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52篇文章
< 1 2 1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oosting MA-based two-dimensional Ruddlesden-Popper perovskite solar cells by incorporating a binary spacer
1
作者 Xue Dong Yinhao Tang +10 位作者 Yiqun Li Xin Li Yuzhen Zhao Wenqi Song Fangmin Wang Shudong Xu Yipeng Zhou Chenxin Ran Zongcheng Miao Lin Song Zhongbin Wu 《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8期348-356,I0008,共10页
Two-dimensional Ruddlesden-Popper(2DRP)perovskite exhibits excellent stability in perovskite solar cells(PSCs)due to introducing hydrophobic long-chain organic spacers.However,the poor charge transporting property of ... Two-dimensional Ruddlesden-Popper(2DRP)perovskite exhibits excellent stability in perovskite solar cells(PSCs)due to introducing hydrophobic long-chain organic spacers.However,the poor charge transporting property of bulky organic cation spacers limits the performance of 2DRP PSCs.Inspired by the Asite cation alloying strategy in 3D perovskites,2DRP perovskites with a binary spacer can promote charge transporting compared to the unary spacer counterparts.Herein,the superior MA-based 2DRP perovskite films with a binary spacer,including 3-guanidinopropanoic acid(GPA)and 4-fluorophenethylamine(FPEA)are realized.These films(GPA_(0.85)FPEA_(0.15))_(2)MA_(4)Pb_5I_(16)show good morphology,large grain size,decreased trap state density,and preferential orientation of the as-prepared film.Accordingly,the present 2DRP-based PSC with the binary spacer achieves a remarkable efficiency of 18.37%with a V_(OC)of1.15 V,a J_(SC)of 20.13 mA cm^(-2),and an FF of 79.23%.To our knowledge,the PCE value should be the highest for binary spacer MA-based 2DRP(n≤5)PSCs to date.Importantly,owing to the hydrophobic fluorine group of FPEA and the enhanced interlayer interaction by FPEA,the unencapsulated 2DRP PSCs based on binary spacers exhibit much excellent humidity stability and thermal stability than the unary spacer counterpar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ovskite solar cells Two-dimensional Ruddlesden-Popper perovskite Binary spacers Stability
下载PDF
Molecular Structure Tailoring of Organic Spacers for High‑Performance Ruddlesden–Popper Perovskite Solar Cells
2
作者 Pengyun Liu Xuejin Li +6 位作者 Tonghui Cai Wei Xing Naitao Yang Hamidreza Arandiyan Zongping Shao Shaobin Wang Shaomin Liu 《Nano-Micro Letters》 SCIE EI CAS 2025年第2期314-357,共44页
Layer-structured Ruddlesden–Popper(RP)perovskites(RPPs)with decent stability have captured the imagination of the photovoltaic research community and bring hope for boosting the development of perovskite solar cell(P... Layer-structured Ruddlesden–Popper(RP)perovskites(RPPs)with decent stability have captured the imagination of the photovoltaic research community and bring hope for boosting the development of perovskite solar cell(PSC)technology.However,two-dimensional(2D)or quasi-2D RP PSCs are encountered with some challenges of the large exciton binding energy,blocked charge transport and poor film quality,which restrict their photovoltaic performance.Fortunately,these issues can be readily resolved by rationally designing spacer cations of RPPs.This review mainly focuses on how to design the molecular structures of organic spacers and aims to endow RPPs with outstanding photovoltaic applications.We firstly elucidated the important roles of organic spacers in impacting crystallization kinetics,charge transporting ability and stability of RPPs.Then we brought three aspects to attention for designing organic spacers.Finally,we presented the specific molecular structure design strategies for organic spacers of RPPs aiming to improve photovoltaic performance of RP PSCs.These proposed strategies in this review will provide new avenues to develop novel organic spacers for RPPs and advance the development of RPP photovoltaic technology for future appli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ddlesden-Popper perovskites Low-dimensional perovskite solar cells Organic spacers Molecular structure Design strategies
下载PDF
Effect of Weft Binding Structure on Compression Properties of Three-Dimensional Woven Spacer Fabrics and Composites 被引量:1
3
作者 刘生杰 江飞 +3 位作者 曾金金 邵慧奇 蒋金华 陈南梁 《Journal of Donghua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23年第5期490-499,共10页
With the wide use of three-dimensional woven spacer composites(3DWSCs),the market expects greater mechanical properties from this material.By changing the weft fastening method of the traditional I-shape pile yarns,we... With the wide use of three-dimensional woven spacer composites(3DWSCs),the market expects greater mechanical properties from this material.By changing the weft fastening method of the traditional I-shape pile yarns,we designed three-dimensional woven spacer fabrics(3DWSFs)and 3DWSCs with the weft V-shape to improve the compression performance of traditional 3DWSFs.The effects of weft binding structures,V-pile densities,and V-shaped angle were investigated in this paper.It is found that the compression resistance of 3DWSFs with the weft V-shape is improved compared to that with the weft I-shape,the fabric height recovery rate is as high as 95.7%,and the average elastic recovery rate is 59.39%.When the interlayer pile yarn density is the same,the weft V-shaped and weft I-shaped 3DWSCs have similar flatwise pressure and edgewise pressure performance.The compression properties of the composite improve as the density of the V-pile yarns increases.The flatwise compression load decreases as the V-shaped angle decreases.When the V-shaped angle is 28°and 42°,the latitudinal V-shaped 3DWSCs perform exceptionally well in terms of anti-compression cushioning.The V-shaped weft binding method offers a novel approach to structural design of 3DWS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ft V-shaped binding three-dimensional woven spacer fabric(3DWSF) compression property pile yarn density V-shaped angle
下载PDF
Recent Progress of Layered Perovskite Solar Cells Incorporating Aromatic Spacers
4
作者 Yuping Gao Xiyue Dong Yongsheng Liu 《Nano-Micro Letters》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10期163-181,共19页
Layered two dimensional(2D) or quasi-2D perovskites are emerging photovoltaic materials due to their superior environment and structure stability in comparison with their 3D counterparts. The typical 2D perovskites ca... Layered two dimensional(2D) or quasi-2D perovskites are emerging photovoltaic materials due to their superior environment and structure stability in comparison with their 3D counterparts. The typical 2D perovskites can be obtained by cutting 3D perovskites along < 100 > orientation by incorporation of bulky organic spacers, which play a key role in the performance of 2D perovskite solar cells(PSCs). Compared with aliphatic spacers, aromatic spacers with high dielectric constant have the potential to decrease the dielectric and quantum confinement effect of 2D perovskites, promote efficient charge transport and reduce the exciton binding energy, all of which are beneficial for the photovoltaic performance of 2D PSCs. In this review, we aim to provide useful guidelines for the design of aromatic spacers for 2D perovskites. We systematically reviewed the recent progress of aromatic spacers used in 2D PSCs. Finally, we propose the possible design strategies for aromatic spacers that may lead to more efficient and stable 2D PS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yered perovskite solar cells Aromatic spacers Quantum and dielectric confinement effects Charge transport Efficiency and stability
下载PDF
直流电压下GIS盆式绝缘子表面电荷及电场分布特性仿真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罗传仙 邱虎 +5 位作者 孙亚辉 文豪 程立丰 罗子秋 张晓星 郭世瑞 《高压电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1-110,共10页
GIS中盆式绝缘子表面在外施直流电压时会积聚大量电荷使得沿面闪络电压大幅降低,从而引发一系列电气设备故障。基于上述问题,文中分析了盆式绝缘子表面电荷的来源与传导途径,采用有限元仿真计算方法构建了二维轴对称仿真模型以及设定相... GIS中盆式绝缘子表面在外施直流电压时会积聚大量电荷使得沿面闪络电压大幅降低,从而引发一系列电气设备故障。基于上述问题,文中分析了盆式绝缘子表面电荷的来源与传导途径,采用有限元仿真计算方法构建了二维轴对称仿真模型以及设定相关参数,研究了电压极性、不同电压幅值以及电压极性反转对盆式绝缘子表面电荷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直流电压下,凹面主要积聚与外施直流电压极性相反的电荷,凸面主要积聚与直流电压极性相同的电荷,且凹面积聚的电荷密度更大;在极性反转后-100 kV直流电压下,盆式绝缘子表面原先积聚的电荷密度呈现先增大后逐渐减小的趋势,随后转换极性并达到饱和,电场在靠近高压端以及盆式绝缘子沿面0~20 mm处的畸变程度较为明显。电场在盆式绝缘子表面电荷极性发生变化前出现峰值,相比较电荷达到饱和状态,此时盆式绝缘子凹面最大场强增加46%,凸面最大场强增加5.4%。该研究可为直流电压下盆式绝缘子表面电荷分布特性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电荷分布 盆式绝缘子 直流GIS 电荷积聚
下载PDF
用于心电监测的双层间隔织物干电极制备与表征
6
作者 刘皓 王铃铸 +1 位作者 牛鑫 李卉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6-63,共8页
为了解决心电动态采集时信号差的问题,以涤纶间隔织物为基底,采用两步法、氯化工艺制备织物干电极,并对其表面形貌、电化学性能和生物电信号采集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经氯化处理10 s的电极具有最优的电化学性能,其阻抗在0.1 Hz时为... 为了解决心电动态采集时信号差的问题,以涤纶间隔织物为基底,采用两步法、氯化工艺制备织物干电极,并对其表面形貌、电化学性能和生物电信号采集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经氯化处理10 s的电极具有最优的电化学性能,其阻抗在0.1 Hz时为4 647Ω,静态开路电位振幅为0.114 mV,电压幅度为1.413 mV。相较于湿电极,间隔织物干电极心电信号动态采集性能更好,在不同摆臂角度时采集的心电信号基线漂移小于湿电极,该电极更适合于动态心电信号采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隔织物 织物干电极 氯化 心电采集
下载PDF
适用于LAS系统的全液体隔离液体系
7
作者 王雪山 邹亦玮 +1 位作者 张福铭 田野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89-495,共7页
固井施工过程中,在注入水泥浆前,需要先泵入一定量的隔离液,在海洋固井现场施工作业过程中,隔离液配制一般需要繁重的人工劳作,劳动强度大,作业效率低,加量不准确。为解决上述问题,用液体添加剂代替固体添加剂,通过LAS材料添加系统将材... 固井施工过程中,在注入水泥浆前,需要先泵入一定量的隔离液,在海洋固井现场施工作业过程中,隔离液配制一般需要繁重的人工劳作,劳动强度大,作业效率低,加量不准确。为解决上述问题,用液体添加剂代替固体添加剂,通过LAS材料添加系统将材料混配作业,从传统的重体力劳动转化为智能化操作,降低作业强度,提高固井作业效率与降低人员成本。通过反相乳液聚合制备了一种液体隔离剂C-S70L,以它为主剂,构建了一套适用于液体加料系统(LAS)的隔离液体系。该体系推荐使用温度为20~120℃,适用密度为1.30~1.70 g/cm^(3);具有良好的悬浮稳定性(热滚后无沉降)、流变可调、失水可控以及相容性好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井 相容性 沉降稳定性 隔离液 LAS系统 反向乳液聚合
下载PDF
云南蚕区家蚕微孢子虫遗传多样性分析
8
作者 张永红 苏振国 +2 位作者 罗家福 李春峰 敖宝林 《生物技术进展》 2024年第4期631-639,共9页
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是蚕业生产上一种重要病害——微粒子病的病原体。探讨家蚕微孢子虫种内的遗传多样性,可为云南蚕区家蚕微粒子病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从云南省不同养蚕地区收集了感染微孢子虫的病蚕样品,分离纯化家蚕微... 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是蚕业生产上一种重要病害——微粒子病的病原体。探讨家蚕微孢子虫种内的遗传多样性,可为云南蚕区家蚕微粒子病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从云南省不同养蚕地区收集了感染微孢子虫的病蚕样品,分离纯化家蚕微孢子虫并提取基因组,克隆SSU rDNA(small subunit ribosomal DNA)和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发现,云南蚕区Nosema bombycis分离株SSU rDNA序列同源性高达99%以上,遗传距离小于0.006,它们在长度和多个位点存在差异,呈现不同程度的多态性;ITS遗传差异较为显著,序列中存在多碱基的插入或缺失、单碱基的转换和颠换。基于SSU rDNA和rDNA-ITS序列构建系统发生树,结果显示,云南蚕区家蚕微孢子虫分离株系间存在遗传分化,种群间亲缘关系与地理位置无直接联系。研究结果丰富了云南蚕区家蚕微孢子虫的种内遗传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微孢子虫 遗传多样性 核糖体小亚基 转录间隔区
下载PDF
基于改进Event模型的通用航空器碰撞风险分析
9
作者 黄晋 焦瑶瑶 +1 位作者 李云飞 刘厚荣 《火力与指挥控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91-196,共6页
随着通用航空的发展,空中交通流量将持续扩大,航空器碰撞风险增加。对Event模型进行改进,将拼接四棱锥碰撞盒代替原长方体碰撞盒,曲面间隔层代替平面间隔层,建立通用航空器碰撞风险模型。最后将塞斯纳172及运5B通用航空器作为实例对所... 随着通用航空的发展,空中交通流量将持续扩大,航空器碰撞风险增加。对Event模型进行改进,将拼接四棱锥碰撞盒代替原长方体碰撞盒,曲面间隔层代替平面间隔层,建立通用航空器碰撞风险模型。最后将塞斯纳172及运5B通用航空器作为实例对所建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两组均采用广义帕累托分布的条件下,改进后Event模型碰撞风险值分别为改进前的31.65%、14.98%,碰撞风险值较改进前大大减少,结果精度更高,能更好地评估交叉航路碰撞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vent模型 碰撞风险 曲面间隔层 广义帕累托分布
下载PDF
10kV架空线路间隔棒安装机器人上下线辅助系统研究
10
作者 花广如 汪昊 +3 位作者 兰志宽 尹杰 王科 秦忠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 2024年第4期138-139,144,共3页
针对已研发的10 kV架空线路相间间隔棒安装机器人需要在地面完成上线和下线的问题,综合考虑上线和下线过程中机器人的安全防坠落、吊装时吊环的防滑以及高空远距离完成摘钩和挂钩等操作,研究了适合远距离摘挂的吊环,选用了不同的上下线... 针对已研发的10 kV架空线路相间间隔棒安装机器人需要在地面完成上线和下线的问题,综合考虑上线和下线过程中机器人的安全防坠落、吊装时吊环的防滑以及高空远距离完成摘钩和挂钩等操作,研究了适合远距离摘挂的吊环,选用了不同的上下线吊钩以及同步上线或下线的电动绞盘系统,上下线辅助系统由举升杆、新型吊环、上下线吊钩、电动绞盘等组成。通过模拟试验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试验结果表明:本辅助系统可帮助工作人员在地面完成对10 kV架空线路相间复合间隔棒安装机器人的上下线操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0 kV架空线路 间隔棒 安装机器人 辅助系统
下载PDF
三维大隔距机织间隔织物柔性复合材料的服役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许晓婷 郝恩全 +4 位作者 邵慧奇 邵光伟 毕思伊 陈南梁 蒋金华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3-78,112,共7页
为了探究陆基充气天线用三维大隔距机织间隔织物柔性复合材料的服役性能影响因素,分别对裁剪拼接造成的拼接强力、在酸碱工作环境中的材料强力、经折叠-展开-再折叠的耐折叠性能三大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拼接宽度为30 mm,选用胶黏... 为了探究陆基充气天线用三维大隔距机织间隔织物柔性复合材料的服役性能影响因素,分别对裁剪拼接造成的拼接强力、在酸碱工作环境中的材料强力、经折叠-展开-再折叠的耐折叠性能三大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拼接宽度为30 mm,选用胶黏剂聚氨酯A584,拼接方向夹网布经向,得到的拼接强力效果最佳,能达到反射面本体材料的断裂强力;在耐酸碱试验中,聚氨酯A584和TPU热熔胶膜均未脱胶,且表现出较好的耐腐蚀性能,表明构成反射面的各部分材料能适应天线的各种工作环境;充气反射面材料表现出较好的折叠性,其折叠性能与折叠次数、拼接宽度具有一定相关性,而与拼接用胶关系不大,拼接材料的宽度增加,折叠次数对其作用越小,折痕回复性能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织间隔织物 拼接强力 耐酸碱腐蚀 折叠次数 复合材料
下载PDF
3D间隔织物/改性空心微珠复合材料吸声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何万万 刘羿辰 +2 位作者 孟家光 余灵婕 支超 《纺织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41-46,共6页
将3D经编间隔织物加入到空心微珠增强聚氨酯基复合泡沫塑料中,制备出新型3D间隔织物/改性空心微珠复合材料,并对所加入微珠进行界面改性,以改善其与聚氨酯基体的界面结合及吸声性能。采用阻抗管传递函数法对4种具有不同规格的试样进行... 将3D经编间隔织物加入到空心微珠增强聚氨酯基复合泡沫塑料中,制备出新型3D间隔织物/改性空心微珠复合材料,并对所加入微珠进行界面改性,以改善其与聚氨酯基体的界面结合及吸声性能。采用阻抗管传递函数法对4种具有不同规格的试样进行吸声系数测试,对试验结果分析可知,改性后微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此种新型复合材料的吸声性能,改性S60微珠增强的复合材料样品吸声性能更优。此外,该复合材料在中低频率下的吸声系数要小于高频率下的吸声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心微珠 经编间隔织物 吸声复合材料 界面改性
下载PDF
Spacer区蛋白对ADAMTS13活性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马珍妮 凌婧 +4 位作者 殷杰 沈飞 苏健 谢丽倩 阮长耿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596-1601,共6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获得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ADAMTS13中重组的spacer区蛋白,进一步探讨该区域对ADAMTS13功能发挥的作用。方法:以ADAMTS13全长质粒为模板,构建含spacer区基因序列的原核表达质粒,转染大肠杆菌,低温(30℃)IPTG诱导表达,... 目的:本研究旨在获得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ADAMTS13中重组的spacer区蛋白,进一步探讨该区域对ADAMTS13功能发挥的作用。方法:以ADAMTS13全长质粒为模板,构建含spacer区基因序列的原核表达质粒,转染大肠杆菌,低温(30℃)IPTG诱导表达,收集超声上清并鉴定。并大规模诱导表达,利用Ni-NTA琼脂糖柱,梯度咪唑淋洗法纯化蛋白,应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法鉴定纯化产品纯度和免疫学活性。利用重组蛋白与免疫性调节的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TP)患者血浆孵育,检测血浆中ADAMTS13的活性变化。结果:成功构建能表达spacer区的原核表达质粒并能有效表达蛋白。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抗6×His抗体和抗人ADAMTS13抗体(针对Gln34-Trp688)分别能与重组蛋白在15 kDa处显单一条带。功能实验表明,该重组蛋白能够有效逆转iTTP患者中被自身抗体抑制的ADAMTS13酶活性。结论:重组蛋白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活性和纯度,为进一步研究spacer区对iTTP的发病机理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acer区域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 原核表达
下载PDF
环栅晶体管制备中SiGe选择性刻蚀技术综述
14
作者 刘恩序 李俊杰 +5 位作者 刘阳 杨超然 周娜 李俊峰 罗军 王文武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4-20,共7页
环栅(Gate-all-around,GAA)晶体管是3 nm以下节点替代现有鳍式晶体管(FinFET)最有竞争力的器件结构,能有效改善器件尺寸不断微缩带来的短沟道效应。与FinFET相比,GAA器件制备的工艺流程中内侧墙制备和沟道释放是新引入的工艺模块,均需要... 环栅(Gate-all-around,GAA)晶体管是3 nm以下节点替代现有鳍式晶体管(FinFET)最有竞争力的器件结构,能有效改善器件尺寸不断微缩带来的短沟道效应。与FinFET相比,GAA器件制备的工艺流程中内侧墙制备和沟道释放是新引入的工艺模块,均需要SiGe选择性刻蚀技术。工艺要求SiGe作为牺牲层被选择性刻蚀去除,且尽可能减少对Si沟道的损伤。本文对环栅晶体管制备工艺中所需的SiGe选择性刻蚀技术进行了综述,主要分析了器件结构的发展趋势及SiGe选择性刻蚀的应用,并分类综述了常规SiGe选择性刻蚀方法以及新型选择性刻蚀技术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各种技术的优点和不足。最后对SiGe选择性刻蚀技术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分析,并对其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锗硅 选择性刻蚀 环栅 内侧墙 沟道释放 纳米线 纳米片
下载PDF
不溶性腐蚀产物在棒束通道内沉积的数值模拟
15
作者 陈诺 马俊 +4 位作者 张吉 王明军 田文喜 苏光辉 秋穗正 《核科学与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0-79,共10页
在压水堆运行期间,高压过冷态的冷却剂对燃料棒、堆内构件等部件进行冲刷,以及受管道流体加速腐蚀等效应的影响,堆内会产生不溶性的腐蚀产物,其在堆芯通道内的迁移、沉积会对压水堆的安全性和经济性产生显著影响。本研究提出了压水堆堆... 在压水堆运行期间,高压过冷态的冷却剂对燃料棒、堆内构件等部件进行冲刷,以及受管道流体加速腐蚀等效应的影响,堆内会产生不溶性的腐蚀产物,其在堆芯通道内的迁移、沉积会对压水堆的安全性和经济性产生显著影响。本研究提出了压水堆堆芯燃料棒束通道内颗粒沉积的数值模拟方法,基于单相流体标准k-ε模型和颗粒离散相模型,构建了粒状腐蚀产物流动沉积数学物理模型,结合颗粒流动-沉积特性实验的实验结果,验证了该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开展了不溶性粒状腐蚀产物在5×5带格架棒束通道中流动沉积研究,获得了粒状腐蚀产物在棒束通道内的沉积特性:流体中颗粒浓度在经过格架后明显减少;进口截面处的颗粒浓度在固体壁面较高,出口截面处的颗粒浓度则分布得更均匀;入口处棒束表面及壁面的颗粒沉积呈现为大面积附着沉积,格架表面、其余棒束表面和壁面的颗粒沉积呈现为点状附着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水堆 5×5棒束通道 格架 颗粒沉积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基于SCAR标记和DNA条形码技术的苍术基原鉴别研究
16
作者 陈研 冯露露 +1 位作者 黄荣 齐伟辰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90-501,共12页
目的开发出能同时鉴别北苍术和关苍术的分子标记方法,并探究不同种质资源苍术的遗传进化关系。方法对不同地区北苍术Atractylodes chinensis(Bunge)Koidz及关苍术A.japonica Koidz.ex Kitam基因组DNA的差异片段进行测序,结合SRAP、ISSR... 目的开发出能同时鉴别北苍术和关苍术的分子标记方法,并探究不同种质资源苍术的遗传进化关系。方法对不同地区北苍术Atractylodes chinensis(Bunge)Koidz及关苍术A.japonica Koidz.ex Kitam基因组DNA的差异片段进行测序,结合SRAP、ISSR、DAMD分子标记方法,优化PCR反应体系,筛选并转换成特异性标记,同时,采用条形码方法分析种间序列差异。结果通过SRAP、ISSR、DAMD三种分子标记方法的PCR扩增,共筛选出198对能稳定扩增且重现性好的引物,转换出7对能稳定、快速鉴别北苍术和关苍术的SCAR引物。条形码方法检测出北苍术ITS2序列长度为454 bp,关苍术ITS2序列长度为453 bp,与其他苍术属植物之间遗传距离较远。NJ树结果显示,北苍术、关苍术及其他苍术属植物均各自聚为一支,表现出良好的单系性。依据ITS2二级结构,4种苍术属植物在螺旋区的茎环数目、大小、位置均有明显差异,可以直观地进行区分。结论所开发的特异性SCAR标记为苍术属植物优良品种的筛选提供了新方法,DNA条形码能稳定、准确鉴别北苍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苍术 关苍术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2(ITS2) Sequence-related amplified polymorphism(SRAP) 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ISSR) Direct amplification of minisatellite region DNA(DAMD) Sequence characterized amplified regions(SCAR)
下载PDF
石英纱线/石英纤维毡三维织物的设计及其隔热性能
17
作者 李久刚 石玉菲 +2 位作者 刘可帅 李文斌 柯贵珍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3-58,共6页
为充分利用石英纱线及其纤维毡良好的隔热效果制备隔热性能优异的石英纱线/石英纤维毡三维织物,采用石英纱线和纤维毡在小样织机上进行三维立体编织,针对石英纱线/石英纤维毡三维织物不易编织等诸多问题,对织机综丝综框进行降低摩擦处理... 为充分利用石英纱线及其纤维毡良好的隔热效果制备隔热性能优异的石英纱线/石英纤维毡三维织物,采用石英纱线和纤维毡在小样织机上进行三维立体编织,针对石英纱线/石英纤维毡三维织物不易编织等诸多问题,对织机综丝综框进行降低摩擦处理;然后采用控制变量法和实验对比法,对所得石英纱线/石英纤维毡三维织物在热环境下的隔热性能进行测试表征,对其加热状态下的温度和外观形状的变化趋势和规律进行探讨。实验结果表明:石英纱线/石英纤维毡三维织物在300~700℃时,平均隔热保留率是相等厚度普通石英纤维织物的4倍,验证了石英纱线/石英纤维毡三维织物的优越隔热性能。确定了石英纱线/石英纤维毡三维织物具有良好的整体性能和隔热性,能够作为航天飞行器的外部隔热材料抵挡高温冲刷,因此对石英纱线/石英纤维毡三维织物性能的研究具有深远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英纱线 纤维毡 三维织物 间隔织物 隔热性能
下载PDF
COSINE多相场子通道程序格架模型开发与评估
18
作者 陈林 张昊 +4 位作者 段秉祺 马齐超 周帆帆 杨燕华 赵萌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61-770,共10页
格架模型作为子通道程序中的重要模块,对大破口事故中再淹没工况下热工水力学参数的计算具有重要意义,COSINE多相场子通道程序包括格架的压降模型、壁面传热增强模型、相间传热增强模型、液滴破裂模型、格架再湿模型、格架温度模型等。... 格架模型作为子通道程序中的重要模块,对大破口事故中再淹没工况下热工水力学参数的计算具有重要意义,COSINE多相场子通道程序包括格架的压降模型、壁面传热增强模型、相间传热增强模型、液滴破裂模型、格架再湿模型、格架温度模型等。本研究选取棒束传热实验装置(RBHT)典型再淹没工况进行建模分析,评估格架模型对再淹没工况下热工水力学参数计算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采用格架模型后,程序计算的通道换热能力显著增强,格架模型可提高计算的骤冷前沿速度,加快包壳冷却及蒸汽温度的下降,并显著降低燃料包壳峰值温度(PCT),程序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符合良好;程序计算的格架温度变化趋势与实验值符合良好;程序中采用的液滴破裂模型可模拟格架前后的液滴尺寸变化,可精准预测液滴直径散射比;程序预测的格架附近液滴速度随时间的变化与实验趋势符合良好。COSINE多相场子通道程序中采用的格架模型可有效提高程序对再淹没工况下热工水力学参数的预测能力,程序中采用的格架模型是有效且合理可靠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SINE软件包 多相场子通道程序 格架模型 再淹没现象
下载PDF
填充物的力学性能对坐垫舒适性影响的仿真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肖珂莹 崔思怡 +1 位作者 林少武 王雪琴 《现代纺织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1-28,共8页
将经编间隔织物和不同密度的海绵材料作为坐垫的填充物,通过分析坐垫上的人体体压分布情况,深入探讨坐垫的整体舒适度。首先,选择中密度海绵(28 kg/cm^(3))、高密度海绵(50 kg/cm^(3))及新型弹性材料经编间隔织物,分别对其进行力学性能... 将经编间隔织物和不同密度的海绵材料作为坐垫的填充物,通过分析坐垫上的人体体压分布情况,深入探讨坐垫的整体舒适度。首先,选择中密度海绵(28 kg/cm^(3))、高密度海绵(50 kg/cm^(3))及新型弹性材料经编间隔织物,分别对其进行力学性能实验。随后,采用有限元仿真法,对三种材料分别进行单轴压缩仿真,分析得出拟合度最高的本构模型;对经编间隔织物材料进行微元变形仿真,分析该材料变形量、压强、厚度三者关系的数学模型。最后,建立弹性坐垫和中国50百分位男性的人体臀部(软组织+骨骼)仿真复合模型,分析臀部与垫面的体压分布数据,并利用体压测试仪验证仿真数据的有效性。结果发现:仿真结果显示,中密度海绵、高密度海绵及经编间隔织物体压-应变拟合度最高的本构模型选低密度泡沫较合适;经过MATLAB进行二次多项式拟合可得出经编间隔织物的变形量、压强、厚度三者之间的数学模型;经编间隔织物弹性坐垫垫面的峰值比中密度海绵弹性坐垫垫面的体压峰值大,比高密度海绵弹性坐垫垫面的体压峰值小,整体垫面体压分布情况较海绵坐垫更均匀;体压测试仪验证仿真数据与实际测试数据小于5%,表明仿真实验可行。研究表明,经编间隔织物比海绵材料具有更好的支撑性和压力舒适性。这些实验结果以及虚实结合的方法可为未来弹性坐垫产品的材料选择及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编间隔织物 有限元 力学性能 本构模型 体压分布 微元变形
下载PDF
纬向V形机织间隔复合材料压缩性能有限元分析
20
作者 刘生杰 邵慧奇 +4 位作者 陈南梁 蒋金华 曾金金 陈骏峰 白一峰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0-68,共9页
探究了纬向V形机织间隔复合材料在平压和侧压载荷下的失效机制及破坏模式。采用ABAQUS软件建立复合材料多尺度单胞模型,并设置周期性边界条件。针对纤维束进行弹性性能分析,预测宏观材料弹性常数。利用Fortran语言对UMAT子程序进行二次... 探究了纬向V形机织间隔复合材料在平压和侧压载荷下的失效机制及破坏模式。采用ABAQUS软件建立复合材料多尺度单胞模型,并设置周期性边界条件。针对纤维束进行弹性性能分析,预测宏观材料弹性常数。利用Fortran语言对UMAT子程序进行二次开发,引入三维Hashin损伤判据和Camanho刚度退化方案,实现对纬向V形三维机织间隔复合材料的渐进损伤分析。结果表明,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相符。在平压载荷作用下,弯曲振幅较大的V形绒经组先发生断裂,振幅小的绒经组后断裂,出现二次峰值载荷。绒经与纬纱交织处和绒经屈曲处出现应力集中,断裂位置集中在绒经屈曲最大处和与面板衔接处,面板无明显破损;在侧压载荷作用下,树脂面板与树脂内纱线为承力主体,面层纬纱承压较大,而间隔层绒经承压较小。断裂主要发生在两排V形绒经之间,失效模式为树脂渐进式破损、纤维脱黏与纱线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纬向V形 三维机织间隔复合材料 有限元模拟 压缩性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