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ristotle's Account of Philia/Amiability
1
作者 Maria Silvia Vaccarezza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12年第3期195-202,共8页
The purpose of my paper is to show that the virtue which Aristotle calls philia, not in the strong sense of friendship, but in the weaker one of amiability (cf. NE 1126b 10-1 i 27a 12), represents a particular kind ... The purpose of my paper is to show that the virtue which Aristotle calls philia, not in the strong sense of friendship, but in the weaker one of amiability (cf. NE 1126b 10-1 i 27a 12), represents a particular kind of bond, related to the fact of being part of a community, and therefore has a very strong relationship, although the two do not coincide with that kind of friendship which Aristotle calls politike philia (civic friendship). My thesis, then, is that there is a strong relationship, among Aristotelian ethical works, between philia/amiability, like-mindedness (homonoia), and politike philia. The key to discovering this link is the Aristotelian account of social relations: in Aristotle's opinion, the polls is not a commercial alliance, as if it were a public limited company, in which the common good depends on the fact that everyone has a strong economic interest in the company, but is a common life in which citizens are concerned about each other's moral goodness. The link between them is therefore a kind of friendship, which is of course civic and therefore does not presuppose love. In the political context, the knowledge of the nature of the constitution, in fact, is a sufficient condition for there being benevolence towards other citizens. Since philia/amiability shows deep analogies with homonoia as well, for both represent, in different ways, peculiar features of the citizenship, the thesis I want to support is not that philia/amiability, homonoia, and politike philia coincide, but that philia/amiability and homonoia are two different expressions of the same disposition, namely politike philia: according to my view, the former is the expression ofpolitike philia on a relational and moral side, while the latter represents the attitude of the citizens towards each other when implicated in political decis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ISTOTLE Nicomachean Ethics (NE) philia/amiability philia/friendship civic friendship (politike philia like-mindedness (homonoia)
下载PDF
论人工智能时代的师生关系 被引量:46
2
作者 苏令银 《开放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3-30,共8页
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广泛运用于教育,人工智能对师生及生生之间的关系将产生深远影响。本文首先评估了当前教育技术化及其对师生关系的影响,提出技术化话语霸权严重忽视了教师角色的重要性,对师生关系产生了显著的负面效应;其次,从马丁&#... 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广泛运用于教育,人工智能对师生及生生之间的关系将产生深远影响。本文首先评估了当前教育技术化及其对师生关系的影响,提出技术化话语霸权严重忽视了教师角色的重要性,对师生关系产生了显著的负面效应;其次,从马丁·布伯的"我-它"关系和"我-你"关系看,人工智能时代师生关系的本质应该是"我-你"关系,而非"我-它"关系。文章最后说明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并不会完全取代人类教师,教师仍将在课堂教学及师生关系中扮演重要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丁·布伯 师生关系 技术癖 人工智能
下载PDF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朋友观之比较 被引量:9
3
作者 何元国 《伦理学研究》 2006年第1期47-52,共6页
本文首先考察了朋友概念的历史变化,然后比较了友爱和仁两个基本概念,这些是全文的铺垫。本文主要从“信”和“乐”两个方面比较了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朋友观。“信”为友道之基,这是《论语》强调“信”的原因所在;亚里士多德认为不同类... 本文首先考察了朋友概念的历史变化,然后比较了友爱和仁两个基本概念,这些是全文的铺垫。本文主要从“信”和“乐”两个方面比较了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朋友观。“信”为友道之基,这是《论语》强调“信”的原因所在;亚里士多德认为不同类型的朋友“信”的情况不同,有的无“信”可言,有的靠法律来保证,有的靠道德来保证,有的则是朋友本身应有之义。朋友为人类生活带来快乐,孔子认为这种快乐是“仁道之乐”;亚里士多德认为是“理性之乐”。比较有助于我们认识两位大师的伦理、政治以及哲学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亚里士多德 朋友观
下载PDF
从“公民友爱”到“兄弟之爱”——古罗马社会救助伦理的发展 被引量:2
4
作者 刘林海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7-87,共11页
古代罗马的社会救助伦理经历了从传统的"公民友爱"到基督教的"兄弟之爱"的发展。在传统伦理下,人生目的在追求幸福,幸福、美德与善是不可分的。善行意在实现美德,体现的是友爱,遵循对等、互惠、正义的原则。它以城... 古代罗马的社会救助伦理经历了从传统的"公民友爱"到基督教的"兄弟之爱"的发展。在传统伦理下,人生目的在追求幸福,幸福、美德与善是不可分的。善行意在实现美德,体现的是友爱,遵循对等、互惠、正义的原则。它以城邦及其土地占有制度为基础,以公民为对象。随着这些基础的消失,这种伦理观念及其所依附的善行代救济的救助机制也逐渐被抛弃;在基督教的伦理中,人生目的在永生的救赎,信仰与爱不可分割。善行体现的是对神的信仰和爱,以救济贫困为目的。它以所有人为对象,展示的是兄弟之爱,其社会基础是帝国体制。基督教扩充了爱,把信仰、爱与美德统一起来,发展了传统的救助伦理。这种伦理及其所依附的救助体制超越了狭隘的城邦意识,顺应了罗马帝国发展的需要,最终成为主导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民友爱 兄弟之爱 古罗马 社会救助伦理
下载PDF
新“孝”道:以“友爱”贯穿父子伦的新孝道建构 被引量:1
5
作者 潘小慧 《孝感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10-13,20,共5页
"孝"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从古至今儒学伦理道德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既是一种"(伦理)德行",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孝"的适当地位是在"家"文化底下的一环,"孝"的合宜内涵包括"... "孝"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从古至今儒学伦理道德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既是一种"(伦理)德行",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孝"的适当地位是在"家"文化底下的一环,"孝"的合宜内涵包括"爱亲"、"尊亲""顺亲"和"事亲"。从哲理的角度探讨21世纪的新"孝"道之可能或可行面貌,应当以西方哲学诠释人际关系的合理因素"友爱",并把它作为当今建构新孝道的核心理念与要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孝文化 德行 友爱
下载PDF
论友爱的现代性启示--基于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视角探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李晨冉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3期23-26,共4页
亚里士多德将友爱分为有用的友爱、快乐的友爱及善的友爱,认为友爱具有相互性、相似性及需要共同生活等特征。这要求我们从理论上和实践上重新审视既有的友爱观,排除各种误解及偏见,重构适应社会主义和谐发展要求的友爱观。对亚里士多... 亚里士多德将友爱分为有用的友爱、快乐的友爱及善的友爱,认为友爱具有相互性、相似性及需要共同生活等特征。这要求我们从理论上和实践上重新审视既有的友爱观,排除各种误解及偏见,重构适应社会主义和谐发展要求的友爱观。对亚里士多德友爱观的梳理及探讨,将有助于在形成正确的友爱观的基础上,在从自我身心和谐到人际和谐再到社会和谐的逐级拓展中营造友好的社会氛围,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社会中友爱正能量,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友爱 德性 亚里士多德 尼各马可伦理学
下载PDF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亚里士多德友爱观审视
7
作者 于阿专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第4期78-81,共4页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中对友爱作了大量论述,完美地将伦理学和政治学这两大研究领域相衔接,所散发出来的智慧光芒可谓历久弥新。友爱观不仅彰显出亚里士多德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深邃的洞察力,更折射出古希腊政治制...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中对友爱作了大量论述,完美地将伦理学和政治学这两大研究领域相衔接,所散发出来的智慧光芒可谓历久弥新。友爱观不仅彰显出亚里士多德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深邃的洞察力,更折射出古希腊政治制度的变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重新审视亚氏友爱观,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找寻友善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点,同时也为我们解读新时代背景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髓开拓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友善 亚里士多德 友爱 和谐社会
下载PDF
女性视角下的女性与战争——评帕特·巴克的小说《特洛伊的女人们》
8
作者 霍甜甜 《当代外国文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9-96,共8页
帕特·巴克在《特洛伊的女人们》中以第一人称女性视角又一次对《伊利亚特》重写和戏仿。本文通过分析特洛伊女性作为他者的战争创伤,围绕唱歌、洗热水澡和助产,探讨女性内部形成的主体性思维,以皮洛斯杀死普里阿摩司、破坏古希腊... 帕特·巴克在《特洛伊的女人们》中以第一人称女性视角又一次对《伊利亚特》重写和戏仿。本文通过分析特洛伊女性作为他者的战争创伤,围绕唱歌、洗热水澡和助产,探讨女性内部形成的主体性思维,以皮洛斯杀死普里阿摩司、破坏古希腊“好客礼”为切入点,聚焦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揭露英雄主义中暗含男性也是受害者,强调破除战争悲剧的逻辑不是交换而是友爱,用友爱来解构自我中心主义的暴力,这对解决当下地缘政治、社会冲突问题具有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特·巴克 《特洛伊的女人们》 战争创伤 好客礼 友爱
原文传递
2015年-2016年重庆市市售净水器微生物净化效果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廖春艳 罗争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17年第19期2840-2841,2845,共3页
目的了解重庆市市售家用净水器的微生物净化效果。方法对2015年-2016年在重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卫生安全性检测的51台市售净水器的微生物指标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重庆市市售家用净水器微生物浸泡试验总体合格率为78.4%(40/51),... 目的了解重庆市市售家用净水器的微生物净化效果。方法对2015年-2016年在重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卫生安全性检测的51台市售净水器的微生物指标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重庆市市售家用净水器微生物浸泡试验总体合格率为78.4%(40/51),其中重庆本土品牌合格率较低,仅为59.1%(13/22),且检出总大肠菌群;国外品牌全部合格,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检测过程中,还检出现行有效国家标准要求检测项目之外的3株条件致病菌,包括2株铜绿假单胞菌,1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提示市售家用净水器质量不容乐观。结论重庆市市售家用净水器并不能达到理想的微生物净化效果,重庆市本土家用净水器生产厂家需提升产品质量,严格控制产品微生物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用净水器 卫生安全性 微生物 铜绿假单胞菌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原文传递
复发性流产与反复种植失败相关危险因素比较 被引量:9
10
作者 徐丽清 陈雷宁 +4 位作者 宋兰林 李红 罗琛 陈思梅 全松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51-454,共4页
目的探讨复发性流产(RM)与反复种植失败(RIF)相关危险因素的联系与差异,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2010年1月至2011年10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生殖中心,选取RM患者68例及RIF患者22例进行男女双方染色体及女方的子宫解剖、内分泌、凝... 目的探讨复发性流产(RM)与反复种植失败(RIF)相关危险因素的联系与差异,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2010年1月至2011年10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生殖中心,选取RM患者68例及RIF患者22例进行男女双方染色体及女方的子宫解剖、内分泌、凝血、免疫共五方面筛查,比较两组基线资料及各方面异常率。结果 RM组免疫异常率及NK细胞异常率均显著高于RIF组(分别为94.1%vs.72.7%及84.4%vs.57.1%,χ2=5.687及χ2=5.278,P均<0.05);两组男方染色体异常率均高于女方,RM组双方染色体异常率分别为16.2%vs.5.9%(P>0.05),RIF组为36.4%vs.4.5%(χ2=3.387,P<0.05)。两组相关危险因素混合异常率(≥2项)分别为86.8%vs.77.3%(P>0.05),以高凝状态(86.8%vs.86.4%)及免疫异常(94.1%vs.72.7%)为主,其检测指标以狼疮抗凝物(LA)异常(58.2%vs.70.0%)及NK细胞异常(84.4%vs.57.1%)为主。结论 RM及RIF的相关危险因素均包括遗传、子宫解剖、内分泌、凝血、免疫五方面,且多为混合异常,均以凝血及免疫异常为主,而RM可能与外周血NK细胞增高更密切;此外,男方染色体异常比女方染色体异常与不良妊娠结局可能更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发性流产 反复种植失败 危险因素 子宫解剖 染色体 内分泌 高凝状态 免疫
原文传递
重塑传统孝道的人性反思 被引量:7
11
作者 葛四友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60-166,180,F0003,共9页
中国当下面临着严峻的养老问题,不少人提出的重要解决思路是重塑传统孝道。然而,现代社会是流动性强的陌生人社会,而且特别强调人格平等与性别平等,因此孝顺行为的亲情动机、道德动机和利益动机(继承财产和不孝的惩罚)都与传统社会相去... 中国当下面临着严峻的养老问题,不少人提出的重要解决思路是重塑传统孝道。然而,现代社会是流动性强的陌生人社会,而且特别强调人格平等与性别平等,因此孝顺行为的亲情动机、道德动机和利益动机(继承财产和不孝的惩罚)都与传统社会相去甚远,并且难以改变。为了适应现代价值以及有限利他的人性,我们应该转变思路,从制度上入手解决养老问题,国家应该为所有人提供基本的福利保障和完善的社会保险制度。与此相对应,传统孝道中应该倡导与发扬的是亲情孝道,应该调整与改造的是感恩孝道,应该摒弃的则是权威孝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孝道养老 亲情价值 人性 福利养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