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0,418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外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促进大鼠创面愈合的机制 被引量:1
1
作者 李振超 杜喜玲 +2 位作者 韩志新 牛大伟 樊昌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2243-2251,共9页
背景:深入揭示外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促进创面愈合的分子机制。目的:探讨外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大鼠创面修复中巨噬细胞表型转换和肉芽再生的影响。方法:(1)体外细胞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低剂量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 背景:深入揭示外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促进创面愈合的分子机制。目的:探讨外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大鼠创面修复中巨噬细胞表型转换和肉芽再生的影响。方法:(1)体外细胞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低剂量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高剂量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以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丙戊酸组,其中低、高剂量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细胞培养基中分别添加100,200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丙戊酸组细胞培养基中添加200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20 mmol/L Notch1/Jagged1激动剂丙戊酸。通过EdU实验、划痕实验、小管生成实验检测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和血管新生的影响。(2)体内动物实验: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低剂量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高剂量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以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丙戊酸组,构建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开放性创面模型,其中低、高剂量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皮下注射100,200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丙戊酸组大鼠皮下注射200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同时腹腔注射10 mg/kg丙戊酸。给药7,14 d检测大鼠创面的愈合率;TUNEL检测创面组织中的细胞凋亡情况;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大鼠血清中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0水平;免疫荧光检测创面组织中巨噬细胞的表型转换情况;免疫组化检测创面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CD3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创面组织中Notch1、Jagged1的表达。结果与结论:(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能明显促进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和血管新生,并且具有剂量依赖性;(2)与模型组相比,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能明显促进创面的愈合,下调创面组织中的细胞凋亡率;降低大鼠血清中丙二醛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和白细胞介素10水平;促使创面组织中巨噬细胞向M2型转换,上调创面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CD3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抑制创面组织中Notch1、Jagged1的表达,并且均具有剂量依赖性。丙戊酸可部分逆转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创面愈合的促进作用。结果表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能明显促进创面愈合与肉芽再生以及诱导巨噬细胞向M2型转换,这可能与调控Notch1/Jagged1信号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全层皮肤缺损 创面 巨噬细胞表型转换 肉芽再生 NOTCH1 JAGGED1
下载PDF
关键参数对缓圆点波磨区段轮轨力的影响分析
2
作者 刘建华 冯晓雄 杨能普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 2025年第1期88-96,共9页
以探究重载线路运行参数对车辆通过缓和曲线低轨侧波磨区轮轨力的影响规律为目的,基于Simpack多体动力学软件搭建了C80车辆-轨道耦合多体动力学模型,利用Matlab生成美国五级轨道随机不平顺,叠加缓圆点前钢轨波磨时域激励作为模型输入,... 以探究重载线路运行参数对车辆通过缓和曲线低轨侧波磨区轮轨力的影响规律为目的,基于Simpack多体动力学软件搭建了C80车辆-轨道耦合多体动力学模型,利用Matlab生成美国五级轨道随机不平顺,叠加缓圆点前钢轨波磨时域激励作为模型输入,仿真得到在缓圆点处不同波长、波深波磨状态下,缓和曲线长度、曲线半径、超高、行驶速度等关键参数对轮轨力的影响。通过分析一位轮对的轮轨力变化趋势和其最大增长率,发现波磨侧的轮轨力受波磨影响较大;无波磨一侧轮轨横向力受波磨的影响比垂向力大;曲线参数中,各指标最大增长率均随速度的增加而下降;除高轨侧轮轨横向力外,其余指标均随曲线半径的增大而减小;缓和曲线长度和超高的变化,对各指标最大增长率没有明显的降低作用,甚至随着运行参数的增加,指标最大增长率反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轨力响应 缓和曲线 低轨侧波磨 关键参数 重载线路
下载PDF
高压下Fe_(2)S的相变及热力学性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3
作者 余柏树 焦亩鑫 +1 位作者 杨学楠 曾召益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2-107,共6页
本文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赝势平面波方法研究了高压下Fe_(2)S的结构相变、弹性性质和热力学性质.计算表明,当压强增加到124±10 GPa时,Fe_(2)S(Co_(2)P型)的晶格常数发生了突变,轴向比c/a从1.20跃迁到1.35,向C37结构(Co_(2)Si型... 本文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赝势平面波方法研究了高压下Fe_(2)S的结构相变、弹性性质和热力学性质.计算表明,当压强增加到124±10 GPa时,Fe_(2)S(Co_(2)P型)的晶格常数发生了突变,轴向比c/a从1.20跃迁到1.35,向C37结构(Co_(2)Si型)转变.弹性模量的计算结果也证实了Fe_(2)S的这一结构相变.根据弹性模量,获得了高压下Fe_(2)S的声速,相对于纯Fe,S元素提升了纵波声速.通过准谐德拜模型预测了200 GPa,2000 K范围内Fe_(2)S的热力学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变 弹性性质 热力学性质 第一性原理
下载PDF
磁场下碳化物析出的热力学机制
4
作者 廖已莹 侯廷平 +4 位作者 杨雨豪 郑一航 于涛 刘伍明 吴开明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1-130,共10页
钢中碳化物的形成主要由合金元素的种类以及含量的决定,碳化物对钢铁材料的显微组织形态和力学性能有重要影响.磁场是影响碳化物析出规律发生改变的重要因素之一.以常见的碳化物M_(6)C(M=Fe,Mo)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第一性原理计算η-Fe_(... 钢中碳化物的形成主要由合金元素的种类以及含量的决定,碳化物对钢铁材料的显微组织形态和力学性能有重要影响.磁场是影响碳化物析出规律发生改变的重要因素之一.以常见的碳化物M_(6)C(M=Fe,Mo)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第一性原理计算η-Fe_(2)C、Fe_(3)C、Fe_(2)Mo_(4)C、Fe_(3)Mo_(3)C-Ⅰ、Fe_(3)Mo_(3)C-Ⅱ和Fe_(4)Mo_(2)C等合金碳化物的磁矩,计算结果表明其中Fe_(4)Mo_(2)C的磁矩最大,达到了7.04μB.磁矩不仅由碳化物晶胞中Fe原子个数有关,还与Fe Wyckoff占位紧密相关.通过模拟计算碳化物的磁致磁热熔、磁熵、磁焓和磁自由能,从热力学角度对各碳化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磁场会使碳化物的磁致磁热熔和磁熵增加;强磁场会降低M_(6)C的磁自由能进而提高其稳定性.此工作为研究核聚变材料磁性能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场 碳化物 析出相 热力学机制
下载PDF
Subretinal fibrosis secondary to neovascular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mechanisms and potential therapeutic targets
5
作者 Jingxiang Zhang Xia Sheng +3 位作者 Quanju Ding Yujun Wang Jiwei Zhao Jingfa Zhang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2025年第2期378-393,共16页
Subretinal fibrosis is the end-stage sequelae of neovascular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It causes local damage to photoreceptors,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and choroidal vessels,which leads to permanent central ... Subretinal fibrosis is the end-stage sequelae of neovascular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It causes local damage to photoreceptors,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and choroidal vessels,which leads to permanent central vision loss of patients with neovascular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The pathogenesis of subretinal fibrosis is complex,and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s are largely unknown.Therefore,there are no effective treatment options.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the pathogenesis of subretinal fibrosis and its related mechanisms is important to elucidate its complications and explore potential treatments.The current article reviews several aspects of subretinal fibrosis,including the current understanding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eovascular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nd subretinal fibrosis;multimodal imaging techniques for subretinal fibrosis;animal models for studying subretinal fibrosis;cellular and non-cellular constituents of subretinal fibrosis;pathophysiological mechanisms involved in subretinal fibrosis,such as aging,infiltration of macrophages,different sources of mesenchymal transition to myofibroblast,and activation of complement system and immune cells;and several key molecules and signaling pathways participating in the pathogenesis of subretinal fibrosis,such as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and 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signaling pathway,Wnt signaling pathway,and the axis of heat shock protein 70-Toll-like receptors 2/4-interleukin-10.This review will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pathogenesis of subretinal fibrosis,allow the discovery of molecular targets,and explore potential treatments for the management of subretinal fibro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 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mesenchymal transition MYOFIBROBLAST neovascular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submacular fibrosis subretinal fibrosis therapeutic targets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下载PDF
Pharmacological intervention for chronic phase of spinal cord injury
6
作者 Chihiro Tohda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2025年第5期1377-1389,共13页
Spinal cord injury is an intractable traumatic injury. The most common hurdles faced during spinal cord injury are failure of axonal regrowth and reconnection to target sites. These also tend to be the most challengin... Spinal cord injury is an intractable traumatic injury. The most common hurdles faced during spinal cord injury are failure of axonal regrowth and reconnection to target sites. These also tend to be the most challenging issues in spinal cord injury. As spinal cord injury progresses to the chronic phase, lost motor and sensory functions are not recovered. Several reasons may be attributed to the failure of recovery from chronic spinal cord injury. These include factors that inhibit axonal growth such as activated astrocytes, chondroitin sulfate proteoglycan, myelin-associated proteins, inflammatory microglia, and fibroblasts that accumulate at lesion sites. Skeletal muscle atrophy due to denervation is another chronic and detrimental spinal cord injury–specific condition. Although several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based on multiple outlooks have been attempted for treating spinal cord injury, few approaches have been successful. To treat chronic spinal cord injury, neural cells or tissue substitutes may need to be supplied in the cavity area to enable possible axonal growth. Additionally, stimulating axonal growth activity by extrinsic factors is extremely important and essential for maintaining the remaining host neurons and transplanted neurons. This review focuses on pharmacotherapeutic approaches using small compounds and proteins to enable axonal growth in chronic spinal cord injury. This review presents some of these candidates that have shown promising outcomes in basic research(in vivo animal studies) and clinical trials: AA-NgR(310)ecto-Fc(AXER-204), fasudil, 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 protein antagonist peptide 4, chondroitinase ABC, intracellular sigma peptide,(-)-epigallocatechin gallate, matrine, acteoside, pyrvate kinase M2, diosgenin, granulocyte-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and fampridine-sustained release. Although the current situation suggests that drug-based therapies to recover function in chronic spinal cord injury are limited, potential candidates have been identified through basic research, and these candidates may be subjects of clinical studies in the future. Moreover, cocktail therapy comprising drugs with varied underlying mechanisms may be effective in treating the refractory status of chronic spinal cord inju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xonal growth chronic phase clinical study PHARMACOTHERAPY spinal cord injury
下载PDF
Low‑Temperature Oxidation Induced Phase Evolution with Gradient Magnetic Heterointerfaces for Superior Electromagnetic Wave Absorption
7
作者 Zizhuang He Lingzi Shi +6 位作者 Ran Sun Lianfei Ding Mukun He Jiaming Li Hua Guo Tiande Gao Panbo Liu 《Nano-Micro Letters》 SCIE EI CAS 2025年第1期191-204,共14页
Gradient magnetic heterointerfaces have injected infinite vitality in optimizing impedance matching,adjusting dielectric/magnetic resonance and promoting electromagnetic(EM)wave absorption,but still exist a significan... Gradient magnetic heterointerfaces have injected infinite vitality in optimizing impedance matching,adjusting dielectric/magnetic resonance and promoting electromagnetic(EM)wave absorption,but still exist a significant challenging in regulating local phase evolution.Herein,accordion-shaped Co/Co_(3)O_(4)@N-doped carbon nanosheets(Co/Co_(3)O_(4)@NC)with gradient magnetic heterointerfaces have been fabricated via the cooperative high-temperature carbonization and lowtemperature oxidation process.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surface epitaxial growth of crystal Co_(3)O_(4) domains on local Co nanoparticles realizes the adjustment of magnetic-heteroatomic components,which are beneficial for optimizing impedance matching and interfacial polarization.Moreover,gradient magnetic heterointerfaces simultaneously realize magnetic coupling,and long-range magnetic diffraction.Specifically,the synthesized Co/Co_(3)O_(4)@NC absorbents display the strong electromagnetic wave attenuation capability of−53.5 dB at a thickness of 3.0 mm with an effective absorption bandwidth of 5.36 GHz,both are superior to those of single magnetic domains embedded in carbon matrix.This design concept provides us an inspiration in optimizing interfacial polarization,regulating magnetic coupling and promoting electromagnetic wave absorp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gnetic heterointerfaces Phase evolution Interfacial polarization Magnetic coupling Electromagnetic wave absorption
下载PDF
基于第一性原理和热力学计算的TiAl-Nb金属间化合物稳定性和相关系研究
8
作者 汪文洋 徐勇 +4 位作者 田彬 甘信柱 王志刚 梁永锋 林均品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1-162,共12页
采用基于广义梯度近似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和相图计算方法,研究了TiAl-Nb合金中γ、α_(2)、O_(2)和ωo相的热力学和力学性质以及相转变关系.研究表明,第一性原理计算得到的化合物相的参数是准确的,且分析结果与相图计算结果... 采用基于广义梯度近似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和相图计算方法,研究了TiAl-Nb合金中γ、α_(2)、O_(2)和ωo相的热力学和力学性质以及相转变关系.研究表明,第一性原理计算得到的化合物相的参数是准确的,且分析结果与相图计算结果相一致.四个化合物相都是能够稳定存在的相.通过热力学和力学性质的分析,发现α_(2)相更容易转变为O_(2)相,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通过相变反应生成ωo相.而γ相更容易转变为ωo相,但无法生成O_(2)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AL合金 第一性原理 相图 声子谱及态密度 热力学性质
下载PDF
洛阳轨道交通站点步行接驳的影响因素研究
9
作者 王奕迪 徐孙浩 +1 位作者 马忠臣 李配配 《山西建筑》 2025年第1期41-45,共5页
通过分析洛阳轨道交通站点的步行接驳影响因素,旨在为提高公共交通吸引力、优化轨道交通系统和促进可持续交通发展提供参考。研究基于GIS分析、实地调研和调查问卷,重点考察了不同类型站点特征、站点设计与布局、客流特征与出行需求及... 通过分析洛阳轨道交通站点的步行接驳影响因素,旨在为提高公共交通吸引力、优化轨道交通系统和促进可持续交通发展提供参考。研究基于GIS分析、实地调研和调查问卷,重点考察了不同类型站点特征、站点设计与布局、客流特征与出行需求及公共交通政策与管理等因素。结果显示,站点周边的功能混合度、人口密度、公共设施和服务质量等因素,以及站点的出入口位置、数量、通达性对步行接驳质量有显著影响。此外,乘客的出行目的、时间分布和交通换乘需求也对步行接驳服务质量产生影响。基于调研结果,建议采取提升步行网络密度、提升步行网络的整体性等措施,以改善洛阳市轨道交通站点的步行接驳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交通 步行交通 公共交通 交通方式
下载PDF
甲烷在ZnO表面反应制合成气的微观机理研究
10
作者 黄琼谊 楼波 +1 位作者 丁佳欣 王水安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9,共9页
利用密度泛函(DFT)和过渡态理论对甲烷分子在ZnO表面的微观反应过程进行第一性原理研究,通过建立ZnO表面的吸附模型,计算了吸附能、过渡态参数和态密度,探讨了甲烷分子在氧化锌晶体表面H解离以及H_(2)和CO的生成过程,结果表明:CH_(4)在Z... 利用密度泛函(DFT)和过渡态理论对甲烷分子在ZnO表面的微观反应过程进行第一性原理研究,通过建立ZnO表面的吸附模型,计算了吸附能、过渡态参数和态密度,探讨了甲烷分子在氧化锌晶体表面H解离以及H_(2)和CO的生成过程,结果表明:CH_(4)在ZnO(010)表面的最佳吸附位点为Zn位,吸附能为-4.65 kcal/mol,甲烷在氧化锌ZnO(010)面四次解离H(反应动力学上最有利路径)所需克服的能垒分别为38.6 kcal/mol、90.8 kcal/mol、53.2 kcal/mol和35.8 kcal/mol,其中甲烷第二次解离H_(2)过程能垒最高,是反应过程的决速步,降低该基元反应的活化能是关键,而-OH的形成抑制了-CH_(3)的解离.氧空位的形成增加活性位点的数量与提高位点的活性.甲烷与氧化锌表面的反应有两次H_(2)生成反应,第一次生成H_(2)的反应难度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链重整 甲烷 反应机理 密度泛函理论 过渡态
下载PDF
虚拟震源地震探测方法及其应用
11
作者 张明辉 徐涛 +3 位作者 田小波 唐国彬 刘震 白志明 《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中英文)》 2025年第2期215-224,共10页
SsPmp震相是远震直达S波在地表激发的下行P波在Moho面反射的震相,具有信号能量大、信噪比高、不易受近地表沉积层和地壳小尺度结构扰动的影响等优势.虚拟地震测深方法(VDSS)是近年来发展的利用SsPmp震相与直达Ss波震相的到时差来研究地... SsPmp震相是远震直达S波在地表激发的下行P波在Moho面反射的震相,具有信号能量大、信噪比高、不易受近地表沉积层和地壳小尺度结构扰动的影响等优势.虚拟地震测深方法(VDSS)是近年来发展的利用SsPmp震相与直达Ss波震相的到时差来研究地壳厚度(或Moho面深度)的探测方法.本文介绍了VDSS方法的原理、优势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研究表明,VDSS方法在提高探测精度、降低成本、环境影响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且成功应用于克拉通、造山带和沉积盆地、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等不同地质环境中,在探测地壳结构中展现出巨大潜力和应用价值.但是VDSS方法的准确度高度依赖于地震数据的质量,尤其是远震S波的清晰度和震中距的范围,使得该方法在复杂地质结构区域的应用受到较大限制.未来,VDSS与传统接收函数方法、地震层析成像、重力测量等多类地球物理方法的结合,有望为地壳结构探测提供更全面的约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地震测深方法 SsPmp震相 地壳结构探测
下载PDF
B位掺杂提升CsSnI_(3)钙钛矿结构和电荷稳定性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12
作者 赵思健 葛治中 杨旭东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44-152,共9页
全无机CsSnI_(3)钙钛矿拥有理想的带隙宽度(1.3 eV),光电转化效率理论峰值达到33%.目前CsSnI_(3)太阳能电池的发展受制于的CsSnI_(3)的结构不稳定性和Sn^(2+)易被氧化为Sn^(4+)的问题.研究基于第一性原理,详细探讨了一系列金属元素对CsS... 全无机CsSnI_(3)钙钛矿拥有理想的带隙宽度(1.3 eV),光电转化效率理论峰值达到33%.目前CsSnI_(3)太阳能电池的发展受制于的CsSnI_(3)的结构不稳定性和Sn^(2+)易被氧化为Sn^(4+)的问题.研究基于第一性原理,详细探讨了一系列金属元素对CsSnI_(3)进行B位掺杂改性的方案,旨在提升CsSnI_(3)结构稳定性,并抑制CsSnI_(3)中Sn^(2+)被氧化为Sn^(4+)的问题.计算结果表明,在CsSnI_(3)钙钛矿B位掺杂三价金属Sb、Bi能够阻碍CsSnI_(3)相变生成Cs_(2)SnI_6,并且抑制Sn^(2+)的氧化;尤其在晶格中存在锡空位缺陷时,Sb、Bi掺杂对于Sn^(4+)形成的抑制效果更为显著.同时,低浓度的Sb、Bi掺杂不会改变CsSnI_(3)的直接带隙特性,且带隙宽度变化较小,因此能够在维持CsSnI_(3)优良光电活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结构和电荷的稳定性.研究结果为实现高效且稳定的CsSnI_(3)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无机锡基钙钛矿 第一性原理 B位掺杂 相稳定性 电子结构
下载PDF
自激式混合原子自旋振荡器的实验研究
13
作者 马千金 李二伟 刘国宾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8-112,共5页
基于碱金属-惰性气体混合自旋体系的原子共磁力计被广泛应用于寻找新相互作用、暗物质粒子等基础物理研究,以及惯性导航与生物磁探测等现实应用领域.基于Rb-Xe原子共磁力计,我们实现了一种自激式的混合原子自旋振荡器.其原理是在z轴方... 基于碱金属-惰性气体混合自旋体系的原子共磁力计被广泛应用于寻找新相互作用、暗物质粒子等基础物理研究,以及惯性导航与生物磁探测等现实应用领域.基于Rb-Xe原子共磁力计,我们实现了一种自激式的混合原子自旋振荡器.其原理是在z轴方向上使用圆偏振光将碱金属原子极化,碱金属与惰性气体原子在高温下发生碰撞,进而将惰性气体的核自旋极化.当外磁场存在时,核自旋磁矩将在磁力矩的作用下以拉莫尔频率绕外磁场进动.在x方向上使用线偏振光进行探测,可得到原子自旋振荡信号,通过将光检信号放大、滤波、移相再施加到横向激励磁场线圈上,产生的交变磁场同步驱动核自旋进动,实现闭环自激的原子自旋无衰减振荡信号.本文从实验角度研究了该自旋振荡器的开环频率响应特性,及闭环状态下的自旋振荡频率移动随增益、相位参数变化的关系.实验结果与前期理论预期基本符合,并为提高该振荡器的频率稳定性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自旋振荡器 频移 增益 相位
下载PDF
短周期线性密集台阵揭示宣城地区浅部地壳速度结构及断裂发育特征
14
作者 方捷 姚华建 +2 位作者 李杰 李俊伦 周桂理 《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中英文)》 2025年第2期201-214,共14页
宣城市位于东南丘陵与长江中下游平原过渡地带,区内经历多期构造活动,地质构造复杂且断裂十分发育,开展宣城地区浅部速度结构和断裂带探测,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区内地质构造和成矿作用,还可以为区域地震危险性和危害性评价提供重要的参... 宣城市位于东南丘陵与长江中下游平原过渡地带,区内经历多期构造活动,地质构造复杂且断裂十分发育,开展宣城地区浅部速度结构和断裂带探测,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区内地质构造和成矿作用,还可以为区域地震危险性和危害性评价提供重要的参考模型.本文在研究区布设了一条由110套三分量地震仪组成的短周期线性密集台阵,利用采集的一个月的三分量背景噪声数据,采用噪声谱比方法(HVSR)探测研究区场地峰值频率及基岩界面结构;通过垂直分量背景噪声数据重建经验格林函数,采用拓距相移法(ERPS)提取相速度频散曲线并反演线性台阵下方浅部地壳精细横波速度结构.基于HVSR计算的场地峰值频率和基岩界面埋深,刻画了测线下方浅部地表松散沉积层的结构,结果显示研究区内皖南山区基岩埋深较浅,盆地区域基岩埋深较深,地表松散沉积层的厚度最大可至地下80 m,此外还评估了区内地震破坏性和建筑的抗震性,认为研究区内平均振幅放大系数相对较高,局部区域可能会产生明显的地震放大效应,并且皖南山区低矮建筑(1~2层)及宣城—南陵盆地区域的高层建筑(7层及以上)在抗震设防上应当特别注意;依据反演的二维横波速度模型,获得了研究区浅部地壳6 km以深的结构,结果显示宣城—南陵盆地在浅部表现为明显的低速特征,其基底深度可达2 km,并且盆地部分区域呈现相对高速的异常特征,指示在区域多期构造活动中产生的岩浆侵入和逆冲推覆构造作用。此外,区内深部总体表现为高低速异常交替分布的“叠瓦状”构造模式,出现的多处低速异常带推断分别是周王断裂、江南断裂和茅山断裂以及清水河—河湾断裂的构造破碎带,指示了研究区内经历的多期次挤压—拉伸的强烈变形改造.综合上述研究成果,本研究为宣城地区地质构造条件的分析、地震危险性及危害性的评价以及区域找矿勘查等相关工作提供了新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景噪声成像 H/V谱比 拓距相移 地壳浅层结构 断裂带探测 地震灾害预防
下载PDF
紧邻在建城市轨道交通特别保护区开口基坑支护实践
15
作者 吴亮 《山西建筑》 2025年第2期77-81,共5页
基坑北侧距离济南市在建城市轨道交通R2线特别保护区仅1.9 m,特别保护区内严禁支护结构进入,务必在该有限的空间内实现支护桩和止水桩的布置,因此济南市常规的桩锚支护体系难以应用。基坑南侧为先开挖到底的居住地块基坑,因其邻近本基... 基坑北侧距离济南市在建城市轨道交通R2线特别保护区仅1.9 m,特别保护区内严禁支护结构进入,务必在该有限的空间内实现支护桩和止水桩的布置,因此济南市常规的桩锚支护体系难以应用。基坑南侧为先开挖到底的居住地块基坑,因其邻近本基坑侧采用放坡支护,导致本基坑在南侧形成开口,难以满足支撑支点设置要求。通过在居住地块侧设置专门的支撑传力结构作为支座,在解决支撑支点设置问题的同时还增加了地下室的实际使用面积,使本基坑成为R2线特别保护区边首个采用钢管支撑的地下2层深基坑,在确保基坑本身安全的同时,满足了R2线的建设控制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特别保护区 基坑支护 钢管支撑 支撑传力结构
下载PDF
相位角与肌少症及相关诊断指标的Meta分析
16
作者 陈佳怡 李惠菁 +8 位作者 农玉萱 尹运芳 刘小菠 陈越 胡笑燊 钟冬灵 李涓 刘天宇 金荣疆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2575-2589,共15页
目的:系统评价相位角与肌少症及相关诊断指标的相关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和SinoMed数据库,收集关于相位角与肌少症及相关诊断指标相关的临床研究,检索时限均为... 目的:系统评价相位角与肌少症及相关诊断指标的相关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和SinoMed数据库,收集关于相位角与肌少症及相关诊断指标相关的临床研究,检索时限均为各数据库建库至2024-05-08。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采用RevMan 5.3和Stata 14.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经筛选共纳入50篇合格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非肌少症人群对比,肌少症患者的相位角显著降低[SMD=-0.99,95%CI(-1.09,-0.90),P<0.00001]。亚组分析结果表明,重度肌少症以及亚洲肌少症患者相位角差值更加显著,并且伴有肌少症的恶性肿瘤和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相位角降低更加明显。相位角与骨骼肌质量指数(Pearson’s r=0.565,P<0.00001)、握力(Pearson’s r=0.446,P<0.00001)、步速(Pearson’s r=0.405,P<0.00001)均呈中等正相关,但与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呈极弱正相关(Pearson’s r=0.139,P=0.02)。结论:与非肌少症人群对比,相位角在肌少症人群具有显著差异性,且与肌少症诊断指标均存在不同程度相关性,提示相位角在肌少症的客观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但其结果可能受到肌少症严重程度、相位角检测仪器等因素的影响,且因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的限制,上述结论尚待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少症 相位角 相关性 META分析 生物电阻抗分析 骨骼肌质量指数 握力 步速
下载PDF
机器学习模型在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康复后功能结局预测中的价值研究
17
作者 曾形信 赖奕杉 殷敏 《中医康复》 2025年第1期12-17,共6页
目的:探讨机器学习模型与逐步线性回归(Stepwise linear regression,SLR)模型在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康复后功能结局预测中的价值。方法: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五医院2013年1月~2023年12月收治的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1046例... 目的:探讨机器学习模型与逐步线性回归(Stepwise linear regression,SLR)模型在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康复后功能结局预测中的价值。方法: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五医院2013年1月~2023年12月收治的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1046例为研究对象,取患者一般资料以及入院时功能独立性量表(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FIM)评分构建SLR、回归树(Regression trees.RT)、集成学习(Ensemble learning,EL)、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支持向量回归(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SVR)以及高斯过程回归(Gaussian process regression,GPR)预测模型,并采用10折交叉验证,比较各模型实际与预测出院FIM评分以及FIM增益的决定系数(R^(2))、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d Error,RMSE)。结果:机器学习模型(R^(2):RT=0.75,EL=0.78,ANN=0.81,SVR=0.80,GPR=0.81)在预测FIM运动评分方面优于SLR(0.70)。机器学习模型对FIM增益总分的预测准确性(R^(2):RT=0.48,EL=0.51,ANN=0.50,SVR=0.51,GPR=0.54)也优于SLR(0.22)。结论:机器学习模型在预测FIM预后方面优于SLR:仅包含患者一般信息和入院FIM评分的机器学习模型的预测准确性优于既往研究,同时GPR对FIM预后的预测准确性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亚急性期 机器学习 预测 功能独立性量表 逐步线性回归 人工神经网络
下载PDF
基于有源消弧暂态衰减信息的配电网接地故障跟踪检测方法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宝稳 万子雄 +2 位作者 曾祥君 张慧芬 马宏忠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64-475,I0003,共13页
现有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检测技术缺乏消弧过程的故障程度跟踪与选线能力。该文充分利用消弧过程中的暂态信息,建立考虑线路参数不对称的集总参数等效模型,论证消弧过程零序电压衰减直流特征的物理意义,提出考虑快速消弧的配电网故障检... 现有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检测技术缺乏消弧过程的故障程度跟踪与选线能力。该文充分利用消弧过程中的暂态信息,建立考虑线路参数不对称的集总参数等效模型,论证消弧过程零序电压衰减直流特征的物理意义,提出考虑快速消弧的配电网故障检测新方法,对于低、高阻接地故障均有较高的检测灵敏度。实际应用中,仅需观测消弧全补偿电流投切过程中零序电压及零序电流波形,即可实现过渡电阻测量、故障程度跟踪与故障选线,具有瞬时性故障实时跟踪、故障检测与故障消弧同步进行的优势,操作简单、易于实现。仿真实验证实了方法的有效性,为配电网故障检测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相接地故障 有源柔性接地 衰减直流特征 过渡电阻辨识 故障选线
下载PDF
石蜡与低熔点合金双级联相变材料强化板翅式散热器换热性能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云峰 张学文 +3 位作者 钟威 蒋杜伟 陈泽伟 张杰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60-1470,共11页
相变散热技术可以通过相变材料的物态变化,有效吸收或释放热量,从而实现被动式热管理。本文建立了一种板翅式相变散热器的结构模型,研究级联相变技术的相变传热过程及优化传热性能的措施,重点分析了相变材料(PCM)的组合方式、翅片结构... 相变散热技术可以通过相变材料的物态变化,有效吸收或释放热量,从而实现被动式热管理。本文建立了一种板翅式相变散热器的结构模型,研究级联相变技术的相变传热过程及优化传热性能的措施,重点分析了相变材料(PCM)的组合方式、翅片结构以及不同的PCM体积比工况对相变散热器传热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改变PCM的组合方式对相变材料传热过程有显著影响,对于采用双PCM的级联相变散热器,PCM1和PCM2呈相变温度递减排列具备更优的热管理性能;当翅片数为16时,具备更低的工作温度,并且相比于四翅片结构的相变散热单元,两种级联PCM组合的相变散热单元的凝固时间分别缩短了25.3%和22.5%。因此,当翅片数为16及翅片厚度为0.5 mm时,热管理性能较优;采用石蜡和低熔点合金材料,当PCM体积比为1∶2时,两个临界温度下的热管理时间分别延长了17.2%和15%,温升速率也随着低熔点合金所占体积增多而逐渐减小,综合考虑热管理时间和温升速率,可知PCM体积比为1∶2时级联相变散热器的热管理性能较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变材料 板翅式散热器 级联相变 数值模拟 热管理
下载PDF
高应变率下不同初始相变温度NiTi合金的力学响应
20
作者 张旭平 董金磊 +4 位作者 吕超 罗斌强 王桂吉 谭福利 赵剑衡 《爆炸与冲击》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9-107,共9页
为获得高应变率下不同初始相变温度NiTi合金的屈服应力等基本物理特性和力学响应规律,采用10^(−3)s^(−1)应变率下准静态压缩与拉伸、10^(5)s^(−1)应变率下准等熵压缩及10^(7)s^(−1)应变率下冲击加载实现跨量级的不同应变率加载,高应变... 为获得高应变率下不同初始相变温度NiTi合金的屈服应力等基本物理特性和力学响应规律,采用10^(−3)s^(−1)应变率下准静态压缩与拉伸、10^(5)s^(−1)应变率下准等熵压缩及10^(7)s^(−1)应变率下冲击加载实现跨量级的不同应变率加载,高应变率加载实验中通过控制样品初始温度实现不同初始相态NiTi合金的力学响应测量。结果显示,初始马氏体相和初始奥氏体相NiTi合金的准静态加载应力-应变曲线中均出现2次模量变化,初始马氏体相中的模量变化由晶体重定向和马氏体相塑性变形引起,初始奥氏体相中的模量变化由马氏体相变和相变后塑性变形引起。准等熵加载下,初始马氏体相NiTi合金的Lagrangian声速随粒子速度增大而增大,未观察到间断等非线性变化;而初始奥氏体相中声速曲线存在间断,声速由初始横波值间断减小至体波声速后再随粒子速度线性增大。冲击实验中,初始马氏体相NiTi合金后自由面速度约34 m/s处出现双波结构,而将样品初始温度升至402 K后再冲击加载,则在约100 m/s处出现双波结构,二者速度曲线拐点分别由马氏体相弹塑性屈服和奥氏体相塑性屈服引起;在初始奥氏体相NiTi合金冲击实验中,在样品后自由面速度达到220~260 m/s时才出现显著的奥氏体相弹塑性转变。随着应变率从约105 s^(−1)升高至10^(7) s^(−1),相同组分奥氏体相NiTi合金的弹性极限由约2 GPa增大至约4 GPa,10^(7) s^(−1)应变率下,随着初始样品温度升至402 K,弹性极限降至1.7 GPa,表明NiTi合金的弹性极限存在显著的温度和应变率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TI合金 奥氏体-马氏体相变 相变温度 高应变率 弹性极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