从生命起源的角度看问题",生命物质"也来源于"无机物合成的沥青",油气的有机与无机成因说都只说到了物质演化不同阶段的作用,依中国地质特征分析,油气应具有多种生成机制与模型。中国含油气盆地的特殊风格是火山活动活跃,由此引出了多种生烃机制:火山活动贡献了有机生烃机制灶体生烃模型与催化生烃模型、贡献了无机生烃机制,还贡献了可以再生的合成生烃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起源 火山活动 油气有机成因 油气无机成因 油气的多元成因
下载PDF
塔中45井萤石成因与油气成藏 被引量:20
13
作者 张兴阳 顾家裕 罗平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5期479-482,共4页
塔里木盆地塔中45井揭示了以奥陶系萤石发育段为储集层的特殊油气藏类型。通过对萤石发育段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储集层地质学及成矿地质学的综合研究认为,萤石为低温热液成因,萤石成因与二叠纪火山活动无必然联系,而与喜马拉雅运动期... 塔里木盆地塔中45井揭示了以奥陶系萤石发育段为储集层的特殊油气藏类型。通过对萤石发育段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储集层地质学及成矿地质学的综合研究认为,萤石为低温热液成因,萤石成因与二叠纪火山活动无必然联系,而与喜马拉雅运动期盆地流体的活动有关;此类盆地流体为成矿、成藏和埋藏岩溶流体的统一体,萤石成矿、油气成藏与埋藏岩溶作用之间存在伴生关系。结合萤石的成矿条件,预测成矿流体来源的上游方向具有好的储集层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奥陶系 萤石 储集层 油气藏
下载PDF
关于石油深部起源的若干问题 被引量:8
14
作者 张之一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12-117,共6页
石油的微量元素及Pb、Sr、Nd同位素组成特征表明,石油是深部幔源产物。石油与金属及金刚石矿床共生,包裹体及金伯利岩中所含碳氢化合物和沥青也表明,石油参与了热液活动。石油及天然气储存在含油气盆地之中是与盆地基底地壳的特性有关,... 石油的微量元素及Pb、Sr、Nd同位素组成特征表明,石油是深部幔源产物。石油与金属及金刚石矿床共生,包裹体及金伯利岩中所含碳氢化合物和沥青也表明,石油参与了热液活动。石油及天然气储存在含油气盆地之中是与盆地基底地壳的特性有关,它的隔热性保证了地幔隆起上部软流层中挥发组分的保存和充分的地球化学作用。盆地基底地壳又属于比较稳定的坚硬地块,在全球走滑作用中发生地块转动,除引起地幔隆升外在压扭和张扭应力作用下形成各种类型的深断裂及圈闭。于晚期构造运动期间深断裂的活动成为石油、天然气运移的通道,在盖层及基底内部只要有圈闭存在即可形成油气藏。石油的深部超源论有着严格的实验基础。石油的热动力平衡计算也证明石油形成于地幔软流层部位。石油化合物组成形成的深度不同,合理地解释了油、气分区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成园 深部起源 微量元素 金伯利岩 全球走滑作用 地块转动 地幔隆起 地幔柱
下载PDF
库车油气系统北带中、新生界主要储层孔隙流体超压成因探讨 被引量:14
15
作者 周兴熙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1期110-119,共10页
库车油气系统北带在第三系盐—膏质区域盖层之下已经发现了 6个孔隙流体超压的大、中型气田 ,其主要产层的压力系数多在 1 8—2 0之间。通过对他们的地质特征、分布特点和地应力环境分析 ,及与系统南带各油气田和北带第三系盐—膏质... 库车油气系统北带在第三系盐—膏质区域盖层之下已经发现了 6个孔隙流体超压的大、中型气田 ,其主要产层的压力系数多在 1 8—2 0之间。通过对他们的地质特征、分布特点和地应力环境分析 ,及与系统南带各油气田和北带第三系盐—膏质区域盖层之上油田对比研究认为 :在第三系盐—膏质区域盖层之下封闭体系中高速充填—强烈压实和剧烈构造挤压是克拉2等气田孔隙流体超压的根本原因 ;由二者诱发的深部岩系中 (包括气源岩在内 )更高的超压流体不断注入是主要储层超压生成的物理机制 ;生烃过程中产生的相变膨胀压力、构造挤压引发的抬升也会对气层超压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 孔隙流体 新生界 油气系统 成因 地应力 物理机制
下载PDF
关于石油成因理论的争鸣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景廉 张虎权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27-731,共5页
21世纪初的几年间,关于石油成因理论的争鸣一直在进行着,国外(如美国、俄罗斯等)对于油气无机成因的研究也在进行着。面对诸如膏盐、白云石(岩)、粘土矿物等成因的石油地质学的一些基本问题也在深入展开,至于深部流体、地幔柱与油气关... 21世纪初的几年间,关于石油成因理论的争鸣一直在进行着,国外(如美国、俄罗斯等)对于油气无机成因的研究也在进行着。面对诸如膏盐、白云石(岩)、粘土矿物等成因的石油地质学的一些基本问题也在深入展开,至于深部流体、地幔柱与油气关系的讨论也开始引起注意。重要的是,近年来,石油无机成因理论已开始应用于油气勘探实践,即预测未来油气勘探的靶区。油气无机成因的现代概念已逐渐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成因 石油无机成因论 勘探实践 靶区预测
下载PDF
海相、陆相油气及其成因概述 被引量:4
17
作者 石兰亭 郑荣才 +2 位作者 张景廉 卫平生 马龙 《海相油气地质》 2009年第1期71-76,共6页
国外油气主要在海相地层中发现,而中国油气主要在陆相地层中找到,根本原因在于地层形成顺序两者相反,前者浅层以海相为主,后者浅层则以陆相为主,大量油气是通过壳深断裂从深部垂直向上运移所形成,储集于浅部的首先被勘探开发。中国海相... 国外油气主要在海相地层中发现,而中国油气主要在陆相地层中找到,根本原因在于地层形成顺序两者相反,前者浅层以海相为主,后者浅层则以陆相为主,大量油气是通过壳深断裂从深部垂直向上运移所形成,储集于浅部的首先被勘探开发。中国海相油气勘探中面临三大问题:(1)海相碳酸盐岩的有机碳含量均很低,难以形成大规模的烃源岩;(2)无法解决碳酸盐岩中的油气运移问题;(3)一些海相地层油气田的油气来源存在争议。共可归纳出三种油气生成模式,即壳源有机质、壳—幔相互作用以及费-托合成。目前人们过于执着于壳源有机质生成,而对费-托合成模式还没有足够认识和重视,这种思维定势阻碍了油气勘探在理论和实践上的进一步发展。大量油气是在地幔深部通过费-托合成或在地壳深部通过壳—幔相互作用形成,并沿深大断裂向上运移,除了浅部有大量聚集,在地壳深部的花岗岩、火山岩、变质岩等基岩中,在我国深部的海相地层和国外深部的陆相地层中同样可以大量聚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地层 海相地层 油气分布 油气成因
下载PDF
无机生油假说在第聂伯—顿涅茨盆地的应用及其对中国找寻油气的启示 被引量:4
18
作者 袁学诚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117-1124,共8页
本文是在第聂伯—顿涅茨盆地北肩利用现代无机生油假说寻找油气田的一个成功范例。第聂伯—顿涅茨盆地是一个晚泥盆世裂谷盆地,堆积石炭纪到早二叠世裂谷后沉积。在第聂伯—顿涅茨盆地内可识别包含整个连续沉积在内的一套完整的石油岩... 本文是在第聂伯—顿涅茨盆地北肩利用现代无机生油假说寻找油气田的一个成功范例。第聂伯—顿涅茨盆地是一个晚泥盆世裂谷盆地,堆积石炭纪到早二叠世裂谷后沉积。在第聂伯—顿涅茨盆地内可识别包含整个连续沉积在内的一套完整的石油岩系。但其北肩长达45年的研究,都认为无论从沉积、变质及岩浆岩对找油都是不利的。它缺乏"源岩",并出现活动的强对流承压水。用深部源无机生油的观点重新研究获得了数十个油气田。本文还讨论了这个实例对中国利用无机生油假说寻找油气田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机生油假说 第聂伯-顿涅茨盆地 中国东部盆地
下载PDF
墨西哥湾盆地石油的来源和分类 被引量:5
19
作者 成海燕 龚建明 张莉 《海洋地质动态》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0-46,共7页
通过对墨西哥湾岸盆地大量原油样品的抽样调查,其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原油的成因类型主要有5组,即①上侏罗统牛津阶海相泥灰岩;②上侏罗统牛津阶海相碳酸盐岩;③上侏罗统提塘阶海相泥灰岩;④白垩系海相碳酸盐岩—蒸发岩;⑤第三系海相三角... 通过对墨西哥湾岸盆地大量原油样品的抽样调查,其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原油的成因类型主要有5组,即①上侏罗统牛津阶海相泥灰岩;②上侏罗统牛津阶海相碳酸盐岩;③上侏罗统提塘阶海相泥灰岩;④白垩系海相碳酸盐岩—蒸发岩;⑤第三系海相三角洲碎屑岩。每一组都与特定的烃源岩有关。烃源岩为多源输入,多相(石油—天然气)变化,已达到成熟,并经历了后期填充蚀变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类 原油成因 墨西哥湾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北缘断裂特征与油气圈闭成因类型 被引量:6
20
作者 黄龙威 罗群 傅广(审稿)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3-15,25,共4页
以总结断裂控制特征为目的,采用盆地构造解析法,分析了柴达木盆地北缘断裂特征及油气圈闭成因类型.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北缘断裂平面展布具有南北成带,东西分块的特征;纵向上分为发育深层和浅层两大断裂系统;断裂控制褶皱形成和演化;油... 以总结断裂控制特征为目的,采用盆地构造解析法,分析了柴达木盆地北缘断裂特征及油气圈闭成因类型.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北缘断裂平面展布具有南北成带,东西分块的特征;纵向上分为发育深层和浅层两大断裂系统;断裂控制褶皱形成和演化;油气分布严格受断裂控制;具有断裂反转型、地层反转型、同生隆起型和挤压褶皱型四大成因类型油气圈闭类型.其中断裂反转型、同生隆起型最有利于油气聚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特征 演化模式 油气圈闭 成因类型 柴达木盆地北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