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7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termination of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in river water by solid phase extraction and gas chromatography 被引量:4
1
作者 M.A.Mottaleb M.Z.Abedin M.S.Islam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04年第3期497-501,共5页
A simple, rapid, and reproducible method is described employing solid phase extraction(SPE) using dichloromethane followed by gas chromatography(GC) with flame ionization detection(FID) for determination of volatile ... A simple, rapid, and reproducible method is described employing solid phase extraction(SPE) using dichloromethane followed by gas chromatography(GC) with flame ionization detection(FID) for determination of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VOC) from the Buriganga River water of Bangladesh. The method was applied to detect the benzene, toluene, ethylbenzene, xylene and cumene(BTEXC) in the sample collected from the surface or 15 cm depth of water. Two hundred ml of n hexane pretreated and filtered water samples were applied directly to a C 18 SPE column. BTEXC were extracted with dichloromethane and average concentrations were obtained as 0 104 to 0 372 μg/ml. The highest concentration of benzene was found as 0 372 μg/ml with a 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RSD) of 6 2%, and cumene was not detected. Factors influencing SPE e.g., adsorbent types, sample load volume, eluting solvent, headspace and temperatures, were investigated. A cartridge containing a C 18 adsorbent and using dichloromethane gave better performance for extraction of BTEXC from water. Average recoveries exceeding 90% could be achieved for cumene at 4℃ with a 2 7% RS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lid phase extraction river water environmental analysis VOC recoveries
下载PDF
Phases of Environmental Evolution Indicated by Primary Chemical Elements and Paleontological Records in the Upper Pleistocene-Holocene Series for the Salawusu River Valley,China 被引量:17
2
作者 LI Baosheng WEN Xiaohao +5 位作者 QIU Shifan David Dian ZHANG DU Shuhuan CHEN Deniu OU Xianjiao NIU Dongfe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4期555-565,共11页
Studies of lithology, sedimentary facies and the distribution regularity of SiO2 and Al2O3 contents and Al2O3/SiO2 ratio allow us to divide the Upper Pleistocene-Holocene Series represented by the MUanggouwan section ... Studies of lithology, sedimentary facies and the distribution regularity of SiO2 and Al2O3 contents and Al2O3/SiO2 ratio allow us to divide the Upper Pleistocene-Holocene Series represented by the MUanggouwan section in China's Salawnsu River valley into six segments: MGS1, MGS2, MGS3, MGS4, MGS5 and MGS6. The boundary ages for MGS1 (the Dishaogouwan and Dagouwan Formations), MGS2 (the upper Chengchuan Formation), MGS3 (the middle Chengchuan Formation), MGS4 (the lower Chengchuan Formation), MGS5 (most strata of the Salawusu Formation) and MGS6 (the bottom of the Salawusu Formation and the top of the Lishi Formation) correspond to those of MIS1, MIS2, MIS3, MIS4, MISS and MIS6, respectively, from deep sea sediments or continental glaciers. MGS5 can be subdivided into five subsegments (MGS5a, MGS5b, MGS5c, MGS5d and MGS5e) and the boundary ages of these subsegments correspond to those of MISSa, MISSb, MIS5c, MIS5d and MIS5e, respectively. Based on the paleoenvironment and paleoecology indicated by the primary chemical elements, fossil vertebrates, mollusks and pollen grains, we hypothesize that MGS1, MGS2, MGS3, MGS4, MGS5 and MGS6 and the subsegments of MGS5 match the corresponding stages for oxygen isotopes in the deep sea sediments and continental glaciers, and the substages of MIS5 in terms of climatic characters, further explaining the phenomena that determined the formation of the late Quaternary strata and the paleontology of the Salawusu River valley. These phenomena relate to fluctuations in the global climate (and particularly in the East Asian monsoon) during the glacial and interglacial perio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lawusu river valley Upper Pleistocene-Holocene Series primary chemical elements phases of evolution paleontological records
下载PDF
新情势下长江河口南槽河床冲淤演变特征 被引量:1
3
作者 左书华 赵德招 +2 位作者 谢华亮 赵张益 杨华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4-54,共11页
随着长江流域来沙的锐减、河口涉水工程的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大和通航环境的高效利用,长江口河势将面临着新一轮的调整。以长江口南槽河床冲淤演变为研究对象,采用河床演变分析的方法对南槽近十年来多次水下地形和航道水深数据... 随着长江流域来沙的锐减、河口涉水工程的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大和通航环境的高效利用,长江口河势将面临着新一轮的调整。以长江口南槽河床冲淤演变为研究对象,采用河床演变分析的方法对南槽近十年来多次水下地形和航道水深数据进行了分析,并对南槽航道治理一期工程效果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2010-2018年,南槽主槽整体呈冲刷态势,江亚南沙头部窜沟冲刷发展,沙尾冲刷下延;2018年至今,江亚南沙头部窜沟由冲刷环境转化为淤积环境,其他区域冲淤形势基本未变;南槽断面主槽形态总体稳定,在主槽总体冲刷背景下,“拦门沙”逐渐被削平,加上南槽航道治理一期工程的作用,南槽6 m以深河槽容积明显扩大,且保持较好的稳定性。近期南槽河势变化是流域来水来沙和河口自然、人类活动影响的综合结果,南槽航道治理一期工程对近期江亚南沙的地形变化起到了重要影响,工程有效地控制了江亚南沙河势,遏制了局部冲刷发展的趋势,有利于稳定南槽航道的北侧边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南槽 河势变化 南槽航道治理一期工程 江亚南沙
下载PDF
长江流域旱涝急转演变特征及其社会经济暴露度 被引量:1
4
作者 孟长青 董子娇 +2 位作者 王远坤 张余庆 钟德钰 《水力发电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4-49,共16页
旱涝急转是指干旱和洪水之间的快速转变,对农业生产和人类安全造成巨大威胁。本研究基于月尺度的旱涝急转量级指数,分析了长江流域历史和未来四种旱涝急转事件,并通过滑窗法构建了旱涝急转量级的时变函数,揭示了未来旱涝急转风险变化。... 旱涝急转是指干旱和洪水之间的快速转变,对农业生产和人类安全造成巨大威胁。本研究基于月尺度的旱涝急转量级指数,分析了长江流域历史和未来四种旱涝急转事件,并通过滑窗法构建了旱涝急转量级的时变函数,揭示了未来旱涝急转风险变化。同时,结合共享社会经济路径量化了人口和经济受旱涝急转风险变化影响的程度。结果显示,历史时期长江流域中下游旱涝急转事件频发,旱–涝和涝–旱事件每10年发生10~12次,而旱–涝–旱和涝–旱–涝事件每10年发生3~4次。未来旱–涝–旱和涝–旱–涝事件预计大幅增加,其中长江上游部分地区增长了约7倍。对于历史基准期50年一遇的旱涝急转事件,未来发生概率将增加5~10倍,给长江流域的人口和经济带来重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涝急转 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 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 人口暴露 长江流域
下载PDF
鄱阳湖水道平滩水位与河槽演变及退滩时间分析
5
作者 陆阿坤 屈一晗 +2 位作者 徐辉荣 林青炜 唐立模 《泥沙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8-65,共8页
平滩水位是判定涨水漫滩及退水归槽的重要指标,为研究鄱阳湖平滩水位及退滩时间变化规律,将湖区自湖口起分别以星子、褚溪河口、棠荫、康山、瑞洪和吴城为界划分为Ⅰ~Ⅵ区。依据1998年和2010年实测地形数据,将各区基于几何标准判断的断... 平滩水位是判定涨水漫滩及退水归槽的重要指标,为研究鄱阳湖平滩水位及退滩时间变化规律,将湖区自湖口起分别以星子、褚溪河口、棠荫、康山、瑞洪和吴城为界划分为Ⅰ~Ⅵ区。依据1998年和2010年实测地形数据,将各区基于几何标准判断的断面平滩水位对间距进行对数变换的加权平均,得出河段尺度的平滩水位,并据此分析退滩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各区平滩水位均呈下降趋势,其中Ⅴ区(瑞洪—康山)降幅最显著,下降1.18 m;平滩河槽形态变化以棠荫为界,棠荫以北水道向纵深方向发展,棠荫以南水道基本维持稳定;河相天数除Ⅴ区锐减外,其余各区均呈增加趋势,其中V区平滩水位下降对河相天数的锐减影响显著;Ⅴ区的退滩时间略有推迟,其余各区的退滩时间均有所提前,Ⅰ区(湖口—星子)和Ⅴ区的退滩间隔缩减近30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潘阳湖 平滩水位 平滩河槽形态 河相天数 退滩时间
下载PDF
长江中游城陵矶—武汉河段稳定航深计算方法改进
6
作者 单敏尔 刘鑫 +3 位作者 李瀛 张伟 陈怡君 雷雪婷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1-97,共7页
航道稳定航深计算是充分利用航道水深资源的前提条件,改进稳定航深的计算过程对估算航道水深潜力有重要的意义。为计算长江中游城陵矶—武汉河段航道最大稳定水深,改进了稳定航深估算法中的河相关系参数、水深修正系数及分流比计算过程... 航道稳定航深计算是充分利用航道水深资源的前提条件,改进稳定航深的计算过程对估算航道水深潜力有重要的意义。为计算长江中游城陵矶—武汉河段航道最大稳定水深,改进了稳定航深估算法中的河相关系参数、水深修正系数及分流比计算过程,同时综合考虑分汊河段和非分汊河段的稳定航深,最后确定了城陵矶—武汉河段在不同流量、不同河宽下的稳定航深。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构建城陵矶—武汉河段流量Q与河相系数α、形状系数k、河相指数β、河宽B的经验关系,可简化改进稳定航深估算法的稳定航深计算过程。(2)城陵矶—武汉河段在98%设计通航保证率流量下,150、200、250 m航宽尺度下基于自然禀赋的稳定航深分别为5.98、5.64、5.30 m;在20 000 m^(3)/s流量下,150、200、250 m航宽尺度下的稳定航深分别为12.56、11.89、11.22 m;在30 000 m^(3)/s流量下,150、200、250 m航宽尺度下的稳定航深分别为16.81、16.16、15.49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航深 改进计算 河相关系 水深修正系数 分汊河段 长江中游
下载PDF
苏州河重金属污染特征及风险评价
7
作者 吴天雨 周海东 +3 位作者 王祖心 江苏祺 邓纪新 赵子明 《能源研究与信息》 CAS 2024年第2期74-82,共9页
沿苏州河水流方向设置13个采样点进行3次采样,分析苏州河中As、Cd、Cr、Cu、Pb、Zn的分布,采用主成因分析和冗余分析,评价了苏州河水相及沉积相中微生物的稳定性以及重金属对微生物的影响。通过计算健康风险指数、内罗梅指数、地累积指... 沿苏州河水流方向设置13个采样点进行3次采样,分析苏州河中As、Cd、Cr、Cu、Pb、Zn的分布,采用主成因分析和冗余分析,评价了苏州河水相及沉积相中微生物的稳定性以及重金属对微生物的影响。通过计算健康风险指数、内罗梅指数、地累积指数和重金属分配系数,评价了地表水中重金属对暴露人群存在的风险以及流域的生态危害。结果表明,水相中主要为Zn、Pb、Cu,沉积相中Zn质量浓度最高;研究流域的物种丰富度变化甚微;As和Cr对成人和儿童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致癌风险,Cd的潜在生态危害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州河 地表水 沉积相 重金属 微生物 生态风险评价
下载PDF
统计学与动力学方法结合的渭河上游干旱研究
8
作者 朱悦璐 李光灿 罗冬兰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0-45,共6页
为更加准确地识别和预测干旱事件,以林家村水文站1960—2020年长系列日径流数据为基础,将统计学和动力学方法相结合,分别计算水文干旱概率P、径流分维数D_(2)、径流李雅普诺夫指数LE等参数,并建立D_(2)-P,LE-P函数关系,从混沌动力学角... 为更加准确地识别和预测干旱事件,以林家村水文站1960—2020年长系列日径流数据为基础,将统计学和动力学方法相结合,分别计算水文干旱概率P、径流分维数D_(2)、径流李雅普诺夫指数LE等参数,并建立D_(2)-P,LE-P函数关系,从混沌动力学角度求解干旱概率;由径流Z指数序列重构相空间,并在相空间中对未来干旱事件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统计参数P与混沌参数D_(2)、LE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的决定系数R^(2)值分别为0.93和0.83;在预测区间内,混沌预报模型预测2021年的径流Z指数为1.69,其对应的水文干旱状态为“无旱”,该结论与实际水文情势相吻合,预测效果良好。研究方案可为干旱理论提供一种新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干旱 动力学方案 相空间重构 李雅普诺夫指数 分维数 渭河上游
下载PDF
人类活动影响下海南岛万泉河下游年最高水位阶段性演变研究
9
作者 吴多锋 陈小齐 +1 位作者 吴明 王睿璞 《广东水利水电》 2024年第5期46-50,共5页
为探明近年来海南岛万泉河下游年最高水位的演变趋势与演变机制,基于加积站1980—2020年最高水位序列,结合该站流量与河床断面地形等资料,梳理年最高水位的演变趋势,并进一步辨识人类活动在其中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万泉河下游年最高... 为探明近年来海南岛万泉河下游年最高水位的演变趋势与演变机制,基于加积站1980—2020年最高水位序列,结合该站流量与河床断面地形等资料,梳理年最高水位的演变趋势,并进一步辨识人类活动在其中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万泉河下游年最高水位的演变可分为平稳波动期(1980—2002年)和快速下降期(2003—2020年)两个阶段,进入快速下降期后年最高水位下降约1.81m,降幅达23%。水库建设等人类活动是万泉河年最高水位阶段性显著下降的主要驱动力,其中,水库削减洪峰对年最高水位产生的影响约占41%,而水库拦沙引起河床下切带来的影响占比达5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泉河 年最高水位 阶段性演变 人类活动
下载PDF
安徽省引江济淮二期工程对沿线自然公园生态及景观的影响分析
10
作者 李斌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1-5,共5页
引江济淮工程是我国水利建设的标志性调水工程。引江济淮二期工程经过淮河以北的8个自然公园,对沿线自然公园的扰动和影响不可避免。根据工程影响区的生态及景观现状的系统调查,分析和预测该工程对沿线的生态及景观影响程度,探讨减轻该... 引江济淮工程是我国水利建设的标志性调水工程。引江济淮二期工程经过淮河以北的8个自然公园,对沿线自然公园的扰动和影响不可避免。根据工程影响区的生态及景观现状的系统调查,分析和预测该工程对沿线的生态及景观影响程度,探讨减轻该工程在自然公园生态及景观方面产生负面影响的思路和方法,提出优化工程方案、建立常态化生物多样性监测、用本土植物进行栖息地生态恢复等措施。安徽引江济淮二期工程对沿线涉及的自然公园生态和景观影响程度为“中低度影响”,通过施工阶段和运行期生态保护手段和栖息地恢复措施可有效解决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江济淮二期工程 影响区 自然公园 生态影响 生态保护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丘陵区冬水田段水利工程渠道结构型式探究--以毗河供水一期工程为例
11
作者 董劲 苏春 窦攀 《四川水力发电》 2024年第4期75-78,85,共5页
四川盆地丘陵区冬水田占比较大,冬水田为黏土层,属高液限黏土,土质一般呈饱和状态,透水性微弱,具有弱膨胀性和高压缩性,抗剪强度极低,渠道边坡无法自稳及基础承载力低为其主要的工程特点。以毗河供水一期工程为例,对该地层渠道进行了边... 四川盆地丘陵区冬水田占比较大,冬水田为黏土层,属高液限黏土,土质一般呈饱和状态,透水性微弱,具有弱膨胀性和高压缩性,抗剪强度极低,渠道边坡无法自稳及基础承载力低为其主要的工程特点。以毗河供水一期工程为例,对该地层渠道进行了边坡稳定计算,并分析了边坡的破坏形式。根据稳定计算结果,提出了水利工程渠道结构型式及基础处理方式。该文可为四川盆地丘陵区冬水田段水利工程渠道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毗河供水一期 高液限黏土 冬水田 渠道设计 基础处理
下载PDF
利用自然电位与自然伽马测井曲线划分沉积相带及储层分布 被引量:19
12
作者 宋子齐 李伟峰 +3 位作者 唐长久 李文芳 庞振宇 王艳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651-656,共6页
自然电位、自然伽马测井曲线形态和特征与沉积相带及其储集砂体关系密切,它们对不同岩性地层特征响应十分敏感.利用自然伽马、自然电位同步减小的较大幅度评价识别渗砂层,指示划分水下分流河道主体沉积微相带;利用自然伽马、自然电位减... 自然电位、自然伽马测井曲线形态和特征与沉积相带及其储集砂体关系密切,它们对不同岩性地层特征响应十分敏感.利用自然伽马、自然电位同步减小的较大幅度评价识别渗砂层,指示划分水下分流河道主体沉积微相带;利用自然伽马、自然电位减小的幅度差评价识别低渗砂、致密砂层,指示划分水下分流河道堤泛(侧翼)沉积微相带;并以自然电位比自然伽马减小幅度的相对细小差异识别油水层.在安塞油田沿河湾地区长6自然伽马、自然电位曲线划分沉积相带及储层的应用中,建立了自然伽马、自然电位划分储层的下限标准,有效地评价了特低渗透储层沉积微相带及储层类型,提高和扩大了测井曲线的应用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电位 自然伽马 曲线形态 特征 河道主体微相带 河道堤泛微相带
下载PDF
耦合深度学习的水丰水库入库径流中长期预测方法研究
13
作者 崔杰连 常亮 +3 位作者 赵敏 孟宪明 孙皓晨 董前进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3-80,共8页
少资料地区径流中长期预测关系发电厂中长期发电量的多寡,也对电厂短期经济运行有较强的指导作用。鸭绿江流域是东北地区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由于朝鲜控制了鸭绿江流域超过一半的面积,但其径流数据难以与中方共享,给鸭绿江流域径流中长... 少资料地区径流中长期预测关系发电厂中长期发电量的多寡,也对电厂短期经济运行有较强的指导作用。鸭绿江流域是东北地区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由于朝鲜控制了鸭绿江流域超过一半的面积,但其径流数据难以与中方共享,给鸭绿江流域径流中长期预测带来一定的阻碍。以鸭绿江流域水丰水库入库径流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相空间重构模型(局域法、全局法)、LSTM模型、小波分析-LSTM模型、耦合相空间重构(局域法、全局法)和小波分析模型共6个模型方法对水丰水库旬、月及年尺度入库径流进行中长期径流预报工作,以平均绝对误差、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与合格率对上述6个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精度评比。结果表明,年径流预报采用耦合相空间重构(全局法)和小波分析模型;月尺度径流预报中,1月预见期1-5月采用耦合相空间重构(局域法)和小波分析模型以及小波分析-LSTM模型效果较好,而6-12月耦合相空间重构(全局法)和小波分析模型具有明显优势;1年预见期中,小波分析-LSTM模型效果较好。旬尺度径流预测,1旬预见期采用小波分析-LSTM模型效果较好,3旬预见期采用小波分析-LSTM模型或耦合相空间重构(全局法)和小波分析模型,1年预见期中耦合相空间重构(全局法)和小波分析模型有明显优势。研究将为水丰水库及下游发电厂制定中长期调度计划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长期径流预报 相空间重构 小波分析 小波分析-LSTM模型 鸭绿江流域
下载PDF
珠江口沉积物中重金属及其相态分布特征 被引量:67
14
作者 刘芳文 颜文 +1 位作者 黄小平 施平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6-24,共9页
分析了在珠江口采集的21个表层柱状沉积物样品重金属(Cu、Pb、Zn、Cr、Cd、As、Hg)的分布特征,并采用连续提取法,首次较系统地对该区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的相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珠江口表层沉积物中Zn、Cr、Cu、Cd等重金属含量呈现... 分析了在珠江口采集的21个表层柱状沉积物样品重金属(Cu、Pb、Zn、Cr、Cd、As、Hg)的分布特征,并采用连续提取法,首次较系统地对该区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的相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珠江口表层沉积物中Zn、Cr、Cu、Cd等重金属含量呈现由西北逐渐向东南递减的变化特点,而Pb、As、Hg等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分布无明显规律。重金属的相态分布表现为,Cu、Cd以吸附相为主,Cr、Hg以铁锰氧化物和有机结合相为主,Pb、Zn和As则表现为相对较为均匀地分布在3个或4个相态中,其中Pb以有机相稍占优势,Zn以铁锰氧化物相稍占优势,As则以水相稍占优势。重金属含量及相态分布的影响因素主要为污染源的排放(人为因素)和珠江口的水动力条件(自然因素),如强径流和弱潮所引起的沉积物粒度组成、海水、底质的盐度以及pH、Eh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相态分布 沉积物 珠江口
下载PDF
汉江中下游重要支流目标生态流量分期控制研究
15
作者 徐长江 邴建平 邓鹏鑫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4-89,共6页
为有效推进河湖生态流量保障体系建设,采用Qp法、Tennant法、近10 a最枯月法、频率曲线法等方法计算分析确定了汉江中下游重要支流控制断面基本生态流量,采用适配法确定各断面生态流量分月泄放目标。研究表明:(1)汉江中下游重要支流控... 为有效推进河湖生态流量保障体系建设,采用Qp法、Tennant法、近10 a最枯月法、频率曲线法等方法计算分析确定了汉江中下游重要支流控制断面基本生态流量,采用适配法确定各断面生态流量分月泄放目标。研究表明:(1)汉江中下游重要支流控制断面的基本生态流量为1.16~7.50 m^(3)/s,占年均流量的5%~15%。除南河谷城断面受金盆沟电站发电引水导致满足度偏低外,其他断面满足度均高于90%,可作为生态流量管控依据。(2)各断面生存流量分月控制目标为1.16~55.00 m^(3)/s,年泄放量占年均径流量的20%,月均满足度可达80%以上。研究成果可为健全法规体系、强化工程生态调度、汉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及监督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标生态流量 分期控制 可达性 满足度 汉江中下游
下载PDF
西江水体中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及来源 被引量:12
16
作者 邓红梅 陈永亨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35-440,共6页
为确定西江水体中多环芳烃(PAHs)的分布特征和来源,分别在洪水期(2003年8月)和枯水期(2003年11月)对西江水体进行了两次水柱采样,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对样品中15种优控的PAHs进行定量分析,并运用分子比值法探寻多环芳烃的来源。结... 为确定西江水体中多环芳烃(PAHs)的分布特征和来源,分别在洪水期(2003年8月)和枯水期(2003年11月)对西江水体进行了两次水柱采样,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对样品中15种优控的PAHs进行定量分析,并运用分子比值法探寻多环芳烃的来源。结果表明,西江水体溶解相和颗粒相中PAHs的质量浓度分别为21.7~138ng·L-1,和40.9~238μg·kg-1。水体中PAHs的总质量浓度(溶解相及颗粒相),洪水季(43.9~116.9ng·L-1)大于枯水季(25.2~34.1ng·L-1)。溶解相和颗粒相中PAHs质量浓度都表现相同的垂直变化即中层>下层>上层。从PAHs组成特点来看,溶解相以3环的PAHs为主,占总组分的80%;而颗粒相以3环、4环的PAHs为主,分别占总组分的48%和41%。西江水体PAHs的质量浓度,与欧洲其他一些低污染水域相比相对较高;而低于国内一些主要受污染河流。分子比值法表明,西江水体PAHs主要来源于高温燃烧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 溶解相 颗粒相 来源 西江
下载PDF
国内外城市河道整治的历史、现状及趋势 被引量:48
17
作者 吴阿娜 车越 +1 位作者 张宏伟 杨凯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3-18,共6页
介绍了国内外城市河道整治的发展过程(历经初级阶段、工程阶段以及环境阶段),并以上海地区为例,从河流功能定位、整治目标、存在的问题、整治措施、整治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及后期环境监测等6个方面探讨了目前国内城市河道整治存在的问题... 介绍了国内外城市河道整治的发展过程(历经初级阶段、工程阶段以及环境阶段),并以上海地区为例,从河流功能定位、整治目标、存在的问题、整治措施、整治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及后期环境监测等6个方面探讨了目前国内城市河道整治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从整治理念、技术方法、时空尺度、公众参与等层面提出了整治目标的科学设定、综合系统方法的实施、适应性管理的应用、流域尺度的拓展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参与等河道整治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道整治 环境阶段 适应性管理 流域尺度
下载PDF
沈阳卫工河水中多环芳烃的分布、来源及生态风险初步评价 被引量:3
18
作者 郑冬梅 刘志彦 +1 位作者 孙丽娜 罗庆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07-511,共5页
卫工河水中6月(夏季)16种多环芳烃的含量为0.244~2.038μg·L-1,平均为0.768μg·L-1;9月(秋季)水中总多环芳烃(TPAHs)含量为0.503~0.989μg·L-1,平均0.761μg·L-1;11月(冬季)多环芳烃的含量为0.229~0.427μg·... 卫工河水中6月(夏季)16种多环芳烃的含量为0.244~2.038μg·L-1,平均为0.768μg·L-1;9月(秋季)水中总多环芳烃(TPAHs)含量为0.503~0.989μg·L-1,平均0.761μg·L-1;11月(冬季)多环芳烃的含量为0.229~0.427μg·L-1,平均含量为0.346μg·L-1。个别地点苯并(a)芘含量明显高于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对卫工河水中多环芳烃污染来源分析发现,多环芳烃的主要来源燃烧来源;通过商值法对卫工河的初步风险评价表明,卫工河水中苯并(a)芘存在较大的生态风险,应引起有关部门的进一步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 水相 生态风险 卫工河
下载PDF
箕状湖盆萎缩阶段两种湖泊三角洲的沉积特征及成因探讨——以平庄、铁法盆地为例 被引量:9
19
作者 王宇林 邵显珉 +2 位作者 范国强 杨福珍 于常武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38-242,281,共6页
以平庄、铁法盆地为例 ,首先阐述了箕状湖盆萎缩阶段的河口坝型湖泊三角洲发育于盆缘断裂一侧的扇前河流入湖的湖缘带 ,具有与海岸河控三角洲相似的沉积特征 ;Gilbert型湖泊三角洲发育于沉积—侵蚀盆缘一侧河流入湖的湖缘带 ,具有由底... 以平庄、铁法盆地为例 ,首先阐述了箕状湖盆萎缩阶段的河口坝型湖泊三角洲发育于盆缘断裂一侧的扇前河流入湖的湖缘带 ,具有与海岸河控三角洲相似的沉积特征 ;Gilbert型湖泊三角洲发育于沉积—侵蚀盆缘一侧河流入湖的湖缘带 ,具有由底积层、前积层、顶积层构成的垂向层序及朵状平面砂体形态 ,它与扇体没有成因联系和空间上的毗邻关系。在此基础上 ,论述了这两种湖泊三角洲形成的地质背景 ,并对它们的发育条件及进积方式等成因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特征 成因 铁法盆地 箕状盆地 湖泊萎缩阶段 河口坝型湖泊三角洲 Gilbert型湖泊三角洲 平庄盆地
下载PDF
基于DEM的黄土高原典型流域水系分形特征研究 被引量:22
20
作者 龙腾文 赵景波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04-308,共5页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方法和Horton水系定律,对黄土高原地区葫芦河流域的水系分形特征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葫芦河流域正处于流域发展的幼年期。这一时期水系尚未充分发育,下切侵蚀强烈。对流域系统地貌信息熵的判读验证了这一结论。这一...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方法和Horton水系定律,对黄土高原地区葫芦河流域的水系分形特征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葫芦河流域正处于流域发展的幼年期。这一时期水系尚未充分发育,下切侵蚀强烈。对流域系统地貌信息熵的判读验证了这一结论。这一结论说明利用分形理论来研究黄土高原典型流域地貌是可能的,深入发展分形方法对于流域地貌研究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M 分形 地貌发育阶段 地貌信息熵 葫芦河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