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泥盆系层序界面的“四位一体”响应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3
1
作者 田景春 邵晓岩 +1 位作者 张翔 林小兵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042-1050,共9页
以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泥盆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盆地周缘野外露头剖面详细观测、盆内典型钻井岩心详细描述、测井资料分析、地震剖面解释,详细研究了盆地内志留系—泥盆系沉积演化过程中关键层序界面(主要包括S/O界面——对应于地震剖面... 以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泥盆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盆地周缘野外露头剖面详细观测、盆内典型钻井岩心详细描述、测井资料分析、地震剖面解释,详细研究了盆地内志留系—泥盆系沉积演化过程中关键层序界面(主要包括S/O界面——对应于地震剖面上的T07,上、中下志留统之间的层序界面——对应于地震剖面上的T16,上、中泥盆统之间的界面——对应于地震剖面上的T06,石炭系、泥盆系之间的界面——对应于地震剖面上的T75)的"四位一体"响应特征,即层序界面在野外露头剖面、钻井岩心、测井曲线及地震剖面上的特征,结果表明:层序界面在露头剖面、钻井岩心上通常为不整合或冲刷侵蚀面,在测井曲线上表现为突变,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上超、下超或削截。进而详细论述了层序界面形成的油气地质意义,具体表现为:(1)层序界面反映了关键时期盆地性质的转化;(2)层序界面为油气运移的重要通道;(3)层序界面有利于圈闭的形成。该研究成果将为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泥盆系的进一步油气勘探提供重要的基础地质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志留系-泥盆系 层序界面 四位一体 油气地质意义
下载PDF
油气地学大学生专业认知现状与能力提升的途径探究 被引量:4
2
作者 刘华 蒋有录 张立强 《中国地质教育》 2017年第3期9-11,共3页
油气地学作为行业特色专业,专业认知是其人才培养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班主任工作、专业课程讲授以及管理工作等亲身感受,对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油气地学大学生专业认知度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从大学生专业认知的意识、专业认... 油气地学作为行业特色专业,专业认知是其人才培养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班主任工作、专业课程讲授以及管理工作等亲身感受,对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油气地学大学生专业认知度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从大学生专业认知的意识、专业认知的教育体系、专业认知的实践环境等角度阐述了大学生认知体系培养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业认知 能力提升 大学生 油气地学
下载PDF
石油地质科技文献翻译技巧 被引量:1
3
作者 万力 于兴河 +2 位作者 李胜利 苗亚男 肖楠 《中国地质教育》 2014年第2期112-116,共5页
从对比中英语言异同入手,结合石油地质科技文献的特点,阐述了中英互译中应当注意的13个基本原则,包括语序调整、长短句转换、时态转换、修辞手法改变、省略与补充等方面。每一原则下辅助以例句加以说明,解释其应用的具体语境、翻译思路... 从对比中英语言异同入手,结合石油地质科技文献的特点,阐述了中英互译中应当注意的13个基本原则,包括语序调整、长短句转换、时态转换、修辞手法改变、省略与补充等方面。每一原则下辅助以例句加以说明,解释其应用的具体语境、翻译思路、修改方法。最后指出翻译石油地质科技文献的难点不在于语言而在于专业,应合理利用辅助工具,在保证译文质量的前提下提升翻译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文献 翻译技巧 中英对比 石油地质英语
下载PDF
油气地质技能培养的工程案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被引量:1
4
作者 吴康军 谭先锋 +4 位作者 林志成 李小刚 瞿雪姣 徐少华 蔡长娥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第9期129-130,共2页
以全国油气地质技能大赛的赛题及评分标准为出发点,结合重庆科技学院资源勘查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地质学三个专业的石油地质核心课程群的教学现状,总结历年来参加全国油气地质技能大赛取得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了油气地质技能培养的工... 以全国油气地质技能大赛的赛题及评分标准为出发点,结合重庆科技学院资源勘查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地质学三个专业的石油地质核心课程群的教学现状,总结历年来参加全国油气地质技能大赛取得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了油气地质技能培养的工程案例教学改革途径和实践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地质技能 实践教学 辅导教学
下载PDF
Effects of Volcanic Activity on Organic Matter Sources and the Paleoenvironment:Geochemical Evidence from Upper Carboniferous Source Rocks(Batamayineishan Formation)in Eastern Junggar,NW China
5
作者 Ming Shao Tianzhu Lei +3 位作者 Shuncun Zhang Shengyin Zhang Yu Pei Sen Song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5期1482-1498,共17页
The mudstone,gray tuffite and carbonaceous shale in the Upper Carboniferous Batamayineishan Formation(Bashan Formation)are essential source rocks for the volcanic reservoir in eastern Junggar,northwestern China.The ke... The mudstone,gray tuffite and carbonaceous shale in the Upper Carboniferous Batamayineishan Formation(Bashan Formation)are essential source rocks for the volcanic reservoir in eastern Junggar,northwestern China.The kerogen components,vitrinite reflectance,Rock-Eval pyrolysis,lipid biomarkers and isotope compositions were measured to understand the provenance and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of Bashan Form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volcanic activities.There were 10 and 4 periods of volcanic eruptions identified in the wells CS and DZ,respectively.The source rocks developed in the late or intermittent phase of volcanic activity.The original island arcs of the Early Carboniferous evolved into the Wucaiwan sag and the Dishuiquan sag in the Bashan Formation.The Wucaiwan sag inherited the restricted,closed residual sea,which had a slightly anoxic and hypersaline environment.The Dishuiquan sag was generally an oxidizing lacustrine environment,influenced by a marine transgression that may have occurred at the end of the DZ_(Ⅲ)period during the Late Carboniferous.Although the total organic matter decreased due to the volcanic eruption,ash could cause an increase of aquatic organisms,coinciding with increases in salinity and reducibility in the Dishuiquan sa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ganic geochemistry volcanic activity PALEOENVIRONMENT upper carboniferous east-ern Junggar petroleumgeology
原文传递
辽河西部凹陷沙河街组烃源岩特征及油源精细对比 被引量:5
6
作者 惠沙沙 庞雄奇 +3 位作者 柳广弟 周晓龙 胡涛 梅术星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3081-3098,共18页
为了明确辽河西部凹陷南北部烃源岩条件差异、查明凹陷内不同地区原油来源,采用TOC、岩石热解、Ro、饱和烃色谱-质谱等方法对不同洼陷烃源岩及原油特征分析并进行精细油源对比.结果表明,西部凹陷沙四段烃源岩在北部发育(厚约700 m)、有... 为了明确辽河西部凹陷南北部烃源岩条件差异、查明凹陷内不同地区原油来源,采用TOC、岩石热解、Ro、饱和烃色谱-质谱等方法对不同洼陷烃源岩及原油特征分析并进行精细油源对比.结果表明,西部凹陷沙四段烃源岩在北部发育(厚约700 m)、有机质丰度高、但成熟度较低(Ro<0.5%),有机质以陆源高等植物为主,混有少量低等水生生物,沉积于偏还原的咸水-微咸水环境;沙三段及沙一段烃源岩在凹陷南部更为发育,丰度高且成熟度高,有机质以低等水生生物为主,沉积于偏氧化的淡水环境.结果表明,北部原油来自于沙四段烃源岩;中部原油主要来自于沙三段烃源岩(冷家地区原油存在少量沙四段原油混入),而南部原油主要来自于沙三段和沙一段烃源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西部凹陷 烃源岩评价 地化特征 油源对比 生物标志化合物 石油地质
原文传递
缝洞型油藏井间三维连通路径多目标搜索算法设计
7
作者 张振坤 张冬梅 +2 位作者 康志江 姜文斌 刘坤岩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3031-3043,共13页
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藏储集体类型复杂多样,非均质性强,井间连通关系评价困难.针对传统静动态方法主观性强、多解等问题,基于三层结构设计,采用地震多属性数据刻画不同类型储集空间,提出改进A^(*)算法搜索符合地质构造的井间连通路径,... 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藏储集体类型复杂多样,非均质性强,井间连通关系评价困难.针对传统静动态方法主观性强、多解等问题,基于三层结构设计,采用地震多属性数据刻画不同类型储集空间,提出改进A^(*)算法搜索符合地质构造的井间连通路径,根据优化目标研究自适应交叉变异概率改进NSGAⅢ算法自动获取井间三维沟通路径,细致刻画静态连通情况.以塔河油田S80单元典型井组为研究对象,实验结果表明改进优化算法能有效提升多目标算法的全局搜索能力,自动搜索路径与地震资料分析、示踪剂测试情况基本吻合,能较好反映井间不同尺度缝洞空间配置关系,为缝洞型油藏注水开发阶段指导工作制度调整、提高采收率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缝洞型油藏 改进A^(*)算法 自适应交叉变异概率 NSGAⅢ 连通路径 石油地质
原文传递
碎屑锆石形态学分类体系及其在物源分析中的应用:以松辽盆地松科一井为例 被引量:8
8
作者 宋鹰 钱禛钰 +1 位作者 张俊霞 Stepashko Andrei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997-2006,共10页
碎屑锆石的同位素热年代学提供了物源区的精确年龄和大地构造背景,是目前物源分析中先进的、使用最为广泛的研究方法之一.在同一沉积区内,碎屑锆石颗粒通常是多来源的,经历了复杂的从源到汇的物质输送过程.能否揭示沉积物中的锆石颗粒... 碎屑锆石的同位素热年代学提供了物源区的精确年龄和大地构造背景,是目前物源分析中先进的、使用最为广泛的研究方法之一.在同一沉积区内,碎屑锆石颗粒通常是多来源的,经历了复杂的从源到汇的物质输送过程.能否揭示沉积物中的锆石颗粒从源区到沉积区的地表动力作用,是对碎屑锆石同位素年龄及年龄谱系进行合理地质解释的关键.提出碎屑锆石形态学定量化的实验分类方法,设计出一种适用于多参数分析的多维蛛网密度图,试图通过对碎屑锆石的来源、锆石晶体的磨圆度、断裂方式、裂隙和表面撞痕等多种形态学参数的定量分析来揭示碎屑锆石由源区到沉积区搬运过程中经历的地表动力特征,进而丰富和完善碎屑锆石年代学源-汇系统的内容,为沉积物源分析提供一种新的实验手段.并以松辽盆地松科一井相关的碎屑锆石样品分析为例,介绍了这种方法的实际应用及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屑锆石 形态学 物源分析 多维蛛网密度图 松辽盆地 石油地质 源-汇系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